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读后感-苏菲的世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陆陆续续从文艺复兴巴洛克时期笛卡尔史宾罗莎一直读到现在的经验主义休姆这里
这段时间的历史我所了解的也就是法国大革命英国的光荣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这些充满着变革意味的历史至于这个时期的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等等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晓得更不要说哲学思想了
今年春节和朋友去的哈尔滨玩哈尔滨是个很有趣的城市其中在松花江不远的地方就一片巴洛克建筑群
其实一直并不是对巴洛克这三个字很理解读完巴洛克那一章再回想在哈尔滨看的那些建筑觉得确实很
好玩也许这就是旅行而不是旅游一个字的差别吧
读到现在已经觉得思绪有些乱因为在他的笔下我不自觉的认可每一个观点而且是有着递进意味的认可脑袋中充满了各种思想理论苏菲总说我的记性并不差可是我没有他的那个好记忆于是我就不得不反复
的往回翻书重温一遍那些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多玛斯说过的话提出的观点然后再对比现在读到的笛卡尔史宾罗莎休姆洛克他们的理论越发觉得其实哲学并没有绝对的对错在高中时候学到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思想据说是最科学的最正确的哲学思想这样想起来中国文科的学生都很悲哀就像经验主义说的我们都是习惯性期待的奴隶唯心主义就一定是错误的形而上学就一定是差劲的这样的哲学真是无聊
我在想其实哲学真正的魅力是不是并不是在于一定要争个对或错而是在于对人生世界宇宙思考思辨的追求按照我以前学的知识这些人的思想都不够全面都不够科学有道理但是通过这本书仅仅是简单的介绍我觉得他们每一个人无论是理性主义还是经验主义都是那么迷人
挪威作家乔斯坦在他的那本著名的《苏菲的世界》里的第一句这么写道:“苏菲放学回家了。

有一段路她和乔安同行。


有点羞愧的是,作为上世纪末西方社会公认的最优秀的哲学通俗读物之一,这本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书的《苏菲的世界》,我二十四岁才第一次读到。

我接触西方哲学很晚,大学的时候零零散散的上过一些哲学的选修课程,喜欢上它也是近两年的事情。

可能大部分的中国学生和我一样,如果不算那些基础教育里思想政治课中朦朦胧胧而且不成系统的唯物主义理论,几乎就没有受到过任何其他方面的哲学教育。

哲学在古希腊语里的本意是“爱智”。

抛开意识形态的问题,在中国人的眼里,这门关于“热爱智慧”的科学,恐怕根本就不会比数学物理这样具有明显社会实用价值的科目更吸引中国的教育业者。

你是谁?
我们从哪里来?
在这是《苏菲的世界》里的哲学家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

在很多人眼里,《苏菲的世界》恐怕是一部很具有魔幻色彩的小说——不过千万不要以为我说的魔幻指的是托尔金魔戒上铭刻的咒语或者某个男孩头上的闪电疤痕,那也不是伊斯兰世界中神秘的苏菲主义,这只不过是个名称上的巧合罢了。

我们所说的魔幻,是指它看起来严肃而温馨情节里却充满了荒诞与匪夷所思。

故事发生在挪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苏菲的小女孩,在一个陌生的哲学家的引导下,学习欧洲哲学,并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被某个作家创造出来的过程。

这不是一本high书,没有大起大落的转折,它按照有关欧洲哲学的历史与文化而展开,平淡,虽悬念重生却波澜不惊。

这本书对于没有文化背景的中国学生来说,在理解上的确会有些难度和缺乏系统性。

因为欧洲哲学史,说穿了就是一部贯穿着欧洲历史与文化的思想史:
从古希腊爱琴海里发源的自然派哲学光芒,到雅典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三人在整个欧洲所燃起的燎原的千年智慧之火;
从人性被献上神权祭坛的漫长中世纪,到人性复苏的文艺复兴时期笛卡尔,斯宾诺莎等人的理性主义和以洛克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碰撞;
从启蒙运动里人权对于王权和神权的反抗,百科全书派对于自然和理性的推崇,到黑格尔三段式的辩证法以及作为一个哲学家的马克思对人类的终极理想;
从基督徒康德革命性的人本主义到二十世纪无神论者萨特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
哲学,在大众的眼里向来是艰深而晦涩的。

光是那些“主义”的名词,就足够杀灭我们头脑中并不很充足的智慧。

中国哲学相对于西方哲学来说,有个先天性的不足,便是太过于强调主观感受,强调天人合一,从而造成理性和客观的缺乏。

黑格尔曾经说中国是没有哲学的。

我想他的意思,是指中国没有类似于西方这样主要依靠理性而搭建的哲学体系,而是更多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

