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与教学的认识
谈谈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人教版高一选修备课资料)
谈谈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教学(人教版高一选修备课资料)“外国小说欣赏”这门课怎么教?这虽是一个教学方法的问题,但要从课程和教材的角度思考。
我们以为,课程标准制约选修课程的开设,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教材的编法,而选修教材的特点又影响教法的选择。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提高文学修养;二是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三是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四是尝试创作小说,把创作和鉴赏结合起来。
“外国小说欣赏”就是在这样的目标指示下开设的一门选修课程,因此,它的性质当然是由课程目标决定的。
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一门怎样的课程呢?首先它是选修的。
必修课业已结束,选修课程是在必修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相关学力,这样,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稍微讲究一点高度和系统性。
其次它是文化的。
如果《〈论语〉选读》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外国小说欣赏》是了解西方特别是近现代的思想和文化。
所选的16篇小说,都是“以思想为目的的小说”。
第三,它是经典的。
所选的都是近现代外国小说公认的经典。
对于小说这种叙事艺术,教学时需要感悟与欣赏。
第四,它有着新的语文知识。
如西方现代小说的基本文体特征,小说史的大致轮廓,创作方法和大致流派等等。
当然,对这些知识不是系统的学习,而是大概的初步的了解。
对这门课程的性质作这样的分析,虽然不很科学,却能从教科书中找到印证。
那么,《外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有什么特点呢?笔者归纳如下:1.吸收了小说研究领域已被广泛认同的新成果。
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组织单元,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单元。
每个单元介绍了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大学时有所涉及,但并不系统。
可以说,这是新的语文知识。
2.选文的深度,决定了师生阅读这些小说有一定的难度。
尽管编者考虑到中学生的接受水平,但是外国小说的特质让习惯于阅读传统小说的学生感到陌生,何况所选的16篇小说,除了《墙上的斑点》外,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都是第一次接触到,可能连老师都感到陌生,因为在大学期间接受的外国文学作品已经逐渐淡忘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备课思考
5、对斑点六次猜测的叙述是简洁的还是繁复的? 《桥边的老人》的叙述是层层“减法”,显得简洁;
而《墙上的斑点》则繁复得多,显得枝蔓丛生,伍尔 芙惯用叙述的“加法”。 6、请大家一起来研究一下伍尔芙用了哪些“加法”使 得叙述繁复?
(描写回忆、自由联想、意识流、抒写感受、描述 梦幻、直露情绪、内心独白)
《炮兽》一文大量运用对照手法,在这篇课文 的场景描写中他是如何运用他的对照法的?请分 析对照在场面描写中的作用。 1、第一场景中蕴含着哪些对照? 2、第二场景中又蕴含着哪些对照? 3、第三场景中有没有对照?
2020/6/29
4、《炮兽》的故事发生在《九三年》的开头, 《炮兽》整个场景的设计,都是为了引导全书的 主角之一朗德纳克侯爵出场。讨论:《炮兽》这 一场景为朗德纳克侯爵的出场作了哪些设计? 四、总结场景
场景是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的。课后研 究本文中的自然环境对于表现作品主题,刻画 人物性格的作用。
一、切分场景
二、欣赏场景
三、探究场景
四、总结场景 2020/6/29
《娜塔莎》教学设计
一、请学生复述课文情节。 明确:复述抓住各部分重点即可。
第一部分侧重于对娜塔莎兴奋、激动和焦 急心情的描述。
第二部分侧重对娜塔莎在盛大舞会上的心 理和与安德来公爵相遇的情节的描述。
2020/6/29
2、编写意图
外国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世界的一 个庞大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忽视的人类智慧的 结晶。
本课程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 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感 知小说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在阅读、领悟的 基础上提升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通过这门课, 使学生初步了解外国小说史的大致轮廓以及关 于外国小说的一些创作方法和知名流派,提升 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高格调的审美情趣。
审读教材:教师共同的责任——《外国小说欣赏》选修教材编校指瑕
删去则韵味尽 失。 作者单位 : ( 浙江省湖州市第二中学)
1 缸 育 21I 00 6 B
,
或 重新 开发 教材 , 同承担 起 规范 教材 的 责任 。 共
小说欣 》 教材编校指瑕 赏 选修
。
薹
◇ 贾桂 强
杏 坛
浙江 省 高中二年 级 下 学期 选 用 了人教 版 的 《 国小 外 说 欣 赏》 2 0 年 第2 .。在研 读教 材之 后 , 者发 现 其 中 (07 N) 笔 有三 个方 面的 编校 不 够规 范 、 准确 . .
