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赛感想
当我谈数学建模时我谈些什么——美赛一等奖经验总结
前言:2012年3月28号晚,我知道了美赛成绩,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没有太多的喜悦,只是感觉释怀,一年以来的努力总算有了回报。
从国赛遗憾丢掉国奖,到美赛一等,这一路走来太多的不易,感谢我的家人、队友以及朋友的支持,没有你们,我无以为继。
这篇文章在美赛结束后就已经写好了,算是对自己建模心得体会的一个总结。
现在成绩尘埃落定,我也有足够的自信把它贴出来,希望能够帮到各位对数模感兴趣的同学。
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欢迎与我交流,这样我们才都能进步。
个人背景:我2010年入学,所在的学校是广东省一所普通大学,今年大二,学工商管理专业,没学过编程。
学校组织参加过几届美赛,之前唯一的一个一等奖是三年前拿到的,那一队的主力师兄凭借这一奖项去了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学运筹学。
今年再次拿到一等奖,我创了两个校记录:一是第一个在大二拿到数模美赛一等奖,二是第一个在文科专业拿数模美赛一等奖。
我的数模历程如下:2011.4 校内赛三等奖2011.8 通过选拔参加暑期国赛培训(学校之前不允许大一学生参加)2011.9 国赛广东省二等奖2011.11 电工杯三等奖2012.2 美赛一等奖(Meritorious Winner)动机:我参加数学建模的动机比较单纯,完全是出于兴趣。
我的专业是工商管理,没有学过编程,觉得没必要学。
我所感兴趣的是模型本身,它的思想,它的内涵,它的发展过程、它的适用问题等等。
我希望通过学习模型,能够更好的去理解一些现象,了解其中蕴含的数学机理。
数学模型中包含着一种简洁的哲学,深刻而迷人。
当然获得荣誉方面的动机可定也有,谁不想拿奖呢?模型:数学模型的功能大致有三种:评价、优化、预测。
几乎所有模型都是围绕这三种功能来做的。
比如,今年美赛A题树叶分类属于评价模型,B题漂流露营安排则属于优化模型。
对于不同功能的模型有不同的方法,例如评价模型方法有层次分析、模糊综合评价、熵值法等;优化模型方法有启发式算法(模拟退火、遗传算法等)、仿真方法(蒙特卡洛、元胞自动机等);预测模型方法有灰色预测、神经网络、马尔科夫链等。
美赛总结
我们的美赛故事第一次知道美赛是差不多去年的这个时候,当时觉得这比赛好像挺合我胃口,就想趁着大三带着那还残存着的激情好好干一把,也就图个经历嘛。
组队的过程挺意外的,以至于我还不清楚什么情况呢就组好了队,可能因为我们三个(我,张云翼,赵晓)本来就很熟悉。
后来想想我们三个确实是个不错的组合。
大三上期中考试之后,开始对某些专业课慢慢地厌倦了起来orz,于是开始找来美赛的论文看,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才开始真正了解美赛。
我看的第一篇论文In the Zone: Novel Approaches to Airplane Boarding让我对美赛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
读这篇文章时,我惊叹于它层层推进的模型,恰如其分的解释,清晰严密的逻辑框架以及漂亮的图表和美观的排版。
它让我了解了一个看起来棘手的问题的是如何被解决的。
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很大,以至于我们参赛论文和这篇文章在架构上有不少相近之处。
这段时间我和晓晓云翼还联系了两位参加过美赛的学长,希望他们能给我们一些建议。
靠谱的学长们详细地解答了我们的疑惑。
我们得知了数学模型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有哪些基本的方法,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我们也清楚了比赛的4天内时间应该大致怎么分配,三个人如果出现了意见不合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等等。
之后用零零散散的时间看了几篇文章也逛了逛数学中国论坛,也就快到期末考试了。
土木系大三上的期末压力实在是大,直到1月17号才考完最后一门(2月7号就美赛了哦亲~中间还有春节哦亲~)。
嗯,你没看错,我们三个好好地“在一起准备”美赛也就在这短短的20天。
期末刚刚结束,我们明马上确了三个人的分工。
其实这事不难,作为一个优质的程序员,云翼自然负责编程实现模型。
作为一个考过GRE和TOFEL的出国党,我自然负责论文的撰写,再加上我对建模感兴趣(参加美赛的初衷嘛),我也想负责建模。
晓晓自然就负责Latex排版。
虽说看起来我们的自身条件很有优势,但是我想说,绝对没有你们想得那么有优势。
参加美国建模大赛的心得体会
参加美国建模大赛的心得体会第一篇:参加美国建模大赛的心得体会参加美国建模大赛的心得体会这次美国建模大赛我们学校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从去年美赛到今年美赛,我们整体实力的提高是非常明显的。
这是学校和系里领导的重视,建模辅导老师们在平时的指导,系里开设的建模课程和暑期的建模培训,以及同学们自身努力的共同结果。
我们小组从赛前的校内筛选到最终参加比赛获得Meritorious Winner,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在这里,我们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比赛中的经验和教训,希望能为以后准备参赛的同学扫清障碍。
先说一下赛前的筛选过程吧。
每个队伍要翻译一篇自己曾经写过的建模论文交给老师供老师筛选。
由于我们之前缺乏写英文论文的经验,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
这里面涉及专业词汇的表达,英文的一些表达习惯,以及意思是否能够表达的精准等很多问题。
有些时候,一个人理解了中文意思后翻译出来的英文拿给另外一个队友并不能看懂,或者与原来的本意产生了偏差。
而这些都是要参加美赛必须注意的地方。
因为,也许很多时候并不是同学们的模型建的不好,而是没有表达清楚,评委们看不懂,所以才被淘汰的。
在时间的压力下,我们三个人分工协作,之后又一起讨论商榷,最终才把一份自己比较满意的翻译稿交给了老师。
虽然我们通过了选拔,老师还是把我们论文中出现的语法错误,格式错误,尤其是摘要部分出现的问题都用红笔圈了出来,并对如何书写英文论文提出了建议。
大家一定要重视这个过程,因为翻译一篇论文和翻译一篇普通的文章差距是很大的,因为论文有更高的简洁性,精确性和逻辑性的要求。
