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关系学第三章 构成要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把关人理论模式
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 卢因在1947年写了 《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了“门监护人”的 概念,即把关人或守门人
2、两极传播模式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提出的,即信息的 传播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种两极传 播模式进行的
3、受众选择“3S”论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四)根据公众对组织的不同态度
逆意公众、独立公众(中间公众)、顺意公众、
(五)根据组织对公众的态度
不受欢迎的公众、受欢迎的公众、被追求的公众、
(六)根据公众对组织的影响力的变化 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七)根据公众的稳定性程度来划分 流散性公众、临时性公众、周期性公众、稳 定性公众、权力性公众
一、传播的含义与特征
(一)传播的含义 广义的传播指人类社会,生物界乃至整个自 然界的一切信息传递现象,如人与人语言文字 的使用,动物世界色、味、声、光的传递,电 子技术中符号与图像的传送等 狭义的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赖以生 存及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传播是个人之间、 群体之间或群体与个人之间交换和传递新闻、 事实、意见、感情等信息的过程
(二)传播的分类
1、根据传播活动的通道方式或所采用的媒 介形式划分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2、根据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向划分 •单向传播、回应传播、双向传播 3、根据传播者对传播过程的控制特征划分 •自发传播、自觉传播
三、传播的模式、层次 (一)传播的模式
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
---社会组织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客体
---公众
第三节 公共关系三部曲
---交流、沟通、劝说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 ---社会组织
一、组织的概念、构成、特征、类型、功能 二、组织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精神 三、公共关系的工作目标 四、组织的代言人--公众人物
公共关系传播的规律 1)双向沟通律 2)情感唤醒律 3)客观超脱律 4)因人因时适宜律
• 公关的核心目标---组织形象塑造
四、组织的代言人--公众人物
“公众人物”,就是指具有广泛社会影响
力或社会知名度的人物。公众人物最初专指 “公共官员”,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和现代经济、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 社会非政治领域的行业的著名人物也成为社 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人物,其言行会对社会产 生不同于一般民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传播的特征
1、传播是信息流动、传递和扩散的过程 2、传播的信息载体是多样的 3、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 4、传播是互动的过程,是双向性的信息交流 与分享
二、传播的要素、分类
(一)传播的要素 一类是传播的基本要素:信源、信宿、信息、 信道、反馈 另一类是传播的隐含要素:时空环境、心理 因素、文化背景、信息质量
1、信息层次 2、情感层次 3、态度层次 4、行为层次
四、传播过程中的障碍
(一)人---机系统障碍 (二)人与社会系统的障碍
1)语言障碍 2)观念障碍 3)习俗障碍 4)文化障碍 5)心理障碍
五、公共关系的有效传播
(一)传播目的明确 (二)传播者要有一定的影响力 权威性:社会地位、专长、知名度 (三)传播方式科学 (四)传播时机恰当 (五)注重“双向沟通”---7个“C”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
一、公众的含义、特征 二、公众的分类 三、公众心理分析
一、公众的含义、特征
(一)公众的含义
公众是指任何与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正在 或将会影响到它的形象塑造和组织目标实现的特定社 会群体。
公众内在含义包括:
1)公众是公共关系活动的目标 2)公共关系中的公众与一定组织构成某种利益关系 3)公共关系中的公众总是与某一组织构成某种互动关系 4)公共关系中的公众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人际传播媒介 电话、会议、专题活动、馈赠纪念品等
如何选择?
1、传播对象的特点
公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生活工作习惯、 经济状况等;
2、传播信息的内容
传播信息内容的复杂程度、保存价值的大小、 详细程度和趣味性、性质等
3、经济合理的原则
(四)传播时机恰当 1、三抓:抓大事、抓巧事、抓空当 2、三避:避热点、避活动、避繁忙
5、组织的功能:
整合功能、协调功能、维护利益功能
• 二、组织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精神
• 外观形象:组织在实现工作目标时所展示的各 种象征系统---如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话语 风格、服务规范、企业标识、产品设计以及 厂房造型和制服选择等; • 内在精神:组织在运行中可以通过各种象征系 统来显示自己的价值指向、职业道德水准、 待人处事的基本行为准则等内在精神。
(五)注重“双向沟通”---7个“C”
1)可信赖性(Credibility) 2)一致性(Context) 3)内容性(Content) 4)明确性(Clarity) 5)持续性与连贯性(Continuity and Consistency) 6)渠道性(Channels) 7)公众的接受能力(Capability of Audience)
4、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5W模式: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4、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谁 说了什么 通过何种渠道 对谁说 带来什么效果 +反馈=“双向交流”
传播主体 传播内容 传播媒介
对传播的反馈
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
(二)传播的层次
(二)公众的特点
1、同质性 2、相关性 3、特定性 4、可变性 此外还有群体性、多样性、层次性等
二、公众的分类
(一)根据公众的不同功能
生存性公众、功能性公众、横向同业公众、扩散性公众
(二)根据公众与组织有无归属关系 内部公众、外部公众 (三)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程度 首要公众、次要公众、边缘公众
三、公众心理分析
