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5篇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5篇第一篇: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一、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如果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校是一所乡级初级中学,学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大多数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本。
学生课余查阅资料的途径局限性较大。
大部分学生主要靠课本获取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教学潜力。
给学生更多的历史背景资料,通过图片、配音、录像制造意境,制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使学生产生亲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
二、教学内容分析:涉及的历史事件较多、头绪繁杂,而人教版教材虽然将课程标准的内容纳入其中,但是教材过于简略,历史事件介绍得不够完整,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困难,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法形成完整的概念。
这就要求在教材的处理上,要合理的组织现有的教学资源,大胆取舍,补充新材料。
使教学过程更加流畅,衔接更加自然。
三、教学效果分析:把实现课标的要求作为我的教学目标,课堂行为和教学设计始终围绕课标来展开。
在教学方式上,与学生共同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参与进来,避免灌输,让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形成自己的观点,进而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
通过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达到了教学目标。
四、对一些问题的反思:教学方法的实践与运用,无非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要把抽象、艰涩的知识用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的展现给学生,学生自己思考,分组讨论,发表见解,教师启迪总结。
总之,在历史教学要敢于探索和创新。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不少历史教师都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片面追求课堂里的热闹,使本来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了一盘散沙,最终的结果是把老师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完完全全变成了课堂纪律的维护者、监管者。
初中历史学生学情分析
初中历史学生学情分析初中历史学生学情分析尚志市希望中学毛福良一'1、形势分析初中历史考试,面对历史内容多、时间紧的新形势,历史教学也亟需逐步转变观念,适应改革要求。
初中历史教学不能再停留在仅仅关注课本知识点的传授、解读上,更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习惯、历史思维惯,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解决历史认知问题的基本能力。
对于各年级来说,将要面对的是考查范围大、考查难度高,不从现在就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加强能力训练,必定意味着中考的竞争危机。
2、学情分析:由于历史列入中考已经为大多数学生知道,所以,相当多学生对待历史学习的态度已有转变,听课认真程度有提高、学习态度较端正。
但学生对历史学习仍然存在种种误解,以为历史学习就是掌握一些“死”的知识,觉得考试可以依靠复习阶段的突击来应付等等。
这些都在阻碍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学习观、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
而这正是我们历史教师亟待努力去改变的。
在历史进入中考的新形势下,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和爱护生动活泼、受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氛围,另一方面要努力规范课堂教学行为,促进历史课程改革深入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工作措施: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学习,跟上教学改革的步伐,快尽适应新课程的具体要求,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法,倡导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继续抓好教学常规,提高教学质量备课,在教案撰写中侧重于教学过程,做到具体详尽,侧重于教法学法,体现出风格特色,侧重于理论的探究。
3坚持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要效率。
要在备课、上课、练习、测试等方面着力,强调规范化操作。
对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案导学的引领作用,要在努力保持让学生喜欢的课堂氛围的同时,增强知识的结构性,强调能力的培养。
初一历史学情分析
初一历史学情分析
1、学生层面:初一学生处于小学和中学的过渡阶段,新增加的历史学科相对陌生。
在认知水平上收到了限制,不能对历史事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简单的分类。
学生接触的历史事件较少,大多数学生的认知只限于电视或电影中的部分片段,但这些加工的艺术有影响了学生们对事件的真正认识。
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来看,对于学习历史这门新的科目并没有很好的学习方法也没有学习经验,对于文科的学习也不能改变死记硬背的记忆方法。
课本中一些历史术语和历史地图,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
2、课本内容层面:初一历史学习的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距今年代久远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枯燥掌握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课本专题性编排,对于事件连贯性不强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中国古代史朝代的更迭多而繁琐加大了学生的记忆难度。
3、教师层面:教师新接初一新生需要一段磨合的时间,在学生的管理上也没有经验。
授课方式及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都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
初中历史学情分析
初中历史学情分析1. 引言为了更好地指导初中生学习历史,提高历史学科素养,本文对初中历史学情进行了详细分析。
本文将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兴趣、方法、目标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2. 学生学习基础分析2.1 知识储备初中生在学习历史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梳理,发现学生在历史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掌握较为扎实,能熟练回忆历史事件、人物、地点等基本信息;- 仍有部分学生在历史知识掌握上存在不足,对历史事件、人物等基本信息记忆模糊,难以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2.2 思维能力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学生在思维能力方面表现如下:- 部分学生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历史思维能力上存在不足,难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历史问题。
3. 学生学习兴趣分析3.1 兴趣程度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和观察,发现学生在历史学习兴趣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具有浓厚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较低,学习主动性不足。
3.2 兴趣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历史故事、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历史遗迹、文化遗产等。