大家可以在平时就锻炼自己这方面的能力,多读英文论文,或更针对性的读历届的美模获奖论文,去仔细斟酌它们的语言。
关于组队,一个公认的不错的组合是:一个数学系的同学,一个计算机系的同学和一个擅长写论文的同学。
这样的组合诚然不错,但我建议大家首先还是要找熟悉的人组队,这样比赛时候会配合的更加默契。
美赛培训心得
美赛的培训总的来讲和国赛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国赛的时间很长,从华中赛开始算起的话大概有将近4个月,但是美赛就不一样了,在放寒假之前,大家都忙于繁重的工作学习之中,很少有人能够抽出时间来学习美赛的相应知识,而从期末考试结束到美赛开始这段时间满打满算也只有20多天,中间还要插上过年放假的时间,真正有用的部分就更少了。
其次,培训的形式很不一样,国赛的形式分为两个部分,整个七月分基本上就是在上课,到了八月分第二阶段的时候才开始进入基地开始正式化的训练,但是美赛培训从一开始就是一题目为导向的,培训实际上来讲就是模拟比赛加上相互之间的交流。
第三,国赛跟美赛培训的一些目的不同,国赛的时候,大多数同学对于数学建模都十分不缺乏了解,所以国赛培训肩负着启蒙的作用,但是美赛中有许多队员都已经身经百战了,所以重要的任务是在于如何迅速的适应美国式的思维,写美国式的数模论文,所以综合以上各点很容易发现,国赛培训实际来讲是美赛培训的一个基础,而美赛培训的重点其实不是在学习如何建模上面,而是在于如何适应这个比赛上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于没有参加国赛培训而直接参加美赛培训的同学来说的话,还是会缺乏很多必要的素质。
我想对于美赛培训,老队员和新加进来的新队员应当有不同的定位和策略,对于老队员来说,经过暑期的拉锯战之后,建模的能力应当不再是一个问题,他们应当把重点放在如何提高查阅英文文献的能力,放在如何适应英语思维方式上来。
而对于新队员来说,许多新队员英语的水平都比较的高,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还参加过了GRE和托福的考试,所以英语水平应当不是一个问题,而对于数学建模的理解很可能成为他们写好数模论文的瓶颈。
所以对于这部份同学,他们的重点应当放在阅读建模相关的书籍上,并且自己也要尝试去建立数学模型,理解建模的本质。
同时,由于新同学大部分是负责写作这一块的,所以他们还应当花一部分精力学习如何写作,如何排版,毕竟最后的结果更多的是决定于论文的写作质量,而不是模型的质量。
2011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总结
2011美国数学建模总结数学建模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很陌生的词汇。
从大一开始,在王国灿老师的数学课上得知,每年九月份都举办“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且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加。
通过前两次的全国比赛,我们知道数学建模主要是利用各学科的知识来分析实际的问题并最后寻求解决的方案,美国数学建模亦是如此。
当贾金平老师通知我们有机会参加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时,我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把握这次机会,充分准备,不仅可以学到各学科的知识,还能在比赛中提高能力、锻炼思维。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做到了“预”,可以说有备无患。
当我们还未从节日的喜庆中彻底走出时,便已身在校园。
我想,这样的亲身体验是我们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日后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坚实的奠基石,更是为我们今后考研或其他工作做好思想准备,因为科学需要我们有献身精神,没有坚决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很难完成一项艰巨的科研项目。
首先我要代表我们队的队员向学校、学院、指导老师表示我们诚挚的谢意。
感谢学校及学院领导给我们这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们可以亲历这次美国数学建模大赛,亲身体验到美国数学建模这一具有科研特色的活动。
在我们比赛的第二天,校领导便到校看望我们,给我们鼓励,为我们打气。
比赛过程是劳累的,但学校对我们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为了让同学们全身心的投入到比赛当中,学校后勤方面的工作做得特别细致,给同学们安排寝室、开放食堂。
贾金平老师也给我们准备了水和水果以补充体力。
虽然当时的天气是寒冷的,但我们的心始终是暖融融的。
难忘那辛苦而美好的日子,难忘学校的热切关怀,难忘老师的谆谆教导。
这次参加比赛,虽然很累,但是在短短的日子里,得到的要比付出的多很多,这也就使我们感到无比的满足和充实。
谈及参赛的心得,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准备过程。
去年十二月份得知这个好消息后,我们立即开始搜集资料,通过图书馆、网络、指导教师等途径充分了解这次竞赛的规则和比赛流程。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三人合理分工,分别负责建模、翻译和软件。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心得体会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心得体会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ding)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特定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的,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作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一个数学结构的过程[1].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是一项国际级的竞赛项目,为现今各类数学建模竞赛之鼻祖。