公众的心理定势,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人 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公众对某一对象的共同心 理状态与一致的行为倾向
心理定势具有:
自发性、内隐性、主动性、规范性等特征
心理定势的表现形态:
模仿、暗示和感染;遵从和服从;时尚、舆论与 流言;风俗和习惯
公众的消费心理 求廉心理、求实心理、求名心理、虚荣心理、 求新心理、习惯性心理
一、组织的概念、构成、特征、类型、功能 1、组织的概念: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的 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和系统建立起 来的共同活动集体 2、组织的构成: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组织 章程、组织设备 3、组织的特征: 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
4、组织的类型:
1)按照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划分:经济组织、政治组 织、文化组织、整合组织 2)按组织成员关系划分: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3)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划分:营业性组织、 服务性组织、互益性组织、公益性组织 4)根据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式划分:强制组织、实 用组织、规范组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内外兼修
三、公共关系的工作目标
• 1、当社会组织的形象发生非良性或恶性变 化时,尽可能地促使它朝相反的方向转化, 至少要阻止它继续恶化的势头; • 2、当社会组织的形象产生良性变化时,保 持它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把它引向深入; • 3、在社会组织的形象比较模糊时,尽可能 建立一个清晰的良好形象
(三)传播方式科学
1、传播方法的选择
1)寻找共同声音,利用“自己人”做传播者; 2)诉诸理性,进行正面分析; 3)诉诸情感,进行情感呼唤; 4)重复与新鲜,同情的角色扮演;
2、传播媒体的选择
大众传播媒介
印刷媒介:报纸、杂志 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电影 户外媒介:街头横幅、彩旗、气球与空中漂浮物、 单页宣传印刷品 网络媒体:网站与网页、新兴媒体(手机影院、移 动网络、移动电视、楼宇视频等)
影响公众心理的方法
1、劝导法 流泻式劝导、冲击式劝导、渗透式劝导 2、暗示法 3、感染法 间接感染法、直接感染法 4、吸引法 利益吸引、新奇吸引、信息吸引、形象 吸引、示范吸引、目标吸引
第三节 公共关系传播与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特征 二、传播的要素、分类 三、传播的模式、层次 四、传播过程中的障碍 五、公共关系的有效传播 六、公共关系传播媒介
德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 卢因在1947年写了 《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了“门监护人”的 概念,即把关人或守门人
2、两极传播模式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提出的,即信息的 传播是按照“媒介---意见领袖---受众”这种两极传 播模式进行的
3、受众选择“3S”论
选择性注意 选择性理解 选择性记忆
(四)根据公众对组织的不同态度
逆意公众、独立公众(中间公众)、顺意公众、
(五)根据组织对公众的态度
不受欢迎的公众、受欢迎的公众、被追求的公众、
(六)根据公众对组织的影响力的变化 非公众、潜在公众、知晓公众、行动公众 (七)根据公众的稳定性程度来划分 流散性公众、临时性公众、周期性公众、稳 定性公众、权力性公众
一、传播的含义与特征
(一)传播的含义 广义的传播指人类社会,生物界乃至整个自 然界的一切信息传递现象,如人与人语言文字 的使用,动物世界色、味、声、光的传递,电 子技术中符号与图像的传送等 狭义的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赖以生 存及发展过程中所特有的。传播是个人之间、 群体之间或群体与个人之间交换和传递新闻、 事实、意见、感情等信息的过程
(二)传播的分类
1、根据传播活动的通道方式或所采用的媒 介形式划分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大众传播 2、根据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信息流向划分 •单向传播、回应传播、双向传播 3、根据传播者对传播过程的控制特征划分 •自发传播、自觉传播
三、传播的模式、层次 (一)传播的模式
第三章 公共关系的构成要素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
---社会组织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客体
---公众
第三节 公共关系三部曲
---交流、沟通、劝说
第一节 公共关系的主体 ---社会组织
一、组织的概念、构成、特征、类型、功能 二、组织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精神 三、公共关系的工作目标 四、组织的代言人--公众人物
公共关系传播的规律 1)双向沟通律 2)情感唤醒律 3)客观超脱律 4)因人因时适宜律
• 公关的核心目标---组织形象塑造
四、组织的代言人--公众人物
“公众人物”,就是指具有广泛社会影响
力或社会知名度的人物。公众人物最初专指 “公共官员”,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和现代经济、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 社会非政治领域的行业的著名人物也成为社 会广泛关注的焦点人物,其言行会对社会产 生不同于一般民众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二)传播的特征
1、传播是信息流动、传递和扩散的过程 2、传播的信息载体是多样的 3、传播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所特有的 4、传播是互动的过程,是双向性的信息交流 与分享
二、传播的要素、分类
(一)传播的要素 一类是传播的基本要素:信源、信宿、信息、 信道、反馈 另一类是传播的隐含要素:时空环境、心理 因素、文化背景、信息质量
1、信息层次 2、情感层次 3、态度层次 4、行为层次
四、传播过程中的障碍
(一)人---机系统障碍 (二)人与社会系统的障碍
1)语言障碍 2)观念障碍 3)习俗障碍 4)文化障碍 5)心理障碍
五、公共关系的有效传播
(一)传播目的明确 (二)传播者要有一定的影响力 权威性:社会地位、专长、知名度 (三)传播方式科学 (四)传播时机恰当 (五)注重“双向沟通”---7个“C”
第二节 公共关系的客体---公众
一、公众的含义、特征 二、公众的分类 三、公众心理分析
一、公众的含义、特征
(一)公众的含义
公众是指任何与组织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正在 或将会影响到它的形象塑造和组织目标实现的特定社 会群体。
公众内在含义包括:
1)公众是公共关系活动的目标 2)公共关系中的公众与一定组织构成某种利益关系 3)公共关系中的公众总是与某一组织构成某种互动关系 4)公共关系中的公众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人际传播媒介 电话、会议、专题活动、馈赠纪念品等
如何选择?
