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课程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学前教育是指对3-6岁儿童进行的教育活动,旨在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化,学前教育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发展。
本文将从学前教育的起源、发展和现状三个方面来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学前教育的起源学前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家庭是儿童最早的学习场所,父母通过亲身示范和口头传授的方式教育孩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于是出现了一些早期教育机构,如古代的私塾和寺庙学校。
这些机构主要面向富裕家庭的子女,教授基础的文化知识和礼仪规范。
二、学前教育的发展1. 19世纪至20世纪初19世纪至20世纪初,学前教育开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教育领域。
在欧洲和美国,一些教育家开始提倡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建立了一些早期教育机构。
其中最著名的是德国的弗雷贝尔幼儿园,由弗里德里希·弗雷贝尔于1837年创建。
弗雷贝尔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强调儿童的自由发展和游戏的重要性,对后来的学前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学前教育得到了更多国家的重视和支持。
许多国家开始制定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并建立了相应的学前教育机构。
同时,学前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为学前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教育家们开始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3. 21世纪至今21世纪以来,学前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提供普惠性的学前教育服务。
同时,学前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前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社交能力,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学前教育的现状目前,学前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普及和发展。
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
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一、本文概述《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和变革。
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梳理,我们可以理解学前课程如何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政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进而产生相应的变革。
本文还将分析这些变革对中国学前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当今的学前教育体系。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学前教育课程的萌芽期开始,逐步过渡到其逐步成熟和多元化的阶段。
在每个阶段,我们都会详细分析当时的社会背景、教育政策、教育理念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学前课程的内容、形式和实施方式。
文章还将关注学前课程变革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以及它们对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贡献。
在总结部分,本文将对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的历程进行反思,探讨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以期为未来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建议。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同时为学前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二、中国学前课程的历史发展中国学前课程的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其演变过程深受社会文化、教育理念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
从清末的蒙养院制度开始,学前课程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与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体系。
清末时期,随着西方教育思想的传入,我国开始尝试建立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便是其中的代表。
蒙养院的课程主要注重儿童的德育和智育,强调培养儿童的道德品质和基础知识。
这一时期,学前课程的内容相对简单,但已经开始注重儿童的个性发展。
进入民国时期,我国学前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将蒙养院改名为蒙养园,并将其纳入小学教育体系。
此时的学前课程开始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性培养,强调游戏和活动在儿童学习中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学前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明确了学前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学前教育是指为适龄儿童提供的专门教育,通常在儿童年龄阶段为0至6岁。
这一阶段是人类一生中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身体发展。
本文将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源、演变以及在不同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下的变化。
一、学前教育的起源学前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人类为了满足新生儿和幼儿的基本生活需求,最初采取的是家庭教育的形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通过观察和实践教授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在农业和手工业兴起之后,对儿童早期教育的认识逐渐提高。
在古代社会,各个文化对儿童的理解和培养方法各有不同。
例如,在古印度,有“尊师重道”的文化,儿童从小就受到宗教和哲学思想的熏陶。
而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通过音乐、美术等进行全面影响,以提升儿童的素养。
二、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1. 18世纪至19世纪初近现代学前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
18世纪末,瑞士教育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尔》中倡导自然主义教育,强调根据儿童的发展规律进行教学。
此后,德国、法国等国也相继出现了一些关于早期教育的方法论。
19世纪初,德国教育家弗雷贝尔创立了“幼儿园”这个概念,并于1837年在德国开办了第一所幼儿园。
他主张通过游戏、劳动让儿童自主探索,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弗雷贝尔认为,玩耍是儿童天性的一部分,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2.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初进入19世纪中后期,欧美地区开始出现专门针对幼儿的教育机构。
以法国为例,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对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让人们对幼儿园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鼓励教师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因材施教。