末 用一 个 问号 高考对 于标 点符号 的 考 查 . 带有 高度 的综
合性 和技 巧 性 . 因此 , 材 中 的 标 点 必 须 规 范 使 用 。 教
三是 选 文删 改 欠周 密 .有误 改或 误删 的 现 象 如 第
智力等 方 面的 素质 ” ( 现代 汉语 》 版 , ,《 第5 商务 印 书馆 , 第
二 是标 点使 用欠规 垦”
;堡 全壹 ! ( : 列夫・ 尔斯秦《 托 娜
罗” 变成 了“ 瓦斯 贝特 洛 ” “ ・ 尔维勒 ” 布 .拉 维 变成 了“ ・ 利
维厄 维勒 ” 无修 改的 必要 . 不知根 据 何 在 ;用 手肘 ” , 且 “ 变 成 了“ 胳膊 肘 儿 ”加 上 儿 字 。 显 北 京味 , 整 段 风格 用 , 凸 与
是 语 言表 达 欠 准确 . 有病 句 如 第 1 页 “ 3 …… 这个
庞 然 大物仿 佛 禀赋 着 闻所 未 闻的 无所 不在 的 力 量 . 同时 向四 面八 方撞 击 ” 中“ 其 禀赋 着 ” “ 时 向四 面八 方撞 和 同 击” 用在 此 处有语 病 第一 .禀 赋 ” 意 思是 “ 的 体 魄 、 “ 的 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一单元 话题:叙述 叙述人称》优质课教案_13
小小人称,大有深意——谈小说中的叙述人称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辨析小说中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2.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3.体验小说中的人称的使用与替换形成的审美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体会小说中的人称的使用与替换形成的艺术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特定语境下的小说人物的内心与情感,感悟作者的精神与襟怀;2.理解小说中的人生哲理,感悟人生真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并掌握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人称及其作用。
2.难点:感受审美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PPT播放)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同学们,当我们品评这卞之琳的这首小诗不同凡响的题旨,流连于这首小诗含蓄隽永的意境之时,我们更惊叹于作者神奇而灵活的庄周梦蝶式的视角转换。
在这首诗中,有三个视角:一个是“你”的视角,“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明月装饰了你的窗”,这时候这两个风景片段都有你的视角,也就是你的视角都在里面暗含着。
你看风景,你看明月,视角自然是你的。
第二个,别人的视角。
别人在楼上看你,别人做梦梦到了你,那视角自然是别人的视角。
第三个,还有一个视角,作者的视角,超然于物外的视角,上帝的视角,全能的视角。
同学们,我们接下来看一个短片(韩剧:“请回答1988”片段),约3分钟。
看之前我想请大家注意在这个片段中的叙述上有没有什么特点?明确:在这个片段中,出现了第一人称的“旁白”,这时候旁白者能够知道被叙述人物的全部秘密,先于被叙述人物知道他们所面临的命运。
事实上这个旁白对于这个事情就有了全知全能的视角,但这里的“我”因为是第一人称,也就是说对于其他事,他仍然是受限视角。
这里,我们谈到了视角和人称,那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小说中的人称又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今天一起来谈谈小说中的叙述人称。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特点
调的审美情趣 。 西方 现代 派 文学 流派 纷呈 ,政
文学的科学性 ,一直是中学教 师
治 、思想倾 向也很不一致 , 但有如下
是毋庸置疑的,但是 由于以前教材要 : 凡点共同点:①各流派都强溺要表现
求的模糊性 , 使得文学的科学性在 中 : “ 现代 意识” ,其 中心就 是危机 感和 学语文教学中,几乎被扼杀。由于对 文学的科学性缺 乏了解 因丽 一般
教 研 成 果 园
杨 长 橐
人 教 版 《 国 小 说 欣 赏 》 的 特 点 外
文目 标显然要更高。新一轮课程改革 把 语 文 学 科 归 人 “ 言 和 文 学 领 语
域” ,重新确立 了文学在语 文教学 中
思考 。总之 , 这是一本真正的把小说 当成 “ 小说”的好教材 。
的小说文本都 比较典型地说 明了这个 话题的作品 ,教学可操作性很强 。每
个话题下面又分解出一些小话题 ,深
界级大师 雨果 、高尔基 、 托尔斯泰的 作品,也有众多诺贝尔奖获得者 的作
品 。在 “ 题 ” 和 “ 考 与 实践 ” 话 思 中,重在 以文学的眼光 , 观照小说的
入阐述该话题不同的方 面,以方便教
( 的话 《 国小说 欣赏》前 言) 编者 外 。
教材紧扣 “ 国小说”这一特性 ,课 外 文的选 择上重视经典作品 ,作品所代 表的流派更是多元化 ,几乎涵盖了近
现代外 国小说 的所有主要流派 , 有世
等八大单元。这些话题 大体上囊括 了
小说的一些基本面 , 是各个单元的核 心要素和分类依据。每个单元所选择
人物 出场…
调 ” 营造意境与渲染 境” “ 弓 : 说,外晷小说是我们今天面对的文学 导 l 揭示人物性格… 作 为 :世界的一个庞太的组成部分 ,是不 可 象征 ”凡个小话题 。这些太小话题 的 :忽视的人类智慧的结 晶。这门课程 旨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1-新人教版选修
骄傲的勇士丹柯望着横在自己面前的广大的草原——他快乐 地望着这自由的土地,骄傲地笑起来。随后他倒下来——死了。
——自我牺牲,一心为公的高贵品质
作品主题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小说主 读者的人 题的基 生体验、
读了这段话,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丹柯
勇敢、坚强
穿过
前勇
搭救 往
直 站起
自然
环境恶劣
人类
前进(难)
难进 退
投降 族人
两
快乐、强壮、勇敢
后退(难)
敌人又强又狠
略
烘
托
详
“一波三折”的情节(二)
丹柯的故事出自伊则吉尔老婆子之口,由于它是一则民间 传说,小说沿用了讲故事中最为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口吻。
故事在一开头就为丹柯的出现拉开了序幕:一群生活在草 原上,快乐、强壮、勇敢的人被另一凶残的种族赶到不宜生存 的林子深处去了,惟一的出路是穿越森林到另一片草原上寻找 生机。
作业一:《丹柯》主题的拓展思考——
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 奇·彼希柯夫
? 马克西姆·高尔基
有人说,从《丹柯》中可 以窥视到高尔基的“最大 的痛苦”是什么,你同意 吗?
