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近代史
泉州历史文化
走进泉州的历史和文化泉州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又称鲤城、刺桐城、温陵,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
地处福建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时期泉州港被誉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齐名。
同时泉州也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滨邹鲁”、“光明之城”的美誉。
泉州历史文化悠久,构成其人口的主体为古老的中原河洛人,河洛语之一闽南语为泉州的主体语言。
西晋年间,中原发生五胡乱华,河洛人衣冠南渡,定居于泉州晋江、洛阳江两岸,今泉州自此兴起。
迄今泉州每个家族的姓氏均对应一个或多个郡望堂号,代表了泉州人的古代中原来历。
唐、宋、元朝,泉州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大港,在《马可·波罗游记》里,马克·波罗认为只有亚历山大港可以和它相提并论,甚至比亚历山大港更加宏伟。
当地人们普遍信仰宗教,各种宗教的雕像、寺院、教堂林立。
古代泉州河洛人民信仰道教,至唐朝时期佛教则更为鼎盛。
宋、元时期的泉州,对外贸易发达,因此也有阿拉伯和波斯商人信仰的天主教、景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等,故泉州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
五代太守留从效为发展泉州奠定伟大功绩;明代时期,泉州著名的古代思想家李贽为延续和创新汉文明矢志不渝;明后时期民族英雄郑成功为保全汉文明和抵御外侮南征北战。
泉州还是多名杰出海外华人的祖籍地,非常著名的有:菲律宾国父荷西·黎萨,印尼前总统瓦希德。
泉州迄今保留着大量的历史文明,主要的代表有汉族原生态曲艺“南音”、梨园戏、高甲戏、提线木偶、布袋戏等。
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古闽越人就已开始。
其中儒商文化在泉州经济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推动泉州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加上泉州人“爱拼才会赢”的拼搏精神使得泉州经济不断的发展,并逐渐发展成为福建省的经济巨头。
儒商精神这一概念是指一种援儒入商所形成的独特的商业人格和行为规范,所谓儒商也就是指作为商人而要有儒的精神、儒的气度、儒的道德规范,以儒家的道德理想和道德追求为准则去从商、经商,在商业行为中渗透儒家所倡导和躬行的"仁、义、礼、智、信"。
海丝古城泉州简介
海丝古城泉州简介海丝古城泉州,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它是世界上唯一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泉州作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曾是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的重要港口城市,也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
泉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当时它是闽越文化的发源地。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泉州成为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以及中东地区进行贸易的重要枢纽。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泉州都是中国最繁荣的港口城市之一。
海丝古城泉州的建筑、文化、风俗等方面都受到了海上贸易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海丝古城泉州有许多著名的历史古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泉州古城墙。
泉州古城墙始建于14世纪,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墙之一。
城墙周长约为6公里,高约为10米,上有城楼、角楼和箭楼等防御设施。
登上城墙,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壮丽景色,并且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与厚重。
除了古城墙,海丝古城泉州还有许多古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是开元寺、清源山庙宇群和西洋楼群。
开元寺是泉州最古老的佛教寺院,建于公元686年,是福建省现存最早的木构建筑之一。
清源山庙宇群包括清源寺、惠安土楼等,是泉州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庙宇群。
而西洋楼群则是泉州市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建筑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泉州富商为展示财富和追求现代化而兴建的,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建筑物。
海丝古城泉州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品和特色小吃。
例如,泉州木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之一,以其精细的雕刻工艺和独特的造型而闻名。