此时,在美国也涌现出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如玛丽·阿尔登与约翰·杜威,他们提出了“经验主义教育”,强调通过实践获得知识与技能,从而推进了美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
3. 20世纪中叶20世纪中叶,世界范围内对早期儿童教育愈发重视,各国纷纷制定相关政策,以保障儿童受教育权。
新时期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及体会
新时期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及体会2023-10-29contents •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学前教育课程发展问题•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对策•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展望•学前教育课程实践与体会分享目录01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程学前教育课程在起步阶段主要是在模仿西方教育体系,建立了一套以学科课程为主的教育体系。
初步建立特点问题注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强调规范和标准化。
缺乏对儿童个性和兴趣的关注,过于机械化和功利化。
030201随着社会和教育理念的变化,学前教育课程开始从学科课程向活动课程转变,注重儿童的兴趣和经验。
转型发展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强调儿童自主探索和发现。
特点缺乏系统的课程目标和内容,过于自由和随意。
问题学前教育课程在多元发展阶段开始关注文化、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因素,注重多元化和差异性。
多元化发展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情感、社会、认知等多方面发展。
特点缺乏对教育质量的全面监控和评估,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问题多元发展阶段02学前教育课程发展问题缺乏系统性学前教育课程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特定领域或学科的内容,而忽略了整体的系统性。
例如,数学或语言领域的内容可能被过度强调,而社会交往、情感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可能被忽视。
课程设计问题缺乏整合性课程设计时,各领域或学科之间的整合不足,导致课程内容出现割裂。
例如,数学和科学的内容可能被独立设计,而没有与语言、艺术和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
缺乏个性化传统的学前教育课程设计往往只考虑普遍性的需求,而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的个性化需求。
课程内容问题缺乏实践性和创造性课程内容如果过多的注重知识传授,而缺乏实践性和创造性,会抑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缺乏社会性和情感性内容一些学前教育课程中,社会性和情感性的内容往往被忽略,如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如何处理情绪等。
知识性内容过多一些学前教育课程中过多的知识性内容,如早期的读写和计算技能,可能会使儿童对学习产生厌烦和抵触情绪。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启示前言学前教育是指对不满6岁的儿童进行教育,为儿童的智力、情感、社交和身体健康等方面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
学前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事业,对于保障国家和家庭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进行梳理,并分析其中的启示。
一、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历程学前教育课程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我国的学前教育主要是以保育为主,缺乏对幼儿教育的关注。
随着教育理念的变化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学前教育开始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课程体系,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的发展:1. 初期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这一阶段的学前教育课程主要以“一对一”、“一对小”、“小团体”为主,即采用较为简单的教学方式,依赖于教师个人的经验和能力,缺乏系统的理论基础和教学模式。
同时,教育资源不足,教材和教具都极其匮乏。
2. 建设阶段(90年代中期至200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我国开始重视学前教育课程的建设,并逐步将其纳入正式教育体系之中。
1999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幼儿园教学大纲(试行)》,为学前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基本框架。
与此同时,学前教育的教材和教具得到了大量的改进和丰富。
3. 深化阶段(2000年代中后期至今)这一阶段,我国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
基于“学前三年决定一生”的理念,政府增加了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和支持。
同时,各种实验和探索不断展开,学前教育课程逐渐向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二、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特点根据中国教育部的《学前教育课程指南(2020年版)》,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生命”和“情感”为核心学前教育课程注重培养儿童的情感体验和生命智慧,通过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推动幼儿认识自我、认识世界,建立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2. 知识与技能并重学前教育课程既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开发,也注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自我实现能力的提升。
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特点与启示
2008年第9期(总第344期)EDUCA TIONAL RESEARCHNo.9,2008 General,No.344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特点与启示王春燕 [摘 要] 中国学前课程百年来的发展变革经历了五个基本阶段及三次大的课程变革,表现出了三个明显的特点:变革的主线是教育文化的引进与本土化;受各种教育流派的影响,变革与世界教育的发展一脉相承;变革的内在倾向深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
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对学前课程现实问题的诊断是变革的出发点;要认识到学前课程理想与课程现实之间的差距;学前课程需要不断地继承、发展与创新。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前课程;教育文化;教育流派;民族文化传统[作者简介] 王春燕,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浙江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杭州 310012) 纵观中国学前教育百年来的发展变革可以明显地看出,学前课程变革是中国历次学前教育变革的核心与突破口,也是贯穿百年来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一条主线。
百年来,中国学前课程的变革过程既是一个从模仿、移植到不断实验、改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继承与创新的过程,更是学前课程中国化的过程。
一、百年来中国学前课程发展变革的基本过程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的学前课程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学前课程随时势而变迁更迭,依社会文化条件而革新,主要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其中有三次较大的学前课程变革。
(一)学习、模仿日本模式的清末民初学前课程(1903—1918年)在1903年之前,中国没有独立的学前教育体制,没有学前课程设置。
随着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提出“兴学育才”,到1903年癸卯学制的颁布,才使中国的学前教育制度正式确立。