MCM/ICM 是Mathematical Contest in Modeling 和InterdisciplinaryContest in Modeling 的缩写,即数学建模竞赛和交叉学科建模竞赛[2].MCM始于1985年,ICM始于2000年,由美国自然基金协会和美国数学应用协会共同主办,美国运筹学学会、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数学学会等多家机构协办,比赛每年举办一次。
MCM/ICM着重强调研究问题、解决方案的原创性团队合作、交流以及结果的合理性。
竞赛形式为三名学生组成一队在四天内任选一题,完成该实际问题的数学建模的全过程,并就问题的重述、简化和假设及其合理性的论述、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及软件)、检验和改进、模型的优缺点及其可能的应用范围的自我评述等内容写出英文论文。
沈阳工业大学从2007年开始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截至到2015年共参加了9届。
2015年共有16组美赛队伍,是我校参加美赛队伍最多一届。
前八届竞赛中,共获得一等奖 6 次,二等奖12 次,三等奖22 次。
2015 年获得一等奖2 组,二等奖3 组,三等奖6 组。
总结我校9 年来参加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经验,笔者从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赛前培训工作出发,总结几点心得体会,供同行们参考与讨论。
1 选拔优秀学生组队培训是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赛前培训的前提数学建模竞赛的主角是参赛队员,选拔参赛队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参赛成绩。
我们首先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奖的同学中进行动员报名,经过一个阶段的培训后选拔出参加寒假集训队员,暑期集训结束后通过模拟最终确定参赛队员。
美赛感想[五篇模版]
美赛感想[五篇模版]第一篇:美赛感想ICM参赛感想建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一个美妙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案通常由一个贴近现实而又提炼本质的模型以及若干巧妙严谨的求解工具所构成。
由于平时所接触的内容过多地囿于自己学习与研究领域中,因此为了接触新的领域并同时训练自身学习建模能力,我们聚集了来自电子系、经管学院、交叉信息研究院的三名队员参加了2014年2月举行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及交叉学科建模大赛。
美赛要求在4天(96个小时)内针对选定的题目完成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因此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至关重要。
我们在比赛前进行了一定的准备,例如熟悉比赛的基本形式,准备好科技论文的LaTeX模板,并且借助清华大学数学系赛前分发的往届赛事材料对题目风格进行初步了解,并思考优秀作品所共有的特点。
通过这些准备,我们认准了比赛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包括:无论题目如何提问,整篇论文都需要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论文逻辑必须清晰,排版合理,符号与语法的使用需要符合科技论文规范;一定要完成题目里所有要求完成的部分;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意识到若想获得好成绩,或者要有明显的创新亮点,或者要循规蹈矩地在每一点上都做得无懈可击,这也正是我们所设想的不同方向。
同时我们也确定了基本分工,即让编程能力强的交叉信息研究院队员邝仲弘负责主编程工作,让批判性思维比较好、数据收集能力强的经管学院队员孙映宁负责头脑风暴与数据收集,而让以前有科技论文撰写经验、同时在各学科上都有一定基础的电子系队员韩衍隽作为队长负责整体流程的安排与文书工作。
今年比赛于中国时间上午九点开始。
根据以往的建议,我们第一天完全仅用于确定选题。
对题目进行翻译和初步讨论后,我们首先放弃对中国学生没有优势的B题,然后分工对A题和C题进行初始建模。
由于队员邝仲弘学过有关网络科学的课程,因此我们最终选定思路更清晰也更有把握的C题,同时学习邝仲弘所共享的网络科学教材。
第二天的主要任务则是主体建模,确定整体框架,明确大部分问题的基本解答思路,完成数据搜集、编程等工作。
对美国数学建大学生模竞赛的一些思考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美赛季,按照往年的情况又会有一大批大二大三的同学牺牲春节假期留在学校参加比赛,同时也会有一批大一大二的同学跃跃欲试计划着为明年的比赛提前准备。
每到了这个时候,人人、论坛就会充斥着各种经验帖、速成贴甚至吐槽贴。
接着到了4月美赛出结果的时候,社交网络上又会掀起新一轮关于建模的讨论。
9月初的国赛到11月下旬公布结果的时候也同样如此。
讨论无非分为以下几点:有人说建模比赛的诚信存在问题,并指出有同学依靠老师或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帮忙获奖。
印象特别深刻的就是12年我参加国赛那一年,有天大的同学在数学中国论坛发帖子爆料称B题太阳能小屋是天大某位老师指导的科研项目,参与项目的同学直接把项目成果作为论文参赛,成功报送全国奖了。
同时13年美赛B题Water Water Everywhere居然是09年HIMCM的原题,很有一部分人直接把09年的O奖论文作一番修改后上交,最后也拿到了M奖。
有人说评卷不公,因为评卷老师自身的水平或者疏忽致使一些层次不高的论文获奖。
有人说参加美赛的基本都是中国人,没有多大的价值。
有人说国赛水平太低,不被国外承认,对出国用处不大。
还有人抱怨这个比赛拿奖太容易,与ACM智能车电子设计等一系列比赛比起来投入产出比过高,但同时在北邮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建模的加分还不少,严重影响了保研的公平性。
另一方面,一些获奖了的同学互相攀比,沾沾自喜,似乎觉得数学建模也不过如此,还想得到更多人的承认。