泉州的传统小吃也非常丰富多样,有鱼丸、肉粽、海蛎煎等美食,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泉州的浓厚文化氛围。
海丝古城泉州不仅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城市,也是一座充满活力和魅力的现代城市。
如今,泉州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城市,但它始终保留着历史遗迹和传统文化,让人们能够感受到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和辉煌。
泉州历史文化简介
泉州历史文化简介我国在历史上有三个泉州:一个在河北通县,《汉书・地理志》说汉代置雍奴、泉州二县。
至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并泉州入雍奴,这个北方的泉州就被历史遗忘了。
一个是今福建福州,《隋书》载:“陈置闽州,仍废,后又置丰州。
平陈,改曰泉州。
”及后改名福州。
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故乡泉州。
《福建通志》说,“唐景云二年(711年)以武荣州为泉州,州治今泉州也。
”从此今泉州地域就在闽南确定下来。
但当时武荣州的州治设在今南安县丰州镇,唐开元六年(718年)才移到清源紫帽之间、晋江北岸的今泉州的地址,所以泉州古城已有1266年的历史。
随着唐代以后闽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泉州的辖区屡有变化。
唐代北起莆田,南至龙溪,几乎包括闽中和闽南。
不久和漳州分治,北宋初又与兴化分治,据《岛夷志略》载,澎湖“地隶泉州晋江,至元间立巡检司”,所以宋元以后台湾又属于泉州辖区,泉州管了晋、南、惠、同、安、永、德七县。
清康熙间升台湾为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划出永春、德化置永春州,所辖只余五县,而同安县还包括今厦门市和金门县。
辛亥革命后厦门从同安分治,地位上升,但历史上仍和泉州关系很大。
我今天所讲的泉州,并不仅指今泉州市境,而是指古泉州,也即是约等于今晋江地区(按:1985年晋江地区改为泉州市)的辖地的古泉州。
从千年来泉州的迁治和城市建设来看,州治呈现出由西而东,由北而南, 向海发展的特点。
北宋谢履有诗:“州南有海浩无穷”,海是泉州的生命线。
从物产来看,泉州虽山海并论,但有个主次,主是海。
历史上泉州曾是国际上最大的商港之一,今天依然是我国重要侨乡,离开海就谈不上这些特点了。
为叙述方便,我试解释几个泉州的别名来说明泉州的自然概况与历史沿革。
温陵,这是一个形象概括泉州地形气候的地名:《晋江县志》说:“地处高阜,其气独温。
”《南安县志》说:“泉州气候燠多寒少,故古有温陵之称。
”唐诗人韩偓称泉州气候,“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
泉州的历史故事(一)泉州的历史泉州的起源•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泉州的繁华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火器、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泉州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的文化交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
•泉州人民接触到来自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
泉州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古迹。
•海外交往使得泉州的建筑风格融合着西方和东方的元素。
泉州的名人之一:郑和•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在泉州。
•郑和七次下西洋,展示了中国古代航海技术的辉煌。
泉州的文化遗产•泉州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清源山石刻、开元寺等。
•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泉州悠久的历史和繁荣的过往。
泉州的现代发展•泉州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
•泉州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它成为全国著名的商业城市。
泉州的旅游资源•泉州的独特历史和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游客可以参观古城区、文化遗迹等景点,感受泉州的魅力。
以上是关于泉州历史的简要介绍,通过泉州的起源、繁华时期、文化交流、建筑风格、名人、文化遗产、现代发展和旅游资源等方面,展示了泉州丰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泉州的历史泉州的起源•泉州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城市。
•早在唐朝时期,泉州已成为繁荣的港口城市。
泉州的繁华时期•南宋时期,泉州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之一。
•火器、丝绸、瓷器等商品在泉州进行海上贸易。
泉州的文化交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吸引了很多外来文化的融合。
•泉州人民接触到来自印度、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泉州文化。
泉州的建筑风格•泉州的建筑风格独特,有许多精美的建筑和古迹。
•海外交往使得泉州的建筑风格融合着西方和东方的元素。
