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主要参考文献素材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之史料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之史料教学一、引言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逐渐从“灌输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作为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史料教学在新课改下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旨在探讨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有效的史料教学策略,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师提供一些参考。
二、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现状与问题1.现状在新课改下,高中历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解决问题和发展创新能力,史料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生不再以记忆事实为主,而是通过分析、研究与解读史料来获取历史知识。
史料被引入课堂,使历史变得具体和真实。
2.问题然而,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难以理解古文的语言和逻辑结构。
其次,教师在史料教学中往往倾向于简单地传授历史知识,而忽视了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再者,许多史料教学仍然停留在“点到为止”的层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度。
三、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下是一些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策略的探讨。
1.强化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史料分析是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核心。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史料,如文字、图片、地图等,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分析史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新课改下,历史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史料教学也应该服务于这一目标。
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史料?史料中蕴含了哪些信息?如何解读史料中的信息?”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思考历史的原因和影响,发展他们的历史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整合史料教学与其他学科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史料教学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的整合。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 基于建构主义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素材(1)
基于建构主义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一、建构主义的基本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入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经过20多年的长足发展,已经取得了不小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也已经取得了一些教学成绩。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不要求教师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作用和传统教学相比已发生很大的变化。
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并钻研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所以现代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要按照学生自己的思维来自愿接受学习。
二、建构主义下的教学过程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二教材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内容史实比较多,牵涉的知识面比较广,按照以往旧教材的教学是不可能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的.那么本课在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教育理论之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我探究学习知识,既完成了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首先,运用建构主义学习教育理论应该为学习者设计一定的教学目标,不能让学习者在课堂上没有目标的探寻问题;其次,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第三,如何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即探寻的目标或者这个探寻的过程有一个比较好的反思,在以后的学习中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习者。
在第二课"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中,按照课程标准是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根据教材的现状和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内容为本课的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部分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进行探究。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之史料教学
的 提 高 中小 学数 学教 学 的 质 量 和成 效
。
关 键 词 中小 学 数 学教 学 创 新 能 力 培养
中图 分类 号 一 引言
、
刀
文献 标 志 码 八
文章编号
一
。
一
。。弘 一 。
数 学 一 直 是 中小学 教学 当中的基 础 性学 科 在 整 个 的 中 小学 教学 过程 中 占据 着非 常重 要的 意 义 和 地位 随着 我 国 现 阶 段 教育 工作 新课 程 改革 的进 一 步 持续 性深 入 如 何
,
、
。
供 了 便利 二 高 中 历 史 史 料教 学的 理论 由 于 史 料 是人 们 了 解 与 认识 历 史的 重要 途 径
、 。
,
。
,
同样 史
学 目 标便是 情感 态度 和价 值观 进 行高 中 历 史教 育 的重 要 作 用 之 一 是 在 进 行 历 史教 育 的 同 时 能全 面 提升 学 生 的 历 史 意 识 文化 修养 以及 个 人修养 捉 使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而 史
2 01 4
第
年 月 期
教育 教学论坛
口 〔 习丁 峨三 「 只以 峨二
浅 谈 新 课 改 下 的 高 中历 史 之 史 料 教 学
廉旭 光
山 西 省临猜 县 临 晋 中学 山 西
,
临猜
, 。
摘要 城 普 通 高 中历 史 课 程标 准 实 验 》是在 。。 年 月 由 教 育部 发 布 的 作 为 高 中历 史课 程 改 革 的 指 导性 文 件 在 新 课 标 中 针 对 高 中历 史课 程提 出 了 新 的 教 学 目 标 其 教 学 目 标 更 加 注 重 知 识 与 能 力 的 培养 掌握 学 习 高 中历 史 的 方 式 方 法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素材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更新素材论中学历史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一、推进素质教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1.加强自身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做一位素质教育下合格的历史教师,最主要的是要了解学生的个性以及学习特点。
