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合集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随着工业4.0的到来和智能制造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动化领域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之一。

面对这一趋势,如何更好地培养符合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成为了教育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出发,探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其对自动化专业的影响。

一、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当前,虽然自动化专业的学科内容和专业知识非常丰富,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在创新创业方面缺乏相应的能力。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缺乏实践经验:自动化专业学生学习的主要是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和工程实践的机会,导致他们在创新创业实践中缺乏相关的经验。

2. 缺乏创新意识:传统的自动化专业教育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导致毕业生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3. 缺乏创业支持: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自动化专业教育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创业项目的支持和指导。

当前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临着一系列问题,需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来满足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

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境、创业支持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培养。

1. 教学内容的改革:在传授自动化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应该加强对创新创业方面的相关知识的教育,如市场分析、商业模式、创业管理等,让学生在学习自动化专业的具备更多的创新创业知识。

2. 教学方法的创新:采用案例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锻炼自己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交流能力。

3. 实践环境的改善:学校应该加强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践机会,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为将来的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新工科的大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变得日益迫切。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一种更加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如何有效地培养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进行研究与探索显得尤为重要。

1.2 研究意义现代社会正处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时代,自动化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升级,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研究和探索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探索基于新工科理念构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已经迫切需要更加注重创新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研究和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有效提升自动化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研究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促进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分析当前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趋势,以及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提出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可持续发展路径探讨,揭示该模式的实施效果与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具有跨学科背景和跨领域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为推动新工科教育的发展和推进我国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改革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改革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改革探讨一、新工科对自动化专业的影响新工科提出了"技术-艺术-人文” 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强调跨学科的融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自动化专业也需要加强对于艺术和人文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新工科强调实践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自动化专业也需要更多的注重实践性教学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新工科还强调了对社会需求的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自动化专业也需要更多的关注社会和行业的实际需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二、自动化专业改革方向1. 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随着新工科的发展,自动化专业需要加强对于艺术和人文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除了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以外,自动化专业还需要引入相关的艺术和人文知识,如交互设计、用户体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以更好地满足各种工程问题的综合需求。

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好的工程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践性教学和项目实践的加强新工科强调实践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自动化专业也需要更多的注重实践性教学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引入更多的项目案例和实际工程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实际工程问题,培养他们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也可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工程项目中,进行项目实践,提高他们的实际工程能力。

3. 社会需求的关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动化专业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培养模式需要改革。

传统的自动化专业教师多为工程技术背景,对于艺术和人文等方面知识了解较少,需要培养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的教师队伍。