•如清源山石刻和开元寺的建筑,展示了泉州古代建筑的魅力。
泉州的名人之一:郑和•郑和是一位著名的航海家,他出生在泉州。
郑成功的故事简介
郑成功的故事简介
郑成功(1624年11月10日-1662年6月23日),字子行,号忠勇,福建泉
州人,明末清初抗清民主革命家、军事家。
郑成功是明朝遗民郑芝龙之子,母亲是日本女子。
郑成功在明朝灭亡后,率领明朝遗民在东南亚海域抗清复明,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抗清民主革命家。
郑成功的一生是传奇的。
他从小就跟随父亲在海上打拼,学习了水师战术和海
上作战技巧。
在郑芝龙去世后,郑成功接过父亲的重任,成为明朝遗民的领袖。
他率领明军在东南亚海域进行了长期的抗清斗争,先后攻占了台湾、厦门等地,最终成为清朝的头号大敌。
郑成功的抗清斗争不仅是军事上的斗争,更是一场意识形态的斗争。
他积极宣
扬“复明”、“驱虏”、“扶明复国”的口号,号召明朝遗民和海外华侨加入抗清行列,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清力量。
在他的领导下,明军不断壮大,对清军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然而,郑成功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面临着来自清朝的强大压力,同时
还要应对内部的矛盾和分裂。
他的抗清斗争历经坎坷,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最终,他在台湾去世,未能见到明朝的复兴。
郑成功的故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启示。
他坚定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斗志,以及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忠诚,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英雄人物。
总的来说,郑成功是一位杰出的抗清民主革命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了传
奇色彩,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我们应该铭记他的功绩,学习他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泉州古城调研报告
泉州古城调研报告泉州古城调研报告一、引言泉州古城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城。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泉州古城的历史沿革、文化底蕴以及旅游资源,并收集关于古城保护和利用的相关信息。
二、历史沿革泉州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
唐代时期,泉州古城成为东南亚贸易的重要港口,并发展出独特的海外贸易文化。
宋代时,古城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文化繁荣,城市建设也得到了大力推动。
明代以后,泉州古城逐渐衰落,但仍保留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建筑。
三、文化底蕴泉州古城是一座融合了多种文化的城市,在宗教、建筑、民俗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首先,泉州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清真寺,如姑嫂塔清真寺、陈塘清真寺等,成为中国伊斯兰教的重要中心之一。
其次,古城的建筑风格多样,有宋代古街区、元代古汇庙、明代古楼阁等,展示了泉州古城的历史变迁。
此外,泉州古城的民俗文化也非常丰富,传统的婚俗、节日庆祝等都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
四、旅游资源泉州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泉州古城内散布着众多历史建筑和遗迹,如开元寺、开福寺、泉州东西溪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另外,泉州还以其美食闻名,古城内的小吃街和夜市提供了海鲜、糕点等各种美食供游客品尝。
此外,泉州的民俗表演也是旅游者的亮点,如闽南婚俗表演、泉州海丝歌舞等,通过表演的形式展示了泉州古城的特色文化。
五、古城保护和利用在保护和利用古城方面,泉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泉州古城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重点保护了重要历史建筑和遗迹。
其次,泉州古城的城市规划也很注重保护传统的建筑风格和城市布局。
另外,泉州还积极开展文化旅游产业,开设了众多旅游景点和文化活动,提供了更多的旅游资源。
六、结论泉州古城以其丰富的历史沿革、独特的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在古城保护和利用方面,泉州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正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泉州古城详细讲解
泉州古城详细讲解泉州古城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瑰宝的城市。
泉州古城以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