在信息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已经不是单纯的从课堂汲取知识了,电视、杂志、互联网都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
因此,教师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就必须更新教师自身的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而不是应试教育的教育思想;就必须要站在书本知识结合真实案例的位置,观察历史的发展进程,给历史学科以合乎实际的客观评价,揭示历史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
同时,历史是一门贯通古今、包罗万象的学科。
时空跨度大,知识内涵丰富,囊括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各个领域。
因此,历史教学要求教师能够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2.更新教学观念,做复合型历史教师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只有更新教学观念,才能突破思想边界。
要想完全体现素质教育的初衷,教师只有掌握现代教育理念,并且能够很好地实施在教学中,才能真正把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做到“授之以渔”。
现代社会,学科分类越来越细,但是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却越发紧密,学科逐渐融合,综合性越来越强,文科政、史、地的小综合就是典型例子。
同时,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是多方面的,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因此,教师仅仅掌握一门学科知识已完全不能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了,在历史学科的教学当中复合型的历史教师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尽可能全面地学习和了解各个学科的基本知识。
除了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历史知识外,同时也要掌握其他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各学科间知识,并且要很熟练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要以学生合作者的姿态定位自己。
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有自身教育特色的、综合性的历史教师。
历史文献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历史文献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运用我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普遍采用选取历史原始文献呈献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学生反响良好,教学效果比较显着,力图在新课程教学中进一步推广完善。
故将我的经验介绍如下,与广大同行交流共享,希望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共同发展提高我们的实际教学。
一、运用缘由1.贯彻课程目标、转化教学方式的需要课程目标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提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提出:“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历史原始文献,能使学生体验“真实”历史,自己探索研究历史的方法,自己得出信服的看法和结论,真正提高学习技能。
2.适应高考试题特点、应对高考命题方向的需要近年来高考命题呈现如下两大特点:一是选择题普遍使用材料创设情景, 08年全国卷Ⅰ除第23题是直接设问外基本都是用材料创设出情境后再让学生去分析。
二是主观题材料文字大幅度增多,阅读量和相应难度增大:07年全国卷Ⅰ第38题材料文字达1033个,40题材料有308字,合计1341字;08年全国卷Ⅰ37题虽然下降至575字,但39题上升至799字,合计1374字。
这些发展完美贯彻了高考大纲规定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等项能力考核目标。
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就应经常性地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历史材料、汲取有效信息、联系所学知识、依据材料提出问题和探索解决问题。
二、文献的收集办法1.教学平时多留心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当我们准备“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一课时,可以想到查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重要文献;准备“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课时,查找《自卫抗战声明书》、《国共合作宣言》、《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等文献;准备《辛亥革命》一课时,查找《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等文献;准备“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课时,查找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等文献。
新课改背景下关于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探讨
新课改背景下关于高中历史课堂史料教学的探讨一、历史课堂实行史料教学的必要性什么是史料?《史学概论》这样定义——史料即历史资料,反映过去发生,存在过的所有事物的文字资料和一切物品,或者说,过去遗留下来的所有文字记载和物品,都可以作为了解认识历史的资料。
史料包括三类:实物史料、口述史料、文献史料,广义上说,有助于学生学习历史的材料都可视为史料。
为什么在高中历史课堂强调史料教学方式的运用呢?1.史料教学符合历史学科与国家新课标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对新编历史教材的三维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就与能力方面,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阅读与获取历史信息,需要在中学会运用史料;而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更要建立在史料的搜集、甄别与运用上。
就教学过程与方法方面,课标提出了“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要求。
“探究学习、独立思考”,需要建立1/ 5在对历史本来面貌的认识的基础上,特别需要进行史料教学;而“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更是对教学中史料的运用提出明确和更高的要求。
从国家新课程标准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善于运用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2.史料教学符合新课改与新高考的要求在推进历史课程改革进程中,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教学理念,史料教学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突出,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要上一节既符合新课程理念又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有特色的历史课,如果不在史料的运用与史料分析解读上下功夫就很难完成这一任务。
任何一节历史课,都离不开史料教学这一重要环节,史料教学运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与无效。
从近几年来的历史学科高考命题改革来看,作为一种重要的能力考查目标,史料分析的色彩和比重在试卷中也越来越显著。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第3讲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素材202007161198
第三讲 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一、必修模块(Ⅰ)内容分析与教学要点(一)高中新课程教材的体例简述体例决定着教材的整体框架和结构。
高中历史新教材专题式的编写体例,是根据高中学生的自身特点,吸取了当今中外历史教材编撰的经验而设计的。
长期以来,中外历史课程和教材一般都采取“螺旋式”,也就是以在各个教学阶段逐步加深程度和扩大范围的方式呈现。
这种方式,往往导致初高中教学内容的重复和“撞车”。