4. 学生学习方法分析4.1 学习方法现状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法对其学习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观察和调查,发现学生在历史学习方法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部分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但未能充分运用,未能发挥其学习潜力。
4.2 推荐学习方法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问题,本文推荐以下学习方法:-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确保历史学习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运用图表、时间线等工具,帮助记忆和梳理历史知识;- 注重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横向联系等,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积极开展历史讨论、撰写历史小论文等,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引言本文档旨在分析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学情,为教育者和决策者提供有关历史教育的相关信息和建议。
通过分析学生的研究情况,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研究能力和兴趣,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提升教学效果。
学生研究动机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历史研究通常是一门新课程。
他们可能对历史知识和概念缺乏了解,因此研究动机可能相对较低。
此外,学生往往更倾向于参与与自己相关的主题,因此历史教育需要侧重于培养学生与历史内容的联系和兴趣。
研究方式七年级学生的研究方式多样化。
其中一些学生可能通过听课和记笔记来获取知识,而另一些学生可能更喜欢参与讨论和小组活动。
教育者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研究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难点和挑战对于许多七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历史概念和事件的关联性可能是一个难点。
他们需要帮助将历史事件放入整体的时间和地域背景中,以便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影响。
此外,阅读历史文本和理解复杂的历史材料可能对学生构成挑战。
教育者应该鼓励学生使用适合他们的阅读策略,并提供适量的支持和指导。
建议和措施为了提高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学情,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措施:1. 提供有趣和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和案例,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研究动机。
2. 使用多媒体和视觉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概念。
3. 引导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以促进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4. 提供适当的阅读材料和阅读策略,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5. 组织实地考察和博物馆参观等实践活动,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文化。
结论通过了解七年级学生的历史学情,教育者可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措施,从而提高历史教育的效果。
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对历史的深入理解和长期兴趣。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二)2024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二)引言概述:本文是对七年级学生历史学情的分析,旨在了解他们在历史学科上的学习情况,以及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知识掌握情况等进行详细观察和总结,可以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指导和辅助教学的建议。
正文:一、学生的学习态度1.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程度较低2.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3. 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4. 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考试成绩5.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认知有限二、学生的学习方法1. 学生依赖于课堂笔记和教材内容2.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方式较为单一3. 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阅读能力4. 学生不善于使用多种学习资源5.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较弱三、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1. 学生对历史基本概念和术语的理解较浅2.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和地理背景了解不足3. 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有限4. 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结果的理解不够深入5. 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脉络缺乏清晰的认识四、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1. 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2. 如何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重要性认识3.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 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 如何帮助学生提升历史学科的认知水平五、总结:通过对七年级学生历史学情的分析,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知识掌握情况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采取鼓励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阅读能力、设计多样化的学习任务等方法。
同时,学校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历史学习资源,如参观博物馆、组织历史研究小组等,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
通过这些努力,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历史学科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
初中历史学情分析doc(二)2024
初中历史学情分析doc(二)引言概述初中历史学情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通过对初中历史学习状况的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表现和需求,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参考。
本文将针对初中历史学情展开深入分析,通过以下五个大点探讨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可能的改进措施。