1、传播对象的特点
公众文化层次、年龄结构、生活工作习惯、 经济状况等;
2、传播信息的内容
传播信息内容的复杂程度、保存价值的大小、 详细程度和趣味性、性质等
3、经济合理的原则
(四)传播时机恰当 1、三抓:抓大事、抓巧事、抓空当 2、三避:避热点、避活动、避繁忙
5、组织的功能:
整合功能、协调功能、维护利益功能
• 二、组织的外观形象和内在精神
• 外观形象:组织在实现工作目标时所展示的各 种象征系统---如组织成员的行为模式、话语 风格、服务规范、企业标识、产品设计以及 厂房造型和制服选择等; • 内在精神:组织在运行中可以通过各种象征系 统来显示自己的价值指向、职业道德水准、 待人处事的基本行为准则等内在精神。
(五)注重“双向沟通”---7个“C”
1)可信赖性(Credibility) 2)一致性(Context) 3)内容性(Content) 4)明确性(Clarity) 5)持续性与连贯性(Continuity and Consistency) 6)渠道性(Channels) 7)公众的接受能力(Capability of Audience)
4、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5W模式:Who says what in which channel to whom with what effects
4、公共关系传播模式 谁 说了什么 通过何种渠道 对谁说 带来什么效果 +反馈=“双向交流”
传播主体 传播内容 传播媒介
对传播的反馈
传播效果
传播对象
(二)传播的层次
(二)公众的特点
1、同质性 2、相关性 3、特定性 4、可变性 此外还有群体性、多样性、层次性等
二、公众的分类
(一)根据公众的不同功能
生存性公众、功能性公众、横向同业公众、扩散性公众
(二)根据公众与组织有无归属关系 内部公众、外部公众 (三)根据公众对组织的重要性程度 首要公众、次要公众、边缘公众
三、公众心理分析
公众的心理定势,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由人 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出现的公众对某一对象的共同心 理状态与一致的行为倾向
心理定势具有:
自发性、内隐性、主动性、规范性等特征
心理定势的表现形态:
模仿、暗示和感染;遵从和服从;时尚、舆论与 流言;风俗和习惯
公众的消费心理 求廉心理、求实心理、求名心理、虚荣心理、 求新心理、习惯性心理
一、组织的概念、构成、特征、类型、功能 1、组织的概念:人们为了有效地达到特定的 目标,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和系统建立起 来的共同活动集体 2、组织的构成:组织目标、组织成员、组织 章程、组织设备 3、组织的特征: 目的性、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
4、组织的类型:
1)按照组织的功能和目标划分:经济组织、政治组 织、文化组织、整合组织 2)按组织成员关系划分: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 3)根据组织目标和受益者的关系划分:营业性组织、 服务性组织、互益性组织、公益性组织 4)根据组织对成员的控制方式划分:强制组织、实 用组织、规范组织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内外兼修
三、公共关系的工作目标
• 1、当社会组织的形象发生非良性或恶性变 化时,尽可能地促使它朝相反的方向转化, 至少要阻止它继续恶化的势头; • 2、当社会组织的形象产生良性变化时,保 持它的发展趋势,并进一步把它引向深入; • 3、在社会组织的形象比较模糊时,尽可能 建立一个清晰的良好形象
(三)传播方式科学
1、传播方法的选择
1)寻找共同声音,利用“自己人”做传播者; 2)诉诸理性,进行正面分析; 3)诉诸情感,进行情感呼唤; 4)重复与新鲜,同情的角色扮演;
2、传播媒体的选择
大众传播媒介
印刷媒介:报纸、杂志 电子媒介:广播、电视、电影 户外媒介:街头横幅、彩旗、气球与空中漂浮物、 单页宣传印刷品 网络媒体:网站与网页、新兴媒体(手机影院、移 动网络、移动电视、楼宇视频等)
影响公众心理的方法
1、劝导法 流泻式劝导、冲击式劝导、渗透式劝导 2、暗示法 3、感染法 间接感染法、直接感染法 4、吸引法 利益吸引、新奇吸引、信息吸引、形象 吸引、示范吸引、目标吸引
第三节 公共关系传播与媒介
一、传播的含义与特征 二、传播的要素、分类 三、传播的模式、层次 四、传播过程中的障碍 五、公共关系的有效传播 六、公共关系传播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