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基本规律与原理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专题二 第一讲:地球的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专题二    第一讲:地球的运动规律
观测,同步卫星都是静止的。
答案 (1)A (2)B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知识点二
地球运动的意义
1.与地球运动有关的计算 (1)时间的相关计算 ①光照图上的时间信息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
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昼弧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点。 夜弧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方时为12点或24点。 ②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③两类日期界线(自然日界线0时和人文日界线180 经线)。
昼短夜长,纬度越高, 昼越短 昼短夜长,且昼渐短, 极夜范围扩大
昼最短夜最长,北极 南回归线 圈内出现极夜现象 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北极圈内极夜范围缩 小 全球昼夜平分
冬至日—次年春 南半球 分日
二分日 赤道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结论: 1.直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且 出现极昼. 2.出现极昼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数与直射点纬度 数互余. 3.同一纬线上各点的昼夜长短相同,且一年内该纬 线上两次相同,关于二分或二至日对称. 4.南北纬度数相同的纬线上昼夜长短状况相反. 5.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年变化幅度越大. 6.直射点北移,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另一半球相 反.赤道终年昼夜平分.
为0°。例如太阳直射在15°S、60°W时,太阳
高度的分布如下图H所示。
H
Copyright 2004-2009 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
结论: 直射点所在经线上,太阳高度差等于纬度差. 同一纬线上各点,正午太阳高度相等,但有年 变化. 同一地点,直射点移动度数等于正午太阳高 度变化度数,且靠近时增大.

(2)若EF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PQ为地轴,下列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

高考地理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知识梳理与专项练习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地形、土壤。

2.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

3.意义:各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4.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产生的一些新功能。

功能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概念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的合成有机物的能力各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性质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二氧化碳的平衡作用: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氧气的平衡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特别提醒](1)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2)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有机组合成一个整体,产生了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1.水循环是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的纽带之一。

(√) 2.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组成要素中,气候是最活跃的要素。

(×) 3.湿润地区往往植被茂密,因此土壤肥沃。

(×) 4.大肆砍伐热带雨林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二、人地协调观——读图填空读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3讲水体运动规律

高考地理大二轮专题复习与增分策略专题一自然地理基本规律和原理第3讲水体运动规律

第3讲水体运动规律网络构建名师点拨以水体运动为线索,重点掌握“三重点、三图示、一应用〞:“三重点〞:水循环环节及其影响因素;河流补给及其水文特征;洋流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

“三图示〞:水循环示意图、河流流量过程线图、洋流分布及其变式图。

“一应用〞:应用水循环原理解释某些地理现象。

(2021 ·海南地理)科学研究说明,地球上水量是根本稳定;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水量也是相对平衡。

据此完成1~2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径流2.海洋水矿物质含量( )A.根本不变B.总趋势为增加C.总趋势为降低D.在冰期相对较低解析第1题,通过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陆地矿物质被搬运到海洋,因此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水循环环节是径流。

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知,随着陆地矿物质不断被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搬运到海洋,海洋水矿物质含量会逐渐增加。

(2021·全国文综丙卷)以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分水岭,由透水与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立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3~5题。

3.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4.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5.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解析第3题,森林植被具有修养水源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原因,D项错误。

高考地理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地理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地理三轮复习学案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知识点】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习题】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植被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增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2.该示意图体现了()A.区域差异性B.区域整体性C.区域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河南省西南部某山村因山韭菜经济效益高,农民在山上大肆开垦坡地种植山韭菜,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

下图为该村山韭菜种植与生态问题关系图。

读图,完成3~4题。

3.该村因过度种植山韭菜,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坡地土壤肥力下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A.整体性B.区域性C.稳定性D.差异性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A.地表的蒸发量增加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D.地下径流增多流石滩是位于雪线之下、高山草甸之上的过渡地带,是高山地区特有的生态系统。

我国西藏、云南和川西山地多流石滩地貌。

下图为我国某地流石滩景观。

据此回答5~6题。

5.判断流石滩地表岩石所受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流水沉积B.冰川侵蚀C.物理风化D.风力侵蚀6.流石滩分布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日温差大,风力强B.云雾缭绕,光照弱C.地势陡峭,多砾石D.植被稀少,多冻土下图是青藏高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示意图绘制ppt课件

