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学年学习《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可用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范文(精选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心得体会1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

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

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xx年,而我校在20xx 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

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

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

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

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教育走向生本》是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中国当代教育论丛,是华南师大博士生导师广东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的力作。

本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6月第一版,8月第九次印刷。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

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

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

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终身学习,不断提升个人素质,提高个人魅力。

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

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从生活、学习、家庭不同的方面了解他们,形成既是师生又是朋友的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好孩子的表率。

生本教育也没有完全否定现行教学模式,没有照搬西方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是对学生放任自流,而是强调生本教育改革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要保留东方文化传统中许多好的东西。

生本教育没有全盘否定应试教育,没有忽视分数这一社会、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不是培养低分高能的学生,而是立志培养高分高能的学生,这也是生本教育为什么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欢迎的原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优秀1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优秀1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优秀15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1不断的学习,读书是教师的必经之路,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的情况下,不学习读书是很难赶上时代的脚步的。

利用业余时间我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收获还是蛮大的。

我以前一直觉得,作为教师,只要自己付出努力就能提高成绩,只要自己做得多一些,就能提高教学质量,然而这样做最后并没有取得我意想的结果。

这样的事实值得我们思考,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老师从沉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充满快乐和激情的课堂。

通过我对生本教育的学习,从“生本教育”中体会到什么才是教学的重点,什么才是学生最需要的,能力才是培养的重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自主的学习。

教师的核心任务不是自己教,而是组织学生学,服务于学生的学。

“生本教育”中的“先学后教、不教而教”的模式不就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吗?这学期我在努力探索生本教育,在我的课堂中,努力探索实践着生本教育。

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一直在探索的。

通过课堂实践观察,我强烈的感受到小组合作学习缺乏实质性合作,学生的交流缺乏主动交流的愿望,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

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探究有形无实。

有的同学参与的热情不高,学习成绩好的总是发言很多,而学习成绩差的就只是被动的接受,可以说参加而不参与,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很少。

例如学生在小组内朗读英语课文时,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自己管自己读,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仅有的评价也是泛泛而谈,其学习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遇到问题就要积极的解决问题,我找到班主任老师和她一起了解学生的学情,我们对小组从新进行了划分,明确了每个成员的职责。

将参加学习的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其中有指导者和被指导者,指导者比被指导者的水平稍高一些,在教学中他们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以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精选5篇)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一: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假期中读了郭思乐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

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

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

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

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

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

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生本教育管理是一种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十一。

它强调宽松与严格的结合,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追求学校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的理想。

师本教育模式产生了它致命的问题—压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现今基础教育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有关,而且,这一问题由于对升学率的非科学的理解而愈演愈烈,同现代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需求产生了碰撞。

现代社会带来的新情况是,学生从各种渠道获得了过去所不能比拟的极其丰富的信息,教师作为惟一的'信息源的地位已经改变了;知识经济社会需要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的个性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的需求。

人们把师本教育类比为针剂教育,它类似于人不吃蔬菜,而把蔬菜制作为针剂,进行注射的营养制式。

在这种制式下,吃蔬菜的乐趣,器官获得的锻炼以及蔬菜的不可提取的、更为重要的营养,都被抛弃了,它的害处是显而易见的。

在师本教育模式中,虚体设计的语文课往往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转变为学习教师制定的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而实体设计则是这样的考虑:学生学习语文课文是为了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而为此他们就必须能概括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是在实体的个人需要中提出来的,当教师抓住了实体需要的源,就会使流变成有源之水,并会把这样的教学转为学生自身的活动,让他们去作各种各样的概括,积极地对比、归纳、判断。

这时,概括的过程也许比概括的结果更为重要。

教育科学是一门十分重要而又难题多多的学科。

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思想丰富,科学务实,对于今天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性来说,实现人的完满发展,特别具有研究价值,这里只能是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2《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令我耳目一新,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内涵丰富,立足学生,放眼发展,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是新课改背景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是一本对各个学段、各种教育方式都具有适应性的“有突破性的教育专著。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精选3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精选3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精选3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第1篇】曾有人这样说,一个失职的医生,他毁掉的可是一个人,甚至可能会是一个家庭,然而一个失职的老师,他毁掉的可以是一代人。

可见,教师身负的重任。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最近,我读了知名教育家朱永新的一本教育专著《新教育之梦》。

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

要成为一名教师,不难;可要成为一名好教师,却是很不容易的。

本书对理想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都作了深度的阐述;同时对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及父母也作了形象地勾勒。

