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人教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2019-2020年高中语文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 新人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语文《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新人教版必修1.河北省邯郸市第一中学语文组李哲峰师:(展示刘和珍君相片)同学们现在看到的是一位让人景仰的女烈士,她的名字叫刘和珍(板书:刘和珍),她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学生自治会主席,然而年仅22岁的她就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下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她去世的原因及时代背景:生1:(读)PPT1:1926年,我国北方还在军阀政府统治下,掌握政权的是北洋皖系军阀的头子段祺瑞。
当时占据东北的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向关内进军,遇到了国民军将领冯玉祥的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便公开出面,3月12日派军舰掩护奉系军舰驶入天津附近的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枪还击。
3月16日,日本纠集英美法等八国公使借口维护1901年八国与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向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并组织新的“八国联军”,准备武力进攻。
3月18日,北京人民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段祺瑞竟下令卫队开枪镇压群众,47人丧生,200多人受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
师:也就是在这次事件中刘和珍烈士遇难了,两个星期后,刘和珍烈士的老师鲁迅先生就拿起他那如椽大笔写下了这篇血泪迸发、激越铿锵的扛鼎之作——《记念刘和珍君》(板书)这是一篇散文,大家知道,散文都有一条写作的线索,抓住线索顺藤摸瓜就不难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作者的情感流程。
而散文的线索有时就是散文的题目,有时是议论抒情的句子,有时则是一些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关键字、词、句……而钱理群先生在谈到《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时就曾向我们透露出这样一种有效的解读方法:PPT2:“鲁迅始终在‘说话’(‘写一点东西’)与‘不说’(‘不写’)间犹豫徘徊”……“我们可以把这贯穿全文的‘说’(‘写’)与‘不说’(‘不写’)的往返起伏看作一个情感(心理)的内在线索”。
——钱理群先生师:既然如此,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边读边从文中找出钱先生所提到的这些语句,初步把摸先生的思想感情。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一、又见鲁迅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记念刘和珍君》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师: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个“民魂”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一个懦弱的民族是会挨打的,一个没有骨气的民族是猥琐的,是被人瞧不起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鲁迅二、重温历史师: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请愿群众的一部血的历史包括很多青年学生在内的两百多名请愿群众惨烈地倒在了血泊之中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和鲁迅先生的其他一些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来谴责邪恶的统治者警醒国人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去缅怀那些烈士,领会文章的深意重点放在体味作者的情感上面,这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师:3月18日,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事件发生以后,著名作家刘半农和作曲家赵元任作了一首歌:“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师:表达了国人的义愤,说我们的政府“甘拜异种作爹妈”,我们要“枭其首”,要革命师:使鲁迅先生尤其气愤的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像陈西滢之流,居然说学生“受人利用”“作了无谓的牺牲”,他们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即刘和珍、杨德群等人,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对爱国青年作这样的评价,使鲁迅先生倍感沉痛、悲愤,也让鲁迅先生对社会的黑暗有了新的认识!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道:“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三、初读课文现在大家把课文,有些字音要注意一下啊,字词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要求(读的过程中,解决字音问题,划出重点句子,找出能够体现刘和珍性格的句子)师:本文的题目叫《记念刘和珍君》,其实鲁迅先生跟刘和珍君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的紧密回忆刘和珍其人,其实也不完全都是记叙,其中还掺杂着大量的抒情和议论我们先来看看一二两节写的什么呀?生:反复地讲,“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又只能如此”,“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我早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师:这讲来讲去,不是重复哕嗦吗?为什么这样讲?这是在强调什么?好,这位同学你来说一说吧生(陈明宇):我觉得他强调写这个东西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觉悟师:就是申诉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理由,是不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唤醒这些平庸的人!对,非常准确!这位同学很有眼光啊,“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反复来申诉这个理由表达作者优秀的学生被害后沉痛悲愤的心情好,请看最后两个小节——六七两节大家看,六七两节写了什么?学生:看书第六小节写了作者对刘和珍遇害的一些感悟,一些深思师:对,非常准确!好,坐下!回答这就够了对这个死难者死去的意义的思考以及对徒手的请愿这件事情的看法,也就是惨案的意义四、刘和珍君看第三节“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请注意,鲁迅先生在这里用了两个定语,“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说明刘和珍这些意气昂扬的中国青年才是真正代表中国的人,而鲁迅先生在这个地方特别的说了“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他非常勇于解剖和批评自己,他说自己是什么?生:苟活师:什么是“苟活”呀?苟且偷生“苟”就是随便、随意的意思逆来顺受,不敢反抗,就叫“苟活”现在有很多人也是苟活,对不正当、邪恶的东西不敢提出批评,对愚昧无知的行为不敢表示自己的意见,这都叫“苟活”下面我们来看一看,鲁迅先生心目中的刘和珍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跟这个广有羽翼的校长杨荫榆来做对,她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应该是有一些桀骜锋利的,但是真正见到刘和珍以后,我发现怎么样?刘和珍给“我”的印象,作者用了什么词来形容?生:温和的师: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等到这几个学生被开除了,我再给她们赁屋授课的时候,又发现她怎么了?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等到“教职工陆续引退的时候,我才见她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这里所提及的刘和珍实际上只是一个很简单的印象,这个学生跟鲁迅交往不多,没有很多具体的接触,但对她的印象却很深刻,这个学生是怎样的呢?