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示意图绘制ppt课件

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图C)
太阳直射点
C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北半球为例)
昼=夜
昼渐长
N
昼渐长
昼最长
N
S
昼>夜 昼<夜
S
N
N
昼最短
S
昼渐短
昼渐短
S
昼=夜
1.光照图的基因类型
类型
图示
侧视图
俯视图 斜视图
判断方法
中心点为赤道上某点,所绘制的半球南、北半球各 占一半。左图为6月22日光照图,图中AB为晨线, B点所在经线为昼半球中央经线,为12时;A点所在 经线为夜半球中央经线,为0时;C点为晨线与赤道 的交点,其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 地理规律与地理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做高考题的基础,掌握了 这些规律和原理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包 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所有高考
内容的原理和规律.
一、地理规律
规律是指事物之间的内在的本质联系。针对 地理事象“是什么(样)”,地理规律更多 强调地理事象的表现,地理规律主要在于 “ 应用”。
(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
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 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 午太阳高度越大。
• 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D折线所示) ②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C折线所示) ③春秋分: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E折线所示)
(2)提取时间信息——定时 日照图上的时间信息往往是隐藏着的,需要同学们“挖掘”, 关键在于找出并确定太阳光照图上重要的七个时间点,如下 图所示:
(3)综合运用 与地方时相关的运用:计算地方时、区时、昼夜长短、日出 日落时间, 确定日界线和日期。 与季节相关的运用:地球的公转速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 及变化;昼夜长短的分布及变化;气压分布、某地的气候特 征、天气现象;季风洋流流向;河流汛期、河流入海口的盐 度;植被的生长状况;动物迁徙; 农业的生产过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极地科考时间等。

新高考高考地理知识点

新高考高考地理知识点

新高考高考地理知识点一、自然地理知识点新高考高考地理考试涵盖了世界自然地理和中国自然地理两个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就这两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介绍。

世界自然地理知识点1. 地球的结构与地球运动: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和地球的运动原理。

2. 地球的大气圈:了解地球的大气层结构、气候带和气候变化等内容。

3. 地球的水圈:掌握水资源的分布、水循环和洋流等自然现象。

4. 地球的陆地和人口:学习各大洲的地理特点、人口分布和人居环境等。

中国自然地理知识点1. 中国的自然条件:了解中国的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文等。

2. 中国的自然资源:学习中国的自然资源种类、分布和利用情况。

3. 中国的农业和农作物分布:介绍中国的农业区划和主要农作物的分布情况。

4. 中国的工业布局和能源:掌握中国的工业布局特点和主要能源资源。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除了自然地理知识点外,新高考高考地理考试还会涉及到一些人文地理知识点。

下面将就几个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识点进行介绍。

1. 城市与城市体系:学习全球城市化进程、城市体系的结构和特点等。

2. 人口与城市化:了解全球人口分布、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等人口地理现象。

3. 区域发展与全球化:掌握全球经济地理的基本特点和全球化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4. 旅游地理:熟悉重要旅游景点的地理位置、旅游资源和旅游开发情况。

5. 区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了解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三、地理实践能力除了理论知识外,新高考地理考试还会考察考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实践能力的考查主要包括地图阅读与地理实地观察两方面。

1. 地理实践能力之地图阅读:考生需要能够掌握地图阅读的基本技能,如读图、理解地图符号和图例、判断地理位置等。

2. 地理实践能力之地理实地观察:考生会接受一些地理实地观察的测试,需要通过观察并回答问题来考查其地理实地观察能力。

总结:新高考地理考试涵盖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的知识点,考生需要掌握这些知识,并具备地理实践能力。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专题01 地球运动规律

2014届高考地理第二轮复习专题  模块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专题01  地球运动规律

专题一地球运动规律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天津卷)下图所示照片是摄影师在夜晚采用连续曝光技术拍摄的。

照片中的弧线为恒星视运动轨迹。

读图回答(1)~(2)题。

(1)据上图判断,摄影师拍摄的地点位于()A.低纬地区B.中纬地区C.北极附近D.南极附近(2)上图中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据此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为()A.1个多小时 B. 3个多小时C.5个多小时 D. 7个多小时【思路分析】1.获取信息要准确(1)设问信息明确思路第(1)题,主旨词是“拍摄地点”,限制词是“据上图判断”,分析时要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判断。

第(2)题,主旨词是“判断摄影师连续拍摄的时间”,限制词是“a恒星视运动转过的角度约为50°”,分析时要把握住“恒星的视运动实质上就是地球自转的反映”这一基本思路。

(2)题干信息捕捉词语从题干中“恒星____________”可知要从地球________运动方面分析解答。

(3)图表信息抓住关键2.常见误区要避免第(1)题,注意不到图中北极星仰角大小的信息,联想不到北极星只能在北半球夜空看到和北极星的仰角就是当地的地理纬度等知识。

第(2)题,不能把“恒星的视运动”和地球自转联系起来分析。

【自主解答】(1)________(2)________[规律方法巧运用]地球运动及相关地理现象时空规律总结(1)近远日点与冬夏至日①从时间上区分:远日点的时间是7月初,夏至日的时间是6月22日;近日点的时间是1月初,冬至日的时间是12月22日。

②从公转轨道位置上区分近日点在冬至日的东侧,远日点在夏至日的东侧。

(2)春分与秋分①春分日:是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穿过赤道的时刻。

②秋分日:是太阳直射点由北向南穿过赤道的时刻。

[触类练习要旁通]1.读“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变化图”(甲)和“地球公转速度变化图”(乙),完成(1)~(2)题。

(1)关于地球运动速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②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各处都相等 ③地球公转的线速度是均匀分布的④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是7月初最慢,1月初最快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2)甲图M 点的纬度、乙图N 点的月份分别是( ) A .30°、1月 B .60°、7月 C .60°、1月 D .30°、7月 模块一 自然地理事物的原理与运动规律 高考总复习第二轮·地理(福建专用)时间的计算[典题例证明思路](2013·高考广东卷)北京时间2012年12月21日19∶18,北半球迎来冬至。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考试题中常见的地理规律和原理