伴随着书中描述的教育理念,我仿佛飞翔在一个崭新的世界。

“理想的智育应注重协调和谐,融德、智、体、美、劳,诸育于一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合格加特长’的个性养成。

”我十分赞同这一点,理想的智育不能狭隘理解为成绩好就行了。

它应该与德、智、体、美、劳融为一体,它不但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有着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教育、求真信念的塑造、审美情感的熏陶、坚强毅力的培养、实践能力的训练等。

试想,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行,这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吗?现在的孩子已俨然成为家中的小太阳、小皇帝,已习惯了接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照顾,不懂得回报和感恩,缺乏动手能力和受挫能力,在与别人相处时处处表现出的斤斤计较和以自我为中心……对于这些情况,如何改变,如何在有限的'教育空间有效实施学生的全面发展,值得我们思考。

书中还提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创建数码校园、构筑理想课堂,使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眼睛一亮。

营造书香校园,大量阅读书籍。

读书是一种幸福,一种乐趣,更是一种享受,这也正好和我校所提倡的读书活动相吻合,大量的阅读确实会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提升师生们的人文素养。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

《教育走向生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走向生本》1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课堂: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辛辛苦苦,可是认真观察一下,不知有多少学生能听得进去,即使听讲的学生也不知到底能记住多少。

简而言之,我们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参与率不高,参与度也不高,但是老师却异常辛苦。

这是当今教育的普遍悲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哀?怎样才能摆脱这样的困境?读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联络教学实际,我认为这是因为就是我们的老师没有摆正老师角色,假如摆正了老师角色,这些问题便可以迎刃而解。

生本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好学而搞好教学设计。

根据这一宗旨我们可以定位课堂教学中的老师角色。

1、一切从学生出发,做好教学的组织者。

建构认为,认识是一个主动解释并建构个体知识表征的过程。

学生认识的主动性应该受到保护、受到培养的,然而,有些老师却习惯于满堂灌,根本不给学生主动学习认识的时机,学生看到了一些内容,本来跃跃欲试,试图说出,可是老师却凭借自己的权利毫无遗漏的讲了出来。

就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受到了压抑,学习的热情渐渐消退,学习效果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差。

因此,老师应该从满堂灌的繁重工作中解脱出来,一切从学生出发,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通过恰到好处的组织学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主动认识,主动学习的时机,让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发挥,得到培养。

这种组织表达在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上。

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活动任务的设计既要考虑学生的原有认识根底,还要考虑需要和兴趣爱好;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习活动可以得以进展,既不会因为内容太易,使学生感到乏味,也不会因为内容过难,令学生望而生畏。

学习活动的组织假如是分组进展,就要考虑小组成员间的人际关系,考虑将哪些学生安排在一个小组,学生才会乐于交流,乐于表达。

简而言之,老师就是要通过科学组织学习活动促使学生人人参与学习,人人都能参与合作探究展示。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通用6篇)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通用6篇)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通用6篇)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通用6篇)我们有一些启发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就可以提高对思维的训练。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通用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1阅读了《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受益非浅。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与感受。

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

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

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xx年,而我校在20xx 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

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收获之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增强。

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

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

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

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5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读了《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

书中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作为教师,我才感觉到自己该改变角色了。

作为教师,我一直认为自己付出努力就是对得起学生了,自己做得多一些,就是在提高教学质量,是积极、认真地服务于学生的充分体现。

但没想到自己其实是犯了“汗水主义”思想,带着“插秧越密越好”的“教师苦做”思想,却不知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生长空间,更破坏了他们自由生长的规律,使得学生被传统束缚,无法自由施展。

这种“保姆式”的教育并不可取。

既然“抛秧式”教育不仅能减少劳动量,还能给学生带来自由生长的快乐,且效益高。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

”我觉得其中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儿童的天性”。

是学生内部自然的外在表现。

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

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

教师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

不要“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

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欢乐”。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2生本教育管理是一种促进儿童自主发展的管理,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十一。

它强调宽松与严格的结合,注重教师和学生的自主空间和活动余地,追求学校成为一个奋发向上的“学习化的社区大家庭”的理想。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精选5篇)《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体会篇1生本教育,在我理解就是首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从而自觉地完成生命主体提升过程。

只要做一件事情是快乐的,我想我们每个人都会愿意去做。

因为谁也不会拒绝快乐。

从学生的角度看,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成绩好,都能得到家长、老师、同学的认可。