从实践上看,高中历史“如果简单地进行第二轮循环,即使在内容上有所加深,也难免给人一种强烈的重复感,难以激发学习的兴趣。
”这是导致高中生厌倦历史科学习的因素之一。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材,适应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吸取了上海等地中外史混编的经验,创立了专题式的编写体例。
这种体例,吸取了中国古代纪事本末体等史书之长,保留了章节体史书的优点,将历史中最具代表性的问题按类别加以整合,将历史学科主体内容按政治文明、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演变编为三个必修模块,再将具有影响的历史史实进一步细化设置了六个高中选修模块。
这种呈现方式,避免了与初中历史教科书的简单重复;又变换了认识历史问题的角度,适当提高了学习的难度和抽象性,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从而使教材更具有时代性和新颖性。
(二)模块设计说明和学习目标历史必修(Ⅰ)所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政治领域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重点反映的是中外历史政治领域的发展,特别是政治制度的发展轨迹,同时注意反映重大政治事件,重要历史人物及其在政治制度发展沿革过程中的作用。
制度创新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政治是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政治活动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密切相关。
“它既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相互矛盾作用下不断发展的反映,也是人类社会为适应经济活动而在政治领域内自我发展和完善的结果。
”另一方面,政治活动对经济活动和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的重要制度、政治事件及政治人物,更是人类政治活动的重要体现。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历史课改实践中教学行为转换的沉思素材
历史课改实践中教学行为转换的沉思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行为沉思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中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课程确实带给我们一个明媚的春天,它有着巨大的魁力,有着生机勃勃的旺盛的生命力.但是,认真审视、研究一下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我认为:对新课程的理解要全面、深刻,特别是不能只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本人就历史课堂实践中某些教学行为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实现课堂教学行为转化不能走“形式”历史课程标准提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给学生学习历史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学习环境,老师们积极探索多种教学形式,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编演历史剧、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成语接力赛、模拟导游等都是常用的教学形式。
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投身其中直接参与教学,师生、生生之间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在教学中,教师构建师生互动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达到思维共振,情感交流,可以说,学生的充分活动是实现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我认为有些活动作为一种教学形式只是一种点缀。
比如:讨论几乎是老师们每节课都要采用的教学形式,但是有些问题基本不需要讨论,只要给学生时间看书,学生就能归纳出来,讨论实在是画蛇添足,不但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引发争论,久而久之还会泯灭学生思考的热情。
其实,学生聚精会神听讲也是与教师的互动,学生动手是活动,动脑同样是活动;学生展示,表演,辩论、抢答是活动,思考、分析同样也是活动。
因此,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从教学需要出发,从学生需要出发,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追求表面的形式,会远离新课程的要求。
二、创造互动式课堂不能丢掉“秩序”和“规则”新教育观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为了让课堂活起来,老师们可谓绞尽脑汁.有些课堂确实活起来了,可是,另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了,有时候,学生一旦动起来,课堂秩序就没有了,学生们各说各的,似乎发表意见的同学或者小组与自己毫无关系,我曾尝试《灿烂的宋元文化》一课,在设计这节课时采用的方法是,“你认为本节课哪项成就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并让学生阅读课文,补充资料,然后分组交流各自的看法.各小组的同学发言非常积极,从各个角度论证本组所选的成就的重大意义,我再做适当点拨.应该说,这节课的设计是比较新颖的,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但是,在其中某一个小组阐述观点、表达成果的时候,其他小组的同学要么忙着整理自己的资料,要么说笑.吵闹,即使有个别想听的同学也听不清楚.学生们不倾听,不补充,明显的错误发现不了,我也只是与该小组的特定成员进行单向对话,对于每个小组的成员来说,他只是了解了本小组的研究内容,而对其他小组完成的那部分知识就知之甚少了.毫无疑问,没有了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 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 目录素材(1)
目录
第一讲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况
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背景
二、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及其使用建议
第二讲高中历史新教材的设计与分析
一、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与呈现方式
二、不同版本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比较
三、高中历史新教材的使用建议
四、国外高中历史教材改革现状及趋势
第三讲高中历史必修模块解读
一、必修模块(Ⅰ)内容分析与教学要点
二、必修模块(Ⅱ)内容分析与教学要点
三、必修模块(Ⅲ)内容分析与教学要点
四、高中历史若干知识的学术背景
第四讲高中历史选修模块解读
一、高中历史选修模块的设计理念
二、高中历史选修模块若干问题的分析
三、高中历史选修模块的选课指导
第五讲高中历史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
一、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
二、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新课程高中历史学习方式的变革
第六讲高中历史教学评价与命题改革
一、新课程与高中历史学业评价的改革
二、高中历史表现性评价及其实施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历史考试改革
四、一堂好历史课标准的审视
第七讲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课程资源概述
二、国外历史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高中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理念第八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新课程对高中历史教师的挑战
二、教学反思与高中历史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做研究型的高中历史教师
四、高中历史教师的在职学习与进修
参考文献
后记。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朱汉国序素材
序新旧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继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及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吹响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号角。