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她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呢?鲁迅先生心目中的这个“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的学生应该不是段祺瑞政府说的“暴徒”吧?!有一些屠杀是必须冠以一些名号的,否则怎么能杀死那么多呢?大家知道二战期间德国纳粹屠杀了近六百万犹太人,希特勒于1935年9月通过了一个所谓的“纽伦堡法案”之后,犹太民族从此因血统不正被隔离开来在纳粹党的统治下,犹太民族到底遭受怎样的迫害与屈辱大家知道吗?通过法律的形式,在全德国宣传犹太人是他们的敌人,是劣等民族,应该干掉所以我们看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有个军官早晨起来漱口之前,他盒着枪对操场里面的犹太人打死几个再去漱口,他把杀人当作一件很好玩的事情,没有任何的羞愧感和负罪感,为什么?他们把这种暴行冠于一个特殊的名号(即法律形式予以保护其暴行的合理性),对不对呀?我们即将讲《奥斯威辛没有新闻》这篇经典的新闻这个文章,大家先去查一下关于奥斯威辛的资料就是这么一个善良的、优秀的学生,居然被反动政府枪杀了还冠以“暴徒”、“土匪”这样的名号这样的政府是什么样的政府?鲁迅先生这样写的深意何在?在一个邪恶的社会里面,善良被摧残无辜的人被杀害,进步的人被杀害,这正是鲁迅先生揭示的社会黑暗的实质!最重要的一段:“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要理解这段话,是比较困难的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这里面有一个程度上的递进注意,看这里“已”和“尤”用的特别好,鲁迅先生特别善于用虚词,文言文功底好的人虚词用的特别好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惨象加流言已经使我艰于呼吸视听,我简直就没有办法了,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怒,悲愤啊!这个“衰亡民族”是鲁迅先生的愤极之词,不能认为鲁迅先生认为中国就绝对没有希望了啊,老师有时候批评学生说,“你这个不争气的!”有时候甚至带点骂,骂的那种口吻来说这种话,但老师并不是要表达对学生的绝望,而是对他的一种期望,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忧愤,是不是?这就是典型的情感性的语言所以,“衰亡民族”指的是谁呢?指的就是中国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默无声息的原因在哪里?像这样残杀学生的事情发生了,都没有人出来主持正义,“我”(指鲁迅先生)简直受不了了这绝对是非人的世界“默无声息的缘由”,这个“默无声息的缘由”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大家注意在一个专制统治非常严酷的社会,用鲁迅先生的一个比喻来讲叫“密封的比罐头还严”不准老百姓讲话,所以老百姓害怕有一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的《胡同文化》里面讲,北京的老百姓对于闹学潮的学生游行是很漠然的,还起了个专业的名字——“过学生”什么叫“过学生”呢?搞两天就过去了,看他们去游行游吧,明天后天就走了,很麻木!鲁迅先生痛恨的就是这种麻木,而统治阶级、专制统治者他们的手段却往往是非常奏效的这是什么手段呢?屠刀加钳口术,不准讲话,不准发表正义的声音说了,就杀掉!那你们想想,在鲁迅先生那个政治封锁的时代,还能发表这样的文章,还创办私人报纸杂志呢!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力量啊!这就是“默无声息”,把这个民族整得“默无声息”,敢怒不敢言我要同学们阅读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弭谤》,周厉王,用的是什么方法?周厉王用的就是钳口术,老百姓只敢“道路以目”结果最后他也“三年流于彘”所以鲁迅先生是反对沉默的,最后两句,既是一种感叹也是一种呼唤,更是一种警告!沉默,怎么能像这样沉默下去呢?“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沉默到极点会怎样?爆发!所以这是警告与呼唤!表达了鲁迅先生渴望这个民族应该有一点英勇精神,有一点血性,起来战斗这样的政府我们还能忍受得了吗?一些人在街上无缘无故杀人,连十几岁的学生都被杀掉了所以,《庄子》里面有句经典的话,“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偷了衣钩子的人,把他砍掉,把国家都偷了的人反而成了王,反动统治者就是最大的强盗谭嗣同在《仁学》里讲:“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大盗也!”鲁迅先生曾经在《革命时代的文学》这篇文章里面这样写道:“有些民族因为叫苦无用,连苦也不叫了,他们便成为沉默的民族渐渐更加衰退下来去至于富有反抗性的民族,因为叫苦无用,它便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把这段文字记下来,特别经典!这里鲁迅先生是主张沉默还是主张怒吼?生:怒吼!!师:显然是主张唤醒民众,使他们觉悟起来,由哀音变为怒吼的五、为何纪念师:下面,我们再看一二两节,“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鲁迅先生为什么强调这个日子?“中华民国十五年”为什么要强调这个中华民国呢?现在的问题是,民国的政府会这样枪杀学生吗?学生到政府门口请愿被活活的打死了,这难道是民国政府应该干的事情吗?所以鲁迅先生特别点这个日子这个“中华民国”,它的深意呀,大家要理解看下面最重要的一句话——“我独在礼堂外徘徊”,有学者认为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为什么呢?大家都在那里开追悼会,鲁迅先生按道理是应该去的,或者说最应该去的但是鲁迅先生为什么“独自在礼堂外徘徊”呀?他说,我不敢进去,我也没有进去,我在感情上实在是受不了大家有没有参加过丧葬之礼,有时候家里最亲的人死了最惨的场面是亲人在感情上受不了,别人就只有把他扶走了,特别是去世的人要去火化的时候,是不是?鲁迅先生说:“我独在礼堂外徘徊”这句话非常值得大家思考,单独的徘徊,说明鲁迅先生处在什么样的状态里面?生:悲哀!师:悲哀!痛苦!处在非常痛苦的状态,这篇文章不是以叙事为主,而是以抒情为主抒情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叙事只是辅助,那么抒发了什么情呢?悲愤之情,还有“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倘使我能够相信真有所谓‘在天之灵’,那自然可以得到更大的安慰,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这里一连用了两个“只能如此而已”,这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呢?有一种感情叫悲愤,有一种感情叫沉痛,有一种心情叫无奈“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无话可说”,这是悲愤,“独在礼堂外徘徊”是沉痛,“只能如此”是无奈!“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注意了,鲁迅先生这里用了一个特别的词“浓黑”来修饰“悲凉”,“浓黑”是看得见的,“悲凉”是看不见的,这个地方是不是用错了?实际上,鲁迅先生要用“浓黑”这个形容词来让人感觉到悲凉的广大无边,就像浓黑的夜一样“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与我的苦痛,”这里用了一个特别的词——它们,这个“它们”一般是用来形容修饰什么的啊?非人的,谁在我的痛苦面前感到快乐了呢?学者、文人、有阴险论调的人,还有什么人呢?那些丧失人性的反动政客,段祺瑞之流以及他们的帮凶走狗——无耻的文人“我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我”实在是无奈呀,痛苦呀,没有办法呀,只好写这么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悲哀呀下面,“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末的悲哀”鲁迅先生的杂文你们读多了就会发现,他经常把人进行归类,有这种人那种人后面还有“苟活”的人,这里出了一个“庸人”,文章第1、2节中,提到了哪几种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样的?首先提到的刘和珍君是什么人啊?生:烈士师:烈士革命者,爱国青年使作者尤其感到悲哀的、痛苦的是什么人呀?是“所谓的”,“所谓”表否定,一般在名词前面加所谓,在情感色彩上是否定的意思“所谓的学者和文人阴险的论调”是对学者文人的否定“但是”,鲁迅先生这里说了,“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这个世界上,“庸人”是绝大部分,勇敢的革命者却是少数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老天爷啊,它常常是替庸人在着想,时间一长,这个血色就会变淡,人们的心情也就会慢慢地平淡下来原先那么激动,那么悲愤,慢慢地就把这件事情给忘了,这几个烈士,这些学生的鲜血就会被人们渐渐的淡忘所以鲁迅先生用“庸人”这个词在这里也表达了一种情感,是什么样的情感呢?生:悼念!师:悼念,怀念,悲痛!对阴险的学者文人是什么态度啊?“尤使我感到悲哀”,愤怒和谴责对“庸人”呢?