泉州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当时古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与世界各地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泉州古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商业繁荣的中心。
古城内保存着大量的古建筑,包括寺庙、府邸、宅院等,展现了泉州丰富的历史文化。
泉州古城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汉族、回族、闽南等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清代的开元寺和晋代的东峰塔。
开元寺是泉州最古老的佛教寺庙,建于公元686年,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寺内有着精美的佛像和壁画,展示了古代工艺和艺术水平。
东峰塔是泉州的地标之一,高达44米,是中国现存最高的砖塔。
登上塔顶,可以俯瞰整个古城的美景。
除了寺庙和塔楼,泉州古城还有许多精美的宅院和府邸。
其中最有名的是清代的安海文庙和开元书院。
安海文庙是泉州最大的文庙,是供奉文学圣人孔子的场所。
文庙内有着许多古代文人的雕像和碑刻,展示了泉州古代文化的繁荣。
开元书院是泉州最早的一所书院,也是中国古代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书院内有着许多古代文人的书画作品和文化遗产,是研究泉州古代文化的重要资料。
泉州古城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
古城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风景如画。
古城内的街巷错综复杂,犹如迷宫一般。
其中最有名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泉州的元宝巷。
元宝巷是一条狭窄而古老的街道,两旁是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步行其中,仿佛穿越回古代的泉州。
泉州古城的游客络绎不绝,各种文化活动也层出不穷。
每年的泉州国际马拉松就是其中之一,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跑步爱好者。
此外,泉州古城还举办各种传统节日和庙会,如元宵节花灯展览和南方庙会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参与。
泉州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瑰宝的城市。
它的丰富历史遗迹和独特建筑风格,使其成为众多游客和历史爱好者的首选目的地。
泉州地名典故
泉州地名典故
摘要:
1.泉州地名的由来
2.泉州地名的文化内涵
3.泉州地名的历史变迁
4.泉州地名的现实意义
正文:
泉州,这座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古老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它的地名也如同其他城市一样,既有来源,也有文化内涵,同时还经历了历史的变迁,并在现实中发挥着一定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泉州地名的由来。
泉州,古称闽州,据说是因为泉州境内的闽江而得名。
后来,因为泉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逐渐发展成为闽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地名也由闽州改为泉州。
其次,泉州地名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
泉州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和对外开放城市,其地名中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如“泉州”的“泉”字,就取自泉州境内的泉山,寓意着泉水涌流,充满生机和活力。
再来看看泉州地名的历史变迁。
从闽州到泉州,再到现代的泉州市,泉州地名的变迁,反映出泉州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泉州的发展和壮大。
最后,泉州地名在现实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是泉州人的精神寄托,是他们的根和源,是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记住的家乡。
同时,泉州地名也是泉州市的文化名片,它代表着泉州的历史和文化,吸引着更多的人来泉州旅
游、学习和生活。
泉州及泉州港的发展变迁
航海42续几年出现“蕃舶罕至”的情况。
而此时的泉州港海外贸易却如日中天,朝廷政策的扶持使其继续发展,成为一个“有蕃舶之饶,杂货积山”的繁荣海港,市舶司的设置亦提上日程。
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为适应泉州海外贸易发展需要,泉州市舶司设立,泉州港正式开放。
但终北宋一朝,泉州港势头虽盛,但由于起步较晚,泉州的地位依然未能赶超广州,贸易“惟广最盛”6,但无可否认,泉州港已开始步入重要贸易港口的行列。
南宋时期,由于都城迁往杭州,泉州接近京城,政治地位提高,宋政府又实行开放政策,鼓励海外贸易,加上泉州地区本身的外贸型经济结构的补充促进,泉州港迅速发展,港口贸易活跃。
自泉州港进出口货物的数量和品种都比以前有了大幅度提升,总数达三百多种。
据《宋会要辑稿》载:南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从占城运进泉州的商品仅香料一项就有7种共63334斤之多。
泉州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这些地区和国家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诸国,以及东非北非等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7。