但因个体差异的不同,学习上会存在差异。

换句话说,每个生命主体都有提高自身的欲望,也有内在驱动力,只不过这种内在驱动力来自于各种压力,可能来自家庭的,也可能是来自学校和社会的。

学生都想学好,只是由于方法、自我控制力、人本身所具有的惰性、还有天赋不同,造成了学生的成绩出现差异,自然而然出现所谓的优、中、差三等学生。

问题关键在哪里呢?兴趣,生本教育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中感到学习的快乐。

以郭教授的理论,即生本教育就是要建立一个为而不争的教育成长世界,让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地以学习为快乐,而并不仅仅在乎分数和排名。

作为语文教师,我的心情是复杂的。

当看到学生作文、作业或周记中谈到自身烦恼时,我却只有安慰和鼓励。

这些烦恼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个人学习方面的。

例如,7班dyj,她的成绩在我们任课老师眼里是很好的,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就是她这样一个优秀的学生也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

在这次期中考试之后,一次下课期间,她告诉我说:“老师你安慰我一下吧,我心理不舒服。

”虽然她的总分在全年级和全班都是第一,但是她会因某一科目没有拿到第一而沮丧。

她在作文中写道,考得好的同学某一眼神、某一个细小的动作都似乎在嘲笑我。

还有,她在预习《在沙漠中心》一课时,预习作业中有这样一道题:“读了本文你联想到了什么?”她是这样写的:通过阅读课文,我联想到了我们现在的学习。

我们现在的学习就好比在沙漠中心,只有忍受住挫折,坚抵住困难,才能走出学习困惑的缠绕,走出沙漠。

看到了这些,我内心是很沉重。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16篇)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16篇)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16篇)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篇1这个月翻阅了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感受较多。

全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需一切为了同学,高度敬重同学,全面依靠同学”的新理念,观点新奇,论述独到,内容丰富,是一部哲理性强而又生动活泼的学术专著。

《教育走向生本》具有突破性的奉献,依据我的理解主要有以下五点:一、关于两种教育体系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

“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缺乏以解决今日的问题了”。

由于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同学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同学为主体,而且要彻底解决落实同学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确实是这样,假如不从体系上解决教育改革问题,事实上课程,方法,管理评价,总是互相制约,我们还是要长期被师本教育体系紧紧地捆绑着。

例如如今很多老师在会议上、文章中观点往往特别正确,而在现实工作中总跳不出原来的阴影。

缘由之一就是新理念对于有的老师还仅仅是显性学问,而他的行为仍旧被师本教育体系的隐性〔缄默〕学问所左右。

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化的讨论作为基础。

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同学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分;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分;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分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究。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分详细表达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二、关于两种不同的理念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同学”。

分析了很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查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同学”的价值观并不简单。

这点我深有体会,例如“走教案”现象的产生,就是“师本体系”评价造成的。

那种为了评比而细心设计的教案,课堂上老师关怀的是如何展现自己的风采,让同学“出彩”也是为老师设计的教案服务。

外表看,这样的课,教学目标正确,一切按打算进行,同学也在参加,也有收获,高兴奋兴,热喧闹闹,天衣无缝,准时下课。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精选3篇)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让人头脑更加清醒,目标更加明确。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走向生本学习心得体会1生本教育的理念是由郭思乐教授首先提出并倡导实施的,是针对过去教育教学中方便老师的教学或者说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从教材到教学方式、从教师到学生一整个体系颠覆了以往依靠老师、以老师为中心的传统。

倡导以学生为本,激扬生命的主旨。

这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已经实施了20xx年,而我校在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倡导下开始实施。

一开始对生本的认识是非常模糊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本无法放开手脚,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又怕学生不能接收,通过生本理论的一些培训和观摩成功老师所获得的经验,对生本教学的方式增强了信心,逐步的把生本教学的模式搬到自己的课堂中来。

一:学生学习的兴趣得到了增强以往所任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直是困扰自己的一大课题。

在对这届学生的生本实践中,通过课堂上让学生多动手,积极发言,到有的时候放手让学生来讲题,学生的兴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

以往所教的同等类型的班级,在一开始初一的时候,很多同学兴趣还是比较高的,可是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深入,由于长期的被动接受,很大一部分同学的学习热情逐渐消失,特别是初二的分化时期感到尤为头疼。

而在本次生本实践的过程中,我欣喜的发现,学生不但顺利的渡过了分化期,而且很大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还有提高的趋势。

