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太平村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第I卷第1至6页,第II卷第6至8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校、考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上交。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胡焕庸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从图中可知,我国人口稠密地区为()

A. 西北部

B. 东北部

C. 西南部

D. 东南部

2. 造成我国这种人口分布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A. 文化传统

B. 自然环境

C. 国家政策

D. 社会治安【答案】1. D 2. B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读图可知,“胡焕庸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线)呈东北—西南走向,以此为界,东南侧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在100人/平方千米以上,人口稠密,西北侧大部分地区人口密度低于

50人/平方千米,因此从图中可知,我国人口稠密地区为东南部,D符合题意,排除A;读图可知,我国东北部和西南部人口密度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内部不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排除B、C。故选D。

【2题详解】

“胡焕庸线”(黑龙江黑河—云南腾冲线)基本上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重合,两边地理、气候迥异,线东南自然条件相对优越,适合种植业发展,环境承载力强,开发较早,社会经济条件较好,因此人口密度较大,线西北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不适合规模种植业的发展,环增承载力小,开发较晚,社会经济条件较差,因此人口密度较小。由此可知,造成我国这种人口分布格局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环境条件,B符合题意;文化传统、国家政策、社会治安不是造成我国人口分布格局的根本原因,排除A、C、D。故选B。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就业状况,城市化水平,交通状况);开发历史长短。

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3. 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

B. 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

C. 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D. 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

4.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 春运不属于人口迁移

B. 疫情期间,我国各省市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属于政治因素人口迁移

C. 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

D.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

【答案】3. C 4. B

【解析】

【分析】

【3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为获得一种更好、更满意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人口移动形式,其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因此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环境条件的差异,

C符合题意;地区间经济水平的差异、地区间就业机会的差异、地区间投资政策的差异不是形成“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原因或原因,排除A、B、D。故选C。

【4题详解】

春运只是一种交通运输现象,它可以成为人口迁移的媒介,但本身不属于人口迁移,且春运中人口流动大多为短期流动,不一定会成为人口迁移,A不符合题意;疫情期间,我国各省市医务人员支援湖北,只是人口短期流动,不属人口迁移,B符合题意;改革开放后,我国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加大,人口流动限制放宽,因此人口流动频繁,迁移规模加大,C不符合题意;改革开放后,我国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就业机会较多,生活条件较好,吸引相对落后的中西部人口迁入,因此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势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移动,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人口迁移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判断方法——是否发生了地域上的移动(即行政区位的改变);是否有居住地的改变;变更定居地的时间长短(通常为一年)。

中国四大沙地之一的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交界处。地处防沙治沙第一线的陕西省榆林市,60多年来经历几代人持续开展大规模“北治沙、南治土”的治沙造林运动,2020年4月22日,记者从陕西省林业局获悉: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版图“消失”。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导致毛乌素沙漠沙进人退的主要原因是()

A. 全球变暖,气候异常

B.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C. 深居内陆,降水稀少

D. 多风沙,蒸发旺盛

6. 榆林由“沙漠之都”变成“大漠绿洲”,使得当地()

A. 环境承载力变小

B. 资源承载力变小

C. 人口合理容量变大

D. 科学技术水平提高

【答案】5. B 6. C

【分析】

【5题详解】

毛乌素沙漠沙进人退,即沙漠化。全球变暖,气候异常对毛乌素沙漠沙漠化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毛乌素沙漠所在地原来不是沙漠,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破坏了当地植被,导致沙漠化产生,出现沙进人退的现象,因此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导致当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B符合题意;材料信息表明,榆林沙化土地治理率已达93.24%,表明当地自然条件是适合植被生长的,因此降水稀少、多风沙等自然条件不是当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D。故选B。

【6题详解】

榆林由“沙漠之都”变成“大漠绿洲”,使得当地环境质量上升,土地生产力上升,人口合理容量上升,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也随之变大,A、B错误,C正确;榆林由“沙漠之都”变成“大漠绿洲”,对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没有直接影响,D错误。故选C。

【点睛】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土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盲目开垦和不合理用水等生产活动破坏植被。

按照功能划分,乡村内部功能区主要有公共空间、居住区和生产区等,他们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构成了乡村的内部空间结构。下图为某乡村部分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7. 乡村的主体景观的是()

A. 建筑

B. 水井

C. 道路

D. 商店

8. 甲、乙、丙、丁四幅图中,主要属于生产区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9. 乡村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出现一些满足居民社会需求的公共设施,如图中的()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7. A 8. D 9. 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