作品主题的拓展思考二
伊则吉尔老婆子——
“这是从丹科炽燃的心里迸发出来的火星。在世 界上曾经有一颗心,某一次这颗心冒出火来……这也 是一个古老的故事啦……古老的,完全是古老的!你 瞧瞧,在古时候有着多少故事?……可是现在,再没 有这样的东西了,无论是事情,无论是人,无论是故 事,都没有跟古时候一样的……为什么呢?……现在 我看见各式各样的人,但却没有强有力的人!他们到 哪儿去了呢?……美丽的人是愈来愈少啦。”
普通高中新课准人教版语文《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介绍
小说的八个 基本元素(话题) 传统小说的三要素 叙述 人物 场景 情节 主题 环境 人物 ●这些话题大体上囊括了小说的一些 情节 基本面,是各个单元的核心要素和分 结构 类依据。每个单元所选择的小说文本 情感 都是比较典型地说明了这个话题的作 虚构 品。每个话题下面又分解出一些小话 题,深入阐述该话题不同的方面。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叙述 场景 主题 人物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第七单元 第八单元 情节 结构 情感 虚构
第一单元:叙述
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生;通过具体课文的分析,考察 小说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与内容、题旨的关系;了解小说的叙述腔 调和速度控制。
《桥边的老人》:叙述角度和人称对于主题表达的作用
第一人称,有限视角:亲历感;依靠对话,显示故事;含而不露, 令事件、对话充满弦外之音 细节反复出现:“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 办?”
《墙上的斑点》:叙述角度和人称对于主题表达的作用
第一人称,全能视角:主观性;给叙述者最大的叙述自由 理清意识流动的大致线索 了解意识流的写法和特点
写作
一题:训练学生在规定情境下的联想思维能力,体会叙述人称的 选择对于作品题旨表达的意义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 秀的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 ,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 高文学修养。 (2)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 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 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 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
(五)倡导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与主观能动性。
比如,在《教师用书》部分的教学建议里, “虚构”单元的一个教 学建议是:“组织一次类似于电视综艺节目的竞猜活动,让同学讲述 一件事,让听众判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的。”类似的活动会非 常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小说叙述角度 人称 教学设计
《外国小说欣赏》叙述视角和人称教学设计冯小艳河北秦皇岛市山海关第一中学一、【设计理念】1.教材分析:叙述角度和人称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书高二语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话题叙述中的内容。
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是小说欣赏的的第一步,而叙述人称又和叙述角度密不可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2.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获得语文学习经验的直接参与者、行动者,更是语文学习中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培养的主角。
平时大多数人有看小说的习惯,对一些技巧可能没有过多关注过,所以在小说写作上也没有大胆尝试,通过叙述角度和人称的讲解希望学生在阅读小说甚至在写作上能有个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叙述角度和人称的有关知识,初步感知小说基本特征。
2.通过阅读及反思,尝试“讲故事”,学会选择合适的叙述视角,运用恰当的人称。
3.进一步反思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联系高考,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1.注意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学会运用人称写作,表达。
2.用所学解决高考试题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大家爱听故事吗?小说就是一个故事,它要有个讲述人,下面我们看一下《祝福》改写版,思考谁在讲故事。
展示:《祝福》改写版:祥林嫂,卫家山人,一生非常艰辛、坎坷。
早年嫁给比她小十岁的丈夫,有婆婆和一个小叔子,家中以打柴为生。
某年春,丈夫不幸去世,祥林嫂孤身一人来到鲁镇,后在鲁四老爷的家中作女工。
