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3)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出现在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的第4.8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极昼和极夜。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此外,本节课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地球的运动和自然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地球公转产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具和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
同时,教师还要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掌握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的倾斜角度;极昼和极夜的产生原因及特点。
2.难点: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极昼和极夜现象。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4.互动式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3.环境:宽敞的教室,良好的网络环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引导学生回顾地球的运动特点。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17-教科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地球的运动”为单元主体的第8课内容。
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以及做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意图等多种方法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
通过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让学生认识到:因公转中地轴是倾斜的,导致北极圈始终都处于阳光照射中,即便地球自转也不会产生昼夜交替现象,只会出现白昼现象;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二、学情分析:通过本单元地球运动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认识可能是非常简单、片面的,他们口头表述可能不会那么严谨,但如果运用文字、图示或模拟实验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极夜就比较容易学了。
三、教学目的:1、让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能用模拟实验、直观模型演示、画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3、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4、让学生认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
5、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的特点来解释极昼极夜现象。
五、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每组有一个地球仪、手电筒一支、有关极昼极夜现象的视频。
学生准备:涂有不同颜色硬纸板一张(中间挖孔)六、教学过程:(一)、(导入)你知道的南极、北极1、指出地球仪中的南极和北极?(指名学生说:南极、北极)2、说说你所了解的南极、北极。
(学生自主回答:南极企鹅、北极熊、冰川、极光,教师出示图片,至第五张图片“南极午夜的太阳”时,提问:同学们想想,为什么午夜的南极会有太阳出现?对了,因为南极和北极特有的极昼极夜现象。
今天我们就运用所学知识对这一奇怪现象,试着做出科学的解释。
教科版科学五下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五下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两极地区在一年中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关系,以及地球倾斜角度对极昼极夜现象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掌握了地球的基本运动知识,如自转和公转,但对于地球倾斜角度和极昼极夜现象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进一步理解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倾斜角度对极昼极夜现象的影响,能够解释为什么两极地区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奇妙和科学的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倾斜角度对极昼极夜现象的影响。
2.难点:如何解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五. 教学方法1.引导法: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和观点,共同得出结论。
3.观察法: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或图片,直观地了解极昼极夜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或地球图片2.PPT或黑板3.教学课件4.讨论小组的划分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球运动知识,如自转和公转,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地球仪或地球图片,呈现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一现象。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极昼极夜现象的定义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极昼极夜现象的理解和看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部分学生上台,用地球仪或手势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极昼极夜现象的形成原因。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极昼和极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倾斜角度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的运动和自然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理解可能仍停留在表面,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进一步加深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产生原因。
2.使学生能够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倾斜角度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地球倾斜角度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3.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场景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极昼和极夜现象。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插图,用于课堂展示和讲解。
2.准备实例,用于解释和展示极昼和极夜现象。
3.准备课堂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极昼和极夜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及地球倾斜角度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通过实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实例,分析并解释其中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8课。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目标:1、培养小组合作探究能力、客观辩证等能力。