与之相适应的是贸易额的迅速上涨。
据李军研究,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泉州市舶一年的收入即相当于建炎二年至绍兴四年(1128-1134年)7年的总和,贸易额接近广州。
南宋中期,泉州贸易更是发展迅猛,此是泉州市舶收益已基本赶上广州。
至南宋末期,泉州海外贸易额完全超过广州,而一度兴盛的广州则失去了第一大港的地位8。
当然在此期间,泉州港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尤其是南宋后期,由于地方官“征榷大苛”,泉州的对外贸易曾一度萧条,宋廷对此极为重视,采取种种措施终于使泉州港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两宋时期是泉州港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泉州港经过三次飞跃,于南宋末年赶上并超过广州港成为第一大港。
南宋时期的泉州侨民云集,他们主要今泉州古有泉南、鲤城、刺桐城之称,其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之东南海滨晋江、洛阳江入海口处,扼晋江下游,为江海交汇之所,水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泉州港港湾曲折,水深港阔且其避风条件好,临江面海适于泊船,具有优越的港区条件。
建国60周年作文:泉州变迁-作文
建国 60 周年作文:泉州变迁建国周年作文:泉州变迁这一年我依旧看到她华丽的在枝头绽放,人们说她宛如一抹天上降落人间的圣火,在繁茂的花枝上纵情燃烧。
从她扎根于这片南国大地至今已有千年,她与这座她生活的城市一起经历了风风雨雨,从繁盛到衰落,从战乱到和平,从衰败到复兴。
这里的人们叫她刺桐花,把她看做热情与吉祥的象征,人间幸福夸姣的代表。
闽海云霞绕刺桐,往年城郭为谁封,有人说盛放枝头的她开在春天,生如夏花,亲近阳光,树姿优美。
这座她生长了千年漂亮古老的城池,当春风吹拂大地,百花怒放时,我知道,她只希翼用她的娇艳花姿点缀她最深爱的土地,用如火的热情去点缀这座城市,点燃这座城市的激情。
泉州,这片刺桐花扎根了千年的土地,时光流逝、生命轮回,正因这片土地向来赋予她母亲般的温暖,让她对这座城市的爱,早深植于她的骨髓。
泉州经历了千年的风雨,有过繁华,有过萧条,宛如广袤的平原上那株随风漂零的蒲公英,摇摆不定;又似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叶扁舟,起起伏伏。
那些过去与现在的记忆,在年迈的老者脑海里渐渐含糊,在尘封的档案里也仅仅是一堆冰冷的文字,但我知道,那些记忆之于刺桐,却是生命力流动的血液,跳动的脉搏,是铭刻在她年轮里永恒的烙印。
无论花开花谢,刺桐只求时刻凝视这座她深爱的城市,在她的年轮里记录下这座城市一点点的变化,见证她一步步的复兴!过去的泉州惟独班驳陆离的街道,摇摇欲坠的危楼旧屋… …还有一条穿行城内,垃圾肆虐,臭气熏天的内沟河。
在我的记忆里,最难淡忘的就是那条蜿蜒蜿蜒地穿行的内沟河,那是泉州城的防洪排涝系统,但从它建成至今就因水道狭窄,年久失修,淤泥堆积,每逢台风暴雨,山洪暴发,加之海潮顶托,就会形成内涝。
那些沉积在沟底的污泥就会随水流蔓延到岸边,如果不小心沾到污水,不及时清洗将会引起皮肤过敏。
在这时,生活在周边的居民出入都要危(wei)险万分的在砖头暂时搭起的独木桥上摇晃一番。
特别是在酷暑时节,那小小的水沟中飘着大片各式各样的生活垃圾,散发出阵阵刺鼻的恶臭,还会招揽成群的苍蝇、蚊子。
泉州近代史
第三节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8月,晋江县抗敌后援分会在泉州成立。
由各党派代表组成,有常务委员10人,下设宣传、募捐、慰劳、救护、生产、侦察、总务等股,开展抗日活动。
泉州党组织派辜仲钊等共产党员和爱国进步人士到“抗敌会”、报社、书社和抗日团体工作。
党组织领导人李刚通过许宗烈、盛保罗、林任生等爱国进步人士,在“抗敌会”建立拥有13个巡回剧团的“宣传工作团”,印发抗日救亡刊物;深入民间演讲、演剧,张贴标语、漫画;创办夜校,教唱抗日歌曲,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
“抗敌会”还发动各抗日团体掀起献金运动,开展劳军、优属、接待沦陷区难胞等工作。
侨属也纷纷捐献金银首饰支援抗日。
1937年8月,中共闽中工委派代表与莆田国民党部负责人黄士豪及泉州国民党驻军80师旅长钱东亮直接谈判。
经中共方面的努力,终于达成协议:中共放弃打土豪分田地,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80师特务大队,参与维持地方治安,刘突军为大队长,杨采衡为副大队长。
对方接受中共提出的三个条件:即保持红军组织上的独立性,保证红军必要时开往新四军军部,取消对红军人员(包括家属)的通缉令。
11月,红军游击队轻易地按照国民党当局的“命令”,离开根据地,开往泉州承天寺,结果陷于国民党军队的包围之中。
1938年3月11日,钱东亮依照陈仪指示令莆田驻军暗害刘突军等5人。
12日,承天寺红军游击队被缴械。
事后中共闽中工委坚决斗争,新四军军部向陈仪提出抗议,中共晋南工委负责人李刚把“泉州事件”的真相向香港的进步报刊披露,揭露国民党背信弃义、破坏抗日的行为。
经多方努力声援,国民党当局不得不同意交还全部武器。
红军游击队奉命编入新四军军部特务营,于1938年4月离开泉州,经福州开赴皖南抗日前线。
金门、厦门相继沦陷后,晋江县成为抗日前线。
1938年5月,由中共晋南工委书记李刚主持在南安深坑召开晋江、南安2县的22个联保代表会议。
会议决定成立晋南联乡抗日自卫队,拟定蒋坤灿任司令员,粘文华为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一团,蒋以起为团长,有800余人枪。
福建省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参考
福建省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参考1、中法马江海战1883年法国占领越南,并以越南为基地侵略中国,引发中法战争。
