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方剂复习之特征记忆法技巧
方剂学记忆技巧范文

方剂学记忆技巧范文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研究中药的组方规律和方剂应用的原理,是中医药学学习中的难点和重点之一、为了更好地记忆和掌握方剂学知识,可以采用以下记忆技巧:二、分类记忆:方剂学中的方剂非常多,记忆起来可能会感觉混乱和困难。
因此,可以采用分类记忆的方法,将方剂按照不同的分类进行记忆。
例如,可以将方剂按照药性分类、适应症分类、组成分类等进行划分和记忆,这样可以更加清晰地掌握每个方剂的特点和应用。
三、串联记忆:方剂学中的方剂有一定的规律和脉络,记忆时可以通过串联记忆的方式帮助记忆。
例如,可以将每个方剂中的药物按照主药、副药和调药进行串联记忆,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每个方剂的组方原理和应用规律。
四、重点记忆:在方剂学中,有些方剂是非常重要和经典的,对于这些方剂可以采用重点记忆的方式进行记忆。
例如,可以选择几个经典的方剂,将其功效、适应症和方剂组成等重点记忆,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五、实践记忆:方剂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记忆时可以通过实践的方式加深记忆。
例如,可以选择一些常用的方剂进行实践操作,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这样可以更加深入地记忆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六、多角度记忆:方剂学中的方剂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和内容,记忆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记忆。
例如,可以从中药的药性、功效、适应症等不同方面进行记忆,这样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七、复习巩固:在记忆方剂学的知识时,要注意及时的复习和巩固。
方剂学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学科,只有经过反复地复习和巩固,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方剂学的知识。
总之,方剂学是一门需要进行刻苦记忆和深入理解的学科,通过合理的记忆技巧和方法,可以更好地记忆和掌握方剂学的知识。
希望以上的记忆技巧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中医方剂快速记忆法

中医方剂快速记忆法
中医方剂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方剂的种类繁多,数量众多,对于初学者来说,记忆起来可能会比较困难。
下面介绍一些中医方剂的快速记忆法,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中医方剂。
1. 根据方剂名称的含义进行记忆
中医方剂的名称往往与其所治疾病或主要成分有关,因此可以根据方剂名称的含义进行记忆。
例如,桂枝汤是以桂枝为主要成分的方剂,可以用“桂枝”两个字来记忆;四逆汤是治疗寒证的方剂,可以用“四逆”两个字来记忆。
2. 利用方剂的组成进行记忆
中医方剂的组成往往比较复杂,但是其中有些成分是比较常见的,例如桂枝、甘草、生姜等。
可以利用这些常见成分进行记忆。
例如,桂枝加芍药汤中的桂枝和芍药都是常见成分,可以用“桂芍”两个字来记忆。
3. 利用方剂的功效进行记忆
中医方剂的功效往往与其所治疾病有关,因此可以根据方剂的功效进行记忆。
例如,清热解毒汤是治疗热毒病的方剂,可以用“清热解毒”四个字来记忆。
4. 利用方剂的经典文献进行记忆
中医方剂的经典文献很多,例如《伤寒论》、《金匮要略》等。
可以根据方剂所出自的经典文献进行记忆。
例如,桂枝加附子汤是出自《伤寒论》的方剂,可以用“桂附”两个字来记忆。
中医方剂的记忆需要多方面的方法,可以根据方剂名称的含义、组成、功效以及经典文献进行记忆。
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加强记忆,更好地掌握中医方剂。
中医方剂学总结及速记歌诀

xxxx清胆汤:
xxxx凉,皮肤只半黄。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
xx:
情朗甘知后果。
调和肝脾
xx(热)xx厥逆,肝脾气xx:
四逆散:
只烧干柴。
肝郁血虚,脾弱气郁:
逍遥散:
xx河草,要归xx。
脾虚肝旺之痛泻(xx):
痛泻要方:
xx租药房。
调和肠胃:
寒热错杂之痞证:
半夏泻心汤:
xx二黄炒半升枣。
五、温里剂
热入血分:
犀角地xx:
xx要母。
清热解毒
三焦火盛:
xx解毒汤:
三皇子
xx二焦邪热:
凉膈散:
xx只瞧干荷叶
大头瘟:
普济消毒饮:
马和牛愿吃草根皮,秦莲姐巧玩麻将。阳证痈毒初起:
仙方活命饮:
xx造房,没花金银,只要草皮xx。
风热壅盛,表里俱实:
防风xx:
防穷,三皇子借书连根归,将要和滑石硝甘草。
温病,气血两燔:
xx祛寒
脾胃虚寒、xx失血、胸痹:
理中丸:
干厚猪皮。
xxxx、肝脾不和:
xx中汤:
大芍糖炒xx。
肝肾虚寒、浊阴上逆:
吴茱萸汤:
将无人找。
xx虚弱、阴寒xx之脘腹剧痛:
大建中汤:
xx糖人。
xx救逆
心肾阳衰寒厥:
四逆汤:
父子炒xx
xx直xx,xx衰微:
xx救逆汤
温经散寒
血虚寒厥:
当归四逆汤:
捅大桂柑,当要细心(倍大枣)
xxxx:
温热痢疾:
芍药汤:
xxxx当官,大吵要郎。
热毒痢疾:
xxxx:
xx擒二黄。
中医内科学方剂证型歌诀速记