(在这一点上罗素曾说黑格尔是幼稚的)不过,作为一门关于智慧的学问,我倒是很同意冯友兰先生的话,中国哲学情怀是高于欧洲传统的宗教境界的。

至少它其中还有“庄周梦蝶”这样浪漫魔幻的世界观。

对于和智慧抱团取暖的哲学家来说,最孤独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无法思考和无法拥有智慧。

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古典哲学家,他们并不孤独。

智慧是哲学的本质,而人生才是哲学的外在意义。

《苏菲的世界》里显然更多的注重于人生观的建立。

萨特曾说,因为存在高于本质,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我们需要构建自己的人生。

二十年前那个在山海关自杀的青年说他看到了人类的末日,他死的时候身旁摆着《圣经》和《瓦尔登湖》。

他把人的存在构架于理想主义的层面是对幸福的绝对忠诚,但破灭之后却也是对生命本身了无意义的反证。

正是因为人生的无望和迷茫,所以很多人便去探求于一种“超越理性”的关怀。

维特根斯坦说宗教是人对痛苦的一种“解脱的渴望”,尼采说“上帝已死”,后来又有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者“人说,要有上帝,于是便有了上帝”的调侃。

其实对上帝的怀疑,也就是人类对于“自我”的迷茫。

很多身为基督徒的哲学家都有这样的矛盾,如果说理性是上帝的恩赐,我们是否应该用这种恩赐去探知他?我生命中曾有好几位跟我关系密切的基督徒,他们很清楚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上帝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相信。

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基于信仰的事实,却也能很好的给予他们现世的安稳,充实和幸福。

哲学中最好的思考方式莫过于提出问题并用理性去寻求解答。

人类是理性的动物(毕达哥拉斯),你很难想象,同样的一些分子构成的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大脑为什么偏偏让人类拥有了理性,猪就不知道最近正在流行一种以它的名字命名的瘟疫。

如果没有理性,我们的地球仍然是宇宙的中心,世界可能还在九头大象的背上。

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如果我问人从哪里来,估计有一群人会翻开圣经的创世纪念出他们喜欢的句子,而另外一部分人的思维就会跳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从英格兰出发的小猎犬号上了。

西方的哲学,以研究人的理性存在的价值为终极目标。

如果真有一个超越一切并代表所有终极价值的“神”存在,那么哲学便是用来和这位神沟通的巴比塔,而理性便是用来建这座塔的石料。

这实际是一个在有限的未来里人类无法完成的浩大工程。

更何况,我们并不知道,这位“神”会不会在我们建成之前摧毁它。

如果你能抛开一切现世烦恼,你会发现,原来哲学的终极命题,虽然没有像精灵公主与独眼巨人带着纯粹的美好或者丑陋,也确确实实如同这座巴比塔一样透露着让人不可探知的魔幻意境。

两年多关于哲学书籍的阅读,常常让我觉得哲学,仿佛是一架人性的风车,在人性的作用下转动,并引发思考。

我不知道是否因为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之神雅典娜是个女人,所以在哲学史里,男人们更“爱智”。

哲学的世界是男人的世界,鲜有著名女性哲学家的存在。

我想,之所以说以女性为观察视角的《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优秀哲学启蒙书籍的原因,除开作者乔斯坦对西方哲学的通俗故事化,恐怕也是因为行文中浓
郁的人文及女权主义气息吧。

《苏菲的世界》里的故事主体,不同于柏拉图理想国中那些望着岩壁上投影的洞穴人,而是一个
三层嵌套世界里的苏菲与“上帝”的互动关系。

作为“创作者”的上校创造了主人公苏菲的世界,而这本书的作
者乔斯坦又创造了上校和他的女儿席德的世界。

当苏菲得到真相的时候,她没有感觉一切变得虚无和意义
丧失,而是希望摆脱这位造物主的干预——小说的最后触及了存在主义的精神核心。

从上校的书中逃离,
这是主人公苏菲最后的选择。

对于这个结局,通常有两种理解,有人说这是在隐喻二十世纪人们对于现实
生活的逃避,也有人说这是苏菲要努力逃脱束缚,并勇敢的完全“自我”。

对于作者的立意,我倾向于后一
种理解。

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
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

“上帝”嗒嗒的敲击着键盘:“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
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

”夜里,男孩从笔记本电脑里抬起头。

“上帝”这么写道,TA微微的笑了笑。

海滨城市无边际的黑夜里,海鸟银色的羽翼划破天空,窗外微风习习,月朗星稀。

男孩在想,在这个浩大的世界,他将与谁同行。

《苏菲的世界》是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让人深思的概念,苏菲在迷茫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了解西方哲学领域。

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

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感觉虚虚实实的!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
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

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人类的文明。

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我发现在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然而现在的教育在哲学方面给人的感觉是“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所以以前我对哲学就是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想法!但读了《苏菲的世界》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从来就不了解哲学。