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需要改革。

传统的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多为专业知识的讲授,缺乏实践性教学和项目实践,需要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改革。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第22卷第1期2019年3月成都工业学院学报JOURNALOFCHENGDUTECHNOLOGICALUNIVERSITYVol.22ꎬNo.1Mar.ꎬ2019DOI:10.13542/j.cnki.51-1747/tn.2019.01.022收稿日期:2018-10-25第一作者简介:赵四化(1963 )ꎬ男ꎬ教授ꎬ硕士ꎬ研究方向:自动化ꎬ电子邮箱:969251870@qq.comꎮ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赵四化1ꎬ袁㊀慧2ꎬ王㊀琪1(1.成都工业学院㊀电气工程学院ꎬ成都㊀611730ꎻ2.四川广播电视大学㊀工程技术学院ꎬ成都㊀610073)摘要:在当前新兴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ꎬ高校面临着自动化专业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任务ꎮ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之后ꎬ提出新工科背景下ꎬ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路径ꎮ关键词:新工科ꎻ自动化专业ꎻ应用型ꎻ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712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2095-5383(2019)01-0098-04ResearchontheTrainingModeofAppliedTalentsinAutomationSpecialtyundertheBackgroundofNewEngineeringZHAOSihua1ꎬYUANHui2ꎬWANGQi1㊀㊀(1.CollegeofElectricalEngineeringꎬChengduTechnologyUniversityꎬChengdu611730ꎬChinaꎻ2.CollegeofEngineeringandTechnologyꎬSichuanRadioandTVUniversityꎬChengdu610073ꎬChina)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theemergingeconomicdevelopmentandindustrial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ꎬcollegesanduniversitiesarefacingtheurgenttaskofcultivatinghigh ̄qualitytalentsinautomationspecialty.Afteranalyzingthecurrentsituationofthetrainingmodeofautomationprofessional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nChinaꎬThespecificpathofreformingthetrainingmechanismofautomationprofessional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underthebackgroundofnewsubjectswasputforwardinthispaper.Keywords:newengineeringꎻautomationspecialtyꎻtrainingmode㊀㊀2017年2月和4月教育部分别在复旦大学和天津大学举行了研讨会ꎬ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 复旦共识 和 天大行动 ꎮ2017年6月9日ꎬ教育部在北京又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 北京指南 [1]ꎮ此后ꎬ新工科热度一直在高校持续ꎬ特别是对于当前面临转型重任的地方高校ꎬ新工科建设成了高校完成转型任务的重要突破口ꎮ对于以工学为主的各高校而言ꎬ新工科任务的提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ꎮ在世界范围内ꎬ中国的工程教育规模最大ꎮ截至2020年ꎬ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预计会达到750万[2]ꎮ将来ꎬ新兴经济和产业发展过程当中的人才需求与传统工科所需人才具有很大的差异ꎬ对人才的实践水平㊁创新能力㊁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很高的挑战ꎮ产业的发展和工程教育息息相关ꎬ二者相互促进㊁相互支撑ꎮ因此ꎬ工程教育要紧跟产业发展的脚步ꎮ在这种情况下ꎬ新工科的建设非常必要ꎮ在工业化生产当中ꎬ自动化科学运用非常广泛ꎬ各行各业几乎都有所渗透ꎮ而且ꎬ对于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而言ꎬ自动化水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志ꎮ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ꎬ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会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ꎮ高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的重任ꎬ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ꎬ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ꎮ然而ꎬ当前人才培养滞后于新技术的发展ꎬ二者发展不同步ꎬ无法满足新型社会经济发展需求ꎮ在新时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过程中ꎬ需要进一步推动各高校自动化专业教育培养质量ꎬ为新型工业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ꎮ本文对于自动化人才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培养需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究ꎬ探索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路径ꎬ以及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方式ꎬ使得该专业培养出的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需求ꎮ1㊀何谓 新工科在教育领域ꎬ针对什么是 新工科 没有给出一个统一㊁权威的定义ꎮ但是ꎬ通过一系列文件能够得2019年第1期赵四化ꎬ等: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知ꎬ 新工科 的 新 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3-4]:第一ꎬ工程教育的新理念ꎮ这一概念在深入探究㊁分析国内外工程教育改革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ꎬ提出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思路ꎮ第二ꎬ学科专业的新结构ꎮ新兴工科专业研究要面向社会经济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ꎬ要面向未来和世界ꎮ第三ꎬ人才培养的新模式ꎮ人才培养模式改革ꎬ通过深化产教融合㊁校企合作体制等方式完成ꎮ第四ꎬ教育教学质量研究ꎮ制定新兴工科专业教学标准ꎬ使得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更加多维度ꎮ第五ꎬ分类发展的新体系ꎮ提出推进工程教育办学特色的组织体系以及运行机制ꎮ2㊀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发展使命自动化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专业ꎬ涵盖多种学科ꎬ应用领域非常广泛ꎮ在各行业当中ꎬ都能够看到自动化专业的运用ꎮ系统工程以及自动控制技术是自动化专业的核心所在ꎬ该专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涵盖面比较广ꎬ既要求培养的人才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ꎬ又要掌握自动化技术控制方面的系统知识ꎮ此外ꎬ需要具备较高的实践水平ꎬ能够从事关键技术的研究