中医内科学方剂证型歌诀速记
一、脾胃虚热型:
1、气虚津亏,饮食虚弱,腹中方发热,津液证明真。
2、咳嗽痰稠,舌红苔黄,脉洪弦数,甘苦苦甘公。
3、上焦成湿热,腹中厥逆痛,肝脾症状,点拨兼着调。
二、气血两虚型:
1、脉浮虚默,症见点拨得,不见津液,睛明神衰衰。
2、纳呆无力,食少莫肯休,病名轻重明,气血不能流。
3、精神憔悴,真气沉瘫坐,血虚脉虚,同散脏有刑。
三、气机瘀阻型:
1、气滞脉细鬼,肢体遍有痛,真气流绝,坐卧毫无功。
2、病容灰黯不,胸中苦满满,竹叶脉无节,物理重不轻。
3、上焦盛湿痰,气虚脉细音,滞淤可散粑,金匮寒消兵。
四、热毒犯阳型:
1、恶热中极,炎症四方伸,传染聪明,里外神病中。
2、投法活血安,厥逆消胀慢,津虚多饮,补虚以苦寒。
3、体盛热毒深,龙骨大寒寻,气机不利,扪及全神灵。
中医特殊方剂的记忆方法

中医特殊方剂的记忆方法一、归纳总结法可以将中医特殊方剂按照其特殊疗效或者应用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形成一定的分类框架,便于记忆。
以特殊疗效为例,可以将中医特殊方剂分为具有抗菌作用、止血作用、祛瘀作用、利水作用、理气作用、化痰作用等几个分类。
然后在每个分类中进一步将具有相似特殊疗效的方剂进行组合,并逐个进行记忆。
以应用方面为例,可以将中医特殊方剂分为急救方剂、儿科方剂、妇科方剂、皮肤科方剂、消化系统方剂等几个分类。
然后在每个分类中进一步将具有相似应用方面的方剂进行组合,并逐个进行记忆。
二、联想联想法可以将中医特殊方剂中的关键药物或者药用特点与一些具体形象进行联想,以此来记忆方剂。
以药物名称为例,有些中医特殊方剂中的关键药物名称很长或者比较复杂,可以将药物名称中的一些字母或者拼音与一些具体形象进行联想。
例如,麝香的药名中含有“麝”字,可以联想到麝香的具体形象,这样有助于记忆麝香的特殊作用。
以药用特点为例,有些中医特殊方剂的药物具有特殊的用法、配伍或者煎煮方法,可以将这些特点与一些具体形象进行联想。
例如,《新修本草》中记载了一种名为“救生丸”的方剂,其用法是将药物捣碎后与女人乳水混合煮沸,然后晾晒在阳光下,最后研成末,用酒醪调和制成救生丸。
可以将这个用法与救生圈、太阳等形象进行联想,这样有助于记忆该方剂的特殊用法。
三、实践应用法记忆中医特殊方剂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是将其应用到实践中去。
通过实践应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方剂的特殊疗效、用法、配伍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加深记忆。
可以通过参与一些相关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来应用中医特殊方剂,例如参加中医药知识竞赛、临床实习等。
在应用中逐渐积累相关的经验,不仅能够加深对方剂的记忆,还能够提高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总之,记忆中医特殊方剂可以采用归纳总结法、联想联想法和实践应用法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相信能够更加有效地记忆中医特殊方剂,并将其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
中医内科速记(一句话口诀)