当时,人们以日本维新导致国力昌盛、富强为样板,又因日本与中国国情相近,因而在教育上学习、模仿日本。
1904年1月13日,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的法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其中规定了蒙养院的保育教导要旨及条目,提出了蒙养院的课程目标、内容及教学方法。
我国幼儿课程发展历程
我国幼儿课程发展历程
在我国,幼儿课程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以前的时期。
此时,幼儿教育主要以幼儿园为基础,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幼儿课程体系。
1980年代,我国开始引进国外的幼儿教育经验,一些幼儿教
育学者开始探索幼儿课程的建设。
此时的幼儿课程重点关注幼儿的认知、语言和社会性发展,注重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990年代,我国在幼儿课程发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教
育部发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的教学目标和幼儿发展的各个方面。
同时,开始推行幼儿园课程标准,将幼儿园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中。
21世纪初,我国进一步深化了幼儿课程改革。
教育部发布了《幼儿园课程标准》,明确了各个学科和领域的教学要求,促进了幼儿园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此外,我国还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幼儿教育的质量。
近年来,我国幼儿课程发展更加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
在国家课程体系的指导下,各地幼儿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课程,注重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也加强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幼儿课程发展历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幼儿课程的发展逐渐趋
于规范化、科学化和个性化的方向。
未来,我国幼儿课程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幼儿的全面素质和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与趋势学前教育是指对学龄前幼儿进行系统化、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它是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需求,为幼儿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但其重要性和发展进程主要集中在近代。
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学前教育经历了诸多变革和重要发展,并展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1. 古代教育之萌芽早期的学前教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
例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些贵族子弟会接受私人教师的指导,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此外,在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古国,也有一些幼儿教育的雏形。
2. 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近代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
受工业革命和社会进步的影响,人们开始意识到儿童教育的重要性。
在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建立了一些以幼儿教育为核心的学校。
例如,德国的弗雷贝尔幼儿园和美国的蒙台梭利教育等,都对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
3. 学前教育的普及和发展20世纪后期,学前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普及和推广。
政府和社会开始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并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
各国纷纷成立了学前教育机构,为广大幼儿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教育资源。
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1. 国际学前教育的整合与交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间学前教育的整合与交流正在加强。
国际组织和学术机构举办大型学前教育论坛,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教育政策和实践经验的分享,加深学前教育的国际合作。
2. 科技与学前教育的融合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前教育正逐渐融入科技的怀抱。
例如,利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幼儿可以接触到更广泛、丰富的教育资源;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也被应用于学前教育中,提供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的学习体验。
3. 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语言、数学、宝宝操等基础学科外,学前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社交技能。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一、绪论学前教育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奠基和引导的重要作用。
它不仅关乎个体的发展,更与社会的未来息息相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学前教育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演变与发展。
本文将从历史的视角出发,探讨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启蒙教育到现代的科学教育,分阶段详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变革及影响。
二、古代启蒙教育的雏形学前教育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人类文明初期。
在古代社会中,儿童教育主要是由父母和家庭负责。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儿童开始学习生存技能、社会规范以及文化习俗。
这一时期的教育多是以实用性和生活经验为主,注重儿童自我发展。
在中国古代,《论语》提到“温故而知新”,强调了家庭教育和师长教诲的重要性;同时,道家和儒家的思想中也体现了对幼儿启蒙教育的关注。
这一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但家庭中从小对孩子进行文字、礼仪等方面的熏陶,为之后的系统化教育奠定了基础。
西方世界在这个阶段同样普遍采用家庭式的教育方法。
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到,要让孩子成长为“完美的人”,应该进行身心合一的培养,而早期教育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这一时期,尽管没有明确设立学前教育机构,但对于儿童成长特点的认识已初见端倪。
三、中世纪到近代初期:宗教与启蒙思想对教育的影响进入中世纪后,欧洲出现了许多宗教组织对儿童进行教育,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宗教为主导的传统模式。
天主教会设立了许多教会学校,儿童在这里接受宗教文化与基础知识的启蒙。
同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也开始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礼仪、经典诵读成为重要内容。
15世纪至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带来了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潮流。
特别是在德国的幼儿园创办人福禄贝尔,他提出了“游戏是儿童学习最好的方式”这一理念,将儿童视为自然发展的主体。