1884年7月间,法国海军中将孤拔率领远东舰队以“游历”为名,陆续强行驶入马尾军港,引发马江海战。
仅半个小时清军舰9艘运输船19艘均被击沉,全军覆没。
马江海战惨败,激起国人极大愤慨,8月26日,清政府被迫下诏正式对法国宣战。
2、马尾船政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在左宗棠、沈葆桢等人主持下,清政府在福建马尾设厂造船、兴办学堂,组建水师,开创了近代中国第一座专业机器造船厂和传授科技知识的高等教育机构,形成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马尾船政。
马尾船政开风气之先,培养了大批船政群英,是洋务运动的代表性成果之一。
3、福建的辛亥革命运动 1911年由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这场伟大的革命运动中,八闽儿女奋起响应投身革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
广州起义,林觉民等23位闽籍志士慷慨赴难,英勇作战,血洒黄花岗。
武昌首义,林森、林述庆、黄钟瑛等闽籍志士做出了重大贡献。
武昌起义后,福州的革命党人积极响应,于11月9日在于山打响了推翻清王朝的隆隆炮声并很快光复福州。
此后,厦门、兴化、漳州、汀州等地相继爆发武装起义。
是年11月建立福建革命军政府,使福建成为辛亥革命中全国最早光复的17个省份之一。
4、福建的五四运动1919年5月发祥于北京的“五四运动”浪潮扩展到福建。
5月7日,福州中等以上学校的师生率先在南校场举行大会和示威游行,拉开了福建五四运动的序幕。
此后,福州学生组建学联会,并于5月24日举行追悼在北京死难的闽籍爱国学生郭钦光。
从6月14日开始,在福州台江发生了为期半年的抵制日货、抗击日舰入侵、抓捕寻衅日本浪人、驱逐北洋督军李厚基的一系列事件。
5、闽西南武装暴动根据中共“八七”会议精神,福建党组织于1928年3月至7月相继组织龙岩后田暴动、平和暴动、上杭蛟洋暴动、永定金砂暴动等武装暴动,建立了闽西南工农武装和红色区域,为迎接红四军入闽、建立闽西南苏维埃政权奠定了基础。
泉州沿革与泉州与莆田的历史关系
泉州沿⾰与泉州与莆⽥的历史关系泉州沿⾰与泉州与莆⽥的历史关系古⼈类——80万-50万年前 2002年,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袁宝印等在晋江深沪考古发现,80万-50万年前,泉州沿海就有古⼈类聚居⽣息,⼈类活动范围已从内陆、从河⾕地带、⼭洞逐渐拓展到海边,且活动⽐较频繁。
海峡⼈——2万—3万年前 ⾃1999年以来,⽯狮市博物馆在⽯狮市祥芝镇采集到1500多件从台湾海峡打捞出⽔的古⽣物化⽯,数量之多,占全国⾸位。
其中有⼀块“海峡⼈”左肱⾻化⽯,年代为距今2万—3万年。
2005年3⽉15⽇,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类研究所尤⽟柱教授、福建省考古队范雪春教授等5位专家正式启动“⽯狮发现台湾海峡古⼈类与古⽣物化⽯专题研究”项⽬,再次发现⼀块“海峡⼈”右胫⾻化⽯。
该胫⾻残长93.5毫⽶,近端宽51毫⽶,近端前后厚42.5毫⽶,表⾯呈⿊褐⾊,顶⾯破损,关节⾯隆起,⾻体的1/4端⾯呈三⾯体,胫⾻嵴明显,年代与1999年发现的“海峡⼈”左肱⾻化⽯接近。
此外,专家还发现了古⼈类利⽤动物⾻骼制造⼯具的证据以及在动物⾻骼上进⾏⼈⼯打砸、刻画的现象,为研究“海峡⼈”的活动提供了直接、⽣动的例证。
此次鉴定发现,⽯狮采集到的台湾海峡动物化⽯的种类为27种,物种覆盖寒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动物。
其中发现⼀件猛犸象⾅齿化⽯,台湾学者也曾在澎湖海沟发现猛犸象⾅齿化⽯,经⽐较基本属于同⼀种类,证明了⼤陆物种迁徙台湾的事实。
专家认为,⽯狮发现的“海峡⼈”和多达27个种类的台湾海峡动物化⽯,以科学依据证明史前台湾海峡与祖国⼤陆连为⼀体的事实。
⼈类开发——1万多年前 泉州市考古⼯作者刘志成从1998年开始,在丰泽区东海镇⽯壁村洛阳江西岸、南安丰州庙下村、⽯狮⽯湖塔南⾯⼭坡上等沿海地区考古发现,1万多年前泉州进⼊⼈类开发史。
《中国历史⽂化名城丛书·泉州》载,泉州开拓较早,新⽯器时期,泉州先民(闽越族)已使⽤⽯器⼯具,掌握了种植⽔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泉州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
泉州的历史高考知识点归纳泉州是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多样的历史遗迹和文化传统。
对于许多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了解泉州的历史知识点是必不可少的。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泉州的历史进行归纳,并探讨其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泉州被称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在古代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港口之一。
在宋代,泉州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之一,并与中东、亚洲和非洲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贸易往来。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等商品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使泉州成为了一个繁荣的城市。
在泉州的历史中,最著名的事件之一就是元代著名海军将领郑和下西洋。
郑和是明朝初年的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他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开辟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中东以及非洲的贸易路线。