“庸人”善于健忘,没过几天他们就把这件事情忘了,大部分民众也不会像鲁迅先生一样感受那么深切,所以对他们的感情,作者是批判鲁迅先生在《无花的蔷薇》里就这样写过:“假如这样的青年一杀就完,要知道屠杀者也决不是胜利者中国要和爱国者的灭亡一同灭亡屠杀者虽然因为积有资金可以比较长久的养育子孙,然而必至的结果是一定要到的如果中国还不至于灭亡,则已往的史实示教过我们,将来的事便要大出屠杀者的意料之外——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的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这表明了鲁迅先生对社会进步,民众觉醒,社会变革,还是有信心的师:看下面的话,这是很难理解的几段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个“直面”啊,就是直接面对,“真的猛士”是指有勇气的真正的革命者,“惨淡的人生”是指在反动统治者旗下的黑暗现实“正视”就是正眼看,勇敢面对,不漠视,看了只当没看见叫“漠视”,“淋漓鲜血”表明在革命过程中付出的牺牲,付出的代价“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字指代的是谁啊?猛土!猛士“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是什么意思呢?“哀痛者和幸福者”是什么意思啊?师: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呢?说他们是哀痛者,又说他们是幸福者,他们为什么而哀痛啊?像刘和珍这样的学生,她为了什么而哀痛呀?生:邪恶的旧社会‘师:为邪恶的旧社会而哀痛这个回答不够准确,请坐!这位同学再说说,他们为什么是哀痛者呢?生:他们哀痛是由于国家十分混乱黑暗,反动政府统治下的这个社会像是没有出路一般,但是人们还没有觉醒,还很麻木师:他们为黑暗的社会而哀痛,是不是啊?忧国忧民而哀痛,是不是?非常准确为什么又说他们是幸福者呢?说他们是幸福者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说一说?好,你说!生:是因为他们看到那些反动统治的黑暗啊,不像那些庸人一样师:哦,他们拥有一双犀利的眼睛,看到了这个社会的黑暗,因此他们是幸福者,是不是?生:是师:你有没有感觉到这些革命者,这些勇士,这些真的猛士,他们有一种为社会去付出、去牺牲而感到自豪的心理,有没有?生:有师:同学们,前面我们讲过的秋瑾也是,死的时候31岁,她从日本留学回来,计划与徐锡麟一起发动起义,结果被叛徒告密了,被抓的时候,她说:“革命的同志你们先走”什么叫幸福者啊?这就是幸福者,他们为社会的进步,民众的利益去牺牲而感到骄傲和幸福!这些爱国志士,看到社会的黑暗,忧国忧民而哀痛,以为人民谋幸福牺牲自我而感到幸福鲁迅先生是歌颂他们的,“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这是真的猛士,他们是伟大的刘和珍这样的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啊,鲁迅先生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里面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也就是说时间一长,猛士的鲜血就会被占国民中大多数的“庸人”忘却了“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人们好死不如赖活着,活得没有骨气,没有尊严就叫“苟活”!“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家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师:大家有没有听出鲁迅先生的话里面有一种对文化改造的声音了?他觉得这样的世界无法活下去了一个真的猛士精神得不到张扬的世界,人活着只能苟且偷生“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因此,“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写东西干什么?来唤醒麻木、愚昧的国民,来拯救在文化上人们普遍愚昧不觉醒的世界!我们来研究文章里面的几段话鲁迅先生说:“我早已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方面,作者强烈地感觉到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艰于呼吸视听”,这个惨案已经把作者击倒了没有办法说一个人到了最悲愤的时候他就是无话可说比如死了亲人最悲的时候不是他哭的时候,而是眼泪都哭干的时候,是不是?但是,鲁迅先生又转过头来,他又说:“我还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师:文章在三个地方分别讲了“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大家能发现这三个地方特别有所指吗?也就是说“我”写东西还是要写的,“我”为了什么要写?能把这三个点分析一下吗?这个是真正的阅读和理解啊,鲁迅先生的文章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生:我觉得第一个他说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纪念刘和珍君的事迹:第二个是表明他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惊醒世人:第三个是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吧写点东西希望人们铭记住这件事情所带来的一种教训师:好,基本准确除了第二个有一点问题,第一个、第三个说得非常好!你看看,作者写这句话的旁边分别有不同的句子,“这虽然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这表明作者要写一点东西,是要对死者表示悲哀和尊敬是要悼念死难的烈士,“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这个“这样的世界”鲁迅先生在另外的地方是怎么表述的呢?“我只觉得我所住的并非人间”要把“并非人间”这样一个环境,这样一个旧中国改造成一个新的环境人文环境都非常好的真正的人间因此“我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那么第二个“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什么意思呢?是要揭露凶残者的嘴脸!让人们看到我们改造这个世界改造这个世界的文化,铲除邪恶的重要性,控诉段政府的暴行,抨击文人的阴险论调,揭露凶残者“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吧,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鲁迅先生常常批评中国人善于忘记历史的教训,称之为“特别健忘”。
语文(精品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1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前两天才上完《纪念刘和珍君》,以前上这篇文章总是从头上到尾,自己累,学生听的也累,这次,在借鉴的基础上,教学思路略做了改变,不管成功与否,自己还是小得意了一下一、导入二、教学过程:1.课题分析入手,记念是因为刘和珍已死,那么刘和珍是怎么死的?进入文本第五部分的学习。
着重分析出政府的凶残和三个女子(爱国青年)的沉勇、友爱。
“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段政府诬蔑这一次惨案的发生缘由是游行队伍“丛击军警”,政府军被迫做出反击。
背部中弹,说明不是正面冲突。
斜穿心肺”这一“斜”字,隐含了子弹有很强大的力量,说明开枪者就在附近,是一种近距离的射杀。
“同去的张静淑君想去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扑;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
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
”中了四弹,当时游行请愿的人非常多,而一个人在一瞬间就中了四弹,说明军警很多;“其一是手枪”,:“手枪”一般是军官拿的,说明军官不仅指挥屠杀,还亲自动手杀人。
这是一次有组织、有预谋的屠杀行动。
“立仆”说明是致命的伤。
“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估计一是敌人居高临下,二是直接用枪抵着她的肩膀射击,子弹从肩一直穿透了胸还出来了,说明子弹的威力相当强大。
“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杨德群受的是重伤,她应该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而这一个兵还要击她,说明了杀人者是要置人于死地,反映出杀人者凶残到了极点。
在枪林弹雨中,一般人会怎么做?“想扶起她”“想去扶起她”,恰恰说明了刘和珍们的沉勇与友爱。
表面平静的叙述蕴含着作者藏于笔端的巨大悲愤。
2.作者是如何评价这件事的?蕴含了怎么的情感?赞三女子:从容,伟大!情感——悲痛刺杀人者:伟绩,武功!情感——愤怒“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高度赞扬三女子的大无畏的勇气,尽管反动派凶残,可是却有毫不畏惧的女子视死如归,让反动派嚣张的杀气也黯然失色。
记念XXX课堂实录
记念XXX课堂实录本节课我们研究XXX的《记念刘和珍君》。
虽然XXX那个时代的白话文不像现在这么规范,但“记念”与“纪念”是等同的。
作者XXX。
老师请男生代表和女生代表填空,男生画微信表情,女生写一词真心话。
有学生说读不懂XXX的作品,老师用一种方法和大家一起阅读《记念刘和珍君》。
同学们先读课文,划住有XXX三个字的句子,其他同学边听边划住。
老师纠正读错的字,表扬读得好的地方。
最后读划住的句子,学生们认为XXX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是一位勇毅的女子。
她曾经在XXX担任自治会职员,被校长开除。
但她并没有屈服于势力,反而坚定地抗争。
后来,她成为了我的学生,每次见面都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当执政府开枪镇压抗议时,她和其他女性同学前往,但却遭到了枪击。