2、对学生进行好好学习、多读书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四、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五、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卡纸、A4白纸、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本单元是关于地球的运动,前几课我们学习了《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北极星“不动”的秘密》,通过前几课的学习,你们都知道了哪些关于地球运动的知识呢?……同学们,你们真棒,知道的可真多,看样子,大家都是认真学习、热爱科学的好孩子。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1、引入: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师: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想了解的、或者有什么想提出的问题吗?……刚才有同学问到什么是“极昼”?什么是“极夜”呢?在这里“极”指的是南极和北极,“极昼”和“极夜”指的是在南极和北极地区出现的很长时间都是白天或者很长时间都是黑夜的现象。
那有同学又会问了南极和北极在哪里呢?极昼和极夜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2、认识南极和北极首先,王老师制作了一个小短片,我们一起去看看南极和北极的地貌特征是怎样的呢?有哪些生物?(1)出示关于南极和北极的风光、地貌视频,介绍南极和北极的具体位置、地貌特点、生物圈等……(2)师:刚才我们通过视频了解了南极和北极,你能在你的小地球上找到南极和北极的具体位置吗?师:刚才同学们很准确的在自己的小球仪找到了南极和北极。
现在,谁愿意到前面用老师的大地球仪再给大家指一指南极和北极的位置。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12-教科版
《极昼极夜的解释》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了解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2、过程与方法通过模拟实验、直观实验、示意图等多种方式,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可以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释疑,培养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并对所学知识形成新的体系。
【教学重点】能用模拟实验,示意图来解释极昼极夜现象。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角度影响极昼极夜的发生和范围的大小。
【教学准备】模拟实验、示意图、视频、PPT【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地球自转视频,回顾自转特点及产生现象。
2、播放地球公转视频,回顾公转特点及产生现象。
3、播放极光视频,提问极光一般在哪里可以欣赏到?北极南极还有什么特殊的现象?二、探索新知(一)极昼极夜现象1、PPT出示极昼极夜图片,对比观察极昼极夜特点,明确极昼极夜现象。
2、什么原因导致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呢?让我们运用地球运动的特点解释极昼极夜吧。
(二)极昼极夜的解释模拟实验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1、出示器材,明确模拟地球公转运动,确立实验目的“观察太阳直射点”位置。
2、播放视频,讲解模拟实验操作步骤及实验记录单记录方法。
3、小组合作实验,完成实验记录单及实验结论1。
4、PPT小结各小组实验结果“太阳直射点位置变化特点”。
示意图解释极昼极夜1、出示示意图,回顾地球的几条重要分界线。
2、根据太阳直射点实验记录单,示意图上展示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所出现的昼夜分布情况。
3、根据示意图展示结果,完成实验结论2。
4、播放极昼极夜现象视频小结5、总结极昼极夜的形成与地球的自转、公转、地轴倾斜角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假如地轴倾斜角度变大1、已知地轴倾斜角度实23度,假如地轴倾斜角度加大,会发生什么?2、小组讨论3、示意图展示倾斜角度加大,极昼极夜的范围将更大。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目标:1.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
3. 能够描述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重点:1. 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
3.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难点:1. 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
2. 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图解或视频资料。
3. 学生分组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展示极昼和极夜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听说过极昼和极夜吗?它们是什么?”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极昼和极夜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概念。
三、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15分钟)1. 讲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2. 观看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形成。
3. 分组实验:请学生们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地球仪上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四、探究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10分钟)1. 讲解极昼和极夜对生物的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适应性。
2. 讨论:请学生们思考极昼和极夜现象对生活在极地地区的生物的影响,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对不足之处进行讲解和辅导。
3. 布置作业:请学生们课后查阅资料,了解其他星球是否存在极昼和极夜现象,并写一篇短文进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了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原因以及对生物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但在实验环节,部分学生对地球仪的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
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六、探索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布(10分钟)1. 利用PPT展示世界地图,标注出极昼和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
2. 讲解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倾斜角度对现象的影响。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讨论: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如果地球倾斜角度变小,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上的生物会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尝试通过各种形式(画图、模拟试验)进行解释。
全班互动交流,产生的后果。(可从天气、生物等角度提醒学生展开讨论)
三、单元总结
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解释,教师巡回。
3.全班交流
请学生上台交流自己的想法。(模拟实验和画图代表各一位)
全班互动交流并思考:1.这种解释会产生极昼极夜现象吗?2.该解释和我们之前认识到的地球运动规律矛盾吗?
学生之间对解释进行点评。
4.概念巩固
播放微视频(课件),进一步明确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5.概念延伸
1.回顾旧知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的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学生尝试复述: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倾斜角度、地球公转的方向等。
思考:解释极昼极夜现象,能否与地球运动规律相矛盾?
