高一语文上《劝学》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运用课文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版本的《劝学》之间的异同。
(3)结合现实生活,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培养自己勤奋好学的品质。
(2)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2)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如何将课文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学习《劝学》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精讲点拨(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3)讲解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比较阅读(1)让学生阅读不同版本的《劝学》,比较它们的异同。
(2)分享阅读心得,全班交流。
6.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其他版本的《劝学》,进行比较阅读,写一篇心得体会。
3.运用课文观点,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反思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精讲点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劝学》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活动文案、应用文书、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规章制度、策划方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reports, activity copywriting, application document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encyclopedia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详细的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教案写好了可以帮助教师准备好所需教学资源和教具,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劝学高中语文教案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劝学》高中语文教案设计一一、学习目标:1、能解释文中重要的实词、古今异义词,识记通假字,准确指出文言现象。
2、梳理文脉,明确文旨,并学会运用本文的比喻论证、对比论证手法。
3、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学习观。
4、背诵全文。
二、自主学习资源:1、课本注释与工具书。
2、网络资源(查阅荀子及《荀子》的相关知识。
)三、学习任务:阅读链接(要求能说出荀子及《荀子》的相关知识,并背诵名句。
)(1)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2)“劝”是“ ”的意思。
(3)名句分享: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劝学》【聚焦目标1】基础知识整理。
方法:“你”出题,“我”来答,生生互查。
通假字: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在文中勾出)【聚焦目标2】文本研习理脉明旨(一)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有声有色地讲述本文各段的意思。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劝学》的文意和中心思想。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引导学生运用《劝学》中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目标。
1.2 教学内容学习《劝学》的背景知识和作者简介。
分析《劝学》的文言文特点,词汇、句式等。
解读《劝学》中的重点句子和名言警句。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例子讲解《劝学》的应用。
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2.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劝学》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提供《劝学》的翻译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3.1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介绍《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第二步:阅读《劝学》,学生自学生字词和句意。
第三步:讲解重点句子和名言,解析其中的道理。
第四步:分析《劝学》的文言文特点,进行翻译和注释。
第五步:小组讨论,分享对《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3.2 时间安排第一节:介绍《劝学》的背景和作者,阅读全文。
第二节:讲解重点句子和名言,分析文言文特点。
第三节:进行小组讨论,分享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
检查学生的作业和课后练习,观察其对《劝学》的掌握情况。
学生自评和互评,鼓励学生主动反思和相互学习。
4.2 教学反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其理解和表达中的不足。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建议,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
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计划。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劝学》的相关文章和论文,深入研究其中的思想。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展览,增强对《劝学》背景的了解。
5.2 教学延伸引导学生将《劝学》中的道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我修养和学习效果。
鼓励学生参与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劝学》中的理念付诸实践。
《劝学》高一语文教案
《劝学》高一语文教案《劝学》高一语文教案1一、基础字词1.识记字音喉咙(hóulóng)战栗(lì)清澈(chè)憎恨(zēng)翡翠(fěicuì)栖息(qī)蔚蓝(wèi)崛起(jué)2.识别字形3.分辨词义闪烁·闪耀闪烁: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
可以说“闪烁不定”。
闪耀:着重指光彩耀眼。
可以用于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优美·幽美都有美的意思。
“优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环境,也可以指动作。
如“这个跳水运动员的动作很优美”。
“幽美”主要指环境幽静而美好,如“这里环境幽美”。
二、文学常识江河,原名于友泽。
北京人。
1971年高中毕业。
任北京胶刃厂工人。
职业作家。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三、经典句段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海水和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点拨:这些诗句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执著追求。
问题导引1.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提示:诗中的“你”和“我们”都是青春的象征,指年轻有为、有着激情和斗志的青年一代。
如诗中所说的“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想象的云朵在疾风中飘扬/寻找着美好的声音/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走向辽远的地方,放出喉咙里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标志,是青年人的特点。
2.为什么“我们”要“一起奔腾”?请列举诗句举例回答。
提示:诗人在第4节诗中用了一系列的问句,如“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等充分表现了青年一代——在拥有“青葱的愿。
《劝学》高一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5篇该文《劝学》主要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大量运用比喻,系统地阐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来鼓励学习。
《劝学》教案
《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劝学》的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2. 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3. 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2. 难点:理解《劝学》的论证方法。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进而引出《劝学》这篇文章。
2. 文学常识:介绍《荀子》及荀子。
3. 整体感知:学生听录音,注意字音及断句,然后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字音、断句。
4. 文本探究:学生自行翻译文本,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及文言句式;分析文章的中心论点及每段论述的内容。
5. 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本文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6. 拓展延伸: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谈谈对“学不可以已”的看法。