祥林嫂虽然是一个寡妇,但她模样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常常顺着眼,是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试工期内她干活勤快有力,很快就成为了鲁四老爷家中正式的女工。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但是祥林嫂的做工却丝毫没有懈怠,到年底,筹备福礼,全是一人担当。
然而好景不长。
新年刚过不久,祥林嫂的婆婆突然来到了鲁镇,并强行带走了祥林嫂。
哪知道祥林嫂的婆婆为了给小叔子筹办结婚的彩礼,竟然将祥林嫂强行嫁到了山里。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借我慧眼看人性教案1
《借我慧眼看人性》教案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群文阅读《琥珀手串》《害人郎中》《午餐》。
教材分析:1、《琥珀手串》是作家宗璞的一部小说,小说的核心是护工祝小凤与林总交换配戴真假琥珀手串,引发周围人各种议论评价。
作者在小说中设置了阶层之间的矛盾、亲情之间的矛盾,可以说是构思十分严密,因此这部小说虽然文字波澜不惊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2、《害人郎中》是聂鲁达的一篇讽刺小说。
这部小说着重刻画了送葬队伍滑稽可笑的群像,精炼的文字充分展现人性的贪婪,虚伪、阴暗,另一方面,医生赫里贝尔特博士身上表现不惧权贵不追名逐利的可贵品质,啤酒酿造商则表现出可贵的忠诚。
3、《午餐》是毛姆的作品,作者用流畅精妙的文笔讲述了一顿昂贵又可笑的午餐,一个虚伪贪婪的中年女人,一个唯利是图的老练侍者三个市井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令人久久难忘。
小说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对话推动情节发展,语言描写个性分明,心理描写细腻生动,语文幽默风趣,人物个性鲜明,对比突出。
二、学情分析。
、高一整个学期以散文学习为主,高一学生还没有系统学习小说的知识。
学生阅读小说兴趣高,但是阅读速度快,喜欢阅读情节性强的小说,不注意速读与细读的结合,在阅读后普遍只记得住小说的大概情节和主要人物。
培养学生静下来,慢下来阅读的读书态度,培养学生细读和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显得十分必要。
三、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赏读《琥珀手串》《害人郎中》《午餐》,感受三篇小说的主题,学会细读小说,掌握阅读人物的手法【学习重点】1、整体阅读三篇小说,读议“人性的美与丑”。
2、学会从人物入手精读,掌握阅读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在阅读中感受人物描写的巧妙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课型设计:大单元教学法。
文本特点:并列式文本。
课堂环节:教师指明议题----指导阅读方法----示范阅读《害人郎中》小说片段----还课堂给学生,学生围绕议题阅读文本、筛选信息、讨论议题-------学生展示成果。
学生安排:学生提前组合讨论小组,确定发言人及发言形式。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课件2 新人教选修
三、提问—— 探讨升华 1、学生提交问题 2、教师慧眼识“问” 3、教学中有机穿插 4、培养质疑、激发思维
四、评论——实践训练
作品介绍 自问自答 短评赏析
内容概述 续写改编 专题小结
谢谢大家,敬请指正。
• 知识更新是教学的突破口——胡勤
《外国小说欣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
• 主题——“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题鲜明对 于小说很难说是一个优点”。
• 人物——“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概念。 • 虚构——区分“事实”与“真实”,心灵真
实。
对策:
1. 掌握新的文学要素
2. 清洗陈旧的认识
3. 建构新的知识范畴
《外国小说欣赏》教学的困惑与思考
一、如何最大程度的发挥教材的效益
(一)了解外国小说教学的具体要求
《〈外国小说欣赏〉模块教学指导意见》 :
1、加深对外国小说文化意义的理解,从中学到中国传统文 化之外的其他文化,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
2、能够分析小说对一些问题的表述,这些问题包括人性、 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思潮等,思考它们在当时和当今的文 化背景中表述出来的不同意义。
3、能够判断外国小说的类型,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小说的特 征,学会运用不同方法阅读和阐释不同类型的小说。
4、学会小说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和评价。
教学目标要符合小说的特点
突出小说在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性,不混同于一般的记叙文
(二)了解《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体系
以小说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
• 叙述
• 场景
• 主题
• 人物
传统小说基本三要素
• 情节
• 结构
• 情感
• 虚构
《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体系
每个单元分为四个板块 • 阅读:两篇小说(目) • 话题:单元核心要素和分类依据(纲) • 思考与实践:最有特色最为紧要的部分(目) • 链接:课外拓宽的指示方向和范围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课件3 新人教版选修