2.尝试解释
利用相关的工具(手电筒、地球仪、白纸),在地球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尝试解释极昼极夜现象形成的原因。(提醒学生可以用模拟实验解释,也可以画图解释。)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能力,在经历过本单元前7课学习后,对地球的运动已经具备相应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理解极昼极夜现象及原因,难度已经大大降低。但学生毕竟处于具体运算向抽象运算过渡阶段,依旧需要借助相关的模型来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本课的关键在于通过模拟实验、模型演示或画图的方式,让学生对极昼极夜现象及原因,有更直观的感受。在学生理解该概念的同时,对先前的概念进行梳理,形成概念体系。
板书:地轴倾斜产生的自然现象、证据
(4)地球的运动造成了哪些自然现象?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
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
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夜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
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
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
2、交流。
四、总结延伸:
1、交流并记录:
(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
(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
(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
(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
2、延伸拓展:
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板书设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
教学反思:。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教案: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目标:1. 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掌握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3. 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教学重点:1. 极昼和极夜的概念。
2. 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示意图的绘制。
2.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地球仪。
3. 纸和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极昼和极夜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极昼和极夜吗?”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2. 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三、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示意图的绘制(10分钟)1. 讲解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
2. 学生分组合作,绘制地球公转和自转的示意图,展示并讲解示意图。
四、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10分钟)1.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释。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极昼和极夜的概念及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2. 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与地球公转和自转相关的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导入、讲解、分组讨论、示意图绘制和拓展思考等多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理解极昼和极夜的概念,掌握地球公转和自转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实验探究:地球的自转与极昼极夜(15分钟)1. 准备一个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太阳的光照。
2. 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极昼极夜现象,并记录下来。
3. 改变地球仪的自转方向,观察极昼极夜现象的变化。
五年级科学下册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教科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8.极昼极夜的解释
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最终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单元最后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
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也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
另外,在本课最后一部分是本单元科学概念的综合回顾,教师可以做为一个练习让学生当堂回顾,帮助学生掌握并利用一些未解之谜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中的《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课,主要向学生介绍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极昼和极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极昼和极夜的成因,以及它们对北极熊等极地生物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科学原理,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地球和宇宙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他们对于地球公转产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同时,学生对于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较高,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并了解它们对极地生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探究极昼和极夜的成因,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感受自然现象的神奇,增强对科学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公转产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2.难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成因及其对极地生物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极昼和极夜现象。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3.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图片、视频等。
2.道具:地球仪、卡片等。