正文内容1.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理解- 学生是否对历史学科感兴趣,是否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对历史概念和事件的理解程度- 学生是否了解历史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2.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是否积极主动参与- 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是否有效利用资源- 学生面对历史学习困难时的应对方式和解决能力3.教学资源的利用和教学模式- 学校在历史学科方面的资源配置情况- 老师在历史教学中是否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媒体资源- 教学模式是否多样化,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 课堂上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 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情况,是否有积极的互动氛围- 学生参与度的高低对学习效果的影响5.评价方式和反馈机制- 学校和教师对学生成绩和学习态度的评价方式- 是否有及时的学习反馈机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提升 - 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跟踪和评估方式总结通过对初中历史学情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学生对历史学科普遍存在兴趣不高和理解较为肤浅的问题,需要采取相关措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历史概念理解能力。
-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存在差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模式。
- 提高课堂互动和学生参与度是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关键,需要加强师生互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 学校和教师应当建立有效的评价方式和反馈机制,及时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通过以上分析和措施的提出,可以有针对性地改进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提高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学习成绩和兴趣。
初一历史学情分析
初一历史学情分析
简介
本文旨在对初一学生的历史学情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通过对学生的研究表现、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研究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历史研究效果。
研究表现分析
初一学生在历史研究方面的表现总体上较为良好。
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研究积极性较高,能够认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然而,在一些学生中仍存在课堂参与度不高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
知识掌握情况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总体上较为扎实。
他们能够较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历史问题。
然而,在一些学生中存在记忆力较差的问题,需要采取针对性的记忆方法来帮助他们加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研究态度分析
初一学生对历史研究的态度普遍积极。
他们对历史感兴趣,愿意主动研究并积极思考。
然而,在一些学生中还存在研究态度不端正、缺乏自律性等问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培养正确的研究态度和惯。
建议
为了提高初一学生的历史研究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几点建议:
1. 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引入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增加研究的趣味性。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研究、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性。
3. 给予学生针对性的记忆方法和技巧,帮助他们强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4. 在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态度和惯,通过积极鼓励和研究规划指导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研究惯。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建议,相信可以有效提高初一学生的历史学习效果,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初中历史学学情分析(一)2024
初中历史学学情分析(一)引言概述:初中历史学学情分析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它旨在了解初中学生在历史学学习方面的现状和特点。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到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初中历史学学情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历史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正文内容:一、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程度1. 学生对历史学的兴趣低下,认为历史学枯燥无味。
2. 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缺乏兴趣,难以理解其中的意义。
3. 学生对历史学的应用意义缺乏认识,难以看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4. 学生对历史学的学习动力不足,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
5. 学生对历史学方法的掌握不足,对历史学习的探索性不够。
二、学生在历史学知识掌握方面的问题1. 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基本概念理解模糊。
2. 学生在历史时空背景的理解上存在困难。
3. 学生在历史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上存在困难。
4. 学生对历史学知识的运用能力不强。
5. 学生缺乏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批判性思考。
三、学生在历史学思辨能力培养方面的问题1. 学生在历史学的推理分析能力上存在欠缺。
2. 学生在历史事件成因和影响因素的分析上缺乏能力。
3. 学生对历史事件与现实情况的联系理解不到位。
4. 学生在参与历史材料分析和讨论时缺乏主动性和深入性。
5. 学生在历史学辩证思维的培养上存在困难。
四、学生在历史学方法运用方面的问题1. 学生对历史学研究方法的掌握与应用不熟练。
2. 学生在历史学资料的查找和分析上存在困难。
3. 学生在历史学研究过程中的组织能力不足。
4. 学生在历史学论述和表达方面存在问题。
5. 学生对历史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应用能力不强。
五、有效教学策略的总结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提升初中学生的历史学学习情况:1. 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历史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 引导学生培养对历史学的理解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3. 设计合适的课堂活动和案例研究,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2024年中学历史教学学情分析初中历史学情分析报告(五篇)
二、进行体制健康测试,全面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和动作技能的掌握。对各年级各班体育教育过程作一个学情研究,为以后教学中提高更好教学质量,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课堂教学,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勇敢顽强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教法以学法为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对于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体育保健学》是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本人在教学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兴趣,促进学习正迁移试运用心理学理论进行教学,目的在探索出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路子。为了使学校体育