有人嫌获奖人数太多,有人讨论可能会有的奖金,加分,保研,出国等可能的收获····我并是想说上述行为不对。
人都是有虚荣心的,同时也是贪心的。
就像大家付出了汗水都期待收获一样,参加比赛本来就应该去获奖。
但是有时候成果带来的一时兴奋往往会让人盲目。
我曾经也是这样,当我12年成为北邮当年国赛唯一的一个全国一等奖得主,前面提到的每一个“有人说”我都是深有体会。
但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我已经不完全同意上述看法了。
美赛数学建模
美赛数学建模这个学期我选修了《数学建模》这门课。
为什么呢?一来是因为美赛涉及的专业领域很广,而我们有很多同学对理工科方面都比较感兴趣;二来是老师觉得我们还小,没必要现在就开始接触专业化很强的数学软件,而这门课正好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提高数学建模能力。
开始的时候我很迷茫,不知道如何下手。
但通过几次与其他选手和老师交流之后,我渐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也发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美赛”的真正含义:美,在于它考察你所设计的算法的巧妙,新颖,能体现出你的思想和灵性,能充分体现你的创新能力,美赛就像美丽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探索。
我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并通过电脑将我的构思变成实际的建模方案。
由于最近需要经常整理一些数据进行统计,我很快就喜欢上了电脑里的Excel。
由于问题的难度不高,所以在Excel中做一些简单的图表就显得很简单。
但是刚入学的那些技巧我却没有好好掌握,结果搞得很混乱。
在别人眼中, Excel只是一种极其简单的处理数据的工具,但我却觉得没有一定的操作水平,就没法完成一些复杂的任务。
所以,我对我之前所做的工作产生了怀疑,似乎总在重复一些不必要的步骤,或者在使用了更先进的功能之后,仍然采取了原有的算法。
,所以导致了很多数据冗余。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设置了一个在后台自动生成表格,包括我之前设置的分类、限制条件、筛选等。
不仅减轻了工作量,而且减少了数据错误。
虽然我认为做好工作之后这些数据已经足够使用,但是老师说,这样仍然有不合适的地方,所以应该让他更完善。
因此,我又对他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加工。
我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主要分析、备注说明、增删改查、添加统计等。
如果做得好,还可以做出趋势图等,非常形象直观。
1、基本知识的积累和锻炼。
首先要对概念了然于心,其次是对概念的意思相当熟悉,能够不假思索的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2、重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能局限于某一个局部。
一个特定问题的数据往往能反映出另外一个问题的特征,从而能把两个问题联系起来,用较少的数据解释出更多的东西。
美国大学生建模竞赛特等奖获得者经验分享
参加大学生建模竞赛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有哪些实战经验值得借鉴?获2019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与交叉学科建模竞赛(ICM)特等奖的西交利物浦大学学生团队在经验分享中总结出以下获奖心得:一、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来思考问题,对题目首先要理解到位,而不是急于套用数学模型;二、学生须具备西交利物浦大学所倡导的“学会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在短时间内快速自学新知识的能力;三、组队的三位同学须在专业能力上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紧密合作。
以下是来自西交利物浦大学获奖团队的经验分享全文:2019年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与交叉学科建模竞赛(ICM)成绩公布,西交利物浦大学团队在全球一万多支ICM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喜获特等奖。
今年全球仅有19支队伍获此殊荣,这也是西交利物浦大学历年参赛所获的最高荣誉。
MCM/ICM(简称“美赛”)由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主办,是世界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数学建模比赛。
今年组委会大幅削减了获奖率,获ICM特等奖(Outstanding Winners)的队伍仅有19支,除西交利物浦大学外,其他获奖团队来自美国杜克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
摘获特等奖的西浦团队由三名大三学生——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系的张啸天(下图左)、数学科学系的王光宇(下图中间)和张一华(下图右)组成。
数学科学系的苏炯龙博士、刘刚博士、马飞博士、费杰博士等老师在赛前为学生提供了指导。
按照竞赛要求,三人团队需在四天时间内就指定问题完成从建立模型、求解、验证到论文撰写的全部工作。
据张啸天介绍,团队选择了关于卢浮宫人流疏散的题目,该题除了需运用到数学建模的相关知识外,还要求参赛者具备良好的运筹学功底,甚至具有一定的建筑学知识。
在团队紧密合作的基础上,三人将卢浮宫的房间抽象化,做成一个可用于数学分析的网络结构模型图,再用图论的知识和数学算法来达到疏散时间最少化;同时运用运筹学算法进行优化,并用遗传算法来改善结果。
美赛总结报告
美赛总结报告2022年美国数学建模竞赛总结报告亲爱的评委们:首先,我代表我们的团队,向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和感谢。
2022年的美国数学建模竞赛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和机会,我们珍惜并充分发挥我们的最佳水平。