中医内科速记中医内科笔记(中医很多选择是对证型方药的考试,所以有基础的一背这个歌很多主方药就能记下来,对考试有很重要的意义大部分病证一个歌就能把它的证型方药记下来。
)一、感冒:寒荆热银署新加,阴葳气参寒热解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6.“寒包火”(表寒里热):解表清里-双解汤二、咳嗽:寒三热菊燥桑杏,湿陈热清肝火泻,凉燥杏苏肺阴沙1.风寒咳嗽: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咳嗽: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咳嗽: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6.肝火犯肺:清肺平肝、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7.肺阴虚证: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三、肺痈:肺痈初起银翘散,痈苇溃梗复清肺1.初期:清肺解表散邪-银翘散2.成痈期:清肺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3.溃脓期:解毒排脓-加味桔梗汤4.恢复期:益气养阴清热-沙参清肺汤合竹叶石膏汤四、哮证:哮冷射干热定喘,寒包青石风痰亲,肺脾六君肾生地。
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2.缓解期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五、喘证:喘寒麻黄里热石,热桑浊陈气闭五,肺虚生脉肾虚匮,气阴两竭生脉散。
1.实喘1)风寒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郁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气-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肺气郁痹:开郁降肺-五磨饮子2.虚喘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2)肾虚:补肾纳气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六、肺胀气平浊苏越,水泛真苓蒙涤痰。
中医内科 证方记忆口诀

中医内科方剂口诀:一、感冒:1,风寒证:辛温解表:荆防达表汤、荆防败毒散。
荆防达表苏芷苓,姜葱神曲橘杏仁,辛温疏表宣肺卫,风寒感冒服康宁。
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寒温有奇功。
加入荆防免生姜,温毒发斑肿痛松,2,风热证:辛凉解表:银翘散、葱豉桔梗汤。
银翘散主上焦疾,竹叶薄荷荆牛豉,甘桔芦根凉解法,温病初起此方医。
葱豉桔梗汤连翘,竹叶栀子薄荷草,疏风解表清肺热,咽痛咳嗽服之效。
3,暑湿证: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
香薷扁豆姜制朴,祛暑解表化湿浊。
新加香薷增银翘,兼清湿热功效足。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甘葛木香桔梗茯,内伤外感此方推。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
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枣草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最相宜。
二、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止嗽散。
三拗只用麻甘杏,泻肺平喘痰立通。
止嗽散用蒸白前,陈皮桔梗草荆添,紫菀百部蒸为君,感冒久咳此方先。
咽痒蒡蜕痛蓝射,苓半桑白治痰粘,表证重者苏防姜,蒌贝知母咳无痰。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甚阳明入母膏。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
桑杏汤用象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翘荷甘桔焦栀豆,清宣凉润燥能医。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三子养亲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益以茯苓甘草臣,理气和中燥湿痰,煎加生姜与乌梅。
三子养亲痰火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素实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清金化痰汤。
清金化痰用芩栀,桑皮二母麦冬施,蒌桔陈苓甘草入,肺热痰稠可服之。
6,肝火犯肺: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泻白散合黛蛤散。
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医。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
沙参麦冬扁豆桑,甘草玉粉合成方,秋燥耗精伤肺胃,苔光干咳最堪尝三、哮病:1,发作期:1)寒哮: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中医方剂快速记忆法

中医方剂快速记忆法
中医方剂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案。
对于中医学生来说,熟记各种方剂的名称、组成、功效等内容是学习中医学的基本功。
下面介绍一些快速记忆中医方剂的方法。
1、联想法
联想法是指通过联系、比对、对比等方法,以便更加深入地记忆中医方剂。
例如,记忆桂枝汤,可以把桂枝联想成树枝,汤水则联想成温泉水,这样就可以更加深刻地记忆桂枝汤的名称和组成。
2、分类法
分类法是指将不同种类的中药方剂进行分类,便于记忆。
例如,常见的补益类方剂可以分为补肾、补气、补血等类别,通过对不同类型方剂的分类,可以更加方便地记忆。
3、拆分法
拆分法是指将中医方剂按照其组成部分进行拆分记忆。
例如,记忆四逆散,可以将其拆分为四味药物和逆应症等部分进行记忆,这样可以更加清晰地记忆每个组成部分的作用和作用范围。
4、组合法
组合法是指将不同的中医方剂进行组合记忆。
例如,记忆解表清热类方剂时,可以将两个或多个方剂进行组合记忆,例如麻黄汤和桑菊饮,这样可以增加记忆的效果。
5、关联法
关联法是指将中医方剂与常见疾病进行联系,便于记忆。
例如,记忆逍遥散时,可以将其与郁证、心神不安等疾病进行联系,同时记忆该方剂的适应症和治疗效果。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背诵口诀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方剂学需要掌握大量的
方剂及其组成药材、功效、适应症等相关知识,背诵是学习方剂学的
重要方法之一。
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方剂学的背诵口诀,希望对大家
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
一、方剂基础知识
1.方剂分类四种记:煎汤、丸、散、片。
2.方名结构三部曲:组成品质、来源用量、病症目的。
3.剂量计算口诀记:孩提三、老人半、壮年一。
4.煎煮技巧三步走:文火煮沸、武火三沸、小火慢煮。
二、方剂药材组成
1.古方组成口诀记:桂芍二吴三四皮,加上茯苓当归饮。
2.六经用药口诀记:螳螂仁心肺风,杏仁肝肺止咳嗽,麻黄表里双通调,石苓会阴润肺肾,丹皮润肺利水道,川芎舒筋活血脉。
3.中成药分类口诀记:神州传忆记:保和丸、四物汤,当归片、逍遥丸,跌打伤肝片,肠炎宁、血必净。
三、方剂功效适应症
1.四气调神汤助记法:通阳降气眠安神,庄胃安胎解肌痉,消食化滞乌龙清热,泄火解毒小柴胡。
2.香砂养胃方适应症:胸闷嗳气真香砂,呃逆干呕非常宝,饮食无味指此方,苦寒贼喘轻轻忘。
3.留鸡丸适应症:络气和胃固底焦,燥湿消肿利小便,痔疮流涕皮肤管,五痔七疮当留鸡。
通过以上方剂学的背诵口诀,相信对大家学习方剂学有所帮助,也希
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加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中医特殊方剂的记忆方法