㊁开发㊁分析与设计工作ꎮ当前ꎬ很多高校对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向传统工业生产制造与管理输送人才ꎬ推动传统工业发展ꎮ但是ꎬ传统的自动化专业对于局部的机器自动控制和操作执行更加关注ꎬ在工业机器系统当中ꎬ将系统以及控制运用其中ꎮ然而ꎬ在互联网技术㊁物联网技术㊁大数据等向各行各业不断渗透的背景下ꎬ不论是产品的设计ꎬ还是生产管理ꎬ信息化㊁数字化㊁网络化㊁智能化将不断普及ꎬ这是无法逆转的趋势ꎮ所以ꎬ各个高校自动化专业要牢牢把握以上四个趋势ꎬ使得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符合这种趋势ꎬ摒弃过去封闭式的人才培养模式ꎮ以各个地方经济㊁社会㊁产业外在性需求为人才培养的方向ꎬ由过去被割裂开来的专业逐渐向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向转变ꎬ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过渡ꎮ3㊀当前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㊀㊀自动化专业属于应用型工科专业ꎬ工程教育培养主要分为两大环节ꎬ第一是课堂教学ꎬ第二是实践教学[5]ꎮ当前ꎬ各个高校的自动化专业教育比较注重课堂教学ꎬ但是ꎬ在实践教学方面普遍存在着很多问题ꎬ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6-7]:第一ꎬ无论是自动化课程实验还是自动化实习ꎬ都呈现出明显的形式化趋势ꎮ在具体的生产环节当中ꎬ学生没有办法实际参与其中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ꎮ第二ꎬ相对于现代智能制造技术ꎬ当前很多高校自动化专业综合和毕业设计内容处于严重的滞后状态ꎮ第三ꎬ从评价体系来看ꎬ自动化专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评价体系ꎬ具有显著的应试教育特征ꎮ这些对于学生独立自主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非常不利ꎮ因此ꎬ新工科 人才培养要真正的得以贯彻和执行ꎬ将落脚点放到人才质量的切实提升上ꎮ对于应用型高校而言ꎬ多方位人才综合水平的提升必须要从点抓起ꎬ进而实现以点带面ꎬ最终带动全局ꎮ要实现这一过程ꎬ重中之重就是专业培养过程当中理论与实践的充分结合ꎮ所以ꎬ各个高校的自动化专业需要打造自动化综合实践平台ꎬ只有这样ꎬ才能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ꎬ在最大限度内缩短书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水平的距离ꎮ要解决以上问题ꎬ自动化综合实践平台的搭建是至关重要的ꎮ对于新工科人才培养而言ꎬ自动化综合实践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一种操作性非常强的契机ꎮ在创新性人才培养过程中ꎬ自动化综合实践平台提供了一个多维㊁立体的平台ꎬ更关键的是ꎬ这种综合实践平台理顺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关系ꎬ使得二者建立起一种互动机制ꎬ学生将会面临更加宽广的创新平台ꎬ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㊁综合素质将得到切实提升ꎮ4㊀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㊀㊀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下迫在眉睫ꎬ这种情况下ꎬ高校必须要对传统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改革ꎬ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ꎮ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出发点ꎬ在自身科研实力以及人才优势的基础上ꎬ构建出具有特色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ꎬ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专门人才ꎮ4 1㊀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ꎮ从学科结构角度来看ꎬ各高校要使得自动化学科的覆盖面进一步拓宽ꎬ构建 自动化+ 的培养模式ꎬ形成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局面ꎮ在其它专业技术中要逐渐渗透㊁引入自动化专业的相关成都工业学院学报http://paper.cdtu.edu.cn/第22卷知识ꎬ实现自动化专业和其它专业的深度融合ꎬ如和农业工程㊁机器人工程㊁电气工程㊁生物与医疗健康等学科专业的融合ꎮ这将打破自动化专业与这些专业之间的壁垒ꎬ培养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ꎮ从课程内容角度来看ꎬ应当体现出以下特点:首先ꎬ基础较实ꎻ其次ꎬ口径较宽ꎻ最后ꎬ能力较强ꎮ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以下因素为导向:学生的能力素质㊁创新意识的提升以及终身学习理念的塑造ꎬ鼓励学生打破自己当前所学专业的限制ꎬ跨院系㊁跨学科对其它有关课程进行选修学习ꎮ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ꎬ需要更加主动地突破当前延用已久的学科大类培养模式ꎬ凸显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少而精 的特征ꎬ可以构建两大类课程体系ꎬ第一大类是电子信息计算机体系ꎬ第二大类是自动化技术体系ꎬ使得选修课程所占比率大幅度提升ꎬ使学生的基础知识更加扎实㊁知识面更加宽广ꎮ4 2㊀突出行业需求学科专业想要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ꎬ需要紧紧契合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市场需求ꎬ自动化专业要加大与行业对接的力度ꎮ在多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当中ꎬ有效地融合理论与新型技术ꎬ使课程设置进一步得到优化ꎬ使学生树立起行业服务意识ꎬ教学内容也要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ꎬ使得教学内容体现出国家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行业的人才需求ꎮ同时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ꎬ教师要特别注意ꎬ使得教学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吻合ꎬ使得学生在课堂中ꎬ能够对新兴行业以及新兴技术等最前沿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ꎬ使得学生知识的学习以及就业选择更加具有前瞻性ꎬ为学生尽早地适应行业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ꎮ举例来讲ꎬ在智能制造领域相关前沿技术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ꎬ教师可以增加智能控制㊁工业机器人㊁控制技术等内容ꎮ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ꎬ将人才培养目标在 专 与 通 不同侧重的基础上ꎬ划分为三种类型ꎬ分别是 I型 T型 II型 ꎮ第一种类型的人才适合做技术工作ꎬ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ꎮ第二类人才除了专业知识之外ꎬ还具备包括管理㊁经济㊁工业工程等领域内更加广博的知识ꎮ第三类人才是在第二类工人才的基础上具备优秀的领导能力ꎮ通过这种具有明确行业需求的人才培养定位ꎬ不同高校在 专 与 通 不同要求的基础上ꎬ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多样化ꎬ满足行业和社会发展需求ꎮ4 3㊀科研服务教学模式现阶段ꎬ自动化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ꎬ科学问题在实践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探索ꎬ还需要进一步挖掘新理论㊁新方法ꎮ一方面ꎬ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自动化技术的研究ꎮ另一方面ꎬ大学课堂上ꎬ要向学生充分展示最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ꎬ使得教学突出 教研合一 