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岁看大,七岁看老_感悟人生完整版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https://img.taocdn.com/s3/m/aa4d32f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c4.png)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民间有一种说法“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它讲的是不同阶段早期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同时概括了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著名的意大利儿童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也说过:“人生的头3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
”“三岁看大”是指从儿童3周岁时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就能看到其长大后的心理与个性形象的雏形。
从教育心理学看,出生到3岁被称为“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展、心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父母的期望、行为和一些生活标准会被婴儿内化为自己的期望和规则系统。
3岁到7岁被称为“幼儿期”,又叫“学前期”。
所谓“七岁看老”是指在7岁时幼儿的个性倾向开始形成。
当然,“三岁”与“七岁”并非实指,而是虚指,只是说儿童此时的性格将对他的将来产生很大影响。
性格: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基本上在3岁之前就已经定型,3岁之后变化不大。
智商:儿童的脑细胞组织在3岁之前就已经完成60%,这时期的儿童脑部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学习:3岁之前是儿童的感觉、记忆和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最为敏感的时期,3岁之前的学习活动将事半功倍。
身高:3岁之前,是孩子身高发育最关键的阶段。
对3岁前身高造成的伤害永远无法弥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我们每一位家长的共同心愿。
现在,大多数家长都比较重视早教,但是更多的人只着重于对孩子知识、能力的培养,并没有看到孩子心理模式的发展,也不关注孩子性格的形成过程,致使早教走向了相反的方向,拔苗助长。
比如:许多父母忽视0-7岁的早期家庭教育,把年幼的孩子送给老人抚养。
大多致使他们在放纵的环境中长大,等上学的时候才回到父母身边。
可能就会有:不到10岁的孩子,就已经换了3所学校;被学校开除的理由是上课时随便离开课堂;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经常欺负同学,且屡教不改。
父母对他的说服教育完全没有效果,打他,骂他也无济于事。
因为家里有了这样的孩子,使全家人的心情都受到影响。
比如:由于父母的溺爱,由于老人的包办代替,使不少孩子养尊处优,缺乏克服困难的意识和勇气。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育儿心得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育儿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107f19948d7c1c709a14567.png)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育儿心得在育儿活动中,你有怎样的育儿心得,快写一篇育儿心得和我们分享。
做好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关系到一个家庭,孩子今后成什么样人的问题。
下面是本文库为大家收集有关于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育儿心得,希望你喜欢。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育儿心得1孩子也是上中班了,和小班相比,更加的懂事,也是有了一些好的习惯,作为家长,其实也是对于孩子比较的操心,也是担心孩子在家里是否能像学校一样做好,不过我们也是努力的去教育孩子,去让孩子的习惯养成没有松懈,也是顺利的度过了中班这一年,在育儿方面我也是有一些心得来分享。
孩子的习惯要养成,其实在学校里面老师也是教了很多,有很多好的习惯,但是到了家里,孩子也是容易放松,但是作为家长却是不能放松,所以我也是在家里的时候严格的要求孩子们,去遵守在学校学到的习惯,不能松懈,该做什么就是什么,而且爷爷奶奶来看她了,也是不能宠着她,反而是需要严格的要求,虽然孩子开始也是哭闹,但是后来渐渐明白了也是会做好,习惯的养好不是一朝一夕的,更是要长久的去培养的,对于孩子们来说,好的习惯真的会让他们受益终身,所以我也是在这块抓得比较的严厉,我清楚如果在这儿就松懈了下来,那么以后想要好不是那么的容易,特别是这个学期在家里的时间那么的多,没有老师来监督,孩子也是有些松懈,我也是要去上班,不过我也是把事情和孩子说清楚,尽可能的让孩子在家里不要那么的贪玩,懂得去学习,去维持好的一个习惯。