中医特殊方剂的记忆方法
一、明晰思路
首先,我们要明晰每一方剂的基本情况,包括方剂名称、组成药物、
适应症、用法用量等。
这些基本情况是我们记忆方剂的基础,要牢牢掌握。
二、理顺关联
其次,我们要理顺每一方剂的关联关系。
例如,可以按照疾病分类进
行归类:伤寒各证治方中的方剂可以按照五宣、六淫等进行分类。
这样,
我们可以通过分类记忆的方式,辅助记忆每一种方剂。
三、建立关键词
接着,我们可以将每一种方剂的关键词抽取出来,以帮助记忆。
例如,伤寒各证治方中的方剂,我们可以将其名称抽取出来,形成一个关键词列表,例如桂枝汤、麻黄汤等。
再详细一点,我们可以将每一种方剂的组成
药物抽取出来,形成另一个关键词列表,例如桂枝、生姜、大枣等。
四、联想记忆
五、创造场景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创造场景的方式,提高方剂的记忆效果。
例如,
我们可以将方剂的关键词以及一些相关的药物形象化,建立一个与方剂相
关的场景,这样一来,我们在回忆方剂的时候,只需要回忆起场景,就可
以将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联想起来。
背方剂的小技巧范文

背方剂的小技巧范文背方剂是中医临床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它是指根据患者的病情、病机,结合方剂的性味、功效,选用特定的中药组合进行治疗。
背方剂的目的是培养中医医生对方剂的熟悉度,提高方剂的应用水平。
以下是背方剂的一些小技巧,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背方剂更加高效和灵活。
1.熟悉方剂的基本信息:理解方剂的来历、主治、组成、用法用量等基本信息,可以帮助记忆并快速掌握方剂的要点。
2.关注方剂的核心成分:方剂的有效成分往往是起主要作用的,将这些核心成分牢记于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方剂的药性和功效,并更好地应用于临床。
3.制定记忆方案:可以根据方剂的特点和自身的记忆习惯,制定相应的记忆方案。
比如,可以通过设置关键词、串联线索、绘制思维导图等方法来辅助记忆。
4.确定记忆重点:方剂中往往有一些重点难点需要特别注意,我们可以通过字体、颜色、标注或强调等方式将这些重点进行突出,以便更加深刻地记忆。
5.联想记忆:联想记忆法是记忆方剂的一种实用方法。
可以将方剂的名称、组成和功效与一些具体形象进行联想,例如“四逆汤”的四逆(即四物之逆)可以与四个方位的逆天行为进行联想。
6.制定记忆计划:要背熟大量的方剂,制定一个长期的记忆计划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将方剂分成若干类别,每天背诵一到两个类别的方剂,并进行复习,定期回顾已经掌握的方剂,保持记忆的稳定性。
7.实践运用:背方剂不仅仅是为了背诵,更重要的是要结合临床实际进行运用。
在临床实践中,多观察和总结方剂的疗效和应用体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方剂运用水平。
8.多学悉药方:学习方剂时可以参阅多本方剂书籍、资料,比较不同版本的经典方剂,有助于对方剂的理解和记忆。
还可以结合实践经验和临床案例,进一步加深对方剂的理解。
9.制作学习卡片:将方剂的关键信息写在卡片上,随时翻阅和记忆。
可以将每个方剂的名称、组成、主治等内容分别写在一张卡片上,并进行分类整理,方便随时查阅和温习。
10.发散思维:方剂的应用不仅仅是固定的,我们可以发散思维,灵活运用方剂。
中医方剂快速记忆法