3.学习资料:关于极昼和极夜的科普文章、案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现象。
提问:“你们听说过极昼和极夜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呢?”2.呈现(10分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解释地球公转产生的极昼和极夜现象。
呈现极昼和极夜的成因及其对极地生物的影响。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18-教科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极昼极夜的解释》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第8课,这一单元重在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最终认识到地球在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经过对教材的解读和理解,我们确立本课以探究极昼极夜现象形成原因为线索,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法,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最终得到科学、全面的解释。
希望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经历思维的加工和提升,构建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
学情分析通过这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昼夜的交替以及四季的成因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
由于是农村孩子有些课外知识还是比较匮乏,同学对于极昼极夜现象了解很少,虽然前几课对昼夜的交替以及四季的成因等知识进行了学习,但把几种共同的因素放在一起探究极昼极夜的成因理解起来还是很抽象,因此,本课教学强调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认知和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形成作出全面分析。
科学概念: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直观演示、示意图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但所有的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2.在活动中培养合作互动,主动探究的能力态度。
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认识到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三者共同作用)。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加以证明。
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极昼极夜的解释
一、教材简析及学情分析: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最终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公转时由于地轴倾斜产生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单元最后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地球运动的已有知识基础上,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对极昼极夜现象进行解释: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探究的方法(主要是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主要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
学生对于极昼极夜的有一定的认识,但是非常粗浅、片面的,也许也感觉到了它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有关,但很难把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
因此,本课要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
另外,在本课最后一部分是本单元科学概念的综合回顾,教师可以做为一个练习让学生当堂回顾,帮助学生掌握并利用一些未解之谜让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4.8极昼和极夜的解释21-教科版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2、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对科学现象的解释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
(2)在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认识到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三者共同作用)。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做全面的思考和分析,并用各种方式加以证明。
教学准备:全班准备: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课件)小组准备:地球仪1个,手电筒1个,,实验记录单1份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教师展示地球仪这位老朋友,请学生复习回答地球运动相关知识,并介绍我们生活的地方每天都会迎接白昼和黑夜的交替,但是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地区却有许多令人感到奇怪的现象,以此导入新课二、认识极昼和极夜现象课件出示极昼极夜图片学生质疑,激起学生探究极昼极夜现象的欲望三极昼和极夜现象的解释1、探究极昼极夜的形成请同学们结合前几节课所学的地球运动知识,小组同学讨论交流一下,并把猜测引起极昼极夜现象的原因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2、小组同学进行猜测极昼极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并汇报学生猜测汇报预设:可能会提出与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有关3、小组模拟实验探究教师出示模拟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并提问:实验材料分别模拟的是什么?同时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南极北极分别在哪?(2)地轴指向哪里?(3)看到什么现象时说明出现了极昼?(4)看到什么现象时说明出现了极夜?小组同学综合运用地球运动知识,实验探究极昼极夜是怎样产生的,并完成实验记录单学生开始实验操作,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实验结束,各小组汇报实验结论,并汇报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通过模拟实验,师生共同对极昼和极夜现象的产生作出解释4、探究地轴倾斜角度的重要意义。
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科学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案与教学反思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灵师不挂怀,冒涉道转延。
——韩愈《送灵师》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8课时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目的: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2、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3、能用模拟实验、模型、示意图等方法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4、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能认真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