她中弹后仍坐起身来,但被一名士兵猛击两棍后不幸离世。
她的死亡,以及她和其他女性同学在弹雨中互相救助的事实,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和不屈精神。
她的微笑和和蔼的态度,将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
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XXX,她追求真理,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
她心怀正义,反抗一位有权有势的校长。
当教职员陆续隐退时,她深有远见地考虑到母校的前途,黯然流泪。
三月十八日,她欣然前往执政府,却被子弹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头部胸部被猛击两棍,最终死亡。
她始终微笑着,是个和蔼可亲的女孩。
她的死是虐杀,但政府却称她们是“暴徒”。
XXX是个爱国的勇敢女孩,她的追求和牺牲彰显了她对国家和学校的爱。
剔除下面文章的格式错误,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然后再小幅度的改写每段话。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我感到意外,当局者居然会如此凶残,流言家也至此下劣。
然而,我也感叹中国女子的勇毅,尽管遭受阴谋秘计和压抑数千年,但她们终于没有消亡,这是明证。
读完后,我想说,XXX的文章真的很刺激心脏啊!我已经读懂了这篇文章。
师:XXX的作品需要认真阅读,然后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整理句子的方法和分析课文的方法再读、再分析。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人教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案例背景《记念刘和珍君》是现代文学史上一篇极其精彩和深刻的文章,也是鲁迅先生艺术水平最高的散文之一,同时,也是在教学中被认为比较难教的文章。
这样的一篇老文章,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很远的,鲁迅先生的语言又是出名的奇崛艰深,比较难懂,但蕴含了非常深刻复杂的情感。
传统的做法是着重于对鲁迅先生思想的分析,或者是做一些表面文章的点评,让学生说说了事。
一味地分析固然稳扎稳打,但是一篇深挚哀婉的文章被这样条分缕析后,文章的气韵荡然无存,学生固然学会很多知识,但并不能融进文章,获得深沉的思索;而点评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但是处理不好会失之于肤浅,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学生什么也没得到。
如何让处理这样的矛盾?案例主题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针对自己的疑惑和不解来学习。
因此本案例想通过《记念刘和珍君》一个课时的探讨,研究这样两个问题:1、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如何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找到学生情感的契合点,引导他们进行散文的阅读2、如何实现学生情和理的统一,让学生的在获得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和文章产生情感的共鸣课前准备1、《记念刘和珍君》的第一课时,介绍必要背景,梳理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情感脉络,我把它总结为“说与不说之间的惊心动魄的伟大”。
2、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一部分,在课前,利用早读等其它时间,给学生介绍了鲁迅先生的《野草》,并选择其中的精彩篇章请学生朗读玩味,具体有《题辞》《死火》《墓碣文》《立论》和《这样的战士》。
学生大致能够了解鲁迅先生所惯用的一些语言,没有陌生感。
3、在《阿Q正传》的学习时,着重介绍了鲁迅先生的生平、思想,尤其是他绝望的叫战、疾虚妄等思想。
4、课前布置学生回家对课文每一部分的精彩语句进行点评,并在摘抄本上进行摘录。
(一)导语(二)、预习反馈(三)研习探讨(五)总结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对《记念刘和珍君》进行了一个整体的阅读,了解了这是一篇鲁迅先生徘徊在“说与不说之间的惊心动魄的伟大”的奇文。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及评析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的相关知识、地位、主要作品、爱国情怀等。
2、学会采用勾摘录关键词语和句子的方法,理清文章思路。
3、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主题。
4、学习文章叙事写人技巧,掌握记叙文记叙、议论、抒情三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写法。
5、反复朗读课文,学习爱国青年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勇敢精神,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格和高度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主题。
三、教学难点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方法1、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中,触摸主人公的形象,体会情感。
2、设问引导思考,并作一些提示。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这是鲁迅21岁时吟唱出的对祖国无比热爱的诗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另外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记念刘和珍君》。
二、解题和背景介绍1、作家作品师:在学习本文之前,我们读过鲁迅的哪些作品?请同学们回忆。
生: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已》《故乡》和《社戏》等。
师:回答得很好,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有诗歌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彷徨》和《呐喊》等。
请同学们回去再查一查鲁迅的相关资料。
2、举着革命大旗的鲁迅先生他为什么要“记念刘和珍君”,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又如何呢?请大家细读课文注解①。
3、请一位同学用最简洁的语言对背景加以概述。
4、生:刘和珍君等一批青年学生为抗击侵略者而惨遭执政当局屠杀。
5、师:文章的题目为“记念刘和珍君”,“君”为尊称,“记念”是“纪念”。
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如文中“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中的“那”实为“哪”字,所以“记念”就是“纪念”,由此可看出这是一篇什么性质什么体裁的文章呢?生:纪念性的回忆文章,属记叙文。
三、理清文章结构和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1、在自读课文时,同学们要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与意义。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以匕首投枪式的犀利而名满天下,声震江湖,,江湖黑白两道闻之丧胆,步步惊心。
真所谓倚天一出,谁与争锋。
先生由于受黑色的熏染太多,总是千方百计的掩藏自己的容颜行迹,不想让对手看到自己的受伤的心灵,宁可像一个黑色的魔鬼一样,站在死敌的面前,让他们感到如坐针毡,无地自容。
像纪念刘和珍君这样大袒露、大悲怆、大流泪、大嚎叫、大滴血、大矛盾,实属罕见,此祭文只能反复诵读,反复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进入鲁迅的凝练沉郁,翻滚回旋的内心世界。
师:出示民国时候女大学生的照片,其中有著名才女林徽因的照片。
师:这些是当时女神级的人物。
民国时的女生有什么特点?生:当时女生的打扮以黑白为主,很朴素。
白衫黑裙,生:像中国水墨画中的人物,很自然,不造作,师:黑白,最常见的色彩,是如此的协调,美丽。
白面黑发,白衫黑裙,白袜黑鞋。
你都会觉得那是一种美,一种纯真的美,朴素的美,自然的美,永恒的美。
作家孔庆东这样热烈的歌颂,那美中包含着太多的快乐与哀伤,理想与幻灭,刚强与柔弱,激越与平静……对于今天的人来说,那美就如同古希腊神话一般,几乎是不可再现的。
师:阳光依旧浪漫,花儿正在怒放,青春如此妩媚,美好正被憧憬,有谁能料到,罗网正在张开,恶魔露出狰狞,八十八年前的春天,是如此的寒冷和罪恶。
刺穿耳膜的警笛,寒光闪闪的大刀,阴森怕人的棍棒,还有呼啸四飞的子弹,鲜花一样灿烂的生命,在鲜血迸裂中凋谢,温和清婉的微笑,在魔鬼的笑声中化做冰冷。