通过这次竞赛,我们不仅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也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次竞赛的题目是关于城市扩张与环保问题的,我们团队选择了其中一道题目进行研究和建模。
在初步了解问题后,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和数据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城市扩张对环境的影响,并找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运用了许多数学模型的技巧和方法,如回归分析、优化模型和概率模型等。
同时,我们也结合实际情况,考虑到了城市发展的多个方面,如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我们成功地分析了城市扩张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给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在团队合作方面,我们深刻体验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每个队员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参与讨论和建模过程,在紧张的竞赛中,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共同解决了许多难题。
通过团队合作,我们有效地利用每个队员的才能和潜力,最大程度地提高了团队的整体水平。
此外,这次竞赛对我们的时间管理和应变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提前做好了计划和准备,确保了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完成建模和分析任务。
同时,在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时,我们能够迅速应对和调整,保持了团队的稳定和良好的工作状态。
最后,我想再次感谢评委们对我们的认可和支持。
这次竞赛是我们在数学建模方面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和机会,也激发了我们对数学建模的热情和兴趣。
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更好地应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谢谢评委们的聆听!祝愿您们工作顺利!我们团队敬上。
XXX团队。
2023美赛建模经历总结
2023美赛建模经历总结引言我参与了2023年的美赛建模比赛,并在比赛中取得了一些经验和收获。
在本文档中,我将总结我的经验,并分享我的观点和方法。
赛前准备参加美赛建模比赛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首先,我们需要熟悉比赛的规则和要求。
这包括了解比赛的主题、时间要求、评分标准等等。
其次,我们需要组队,并明确每个队员的职责和分工。
每个队员都应该负责自己擅长的领域,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大家的优势。
最后,我们还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以确保我们按时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
队内协作队内协作是美赛建模比赛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我们的队伍中,我们通过定期的会议和讨论来促进团队合作。
每个队员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我们建立了一个有效的沟通渠道,以便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计划。
此外,我们还利用在线协作工具共享文件和资源,方便队员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数据收集和处理在比赛中,数据收集和处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并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
对于大规模的数据集,我们采用了并行计算和分布式处理的方法,以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我们还利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将数据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出来,使得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模型构建和验证在美赛建模比赛中,我们需要构建一个有效的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
在模型构建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和技术。
我们首先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特征提取等等。
然后,我们尝试了多个模型,并比较它们的性能。
最后,我们选择了一个最好的模型,并进行了交叉验证和参数调优,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结果分析和总结在比赛结束后,我们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我们回顾了我们的方法和策略,并评估了我们的模型的性能。
我们还比较了我们的结果和其他队伍的结果,以了解我们在比赛中的竞争力。
最后,我们总结了我们的经验和教训,并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结论通过参与2023年的美赛建模比赛,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和经验。
比赛,更是磨砺!