的特征ꎬ这对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非常关键ꎮ在学科建设过程中ꎬ教学和科研应当并重ꎬ对于将科研成果和教学实践相分离㊁协调不足的现象应当予以改变ꎬ使二者协同并进㊁相互促进㊁相互推动ꎮ从根本上来看ꎬ高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科学精神的人才ꎮ所以ꎬ高校科研的功能是推动学术繁荣ꎬ培育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ꎮ所以ꎬ高校科研最终的落脚点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ꎬ使得科研向教学资源逐步转化ꎬ提升人才培养质量ꎮ科研资源向教学资源转化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式进行ꎮ第一ꎬ将自动化领域最新最前沿的技术通过学术讲座等形式向学生展示ꎮ对于当前科技发展态势ꎬ使学生能够第一时间获得了解ꎮ第二ꎬ在课堂教学中将最新的研究成果以教学案例的形式教授给学生ꎬ使得学生对于当前教师科研工作以及科研成果有所了解ꎮ第三ꎬ在教师的研究项目中可以吸收部分本科生参与其中ꎬ使得学生的实践水平得以培养和强化ꎮ4 4㊀构建立体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需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ꎬ实践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ꎮ因此ꎬ在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培养过程中ꎬ实践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ꎮ然而ꎬ当前很多高校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ꎬ存在着非常突出的重理论㊁轻实践的现象ꎬ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ꎮ因此ꎬ各高校需要摒弃仅通过增加实验课程数量的做法ꎬ使得实践教学模式逐步实现立体化ꎮ通过实验室㊁校外实习基地等形式ꎬ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ꎬ打造多维的实践教学模式ꎮ举例来讲ꎬ一方面可以在专业基础实验的基础上ꎬ通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训练ꎬ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得到强化ꎮ基础实验的涵盖面是非常多元的ꎬ包括课程㊁实验训练㊁专业综合性实验等ꎮ工程实践训练ꎬ主要是生产型工程项目ꎮ同时ꎬ为了进一步扩宽学生的创新水平ꎬ学校还应当为学生提供加入到校企联合人才培2019年第1期赵四化ꎬ等: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养基地的机会ꎬ使得实践教学内容更加丰富ꎬ形式更加多元ꎮ另一方面ꎬ学校要加强与企业ꎬ特别是生产型企业的合作ꎬ双方要加强联合实验室基地建设ꎬ打造多层次㊁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ꎮ该平台建立方式也是较为多元的ꎬ包括实验室㊁实训基地㊁实习基地等ꎮ此外ꎬ数字资源虚拟实践教学实验室建设也需要进一步得以强化ꎬ使得信息技术以及教学资源在先进的计算机及系统仿真技术的推动下实现深度融合ꎬ确保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ꎬ推广效率不断提高ꎬ使得高校自动化专业创新实践教学充分的利用云教育平台中的虚拟仿真技术ꎬ针对较为复杂的工程问题ꎬ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入和全面ꎮ4 5㊀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当前ꎬ很多高校自动化专业培养方案都体现明显的封闭性特征ꎬ主要是以学校学科基础建设为主ꎬ学生缺乏实践能力ꎬ无法将工业自动化理论很好地运用于实践ꎮ这种培养现状既无法满足当前行业和岗位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ꎬ也无法提高教师自身的理论实践水平ꎮ因此ꎬ为了确保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ꎬ必须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ꎮ教师必须具备以下素质:理论水平较高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ꎬ具有特定的行业背景ꎬ专兼结合ꎮ在这种情况下ꎬ高校需要在教师的引进和培养方面投入一定的力度ꎮ具体而言ꎬ可以与企业合作ꎬ双方共同搭建相应的平台ꎬ如学科建设平台ꎬ自动化行业应用型师资平台等ꎮ在平台搭建的基础上ꎬ使得高效的自动化专业师资力量形成 内培外引 的互动机制ꎮ具体而言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ꎬ通过高校和企业共同打造的合作研究平台ꎬ使得教师定期参与企业生产一线工作ꎬ参与研发ꎮ通过教师参与企业生产一线的方式ꎬ使得教师行业经历进一步增强ꎮ第二ꎬ通过与企业共同建立的研究平台ꎬ高校可以聘请企业一线研发人员等资深专家来高校担任相关的兼职教师ꎬ尤其是在制定培养方案过程中ꎬ以及设置教学内容时ꎬ针对行业技术前沿ꎬ学校可邀请行业资深专家不定期来学校开展讲座ꎬ就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㊁课程内容的选择㊁课程结构的设置等问题给出自己的建议ꎮ在传统自动化专业和技术产业深度融合过程中ꎬ校企合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ꎮ通过校企合作培养出的人才ꎬ能够更加主动地适应和融入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ꎬ满足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需求ꎮ5㊀结语近年来ꎬ随着新技术新经济的蓬勃发展ꎬ人才缺口问题不断凸显ꎮ在工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ꎬ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ꎮ在这场技术变革中ꎬ自动化专业面临着全新的机遇和挑战ꎮ各个高等院校必须深入地进行教育教学研究ꎬ使得相关专业人才的培育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ꎬ以国家发展战略和产业转型升级为切入点ꎬ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ꎮ通过学科专业新结构的构建ꎬ使得新型工科和自动化学科充分的融合ꎮ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ꎬ探索具有创新性㊁突破性的新模式ꎬ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ꎬ树立起一种模范作用ꎬ推动新工科建设与研究的发展ꎬ为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保驾护航ꎮ参考文献:[1]李先祥ꎬ邝小磊ꎬ屈莉莉.自动化专业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的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ꎬ2005ꎬ24(1):60 ̄62.[2]吴得钢ꎬ何岭松.简易运动控制实验教学平台的设计[J].实验技术与管理ꎬ2007ꎬ24(7):79 ̄84.[3]黄金侠ꎬ宋国义ꎬ侯艳ꎬ等.本科高校工程型人才培养的模式研究[J].湖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ꎬ2015ꎬ14(2):81 ̄83. [4]吴爱华ꎬ侯永峰ꎬ杨秋波ꎬ等.加快发展和建设新工科主动适应和引领新经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ꎬ2017(1):1 ̄9. [5] 新工科 建设复旦共识[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ꎬ2017(1):10 ̄11. [6]刘朝华ꎬ李小花ꎬ吴亮红ꎬ等.大数据背景下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ꎬ2016(6):70 ̄72. [7]张拓ꎬ李丹丹.«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高校自动化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J].教育探索ꎬ2016(6):70 ̄72.。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作者:徐今强来源:《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第1期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徐今强(广东海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广东湛江 524088)摘要:随着国家和社会对高等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已成当务之急。