他倡导通过玩耍、动手实践等方法,为儿童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为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与此同时,中国明清时代对幼儿经济、道德及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
百廿年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与启示
百廿年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与启示一、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发展自20世纪初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课程不仅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为我国幼儿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0世纪初,随着西方幼儿教育思想的传入,我国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意义的幼儿园。
在这一时期,幼儿园课程主要以游戏为主,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和能力。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幼儿园课程也强调对幼儿进行德育和智育的培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幼儿园课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幼儿园课程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体系。
幼儿园课程还开始关注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家庭、社会等方面的需求。
我国幼儿园课程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涵盖了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另一方面,幼儿园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改进,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等。
在这一时期,由于受到“左”倾思想的影响,部分幼儿园课程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发展和兴趣培养。
幼儿园课程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材编写不规范、教学方法单一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阶段,幼儿园课程在继承和发展前人的基础上,吸收了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应我国国情的幼儿园课程体系。
幼儿园课程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幼儿的全面发展,强调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培养;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合作学习等;在评价体系上,建立了以幼儿为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从20世纪初至今,我国幼儿园课程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课程不仅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且为我国幼儿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启示
育 课 程 的 时 候 , 只 是 单 纯 地 移 植 .没 有 考 虑 到 中 国 与 日本
国 情 的 差 异 。到 了 2 O世 纪 2 O年 代 , 我 国 学 前 教 育 课 程 的 发 展 已 突 破 了照 搬 国 外 经 验 的 模 式 。 在 “ 五 四 ” 新 文 化 运 动 的 背 景 下 ,杜 威 的 思 想 被 引 入 .我 国 老 一 辈 的学 前 教 育 家 已认 识 到 照 搬 国 外 模 式 的 不 足 .他 们 一 方 面 借 鉴 来 自西
课程模式 。 ” 我 国 的 生 成课 程 也 是 在 引 进 意 大利 瑞 吉 欧 方 案
教 学 的 基 础 上 形 成 的 。在 这 个 日益 开 放 的 时 代 ,我 们 若 固
的 探 索 。例 如 , 1 9 2 5年 陈 鹤 琴 提 出 幼 儿 园 课 程 以 大 自然 、 大 社 会 为 中 心 ,实施 单 元 教学 ,即 “ 单 元 中心 制 课 程 ” ;张 雪 门依 据杜 威 “ 教 育 即 生 长 ” 的 思 想 。进 行 了 “ 行 为课程” 的研 究 .这 些 都 是 学 前 课 程 本 土 化 探 索 的 重 要 成 果 。 到 了 八 九 十 年 代 ,国 际 间 的 学 术 交 流 日益 频 繁 ,我 国 的 学 前 教
燕提出 : “ 继 承 是 变 革 的 基 础 ,创 新 是 变 革 的 动 力 。学 前
课 程百年发 展与变革 的历 史 留给我们 的一 个深刻 启示 即是
必须处理好这对关系 。 ”继 承 和 引 进 前 人 先 进 的思 想 是 使 我 们 自身 获 得 发 展 的 重 要 途 径 。著 名 物 理 学 家 牛 顿 也 曾 说 过 ,
设 的 启 示
学前教育史总结心得体会(3篇)
第1篇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回顾学前教育史,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从中汲取宝贵的历史经验,对今后的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学前教育史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学前教育史概述1. 产生背景学前教育起源于古代,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渐从家庭教育、宗教教育、社会教育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
在我国,学前教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
2. 发展阶段(1)古代学前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注重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2)近代学前教育:鸦片战争后,西方学前教育理念传入我国,民间创办了一些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蒙养院等。
(3)现代学前教育: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得到空前重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前教育体系,包括幼儿园、托儿所、早教中心等。
二、学前教育史心得体会1. 重视儿童身心发展学前教育史告诉我们,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个体差异性,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材施教。
古代学前教育注重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忽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导致教育效果不佳。
现代学前教育则更加关注儿童身心发展,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特长,为儿童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 注重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
我国学前教育史上的教育家们,如陈鹤琴、张雪门等,都十分重视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他们强调教师应具备专业素养、爱心、耐心和责任心,为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3. 重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家庭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对于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史上的教育家们,如陶行知、张雪门等,都强调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提倡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共同关注儿童的成长。
4. 关注学前教育公平学前教育史上的教育家们,如陈鹤琴、张雪门等,都关注学前教育公平问题。
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历程及启示
1 问题的提出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教育新的努力方向。
各级教育组织和部门力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学前教育阶段,“让每位孩子都接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但目前仍存在一些现实问题,问题的根本是没有处理好公平与效率这一对矛盾。