多去陪伴孩子,很多时候孩子在家里其实是比较孤单的,没有朋友陪伴着他们玩,没有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虽然有作业要做,也是有玩具,有电视可以看,但是我觉得这些都不应该占据孩子们在家里的时间,而是我们家长应该多去陪伴孩子,给他讲故事,和他去一起做家务,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多一些互动,不但是能加深和孩子的感情,同时也是能更好的了解孩子,孩子的习惯,孩子的一些行为也是受到我们家长的影响的,如果我们也是努力的去学习,去认真的做一些事情,那么孩子其实也是会这样做,而不会说松懈,或者懒惰下来,孩子回家之后,我们基本都是陪伴着孩子,一起做一些事情,一起聊天说笑,即使看电视也是有节制的,或者陪伴孩子玩一会儿,我们都全程的去参与,孩子们的玩耍,孩子们的时间,我们也是多去关心,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把孩子们给教好。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感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感悟](https://img.taocdn.com/s3/m/84d905b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4c.png)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感悟
在我们的人生中,有两个重要的年龄:三岁和七岁。
三岁的时候,我们开始了解这个世界,能够独立行动和表达自己的意愿。
我们开始学习语言,学会了说话,能够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这个时期对于我们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奠定了我们后面的学习和成长的基础。
而当我们七岁的时候,我们开始进入了正式的学校,开始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这个时期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另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开始了解到更多的事情,尤其是社会和人性方面的知识。
我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也开始有了更多的责任和义务。
当我们到了老年时期,通常是七十岁以上,我们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的成长和经历。
我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和安全,也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和生命。
这个时期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它让我们有机会反思过去,为未来规划。
总的来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个古话告诉我们,人生不同的阶段都有自己的意义和目的。
只有在每个阶段都认真对待,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活出真正的精彩人生。
- 1 -。
三岁看大七岁知老典故
![三岁看大七岁知老典故](https://img.taocdn.com/s3/m/183e6c74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c3.png)
三岁看大七岁知老典故
《从三岁到七岁》
嘿,大家好呀!今天咱就来聊聊“三岁看大七岁知老”这个典故。
就说我小侄子吧,那家伙,可有个性了!记得有一次,我们一大家子人在客厅里,小侄子才三岁呢。
电视上正放着他喜欢的动画片,他那眼睛啊,直勾勾地盯着电视,谁叫他都不理。
这时候他奶奶,也就是我妈,说:“宝贝呀,来吃点水果呗。
”嘿,你猜怎么着,小侄子头都不回,直接来一句:“我要看动画片,不吃!”那小模样,可逗了。
然后到他七岁的时候,有一回我们一起去公园玩。
他看到有个小朋友在哭,他竟然跑过去,像个小大人似的安慰人家说:“别哭啦,哭啥呀,要勇敢哦!”哇,当时我就觉得,这孩子真是有点不一样了呢。
你看,从这两件小事就能看出点端倪来吧。
三岁的时候那么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七岁的时候又展现出了善良和懂事的一面。
我觉得呀,这“三岁看大七岁知老”还真有点道理呢。
虽然说不能完全笃定,但真的能看出一些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发展趋势。
哎呀,不管怎么说,小侄子就是这么可爱又特别,希望他以后能一直保持这些美好的品质,健康快乐地长大哟!哈哈!
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的小朋友呀,也来和我讲讲呗!。
3岁看大,7岁看老,12岁定终生
![3岁看大,7岁看老,12岁定终生](https://img.taocdn.com/s3/m/e595f1e7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d3.png)
3岁看大,7岁看老,12岁定终生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Benjamin Bloom)曾对近千名儿童做过从出生到成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5岁前为智力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如果把17岁的智力水平看作100%,那么孩子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30%是在4—7岁间获得的、20%则在7岁以后获得。
后来人们慢慢发现,智力的发展,在12岁时基本就不再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我们的智力在12岁时就定下来了。
换句话说,12岁以后,再开发孩子的智商是不可能的。
发展智商什么时候最重要呢?12岁的一半是6岁,6岁时,80%的智商基本定型;6岁的一半是3岁,80%的智商中,有70%基本定型了。