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
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第一篇: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上)一、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孙:两位老师,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就是作为初中历史的起始篇,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开展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为,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主要在初一年级开展,这个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期,表面上看是小学阶段向初中阶段过渡,实际上,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2岁上下。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张:的确,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我们不妨从认知发展和初中历史教学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学生的特点。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讲,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11、12岁以后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并且能够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部分孩子处在具体运算阶段,部分孩子处在形式运算阶段。
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的疆域比较,理解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为学生具体运算搭建台阶。
在这一课中,我把时间(朝代)和疆域图建立了联系。
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共包括三个小的活动环节。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程,探究了历代民族政策的特点,感悟了清朝对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贡献。
张:2011年版新课标也提到了学生现有的历史思维特点及相应的对策,“历史课程逐渐转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孙:两位老师对于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分析,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
初一学生历史学科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历史学科学情分析引言本文旨在分析初一学生在历史学科方面的学情,旨在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程度、研究态度以及知识掌握情况,从而为课程改进和教学提供参考。
以下是对初一学生历史学科学情的分析。
学生兴趣程度初一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程度存在个体差异。
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历史事件、人物等有着强烈的好奇心。
他们愿意主动阅读相关的历史书籍、观看历史纪录片,并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然而,另一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较为冷淡,对历史事件缺乏兴趣,常常视历史学科为乏味的内容。
学生研究态度初一学生的研究态度也表现出差异。
部分学生具有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他们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历史学科的研究。
而另一些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一种被动的态度,缺乏主动性,对课堂内容缺乏关注和参与。
他们往往只在考试前进行临时复,对历史学科的深入研究和理解不够。
知识掌握情况初一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知识掌握也存在差异。
对于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人物,部分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背景,能够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见解。
然而,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掌握相对较浅,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限。
这一部分学生需要加强对历史基本知识的研究和理解。
结论通过对初一学生历史学科学情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程度、研究态度和知识掌握情况存在差异。
为了提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效果,我们应鼓励学生提高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研究积极性,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学科知识。
同时,我们也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提高历史学科的研究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1] 张三, "初中历史教育研究",《教育学刊》,2010年,第4期.。
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
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上)一、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孙:两位老师,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就是作为初中历史的起始篇,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开展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为,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主要在初一年级开展,这个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期,表面上看是小学阶段向初中阶段过渡,实际上,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2岁上下。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张:的确,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我们不妨从认知发展和初中历史教学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学生的特点。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讲,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11、12岁以后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并且能够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部分孩子处在具体运算阶段,部分孩子处在形式运算阶段。
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的疆域比较,理解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为学生具体运算搭建台阶。
在这一课中,我把时间(朝代)和疆域图建立了联系。
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共包括三个小的活动环节。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程,探究了历代民族政策的特点,感悟了清朝对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贡献。
张:2011年版新课标也提到了学生现有的历史思维特点及相应的对策,“历史课程逐渐转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孙:两位老师对于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分析,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完整word)初中历史学情分析