以上是我看到一部分的感受!不过很多事我还是没想通啊!就像书中说的人常把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归于神论,等到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开始相信无神论!接着哲学继续发展,宗教出现了分裂,基督教开始深入人心!大部分西方人开始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可是在新旧交替的时候,战争避免不了!记得
历史老师提过十字军的事,原谅当时我在开小差,听的不全面啊!大概是说红十字军为了耶路撒冷那称为基督发源地的地方,组织了教徒开始征战,开始他们也许为了教义,可后面他们虐夺路过所有的城市!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宗教是可以洗涤人类的心灵!只有人的自我觉悟才能改变一切!因为只要人愿意,一个原本是博爱的教义会被人曲解!我想哲学是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让人顿悟的学问!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就这样,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导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与此同时,苏菲不断接到了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迹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因为时间太短暂,我花了几个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内容太多了,结果什么也没发现,记住的也很少.印象非常深刻的倒是作者的构思.书的开始几章,不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仿佛作者也有预料不到的结尾似的;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脱离了少校的控制,最终获得了成功.被创照者的安排下逃出了创造出的世界,同时也逃出了创造者的安排,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真实其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会书中任务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最大显得地去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搞出了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冲击在心间的感觉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一个又一个的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到底那个版本是真?这好似看美国的恐怖片,总会给人惊耸的感觉.刹那间,我不知道自己是谁,谁又该是我,最可怕的是连自己是否存在都需要证明呢……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我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无不倍觉珍惜与伤感.”我思故我在”!?可我茫然要问,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
候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
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而是只有恐惧.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马克
思是最伟大的哲学家”我觉得这句话说的一点也不过份,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马克思无疑是最伟大的.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
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

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关键字:世界感想苏菲
忙碌一天,下午登qq去找老妈聊聊历史,聊着聊着就到了哲学方面,不知道为什么。

一会儿,老妈传来一本好书,叫什么《苏菲的世界》。

开始以为是那种写心情或童话之类的文文。

看了第一章后才发现是关于哲学的问题。

……真是对我的口味,话说我最近不知道为啥迷上那种哲学的东东。

果然还是老妈懂我……O(∩_∩)O哈哈~
看了第一章,虽然很长,但是中途没休息,就一口气看完了。

而且感觉还不够,真的很想今天一次性把整本看完,不过可惜老妈只给我传了两章。

大概是怕我今天不睡觉不背课文连夜通宵看完它吧。

不过依我的性格,如果她真给我今天一次性全传完了。

今天我就是不睡觉也会看完的。

里面通过苏菲邮箱里神秘信件的哲学内容课来讲述关于哲学的东西。

哲学哲学,就是那些现在还暂时没有标准答案,却要经过不断思考、不断发现去醒悟的一个过程。

大概跟佛教里面的悟道差不多。

不知不觉,感觉自己也进入了一种沉浸的状态,开始随着主人公的思路轨迹一路滑行了。

当苏菲开始思考有关活着这件事时,她也开始意识到她不会永远活着。

的确,有些抽象的,平时不曾想过或偶尔想起又当做过眼云烟遗忘的东西一旦开始思考,便身不由己的沉溺下去了。

有时候,便会突然爆发一些,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想法。

关键字:世界感想苏菲
人不会永远活着。

生命也不会永远长久的存在。

大多数人的生命,都随着生命的消逝而飘摇逝去了,就像一片枫叶一样。

带不来什么,也带不走什么。

只有一部分人,会被作为他生活过这段历史的标志。

不过相比这几千年所诞生的人,这些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少的几乎是微不足道。

我现在是活在这世上,但有一天我会死去。

”人死之后还会有生命吗?
也许我们现在是活着,看到美丽的风景,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不管你的生命有多长,总有那么一天,安静的逝去。

所有的记忆魔方都随着形体的消逝而蒸发。

偶尔想一下,人死的时候会怎样呢?是渐渐昏迷,沉入一个梦中永远不再醒来么?那么在那个梦里,我们会有知觉么?又将何去何从呢?或是……突然中断,那么中断之后,思想一下子没有了么?那种霎那间断绝思想的感觉,又会怎样……的确,不可能找到现有的资料什么的。

因为能体验到这种感觉的人没等他告诉别人就去世了,也是一种遗憾。

别说,我对这种感觉真的很好奇,不过也只停留在好奇上,没那么白痴想试一试。

这不是上超市试吃水果,万一没试出来还再能夹上一口,是吧?
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人终将死去,就不能体会活着的滋味。

大多数人总是要等到生病后才了解,能够活着是何等的福气。

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考时间的流逝速度,这个问题是怎么想起来的也忘了。

记得早上还这么想过的,现在坐在这里噼里啪啦敲键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

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

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

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

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

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

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

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

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

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

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

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

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

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

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

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这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读它更像是读一本侦探小说,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

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

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千百年来,不管是什么时代的人,什么民族的人都在追寻着相同的问题,就像是“人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

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

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习惯这个世界。

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

我也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已经失去了好奇心,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不能做到像孩童那样,起码也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