7. 课堂小结:总结本文的主旨及艺术特色。
8. 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优秀教案5篇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优秀教案5篇高一语文课文《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案#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1讲解第一自然段: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⑴ 是全文的文眼。
⑵ 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⑴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
高一语文《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技巧。
3.感悟文章所传达的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技巧。
2.文章所传达的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文章的论证方法及修辞技巧的深入理解。
2.将文章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念。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作品特点。
2.激发学生对《劝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主题。
二、自主阅读1.学生自主阅读《劝学》,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
2.分析文章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排比等。
3.学生跟随讲解,做好笔记。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所传达的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二、课堂讲解1.深入讲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分析文章的结构,让学生掌握文章的行文思路。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将文章的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念。
四、课堂小结2.强调文章所传达的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实践意义。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明白勤奋学习的重要性。
2.分析文章对个人成长的启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劝学》的精神。
四、课堂小结2.强调将文章精神付诸实践的重要性。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背诵和默写。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背诵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文章。
2.分析文章的默写要点,提高学生的默写能力。
三、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文章背诵和默写练习。
2.教师点评学生表现,给予鼓励和指导。
高一语文上《劝学》教案(精选9篇)
高一语文上《劝学》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上《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
这篇文章是这样吗?(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
(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
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深刻的道理和寓意。
(2)运用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学习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劝学》,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劝学》的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教师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劝学》的注释、译文、解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梳理:详细讲解《劝学》的每一句话,解释其中的比喻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刻道理。
《劝学》的文言文教案
《劝学》的文言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语法和修辞手法。
3. 能够解释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汇和成语。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背诵和翻译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讲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劝学》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旨在劝勉人们勤奋学习,追求道德和智慧。
2.2 课文注释1. 解释文中出现的生僻词汇和成语。
2. 解释文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
2.3 课文翻译1. 翻译文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2. 讨论并解释翻译中的难点和疑点。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1. 通过介绍韩愈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起学生对《劝学》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3.2 朗读课文1. 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2. 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3.3 讲解课文1. 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成语,解释其含义和用法。
2. 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第四章:作业与评价4.1 作业1. 要求学生背诵课文,并进行默写练习。
2. 布置相关话题的作文,要求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
4.2 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和默写测试,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2. 通过作文批改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的分析和应用能力。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相关阅读推荐学生阅读韩愈的其他作品,如《师说》、《马说》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5.2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劝学》中的观点和思想,联系实际生活和自己的学习经验。
5.3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探讨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高中《劝学》教案
高中《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劝学》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2.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劝学》的主旨,分析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聊一聊: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2.自学感知分组讨论: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阅读《劝学》全文,感知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小组分享: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3.课堂讲解讲解《劝学》的背景和作者: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改变。
这篇文章就是荀子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的论述。
分析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论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第三部分论述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翻译和解析重点句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
4.课堂讨论讨论一:荀子认为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三: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翻译《劝学》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2.摘录《劝学》中的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劝学》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同学们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较高的思辨能力。