(完整word)初中历史学情分析初中历史学情分析
引言
本文旨在对初中历史学情进行分析和评估,以期了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
方法
1. 数据收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学生关于历史学科的研究情况、兴趣程度等数据。
2. 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了解初中学生的历史学情。
结果与讨论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以下是对初中历史学情的分析和讨论:
学生研究情况
- 多数学生对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兴趣且认真对待历史研究。
- 少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和投入,需要采取措施提升
研究积极性。
学生研究效果
- 大部分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取得了良好的研究成绩。
- 少数学生的研究成绩较差,需要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和支持。
学生研究方式
- 多数学生倾向于通过教科书、课堂讲解等传统方式研究历史。
- 少部分学生对多媒体、互联网等新型研究方式更感兴趣,可
以在教学中更加充分地利用这些资源。
建议与改进
根据以上结果与讨论,提出以下建议与改进措施:
1. 加强历史学科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引入多媒体和互联网等新型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研究体验。
3. 针对研究成绩较差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和额外支持,帮助
他们提高成绩。
结论
本文通过对初中历史学情的分析,发现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研究总体积极且成绩良好。
然而,仍有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缺乏兴趣和表现较差,需要教学上的进一步改进和支持。
以上的建议与改进措施希望能够在实践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感谢阅读本文,请随时提供反馈意见。
初一历史学情分析
初一历史学情分析一、背景初一历史学情分析是对我国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旨在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本报告对初一历史学情进行分析,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有益的指导。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2.1 研究对象本报告以我国初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涵盖各个地区、各类学校的学生。
2.2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多种方法,全面收集学生历史学习情况的 data。
通过对 data 的统计分析,揭示学生历史学习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三、数据分析3.1 学生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从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来看,大部分初一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较好。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方面存在困难,特别是对历史事件、人物和地理环境的联系等方面的理解较为模糊。
3.2 学习兴趣与动机大部分初一学生对历史学科具有较高的兴趣,认为历史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认为历史学科过于枯燥、繁琐。
3.3 学习方法与技巧初一学生在历史学习方法上存在一定的问题。
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有效的策略和方法,导致学习效果不佳。
此外,学生在历史资料的查阅、分析与运用方面也存在不足。
3.4 历史思维能力大部分初一学生具备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评价和分析。
但仍有部分学生在历史思维方面存在局限性,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四、建议与措施4.1 提高历史教学趣味性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提高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历史故事讲解等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历史。
4.2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同时,加强对学生历史资料的查阅、分析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3 提升历史思维能力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history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对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分析。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一)2024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一)引言概述:本文对七年级历史学情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总结。
在梳理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后,发现了一些关键问题和挑战,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旨在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效。
正文:一. 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1. 学生对历史的感兴趣程度较低2. 缺乏与当代社会现象和自己生活经验的联系3. 学习历史知识的动力不足4. 历史学科教学的吸引力不够二.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1. 基础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不高2. 难以理解和运用历史概念和术语3.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有待提高4. 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推理能力有限5. 学生很少将历史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三. 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1. 缺乏系统的学习方法和策略2. 忽视历史学科的学习技巧和技巧3. 实施历史学习计划的能力不足4. 学生对历史学习时间的管理存在问题5. 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和习惯四. 学生历史学习环境和资源1. 历史教学资源的匮乏2. 学校与家长缺乏对历史学习的重视和支持3. 缺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历史学习环境4. 历史学习人文氛围的缺失5. 学生缺乏良好的合作学习和互动机会五.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成效的建议1.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2. 创设与当代社会和实际生活相关的历史学习场景3. 培养学生良好的历史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4. 引导学生将历史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5. 寻找并利用丰富多样的历史学习资源和优质环境总结:通过对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我们发现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动力、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学生历史学习环境和资源等方面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包括激发兴趣、创设相关场景、培养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利用学习资源和优质环境等措施,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成效。