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相互矛盾的关系,教育公平可以理解为教育利益分配的合理性问题,效率可以理解为教育政策中资源配置的有效性问题。
所以,解决学前教育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公平分配。
公平与效率是相对而言的,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也不存在绝对的效率,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这对关系。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势必会受到经济、政治条件的制约,需要以一种更加开放的态度权衡政策制定的价值取向。
回顾不同时期学前教育政策发展历程,从中发现一些问题,深思而得到启示。
2 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演进历程2.1 萌芽阶段:效率优先、公平不足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仁人志士走上了各种各样的改革之路。
民国时期,中国的学前教育才刚刚起步,发展学前教育始终与解决民族危机紧密联系,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这一时期学前教育的政策是“反文化植入,改人才培养模式”。
侵华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夺取了我国一系列的主权,包括在华兴办学前教育权。
帝国主义通过文化植入,对中国儿童进行奴化教育,企图西化我国的学前教育。
中国的教育家、有识之士决不允许此等事情发生,先后出台了《奏定学堂章程》等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文件,努力将学前教育纳入我国的学制系统之中,以期保护学前教育的发展。
纵观这一时期,幼儿园教育政策法规主要存在于政府制定的各类文件中,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学前教育在学制系统中的地位、招生对象、招生要求、机构名称等。
[1]当时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导致政府出台的政策法规未在全国普遍推行,只是由一些教育家进行了教育实验。
我国幼儿课程发展历程
我国幼儿课程发展历程我国幼儿课程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此之前,由于各种原因,包括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的考虑,幼儿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幼儿时期被普遍认为是家庭的责任,而不是学校的责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0世纪初期,随着西方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强,我国幼儿教育开始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试点项目。
这些项目主要关注儿童的发展和培养,并通过提供基本的学习活动和体验,帮助幼儿适应学校的环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幼儿教育开始成为国家的重点发展领域。
政府开始投资建设幼儿园,并制定了一系列幼儿教育政策和法规。
这些政策和法规旨在确保每个幼儿都能接受优质的教育和照顾。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幼儿教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强调培养儿童的政治意识和道德品质,并且以农村为主,关注农村儿童的教育。
进入80年代,随着经济改革的进行,我国的幼儿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开始提倡素质教育,对幼儿进行全面的发展和培养。
幼儿教育的内容逐渐丰富和多样化,包括语言、数学、科学、艺术和体育等领域的发展。
1990年代,我国幼儿教育进一步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规范了幼儿教育的内容和质量标准。
同时,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政府也加大对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和支持力度。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幼儿教育进一步发展。
政府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动幼儿教育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向以儿童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转变。
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思维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我国的幼儿教育也开始融入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展望未来,我国的幼儿教育将继续发展壮大。
政府将进一步加强对幼儿教育的支持和投资,提高幼儿园的办学质量。
同时,幼儿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儿童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引导幼儿健康成长。
而学前教育的国际化趋势也将影响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方向,增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学前课程发展历程及其启示
中国学前课程发展历程及其启示作者:徐秀玲黄乾玉来源:《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5年第02期【摘 ; 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呈现从模仿外国到日益本土化,从零散到逐步整合的特点。
研究其发展历程,需要考究学前教育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以及自从模仿国外学前教育模式后学前课程改革发展的特点等相关内容。
研究得出启示,学前教育改革应当在借鉴、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向民族化、地方化、本土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前课程改革;模仿;民族化;地方化中图分类号:G610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6-0048-03学前教育课程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运用多种教育资源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学前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都处于最基础的位置,是学前教育的核心支柱,其对幼儿的成长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到本土化,从借鉴、吸收到自我创新的过程。
在国内外各种观念的抨击下,保障学前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随之而出,各种学前教育机构也应然而生。
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当注意回归本国的实际,建设本土化、地方化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一、中国学前教育的古代渊源中国古代就很重视幼儿教育,并强调幼儿教育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有“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
直到今日,古代教育家们的思想仍具有深远的意义,颜之推主张胎教,墨子强调环境和人性的形成作用,孔子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今日依然被世人谨记和沿用。
1.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主张儿童应当及早施教。
朱熹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他对人的心理特点有独到的认识,他把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
在这两个教育阶段中,朱熹更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教育应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在朱熹看来,小学儿童“人之初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必须先入为主,为儿童提供形象、生动、能激发其兴趣的材料;他首创《须知》、《学则》,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学前教育发展历程
