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科版 (3)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教学设计

一、科学教育理论指导

目前,小学科学课堂研究逐步走向深入,研究过程中发现不少问题。其中,在科学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形成假设、设计实验、修改假设或形成结论所得到学习结果,在形式上能完整地体现探究学习过程。但学生能否达到对知识的连贯、深层的理解还有待商榷。很多教学研究者正努力探索促进学习的深度理解,发展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有效途径。乔纳森认为:模型与真实事物之间保持着质上和功能上的一致。就是要建立关于现象、事物或系统的概念体系。也就是说学习者在认识事物时可以通过建模建立事物间的联系,从而建构概念的系统认识。这是有助于发展学生深层理解。心智模型理论指出,日常推理本质上是基于模型的推理。可见模型中的推理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梳理:

1、单元内容分析:

《地球的运动》单元共安排八课内容《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证明地球在自转》《谁先迎来黎明》《北极星“不动”的秘密》《地球在公转吗》《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本单元重在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最终认识到地球在逆时针自转和公转,自转产生昼夜现象,

本课题目是《极昼极夜的解释》,理解什么是极昼极夜是前提,“解释”是本课重点。

极昼极夜的现象是地球上一种自然现象。极昼,又称白夜、永昼或午夜太阳,是在地球的两极地区,一日之內,太阳都在地平线以上的现象(即全天24小时都是白天)。则极夜则相反。对于极昼极夜的理解不难,但难在极昼极夜的成因。因为它是地轴是倾斜的,而且倾斜角度和方向保持不变,所以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北、南回归线范围内变化。变化过程既产生了一年四季,又产生了极昼极夜。

3、教法梳理

先前对学生科学学习的研究表明,学生体验科学过程主要靠观察和记录科学现象。本课内容《极昼和极夜的解释》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8课。从本单元的课题可以看出教材呈现目的:从认识昼夜交替现象,然后认识地球自转,自转带来的现象、公转、公转带来的现象、自转公转共同作用带来的现象。教材编写意图在于研究现象、找到地球运动规律。但是对于这些内容,学生只能凭着一些表面现象获取经验。本单元的知识与学习者原有认知差距较大,如果单凭观察和记录进行科学学习的,未免造成学习的困难。乔纳森(jonassen,2005)认为,建模是一种参与式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它是建构主义的精髓。当人们遇到未知现象时,学习者建构着个人对现象的表征。也就是说建模有助于学习者表达,从而促进理解。这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学习工具。基于此,对于本课学习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方法一:图示法

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情况,本课教学将会以图示法解释极昼极夜的成因。对于极昼极夜知识,学生是无法利用实物探究真相,需要培养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而图示法能把空间思维变得立体、变得具体,形成形象思维。形象思维就是介乎于具体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培养的过渡。

方法二: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主要作用就是帮助学生理解。由于地域原因。对于极昼极夜的现象学生无法亲身感受。理解这一现象的成因是有难度的,因此利用模拟实验,让现象再现,通过对模拟实验产生的现象观察,对极昼极夜成因进行分析,有效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情分析:

通过近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口头说出“地球自转”“公转”等名词。事实上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加上学生的空间观念不足,理解起来会比较困难。学生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层次居多。还需要对前面的内容进行巩固。

前面的学习,学生尝试了一些建模的方法。对于抽象思维不成熟的五年级学生来说,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太高了,因此建模的准确性训练还应该摆在首位。《极昼和极夜的解释》一课是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去探究,学生很难把极昼极夜与地球公转、自转、倾斜三者综合考虑去分析。前面提到:建模是一种参与式的、重要的学习方式。但前提

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者的实际情况。所以应该设计一些有坡度的学习环节,帮助学生减轻负担。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知道极昼和极夜现象。

2、了解到极昼和极夜现象是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过程与方法:用模拟实验、图示等多种方式来解释极昼和极夜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解释都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

2、在活动中培养主动探究,积极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学生能运用模拟实验、画示意图等方式解释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到极昼极夜现象与地球的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三者共同作用)。

【教学准备】:地球极昼极夜的相关视频、地球仪1个、手电筒1个(用支架固定,支架能转动,调至能直射地球仪的高度)、记录表1份。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昼夜交替的知识

(出示地球仪、手电筒,用手电筒照亮地球仪一半)

1.地球仪代表地球,手电筒代表太阳。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现在被照亮的部分就是——白天,那么没被照亮的部分就是——黑夜。那昼夜昼夜交替是怎么回事?请同学们解释一下。

2.学生边说,老师边画出示意图(如右图)

(设计意图:对于学生来说,极昼和极夜的知识是比较抽象的。通过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地球和太阳,让学生把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另外,复习昼夜交替的现象目的为下面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老师随学生的解释边画出示意图,目的在于暗示学生学习用图示法的技巧。)

复习昼夜交替的知识 认识极昼和极夜现象 推测现象的成因 能分析更多现象

解释形成原因

二.认识极昼和极夜现象

(出示课件)

1.地球上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但在遥远的南极和北极却有一种奇怪的现象:(课件穿插,极地图片)

极地的白天或黑夜很长。北半球夏季时,太阳挂在北极天空就是不会下落,北极中心地区的白天甚至可以长达半年的时间,相反南极中心地区半年看不到太阳,处在黑夜中;而到了冬天,北极点附近半年见不到太阳,处在黑夜中,南极却有长达几个月的白天。人们把这样的现象叫极昼和极夜。

2.揭示课题,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奇怪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极地图片让学生感受这种神奇的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三.推测现象的成因

1.怎么会有这种现象出现呢?你们能不能解释一下。你们可以模仿老师刚才那样把自己的想法用图表示出来。

2.学生独自思考,并按自己的理解用画图方式表达出来。

3.学生汇报。提醒学生养成聆听习惯,对同学的发言要提出看法。可以是提问、可以是质疑。

预设1:可能跟太阳光的方向有关。

预设2:可能跟角度有关。

预设3:可能跟地球自转有关。

预设4:可能跟地球公转和倾斜有关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的推测用图示法表达出来,目的是把学生的前概念清晰呈现,有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由于前面的铺垫,学生会更有方向。其二是此环节特别提醒学生的聆听及批判,既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让学生学会有逻辑的推理,从面使科学思维得到培养。心智模型理论指出,日常推理本质上是基于模型的推理。推理的过程是科学思维品质形成过程。)

4.小结。板书: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轴倾斜

四.模拟实验,验证解释:

1.刚才同学们提出解释主要有三个方面: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轴倾斜。但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得到证据的支持,全面分析。怎么证实你们的推测?(模拟实验)2.这模拟实验该注意些什么?

①材料介绍、分析:地球仪、手电筒分别代表什么?

②怎样才能知道北极发生了极昼现象,南极发生了极夜现象?

3.指名示范操作,其它同学看看是否规范。

注意提醒:手电筒的光如何模拟太阳的照射方法?

主要观察什么地方?按老师选好的东南西北,四个方位进行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