目不忍视的惨像叠加,耳不忍闻的流言中伤,你忍无可忍,横眉冷对,写下了3月18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诅咒,写下了祭奠青春消逝的不朽文章——《纪念刘和珍君》,(老师全文朗读,此文必须要全文朗读,慢慢的,学生跟着朗读,走进鲁迅)师:读完这篇用血泪写成的祭文,老师想起了1999年《南方周末》的一段新年献词(师生共同朗读,出示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有一种力量,正从你的指尖悄悄袭来,有一种关怀,正从你的眼中轻轻放出。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记念刘和珍君》优秀课堂实录一、又见鲁迅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册教材中对大家来讲最难的一课:《记念刘和珍君》我为什么说这篇课文是本册里面最难的呢?是因为鲁迅先生深沉的情感和他所经历的那些事情的确与我们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不是有中学生说嘛: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笑) 师:鲁迅先生一生都致力于中国人的觉醒和进步,塑造新的国民精神用北京大学著名的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教授的话讲:“鲁迅先生毕生都在干一件事情——使中国人成为真正的人!”钱教授概括为“立人”鲁迅先生有这么一句名言,点明了他一生关注的核心问题请记下:“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这个“民魂”就是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性格一个懦弱的民族是会挨打的,一个没有骨气的民族是猥琐的,是被人瞧不起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鲁迅二、重温历史师:发生在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是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的段祺瑞执政府屠杀爱国请愿群众的一部血的历史包括很多青年学生在内的两百多名请愿群众惨烈地倒在了血泊之中路,还没有开始便已经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便已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和鲁迅先生的其他一些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在惨案发生后,鲁迅先生写下了这悲愤沉痛的悼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来谴责邪恶的统治者警醒国人今天我们穿越时空去缅怀那些烈士,领会文章的深意重点放在体味作者的情感上面,这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师:3月18日,鲁迅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事件发生以后,著名作家刘半农和作曲家赵元任作了一首歌:“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民贼大试毒辣手,半天黄尘翻血花!晚来城郭啼寒鸦,悲风带雪吹!地流赤血成血洼!死者血中躺!伤者血中爬!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养官本是为卫国!谁知化作豺与蛇!高标廉价卖中华!甘拜异种作爹妈!愿枭其首籍其家!死者今已矣,生者肯放他?!呜呼三月一十八!北京杀人如乱麻!”师:表达了国人的义愤,说我们的政府“甘拜异种作爹妈”,我们要“枭其首”,要革命师:使鲁迅先生尤其气愤的是,一些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像陈西滢之流,居然说学生“受人利用”“作了无谓的牺牲”,他们是“暴徒”,是“自蹈死地”等并把杀人的罪责推到他们所说的“民众领袖”身上,即刘和珍、杨德群等人,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的嫌疑”,“罪孽当然不下于开枪杀人者”对爱国青年作这样的评价,使鲁迅先生倍感沉痛、悲愤,也让鲁迅先生对社会的黑暗有了新的认识!他怀着满腔的悲愤,当天晚上就写道:“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说,绝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继《无花的蔷薇之二》之后,鲁迅相继写了《死地》和《可惨与可笑》,4月1日又写了《记念刘和珍君》三、初读课文现在大家把课文,有些字音要注意一下啊,字词方面的知识我们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搞清楚要求(读的过程中,解决字音问题,划出重点句子,找出能够体现刘和珍性格的句子)师:本文的题目叫《记念刘和珍君》,其实鲁迅先生跟刘和珍君的关系并不是十分的紧密回忆刘和珍其人,其实也不完全都是记叙,其中还掺杂着大量的抒情和议论我们先来看看一二两节写的什么呀?生:反复地讲,“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但又只能如此”,“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我早也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师:这讲来讲去,不是重复哕嗦吗?为什么这样讲?这是在强调什么?好,这位同学你来说一说吧生(陈明宇):我觉得他强调写这个东西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使人们觉悟师:就是申诉自己写这篇文章的理由,是不是?要引起人们的注意,唤醒这些平庸的人!对,非常准确!这位同学很有眼光啊,“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反复来申诉这个理由表达作者优秀的学生被害后沉痛悲愤的心情好,请看最后两个小节——六七两节大家看,六七两节写了什么?学生:看书第六小节写了作者对刘和珍遇害的一些感悟,一些深思师:对,非常准确!好,坐下!回答这就够了对这个死难者死去的意义的思考以及对徒手的请愿这件事情的看法,也就是惨案的意义四、刘和珍君看第三节“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请注意,鲁迅先生在这里用了两个定语,“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说明刘和珍这些意气昂扬的中国青年才是真正代表中国的人,而鲁迅先生在这个地方特别的说了“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他非常勇于解剖和批评自己,他说自己是什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记念刘和珍君》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基本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理解文章大意。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其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基本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理解文章大意。
2.教学难点:深入分析本文的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播放关于“三一八”惨案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该事件的了解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初读: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行朗读,熟悉课文。
(2)讲解: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句式和语法结构,学生记录。
(3)分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巡回指导。
(4)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4.作业布置(5分钟):(1)背诵课文片段。
(2)完成课后练习。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课堂练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堂练习题,教师进行纠正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课文片段,并完成课后练习,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情况和考试成绩进行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其学习效果。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篇一: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第2课时)《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第2课时)一课前导入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如匕首,如投枪,直刺敌人心脏,让敌人心惊胆寒,这一点不假。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在了解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们遇难经过的同时,也一睹作为语言大师的鲁迅先生的风采。