图:儿童智力发展曲线图这就验证了现在全世界公认的事实:一十二岁定终生。
12岁,孩子由小学升到初中之后,学习内容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转向抽象逻辑思维,学习的方法、策略、环境、伙伴等等都发生了变化,这时孩子能不能转型和适应就尤为重要。
决定孩子能否转型和适应的最重要的老师是谁?不是高中老师,也不是初中老师、小学老师,而是幼儿老师和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
如果把一辈子的关键期看做是在12岁之前的话,那么12岁之前的关键期是在6岁之前,6岁之前的关键期在3岁之前,因此3岁之前是一个人一生中关键期里的最关键期。
所以老百姓有一句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十二岁定终生”,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我们换用表格来表示上图,则更加明显!表:不同年龄段智力开发的空间从上述表格我们看到,年龄越小,智力开发的空间越大!0-3岁,每年智力开发的空间近19%,幼儿园阶段为8%,小学阶段3%多一点,小学毕业之后智力开发的空间几乎为零:更多的是智慧的涵泳而非智力开发了。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十二岁定终身 的作文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十二岁定终身 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faf9cb3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84.png)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十二岁定终身的作文民间广泛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十二岁定终身。
”意思是,根据一个孩子3岁和7岁还有12岁时的表现就可以判定这个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
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即合理,两句话在某些方面是有道理的,但据此判定一个孩子的未来如何是绝不靠谱的。
不禁想到《红楼梦》中宝玉抓周时抓取脂粉钗环之后的情形,贾政断定宝玉将来会是一个酒色之徒,而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罢了。
所以,以成见来看待人、事、物是极其可怕的,它就像一副有色眼镜,不仅会歪曲人、事、物本来的面目,还会封堵人、事、物发展的前路。
热播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借申公豹之口描述说,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如何努力都无法搬动它。
申公豹看得透彻,成见正是个体意识的同质叠加,所谓“先入为主”,有多少人能和这种由个体意识同质叠加后形成的集体无意识对抗呢?相反地,“成见”会很容易地重扣在一个人的头上。
即如这部影片里的陈塘关百姓视哪吒为妖怪,这样的成见让本性并不坏的哪吒有口莫辩,于是哪吒在极度郁闷中按照人们的成见成长,整个陈塘关因而鸡飞狗跳,难得安宁。
那么,面对成见给成长带来的困难,一个人就只能亦步亦趋,抑或是固步自封,泯灭心中的真知灼见和创新的火花吗?抑或是像著名哲学家马斯洛说的那样——成长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而有人会逃避成长而采用“逃避”的方式呢?皆不可取!正所谓“相反相成”是也!“成见”这座山虽然搬不走,但人们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来征服它,那就是爬到山巅,看得比“成见”更高远。
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女性一直是被打压的群体。
然而,两宋时期的“词国皇后”李清照却钻研学问,以机敏和非凡见识成为惊艳绝伦的天才少女。
在十五岁时,她和诗苏轼的得意门生张耒写的《读中兴颂碑》,批判中的深刻之处令众人折服。
今天的学者评价李清照时,皆认为她浪漫而又洒脱,嗜酒又大胆率真,难怪世人誉之为“千古才女”。
英国作家简·奥斯汀在《理智与情感》中说,蚌将沙粒变成珍珠,苦难才能让人成长。
三岁见大,七岁见老的意思
![三岁见大,七岁见老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429403c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3e.png)
三岁见大,七岁见老的意思三岁见大,七岁见老。
三岁的时候,一个人是什么样,长大了就是什么样;七岁的时候,一个人会变成什么样,长大了就是什么样。
有人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因为一个人在三岁的时候是最可爱、最天真的时候。
三岁的小孩什么都不懂,天真得像天上的星星。
他们会笑、会闹,但你要是招惹到他们,那可能会闯下大祸,还得吃皮肉之苦。
就算到了七岁,也是无忧无虑,单纯的像张白纸。
七岁的小孩,脑袋中没有那么多杂念,也没有那么多顾忌,所以他们总是一副大人模样,动作言行大方,说话彬彬有礼。
这个时期的小孩会比较淘气,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千万不要让孩子养成骄横跋扈、暴躁等性格。
从小就是一个勇敢的女孩子,胆子特别大。
一年级的时候,有几个学生经常到我家玩。
有一次,他们走了以后,我独自在家,忽然听到楼下有什么响动。
本来是不怕的,但却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于是我轻手轻脚地走到窗户旁边,趴在玻璃上往下望。
有一个男生正在打一个比我高两个头的同学,但是这个同学不甘示弱,奋力抵抗。