比赛,更是磨砺——会话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李珍珍团队已有几十年历史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下文简称美赛)是全世界含金量最大的数学建模比赛。
来自全球的参赛队伍需先在各自的国家内角逐出一、二、三等奖,随后各国的评审团再从获得一等奖的作品中选取更为出众的几份作品送至美国,最终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们将在同一舞台上竞争outstanding奖,其余被选送但未评上outstanding的作品则授予outstanding提名奖。
中国的参赛选手是这项比赛的主力军,每年都会有几支队伍凭着出色发挥拿下outstanding奖,今年更是包揽了全球13个中的6个。
四川大学也曾有一支队伍获得过这项殊荣,现任四川大学数学学院的王皓老师就是当时团队中的一员。
今年,四川大学同样有着不错的表现。
来自数学学院2010级的李珍珍、电子信息学院2011级的周龙和李高磊三位同学经过四天四夜的艰苦奋战取取了一等奖(M奖)。
“你要能熬夜,才能参加建模比赛”春节一过方才初几,李珍珍一行人就早早辞别家人来到学校,在她们租的小屋里一干就是四天四夜。
时间紧、任务重,熬夜是在所难免的,老师曾告诫过李珍珍那样:“你要能熬夜,才能参加建模比赛。
”所幸的是在她们参加美赛之前已有参加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后简称国赛)的经验。
国赛是由国外引进的中国大学生自己的数学建模比赛,在每年的九月份进行,赛程为三天。
为此,四川大学也会在暑期国际实践周专门开设“数学建模实践”的选修课程。
课程为期两周,将笼统介绍有关数学建模比赛中各个方面的知识。
但不给予大量的练习,仅为一入门引导课程,有广度没深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主。
说起国赛,周龙与李高磊两位同学显得有些兴奋。
国赛时他们与另一位同学,在一间空寝室里奋战了三天三夜。
可是再看看这次美赛,李珍珍向我们爆料,“到了最后一天的时候周龙这家伙还给自己放假。
”一旁的周龙笑了笑,“也是因为之前参加国赛的经历,这次美赛的时间弹性就有了一些弹性时间,所以最后还剩下排版的时候我还忙里偷闲看了集《爱情公寓》”。
美赛特等奖经验分享
美赛特等奖经验分享清华大学的钟耀峰:非常感谢校苑数模的邀请,邀请我把自己美赛O奖的经验分布在论坛上。
这篇经验总结在5月份的时候就已经写好了,当时确实还不知道校苑数模论坛,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了校苑数模这个论坛,才开始偶尔来逛一下。
记得第一次逛论坛就看到了校苑寄语——banner广告“有些事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会看到希望”,被这句话深深地折服,也被校苑数模这个富含文化的论坛所打动。
近期受论坛负责人赵松师兄邀请,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写在论坛上,感到十分荣幸!第一次知道美赛是差不多去年的这个时候,当时觉得这比赛好像挺合我胃口,就想趁着大三带着那还残存着的激情好好干一把,也就图个经历嘛。
组队的过程挺意外的,以至于我还不清楚什么情况呢就组好了队,可能因为我们三个(我,张云翼,赵晓)本来就很熟悉。
后来想想我们三个确实是个不错的组合。
大三上期中考试之后,开始对某些专业课慢慢地厌倦了起来orz,于是开始找来美赛的论文看,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才开始真正了解美赛。
我看的第一篇论文In the Zone: Novel Approaches to Airplane Boarding让我对美赛有了一个直观的概念。
读这篇文章时,我惊叹于它层层推进的模型,恰如其分的解释,清晰严密的逻辑框架以及漂亮的图表和美观的排版。
它让我了解了一个看起来棘手的问题的是如何被解决的。
这篇文章对我的影响很大,以至于我们参赛论文和这篇文章在架构上有不少相近之处。
这段时间我和赵晓、张云翼还联系了两位参加过美赛的学长,希望他们能给我们一些建议。
靠谱的学长们详细地解答了我们的疑惑。
我们得知了数学模型能够解决哪些问题,有哪些基本的方法,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我们也清楚了比赛的4天内时间应该大致怎么分配,三个人如果出现了意见不合的时候应该怎么处理等等。
之后用零零散散的时间看了几篇文章也逛了逛数模论坛,也就快到期末考试了。
土木系大三上的期末压力实在是大,直到1月17号才考完最后一门(2月7号就美赛了哦亲~中间还有春节哦亲~)。
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一些认识及感受(2012426)
有固定的模式,要求赛前准备的知识非常多 ,诸如微分方程及数值解,运筹学,图论, 高级算法等。 题目中往往不提供数据或提供很多数据。
6
2012 MCM A:The Leaves of a Tree
"How much do the leaves on a tree weigh?" How might one estimate the actual weight of the leaves (or for that matter any other parts of the tree)? How might one classify leaves? Build a mathematical model to describe and classify leaves. Consider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1999年起,美国数学及其应用联合会又同时推出 交叉学科竞赛(Interdisciplinary Contest in Modeling ),简称 ICM(涉及数学、环境科学、 生物学、化学、资源管理等交叉学科)。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宗旨