高考中常考的自然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经纬度变化规律向北递增的为北纬,向南递增的为南纬;向东递增的为东经,向西递增的为西经※地球自转和公转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图1) 直射点移动规律(图2)※昼夜长短变化规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区域为不同纬度的昼夜变化弧)(图3)※四季变化规律※水平运动物体偏转规律: (图4)※气温变化规律时间变化:夏高、冬低;14点最高、日出前后最低(南亚热带季风区5月气温最高)(图5) 空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在对流层内每升高1千米温度降低6℃) (图6)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率:每升高1000米,气温降低6℃左右。

一般夏季大于冬季,晴天大于阴天,白天大于黑夜。

气温垂直递减率越大,对流运动越旺盛,反之越小,大气越稳定。

逆温:逆温形成的主要原因:水平变化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图7)图437图5Km图6等温线大致沿纬线延伸——受太阳辐射的影响,气温基本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北半球南高北低,南半球北高南低;冬季南北温差大,等温线密集(风力强);夏季南北温差小,等温线稀疏。

等温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主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洋流因素。

由于热容量差异,同一纬度气温夏季大陆>海洋,冬季大陆<海洋,致使等温线发生弯曲,大陆上等温线1月前后向南凸出,7月前后向北凸出,海洋上相反;海洋上暖流经过,气温高,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弯曲。

寒流经过,气温低,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弯曲。

等温线沿等高线延伸——主要受地形影响。

大陆上等温线向高温方向弯曲或出现低值中心,一般是受山地或高原的影响。

等温线向低温方向弯曲或出现高值中心,一般为谷地、盆地或高大山脉背风(指冬季风)处;海拔较高、坡度较大的山地与高原边缘等温线密集,平原、高原内部等温线稀疏;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在7月份20°N ~30°N 的沙漠地区,炎热中心为撒哈拉沙漠;最冷的地方在7月的南极大陆;北半球的寒冷中心在1月的西伯利亚。

思考:最冷南极大陆?西伯利亚1月气温低?(用中心词表示) 南极大陆:西伯利亚: ※气压垂直变化规律海拔越高气,压越越低(图8、9)※大气运动规律 近地面受三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有一个夹角;高空受两个力的影响,和等压线平行(图10) ※气压带风带分布及移动规律(图11)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冬季北移(图11)分析图中的气压带(阴影部分)的名称和此时北半球的季节?※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在下表中写出你知道的地带性、非地带性土壤名称)等压面a等压面b等压面c c ba图8※海水温度分布规律(参考图7)从低纬向高纬递减※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图12):从副热带海区向两侧递减(纬度、径流、洋流)范围:3.2%~3.6%判定图12的区域位置,说明AB 洋流的名称、性质?※河流径流季节、年际变化规律 受气候的降水特点的影响:夏雨型--夏汛;冬雨型—冬汛;年雨型—无汛;季风区年际变化大,冰雪融水补给区年际变化小;年雨型区变化小我国各地区河流流量过程曲线的分析(图13)1.东部季风区A汛7、8月,枯12、1、2月;雨水补给;流量大,径流的季节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 2.东北地区B4、5月春汛,7、8月出现夏汛;冬季低温,河流封冻,河川断流 3.西北内陆地区C冰雪融水补给;汛期7、8月;冬季低温,无冰雪融水补给,河川断流;因融化量有限、蒸发强、下渗大、河流流量一般不超过250m3/s 4.南部沿海地区D5月季风登陆出现春汛,8、9月多台风雨,9、10月夏季风南撤带来降水,出现第二次汛期;降水量大,流量大,汛期长,无冰期,水位差小。

高考地理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合题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合题答题技巧

高考地理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合题答题技巧【第一部分 方法指导】一、自然环境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自然地理环境的气候、水文(不是水源)、地貌、生物(植被、动物)和土壤等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二、自然环境整体性表现⑴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⑵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⑶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例题1(2023·北京西城·高三统考期末)大兴安岭是国家生态功能区,森林覆盖达84.89%,沼泽湿地面积广大,多年冻土层广泛分布(埋藏深度在地面以下0.3~0.7m),深刻影响着这里的河流地貌和湿地分布。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额木尔河是黑龙江的一条支流,在漠河地区留下“九曲十八湾”(图)。

(1)说明额木尔河“九曲十八湾”的成因。

研究表明,与100年前相比,东北地区现代冻土南界已北移20—30km。

同时,大兴安岭地区出现原始湿地萎缩和新生湿地扩张现象;部分林区大片兴安落叶松倾倒、死亡。

(2)试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上述现象发生的原因。

【答案】(1)地势平坦,河流流速缓慢,地处多年冻土带,河流难以下蚀,以侧蚀为主,形成曲流。

(2)气候变暖,导致冻土向北退化;融化的冻土水分加速蒸发和下渗,使土壤变干,原始湿地萎缩;融水向低洼区汇集,形成新生湿地;土壤过干或过湿(肥力下降、土质松软),导致林木倾倒死亡。