如何处理文本和话题的关系 • 一般说来,精读课文应先从文本解 读入手,在解读中渗透话题知识, 再作知识归纳;略读课文可采用知 识讲解和文本解读相结合的方式, 把课文当作“例文”来处理。
困难
• 课程标准关于小说的教学目标 • 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的兴趣,从优秀的 小说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 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 学修养 • 阅读小说大致有三种目的:一为了娱乐消遣, 二为了精神滋养,三在娱乐消遣中滋养精神。 • 学生阅读小说的实际状况:娱乐消遣、跟风赶 时髦、读中国古典名著、不喜欢外国名著、从 不读小说。
浙江省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 《外国小说欣赏》课程教学目标 • 引导学生阅读外国小说,传授给学生关于小说的 一些基本知识,在阅读、领悟的基础上提高学生 的审美水平和知识水平,培养学生高格调的审美 情趣,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 • 高中生尚处于语文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期,有 别于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所以本模块教学的基 本定位为欣赏。高中的小说欣赏与初中较浅层次 的欣赏不同,应该更理论化一些,更深入一些, 既有中国传统的感悟式、评点式,欣赏,也有较 理性的深入分析。
《外国小说欣赏》与高考
• • • • • • • • •
2009年考试说明 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 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 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解读。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外国小说欣赏 备课思考
《论语选读》教学
高中语文高效阅读教学策略——以《外国小说欣赏》教学为例
2013年第8期在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由于教材阅读量的增加,很多老师感觉到,若按常规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向前推进,很难如期完成教学任务。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必须探索一条高效阅读教学的路径:以文本解读为依托,以单元话题为统摄,通过“取舍、分解、重组、渗透、拓展”等策略,努力构建阅读教学高效课堂。
一、取舍———有效取舍,突出重点一节课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能进行一定量的教学活动。
老师上课如果面面俱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会让课堂信息拥堵,学生不得要领,自然收效甚微。
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当有效取舍教学内容,集中力量,突破一点,让学生学有所获,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如何进行有效取舍呢?有效教学的起点是目标,所以取舍应当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外国小说欣赏》这本教材采取的是“话题组元”的编排体例,它以小说的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切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等八个单元。
每个单元包括三个板块:小说文本阅读、单元话题知识、课后思考与实践。
单元内部板块具有纲举目张式的逻辑关系:话题是“纲”,是关于小说基本元素的知识;每个话题下的两篇小说为“目”,是精选出来的能体现话题的文本。
所以老师在备课中,首先要关注单元话题知识在单元教学中的统摄作用,确定单元学习主题,以此作为单篇小说文本教学设计、授课的基本点。
不过,由于每一个话题下的内容往往包含着几个层面,而作为话题例子的小说,不可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所有层面的知识予以穷尽,而且对于高中学生而言,有些引进的新理论也只需了解即可,因而老师在备课时宜对话题中的内容有所选取与舍弃。
选择符合所教文本实际的“话题”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的“纲”,然后在明确单元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每篇文本结合自身内容、语言、手法等特点有重点地讲清一两点即可,对那些不太重要的内容,可以适当舍弃。
例如,教材第二单元选编了俄国著名作家蒲宁的一篇节选小说《安东诺夫卡苹果》,尽管是节选,可文本依然很长(有12页,一万五千多字)。
《外国小说欣赏》导学(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三、整合教学资源,提供课堂背景支持。
1、建构完美课程首先要整合教材资源,不要 将一本教材从一而终,按部就班。
﹝1﹞单元重组。 ﹝2﹞选文重组。 ﹝3﹞思考与实践重新设计。
教学建议
1. 在课堂中渗透思考。 2. 以灵活来训练实践。