MCM的宗旨:鼓励大学师生对范围并不固定 的各种实际问题予以阐明、分析并提出解法, 通过这样一种结构,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并强调 实现完整的模型构造的过程。
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2009--2011
09A Designing a Traffic Circle(交通环岛) 09B Energy and the Cell Phone(能源与手
机) 10A The Sweet Spot((犯罪学) 11A Snowboard Course(单板滑雪场地) 11B Repeater Coordination(中继站的协调)
2023美赛总结
2023美赛总结2023年美赛是我参加的第一次数学建模竞赛。
在比赛之前,零基础的我,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很好的学习基本的数学模型,只是看了皮毛的一点点“连续型”建模知识,因此比赛前我十分焦虑。
不过,我想着反正这是第一次参加美赛,今年虽然已经大二了,但是也不影响大二暑假的国赛和大三上学期的美赛,所以抱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心态,有点紧张又有点兴奋地参加了这次比赛。
正如我先前提到的,并没有做足充分准备。
所以心态就是“管他呢,不会就是不会,写完就行”。
队友,一个负责MATLAB解模编程,另一个和我一起建模+论文写作。
大家都是第一次参加,怀着第一次参加的心态,我们都认同,只要不放弃,写完论文就是最大的成功。
当然,我们更希望会享受这次的美赛经历,通过体验这一次美赛,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经验。
第二天,我提早起来,继续思考这道题。
思路还很混乱。
我就先把这个问题拆解成很多块,把思路理清楚。
后面根据队友之间的交流,把这个思路用自己的方法修改了一下理清了。
最后,我们开始把多次梳理模型有哪些,如何建立等,最后得到了一个核心思路。
第二天下午,我去看了很多论文,找了很多相关的数据,在一些偶然之中发现了一篇论文好像很有用的样子。
接着就把阻力模型弄出来了。
第三天,我们开始解模,解模发生了比较大的问题,即数据处理问题。
经过另一位建模同学的数学公式的简化和模型修改,使得最后的数据处理问题变得更加简单。
但即使如此,解模的同学还是需要花很大力气摘掉很多数据,并获得一个稍微符合常理的曲线图。
(这已然说明了我们的模型多么脆弱!)第四天,继续得到数据进行论文写作。
数据依然在不断修改。
我们三个人分别写中文底稿,把论文流程的各个板块搞了出来。
问题就是,论文写作真的很费时间,每一个板块都要花上很长的时间来完成。
好在最后还是能够把自己建立的模型自圆其说,得到了总目标时间t 的一个估计值,是1个小时40分钟左右。
最后最崩溃的地方出现在排版,在两个多小时内,把没有翻译的部分完全翻译然后排版正确真的是很考验人的啊总结:1、要好好准备,下学期开始看数学建模相关书籍;2、继续保持享受考试的心态。
体育赛事的感想
体育赛事的感想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年份,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导致各种体育赛事的延期和取消。
体育粉丝们都深感遗憾,因为他们渴望看到比赛、支持他们喜欢的队伍并与其他球迷分享他们的热情和兴奋。
然而,在疫情期间,许多赛事仍然举行,虽然人数受限,但比赛的热度并未减少。
比如,2020年的美国公开赛(U.S. Open)和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Wimbledon Tennis Championships)均在观众为空的情况下举行。
不同的是,其中反映出来的氛围是非常不同的。
在Youtube上,网友们发布了美国公开赛和温布尔登的比较视频,视频里有着令人叹服的景象:两个赛事的冠军庆祝活动有着巨大的反差。
在美国公开赛上,Dominic Thiem在场上充满活力地庆祝,庆祝伴随着他的支持者Jeremy Chardy的欢呼和鼓掌声。
而在另一方面,时刻都是缄默的温布尔登并没有庆祝仪式,除去冠军庆祝之外,所有的球员都在场上独自走着回忆自己的表现。
这一偏差可能是因为温布尔登是一个传统的、阶级性的、以玩开球Tennis为主的赛事。
而美国公开赛通常被视为一项更具有现代、开放性质的比赛。
这一年,由LSU获得了NCAA全国锦标赛的冠军, 他解释说,它意味着比赛更注重的是有准备、有韧性地较量,而非个人能力的表现:” 体育是一项竞技运动,你需要与来自各种不同战略的对手较量,你需要准备好自己,并打好内心的战争。
锦标赛的冠军不仅仅是在大学里最好的球员,也是那些能够抵抗一上场就来自对手的压力的球员。
在疫情期间,这个意义变得更加深刻。
我们发现,一项赛事不仅仅是关于获得胜利,更重要的是参与其中并获得一个比赛的体验,并且,随着比赛的进行,我们能看到对手之间的体谅与团队的合作。
体育是一个巨大的社区和文化。
疫情期间,许多人发现,这个社区是他们安全、宽广、温馨和有力的避难所。
当我们的世界似乎都在崩溃时,我们可以寻找到比赛中的力量和思考,我们可以找到叙述和希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CM参赛感想
建模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一个美妙地解决实际问题的好方案通常由一个贴近现实而又提炼本质的模型以及若干巧妙严谨的求解工具所构成。