希望通过这些改进举措,能够为七年级历史学习的提升和发展做出贡献。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
七年级历史学情分析1. 学科概述历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它教会我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展望未来。
在七年级学科核心课程中,历史学科以“历史与社会”为主题,包括“远古时代的人类社会”、“古代文明”、“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文明史”等内容。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过去的文化、历史和世界,培养历史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提升综合素养。
2. 学情概况根据对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和学业测试的调查分析,学生的历史学情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2.1 学生学习兴趣和态度历史学科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可能是一门“陌生”的学科,但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了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
尤其是在学习《古代文明》等有趣的内容时,学生们很容易进入状态。
此外,学生们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习惯,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课外学习。
2.2 学习难点和瓶颈在学习历史学科中,学生们普遍感到新旧知识的衔接不够紧密,有些知识点难以理解和掌握。
尤其是在学习《中国古代史》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对于长时间的历史事件及其因果关系难以理解。
此外,对于古代文字的阅读和理解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难点。
2.3 学习能力和方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较为齐整和有序,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意识,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有一些学生没有形成完善的笔记习惯和方法;有一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形成独立思考和联想的能力。
3. 解决方法和措施针对学情调查分析所发现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和解决方法。
3.1 强化学习兴趣和态度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兴趣和态度,例如展开课堂互动、组织学生实地考察等。
同时,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特点,讲解灵活、交流互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建立新旧内容衔接机制教师需要注重对新知识的引入和讲解,帮助学生尽快建立新旧内容的联系。
课前预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上课前先了解一下即将学习的内容,有利于课堂学习的深化和拓展。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学情分析(5篇)
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学情分析(5篇)第一篇:初一历史第一单元学情分析第一单元学情教情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暑假是外出旅游的也日子。
假如你要去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遗址,那么你能告诉我,目前所知,我国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是()A、马坝人B、北京人C、元谋人D、蓝田人2、北京人使用的是()A、打制石器B、磨制石器C、铜器D、陶器3、“生活在距今约七十万年前,还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脚分工明显,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根据这些特点,请你判断他属于()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原始人4、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A、早晨几十个人围在一起喝小米粥B、下午,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C、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干野兽和照5、能够较典型的反映我国原始农耕生活的是()①北京人②山顶洞人③河姆渡聚落④半坡聚落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6、下列原始人类生活的顺序是()①元谋人②北京人③河姆渡人④半坡人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③④①②D、①④②③ 不符合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时代居民生活实际的是()A、饲养猪狗家畜B、种植粟等农作物C、住干栏式房屋D、住半地穴式房屋我国在世界上最早种植的农作物()①稻②麦③黍④粟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9、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这里赞扬的是()A、女娲B、黄帝C、炎帝D、大禹“民主”一直是人类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最能体现民主精神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私有制D、等级制11、已经出现贫富分化和私有财产的是()A、山顶洞人B、大汶口中晚期C、河姆渡氏族D、半坡氏族12、海外华人常常自豪的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色人种B、从中国大陆出去的华人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D、炎黄战胜了蚩尤13、大禹治水用的方法是()A、堵塞B、疏导C、抽干D、蒸发14、我国的原始社会结束于()A、黄帝时期B、尧时期C、舜时期D、禹时期二、判别题15、判别下列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七年级历史学习情况分析
七年级历史学习情况分析
引言
本文主要分析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研究情况,旨在了解他们的研
究成绩、研究动力和研究方式,为改进历史教学提供参考。
研究成绩
通过分析七年级学生的历史成绩,可以看出以下情况:
- 学生整体表现较为良好,大部分学生的历史成绩在80分以上。
- 少部分学生的成绩相对较差,需进一步关注和辅导。
研究动力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研究动力,我们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 多数学生对历史研究感兴趣,对于历史故事和人物较感兴趣。
- 部分学生对历史研究缺乏兴趣,可能是缺乏相关知识背景或
教学方法不够吸引人。
研究方式
调查显示,七年级学生的历史研究方式较为多样化:
- 绝大部分学生主要通过课堂听讲和课后复来研究历史知识。
- 部分学生喜欢通过阅读历史书籍、参观博物馆和进行小组讨论来加深研究。
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大部分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研究兴趣较高,研究成绩较好,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进一步提升研究效果。
- 需要关注少部分学生的研究困难,提供个别辅导帮助,帮助他们提高历史研究成绩。
参考
无。
初一历史学情分析
今后的整改措施:1、中考试题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内容很多,但重点考查的是基础知识,所以历史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重点的教学,要对《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掌握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基础线索,阶段特征、基础观点等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并应理解到位。
2、学生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容易混淆,甚至有点混乱,所以老师应教给学生一些简单而有效的记忆方法,便于学生记忆。