其一是灵活地将它设计成思考题,自然地渗 透到阅读过程中。 其二是有目的的将它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 课后独立或合作完成。 其三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巧妙地将课后的某 些实践题进行转换。
教学也可分为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钻研新课标,正确理解意图,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较好地使用教材。
第二种境界,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能重视 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能成为学生学习 真正的引导者与促进者。
第三种境界,不仅会利用现成的教学资源,而 且会开发教学资源,能凭着自己的知识、情感、 经验、能力等多种因素,对课程进行开发、重 组、构建,用独立思考、自主创新架构和充实 课程标准和教材间的空间,成为新课程体系的 建构者,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
《外国小说欣赏》的编者,以小说的八个 元素为话题,在话题的视野中选编小说来对应 着呈现小说各个元素的魅力,把小说的表达方 式与表达需要结合起来,吻合起来,小说元素 的本身就表达着主题,或帮助表达着主题。而 我们教师教学的责任和教学的价值是尽可能地 把它们的魅力解读出来,引导学生加以体会和 认识。从小说元素的角度去解读欣赏小说,我 们可以得到一些收获,从中也学到了小说欣赏 的一个新的解读方法,开拓了小说欣赏的一种 新的视野。也许,这就是这本教材学习的意义 所在,也许,这也是小说欣赏的本源所在。
第二部分:接收
一、文学欣赏、语文教育中的接收美学。
1. 文本之所以具有文学作品的文学性取决于 读者,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只是一个召唤 结构,一个第一文本。 2. 文学作品的意义也决定于读者,作品的意 义包括读者在自己独特前理解下,在填补作品 空白时,创造性添加到作品中的意义,因此, 作品的意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指数,随读者的 不同而不同。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的课堂教学观察分析及审视点
人教 殷 《 国 说 欣 赏》 外 的 镶罄 投 夸 规凑 | 择 褥 § 渗
◎浙江 / 温逸林
文学 习 的基 础 ; 后两 者是 隐性 的 ,
是语 文学 习 的重 点和 动力 。语 文
干基础 知识 。 编者曹 文轩 在《 国 外 小说欣赏・ 前言》 中明确指 出:定 “ 位 于欣 赏 , 比较恰 当 。《 ”浙江省 普 通 高 中新 课程 实验语 文学 科教 学 指导意见》第一阶段 )也明确指 ( 出 :本模 块教学 的基 本定 位为 欣 “ 赏 。” 基于“ 赏 ” 欣 的定 位 , 者 听 笔 了几十节 课 ,做 了一 年多 的课 堂 教 学观察 。 课堂 教学观 察 , 就是 以 课 堂为场 所 ,对课 堂 的运 行情 况 进行 记 录 、 析和研 究 , 到改善 分 达 学生 课堂 学习行 为 、促 进教 师 发 展 的专业 活动 。 者就 教学 目标 、 笔 学 生 角色 、 学效 果 、 堂 场 景 、 教 课 教师 素养等 方面进 行 了观察 和分
标, 应探讨“ 兹拉特和阿隆一家之 间的情感关系 ,以及兹拉特和阿 隆如何 战胜那场暴风雪” “ ,阿隆
家 对兹拉 特情 感变 化和处 理方 式” 问题 , 步 引导学 生对 人 与 等 逐
一
,
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 目 标 。知 识和 能力 ” “ 是显 性 的 , 语 是 读教学时可以信手拈来 。教师只
有从 文本 的特点文 学作 品 , 阅 使
动 物 之 间 “ 的双 向流 动 ” 爱 的情 感认 知 ; 用情感 主线设 计 教学 , 陶 冶学 生性情 ,让学 生认识 到情感 的力量 是无 穷 的。课堂 教学 合理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之教学看法课件
《丹柯》教例:话题为主线。
主线既是教学目标,又是基本教学 内容,同时也指教学思路。根据话题, 《丹柯》可教的基本内容有:
①小说的主题,②主题形成的途 径和主题的实现效果,③小说主题与 内容的关系、不同艺术手法(浪漫主 义、寓言、象征)对主题呈现的意义, ④小说主题的选择、开掘以及主题观 的演变,⑤探究小说主题的途径和方 法。
《丹柯》教例的实际教学思路
①回忆自己的阅读体验,介绍主题形成的知识。总结 两类小说(以故事为目的的小说和以思想为目的的小 说),让学生明白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②概括《柯丹》情节,落实“主题的实现”(形象大 于思想)的相关知识。
③具体分析《柯丹》情节,归纳“族群”的困境。 ④在族群的困境中寻找柯丹行为的异常之处。 ⑤在柯丹行为的异常之处探究小说的基本主题(歌颂
底线和创造
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所以必须 落实教材中规定性的东西,教师 又是课程的建构者,所以教学过 程又是生成课程资源的过程。前 者是教学的底线,不能漠视课程 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随意决定教 学内容;后者是教学的高标,即 使以“话题”为主线,也应该有 取与舍、探究与发现、丰富与创 造。
第三个环节“拓展深化”有三点内容:①小 说主题的复杂性和多义性的介绍。②小说主 题的多元化解读:刚才我们是从主人公丹柯 身上理解小说的主题的,那么换一个角度, 我们从族人身上作品又传达出了怎样的思想 呢?③小说主题的个性化感悟:这是一个关 于困境与英雄的故事,从中我们可以得到怎 样的人生启迪呢?生活阅历、价值观念的不 同,每个人感悟到的东西也会不同。如果我 是丹柯,我若遇到像他一样的困境,我为什 么会这样做?假如我是族人,我应该如何对 待丹柯那样的人?