【分析】本题以大兴安岭为材料,涉及河流地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以及生态修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额木尔河中下游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地形平坦,河流流速较慢;且由材料“多年冻土层广泛分布”可知,冻土层阻隔了水分下渗,同时也限制了河流的下切侵蚀,使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导致河流曲流发育;随着侧蚀作用不断增强,河流形成九曲十八弯的地貌。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6.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高考地理 一轮复习 6.2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各地的昼渐短,夜渐长;冬至 日,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极夜现象。 (2)从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各地的昼渐长,夜渐短;夏 至日,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 现极昼现象。 (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季节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 (1)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各地的昼渐短,夜渐长;冬至 日,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 极夜现象。 (2)从冬至日到次年夏至日,各地的昼渐长,夜渐短;夏 至日,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 现极昼现象。 (3)春、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根据分布特点进行计算 ①同纬度各地区同一天的昼夜长短相等(日出、日落地方时 也相同)。 ②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 球各地的昼长(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长(昼长)相等。例 如,40°N的昼长等于40°S的夜长。 ③同一纬线上各地的昼夜长短在一年中有两个日期相同(除 二至日),且这两个日期近似关于二至日对称。
出,在24时前后,泰山站已经没有日照,因此极昼已经结束,D 项错误;泰山站只有在刚好出现极昼的日期日出正南,图示日 期日出东南,因此A项错误。故选C项。
【答案】 (1)B (2)C
【典例2】 (2014·福建文综)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泰山站(73°51′S,76°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 站。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员当日拍摄的一天太阳运动轨迹合成 图。读图,完成(1)~(2)题。
【典例2】 (2014·福建文综)我国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 ——泰山站(73°51′S,76°58′E)于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开 站。下图示意某科考队员当日拍摄的一天太阳运动轨迹合成 图。读图,完成(1)~(2)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讲 地球与地球仪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1讲 地球与地球仪
南半球纬线上的两点,从a到b的最短距离:先向东南,然后向东北 方向。(如下图所示)
(全国卷Ⅱ)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 洛(位置见下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 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据此完成1~2题。
B 2.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 )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该关地键纬是度确高定达太6阳8°直以射上点,的冬位至置日及前移后动出方现向极。夜由现此象可,知所该以地会在出此现过有程些 日中子的只昼能夜夜长间短进及行日测出试方,位故的选变B化选,项进。而可以顺利获取正确答案。
【知识归纳】
在经纬网图上确定对称点
材料P2
1.关于赤道对称的两点:经度相同,纬度相反,数值相等。
比如求过AB两点的大圆的 劣弧。就像切西瓜,你要 同时切中球心和AB两点
若两地在同一纬线上,但不在同 一经线圈上,作大圆劣弧。
先向东北
A
后向东南
B

最短航线的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 则先偏向极点,再偏离极点。
(2)没有现成的大圆
北半球纬线上的两点,从a到b的最短距离:先向东北,然后向东南 方向。(如下图所示)
B
50°
40°
A
20° 40°
C
100° 120°
20° 10°
②跨经度数相同的地图,纬度越高,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小。
③图幅相同的两幅图,则跨经纬度越广,所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 比例尺越小。
如图中A、B两区域相比,实际区域范围大小为A>B。当A、B两 区域的图上面积(即图幅)相等时,则比例尺大小为A<B。

高考地理重点复习方法

高考地理重点复习方法

高考地理重点复习方法高考地理重点复习方法一、注重地理主干知识的复习地理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

在高三教学复习中应化繁为简,重点要讲透,难点要讲清,而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应大胆删去。

这是当前高考改革对高三教师的基本要求。

如果教师能很好地把握主干知识,就能使学生更集中时间和精力,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

哪些是地理学科主干知识呢?我们说这里的主干知识是指没有它的支撑,这个学科就不能成立的知识。

具体包括:⑴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⑵能生长延伸出新的知识的地理知识; ⑶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及当前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

如:(1)地球运动和经纬网。

(2)大气运动与天气、气候。

(3)世界和中国地理。

(4)各种地图和统计图表。

(5)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后,就能以此为知识的生长点去获得更多的知识,就能运用这些原理去解决千差万别的实际问题,就能够进行创新。

高三第二轮地理复习时,必须抓住主干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逻辑推理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逻辑推理能力是以大量的基础知识为积淀的,如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

能够结合题目随机调用头脑中的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具体情况展开逻辑推理。

二、重视区域地理知识复习,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区域地理具有基础性、常识性和综合性,所以区域地理也往往成为综合能力测试中地理试题命题的切入点,区域地理一直是高考文综试题命题的重要内容。

当前由于地理课程与高中地理课程安排不连续,初中区域地理的学习未得到应有重视,为复习迎考带来一定困难。

近年从高考地理阅卷得分统计来看,考生区域地理试题方面失分现象严重,有的甚至因为某一区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导致“全题覆没”。

在高三地理教学中,应怎样进行区域地理知识的复习呢?1.区域定位的训练。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开区域地理试题的钥匙。