学前教育发展历程
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教育和培养的一种教育形式,旨在帮助幼儿全面发展并为其未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以下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历程:
1. 19世纪前期:学前教育的概念开始出现,并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实施。
早期学前教育主要关注幼儿的保育,为父母提供照顾和看护的服务。
2. 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随着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识,学前教育的发展逐渐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
一些学者开始提出了早期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倡为幼儿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3. 二战后:学前教育得到了更大的推广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制定学前教育政策和法规,建立幼儿园和托儿所等学前教育机构。
4.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将学前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并为幼儿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和课程。
5. 20世纪80年代至今:学前教育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学前教育对幼儿认知、社交和情感发展的重要性。
各国纷纷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并推动学前教育的普及化和质量提升。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展示了人们对幼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
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学前教育将变得更加多样化、个性化,并进一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
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中国学前课程百年发展、变革的历史与思考引言:学前教育是指针对3-6岁儿童实施的早期教育,它以培养儿童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其未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的发展与变革对中国教育事业的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百年的历史角度出发,回顾中国学前课程的发展与变革,并针对现阶段的挑战,提出相关思考。
一、学前课程的发展阶段1. 起步阶段(20世纪初)中国的学前教育起步较晚,早期受到西方国家的影响。
这个时期的学前教育主要以传统的家庭教育为主,缺乏系统的课程和教学模式。
2. 初创阶段(20世纪20-30年代)在这个时期,学前教育开始受到国内教育改革的重视。
一些进步教育家开始尝试建立学前教育的课程体系,并引入了一些西方教育理念,如发展幼儿感官教育和动手能力培养等。
3. 发展与推广阶段(20世纪50-80年代)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增加,学前教育开始迅速发展。
在这个阶段,课程内容以生活实践为主,培养儿童的日常生活能力成为重要目标。
此外,政府还制定了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加强了学前教育的规范和管理。
4. 多元化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中国的学前教育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新阶段。
学前课程开始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学前课程的变革与挑战1. 内容变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需求的变化,学前课程的内容也在不断变革。
传统的注重个体技能培养的课程已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而需要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思维能力等品质。
2. 教学模式变革传统的学前教育注重灌输式教学,忽视儿童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而现代学前课程则注重以儿童为中心,倡导幼儿自主学习和多元发展。
3. 师资队伍不足学前课程发展不仅需要优质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还需要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然而,目前中国学前教育领域仍存在师资不足、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学前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护理的教育形式。
它是儿童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为儿童提供全面的、系统的素质教育。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很古老的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学前教育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
一、古代学前教育古代学前教育起源于家庭教育,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负责照料和教育儿童。
在中国古代,父母会教导孩子基本的礼仪和技能,例如读书写字、行为规范等。
这种家庭教育形式在古代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存在着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二、现代学前教育的起步现代学前教育的起步可以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
当时一些国家开始设立幼儿园,为工人家庭的孩子提供托管和教育服务。
这些早期的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社交能力。
同时,这也是学前教育逐渐从家庭扩展到社区的重要节点。
三、学前教育的普及与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开始重视学前教育的普及与完善。
他们认识到,优质的学前教育能够为儿童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于是,各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同时,学前教育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也得到了改进和创新,注重培养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交和动手能力。
四、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学前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也逐渐增强。
各国教育界开始意识到,尽管每个国家的学前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和挑战。
因此,各国积极开展学前教育的国际研究和交流活动,分享经验、资源和最佳实践。
这种国际合作对于促进学前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未来学前教育的展望未来学前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学前教育将更多地利用新技术手段,例如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提供更具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环境。
同时,国际间的学前教育交流与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共同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
总结一下,学前教育经历了从家庭教育到社区教育的转变,从简单的照料到注重全面发展的转变。
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1976年以来
