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
一、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
近几年,随着汽车行业的火爆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保持迅速增长, 2010年收益为1.644万亿人民币,成为全球零部件行业盈利水平最高的国家。但是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达到全球最高的盈利水平,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拥有了更多的专利和核心技术,其实除了规模以外,汽车零部件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据了解,德国、美国、日本之所以能够成为汽车强国,除拥有一批强大的整车厂商外,还在于其背后“矗立”着一批强大的零部件公司:德国大众背后有博世、西门子,日本丰田、本田背后有电装和爱信,美国通用背后有德尔福、伟世通等,韩国则是靠摩比斯支撑。业内人士表示,近年来,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规模增速较快,但由于产业技术含量不高,并受国外厂商的挤压,深陷“内忧外患”之中,已成为制约中国汽车产业做大做强的主要“短板”之一。
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变之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国和汽车消费市场,未来五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汽车产业与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如何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智力资源,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克服困难,突出重围,中国零部件产业任重道远。
1、零部件被外资垄断,核心技术缺失,成中国汽车产业软肋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目前已经能够支撑起年产1800万辆汽车生产配套的规模和满足商用车、中高档乘用车80%以上零部件本土化的配套要求。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在高端技术领域与世界领先水平的差距并未随着中国汽车工业规模的持续增长而持续缩小,反而有扩张的趋势。
2011年9月7日,第五届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开幕,商务部机电司司长张骥在会上披露:“近六年来,与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持续增长的情况相反,汽车产品贸易的逆差不降反升,2010年255亿美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整车逆差240亿美元,零部件产品逆差15亿美元。”产品出口和进口的比价差距更是惊人,比如里程表,进口价格相当于出口价格的41.3倍;再比如车辆坐具,皮革和再生皮革,进口部件相当于出口部件的26倍;车辆用的速度计,进口是出口的16.5倍。由此可以看出中外零部件企业的差距。
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主要产品仍处于供应链的低端,关键部件的核心技术被外资企业垄断,零部件出口技术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缺乏品牌效应,极大的制约了汽车工业的自主创新与自主研发。由于核心技术的缺失,发动机、变速箱以及底盘技术在内的汽车产业三大关键零部件技术中,我们几乎全面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很多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几乎全靠进口来维持,变速箱、发动机、底盘等关键零部件的进口高达60%。国内高端零部件产品,基本被外资垄断了,目前全中国自动变速箱的销量大概有几百万台,中国本土零部件厂提供的不到2万台,中国自主研发的自动变速箱基本上是零。大陆、博世、德尔福、万都、艾德克斯、万利等6家外资企业几乎包揽了国内液压ABS的生产,西门子、德尔福等4家企业EMS的产量占全国EMS产量的80%。传感器、电子芯片等高端核心技术几乎百分之百掌握在外资手里。虽然中国有世界最多的零部件企业,也有大批产品出口海外,但都是轮毂、车轮、转向节等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仍处于跨国采购链的低端。
2、汽车零部件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零部件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是建设汽车强国的‘短板’,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的时间比整车企业要短,整体研发投入严重不足。
2007年,全国7000多家企业零部件研发投资一共才49.7亿元人民币,仅占销售收入的0.66%。据来自英国劳工部的统计,2007年到2008年度,博世零部件研发投入26.1亿英镑,相当于中国的零部件研发投入的7倍。进入中国的国际零部件企业巨头除了博世外,还有电装、德尔福等国际零部件巨头。与之相比,中国零部件企业的的投入就更没有可比性了。
3、零部件产品模仿性高,缺乏创新
中国大部分自主零部件企业仍停留在来图加工、样品测绘阶段,面对整车厂推出的新车型、新品种、新技术快节奏的高需求,很多自主零部件企业只能疲于应付研发任务,无暇顾及提升自身的基础研发水平与配套能力。
显然,模仿已成为阻碍我国汽车零部件水平提高的一大痼疾。从模仿起步到形成自主创新能力,要经过很长的过程。在面对跨国公司对高端技术的垄断和国内汽车市场对外资高度开放的大环境下,很少企业有这样的耐心。由于中国汽车市场需求旺盛,而模仿投入少、见效快,不少企业把模仿作为主要手段,乐此不疲,并且还误认为产品核心技术靠模仿就可以掌握,所以只重视制造设备的引进、更新升级,不重视研发投入,因此出现高端设备生产廉价低端产品的普遍现象。同时也使得我国零部件企业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途径越来越窄。
4、高端人才短缺,整体环境不健全
面对长期以来只能以仿制为主的零部件产业,人才、尤其国际化高端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掣肘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科技人才极度短缺,培养体系不健全,零部件企业的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行业高素质的人才大都在外资企业。
中国汽车零部件核心技术的掌握必须依靠创新人才,而人才需要培育和发现,需要宽容的环境鼓励创新、激励创新、宽容失败。技术的问题必须要有懂技术的人来解决,必须有常年的积累,才能渐进式地发展,
但是现在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缺少踏踏实实、耐住寂寞的工程师。另外,中国零部件企业整体环境尚未建立一种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5、产业规模大,但缺乏规模效应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零部件企业共有2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近8000家。2万多家企业的产品占据了国内零部件的80%,销售额却只占20%,并且90%的产品集中在低端。2010年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销售收入为1.644万亿人民币,平均每家产值仅为0.8亿元左右,生产规模小,实力弱,缺乏规模效应。
近日,《AutomotiveNews》公布了2010年全球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商百强排名,美国30家、日本28家、德国17家企业,其余25家被法国、韩国、加拿大、瑞典等10个国家所瓜分,而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的中国,没有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入围。排名第一的德国博世2010年的销售收入达473亿欧元,占2010年整个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四分之一以上,我国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万向集团2010年汽车业务的销售收入仅为33亿美元,距离榜单最后一名的瑞典企业SKF汽车部尚有较大差距。
6、国产零部件主要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低
商务部的数据显示,外资控制了汽车零部件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国产零部件销售收入仅占全行业的20%-25%,拥有外资背景的汽车零部件厂商占整个行业的75%以上,在这些外资供应商中,独资企业占55%,中外合资企业占45%,本土零部件主要应用于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低。在汽车电子和发动机零部件等高科技含量领域,外资市场份额高达90%,其中,汽车的电喷系统、发动机管理系统、ABS和安全气囊、自动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产量中,外资企业所占比例分别是100%、100%和91%、69%。
7、国际贸易形势日趋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