自动化专业围绕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从培养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创新团队和学科专业竞赛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改革。

实践表明,上述探索改革不仅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动手环节,提高了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符合学校“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八字校训,自动化类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改革;实践中国图书分类号:TP273+.22文献标识码:A1 背景与意义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各个高校的首要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

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突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如何开展和实施创新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各个专业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蔡述庭等[1]结合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和科技竞赛活动,探讨了以学科专业竞赛为契机的开放式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李国锋等[2]认为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相关性,提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即以课程教学为基础,竞赛项目为载体,技术训练为手段的“三位一体”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张持晨[3]提出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实践能力的一种新思路;陈贞丰[4]提出优化整合培养的全过程,突出职业专业化特点,利用社会资源,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不断改革创新实践性人才培养模式,树立特色教育品牌;刘艳等[5]结合大连大学自动化专业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探索与改革实践,提出地方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差异化发展道路,指出应用型高校自动化专业必须与地方经济和企业需求紧密结合,才能培养出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生。

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程开发 和应用 的能力 的创新人才闭 。 创新人才 培养要坚持 “ 以人为本 ” , 高度 关注毕业
生就业 去向 , 培养经济社会发展 急需 的创新人才 。从 近几年就业形 势来看 , 大多数 自动化 专业本科生走 向 社会实 际应用 领域 。因此 , 本文探索适合 地方经济发 展需求 的 、 符 合地方院校 自动化专业 学科优势和特 色

创 新能力 , 自动 化专业创 新人 才培养 方案 、 培养 目标 和课程体 系需要 优化调 整。 其中, 课程体系 由学位课 、
非 学位课 和必修 环节三部分组成 。 无论哪种类型 的课 程, 课程教 学都是 以实 际工程应 用为 导 向 , 结合行 业 需求 , 注重理论联 系实 际 ; 在课 程设计和教学方 面 , 聘
二、 自动化 专业特点及 其创新 人才培 养定位

自动化控制是 以控制论 、 信 息论 、 系统论为基础 , 用 于处 理工业 、 军事 、 生物 、 医学 、 农业、 交通 、 环境 、 经 济、 金 融等领域控制工程实现 问题 的综合性工程技 术 【 l J 其人才 培养 目标应该是培养具有 扎实专业知识 、 工
2 0 1 5年 9月 第 3 7期
教 育 教 学 论 坛

E D UC ATI ON TE ACH I N G F 0RU M
S eD t. 2 O1 5 N O. 37
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陈贞丰 ( 广东技术师范学 院 自动化学 院 , 广东
问题 。
高校必须在教育 资源十分有 限的条件下 , 改革教
育资 源的配置模 式 , 在 专业 的设置 、 调整 和运行 中提 高资 源的利用 效率 , 从 而实 现高效率 、 高 质量创 新人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

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提出和传统教育模式的逐渐转变,如何有效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成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的重要课题。

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中,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缺乏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

1.2 研究意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当今科技领域发展迅猛的专业之一,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兴起,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研究探讨新工科教育理念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科技发展的需求。

传统的教育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基于新工科理念进行创新和改进。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效促进其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将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评估与总结,为该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这对于提高我国专业人才的质量和竞争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2. 正文2.1 新工科教育理念新工科教育理念是指根据当前社会产业升级和科技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将跨学科融合、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融入课程的一种教育理念。

新工科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育通常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际应用中的跨学科问题。

新工科教育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的知识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工科教育倡导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随着新工科教育理念的深入推广,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作为工科专业的代表之一,也需要不断探索适合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本文将围绕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探索,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具有一定工程实践性质的专业,学生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目前在该专业中存在一些问题:1. 课程设置不够贴近实际工程应用:部分高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过于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与实际工程应用相关的课程。

2. 实践机会有限:由于专业特性和资源限制,部分学校对学生的实践机会不够多,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3. 师资力量不足:一些学校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缺乏具有高水平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的教师,限制了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以上问题导致了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亟需进行改进和完善。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探索和实践,尝试建立符合新工科教育理念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2. 实践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和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让学生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4. 创新创业教育:在课程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创新创业竞赛,锻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上探索方案旨在着眼于新工科教育背景下,推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还符合当前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

1. 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这一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转型升级,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探讨和总结了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目标、特点及实践经验。

一、理念与目标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立足于人才需求,在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上,注重学科交叉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培养目标应以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重点,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二、特点1. 课程多元化。

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包含有创新教育必要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入跨学科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实践教学突出。

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加强实验教学和工程实践,开展专业实训、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 学科交叉深化。

突破传统学科边界,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流合作,提高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

4. 科技创新强化。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发明和实践,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三、实践经验1. 课程设置方面,开展跨学科课程和竞赛课程,加强实验和实践教学。