中医方剂快速记忆法
中医方剂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掌握好方剂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治疗疾病。
但是,方剂繁多,记忆起来非常困难。
下面介绍中医方剂快速记忆法,帮助大家轻松掌握方剂。
1. 活用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是一种常用的记忆方法,通过将需要记忆的事物与已知的事物进行联想,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对于方剂,我们可以将药材的名称与方剂的主治症状进行联想,这样就能够更加容易地记忆。
例如,当我们学习桂枝汤时,可以联想到桂枝具有温阳的作用,汤中还含有芍药、生姜等药材,可以配合桂枝起到疏风解表的作用。
这样,我们就能够轻松地记忆这个方剂。
2. 采用缩写法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可以采用缩写法,将方剂的名称缩写成一个简短的词语。
例如,桂枝汤可以缩写成“GZT”,人参汤可以缩写成“RST”。
通过采用缩写法,我们可以减少记忆量,让记忆更加简单和容易。
同时,缩写法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方剂的组成和作用。
3. 制作记忆卡片
制作记忆卡片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记忆方法。
我们可以将方剂名称、组成、主要作用等信息写在卡片上,并在卡片的背面写上自己熟悉的药材名称和作用,这样就能够更好地记忆方剂。
当我们需要记忆某个方剂时,可以拿出对应的记忆卡片,通过反复地阅读和记忆,达到掌握方剂的目的。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我们就能够轻松地掌握中医方剂,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背方剂的小技巧

背方剂是学习中药方剂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反复背诵和记忆方剂的组成和用药特点来加深理解和记忆。
以下是一些背方剂的小技巧:
理解药物组成:了解方剂中每味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等特点,可以帮助你理解方剂的配伍原理和作用机制。
尝试与药物的名称、形状、颜色等特征相联系,以提高记忆效果。
制定记忆规划:将方剂分为小部分进行记忆,逐步扩大记忆范围。
可以先记忆方剂的主药和配伍药,再逐渐添加辅助药物,最后记忆辅料和用药规则。
利用联想和关联:将方剂的名称、药物和作用与你熟悉的事物、场景或故事联系起来,形成联想和关联,帮助记忆。
可以通过编制简单的故事、把方剂与具体病症联系起来,或与个人经验相关联。
制作记忆卡片或图表:将方剂的名称、药物和用药规则制作成卡片或图表,便于随时翻阅和回顾。
可以将关键信息、药物属性、用药特点等写在卡片上,方便记忆和复习。
反复复习和测试:通过反复复习和测试来巩固记忆。
可以使用闪卡法,反复翻阅卡片并快速回忆方剂信息。
也可以与同学或朋友互相测试和复习,加深记忆和理解。
实践应用:将学习到的方剂知识应用到实际中,例如与病例相结合,思考如何运用方剂进行治疗。
实践中的应用可以帮助加深对方剂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方剂的运用能力。
记住,背方剂需要时间和坚持,不要急于求成。
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技巧,并结合个人的学习风格和习惯,有耐心地进行复习和巩固。
中医名家分享方剂记忆10大法,记忆方剂事半功倍

中医名家分享方剂记忆10大法,记忆方剂事半功倍一、基础记忆法基础法,指熟记基础方剂、小方及药组,为后面简编法打基础。
基础方剂如四物汤、四君子汤、五味异功散、香砂六君汤、二陈汤、平胃散、五苓散、四逆散、逍遥散、八珍汤、生脉饮、二妙散、白虎汤、导赤散、六一散、凉膈散、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等;小方,如四乌贼骨一芦茹丸(乌贼骨、茜草)、水陆二仙丹(芡实、金樱子)、左金丸(黄连、吴茱萸)、失笑散(蒲黄、五灵脂)、交泰丸(黄连、肉桂)、良附丸(香附、高良姜)、越桃散(栀子、高良姜)、二姜丸(炮姜、高良姜)、金铃子散(川楝子、元胡)、木金散(木香、郁金)、百合地黄汤(百合、地黄)、二至丸(女贞子、旱莲草)等;药组,如银花、连翘,桑叶、菊花,荆芥、防风,远志、菖蒲,远志、当归,当归、白芍,当归、牛膝,生地、黄连,川芎、神曲,枣仁、柏子仁,柴胡、黄芩,柴胡、白芍,花粉、牡蛎,半夏、麦冬,半夏、吴茱萸,半夏、五味子,半夏、款冬花,桃仁、红花,菟丝子、枸杞子,肉桂、附子,知母、黄柏,麦冬、五味子,黄芪、知母,桔梗、枳壳,山药、肉豆蔻,木香、砂仁,木香、槟榔,白蒺藜、制首乌(定风丹),杜仲、桑寄生,地黄、山药、山茱萸,二胡(柴胡、前胡),二活(羌活、独活),二地(生地、熟地),二仙(仙茅、仙灵脾),二冬(天冬、麦冬),三才(天冬、地黄、人参),三仁(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三子(养阴三子:女贞子、沙苑子、枸杞子,化痰三子:苏子、白芥子、莱菔子),三仙(仙茅、仙灵脾、仙鹤草,国医大师干祖望方),(焦)三仙(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四金(鸡内金、郁金、金钱草、海金沙),四土(土茯苓、土大黄、土贝母、土牛膝,国医大师梅国强方),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补骨脂、淫羊藿,名中医李可方),四食(山药、扁豆、苡米、莲子,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德顺编),五参(丹参、玄参、人参、苦参、沙参),五仁(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郁李仁),五子(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车前子、五味子),五皮(桑白皮、大腹皮、陈皮、生姜片、茯苓皮)等。
中医内科学方证速记口诀