由于平时所接触的内容过多地囿于自己学习与研究领域中,因此为了接触新的领域并同时训练自身学习建模能力,我们聚集了来自电子系、经管学院、交叉信息研究院的三名队员参加了2014年2月举行的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及交叉学科建模大赛。
美赛要求在4天(96个小时)内针对选定的题目完成一篇完整的科技论文,因此高效合理地利用时间至关重要。
我们在比赛前进行了一定的准备,例如熟悉比赛的基本形式,准备好科技论文的LaTeX模板,并且借助清华大学数学系赛前分发的往届赛事材料对题目风格进行初步了解,并思考优秀作品所共有的特点。
通过这些准备,我们认准了比赛时的一些注意事项,包括:无论题目如何提问,整篇论文都需要有一条明确的主线;论文逻辑必须清晰,排版合理,符号与语法的使用需要符合科技论文规范;一定要完成题目里所有要求完成的部分;等等。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意识到若想获得好成绩,或者要有明显的创新亮点,或者要循规蹈矩地在每一点上都做得无懈可击,这也正是我们所设想的不同方向。
同时我们也确定了基本分工,即让编程能力强的交叉信息研究院队员邝仲弘负责主编程工作,让批判性思维比较好、数据收集能力强的经管学院队员孙映宁负责头脑风暴与数据收集,而让以前有科技论文撰写经验、同时在各学科上都有一定基础的电子系队员韩衍隽作为队长负责整体流程的安排与文书工作。
今年比赛于中国时间上午九点开始。
根据以往的建议,我们第一天完全仅用于确定选题。
对题目进行翻译和初步讨论后,我们首先放弃对中国学生没有优势的B题,然后分工对A 题和C题进行初始建模。
由于队员邝仲弘学过有关网络科学的课程,因此我们最终选定思路更清晰也更有把握的C题,同时学习邝仲弘所共享的网络科学教材。
第二天的主要任务则是主体建模,确定整体框架,明确大部分问题的基本解答思路,完成数据搜集、编程等工作。
具体而言,我们利用已有的网络科学研究方法完成了题目的主体算法,并且通过查询相关领域的论文进行一些额外的工作,截止第二天晚上我们完成超过1/2的问题解答,也几乎确定了后面所有问题的思路。
这也便是实现了之前所定的目标,即:第二天结束时至少确定能有一份保底的报告。
第三天里我们文书写作与解决问题并重,成功得到了剩下所有问题的基本结果,并让大家根据解答问题的分工完成对应部分的写作,到晚上我们已完成所有问题的解答和约1/2的写作任务。
第四天工作则更为琐碎,更多的是一些写作整合任务与细节上的修修补补,最终于第五天清晨提交终稿。
提交终稿后回头来看,我们觉得本次参赛过程中有两方面需要尤为注意。
一方面是无懈可击。
本次题目是寻找网络中的重要结点,这个问题已被研究多年,因此在这短短的四天里提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是非常困难的,因此我们首先就舍弃了“巨大创新”这条路,而选择了“无懈可击”这另外一条路。
在解决方法上,我们穷举了所有“影响力”的可能定义,实现了该领域里所有主流的算法,最终算法种类接近十种,务求全无遗漏;在文书排版上,我们让对科技论文写法最为熟悉的队员主笔以确保论文整体风格一致、逻辑通贯,同时在分工本身也让这名队员通晓工作中的每个细微之处而确保写手正确的理解,并众人齐出马严格对待每个细节,包括文笔的尽量简练、客观与严谨,合适的脚注使用,正确的字母格式(如矩阵与向量的黑体),插入算法的正确格式,等等;在回答问题上,由于本次问到的小问题很多,我们便严格保证所有问题均已得到回答而无任何遗漏。
另一方面则是锦上添花。
虽然我们在解决方法上更多地直接应用了已有的结果,但我们也尽力地做一些创新性的工作,例如在PageRank算法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修改算法进行实验,
再例如应用物理学中的能量最低原理实现简单图的二维绘制。
除了算法方面,我们也增加了许多有意思的内容以增加本组成果的应用性,例如引入了信息级联(information cascade)现象与博弈论(game theory)内容,还例如将普通简单网络的算法应用到其它网络(如二部图)中进行分析与评价,虽然均未作深入讨论但其也是文章的引申。
与此同时,我们也为报告增加了一条主线,即算法结果与实际结果相符的一个粗略的前提条件为“there is a network structure and something in interest transmitting through the network”,同时也用各种实验结果不断地证明这一判决的合理性,使得报告本身也有了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给予报告以活力。
最终荣获特等奖,我们觉得,这正是无懈可击与锦上添花共同作用下的“每部分都比别人好一点”的结果。
得知荣获特等奖,我们感到兴奋的同时更加充满感激。
感谢清华大学完备科学的教育体系,全面培养了我们各方面的能力,给予我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使我们不断成长,最终在比赛中获得佳绩。
感谢清华大学数学系在比赛全程提供的帮助和支持,比赛前的培训讲座使我们熟悉比赛流程,往届优秀论文等资料指点了我们思路开展和论文写作的方法,统一的论文寄送保证纸版作品的按时到达。
感谢数学系科协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成功。
感谢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我们的老师同学们,你们的鼓励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感谢并肩作战的队友,默契的合作中我们彼此砥砺,共同成长!
韩衍隽孙映宁邝仲弘
2014年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