区域定位就是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即分析一个区域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关位置。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必记必背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高中地理基础知识点必记必背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地理基础知识必记必背一、高考必记的11组地理基本概念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1)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即看太阳的仰角。

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最高时的太阳高度,即当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

具有季节变化规律。

2.地方时、时区与区时(1)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间。

注意:同一经线上的地方时相同。

(2)时区:时间区域,即使用相同时间的区域。

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

(3)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共同的标准时,即区时。

3.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热力环流是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空气冷热不均。

其中的因果关系是冷热不均→空气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

大气水平运动的根本原因是高低纬度间的冷热不均,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

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地球上的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都是大气环流的组成部分。

三圈环流是极地与赤道间的热力环流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的,在地球表面表现为信风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交替分布。

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向相反方向改变的现象,称为季风环流。

东亚季风环流主要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南亚季风环流则主要是由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性移动造成的。

4.气候要素与气候因子气候是指某一地区在多年内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大气平均状态是用气温、降水等要素的平均值或统计量来表现的,气温和降水就是气候要素。

气候因子是指形成气候的因子,即影响气候的因素。

地球上的热量分布与季节变化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地球上的风向和降水与大气环流有关,地面状况的差异也会导致气候差异,加上人类活动的作用,气候因子共有四个: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面状况、人类活动。

5.地形与地势(1)地形:地表各种形态的总称,又称地貌。

高三地理怎么开始复习,复习经验总结

高三地理怎么开始复习,复习经验总结

高三地理怎么开始复习,复习经验总结高三地理怎么开始复习高三地理复习从三大板块开始地理三大板块即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区域地理的复习,具有基础性和常识性的特点,又有综合性的特点。

高三复习应从区域地理出发,最后再回到区域。

同时,区域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任何一个区域都是由多个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区域地理自然成为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

因此,高三复习以区域作为综合和运用知识的基础,逐渐形成综合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地理的复习,重点基本概念、规律和原理,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

自然地理是学科内容综合的重点,高考比较难的题主要是涉及这部分内容。

高三同学复习时注意不仅知识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过程,还要能够读懂各种地图。

人文地理的复习,重在运用。

人文地理的复习,通过一些具体的地理知识,高三同学要树立正确的观念。

如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要求学生在这些观念的指导下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作出分析和评价。

人文地理往往是跨学科综合的主要内容。

这部分复习时要注意对资料(文字和数据资料)所承载的有效信息的提取、分析、归纳和综合,重点是学会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从而形成地理学习能力。

高三地理复习从关注社会热点开始以重大事件和社会热点命题是综合考试的重要特点。

高三同学复习时应注重能力的训练,社会热点、重大事件的复习作为几个不同的阶段。

更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将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复习与相关的书本知识有机结合,并贯穿整个高三地理复习的始终。

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积累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联系具体的社会生活,是为地理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搭建一座桥梁,使自己养成有思考、关注社会的习惯,进而学会思考,学会运用知识,逐步形成综合能力。

高三地理复习从提高效率开始首先要走出六个误区提高复习效率。

高三同学在地理复习的过程中,除了要随时注意适度调整自己的复习计划外,也要注意是否陷入了学习的误区:1、对自己没有准确定位,好高骛远。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自转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自转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地球的自转一、课标呈现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自转)的地理意义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1)自转方向:自西向东;(极点俯视图):南顺北逆。

(2)自转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昼夜更替周期)(3)自转速度: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赤道最大,南北极点为0;60°纬度的线速度是赤道线速度的一半;(同一纬度)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15°∕h)。

知识点2: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意义1.昼夜更替(1)原因:由于地球自转,且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因此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2.晨昏线晨昏线是昼夜的分界线。

由晨线和昏线组成,是一个大圆。

①晨昏线的特点: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晨昏线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各地太阳高度角为0°。

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α)变化范围为0°~23° 26′,且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相同,即图2中①α=①β。

晨昏线在二分日时与经线圈重合,在二至日时与极圈相切。

晨昏线以15°/h的速度自东向西移动。

2.时差(1)地方时/区时的计算①地方时定义: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相比,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

因此,东面地点总是比西面地点时刻早。

这种因经度不同而不同的时刻,叫做地方时。

规律: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向东加,向西减。

计算方法:所求经线地方时=起算地方时±时差(注意:东+西-;计算结果①24 日期加上1天,时间减去24小时;计算结果< 0日期减去1天,时间加上24小时;同为东经或西经,经度差为两者差值;若一东经一西经,经度差为两者之和)① 时区: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全球共24个时区。