一个7岁的小男孩就那样挡在了那个被欺负的同学前面,奋力护着她,手臂在半空中挥舞着。
男生看到小孩挺身而出,便停住了手。
但小男孩并没有退缩,而是使劲护着那个女孩子,任由对方推打自己。
男生最终还是被劝走了,小男孩也因为救人而弄伤了自己的胳膊。
但他没有去医院,只是简单包扎了一下就回家了。
我很想做一名英雄,我相信每一位男子汉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
有一次,我和爸爸去爬一座很陡的山。
因为我是第一次登山,爸爸不放心我,跟在我的后面。
走了一会儿,爸爸因为太累了,所以坐在了路边休息。
我因为是第一次登山,加上有爸爸陪伴,我的胆子更大了。
爸爸休息了一会儿,准备站起来继续爬山。
但他刚刚站起来,就听到身后传来了“扑通”一声,回过头一看,原来是爸爸摔倒了,膝盖磕破了皮。
我不禁皱起眉头,心想:这山也太高了吧,爸爸才爬了这么一点点就已经受不了了,还怎么登顶啊?我小声对爸爸说:“要不咱们别登了吧?”爸爸却摇摇头说:“坚持一下,马上就到山顶了。
“七岁看老”的科学道理
![“七岁看老”的科学道理](https://img.taocdn.com/s3/m/82e24c88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8.png)
科学家认为,如果来自于父母的基因是人生的金种子,那么从胎儿到人7岁前,就是这颗金种子的黄金萌芽期。
而萌芽期具有很大的魔力,它的情况,往往决定了人此后一生的发展。
因此“3岁看大,7岁看老”这句话,很有科学道理。
事实真是这样吗?7岁前,我们拥有了什么?研究证实,儿童在4岁前就已经获得了50%的智力,其余的20%是在4~7岁间获得的,剩余的30%则在7~17岁间获得。
不仅智力如此,身体的发育和性格的形成,其大部分也均在7岁前完成。
因此,孩子从胎儿到7岁前这一段时期,就是人生的黄金期——萌芽期。
以7岁作为萌芽期的结束标志,是因为人在发展到这个时间点上以后,生理、心理,体力和智力都达到了一个成型的阶段。
以识字为例,人到7岁的时候,大脑才具备比较成熟的能力。
我国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具备成熟识字能力的人在看到一个汉字和一幅线条图画时,立即会分辨出来,但这个“立即”时间的间隔是170毫秒。
进一步的研究证实,7岁的儿童识别汉字和线条画的时间间隔能达到170毫秒,但6岁前的儿童识别时间就远远超过这个时间了。
另外,中医学对人生发展阶段也有自己的论述,其中就有著名的“女七男八”学说。
如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认为,女性的生命每7年出现一次大变化;男性是每8年有一次生长变化。
同样是人生的第一个生长周期,但男女的差异不大。
以女性为例,“女子7岁肾气盛,齿更发长——意思是女孩子7岁的时候肾气开始往旺盛的方向走,开始换牙,头发变得茂盛。
过了7岁,说明已经告别童年,成为少女了……可见中医学的生命第一周期论,与现代科学的人生黄金萌芽期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后来的研究又陆续证实,人生黄金萌芽期的状况对人生后来的发展还发挥着神奇和巨大的影响力,而这些影响力的显现,反过来更证明黄金萌芽期具有黄金◆ 赵习水/文“七岁看老”的科学道理俗话说,“3岁看大,7岁知老”。
现在看来,这句话有科学道理!7岁前是人生最重要的成长时期小时候阅读能力强,长大后生存能力就强价值。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科学儿童观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科学儿童观](https://img.taocdn.com/s3/m/e61091b5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c0.png)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科学儿童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一句话特别有意思,叫“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这句话真的是很形象哦,意思就是说,三岁的时候,孩子的性格和将来的模样就大概能看出来,而到了七岁,那些性格特征就开始慢慢显露出来了。
就像我们常说的“竹子虽小,却有大志”,小朋友们虽然年纪小,但心里的世界可大着呢。
你想啊,孩子们在三岁的时候,特别喜欢模仿,看到什么就学什么,像小鹦鹉一样。
而这个时候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问东问西,简直就是个小侦探,看到个蚂蚁都能问半天。
你说,这样的探索精神,长大了能不变得出色吗?小孩子的想象力也是无穷无尽,常常能把简单的玩具变成各种各样的角色,今天是超人,明天是火箭,真是让人忍俊不禁。
想想看,小时候玩过的那些游戏,甚至可以成为他们人生的第一步,成为医生、科学家或者宇航员。
再说七岁,孩子们开始有自己的小主意了,开始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关系。
像小小的社交圈,谁和谁好,谁和谁不太合,这些都在他们心里默默地划分着界限。
这个年纪的孩子,常常会把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尤其在玩耍的时候,看到别人玩的好,就想要更努力,心里那种小竞争意识慢慢就起来了。
他们也会因为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这种小争吵也是他们学习如何与人相处的重要一环哦。
你有没有注意到,孩子在这段时间对情绪的表达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他们会因为玩具抢不抢得到而哭,也会因为得到了一个新玩具而乐得合不拢嘴。
这就是他们在学习情绪管理,尽管有时候表现得像个小火山,随时都可能喷发,但这就是成长的过程嘛。
孩子们在这个阶段也开始学会分享,慢慢理解“给”和“拿”的关系。