时下,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育部的部署下,正在全国井然有序地推进。
为了满足广大一线历史教师渴望尽快了解历史新课改的要求,扬州大学的朱煜老师及时推出了新著《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
承蒙他抬爱,得以在出版前率先阅读其大作。
拜读全书,我认为这是一部颇具新意的培训教材。
其“新”,主要体现在:一、能紧扣“历史课标”进行解读。
教育部2003年公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新一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目标、内容与具体实施建议。
“历史课标”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力图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一是在课程目标上,要努力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二是在课程结构上,要努力改变过于强调历史学科本位的现状,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的课程结构,以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是在课程内容上,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四是在课程实施上,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
朱煜主编的《走进高中新课改——历史教师必读》,全书八讲,基本是按照“历史课标”所提出的课程改革思路和目标所展开的,较全面地反映了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
二、能围绕一线教师所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论述。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精选了新的课程内容,对历史教学及其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
面对高中历史课程的新变化,该书能围绕一线历史教师所关注的问题,如,如何进行专题式历史教学,如何开设历史选修课,如何进行历史课程的过程性评价,如何改进高中历史学习方式,历史教师如何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以应对新课程的挑战等,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论述,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阅读学习与历史教学素材
阅读学习与历史教学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收集、加工、处理的过程,是学生围绕阅读目的,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衍生出新的信息的过程。
这样,把阅读材料看成是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他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也为我们教师指明了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如何利用教材,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呢?一、指导学生认识历史事件的特征和把握教材结构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历史事件的经过又分为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和结果四个基本要素。
这四部分和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这些要点。
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必须进行归纳,要求准确、精要、完整地找到并记住这些要素。
教导学生摒弃逐字逐句、整段整章的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其次,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
人类社会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是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往往甲事件的结果是乙事件的原因,乙事件的结果又是丙事件的起因。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立体的,是多方面原因同时作用的发展过程,是受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互相影响的过程。
(1)充分利用教科书前面目录把握整单元的章节结构和知识体系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学习选修3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先翻到总目录,本单元一共有八课,其中前三课讲二战爆发的背景,后四课讲述二战的全面爆发、扩大、转折和结束整个过程,第八课说明二战的影响。
目录把二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四个重要部分都体现出来了。
看似庞杂的史实用目录这条线索串起来就显得很明了,很有条理性了。
(2)巧用每一专题前的导语,也能将整个专题的内容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更能全面理解通篇教材。
高中历史之教学教研新史观:历史教学的“领航灯”素材
新史观:历史教学的“领航灯”史观是史学研究的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
近几年来,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研究历史成为历史学科体系发展的新趋势。
所以,高中历史教师的必修课之一,就是要多了解相关史学理论知识和史学研究动态,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利用新的史学观念优化教学。
如果把高中历史教学比作一艘正在前行的航船,那么新史观就是照亮它乘风破浪抵达胜利彼岸的"领航灯"。
下面,笔者就新课程下如何利用新史观优化历史教学谈一些浅显的看法,以便专家、同行批评指教。
一、认识新史观,整合教材长期以来我们以革命史观解释历史,过于强调阶级斗争,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注意不够。
文明史观不同于革命史观的视角,它认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来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
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就是我们常说的现代化。
文明史观具有宏观性,着眼于人类的整个发展过程,而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主要着眼于近现代史,强调的是1500年以来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和工业文明向全球扩散的历史,是文明史范式的一个特定阶段。
除此之外,社会史观、生态史观也是学术界流行的观点。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基本上采用了文明史观的视角,从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三方面组织专题,其中近现代史内容主要体现了现代化史观和全球史观的理论框架和评价体系。
不过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种模块专题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初、高中教材重复的问题,但也破坏了学科知识的整体性。
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构建起合理的学科体系已成为一线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依据课程标准,以新史观为思维工具,重新整合教材。
如把现代经济专题的内容整合: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20世纪初社会转型的不适应,引发了世界性的社会动荡。
现代世界正是在这种动荡中实现了适应性的调整。
苏俄(联)所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美国罗斯福新政开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变革是现代化突破性进展的两大表现。
高中历史之历史百科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素材
浅谈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史料是历史的根本,也是史实之本。