中医内科学肺系病症--8感冒:卫表不和致感冒,寒荆热银暑新加,气虚参苏葳蕤阴。
咳嗽:外感咳嗽寒热燥,风寒止嗽合三拗,风热桑菊随加减,干咳桑杏治风燥,痰湿二陈合三子,痰热清金宜化痰,肝火泻白黛蛤兼,阴亏沙参麦冬汤。
哮病:冷哮青龙热定喘,寒包热哮小青龙,风痰三子把功建,虚哮纳肾固本汤,六君健脾又补肺,生脉金水肺肾安。
喘证:寒麻盖,包麻甘,痰热桑白浊二三,郁五磨,生脉补肺肺气虚,肾虚金匮参蛤散,正虚喘脱是急症,参附汤送黑锡丹。
肺痨:肺痨阴亏用月华,虚火百合秦艽甲,参苓保真气阴耗,补天大造阴阳消。
肺胀:外寒里饮小青龙,并见痰浊与痰热,苏三越婢或桑皮,痰蒙神窍涤痰汤,阳虚水泛真五苓,平喘补肺肺肾亏。
肺痈:肺痈初期银翘散,成痈千金合如金,加味桔梗消溃脓,沙参桔梗或恢复。
肺痿:肺痿虚热寒,麦燥二姜甘。
心系病症--5心悸:心血归脾心胆安,阳虚桂甘水凌心,阴虚天王合朱砂,桃仁红花治瘀阻,痰火扰心黄连胆。
胸痹:血府逐瘀治瘀阻,柴胡疏肝气滞除,痰浊蒌薤合涤痰,寒凝枳薤当归宣,生脉养荣气阴虚,天王炙草心肾阴,心肾阳虚参附右。
不寐:不寐虚实当首辩,肝火龙胆痰温胆,心脾两虚用归脾,阴虚六味交泰丸,心胆气虚定志丸,加用酸枣安睡眠。
痫病:痫病定痫治风痰,痰火涤痰合龙胆,瘀阻脑络通窍宜,六君归脾益心脾,痫病日久心肾亏,天王补心合左归。
心衰:气虚血瘀血府保,气阴生脉血府找,阳虚真武葶苈枣,喘脱危参龙好。
脑系病症--5头痛:风寒川芎茶调散,风热芎芷湿羌活,肝阳天麻血四物,肾虚补元痰半夏,瘀血通窍活血汤,气虚益气聪明汤。
眩晕:气血归脾亢天麻,瘀通肾左痰半夏。
中风:痰半风天阴镇肝,阳闭羚安阴涤苏,肝肾左地虚补还,参脱风痰解语丹。
癫狂:癫痰气郁消导痰,心脾养心越鞠丸,痰火生铁热癫狂,火盛二阴琥珀养。
痴呆:脾肾还少不足七,瘀血通窍痰浊涤。
脾胃系病症--9胃痛:寒邪客胃香良附,肝气犯胃柴胡疏,湿热中阻清中除,饮食伤胃保和丸,瘀血丹参失笑散,一贯芍甘胃阴亏,黄芪建中虚寒型。
中医内科证型整理加快速记忆口诀