二第四、五部分学习1 初步感知内容,巩固字词(学生自读,大约3分钟,趁此时间,老师在黑板上书写字词。
)师:请大家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与书写。
尸骸喋血屠戮攒射言简意赅间谍擢发难数骇人听闻光碟戳穿攒钱生辨析(略)2 第五部分学习⑴再现场景,以景激情师:我们今天调个个儿,先学第五部分。
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生:写的是刘和珍、张静淑等人是如何遇难的,作者对她们的勇气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师:对。
这部分是写受伤遇难经过,作者用了“伟大”一词来评价这几位女子的勇气与从容。
请大家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向大家描述这几个人的死伤具体情况呢?生1: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对事实了解得更清楚。
生2:是为了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师(追问):为了真实地再现场景,可以有多种方法,在这儿,作者没有写混乱的场面,没有特写几个女子遇难时的勇敢,也没有直接写反动派的疯狂屠杀。
字里行间,我们感受不到喧嚣、鼎沸,作者为什么不写那些?那些不是会使场面更盛大、更逼真吗?生3:本文的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三·一八”惨案,整个场景并不是本文的写作重点。
师:那么,在第四部分第②自然段,作者究竟想侧重表现什么?想告诉读者什么?生4:鲁迅先生侧重写了刘和珍、张静淑、杨德群的死亡、受伤情况。
师:请一个同学朗读刘和珍被枪击的句子。
生读:“但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
”师:请大家注意“背部”这个词,这说明了什么问题?s生1:开枪人在刘和珍的后面,刘和珍没有察觉到。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课题:«记念刘和珍君»教者:周耀山上课班级:高一6班一、课前自主学习布置〔一〕、学教目的1、经过学习,先生能接受鲁迅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受鲁迅刚正的性情、澎湃的热情、高度的正义感和嫉恶如仇的肉体。
2、让先生了解刘和珍烈士的生平及死难经过,学习那个年代的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英勇肉体。
3、先生能看法革命政府的残酷以及革命文人的下流无耻,牢记〝三•一八〞惨案的经验,珍惜明天的幸福生活,为祖国的兴盛贫弱而勤劳学习。
4、先生可以了解课文是以作者的悲愤之情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
5、经过小组协作探求学习,先生能重点了解一些关键文句在文中的含义。
〔二〕、学教重点1、了解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理想意义。
2、学习作者的写法,品味精巧的言语。
〔三〕、自主学习自查详见«新新学案»〝基础·预习新知〞和〝探求·精研文本〞局部。
〔共8个效果,其中前4个效果为字词方面的基础知识效果,难度不大,只要少数先生出现错误,教员重点反省出错的先生;后4个效果难度大一些,可以让各小组代表解说,触及的文段,可引导先生朗诵。
〕二、重点难点探求〔教员依据先生的«新新学案»上的〝疑问效果记载〞停止整合,PPT出现〕:1、倒数第二段表达了鲁迅什么样的态度?〔柴小可、张炳晓、黑明梁〕2、作者说刘和珍是他的先生,然后又说不是他的先生,为什么?〔陈熙〕3、如何了解不在缄默中迸发,就在缄默中消亡这句话?〔孙思睿〕4、怎样了解〝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痛中……止境〞这个句子?〔曹子怡〕5、鲁迅为什么不前去请愿,他对请愿的态度是什么?〔杨晨悦〕6本文的写作顺利是什么?7、为什么开追悼会那天,鲁迅独自在礼堂外徘徊?〔周汉藤〕8、〝时间永是流驶……谣言的种子〞句子怎样了解?〔徐伊彤〕9、文章第三段最后一句话怎样了解?〔吴思颖〕10、如何了解〝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那一句?〔陈佳琪〕11、为什么详写刘和珍被击杀?〔郑博雅〕12、如何了解〝快意于我的痛苦〞?〔孟蕊〕13、兴起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孟蕊〕14、为什么鲁迅称刘和珍为〝刘和珍君〞?〔崔畅〕15、文中屡次写刘和珍浅笑、和蔼有何意图?〔刘欣、黑赫、孟晨曦〕16、为什么写刘和珍〝欣然〞前往请愿?〔谢诺〕17、为什么标题是〝记念刘和珍君〞,而文中却写〝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关〞?〔邱霜〕18、文中〝煤的构成〞是什么意思?〔唐赛明〕19、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季龙〕20、既然是记念刘和珍的文章,为什么还写了其他的人物?〔姚晓娇〕21、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苟活到如今的我〞?〔郑子蕊〕三、学教方法指点:自主协作探求〔导学法〕〔略〕四、课堂协作探求〔针对先生的效果,组织先生经过自主协作探求,从而处置疑问,完成教学目的〕〔一〕导入前年,莫言取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们为之喝彩,中国终于出了巨匠级的人物了!其实中国永远不缺少巨匠级的人物,早在上世纪之初,中国有团体被毛泽东称为:〝中国文明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他就是鲁迅。
7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7 记念刘和珍君-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刘和珍及其家庭背景,理解其悲惨遭遇;2.理解社会对妇女的压迫和歧视,反思社会不公;3.掌握《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点;4.通过这篇文章,提高学生对生命的更深刻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本的基本意思,理解文章背后的主旨;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背景,准确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朗读和齐读;2.讨论;3.视频呈现。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介绍课文本课将讲述的是一位女孩子的故事,她的名字叫刘和珍。
我们将一起了解她的遭遇,反思当时的社会背景,提高我们对生命的认识。
第二步:理解刘和珍的遭遇1.让学生在老师引领下了解刘和珍的家庭背景;2.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刘和珍的遭遇及其悲惨结局。
第三步:人物分析1.提供课文中人物,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他们的性格和行为,如刘和珍、颜箐秋、雷鸣、张大千等等;2.引导学生对人物进行比较分析,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第四步:理解社会背景1.让学生在课文的帮助下,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2.引导学生反思社会不公现象,并加深对人性正义的理解。
第五步:语言分析1.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如比喻、借代、排比等等;2.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巧,提高阅读能力。
第六步:情感体验1.观看相关视频素材;2.让学生通过视频感受刘和珍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更加重视人际关系,并了解到社会不公现象对人的危害和不公。
同时,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进一步提高了对生命的认识,更加珍视生命。
这节课的教学方法多元化,采用讨论、写作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这也为以后更深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三单元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第1课时教案系列四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会采用勾画,摘录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理清全文思路。
2、过程与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爱国青年的斗争精神,铭记血债,不忘教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文章记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技巧,重点体味作者的思想情感。
品析文章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2、教学难点:训练并培养学生自行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教学课时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背景介绍;整体感知一、导入:一个年轻的生命陨落了,如一枝怒放的鲜花凋零了。