用理科思维复习自然地理

用理科思维复习自然地理

形成 高气压
冷却 概 念 图
图2

匦圃
图3
图6
理轰育 21年 期 01 第9
复 习 指 南
艺术 生地 理备 考 的“ 身 瘦
●李

,,
富谣
密/ 广东省 中山市东升镇 高级 中学( 2 4 4) 58 1
面临的主要 环境问题 。 区域 地 理主要 考 查 : 区域 环境 的可 持续 发展 ; 流域 的综
2 0 —2 1 0 9 O 广 东 省 高 考 地 理 考 点 分 布 统计 表 1年
业 区位 因素和 农业 地域 ; 工业 区位 因素和 工业 地域 ; 类 所 人
表 1
二 、 过诊 断题 “ 身 ” 通 瘦
针对 高 频考 点 , 挑选 3 5套地 理模 拟试 题 , 学生 地 理 ~ 对
基础进 行诊 断 ( 常选 用近 几年广 州市 高考 调研题 , 以获 通 可
得 多所学校 的考试数 据分析进 行对 照 ) ,将正 确率低 于 6 % 0
试 , 乎每 个 题组都 提供 了相应 的 “ 几 图表 信息语 言 ”每个 问 , 题 的解决 都依 赖 于所 给图表 信息 的判 断分 析 , 以说是 “ 可 图 行 天下” 分 析原理规律 图是复习 自然地 理的灵魂所 在 。 。 复习 时借助 图示表 达地 理原 理规 律 , 以图释 文 、 图导 思是非 常 以 关键 的举措 , 习应养 成画 图的习惯 。如 大气运 动 的基本 形 复 式“ 热力环 流 ” 可通 过示 意 图揭示 过程 , 概 念图 固定概 念 , 用
终制 约 自然地理的分异—— 自然带 。如赤道附近一 气温高 、 上 升气流旺盛一赤道低气 压带 一热带雨林气候一热 带雨林带一 东岸受 暖流影响向高纬度区延伸 ; 北半球 中纬度大陆西岸一洋性气候一 温带落叶 阔叶林带一受 沿岸暖 流影响 向高纬延伸 , 如图 6 。

地理规律和原理范文

地理规律和原理范文

地理规律和原理范文地理规律和原理是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指在地理现象中所展现出来的一种普遍性和稳定性的规律和原理。

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掌握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了解地球自然和人文格局的形成和演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是指自然环境中各种地球现象的产生和演变的客观规律。

自然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内容包括气候、水文、地貌、生态等方面。

其中,气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跨度内,地球大气层中气温、降水、湿度、气流等要素的长期平均状态。

气候是地球自然环境的基本要素,直接关系到生物、农业、交通等方面。

水文是指地球上水的分布、运动、循环等过程。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水文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是指地表形态的总体特征。

地貌的形成和演变与地球内、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地貌研究对于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资源分布等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体的相互作用和与环境的关系。

生态研究对于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等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规律和原理中,还存在一些基本原理。

首先是地球的尺度性原理,即地理现象的出现往往与地球的尺度有关,尺度越大,地理现象越普遍。

其次是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原理,即地球各个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形成了复杂的地球系统。

再次是地域性原理,即地理现象往往在特定的地理条件下才会出现,具有地域性特征。

最后是环境的可持续性原理,即人类活动必须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保护环境资源和生态平衡。

总之,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和把握地球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地理规律和原理的研究,可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地球环境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最新排版】高考地理复习要点(完整版)

【最新排版】高考地理复习要点(完整版)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思路第一版块基础概览一、自然地理部分1、☆如何描述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2、地势起伏状况3、主要地形分布(多种地形条件下)4、重要地形剖面特征(剖面图中)2、☆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6、下垫面:①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②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3、☆影响降水的因素: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5、洋流:①暖流:增温增湿;②寒流:降温减湿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4、☆描述河流的水文特征: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3、结冰期:有无、长短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5、水能:与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气候(降水量的多少,径流量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有关5、☆描述河流的水系特征:1、长度2、流向3、流域面积大小4、落差大小(水能)5、河道曲直情况6、支流多少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等6、☆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eg:我国青藏高原)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eg:我国西北地区)4、空气密度7、☆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1、降水:①当地气候特征情况;②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eg:喜玛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线低)2、气温:①阳坡雪线高于阴坡;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8、☆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二、社会人文地理部分1、☆农业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土地:地形、土壤2、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3、水源(灌溉水源)『社会经济因素』1、市场2、交通3、国家政策4、劳动力5、科技: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6、工业基础2、☆工业区位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3、农业因素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流5、市场因素6、科技因素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8、历史因素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eg:归国华侨投资办厂)3、☆城市区位因素分析:『自然因素』1、地形: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②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③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3、河流:影响当地供水和交通运输4、资源条件(代表城市:大同、大庆、鞍山、克拉玛依、英国伯明翰、美国芝加哥、南非约翰内斯堡<金矿>)『社会经济因素』1、交通条件(代表城市:株洲、石家庄、日本筑波)2、政治因素(代表城市:合肥,美国华盛顿,巴西巴西利亚)3、军事因素(代表城市:美国波士顿)4、宗教因素(代表城市:耶路撒冷)5、科技因素(代表城市:日本筑波)6、旅游因素(代表城市:黄山、泰安)4、☆交通运输线路的选线原则:『自然方面』1、地形:①平坦:对选择限制少;②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③河流湍急:不利航运2、地质:①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②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3、气候:①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②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社会经济方面』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

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核心知识点汇总临考前一定要回归教材,抓主干知识和高频考点,构建知识体系,纲举目张,便于调动运用。