3.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较好,同学们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4.不足之处:部分同学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作业完成情况:同学们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质量较高。
3.学习效果:同学们对《劝学》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理解《劝学》主旨: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主旨,如:“荀子在这篇文章中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高一《劝学》教学教案(精选3篇)
高一《劝学》教学教案(精选3篇)高一《劝学》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荀子》及相关文学知识,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并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文中蕴涵的“学习之道”,通过研读文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有关君子学习的智慧,明确君子学习的态度以及具体的做法。
教学难点:了解荀子思想;深入浅出,明确现实中学习的意义,能学以致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齐读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首诗劝导人们在年轻的时候,抓紧时间,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2.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指出先秦儒家三个时期的三位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对话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指出先秦议论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标题“劝学”,如何理解?“劝”字是”六书”构字法的哪一种?明确:勸,从力雚声,形声字。
高中语文《劝学》优秀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劝学》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2.领悟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劝学》的主旨,掌握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2.难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领悟作者的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向学生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文阅读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僻字词和句式。
2.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逐句解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劝学》主旨的理解。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如对比、排比等。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完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劝学》的内涵。
二、课文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2.领悟文章的语言特色,如简洁明了、寓意深刻等。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劝学》中的观点。
2.分析文章对现代人的启示,如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等。
四、作业布置2.收集有关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进行交流分享。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劝学》的内涵。
二、课文拓展1.介绍荀子的其他作品,如《性恶论》、《天论》等。
2.分析《劝学》与其他作品的关系,了解荀子的思想体系。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荀子及其思想的看法。
2.分析《劝学》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作业布置1.让学生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劝学》的理解。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二、课堂小结2.回顾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技巧。
三、课后拓展1.让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勤奋学习的文言文,进行比较分析。
2024劝学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4劝学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文本《劝学》的中心论点及论据,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
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动力。
【教学重点】1.文本的中心论点和论据。
2.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内化文章的主旨。
2.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劝学》名句:“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二、文本解读1.学生自读《劝学》,勾画出生词、难句。
2.教师引导学生解释生词,分析难句。
3.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三、课堂讨论a.文章中哪些论据支持了中心论点?b.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c.你认为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示?四、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设问等。
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具体运用。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即学习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悟。
六、作业布置1.背诵《劝学》全文。
【教学反思】1.学生对《劝学》的理解是否深入?2.课堂讨论是否充分,学生参与度是否高?3.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作业布置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巩固所学内容?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应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开展关于学习主题的班会,分享学习心得。
2.邀请家长参与课堂,共同探讨学生的学习问题。
3.结合时事,让学生关注国内外关于教育、学习的新闻,提高他们的社会意识。
本节课通过解读《劝学》,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深刻理解《劝学》的主旨,将其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动力。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精选16篇)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精选16篇)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和把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2、学习比方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1、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方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方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2、本文的比方论证有何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本文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
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1、法后王;2、人定胜天;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
其文浑厚,规律严密。
三、解题劝,即劝勉,鼓舞。
四、诵读第一段1、诵读的精确。
先划分节奏,订正字音;2、同学朗读第一段;3、同学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4、指名同学口译第一节;5、文理分析:⑴ 本节的观点是什么?⑵ 实行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⑶ 比方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方的角度有何不同?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其次节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2、文理分析:⑴ 本节的论点是什么?⑵ 此节依旧实行比方论证,立刻一节不同的是,他实行了一组比方。