教学重点: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教学难点:地轴倾斜的角度大小和极昼极夜发生的范围大小有关。
教学准备:地球仪,光源,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谈话: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会出现很多令人奇怪的现象,比如:北半球到了夏季,太阳就会挂在天空几个月而不落下,北极中心地带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而到了冬季,就会连续几个月不见太阳,北极中心地带的黑夜甚至可以长达半年之久。
我们把这样的现象叫做极昼和极夜。
2、问题:我们已经知道,昼夜交替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昼夜交替就是一天,可是极地的白天和黑夜竟然长达半年!我们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吗?二、探究极昼和极夜现象:1、谈话:昼夜现象是地球自转形成的,极昼和极夜现象也可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
还记得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吗?2、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1)思考:利用手电筒、地球仪、示意图等材料,我们怎样能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2)学生分组实验。
(3)全班交流。
(4)小结。
三、研讨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极昼极夜范围的关系:1、讨论:我们知道地轴倾斜的角度是23度,如果倾斜角度加大,会出现什么现象?对地球有什么影响?2、交流。
四、总结延伸:1、交流并记录:(1)在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运动主要有哪两种形式?(2)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自转有什么特点?地球公转的方向怎样?周期多长?公转有什么特点?(3)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自转?有什么证据表面地球在公转?(4)地球的运动出生了哪些自然现象?2、延伸拓展:我们还想知道地球运动的哪些问题?板书设计: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地球自转公转地轴倾斜1、黄鹂方才唱罢,摘村庄的上空,摘树林子里,摘人家的土场上,一群花喜鹊便穿戴着黑白间的朴素裙裾而闪亮登场,然后,便一天喜气的叽叽喳喳,叽叽喳喳叫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目前,小学科学课堂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
其中,在科学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形成假设、设计实验、修改假设或形成结论所得到学习结果,在形式上能完整地体现探究学习过程。
但学生能否达到对知识的连贯、深层的理解还有待商榷。
很多教学研究者正努力探索促进学习的深度理解,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
乔纳森认为:模型与真实事物之间保持着质上和功能上的一致。
就是要建立关于现象、事物或系统的概念体系。
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认识事物时可以通过建模建立事物间的联系,从而建构概念的系统认识。
这是有助于发展学生深层理解。
心智模型理论指出,日常推理本质上是基于模型的推理。
可见模型中的推理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梳理:1、单元内容分析:《地球的运动》单元共安排八课内容《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证明地球在自转》《谁先迎来黎明》《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在公转吗》《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本单元重在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最终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本课题目是《极昼极夜的解释》,理解什么是极昼极夜是前提,“解释”是本课重点。
极昼极夜的现象是地球上一种自然现象。
极昼,又称白夜、永昼或午夜太阳,是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一日之內,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的现象(即全天24小时都是白天)。
则极夜则相反。
对于极昼极夜的理解不难,但难在极昼极夜的成因。
因为它是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角度和方向保持不变,所以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回归线范围内变化。
变化过程既产生了一年四季,又产生了极昼极夜。
3、教法梳理先前对学生科学学习的研究表明,学生体验科学过程主要靠观察和记录科学现象。
本课内容《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
从本单元的课题可以看出教材呈现目的: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然后认识地球自转,自转带来的现象、公转、公转带来的现象、自转公转共同作用带来的现象。
教材编写意图在于研究现象、找到地球运动规律。
但是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只能凭着一些表面现象获取经验。
本单元的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差距较大,如果单凭观察和记录进行科学学习的,未免造成学习的困难。
乔纳森(jonassen,2005)认为,建模是一种参与式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它是建构主义的精髓。
当人们遇到未知现象时,学习者建构着个人对现象的表征。
也就是说建模有助于学习者表达,从而促进理解。
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工具。
基于此,对于本课学习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方法一:图示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本课教学将会以图示法解释极昼极夜的成因。
对于极昼极夜知识,学生是无法利用实物探究真相,需要培养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而图示法能把空间思维变得立体、变得具体,形成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就是介乎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培养的过渡。
方法二:模拟实验模拟实验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理解。
由于地域原因。
对于极昼极夜的现象学生无法亲身感受。
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是有难度的,因此利用模拟实验,让现象再现,通过对模拟实验产生的现象观察,对极昼极夜成因进行分析,有效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情分析: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口头说出“地球自转”“公转”等名词。
事实上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加上学生的空间观念不足,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
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居多。