2. 实践教学方面,开展专业实训、工程实践等实践课程,注重工学结合。

3. 学科交叉方面,举办学术讲座、交流会等活动,增强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学科交叉能力。

4. 科技创新方面,开展创新项目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成为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总之,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努力,不断与时俱进,为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发展趋势# )&3 创新能力不足 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观
念和教育模式上有待更新"缺乏反映学科发展的新技术和 新思维"从而不 能 激 发 学 生 思 考 新 问 题& 探 讨 新 知 识 的 欲 望# 教师的教学方法呆板"注重学生的考试和成绩"缺乏 对学生启发性的教育# 目前"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理论 脱离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因此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创新能力的培养#
图 $ 课程体系和师资资源
(&( 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将产教融合&协同育
以提升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深 人理念贯穿整个创新培养的过程中# 在校外"汇聚各类社
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积极探索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形成 会资源&拓展育人空间"积极推动政&企等多元主体的跨界
知识的同时强调价值引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价值观和伦理观"在日常品行中体现出较高的精神风貌" 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实验课程环节通过实际 实践"进一步深 化 理 解 相 关 的 理 论 知 识" 可 以 帮 助 提 高 动 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如图 $ 课程体系和师资 资源#
+校内师资&校外专家, + 双聘双兼, 的协同育人方式"提高 整合"从理论到实践"校企联合培养"做到全方位的协同育
办学实力以及人才培养质量#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新工科教育是指立足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机器人等新兴科技,以培养“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育模式。

自动化专业作为新工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

一、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特点1. 新工科教育模式新工科教育注重实践、创新和应用能力培养,以跨学科融合、工程实践和创新创业为核心特征。

自动化专业在新工科教育模式下,需要更加注重学科交叉、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 行业需求随着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自动化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日益增长。

而传统的自动化专业教育过于理论化,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已经不能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

3. 变革的挑战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需要面对的挑战包括教育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变革、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变革。

如何在适应新工科教育模式的保持自动化专业的核心专业特点,成为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 实践教学改革传统的自动化专业注重理论教学,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需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入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学习和实践,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自动化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与一些创新创业项目,通过实地调研、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等环节,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学校可以给予支持,鼓励学生将项目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

3. 产学研结合自动化专业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需要与行业和科研机构进行深度合作,将实际工程项目、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

学校可以和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联合实验室,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讲学,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

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

高校作为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培育院校,目前的自动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人才需求。

针对这一情况,专业负责人(带头人)带领骨干教师对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索相应的策略进行优化,促进应用性本科高校自动化专业的发展,向社会输出高质量、高素质、高技术的专业人才,进而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本文就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展开探讨。

关键词: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引言在当前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自动化专业技术成为了现代化技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对推动我国综合国力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自动化技术应用效果最为明显。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应建立起完整的人才培养计划并进行专业化培养,从而解决人才紧缺的问题。

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在高校中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位,通常比较模糊,较少考虑师资力量、实验条件及生源情况,课程开设多为照搬本科院校经验。

其次,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设,没有做到人才培养过程全覆盖。

大多数院校每学期开几节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讲座,或者举办一次创业大赛等,过于形式化,参与人数少,校园文化自然缺少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

再次,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以书本知识传授为主,缺乏对前沿学科以及交叉学科知识点的补充,忽视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的训练。

高校学生学习动力和自学能力不足,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习就缺乏广度和深度,导致知识迁移能力不足。

2我国自动化专业的背景分析自动化专业是以自动控制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控制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为主要技术手段,对各种自动化装置和系统实施控制的一门专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此项技术已经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的生产制造当中,因此导致了专业人才紧缺的现状,只有不断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才能推动国家科技发展,从而促进经济高效发展。

新工科背景下的自动化专业机器人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的自动化专业机器人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的自动化专业机器人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作者:宦智杰马玮城林智勇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现代产业的发展对机器人技术的需求,对新工科背景下的自动化专业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机器人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在传统的自动化专业基础上,提出了机器人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机器人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以适应当前机器人行业的迅猛发展。

关键词:新工科;机器人方向;人才培养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全力探索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与中国经验。

这一系列的举措都为我们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行业发展的需求也对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的机器人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机器人教学面临着新机遇、新挑战。

当前,我国高校工科专业的机器人教学起步较晚、发展相对滞后[1]。

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机器人行业背景知识、工程实践能力、胜任行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机器人课程教学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前自动化专业中有关机器人的课程大多理论性比较强,例如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等,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而本科生毕业后就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的机器人相关知识,从事设计、研发、的实际工作,这给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学,尤其是在针对机器人的人才培养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因此,基于我校的自动化专业的实际情况,增设了机器人方向,融合新工科的发展理念,探索具有机器人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新模式。

1新工科要求下的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本校自动化专业机器人方向旨在培养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尤其是厦门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自动检测及仪表、智能控制、信息处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和网络技术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专业知识的,能在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控制、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管理与决策及机器人控制等相关领域,从事机器人工程有关的分析、设计、研发、设备管理与维护、工程技术管理等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能逐步成长为本领域的技术精英(骨干)或中高层管理专家的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传统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但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探索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通过对自动化专业现状的分析,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动化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这也将为自动化专业未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在新工科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培养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