吹毛求疵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的视角与话题的张力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教材与教学的认识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共收编16篇外国小说,这些小说既是"旧小说",又是"新小说",说它们是"旧小说",是因为这些小说不管是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小说,还是现代主义小说,都是二十一世纪以前的小说。
说它们是"新小说",是因为就高中教材来说,除了一篇《墙上的斑点》,它们都是初次出现在高中教材之中,对许多高中语文教师来说,也是熟识的陌生人,甚至许多是纯粹的陌生人。
如果按照传统的小说欣赏的教法,那么本教材的教学可能有悖于教材编者的意图,失去了一次从某些特定的视角去欣赏小说的实践机会,淡化了"外国小说选修"阅读的意义。
在教材的学习分析中,我们发现,编者把小说的的基本元素分为"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八个元素,以此为话题从八个方面解读外国小说的内在的特质,并且以话题为纲,选编小说。
用所选编的小说对应呈现各个小说元素的特有的质地的内涵,特有的质地的魅力。
教学的目的就是把小说文本放在话题视野内去解读欣赏小说,去感受小说元素的质地的魅力,领略话题的张力,从而实践一种外国小说阅读的途径。
因此话题是教材的纲要,也是教学的纲要,解读文本的视角。
这种编排方法是否科学尚且不论,但在具体的教学中,确实给我们带来新鲜和惊喜,让我们在各个话题的特有的视角中,发现了小说元素的魅力,感受到了话题的张力。
第一单元:客观的与主观的--叙述角度的力度。
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作者用"显示"叙述方法,通过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叙述了一位躲避战乱的老人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动物的遭遇,给读者留下了一个这样的事实和这样的思考:"战争让老人走开,动物留下?还是让老人也留下?"而七十六岁的年迈的老人和他相依为命的小动物在战争背景下的意象含义,给我们留下一个沉重的"诉"字。
特别是这位老人在生命临近终点之际,战争让他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和希望,客观上又让他跌坐在战火之中,这情景和形象又深刻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控诉着战争的罪恶。
此类题材的作品学生定然读过一些,而且文本内涵的这一层面学生也能读到和读懂。
而这个文本在这一单元叙述话题中的阅读欣赏价值除了这一方面,还有话题的质地--叙述腔调之一"显示"的魅力的一面。
这个战争的控诉,来自于作者冰山理论的冰山式的冷静客观的叙述,叙述的客观性,增加了揭露的真实性和批判的深刻性,增强了引发读者谴责与反思的力度,如果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从叙述的角度来解读文本,会让学生对这个文本的认识有一个新的发现,在新的发现的激动中感受话题的张力。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是主观的"讲述",而且这种"讲述"是有规律的跳跃和流动。
这种跳跃式的意识流动呈现了叙述的主观性、思维活动的自由与表达愿望的强烈性,呈现了一个思维自由奔放的叙述形象。
这个文本叙述着什么,叙述主人公思维着什么和思维的结果,也许没有多大的意义,它的意义在于叙述主人公意识流动的这种"讲述"的本身,她表达着一种愿望,一种追求;表现着叙述主人公的思维的自由奔放,表现着叙述主人公的思维无限多样性和丰富性。
教学中紧扣这一叙述腔调的本身的质地,把学生解读关注点引导到对文本这一"讲述"的质地的品味,让学生在叙述主人公意识流动轨迹的寻找过程中,从对文本表面的感受,逐渐深入到对文本内在的感悟:文本叙述方式的本身就表达着生命扩展,自由的追求。
如果课堂教学能进入这个层面,那么我们也就真正领略了这一话题的张力和叙述的魅力。
第二单元:剧烈的与徐缓的--场景氛围的感染力。
雨果的《炮兽》的场景特质是剧烈的,给人以震撼,而人最终成了场景的主宰者。
人和炮营造着场景,场景又酝酿着情绪,成为一种无穷而又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反过来左右着人物,左右着情节,而最终人物跳出这个场景的漩涡,以超人的力量主宰了场景,突出了硬汉式的性格张力。
这一文本的阅读意义是让学生进入这个场景,感受这个场景,尤其是感受场景中左右着人物,左右着情节的无穷无形的力量,并在人最后控制这种力量描写中感受人物的性格魅力。
蒲宁的《安东洛夫卡苹果》中的场景特质是徐缓的,给人以陶醉,而人物始终是场景的享受者、缅怀者。
全文整体笼罩在安东洛夫卡苹果式的特有的气息之中,各个场景有序地一一呈现出来:"苹果成熟图",充满生气,令人神往;"果园丰收图"充满温馨,令人迷恋;"大地主狩猎图",充满刺激,令人陶醉;"小地主生活图",充满萧瑟,令人惋惜,但又衰而不伤。
叙述主人公自己陶醉其中,又始终不忘领着读者走进其中,感受其中,文本特有叙述腔调--渐进般地、徐徐的"麻醉"着读者,让读者在欣赏中慢慢的享受着、感染着,为它的鼎盛而陶醉,为他的衰落而感伤。