还需要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巩固。
前面的学习,学生尝试了一些建模的方法。
对于抽象思维不成熟的五年级学生来说,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太高了,因此建模的准确性训练还应该摆在首位。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课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学生很难把极昼极夜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
前面提到:建模是一种参与式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但前提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者的实际情况。
所以应该设计一些有坡度的学习环节,帮助学生减轻负担。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
2、了解到极昼和极夜现象是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图示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2、在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解释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到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三者共同作用)。
【教学准备】:地球极昼极夜的相关视频、地球仪1个、手电筒1个(用支架固定,支架能转动,调至能直射地球仪的高度)、记录表1份。
【教学流程】:【教学过程】:一.复习昼夜交替的知识(出示地球仪、手电筒,用手电筒照亮地球仪一半)1.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现在被照亮的部分就是——白天,那么没被照亮的部分就是——黑夜。
那昼夜昼夜交替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解释一下。
2.学生边说,老师边画出示意图(如右图)(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极昼和极夜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
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和太阳,让学生把抽象内容变得具体。
另外,复习昼夜交替的现象目的为下面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老师随学生的解释边画出示意图,目的在于暗示学生学习用图示法的技巧。
)复习昼夜交替的知识 认识极昼和极夜现象 推测现象的成因 能分析更多现象解释形成原因二.认识极昼和极夜现象(出示课件)1.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但在遥远的南极和北极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课件穿插,极地图片)极地的白天或黑夜很长。
北半球夏季时,太阳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的时间,相反南极中心地区半年看不到太阳,处在黑夜中;而到了冬天,北极点附近半年见不到太阳,处在黑夜中,南极却有长达几个月的白天。
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极昼和极夜。
2.揭示课题,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奇怪的现象(设计意图:通过极地图片让学生感受这种神奇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三.推测现象的成因1.怎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你们能不能解释一下。
你们可以模仿老师刚才那样把自己的想法用图表示出来。
2.学生独自思考,并按自己的理解用画图方式表达出来。
3.学生汇报。
提醒学生养成聆听习惯,对同学的发言要提出看法。
可以是提问、可以是质疑。
预设1:可能跟太阳光的方向有关。
预设2:可能跟角度有关。
预设3:可能跟地球自转有关。
预设4:可能跟地球公转和倾斜有关(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的推测用图示法表达出来,目的是把学生的前概念清晰呈现,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
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会更有方向。
其二是此环节特别提醒学生的聆听及批判,既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让学生学会有逻辑的推理,从面使科学思维得到培养。
心智模型理论指出,日常推理本质上是基于模型的推理。
推理的过程是科学思维品质形成过程。
)4.小结。
板书: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轴倾斜四.模拟实验,验证解释:1.刚才同学们提出解释主要有三个方面: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轴倾斜。
但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怎么证实你们的推测?(模拟实验)2.这模拟实验该注意些什么?①材料介绍、分析:地球仪、手电筒分别代表什么?②怎样才能知道北极发生了极昼现象,南极发生了极夜现象?3.指名示范操作,其它同学看看是否规范。
注意提醒:手电筒的光如何模拟太阳的照射方法?主要观察什么地方?按老师选好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进行实验。
如何记录?用图示法记录,画出晨昏线,没被太阳照亮部分涂黑。
小组如何合作,合理分工。
4.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老师巡堂指导。
5.小组讨论:分析模拟实验的结果,讨论地球的极昼与极夜是怎么产生的。
6.汇报。
其它小组可以提出问题。
7.地球公转自转视频播放,介绍极昼到极夜循环出现的原因。
认识到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并且是三者共同作用。
8.总结。
(设计意图:运用模拟实验对现象进行解释这是该课的重要环节。
由于学生的空间观察不强,模拟实验正确规范操作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到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因此设计这环节时还是加强对模拟实验的指导,让学生示范,有利于强化操作的规范性。
)五.拓展延伸,解释更多现象。
1.研讨:假如没有这个倾斜角会怎样?2.思考:假如地轴倾角再大一点又会怎么样呢?3.课堂评价,总结【板书设计】:极昼极夜的解释地球自转地球倾斜——23度地球公转五、设计特色简述该课设计设计特色具体有两点。
其一,因材施教。
按教材内容提到,该课教学需要设计模拟实验,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把这定为本课教学目标。
对于抽象思维不成熟的五年级学生来说,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太高了,因此本课教学时,把模拟实验准确性摆在首位,本课重在模拟实验的观察、记录及分析。
基于此,本课教学目标因应学生而降低要求,做到因材施教。
其二,设计有梯度的建模活动。
因为学生的空间观念不强,加上本课内容抽象,学习会有难度。
考虑到这里,本设计在复习旧知识环节由教师示范图示法,让学生先了解图示法的技巧;让学生运用图示法画出自己的推测,展示学生个体的前概念,使思维可视化;模拟实验作具体细致的指导,使模拟实验规范,并用图示法记录观察结果,分析结果。
一步一步的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从而建构概念。
附:实验记录单《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实验记录单一班别 姓名同学们,怎么会出现极昼极夜的现象?快把你的想法记下来吧!《极昼和极夜的解释》实验记录单二班别姓名 小组长请小组合作,进行模拟实验验证,把观察到的现象记下来。
看仔细,找证据!小组讨论:产生极昼和极夜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的解释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