1976年以来中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概况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来,特别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从拨乱反正到全面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在新的形势下,学前教育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学前教育课程也随之呈现出新的发展局面。
(一)1976~1990年:从沿用苏式课程到进行初步改革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教育处于全面恢复、走向正常化时期。
在学前教育方面,制订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和目标,设置课程是当务之急。
1979年11月,教育部颁发了《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共6章30条),规定幼儿园必须贯彻保教结合的原则,将课程分为卫生保健和体育锻炼、游戏和作业、思想品德教育等几大部分。
1981年10月,在继承《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1952年)的基本思想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
《纲要》将1952年的“幼儿园教学”改为“幼儿园教育”,把幼儿园教育内容拓展为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八个方面,并强调通过游戏、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完成教育任务,幼儿园教育教学继续采用分科教育模式。
据此纲要,教育部组织编写了幼儿园教材7种9册,于1982~1983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并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配套挂图。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统编幼儿园教材,它为我国的幼儿园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继续采用从苏联学习来的分科课程模式,对当时急需恢复和发展的我国幼儿园教育发挥了较大作用,也解决了当时幼儿园教师对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急需的矛盾。
该课程模式强调课程科目分科设置,课程的组织主要采用教学形式,主张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强调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发展学生的智力。
实践表明,这种课程模式有很多优点,直到今天,它依然是教育实践的主要模式。
但是,“十年内乱”期间对幼儿教师培训制度的严重破坏,造成幼儿教师、特别是比较优秀的幼儿教师的严重缺乏,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幼儿园又恢复分科教学模式和分科课程模式,进行教育的新发展时,幼儿教师的业务水平普遍较低与幼儿发展需要的矛盾便表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学前课程发展历程及其启示发布日期:2015年08月02日作者:徐秀玲黄乾玉字号来源:《新课程研究》2015年第02期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呈现从模仿外国到日益本土化,从零散到逐步整合的特点。
研究其发展历程,需要考究学前教育古代教育思想、近代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以及自从模仿国外学前教育模式后学前课程改革发展的特点等相关内容。
研究得出启示,学前教育改革应当在借鉴、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向民族化、地方化、本土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学前课程改革模仿民族化地方化学前教育课程是在教师组织、指导下,运用多种教育资源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经验,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学前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都处于最基础的位置,是学前教育的核心支柱,其对幼儿的成长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课程发展经历了从模仿到本土化,从借鉴、吸收到自我创新的过程。
在国内外各种观念的抨击下,保障学前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随之而出,各种学前教育机构也应然而生。
在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应当注意回归本国的实际,建设本土化、地方化的学前教育课程体系。
一、中国学前教育的古代渊源中国古代就很重视幼儿教育,并强调幼儿教育的关键性和重要性,有“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
直到今日,古代教育家们的思想仍具有深远的意义,颜之推主张胎教,墨子强调环境和人性的形成作用,孔子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在今日依然被世人谨记和沿用。
1.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主张儿童应当及早施教。
朱熹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他对人的心理特点有独到的认识,他把人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
在这两个教育阶段中,朱熹更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教育应先入为主,及早施教。
在朱熹看来,小学儿童“人之初也,知思未有所主”,很容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因此,必须先入为主,为儿童提供形象、生动、能激发其兴趣的材料;他首创《须知》、《学则》,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朱熹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他指出,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长大在此基础上加工,就可以成为圣贤;若儿童时期打好了基础,大学就不费力,若少时这个基础没打好,再补救,就十分困难了,因此,他再三强调15岁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2.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主张胎教。
颜之推非常重视儿童教育,尤其注重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儿期是奠定一个人发展基础的重要阶段,应当抓住这个时机,及早进行幼儿教育,因此提出了“胎教”的思想。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中:《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家庭教科书,它流传广泛,影响深远,内容全面,涉及胎教、教子、道德情操、勉学等家庭教育问题。
就学前教育而言,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婴幼儿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和方法,书中所反映的儿童早期教育思想、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3.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
王守仁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他指出,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教育的内容应是“歌诗”、“习礼”和“读书”,要“随人分限所及”,量力施教。
他认为儿童要顺其自然,如若用对待成人的办法甚至用对付囚犯一样的办法来对待儿童,只会事与愿违。
他继承了儒家关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认为儿童的性情总是喜欢嬉游而厌恶拘束的,必须顺应其个性特点,才能使儿童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他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神、身体、智慧都处于发展之中,必须循序渐进,量力施教,这就是“随人分限所及”的原则。
二、近代有关学前教育的法规法规是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是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法律、法规的颁布促进了学前机构的产生,规范了学前教育的教育目标。
1.癸卯学制。
1903年,张百熙、容庆、张之洞重定学堂章程,并命名《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也是中国近代由中央政府颁布并首次得到施行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