3、重视做题技巧。
通过分析学生在做题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不认真读题、审题使学生失分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教师们首先要培养学生读题、审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要多训练学生一遍遍地读题,反复理解题目,学会找题目设问的关键,能够分析题目中的重点词语找准答题的切入点,这也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取得高分的关键所在。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培养学生端正整洁的书写习惯是第一要位,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先易后难、善于思考、逐条答题,细心认真检查试卷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充分利用好考场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做到有的放矢,为下一步的综合复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过这一次的质量检测,我们可以更好的把握我们本阶段学习情况,有利于我们下一步的教学工作安排,我们将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使学生提高。
一、试题特点这次期末考试试题由教育局统一命题,满分100分。
从总体上以基础知识为主,同时也考察了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份质量很高的试卷。
其突出有以下四个特点。
1、题型全面,符合考试要求,本套试题有五种题型:单项选择题(1—30题);填空题(31-35题);材料解析题(第36题);读图题(第37题);简答题(第38题)五种题型。
知识点考察全面,既有基础知识的再现,又有基本能力的提升,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握了教学的改革方向,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导向鲜明,可以说题型命制思想贴近中考试题。
2,注重双基,突出重点问题考查。
试题所考知识都是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的历史方法,紧紧围绕重点问题进行重点考查,内容涉及古代文化成就(31题,34题,35题);改革或变法(36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及措施(37题2,3小题);少数民族问题及边疆问题(38题);秦始皇、汉武帝对待儒家学派的态度(32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学生历史学情分析及对策(上)一、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孙:两位老师,工作在一线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就是作为初中历史的起始篇,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开展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为,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主要在初一年级开展,这个阶段的学生处在一个非常重要的过渡期,表面上看是小学阶段向初中阶段过渡,实际上,包括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
初一年级学生的年龄一般都在12岁上下。
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张:的确,这个阶段对于学生成长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我们不妨从认知发展和初中历史教学两个角度来分析一下学生的特点。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来讲,这是儿童认知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11、12岁以后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
学生的思维特点是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可以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并且能够寻求可能性中的现实性,寻找正确答案。
部分孩子处在具体运算阶段,部分孩子处在形式运算阶段。
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中的疆域比较,理解清朝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为学生具体运算搭建台阶。
在这一课中,我把时间(朝代)和疆域图建立了联系。
我设计了一个学生活动,共包括三个小的活动环节。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体验了中国疆域变迁的历程,探究了历代民族政策的特点,感悟了清朝对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贡献。
张:2011年版新课标也提到了学生现有的历史思维特点及相应的对策,“历史课程逐渐转向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初步具备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理解唯物史观”、“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孙:两位老师对于初一学生的思维特点的分析,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我们的历史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逐步引导通过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
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也就是给学生创造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机会。
案例:《祖国境内远古居民》贾:孙老师的案例很典型的体现出了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结合学生的思维水平更好的开展教学。
当然,这是一个过程,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尽量选取更加形象化、生动的史料和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同时我们也要考虑的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班级之间的学生的差异,教学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小结:以上课例和具体分析提醒我们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准确把握学生的思维特征。
不要让我们的历史教学幼稚化,也不要脱离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让学生够不着。
要考虑到一个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一方面,从生理、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讲,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了解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的学生的特点。
另一方面,要根据课标的内容和要求,针对这一阶段课标对于学生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要求,开展教学。
当然实际教学之中,我们也要关注到本身执教班级学生的特点适合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活动。
二、用好奇之心点燃思维的火炬孙:看来,只有清楚地了解当前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历史教学。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都会注意,面对初一年级的历史教学,一定要生动、形象。
但是,初一年级的学习内容是中国古代史,其内容与学生距离较远,这也会增大我们的教学实施的难度吧?张:的确这个问题是很多一线老师都会面临的问题。
实际上,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不是个问题,例如,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往往更感兴趣。
古人与今人之间的时间距离、空间距离、心理距离恰到好处。
人类文明产生以前的事情,学生可以得到的信息太少,距离太远,学生不太感兴趣。
人类文明诞生以后,学生既可以通过影视、文学、课本,又可以通过身边的历史遗迹遗存,感受到历史的蛛丝马迹。
所以,中国古代史距离学生不是太近,也不是太远。
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在中国古代史学习上的兴趣,发掘更多的兴趣点,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