通过郑和的航海活动,泉州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出海口之一,对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贸易,泉州还在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代的泉州曾是中国的文化中心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于世。
例如,开元寺、西街鼓楼和清源山石刻等建筑和景点都体现了泉州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这些精美绝伦的建筑和艺术作品不仅吸引了众多的游客,也影响了中国其他地区的建筑和艺术风格。
同时,泉州也是中国佛教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自古以来,泉州就是佛教的中心之一,有许多古老的寺庙和文化遗址。
例如,法门寺是泉州最古老的佛教寺庙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些佛教文化遗址不仅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泉州独特的文化地标。
除了文化,泉州还是中国重要的革命圣地。
在20世纪初,泉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之一,许多著名的革命活动在这里展开。
在泉州的马尾区,革命先烈们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并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通过对泉州的历史知识点的归纳,我们可以看到泉州在中国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的繁荣和贸易往来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08年中考中国近代史部分整理(非选择题)
08年中考中国近代史部分整理一.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泉州)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图5 “师夷长技”图6 变法图强图7 孙中山图8 陈独秀材料二: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也.一一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材料三:……追本溯源,……只因为拥护那德谈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 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借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一一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辫书》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的四幅图文材料,分别写出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2)图7人物领导了一次伟大的运动,这次运动(革命)的指导思想什么?(3)材料二反映了康有为等人“君主立宪”的政治主张,这代表了哪一阶级的要求?(4)材料三中的“德、赛两先生是指什么?回顾这场运动,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答:(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2)三民主义(3)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维新派)(4)①民主、科学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学习西方优秀文化,或不能全盘西化,或洋为中用等)2.“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
阅读下列材料,探究相关问题。
(安徽)材料一: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绵延2000多年,堪称世界民族交往史上的奇迹。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日两国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交融,促进了各自国家发展进步,丰富了东亚文明和世界文明宝库。
——节选自《胡锦涛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的演讲》(1)下列哪些资料能有效佐证材料一中的论点_______________。
泉州地区的著名人物故事
泉州地区的著名人物故事
在中国泉州地区,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为这个地方作出了卓越贡献。
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是林则徐。
他是清朝时期一位睿智勇敢的官员,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和爱国者。
林则徐生于1785年,出生在泉州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
他从小聪明才智过人,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年轻的时候,他前往南京读书,并且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