地理主干知识主要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规律等。

复习时,要立足基础和主干内容,弄清、弄透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进而将着眼点放在其迁移运用上,这就是“以不变应万变”。

知识只有通过理解、总结,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武器”。

一、把握高频考点某些考点因其独特的学科地位而成为高频考点。

抓住高频考点,既可避免浪费宝贵的复习时间,又能提纲挈领,抓住主干,突出重点,更便于综合思维。

以全国卷为例,综合考查区域是历年的重点和热点,且分值较高,应引起考生的重视。

试题往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背景,这与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也与地理学科的特性——综合性、区域性密切相关。

另外,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也是高频考点。

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并重、略偏向人文地理是高考的基本趋势。

下面以“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这一高频考点为例,归纳其知识体系及考查角度。

1.农业(1)知识体系(2)考查角度①考查大范围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种植业——湿润、半湿润平原地区;林业——山地与丘陵地区;畜牧业——干旱、半干旱地区;渔业——湖泊、水库、海洋;柑橘——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甜菜——(气候温凉的)中温带地区;棉花——光照充足、夏季高温的平原地区;水稻——水热条件好的平原地区;苹果——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

②考查局部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2.工业(1)知识体系(2)考查角度①考查区位分析:自然因素——是否有建工厂所需的良好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条件,是否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水源;社会经济因素——是主要因素,要考虑理想的区位条件和现实区位条件(是否具有明显的优势条件);环境因素——根据不同工业的污染特点,尽量减少对城区或居民区的污染。

②考查工业区位选择工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角度:为减少生产费用、提高经济效益,工业布局要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与消费市场,以节省运输费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讲大气运动规律[考纲原文] 1.大气受热过程。

2.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

[网络构建]题点1气温的时空分布规律母题导入(原创)下图为世界局部地区年平均气温等值线图,读图完成问题。

(1)判断造成该区域南北温度差异及①处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甲、乙、丙、丁四区域,南北温差最小的是__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地大雾天气较多,下图是气温垂直分布的4种情形,其中最不利雾气天气形成的情形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太阳辐射洋流(2)乙乙处等温线最稀疏,南北温差最小(3)A解析第(1)题,由于地理纬度差异,高低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使纬度较低区域温度比纬度较高区域高。

①处有加利福尼亚寒流经过,寒流对所经地区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温度较同纬度低。

第(2)题,与其他三处相比,乙处等温线最稀疏,南北温差最小。

第(3)题,①情形下部热上部冷,空气对流显著,利于污染物扩散。

其他三种情形,在不同高度均存在逆温现象,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核心规律1.气温的时间变化(1)气温的日变化一般,日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日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日较差。

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日变化的情况。

一般,低纬地区日较差大于高纬地区,陆地日较差大于海洋。

(2)气温的年变化一年之中,就北半球而言,太阳辐射最强在夏至日,最热月在7月;太阳辐射最弱在冬至日,最冷月在1月。

海洋最热月和最冷月比大陆推迟一个月。

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

一年内,月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的差,称为气温年较差。

它的大小反映了气温年变化的幅度。

一般,气温的年较差高纬大于低纬,陆地大于海洋。

2. 气温的空间分布规律(1)垂直方向:在对流层中,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每升高1 000米气温约下降6°C 。

(2)水平方向预测演练下图为“我国部分区域气温年较差分布图”。

读图,回答(1)~(2)题。

(1)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的差值可能是( )A .6°CB .8°CC .10°CD .12°C (2)甲、乙两地气温年较差不同,主要是因为两地( )A .太阳辐射不同B .经度位置不同C .距海远近不同D .地形特点不同答案 (1)C (2)D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气温年较差分布特点,知甲、乙两地取值范围分别是20~22°C 、10~12°C ,根据交叉相减方法知,两地差值介于8~12°C 之间,从而根据选择项确定答案。

第(2)题,结合经纬网知该区域位于云贵高原,地形起伏较大,地形差异是两地气温年较差不同的主要原因。

题点2 热力环流与等压面图的判读母题导入读“北半球某地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状况(热力环流)示意图”。

回答问题。

(1)关于图示甲、乙、丙、丁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A.气温:甲>乙>丁>丙B.海拔:丙>丁>甲>乙C.密度:乙>甲>丁>丙D.气压:甲>乙>丙>丁(2)此时,图中M地吹________风。

(3)若该环流为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则下图中对该环流的近地面状况示意正确的是()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答案(1)D(2)东北风(3)B解析第(1)题,在近地面附近乙地的等压面向下凹,说明其为低压,气温较高,空气密度较小;甲地的等压面向上凸,说明其为高压,气温较低,空气密度较大。

同理可判断出在高空的同一高度丙地的气压较高,丁地的气压较低。

第(2)题,在近地面M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由甲指向乙,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结合指向标知最终形成东北风。