癸卯学制划分为三段七级,其中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4年、初等小学堂5年和高等小学堂4年。
蒙养院即幼儿教育机构,主要招收3~7岁的幼儿,将蒙养院纳入学制系统,标志着我国学前幼儿教育已进入到国家规划发展的新阶段。
2.壬子癸丑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是我国废除科举制度后第一个正式颁布施行的新式学制,它在学制结构上进行了局部调整,首先体现在初等教育方面。
它将学制划分为三段四级,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提出各科目应随时提示国民道德教育的相关事项,需注意选择生活所需之知识技能进行教授,所选内容应当适应儿童生活、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并首次提出注意男女儿童的差别,强调注意各科教学目标、方法的相互联系和配合。
虽然在壬子癸丑学制中没有明确提出关于学前教育的内容,但是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和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的发展。
3.壬戌学制。
1922年9月,教育部通过《学制改革系统案》(又称“壬戌学制”或称“新学制”),它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壬戌学制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制框架,提出“七项标准”,主要从社会进化的需要出发,强调发挥平民教育精神;讲究个性发展;从国民经济力和生活教育的角度出发,强调应使教育易于普及,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新学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幼儿园的发展,1927年,在陶行知领导下先后在南京郊区燕子矶、迈高桥等地创办了我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
同时还创办了一些实验幼稚园,如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设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即私立南京鼓楼幼稚园。
三、从模仿到逐步中国化国外在学前教育领域有不少先进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前教育的目标由原来的“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的方向转变。
中国的学前教育课程在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过程中经历了一个从模仿、借鉴到中国化的过程。
1.对日本学前课程的模仿。
日本1868年明治维新,1872年第一个新学制诞生,1876年在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就成立了日本最早的官立幼稚园。
到19世纪末,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模式,其标志是《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的制定。
1904年,我国第一个颁布实施的近代学制系统《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首次确立了学前教育制度。
《奏定学堂章程》主要是模仿日本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其专辟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蒙养院课程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4项,其具体教育内容为:从《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书中择其最切要而极明显者,分别依次浅深,明白解说,编成一书,并附以图;初等小学识字课本及小学前二年之各种教科书。
该章程颁布后出现了一批幼稚教育机构,官立的如1905年创办的湖南蒙养院,私立的如1905年创办的天津严氏蒙养院,皆聘日本人为教师,开设课程皆与《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要求相一致,具有很浓的仿日色彩。
2.对苏联学前课程的借鉴与吸收。
1949年12月,教育部召开首次国全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中有用经验,借助苏联经验,建设新民主主义教育”的教育方针。
根据这次会议精神,在课程安排上,我国幼儿园既采用了老解放区幼儿园、保育院等托幼组织开设的看图识字、数数、手工、图画、游戏、唱歌、跳舞、观察、体操和自由发表意见等课程经验,又吸收了陈鹤琴课程实验研究的成果。
直到1950年年底,陈鹤琴“活教育”理论及其课程体系受到批判,与此同时,全国上下开始了全面学习苏联幼儿教育经验的热潮。
3.逐步中国化的学前课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幼儿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1981年,教育部正式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规定幼儿园课程应包括生活卫生习惯、思想品德、基本动作发展、常识、语言、计算、美工、音乐等8个方面,要求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教育手段来开展教育工作,并组织编写了相应的7种9册幼儿园教材。
1986年,为了加强幼儿园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我国制定了《幼儿园工作规程》,《规程》中明确规定:幼儿园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规程》规范了幼儿园在卫生保健方面、教育原则方面、游戏的作用以及对幼儿园的工作人员的要求等。
2001年颁发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主要从宏观角度指导幼儿园教育,由幼儿园依照本土特点制定具体要求。
与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比较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不同:将原来的生活卫生习惯、体育活动、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8个方面的内容压缩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将原来小、中、大三个年龄班的内容要求压缩为对整个幼儿园的总体要求;淡化了具体技能的要求。
2012年,在纲要的基础上教育部发布《3到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它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将各个领域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都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组成。
它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要求按不同的年龄段进行细化,更符合现代幼儿的身心发展健康和特点。
四、启示1.继续在借鉴学习中发展学前教育。
在教育走向全球化的时代,发展学前教育离不开对国外经验的借鉴和吸收。
国外儿童教育家的思想中有很多先进且合理的成分,如蒙台梭利创办了“儿童之家”,提出“敏感期”的教育、“儿童自己发展自己的儿童观”、在幼儿园中实施“混龄教育”以及认为“工作”能使儿童恢复到正常状态;福禄贝尔极其重视“家庭教育”,设置了一整套“恩物”,让儿童在游戏中发展自己,表现自己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同时,他和蒙台梭利一样,都提倡“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认为人的教育应当按照人的本性连续、协调地促使他们各方面得到发展。
另外,还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中学”的思想等也包含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思想。
我国移植了日本的课程,促成了近代的学前教育的诞生,在解放时期借鉴了苏联,促成了“新民主主义教育”;在不断地探索中,涌现出陈鹤琴、张雪门、陶行知等为代表的幼儿教育家。
美国、苏联、日本、瑞士等都是学前教育比较先进的国家,他们有自成体系和教育理念和模式,学前教育仍处于起始阶段,我国只有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借鉴中,才能发展具有自己本国特色的学前教育课程。
2.挖掘中国民族特色的学前课程。
学前教育的对象处于生长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教育课程应当基于幼儿的身心特点制定科学的教育目标。
教师需要具备科学的儿童观、发展观,掌握有关幼儿心理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能够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内容,要考虑儿童的全面发展,为其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