随后,他进入了官场,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林则徐是一个秉持着良知和正义的官员。
他注重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他倡导农业发展,引进新的农业技术,并且为农民争取了更好的福利待遇。
他还重视教育,推动学校建设,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
林则徐最为人所熟知的是他在反对鸦片贸易方面的贡献。
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导致人民生活困苦,国家经济衰退。
林则徐深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毅然决然地采取行动,下令禁止鸦片贸易,并领导军队与英国进行抗争。
虽然最终中国不敌外国势力,但是林则徐的勇敢和决心,让他成为了中国爱国主义的象征。
林则徐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在文学方面也有重要的贡献。
他写过许多著名的文章和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对人
民的热爱之情。
他的作品内容丰富,文笔优美,被後人称为“泉州文学的瑰宝”。
林则徐是泉州地区的骄傲,他的故事激励着当地的人们,鼓舞着他们奋发向前。
他的爱国情怀和为民服务的精神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历史上,成为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他的影响力超越了泉州地区,成为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人们心目中的伟人。
泉州地名里的那些事儿
泉州地名里的那些事儿在“满街皆是圣人”的泉州,曾经有许多优美又富文化情趣的地名,“一峰书”、“六井孔”、“连理巷”、“棋盘园”、“花园头”……这些或存留或湮灭的老地名背后都有着美好的传说,都留存着最久远的城市记忆,凝结着最草根的民间智慧。
一个个串联起的老地名,其实就是一部最简明的城市历史。
今天,当我们重新念诵这些或许有些陌生的老地名,追寻蕴藏其中的老故事,对泉州之美,也许也会有更多发现。
地名地图上的城事百科“地名本寻常,亦可窥沧桑”,地名,尤其老地名往往就像一串密电码,谜底有的是城市命运的烽烟往事,有的是才子佳人的缱绻姻缘,有的则是大家世族的荣辱过往,更多的还是市井小民家的鸡毛蒜皮,草根分子命运的跌宕起伏。
一个个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其实就是地图上的民间语文,长挂嘴边的城事百科。
2011年8月,继1979年第一次地名普查后,泉州开始了历时约一年,囊括全市的地名普查。
老地名的保护工作,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市政协委员卢坚放在接受采访时就提出“泉州应该借着地名普查,推动老地名的保护。
”泉州的老地名,是极具魅力和底蕴的,曾有一首由路名串联起的歌谣这样念道:“一峰书、二郎庙、三教铺、四脚亭、五塔巷、六井孔、七里庵、八卦沟、九一路、十字街。
”这些或隽永典雅或通俗顺口的地名如今有的依然是旧日模样,有的已经换上新颜,也有的已经沉入历史的烟波,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在再次念起这些名字时心生感怀,甚至恨不得穿越时空,重览它们昔日的胜迹。
因功用得名,名留存城市记忆泉州古城,号称曾有九十九条街巷,这些旁逸斜出、或长或短的古巷就像城市的一条条精密的神经元,存储着城市的全部秘密和过往,而这些久远往事甚至可以在我们铺展开今日的地图,找寻它们的名姓时就窥见一二。
泉郡自古商贸繁盛,甚至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有聚集一处的“专业市场”,此般胜景从地名就可窥见一二,比如花巷,虽然它曾经有过“蒙古巷”、“梦果巷”这样更引人遐思的名字,但“花巷”这个诞生不过百年的名字却因为此巷原为传统纸扎花店的聚集地而结结实实地流传了下来;比如豆生巷,因巷中旧时有几户陈姓人家洗出来的“豆生(即豆芽)”格外鲜甜而得名,甚至连巷中水井也得名“豆生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近代史
1840年前后--------泉州军民进行禁烟抗英斗争。
1853年-1857年--------泉州爆发林俊、邱二娘、小刀会反清起义。
1911年11月-------辛亥革命,泉属各县推翻清朝统治。
1913年-1916年-------泉州各县响应反袁运动。
1919年5-6月-----------泉州学生、市民多次示威游行,响应"五四"运动和福州学生的反日运动。
1926年11月-----------东路北伐军进入泉州。
1927年1月-----------中共泉州特别支部成立。
1927年4月----------国民党泉州当局进行"清党"。
1929年8月----------朱德率领红军第二、三纵队进驻永春福鼎村。
1934年-1935年--------南安永德游击根据地和晋安游击队先后建立。
1938年3月---------国民党当局制造"泉州事件"。
1940年4月---------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泉州"抢米"斗争。
1940年7月---------日寇侵犯永宁,崇武。
1947年5月---------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游击队攻打安海,南安永、晋南同游击根据地。
泉州学生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
1948年6月28日---------中共泉州地方组织领导泉州劫狱斗争。
1949年8月31日---------泉州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