在现实教学中,我们有的时候往往只是一面地注重对于学生历史知识的传授与其能力的运用,却忽视了对于学生史料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史料的整理与运用也只是粗枝大叶。
尽管高中历史教学不同于大学历史教育,但在新课改的精神中对于历史教师在这一方面也做出了种种要求。
在当前的历史考卷中有关史料的“材料分析题”也越来越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因此,将史料的应用引入新课改的教学中的做法也就显得很是必要。
虽然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引用史料,但在事实上,对于怎么使用、如何使用以及使用什么样的史料却还没有很系统的认识,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要时时引用史料,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史料、史实与史论,三者不要混为一谈。
在当前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学生为了求得理想的考试分数,对于历史这样的文科往往都是采取陈旧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往往都觉得只要把历史书背过几遍,不愁考不到高分。
至于什么是史料、史实与史论,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一般都是模糊的,甚至三者混为一谈。
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的根据的东西,史实是研究者根据史料得出的历史事实,史论则是人们通过史实而得出的结论。
由于史料是我们了解过去,建立历史知识与得出历史结论的媒介,因而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及运用应当建立在对史料的理解与运用上。
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时常引用史料是必要的。
新课改的理念要求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而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共同合作探究史料,进而得出历史史实,使得学生在史料的运用之中即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又自己得出了历史结论,这种课堂模式所产生的效果应当是教师直接讲授给学生的史实与史论所不能比及的。
二、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史料要恰到好处,不要盲目引用史料,以免误导学生。
刚才我们已经讲过,现如今的学生对于史料的认识是模糊的,所以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慎重使用史料教学,不要乱用、滥用史料,以免使得学生在学习中容易产生知识体系的混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朱汉国,王斯德.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师范教育司.历史课程标准研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6.钟启泉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廖哲勋,田慧生主编.课程新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10.李雁冰.课程评价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11.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12.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3.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14.汪霞主编.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15.石鸥.结构的力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理解与实施.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6.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7.李稚勇,方明生.社会科教育展望.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8.赵亚夫.日本学校社会科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9.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0.朱煜.历史课程与教学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2.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3.刘军.历史教学的新视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4.陈伟国,何成刚.历史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5.张静等.历史学习方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6.王宏志.历史教材的改革与实践.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7.臧嵘.历史教材纵横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8.李纯武.历史文稿选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29.朱煜主编.历史教材学概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30.于友西主编.中学历史教学法(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1.于友西等.历史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49
32.于友西、叶小兵等.素质教育与历史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3.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4.王铎全、李稚勇.比较历史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5.冯一下、李洁.历史教育新探.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36.冯长运,李明海.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7.钱君端.高中历史百问百解.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8.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9.王仲孚.历史教育论集.台中:大同资讯图书出版社,2001
40.张元,周樑楷主编.方法论:历史意识与历史教科书的分析编写国际学术探讨会论文集.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1998
42.陈冠华.英国中学历史教育改革.台北:龙腾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43.黄炳煌.社会学习领域课程设计与教学策略.台北:师大书苑,2002
44.杨秀珠主编.老师谈教学(历史教学篇).香港:中华书局,2003
45.[美]帕米拉·J法丽丝.美国中小学社会课教学实践.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46.[美]Donald A·Ritchie.大家来做口述历史.台北:远流出版社,1997
47.陈丰祥主编.高级中学(历史)教师手册.台北:建宏出版社,2001
48.《历史教学》月刊.天津:历史教学社,1990-2004
49.《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月刊.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1990-2004
50.《课程·教材·教法》月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04
51.《清华历史教学》半年刊.新竹: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创刊号-第15期
52.《历史教育》半年刊.台北: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创刊号-第10期
5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54.曹大为,赵世瑜.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长沙:岳麓书社,2004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