争论:分析、归纳这些比方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⑶ 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六、诵读第三节1、主要步骤同上;2、文理分析:⑴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⑵ 第一次运用比方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从哪几个方面来绽开论证的?⑶ 其次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⑷ 最终一层内容如何理解?⑸ 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七、全体同学一齐朗读本文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
高一上册语文第十课《劝学》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高一上册语文第十课《劝学》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一、课文原文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二、教案1. 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劝学》这篇古文的文化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意图;2.能够掌握古文的语言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语文阅读能力;3.能够运用古文中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
2.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古文中的文化背景、思想意图、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2.难点:理解古文中的深层意蕴和道理,并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3. 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谈到“学习”这个话题,询问同学们对于学习的看法和体验,然后引导同学们探讨,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怎样才能学好?为什么有的人学习成绩好,有的人却差?通过这样的引导,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
(2)学习课文原文通过带着同学们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形象,让同学们理解古代的恋爱观和女性地位,同时探究诗歌的格律和节奏,从而考虑形式与内涵的关系。
(3)学习古文及注释教师让同学们读原文和注释,辅以简单的讲解和解释,使同学们能够理解古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掌握语言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
(4)讨论中心思想通过讨论和提问,让同学们理解《劝学》的中心思想“有志者自有千计万计之力”,并能够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激励同学们再接再厉,努力学习,成为有志者。
(5)课堂作业要求同学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如何才能学好?并总结答案,下节课交流。
4. 教学评价通过教学实践,不仅让同学们掌握了古文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更重要的是通过讨论使同学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学习到了人生的道理和成功的密码。
三、知识点1.文化背景在古代中国,男子供养家庭、战争打仗、统治天下,因此强调“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并认为妇女应该贞洁守分、勤勉持家。
因此,当时的女性很难受到很好的教育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2.语言表达1.古文的格律和韵脚:关关雎鸠、参差荇菜等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段落和重拍组合起来,形成韵脚韵尾的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上《劝学》教案
导读:高一语文《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
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
掌握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
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
这篇文章是这样吗?
(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
(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
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那么就此看来,这两个比喻是为了说明什么呢?(答:因为荀子提出的“性恶论”,说明人经过一定的学习,本性就会发生变化,知识就会丰富,能力就会提高。
)
2.那么通过学习改变了的本性是否又可以回复到过去的特性呢?作者又用了一个比喻回答了这个问题,那个比喻是什么?(答: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为然也。
并翻译: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它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人
工使它弯曲成这样。
)已经改变的本性,是很难恢复到原来的特性的,学习对于人的本性的改变有着决定的不可逆转的作用。
3.略讲: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本性,使之向好的方面发展变化。
同样的道理推出: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4.请同学们概括本段所讲的内容。
(答: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三)朗读第三段。
(老师正音)
1.第一句话的前半部分讲到了思和学,强调的是什么?(答:学习。
)后半部分,用了哪个比喻句?(答: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
2.找出四组比喻句并翻译: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③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利,使…..快;致,达到。
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绝,横渡。
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这些比喻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浅显的,易懂的,好似信手拈来的,但它却是作者细心安排的,是为了说明一定道理的。
我们思考:“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是由于人的本身固有条件发生了变化吗?(答:不是。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才有这种效果呢?(答:是善于借助外物“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凭借外界条件,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人工条件,都能帮助我们弥补不足。
)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罢了。
请一位同学概括本段的内容:学习的作用是弥补不足。
(四)导入下一段: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
大家齐读第四段。
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
(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
)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
找一位同学概括这四句话所强调的内容是什么。
(生答:学习要善于积累。
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积累的好处,学生说及:我们的读书笔记,成语,名言警句等的积累是一种量变过程,伴着积累,伴着成长,气质就发生了变化,是质变过程。
)
2.要想做到长期积累,我们该如何做呢?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
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
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
)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做事要坚持不懈。
)
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学生译出两个定语后置的句子,说出“上”与“下”的用法以及实词“强”的用法)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学生说出“寄托”的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四、略析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五、分析语言特色
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并不是开始我们所想象的老学究那枯燥、乏味的说教。
六、总结
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学习能开阔人的视野,学习能
增长人的学识,学习能改善人的生活,学习能提高人的品位,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
请学生举例子(张海迪、海伦·凯勒……)
七、作业
1.写一篇一二百字劝学文字。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用多媒体)
劝学
《荀子》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