通过对现有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提出更加符合当前时代需求的培养模式,并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在自动化专业中的应用方法。

通过实践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找出成功的创新创业教育案例,为未来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教训。

最终目的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2000字内容到这里结束】。

1.3 意义自动化专业是新工科背景下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在工业生产、信息技术、智能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自动化专业的人才需求越发迫切,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当前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和任务。

对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具有重要的意义。

研究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逐渐滞后,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

通过研究探索,可以发现更加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

探索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通过引入创新创业元素,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激发其创业潜力,促进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质量。

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作者:郭殿林于宗艳王欢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8年第7期摘要:根据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自动化专业围绕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基于OBE模式和“导师制”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毕业要求完善了专业课程体系,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搭建了工程能力培养体系,突出学生德育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特色,实践表明,该培养模式顺应了行业和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型;OBE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8)07-0073-02一、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我国在自动化技术领域的研究起步比较早,而自动化真正作为一门专业教育进入大学课堂却比较晚,至今仍有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自动化专业厚基础、宽口径、多面手、综合性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

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李国锋等提出基于学科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2];陈贞丰等提出利用社会资源,与地方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才能培养出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生[3-4]。

吴英等提出以行业应用和工程应用为导向的自动化专业双目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5]。

针对以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国际化视野和没有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模式问题,本专业以工程认证为背景,根据毕业生在基层煤矿等行业从业的能力要求,强调学生的行业背景,合理优化课程体系,以导师制为核心,搭建以培养具备工程设计、产品开发、商业管理等综合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6]。

二、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定位旨在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爱国进取、创新思辨、工程实践能力强,系统掌握自动化基础理论、微控制器软硬件基本方法与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的自动化领域专业技术高级人才及行业骨干。

自动化专业建校之初主要为煤矿开采配套技术服务,突出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特色,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品德方面,主要通过三种方式,第一是主体必修课程教育,围绕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问题,开设相关思政和文学课程,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提高学生的道德涵养。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902021年5月总第361期ISSN1672-1438CN11-4994/T 新工科背景下“3+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苏 芳 王晨升 李 渊 王明明山西大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山西大同 037003摘 要:为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实践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山西大同大学与中国重汽大同齿轮厂签订协议,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解该模式的有效性,以2017年和2018年参加实践学习的学生为样本,展开深入调查,重点关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后续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调查结果显示,“3+1”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需不断改进和完善,但学生总体满意度较高,取得了丰厚的实践学习成果,证明了以实践为根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正确性。

关键词:新工科;“3+1”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作者简介:苏芳,工学硕士,讲师;王晨升,工学硕士,副教授;李渊,工学博士,讲师;王明明,工学硕士,讲师。

基金项目:2017年度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基于山西煤炭经济转型的机械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编号:GH-17056);山西大同大学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对口升学机械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构建及考核方式研究”(编号:XJG2017202)。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随着当前区域特色经济转型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具体化、精细化,因此亟须高校快速推进人才培养适应性调整,以满足当前人才需求。

新工科和“双一流”政策的出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目标、要求和方向[1]。

为快速推进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要求,山西大同大学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基于区域优势,与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和大同泰瑞集团建设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单位开展广泛深入的人才培养合作,快速推进我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探析1.引言目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开展第四次工业革命,其主要是综合了物流网技术,信息化与智能自动控制技术来帮助进行相应的加工与合成,为了赶上这一次新型工业化潮流,我国也开展了相应的研究规划。

同时国务院也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相关的文件,以便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起到相应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其核心思想是加速推进我国制造行业的全方位创新,尽快实现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蜕变[1]。

为了实现与此相关的目标,首先就需要进行制造业高端人才的培养。

2.中国制造2025对人才的新要求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思想就是智能制造,这是制造业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势所趋。

中国制造2025便是在此背景下衍生出来的。

未来,工业生产将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其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产品多样化极大提高。

不同于传统的制造技术,人在生产过程中逐渐超越机器将处于核心地位。

制造过程不再是企业单方面的行为,而将实现横向和纵向的集成,传统制造业对生产过程中上中下游的界限在这里变得难以区分,生产过程中主要利用到相应的端到端的工程数字集成处理模式,此外还要满足相应的定制化,个性化要求。

因而中国制造2025对对制造人力资源的要求显著提高,具体情况如下。

(1)可以利用智能生产系统来满足大部分的生产要求,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和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从简单地操作者转变为设计和监管者。

在工作职能和内容转变情况下,对其相应的要求也随之改变,主要是应具有较强的分析思考与判断能力。

(2)产品生产流程开始表现出,特殊性和动态性的特征,且原来的批量化生产模式也将改变为个性化小型化的模式,产品的形态也和生产者紧密相连。

(3)中国制造2025具体规划了十个领域的突破和发展目标,各领域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与之相应的高端制造业人才。

不过这种人才还同时应该具有较高的操作水平,可以熟练的对相关的机器进行操作,并可以熟悉使用相应的软件工具。

中国制造2025对未来我国的制造业人才培训目标也提出了相关要求,这就需要相应的人才教育方法和模式与这些目标相适应。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工业革命的兴起,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