刘和珍,一个22岁的女孩,将自己永远定格在那让人钟情的花季。
人们痛悼她,是因为她将青春的热血化作了灿烂的星辰;人们怀念她,是因为她像一颗明星照亮了黑暗的天空。
对国家、对民族来说,她的牺牲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巨大的悲痛,鲁迅曾经说过:“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今天,我们再来重温“三一八”惨案这段让人沉痛的历史,一起《纪念刘和珍君》吧。
二、解题“记”: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
“记”指出本文是一篇记人叙事类的文章。
“念”:思念怀念悼念“念”指出本文也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
“君”:对刘和珍的尊称。
三、作者简介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四、背景简介大沽口事件——导火索1926年3月12日,为了帮助奉系军阀张作霖消灭冯玉祥统帅的倾向革命的国民军,日帝的两艘驱逐舰悍然进攻大沽口,炮击国民军。
高中语文必修一 《记念刘和珍君》 课堂实录
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师:今天我们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板书)生:老师,写错字了。
师:“记念”等同于“纪念”,因为鲁迅那个年代白话文刚刚兴起,没有今天这么规范。
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有特殊含义,大家感兴趣可查阅资料。
(继续板书)作者是鲁迅现在,我想请咱们班最能代表男生意愿的男生一位,最能代表女生意愿的女生一位来做一道填空题。
大家先选,我来出题:我鲁迅先生我鲁迅先生的作品男同学请在横线上画微信表情,女同学在横线上填一词语。
要求写真心话。
(学生很快写好了)我(双目仰视的表情)鲁迅先生(无法粘贴表情)我(无言以对的表情)鲁迅先生的作品我尊敬鲁迅先生我读不懂鲁迅先生的作品师:请男同学解释一下你画的表情的含义生:我双目仰视鲁迅先生,我无言以对鲁迅先生的作品师:这两位同学能代表大家的想法吗?学生笑着点头。
师:我的学生读不懂鲁迅,鲁迅故乡绍兴的孩子们也这样吗?不应该啊!有学生说:惭愧惭愧师:那这节课我用一种方法和大家一起阅读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看看能不能读懂?好吧!同学们,从题目我们得到哪些信息?生(七嘴八舌):记念说明这个人死了,刘和珍君,是刘和,珍君,两人,还是怎么回事?师:刘和珍是人的名字,君是对她的尊称。
那这个人应该是不一般的人,因为鲁迅写文章纪念她。
那我们先来读课文。
我想请七位同学来读,愿意读的请站起来。
(学生很配合)好,每人读一部分。
其他同学边听边划住有刘和珍三个字的句子,当然用代词代刘和珍的也划住。
学生按序读课文,老师在其读完后,纠正读错的字,读错的句子,表扬读得好的地方。
师:现在我们来读大家划住的句子(下面是课文原句)1、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2、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3、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4、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难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这句学生说四十多个青年包括刘和珍)5、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 (文字)
《记念刘和珍君》课堂教学实录(文字)(一)中华民国十五年三月二十五日,就是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为十八日在段祺瑞执政府前遇害的刘和珍杨德群两君开追悼会的那一天,我独在礼堂外徘徊,遇见程君,前来问我道,“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
她就正告我:“先生还是写一点罢;刘和珍生前就很爱看先生的文章。
”这是我知道的,凡我所编辑的期刊,大概是因为往往有始无终之故罢,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师:第二段话中的“生活艰难”是指刘和珍,还是作者自己?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
生1:当然是刘和珍了。
师:为什么?生1:刘和珍是学生,学生靠家里供给学费、生活费,自然“艰难”。
师:大家能从课文中找到根据吗?(全体学生思考后一致说“找不到”。
)生2:文章中根本就没有关于刘和珍“生活艰难”的具体内容,如果“生活艰难”是指刘和珍,那么它前面的定语“这样”指代什么就落不到实处。
生3:如果“生活艰难”的陈述对象是刘和珍,那么“然而”后的分句就变成:“刘和珍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
”这个句子不通。
生4:只有说成“刘和珍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才通顺,但是作者没有这样说,可见“生活艰难”不是指刘和珍而言。
(全体学生认同生2、生3、生4的看法。
)师:那么“生活艰难”就指作者自己了。
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解释一下?生5:“这样的生活艰难”指上句中的“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
作者的意思是说,“我”编辑的期刊因为往往中途被查封,所以一向销路不好,订数很少;这对以办刊物来维持生计的“我”来说,确实是“生活艰难”。
所以,“生活艰难”指作者自己。
师:本段第一句话“这是我知道的”中的“这”指代什么?它和下文是什么关系?生6:指代上段文字的最后一句,就是程君说的“刘和珍生前就爱看先生的文章”。
生7:下文“凡我所编辑的期刊……”是对本段第一句话的解释,意思是说,在“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这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从订单里发现,在“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人中就有刘和珍,因此我知道她爱看我的文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必修一第7课《记念刘和珍君》课堂实录执教:凌宗伟班级:高二(4)课时:共一课时课型:长文短教时间:2011.10.07整理:曹伟娟葛杨红师:你们语文老师实在厉害,都是踢球的高手,从语文组长刘进老师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这一学期,我给语文组提了个要求——教材上的每篇课文最好用一两课时上完。
后来我对语文组老师说“这一周我给大家上课”。
他们就帮我挑了这么一篇课文,估计他们想,你要让我们一课时上完,今天就看你一课时怎么上《记念刘和珍君》。
说实话,我也是踢球的高手。
为什么?书下面有注释,后面的思考和练习题答案教参、网络上都有,这些就不讲了。
我今天上午在家里梳理了一下,注意了这么8句话(黑板上板书),那么今天要给大家讲什么呢?等会我们上课的时候就会知道了。
阅读有一个基本的方法,要在看似矛盾的文字当中寻找合理性,同时又要在合理性当中寻找矛盾。
(板书)师:上课!生:起立、立正、敬礼。
师:请同学们看课题“记念刘和珍君”,你们怎么理解这个“君”?生—:对刘和珍的敬称。
师:我们习惯上用“君”表示对人的尊敬。
除此之外有没有不同意见?生:(思考、互相交流)师:(引导)刘和珍是男的还是女的?生:女的。
(异口同声)师:我们一般用什么尊称女子?比如我们讲话“女生们,先生们”,尊称“女士”。
同时刘和珍君又是一个在抗议当中被枪杀的,按照我们现在的逻辑她应该是什么?生:烈士!(异口同声)师:那为什么不说“记念刘和珍烈士”,而是“记念刘和珍君”?我讲她是“烈士”或“女士”是不是也很合理呀?生二:表示女学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
师:什么样的地位?生二:非同一般。
师:如何理解这个“非同一般”?例如我称张文质,不称“张文质老师”,也不称“教授”,我就称“文质君”,或者称“先生”。
这是对他的尊重,同时我也有别的用意。
君最常用的意思是“君子”。
有名句“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请大家现在查查字典。
生:(拿出字典查)生三:古代是指地位高的人,现在是指人格高尚的人。
师:那么我们回过头来,“女士”有没有这个意思?“烈士”有没有这个意思?生:没有。
(异口同声)师:所以不要小看这个“君”,参考资料上就认为是敬称。
其实不仅仅是敬称,它除了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刘和珍等的敬意,更说明了了刘和珍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看上去“君”很合理,是个敬称,但是你回过头来一想,为什么不是女士,为什么不是烈士,而是君呢?这是一个矛盾。
于是回过头来再研究这个词义。
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文学大师、文学巨匠,他会乱用词语吗?不会。
我们就要在这些看似平常的字眼当中找矛盾。
另外文章开头,“程君问‘先生可曾为刘和珍写了一点什么没有’”,“我说‘没有’”,为什么没有?下面反复讲,“我无话可说”,而且标点符号还变化了呢,这里是句号。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问号。
到最后是“呜呼,我实在说不出话来!”,感叹号。
但是你看看全文中他又反复地写“早觉得有些一点东西的必要了”,“早觉得有写一些东西的必要了”,“但是我还有什么要说的话”,“我已经说过了”。