孙:看来,距离可以产生美。
我们比较熟悉一句话就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张老师能否结合这句话来给我们解释怎么样利用这个距离产生美呢?张:还有一句意思相近的话当代学者葛兆光说过“我们都生活在历史的延长线上。
”其实,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这一点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从认识论的角度可以这样解释克罗齐的话,历史正是以当前的现实生活作为其参照系,这意味着,过去只有和当前的视阈相重合的时候,才为人所理解。
所以,我们引导学生搭建一个通道,让学生通过这个通道体验和解读历史。
贾:在我们的调查中,120多份样本均表示“对中国古代史非常感兴趣”。
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鼓励学生去自主探究。
但是,实际教学中我们怎样操作呢?我听过孙老师的一节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也就是先秦时期的文化,距离学生的确非常远。
但是课堂上,学生却非常活跃,看得出对这部分内容非常感兴趣,这与教师的设计有密切的关系。
就像张老师所说的,孙老师搭建了一个通道。
请孙老师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个案例。
案例《中华文化的勃兴》张:在我们的教学中,这种例子是比较多的。
大家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可以根据学生生活的区域,充分利用身边的历史遗存,也可以去博物馆参观,甚至可以让学生动手去做一些东西。
大家看一下,这是北师大实验中学的学生制作的“文物”。
请孙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
孙:这是我们在讲完河姆渡和半坡生活之后,从通用技术组借来了陶泥,学生自己完成的作品。
整个活动大致20分钟,也就是半节课,学生在展示自己的成果时,要讲解作品的用途,依据哪些史实、材料,设计和制作的。
设计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打开学生通往中国古代史这扇大门的钥匙,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之心。
贾:看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很重要,也很有效。
中国古代史涉及到的内容很多,学生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那些方面呢?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中国古代史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依次是人物事迹、古代的战争、文学艺术等内容。
从各朝代历史来看,学生对明清阶段最感兴趣,其次是隋唐、宋元。
当然,不同地区不同个性的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但作为教师,应该懂得学生的兴趣点,并将之发展到志趣,这是最为重要的。
小结:根据两位老师的谈话内容,我整理成了这样一段话,距离可以产生美;分析学情很必要;课前找到兴趣点;课堂之上搭通道;激发热情更高效。
相信掌握了这几个关键点,我们就可以做到“好奇之心、点燃火炬”!三、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经验张:当然,还有一个方法也可以解决我们刚才提到的“古代史距离学生较远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处理”的问题。
就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已有认识。
孙老师做过这项整理工作,请孙老师谈谈她的做法。
孙:具体地说,就是调查一下小学的时候,学生学习过哪些古代史的内容。
我们可以参考2011年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可配合具体内容),也可以参考相关的教科书,主要集中在五年级的上、下册。
小学阶段的历史教学有这样一个特点,即小学时期的历史课程是与其他课程结合起来的。
就历史教学而言,时序性比较乱,是一种主题教学。
张:是的,在这也是我们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问题。
小学阶段的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示他们是在小学时期喜欢上中国古代史的。
下面,我们请贾老师介绍一下小学阶段,学生从课堂中已经了解到哪些历史知识?贾:这是我们从几个版本的教材中收集、整理的一份知识清单,未必全面,仅供大家参考。
孙:两位老师的建议可以为我们提供非常好的借鉴。
我们谈到了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之心,也强调了要关注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并且充分利用。
在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方面,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的情况不仅相同。
在拉近初中生与中国古代史的距离方面,其实我们一线教师可以大胆地从多个角度进行尝试,从多个方面了解学生的原有经验,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教学,相信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学习贾老师的经验,我也总结一下就是了解学情很重要;原有经验细心找;不断总结勤思考;基础之上更高效。
四、合理开发学生身边的资源张:需要指出的是,在历史学习中仅仅有兴趣是不够的。
那么,除了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已有知识之外,还有哪些资源是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的。
接下来,我们结合具体的问卷调查结果来分析一下。
贾: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你喜欢中国古代史的原因有哪些。
很多学生都选择了这样几项原因,首先是自己看过相关的书籍,主要是针对中小学生的历史知识普及型的读物,也有一小部分学生看过比较专业的历史书籍。
从这一点来看,学生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这也是一项优势。
还有很多学生都表示受到了家长的影响,可见,家庭的熏陶也是一种优势。
孙:在调查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在这里也想向两位老师请教。
问卷中很多学生都受到了热播影视剧的影响。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都发现了影视剧的巨大影响,这自然也是一种优势。
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对明清史最感兴趣。
后来,我们又调查了原因,就是某些热播影视剧的影响。
学生在上课时,经常会说,老师不对,电视剧里是这样演的,书上是那样说的,我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呢?张:影视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无法避免的。
第一、汲取优点,激发兴趣。
影视语言是连续的,史料是断裂的。
当史料沉默时,该如何继续我们的研究。
通过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填补史料之间的裂缝。
第二、顺水推舟,去伪存真。
这些影视剧大部分都是由比较受欢迎的小说改编而成。
由于是文学作品,还有被改编成影视剧后的收视率问题,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很多历史事件都经过了编剧的艺术创作,所以非常受欢迎。
但是,也导致很多剧情与我们讲述的基本史实存在较大差异。
很多影视剧又打着“历史正剧”的口号,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面对影视中有许多史实错误,可以发动学生来挑错。
第三、因势利导,推荐好书。
有的史书,既像影视一样情节生动,同时又像史学专著一样严谨真实。
推荐给教师和学生。
《王氏之死》《马丁·盖尔归来》《叫魂》等。
孙:我觉得第二个建议,就是发动学生来找错误非常有趣。
贾老师,您能结合教学经历给举个例子吗?贾:我们以清朝的服饰为例,比如开裾,也就是“开气儿”,是有制度要求的。
单以男性来讲,从皇太极时期便规定,前后左右四开裾的袍子,只有宗室才能穿着。
而清宫戏中上到朝中大臣,下到贩夫走卒,几乎都是身着四开裾的。
更有甚者,很多反复播放的清宫戏中的太监都是身着四开裾的袍子。
再有,皇帝也并非总是身着一身黄色服装,日常服装整体颜色朴素,除腰带外很少出现黄色。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后宫嫔妃或宫女,总拿着个手绢乱甩。
事实上,清代贵族女性身上的确常配有手绢,但是主要是素色,另外主要是握在手中或收好。
孙:现在我明白如何处理这个问题了。
当我们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学生一方面兴趣浓厚,但是一方面也提出了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大都涉及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史实与剧本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