课堂上,结合具体的题目,通过一些同学讲解,另外的一些同学纠错,老师通过真诚的表扬结合小组与个人的计分的方式,让学生兴趣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找出他人错误的过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提高。

一开始进校的时候,本班与同类班级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经过一年的实践,在及格人数上就基本持平,进入初二以来,在及格人数和平均分方面都成功的超越了同类班级,不过在优生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6篇读书心得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六篇读书心得(一)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让教育激扬生命——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这一切都强调,人的生命具有无限潜能,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相信他们,给出足够的时间、空间和氛围会激励他,他们就会还给我们一个惊喜。

我们的教育应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而这也正是郭思乐教授所倡导的生本教育——以生命为本,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适合学生的教育。

在教研室郎主任的推荐下,最近一个多月,断断续续地选读了郭思乐教授著作《教育走向生本》的部分章节,虽然没有细读,也没有读完,但受益匪浅,现将自己读这本书的零星心得体会整理下来,以便更深入地领悟“生本教育”的真谛。

一、教师要注重教学的交付,给儿童适合的教育。

郭教授认为,教师要注重教学的交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

只有当学生处在真正自主的状态中,他们的潜能才能得到激发,他们的天性才能得到张扬,他们的获得才会像鲜花一样怒放。

教师需要提供给儿童适合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

二、教师要努力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论。

“教育者的意志不等于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设计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的教育必须由师本转变为生本。

我们应该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教学方法,以服务者、促进者的姿态行事,以学生学的方式决定我们教的方式,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要符合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9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9篇)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9篇)《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9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育走向生本》读后感1《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中郭思乐教授所提出的“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一、一切为了儿童的价值观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到:“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

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儿童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儿童作为教育价值原则。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教育对象,但传统观念使我们对教育对象缺乏完全而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并没有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我们的教育过程,并没能从对象的生长和生成规律去设计;我们的教育常常为社会习俗所左右,从而偏离了教育对象的本体。

我们常常有这样的认识,把教师的教育设计误认为是为儿童设计的,教师的意志误认为是儿童的意志,教师的兴趣误认为是儿童的兴趣。

现在,我们教师迫切需要的是把为教者设计的教育,转变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即是把师本教育转变为生本教育。

而我们目前教育的模式,正是忽视了教育主体这一点。

在日常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备课,以自己的内心想法去揣度学生的内心想法,这是有所欠缺的,并不能完全做到以学生为本,学生学习的效果当然也不会太好。

要想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最有效,那就是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调动孩子的快乐情绪,运用能激发孩子快乐情绪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

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一旦他们发生兴趣时,也就是教育的好时机。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句话在今天和以后都不会过时,这不仅仅是一种方法,它所包含的是人类知识获取的一个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精选5篇)

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一:教育走向生本心得体会假期中读了郭思乐编写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

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

有时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

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

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想法和切身的感受,一旦学习出了差错,就大声的斥责让孩子心惊胆颤!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

教学中封闭的资源和方式必将产生学习结果的单一和学生思维的僵化,于是学习变成没有个性的重复和验证、记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都被禁锢,没有创造性的工作让教师在重复、单调中,滋生了麻木和倦怠,最后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现在我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当学生从自己研究和探索中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时候,那种喜悦是在教师的教的情况下无法比拟的。

他们能有那样的学习方式真的很幸福,他们在学习上冲劲十足,自主意识强烈,不光有很好的合作意识,更多的是学习上的创新意识,他们乐于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我们也从中看到,他们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1“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老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同学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瑕、欢乐及坚实的进步。

”虽然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这句话,但当我真正地接触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理念之后,才立刻感觉眼前豁然开朗。

那什么是生本教育呢?简约来说,生本教育就是以同学为本的教育。

就课堂来说,生本教育是为同学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区分于为教教好教而设计的师本教育,生本,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为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提出的“不做纤夫,只做牧者”为我们老师指明白方向。

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实现同学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进展。

就整体来说,生本教育是一切为了同学,高度尊敬同学,全面依靠同学的教育。

就原理来说,生本教育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它以”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的教学方式,促进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的学习,向”不教而教“迈进,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同学,使老师从”苦教“,同学从”苦学“状态下解放出来,因此生本教育充斥了生气和活力。

就操作来说,生本教育是以学为本的教育。

郭思乐教授说:”身为老师,我们用语言来影响同学,用环境来助育同学,用活动来培育同学,但就是没有方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任意对其进行剪裁、修剪、打磨。