第(3)题,城市与郊区比较,气温高、气压低,因此②③正确。

核心规律1.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2.等压面的判读与应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因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其特点为:高压区的等压面向上凸,低压区向下凹;近地面气压与高空气压高低值相反,呈轴对称分布,如下图所示:依据上图所示的等压面的弯曲状况,我们可以看出:①判断近地面的冷热分布及气温高低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为受冷地区,气温较低,等压面下凹的为受热地区,气温较高。

②判断水平气流运动方向:气流由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流向等压面下凹的地方。

③判断近地面的天气状况:近地面等压面上凸的地方多晴朗天气,等压面下凹的地方多阴雨天气。

预测演练下图示意“某地热力环流中两地在垂直高度上的气压分布”。

读图完成(1)~(2)题。

(1)该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方向是()(2)在图示高度范围内,能正确表示两地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F(只考虑大小)的是()答案(1)C(2)D解析第(1)题,热力环流中,近地面受热地点形成低压。

结合图中的高度和气压可以判断,丙处为近地面受热地点,形成低压;甲处为近地面受冷地点,形成高压。

则近地面空气由甲处流向丙处,高空空气由丁处流向乙处。

第(2)题,读图可知,随着高度的增加,两地在同一高度的气压差先减小,后增大,而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就越大,因此在垂直方向上,两地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先减小后增大。

题点3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母题导入(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

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答案(1)西南和东南部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2)沙尘暴。

天气条件: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解析第(1)题,关于气压分布特点,应从气压值的分布、气压中心的分布、等压线疏密的区域分布及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分布等方面去描述。

第(2)题,图中虚线范围内为锋面气旋系统中的冷锋。

在我国北方春季易形成沙尘暴灾害。

其形成的天气条件,图文信息给的很全面,如我国北方春季气温回升快,表土解冻,地表干燥,故沙源丰富;地表干燥,说明降水少,由图知该区域大部分处于强低压控制下,气流上升,沙尘易被扬起,据图中虚线区域等压线分布及密集情况知该地偏西风势力强劲,因此该地易形成大范围沙尘暴天气。

核心规律锋面系统(1)冷锋(2)暖锋(3)气旋与反气旋(以北半球为例)(4)锋面气旋天气(以北半球为例)一般气旋是气流辐合上升系统,当锋与气旋活动联系在一起,就形成锋面气旋,它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地区。

在锋面上气流上升更为强烈,往往产生云、雨,甚至造成暴雨、大风天气。

一个成熟的锋面气旋的天气模式是气旋右方为宽阔的暖锋云系及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左方是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两锋之间的南部是暖气团控制下的晴暖天气,北部是冷气团控制下的晴冷天气。

预测演练下图为“某天气系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图中甲、乙之间锋面无关的地理现象是() A.沙尘暴B.我国北方夏季暴雨C.对流雨D.寒潮(2)甲、丙、丁、戊四地中() A.甲地温度最高B.丙地位于南半球C.丁地在冷锋后D.戊地气压最低答案(1)C(2)D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知该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甲乙之间的锋面处于气旋后方,为冷锋,对流雨与其无关。

第(2)题,甲位于冷锋后,气温较低。

结合锋面形成过程知,该区域大气运动受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影响,所以丙位于北半球。

丁位于暖锋后。

根据等压线分布知戊处气压最低。

题点4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母题导入(2013·天津文综)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a、b两城市均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a城市降水特点与b城市相比,有何不同(两气候统计图中,左为a城市,右为b城市)?为什么?请据图探究并说明。

答案a城市年降水量比b城市少;a城市雨季比b城市短。

a城市位于南回归线与南纬30°之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较大;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

(b城市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较大;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时间较长)。

解析a、b两个城市都是热带草原气候,根据气温降水统计图可知,a城市降水量少,雨季短,其原因应该从热带草原气候形成湿季的大气环流条件来分析。

核心规律1.气候类型的成因(以北半球为例)(1)气候类型成因模式图(2)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气候(3)季风环流影响的气候2.气候类型的判断思路不同气候类型的形成、分布及特点受特定的地理条件影响,因此,在判断气候类型时,要从其所处的特定环境入手,具体可按如下思路分析:3.气候的描述(1)分析气候特征的一般模式是先指出气候类型,然后对气温和降水两要素分别进行描述。

描述气候要指出冬夏气温、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

常用词有:炎热或凉爽,寒冷或温和。

描述降水要指出冬夏降水、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变化。

常用词有:多雨或少雨,湿润或干燥,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小。

(2)分析气候分布主要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进行描述。

如地中海气候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亚热带季风气候和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等。

(3)分析气候成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方面入手。

(4)探讨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时,常要表述雨热是否同期,光照强弱,气温日较差大小,热量和降水的多少等。

预测演练读“大陆西岸四地气压带和风带影响时长示意图”,回答(1)~(2)题。

(1)四地中气候类型可能相同的是()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仅考虑大气环流影响,四地中降水季节变化最大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1)C(2)B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知,③④都是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都可能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第(2)题,②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热带草原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

等压线图的分析与天气特征【典型例题】(2013·太原高三调研)下图是“某区域2012年12月11日海平面等压线(单位:百帕)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简述该区域G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判断A气压值及其形成因素。

(3)推测甲、乙两地此时的天气特征,并说明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