这个文本的场景的魅力,是让读者自觉不自觉"堕落"其中,到最终又感叹其中,让人享用,又让人思考。
第三单元:显性的与隐性的--形象对主题的呈现意义。
高尔基的《丹柯》,主题用形象来揭示,表现出主题的多元性。
从文本表层来看,主题有较强的指向性--"英雄与困境"主题,表现困境中的英雄和英雄的人文情怀。
但人物形象本身所蕴含的主题并不是单一的和唯一的,当我们为英雄献身所感动的同时,人物形象最后的遭遇,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一个永恒的命题:英雄(所做的一切)为了谁?(最后的遭遇)又能怪谁(英雄的这种悲剧是谁造成的?能否找到一个具体的承担人或承担人群?能否有一个具体的而又明确答案)?--谁能回答?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多少年来,多少人能够真正地理解和接受英雄?丹柯式悲剧的成因中,在我们每个读者的身上是否能找到造成悲剧元素?……这一个个灵魂的拷问和时代的拷问,是否是《丹柯》主题的深层张力?保罗·戈埃罗的《炼金术士》,主题用寓意来揭示,表现出主题的包容性。
小男孩一次次奇遇式经历,一次次象征性地揭示着梦想和寻梦的意义:寻梦,它需要付出,它需要坚持,它需要拒绝各种诱惑,它需要心灵的感应。
当主人公经历了寻梦之旅之奇遇,读者也随着产生自己生活经历的联想和思考,或许从中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
经历并完成了对"梦"和"寻梦"的认识,这也许是《炼金术士》主题寓意式表达的魅力所在:人人都会有梦,寻梦--当我们有梦的时候。
每一个读者也许会自觉不自觉地加入这个寻梦的行列,文本就这样形象而又深刻地,自然而又亲切地表现着主题包容性。
第四单元:张扬着的与承受着的--两种生存状态的呈现。
托尔斯泰的《娜塔莎》,娜塔莎是一位社会舞台中张扬着自我的女性,她的人物形象特征是放射型的,从不同的角度表达着个性的张力。
小说从三个角度加以呈现:1、(娜塔莎全家受邀请参加舞会)因舞会而兴奋,--激动让矜持走开。
2、(娜塔莎受到安德来欣赏,被邀跳舞)因欣赏而幸福,--幸福让羞涩走开。
3、(娜塔莎爱上库拉根)因爱情而疯狂--热恋让理智走开。
娜塔莎尤如一个热情奔放的舞者,呈现着充满着生气和活力,积极生活着的人们的生存状态。
泰戈尔的《素芭》,素芭是一位社会生活中受压迫受侮辱的女性,她的人物形象特征是吸纳型的,承受着来自社会,家人各个方面的压迫与侮辱。
小说这样呈现着人物的生存状态:第一部分,在家人、乡人的眼里,素芭是一个废人,作为一个人的正常的生命体承认被拒绝了。
第二部分,在大自然的眼里,素芭是其中的一分子,能互相交流。
但在家人、乡人的眼里,她是个另类,没人和她交流。
而作为人的存在,人的生存主要标志之一是否能与他人交流。
素芭与家人、乡人的交流期盼被拒绝了,一个生命体生存的承认的期盼被拒绝了。
第三部分,在动物的眼里,素芭是伙伴。
但她是人,不应只生活在动物世界里,应生活在人的社会之中。
在这里,她作为一个社会人的社会性的承认的期盼又被拒绝了。
第四部分,在好友的眼里素芭是无用的人,素芭的努力,素巴的所作所为,素巴的幻想和企盼连好友都不会在意。
素芭作为一个人的价值的承认的期盼又被拒绝了。
第五部分,在父母的眼里素芭是一头无言的牲畜,连父母也不在意她的意愿、她的生活的未来和归宿,也不在意她的挣扎,素芭作为一个人(生活选择的)人权的承认也在她的无奈、怨恨、惊恐中被剥夺了。
第六部分,在婆家人、丈夫的眼里,素芭先是个"女人"后是个"东西",作为名义上的妻子,谁在意过她的存在,和存在的权利?作为一个妻子的承认的期盼也被拒绝了!做一个受人尊敬和丈夫在意的妻子,是一个女人在人世间最大的幸福也是人世间最大的归宿和期盼之一,但素芭却被无情的抛弃了,可怜的素芭将如何生活,又何处是她的归宿?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沉重的"弃"字!从人物意义上来说,我们多少人都曾经被拒绝、被剥夺,被"弃"过呢?这是否揭示着人世间的一种普遍的生存状态,表现出小说中人物的张力?第五单元:追求着的与挣扎着的--情节摇摆的动力。
志贺直哉的《清兵卫与葫芦》的情节是追求中的挣扎。
小说中的清兵卫热爱着葫芦,但他的爱好与父亲的爱好有冲突,不会迎合的他遭到了父亲的训斥,清兵卫沉默了,他在沉默中坚持,而且又有了新的发现,小说的情节完成了第一次摇摆。
当读者走出同情为清兵卫高兴的时候,危机又一次降临清兵卫的头上,清兵卫带到教室的宝贝葫芦被级任教员发现,此时小说叙述却转向教员的爱好,但自己有爱好的人并不一定会理解另一个人的爱好,在清兵卫和读者"千万别没收"的祈祷中,葫芦还是被没收了,小说的情节完成了第二次的摇摆--从紧张转入缓和,又从缓和转向紧张。
并且,教员还来家访告状,父亲不在,给清兵卫一个暂避训斥的机会,但教员可能会发现清兵卫收藏的葫芦的危险又把清兵卫的心提到嗓子,幸亏没有发现,暂时透了一口气,但灾难最终没有避免,回家后父亲把葫芦一个一个砸碎。
小说的情节实现了第三次摇摆,把清兵卫和读者推向了低谷。
但这个被没收葫芦让门卫老头卖了个好价钱,把小说的情节推向了高潮,清兵卫的爱好得到了客观的承认,但本质上却受到了捉弄。
小说情节的这一次摇摆折射着小说主旨的一个方面,把父亲、教员等大人们对孩子爱好追求的态度、行为进行了讽刺与批判。
后来清兵卫转向热衷于绘画,然而父亲"又在一旁开始嘀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