我在这两组文字之间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矛盾不矛盾,可以讨论。
生:(热烈讨论中)师:我感觉你们的状态很好。
(对学生讨论的氛围给予肯定)生三:我觉得不矛盾。
师:为什么?生三:这样能显示出他内心前后的矛盾。
生:哈哈!(哄堂大笑)师:前面是不矛盾,回过头来又觉得矛盾了。
那么你说说看是一种怎样的矛盾呢?在文章当中找答案。
我要讲的第二个观点——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答案就在文本中,要在文本中寻找答案。
(板书)生三:这么说能够显示出人世浓黑的悲凉。
师:为什么能显示出人世浓黑的悲凉呢?生四:鲁迅认为他写点什么只是一个菲薄的祭奠,不能体现出这些逝者的珍贵。
师:那不写呢?生四:不写的话,就无法让人们记住这些事情。
师:这位学生讲的还是“要写”,他得这个答案对不对呢?生:对,赞成。
(异口同声)师:鲁迅反反复复地在说“我无话可说”,“我说不出话”,文章当中有没有这个答案呢?现在请花五分钟时间读课文,注意答案就在文本中。
生:读书(五分钟)师:要进入刚才的状态中,读完了以后进行交流。
(教师教室内巡视指导。
)你说一下。
生五:“尤使我觉得悲哀。
我已经出离了愤怒。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生六:有!“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师:还有吗?生七:“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师:现在有三种不同意见。
你更支持哪一个?或者说你还有答案的?生八:“四十多个青年的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师:这个能不能说明他不写的原因?生齐:能!师:刚才四个句子都是他不写的原因。
最能表达鲁迅“我实在无话可说”,“呜呼,我实在说不出话。
”一个词语是什么?生九:怒。
师:他就是一个字,怒。
还是用原话。
生十: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师:赞成吗?生齐:赞成!师:为什么“出离愤怒”?其他的那几句话都是出离的答案。
刚才讲到他为什么写,是希望我们能够记住。
这是有原话的。
请在文中找出来。
他仅仅是希望我们记住这些人,这个事件吗?生十一:我们活着,会在淡红的血迹中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勇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师:说得很好。
教师板书:在微茫的希望中奋然前行师:为什么说是微茫的希望?此次惨案牺牲了那么多人,怎么是微茫的希望呢?可以讨论一下。
答案就在文本中。
我们就是要在鸡蛋中挑骨头,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对文本理解得透彻,才能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生八:这是徒手的请愿,与段祺瑞政府相比,力量很渺茫。
在这次惨案中看到的希望是渺茫的,真的勇士虽然存在,但与黑暗的势力相比,是比较微弱的。
师:鲁迅是否赞成这样的请愿?生八:不赞成。
师:你怎么知道不赞成的?生八:人类的血战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
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师:对不对?生齐:对。
师:我给大家补充一个鲁迅先生在另外一篇文章当中所表达的意思。
他在《空谈》中这样写:“改革自然不免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是大大地失算。
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实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是运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什么样的修辞?生:比喻师:比喻。
大量的木材才形成一块小小的煤。
划得来吗?生:划不来。
师:是他在《空谈》中讲得很明确了,“改革自然不免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
睁开眼睛看看历史,是不是这样?中国近代史上的改革哪一次没有流血?你看看谭嗣同。
哪一次流血成功了?是不是这样?思想家就是思想家。
我们青年人容易冲动,特别是到大学,尤其是到京城的大学,一看到这样那样的活动就上街游行。
游行有个鸟用!是不是这样?鲁迅先生在几十年前就说过了。
我们需要的是什么?鲁迅在这篇文章中有没有讲?看看课文。
生思索。
师:鲁迅作为一个改革的启蒙者,他希望的是什么?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文章有《孔乙己》、《药》、《社戏》、《故乡》等。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看到鲁迅的希望是什么?生思索。
师:鲁迅最初是学医的,后来从文。
他为什么弃医从文?生齐:为了解救人们的思想。
师:同样,我在读这篇文章时想到我经常和那些愤青们讲的话,“所谓的民主自由首先必须建立在人身的自由和生命存活的基础上的。
”你生命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民主自由?鲁迅要表达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意思。
教参上把段祺瑞和杨荫榆说的一文不值。
你们百度一下会发现。
段祺瑞在军阀混战阶段是个很了不起的领导者。
杨荫榆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大学校长。
这样的领导人何校长,还这样对待请愿的学生啊!所以我在布置预习时就要求大家百度一下段祺瑞,看看和书上的注释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有兴趣的还可以翻一翻历史书,看看有什么不同。
其实我对《记念刘和珍君》的解读,更多的是建立在他告诫年轻人要用智慧去对抗黑暗,而不要冲动上的。
关于这一点他讲得很清楚。
他在《无花的蔷薇之二》中讲到,“这不是一件事的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
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
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
拖欠得愈久,就要付出更大的利息!”对青年人来说这是镇压,但作为统治者来说,他不认为是镇压。
他是维护政权的需要。
所以当我们回看文字,联系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统治者所站的立场,所把握的舆论工具跟我们,跟真相,往往是不一致的。
鲁迅作为一个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者,作为思想家,他看到了这一点。
我们往往付出了无谓的牺牲,结果所取得的成效一点点。
所以他在最后讲“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此”指什么?生十二:证明了中国女子的勇毅。
师:现在回过来看下预习题。
记念谁,为什么记念,怎么纪念,有没有弄清楚?生齐:明白!师:那对于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需要了解的?括号,书后面的习题除外。
那个答案你们都能找到。
生十三:在淡红的血色中奋然而前行。
我想知道奋然而前行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师:方向和目标,有没有谁清楚的?生十四:启蒙人的思想,找到正确的救国之路。
师:那救国之路是什么呢?问题问得很大很深。
我想鲁迅没有很明确的方向。
只是希望通过思想启蒙让人们去寻求救国的道路。
至于说是一条怎样的道路,你们说鲁迅明白吗?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画了一个鲁迅的像,说他的心向光明就是“心向延安”。
告诉你们,过去我也相信。
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也未必。
当然这是题外话。
这个方向是模糊的,鲁迅也是只知道个大概。
他要告诉我们的是要用比较理智的心态和方式去探寻救国救民之路。
这是我的观点。
不知道你们的理解。
你们还有没有有没有其他的问题?没有我就问你们一个问题。
我在反复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文章不厌其烦地写刘和珍君的温和,不厌其烦的,行文当中反反复复的写,好像有三次之多。
“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后面还写到“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写这个呢?生十五:我觉得一是能反衬出后面死的那种贞烈的感觉。
师:好的,贞烈,她这个词用得很好。
用了一个“贞”。
生十五:第二个我觉得对她这么一个温和的人死去,感觉非常不值。
师:这么一个温和的人死掉了不值,那它第二层意思就是说“不值”。
生十五:就是说有很多像他这样的人,为国……师:那我问你,她怎么死的?生十五:被人枪杀。
师:这个枪杀,是谁的枪杀,啊?政府的,或者说是国家机器的,对不对?国家机器。
那么国家机器把连这样一个手无寸铁的很温和的人都枪杀了,你们看看细节。
我记得很具体的这个细节,是正面打枪的吗?(生:后背)哎,从后背,另外在写其他的同伴的死,写得还要详尽。
说的“张静淑君想扶起她,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这是什么描写?生: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