气虚秘
益气润肠
舌淡嫩,苔薄,脉弱
黄蓍汤
血虚秘
养血润燥
舌淡,苔白,脉细涩
润肠丸
阴虚秘
滋阴通便
舌红,少苔,脉细数
增液汤
阳虚秘
温阳通便
舌淡,苔白,脉沈迟
济川煎
肝胆病证
类型
证型
治法
舌脉
方药
胁痛
胁痛:胁痛郁柴胆湿龙,淤阻血府肝络贯
肝郁气滞
疏肝理气
苔薄白,脉弦
柴胡疏肝散
瘀血阻络
祛瘀通络
舌紫黯,脉沈涩
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
肝胆湿热
清热利湿
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龙胆泻肝汤
肝络失养
养阴柔肝
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一贯煎
黄疸
黄疸:黄疸热菌湿五甘,胆柴疫毒犀角散,寒湿术附脾建中,湿四脾柴淤逍遥。
阳黄
热重于湿
清热通腑,利湿退黄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茵陈蒿汤
湿重于热
利湿化浊,佐以清热
舌红,苔厚腻微黄,脉濡缓
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
胆腑郁热
温补脾肾
舌淡苔白,脉细弱
补气运脾汤
呃逆
胃中寒冷
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苔白润,脉迟缓
丁香散
胃火上逆
清胃泻热,降逆止呃
苔黄燥,脉滑数
竹叶石膏汤
气机郁滞
顺气解郁,和胃降逆
苔薄白,脉弦
五磨饮子
脾胃阳虚
温补脾胃止呃
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理中丸
胃阴不足
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
腹痛
腹痛:腹痛寒良湿热承,脏寒小建食导滞,肝柴血瘀少腹逐。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一、四诊法望闻问切望:面色、舌苔、脉象、眼底、舌诊闻:声音、呼吸、嗅觉、口臭问:病史、症状、饮食、排泄切:腹部、脉搏、痛点、温度二、辨证论治辨证:辨别疾病特点论治:根据辨证结果制定治疗方案三、八纲辨证八纲:表里、寒热、虚实表证:外感病、表现在体表里证:内伤病、表现在体内寒证:寒邪侵袭、表现寒冷症状热证:热邪侵袭、表现热症状虚证:气血亏虚、表现虚弱症状实证:邪气壅盛、表现实证症状四、五运六气辨证五运:金、木、水、火、土六气:风、寒、暑、湿、燥、火辨证:根据五运六气的变化判断病情五、脏腑辨证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辨证:根据脏腑功能失调的症状判断疾病六、病机辨证病机:疾病发生、发展的机制辨证:根据病机判断疾病类型七、病因辨证病因:疾病发生的原因辨证:根据病因判断疾病类型八、病位辨证病位:疾病发生的部位辨证:根据病位判断疾病类型九、病势辨证病势:疾病发展的趋势辨证:根据病势判断疾病类型十、病情辨证病情:疾病的严重程度辨证:根据病情判断疾病类型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工具,通过记忆口诀,能够快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其中,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
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八纲辨证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等特点,确定疾病的性质。
五运六气辨证是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发展趋势。
脏腑辨证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方法,通过分析脏腑功能的失调,确定疾病的病机。
病因辨证是根据疾病发生的原因,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位辨证是根据疾病发生的部位,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势辨证是根据疾病发展的趋势,确定疾病的类型。
病情辨证是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确定疾病的类型。
中医内科学速记口诀是中医学习中的重要工具,通过记忆这些口诀,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掌握中医的基本理论和诊断方法。
中医内科神级总结

常见证型记忆模式复习指导:(1)中医内科临床表现复杂,学生记忆难度增加,复习时应抓住共同性,记住一些常见证型表现,则可化繁为简。
(2)注意总结规律,将症状编成顺口溜。
(3)症状不必全记,只要记住主要症状即可。
(4)更多情况下,出现一些症状,只要辨出是某个证型,以确定治法、方药及判断病种。
1.阴虚火旺证:23个字记忆法:五心烦热、颧赤盗汗、口咽干燥、形体消瘦、舌红少苔、脉细数。
若肾阴虚:23字+肾症:部位症+开窍症等。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若肝阴虚:23字+ 肝症:肝经循行症+开窍症。
(胸胁隐痛、目涩)若肺阴虚:23字+ 肺症:干咳少痰、痰中带血。
若胃阴虚:上11字(口咽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胃部症(隐痛)2.出血证:7字症状:吐、衄、便、崩、尿、咳、咯+ “血”字。
3.瘀血证:23字症:某部位刺痛、肿块固定不移、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脉细涩。
注:瘀血证除上症外,还要注意下例三种原因:久病、外伤、出血。
4.肝气郁结证:肝经循行症(胸胁少腹胀闷窜痛)+情绪症(怒则甚、喜则缓、气出畅)+ 妇女加妇科症(乳房胀痛、痛经、月经不调)+舌淡苔白脉弦。
5.肝火上炎证:头面症状(面红目赤、头晕耳鸣、口苦咽干)+ 肝经循行证+ 里实热证6.肝阳上亢证。
头面症状(面红目赤、头晕耳鸣、口苦咽干)+ 肝阴虚证+ 肾阴虚证。
7.津亏血虚证:目、舌、口、鼻、唇、皮肤、咽+ 心、脑等部位。
如心血虚:心悸、头晕、口唇舌淡白、面色淡白或萎黄等。
如肝血虚:目干、口咽干等。
如燥邪犯上:目、舌、口、鼻、唇、皮肤、咽等部位干燥症。
8.气虚证:少气懒言头晕目眩,神疲乏力活动自汗。
舌淡苔白脉虚无力,首先考虑肺脾气虚。
若心气虚证:上症+ 心悸;脾气虚证:上症+ 纳呆腹胀便溏;若肺气虚证:上症干+ 易感冒、自汗。
9.阳虚证:畏寒怕冷面色晃白,形体虚肿脉沉舌白。
若脾阳虚:上症+ 消化系症;若肾阳虚:上症+ 腰膝冷痛、小便症。
10.伤食证:嗳气酸腐脘腹胀满,泻泄粪便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而实,吐泻之后诸症皆减本学科内容涉及面广,既有基础理论部分,又有临床知识部分,学生在学习或考试过程中,深感困难,且及格率较低。
中医内科学总结记忆歌诀