老师只不过是同学自主进展的服务者和仆人。

“由此可见对师者的要求可不能停留在教学层面上的传道、解惑,而是要对同学作更具深远意义的创新意识的挖掘。

生本教育是一种理念,同时生本教育在肯定意义上也是一种操作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提倡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直至不教而教。

通常在先学布置之后,个人课前先学习,课上小组早沟通,班级沟通,多次反复。

评研。

它表达了三大步。

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收获学习。

而目前我们正在运用的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导学案教学模式与郭教授提出的生本教学理念也正相吻合。

作为一名数学老师,如何运用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结合我现在正在运用的导学案及升本教育的理念,我感觉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营造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2011学年学习《教育走向生本》
学习心得体会
本年度,我学习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走向生本》。

通过学习郭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我了解到“生本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老师仅仅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指导者和引领者。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放弃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你一句,我一句的讨论。

以往我们的课堂是教师在上面讲的声嘶力竭,学生在下面似听非听。

上课的时候,我们在上面讲,总是有学生不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也是还难调动学生的兴趣。

有些问题让学生自己来讲解吧,还扭捏不大方,声音小的只有自己才听得到。

随着这样的恶性循环,学生在课堂上主动举手发言的热情越来越低。

这种状况是如何造成的呢?分析一下原因其实简单,就是以前我们的教师在课堂将知识讲解的太多太细,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太少,久而久之使学生思维懒惰,懒得思考问题,认为学习是被迫的,是为家长学、为老师学,没有了学习的动力,自然课堂效率低。

生本课堂带来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和成长。

课堂应该在给予学生充分的前置性学习的经验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思辨,能学会的自己学会,不能学会的创造机会让他学会,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帮助学生,而不是限制学生。

在课堂上还应该给学生充足的空间,让学生们自主交流、展示成果、互相质疑,在合作、交流、质疑中主动学习,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孩子们就有成就感,就有了自信,这样学生对课堂学习就更感兴趣了。

生本教育、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课堂上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主动的探究,主动合作、主动展示,甚至主动评价。

课堂上应该尽量讲得少些,引导孩子发现的尽量多些。

破茧成蝶的结果是美丽的,但过程是痛苦的。

在我看来,“生本教育”就是“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

首先,生本教育突出了学生。

生本教育的课堂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感悟”知识,而不是在教师灌输下“接受”知识。

说到这一点,我深有感悟。

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乘法的两步应用题时,有这么一道题“公共汽车上原有20人,到站后下去14人,又上来17人,现在公共汽车上一共有多少人?”一般处理这样的应用题,教师可以用图例画出来,再标出上去的人,和下来的人,然后教学生列式计算。

这就是典型的“师本教育”。

可在研读《教育走向生本》后,我就想,能不能也搞个小实验呢,于是,我让学生
先进行思考,再“偷偷”地告诉我答案。

结果孩子们提出了两种解决的办法。

当然,也有孩子想的办法不对,结果当场就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孩子们在这种知识的碰撞中获得更多的学习经验。

课后,做数学补充习题时,我发现,的确错误率少了许多。

其次,生本教育突出了学习本身。

生本教育的基本过程是:(1)课前的学习准备;(2)上课时的小组讨论;上台发言与座位上聆听、质疑、探究……;(3)课后的追根究底……处处突出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知识重要千万倍。

比如会利用各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通过文字或图例表达自己的意见;课堂上学会聆听老师、同学的讲话、上讲台用口头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质疑、对别人的质疑回答自己的见解等。

“生本教育”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在课前,课堂上是反馈、交流、讨论和互相质疑,课堂只是起到调度和调整学生学习方向和方式的作用,让学生一直保持激情,自主地学习下去。

然而,我们的课堂往往是老师教,学生听得课堂,在课堂上学习新知识,却不知学生是否都接受了,是否都学会了,哪里还有不懂的、不明白的,都没有机会表达。

相比较一下,的确是差得太多。

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产生动力,老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调控,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久而久之,教学活动形成良性循环,“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所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

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

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

” 通过学习,了解到郭教授的生本教育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它为教育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它提出的“不做纤夫,只做牧者”为我们教师指明了方向。

教育应实现由“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的转变,实现学生积极、主动、活泼、健康地发展。

成功者总是在寻找方法,失败者总是在寻找理由。

学习着生本,思考着生本,实践着生本,享受着生本。

杨凤祥
2011年3月2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