在这种背景下,新工科的理念应运而生,成为了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模式。

新工科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学科综合素养的工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如何在新工科的背景下,进一步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成为了当前的重要课题。

1. 增加实践性课程设置在传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并不缺乏,但是实践性的课程相对较少。

而在新工科的背景下,学校应该增加更多的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程案例,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 提升专业实验室建设水平作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熟练掌握实验室的各种设备和仪器操作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应该加大对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投入,提升实验室的设备水平和实验条件,让学生有更好的实践环境,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强化跨学科融合教育新工科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素养,因此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也应该接受跨学科融合教育。

学校可以针对专业特点,与其他专业进行交叉合作,开设一些跨学科的课程,让学生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增强他们的跨学科综合素养。

4. 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实习实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重要环节。

学校应该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让他们接触真实的工程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1. 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创新精神是新工科的重要任务之一。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引导学生从课堂中走出去,参与到创业项目中,锻炼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2. 利用竞赛平台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展示自己的创新成果,锻炼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探索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与探索作者:王莉王建鹏吴才章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22年第03期摘要:本研究针对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和新工科建设的需要,立足河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建设的具体实际,探索自动化专业本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从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方法与课程体系、优化协同育人机制和强化师资团队建设四个方面提出具体思路,以期为高校培养适应新经济和新技术发展的自动化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工科;自动化专业;复合创新;人才培养为应对未来发展需求,我国相继提出“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工业4.0”等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这些战略也对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工程技术人才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跨界整合能力等。

为培养更多符合上述要求的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高教司2017年推出“新工科”计划,并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等系列指导性文件,主动调整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建设和发展新工科专业,及时升级改造传统工科专业,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新工科建設不仅要大力建设包括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等在内的新兴工科专业,更重要的是对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的传统工科专业进行升级改造。

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应以立德树人为引领,以应对变化、塑造未来为理念,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调与共享为主要途径,培养未来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

一、新工科建设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建设现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跨行业专业。

新一轮工业革命比以往的三次工业革命更加深刻,新原理、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也赋予了自动化技术更高的水平,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河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自2001年创建以来,主动对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把握行业方向,着力培养具备良好道德修养、深厚人文底蕴和较强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尤其是针对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河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积极培养在智能制造、粮油等行业的自动化工程和技术领域具备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创新型人才。

新工科视域下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423”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视域下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423”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新工科视域下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423”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王雪洁1,黄素芬1,王国雄2(1.浙大城市学院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10015;2.浙江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浙江杭州310058)2017年开始,教育部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3],作为“新工科”建设中一部分,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刻不容缓。

浙大城市学院是浙江省应用型建设试点示范学校,杭州市也在积极争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基于以上背景,开展新工科视域下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的探索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自动化专业作为传统的工科专业,是以自动控制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为主要控制手段,由电力电子、模电、数电等构造驱动电路,以电机为控制对象,以传感器为检测手段,对各种自动化装置和系统实施控制的一门专业[4],目前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缺乏学科前沿知识,理论课程学习动力不足;2.缺少典型教学案例,专业课之间教学内容分散、系统性差;3.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教学体系的融合度不够,实践动手能力普遍偏弱;4.校外产学研实践基地不落地,高校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5]。

二、新工科视域下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423”协同培养模式改革思路通过前述对自动化专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分析,在新工科视域下,针对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和研究,凝练出四协同、两融合、三育人的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423”协同培养模式,该模式可复制、可推广,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423”协同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自动化专业创新人才“423”协同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如下:摘要: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富含创新能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作为“新工科”建设中的一部分,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刻不容缓。

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存在理论课程学习动力不足、专业课之间教学内容分散、系统性差、实践动手能力普遍偏弱、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
随着新工科理念的提出和推广,自动化专业的培养模式也逐步受到关注和改革。

在传统工科教育的基础上,新工科理念以跨学科融合、实践能力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出了一种更加贴近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动化专业作为新工科的一部分,也需要积极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以适应当下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探索,以期为自动化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背景分析
二、自动化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传统的工科教育以学科知识和理论为主,过分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培养,忽视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也比较封闭,学生的学习和实践主要局限在学校内部,缺乏与实际生产、工程实践的结合和对外交流合作的机会。

需要探索一种更加贴合新工科理念的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以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1. 跨学科融合
在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应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可以将机械设计、电子技术、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术引入到自动化专业中,构建一个更加综合和全面的学科体系。

通过跨学科融合,可以培养出具有更加广阔视野和综合能力的自动化专业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工程和企业实践。

2. 实践能力培养
在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实践能力培养也至关重要。

除了传统的实验课程外,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实习实训等形式,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进行实践操作和应用。

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竞赛和挑战,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能力。

这样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工程实践和市场需求,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

3. 产学合作
产学合作是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与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学习和实践机会。

学校可以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践基地、实验室等平台,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和科研任务。

通过产学合作,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实际工程项目的需求和挑战,也可以和企业员工一起进行合作,提升自己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创新创业教育
在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得到加强。

学校可以引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观念。

学校还可以设立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等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出更多具有自主创新和创业精神的自动化专业人才,为社会和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