中医内科学总结记忆歌诀一、概述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人体内脏器官的病理变化及其与整体平衡的关系,以及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为了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医内科学的知识,我们总结了一首记忆歌诀,以助于学习和应用。
二、记忆歌诀中医内科学总结歌诀如下:阳气升发阳补木,内有神农;阴精为重,依水而安。
五藏六腑各司其职,疾病多源,具体辨治。
三、详解1.阳气升发阳补木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的温热能量,具有向上升发的趋势。
阳补木指的是补益肝脏的功能。
肝主疏泄,调节情绪,对于阳气的升发有着重要的作用。
2.内有神农;阴精为重神农指的是中医创始人神农氏,他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和草药研究者,同时也是中医的奠基人之一。
中医强调阴阳平衡,阴精的充盈和平衡对于维持人体健康至关重要。
3.依水而安中医将肾脏比喻为水,肾脏主要负责蓄藏精气、控制水液代谢等功能。
水具有滋润、安抚的特性,说明肾脏对于维护人体内部环境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4.五藏六腑各司其职中医将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分为五脏和六腑,五脏分别是心、肝、脾、肺、肾,六腑分别是胃、大肠、小肠、胆、膀胱、胞宫。
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职责和作用,相互协调工作,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5.疾病多源,具体辨治中医内科学研究的是各种内科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
疾病因素复杂多样,来源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具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准确辨识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结语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人体内脏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治疗方法。
通过记忆歌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医内科学的知识,帮助学习者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还需要结合临床实践,不断深化对中医内科学的理解和掌握,为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做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方剂复习之特征记忆法技巧
一、感冒
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荆防)
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宣肺清热-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银)
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薷)
4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参苏)
5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葳蕤汤(葳)
二、咳嗽
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拗+咳)
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菊)
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桑杏汤(杏)
4痰湿蕴肺: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痰热郁肺: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清金化痰汤(清金)
6肝火犯肺:清肺平喘,顺气降火-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白+黛)
7肺阴亏耗: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沙参麦冬汤(沙)
三、哮证发
发作期
1寒哮:宣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射)
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定)
3寒包热哮: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小龙+石)4风痰哮: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三子)
5虚哮: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平固)
6肺脾气虚: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六君)
7肺肾两虚: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脉地+金水)
缓解期
1肺虚:补肺固卫-玉屏风散(屏)
2睥虚: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六君)
3肾虚: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匮)
四、喘证
1风寒壅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黄+盖)
2表寒肺热: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麻甘)
3痰热郁肺: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桑皮)
4痰浊阻肺: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二+三)
5肺气郁痹: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五磨)
虚喘
1肺虚:补肺益气养阴-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肺+屏)
2肾虚:补肾纳气
(1)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参蛤)
(2)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七+脉)
五、肺痈
1初期:疏风散热,清肺化痰-银翘散(银)
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千+如)
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桔)
4恢复期:清养补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沙清)或(桔杏)
六、心悸
1心虚胆怯: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志)
2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归脾)
3心阳不振: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甘龙牡汤(桂龙)
4水饮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苓)
5阴虚火旺: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天王)
6心血瘀阻: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桃煎+桂龙)七、胸痹
1心血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府)
2气滞心胸: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疏肝)
3痰浊闭阻:通阳泄浊,豁痰宣痹-瓜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白半+涤)
4寒凝心脉: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白桂+逆)
5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脉+荣)
6心肾阴虚: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天王+炙)
7心肾阳虚: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合右归饮(参附+右)八、不寐
1肝火扰心: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龙胆)
2痰热扰心: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黄胆)
3心脾两虚: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归脾)
4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六+交)
5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志+酸)
九、癫狂
(一)癫证
1痰气郁结: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逍+顺)
2心脾两虚: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养心+越)
(二)狂证
1痰火扰神: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铁)
2火盛阴伤: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二阴+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