看着他们在玩耍中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那种温馨的感觉,真让人心里暖暖的。
这时候的孩子特别敏感,能够很容易地感知到大人的情绪。
有时候你可能心情不好,孩子就会察觉到,安静地陪在你身边。
这样的小细节,真的让人心里觉得,哎呀,孩子的心里其实装着很多的情感和智慧。
正因为如此,父母在这个阶段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孩子可是在照镜子,看到的全是我们给他们的模样。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宝宝头三年解读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宝宝头三年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2524ce5f336c1eb91a375d71.png)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宝宝头三年将影响其一生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孩子3岁和7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两个重要关节点。
从事过几年蒙台梭利早期教育工作的小编也常常对家长提及到“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人生的头三年胜过以后发展的各个阶段,胜过3岁直到死亡的总和。
因为从幼儿正常的大脑发育来看,3岁前,他的大脑发育是出于一个极大的高峰期。
接下来让我们具体地看一看早期经历是如何影响人的一生的。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宝宝头三年将影响其一生一、依恋期:(0—18个月)当婴儿出生前,母亲的子宫为他提供了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生活世界。
但是当他与母体分离后,即面对着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一切都使他感到自己生存受到了挑战。
如果他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能得到母亲的奶头和怀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来安全舒适的母体里。
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的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即造成了婴儿的心里伤害。
由于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他们终生。
1、儿童:对遗弃的恐惧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应不稳定:有时候能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有时候则不能。
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他一方面使出全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却又为自己受到冷遇而感到愤怒。
母亲成为他的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因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
这种儿童我们称之为依恋儿童。
成年后:依恋型人格如果依恋儿的处境不能在后来的成长阶段中得到改变,他们在这一阶段中没有得到的需要将会成为其基本人格特征而伴随终生。
在成年之后他们对依恋的需要始终存在,当他们进入了一个亲密关系时,这种依恋倾向就会突出地表现出来。
现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的中心不满就是:“当我需要你的时候,你总是不在。
”他们对亲密接触的要求似乎永无止境,每当他们认为自己被对方忽视的时候,便会感到被遗弃,就会愤怒,就会恐惧。
宝爸宝妈育儿心经——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宝爸宝妈育儿心经——三岁看大,七岁看老](https://img.taocdn.com/s3/m/ff4fc8912cc58bd63186bd7e.png)
宝爸宝妈育儿心经——“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以下是复制了一个早教工作者分享的关于现代父母早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和多数父母的误区:其中有一部分的错误我也在犯,庆幸的是自己及早的发现了这篇文章,正如作者问自己的,作为初为人母的我也更关心的是;“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三年,我做对了吗?在我的引导下,她能保持强烈的探索欲望吗,她的专注力有没有被破坏?她的学习能力强吗?遇到困难她是退缩不前还是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她能始终保持自信、健康的心灵吗?” 我也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信大方、善良勇敢、内心快乐,有爱心的人。
事实上在孩子人生的头三年对他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在免疫系统的发展完善方面、还是在人格的健全发展、智商和情商的全面发展方面,毫不夸张的说每一天对于宝宝来说都是很重要。
文章有点长,有宝宝的爸爸妈妈可要耐心看文。
一、不知道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敏感期,把孩子在敏感期的表现当成不乖的行为斥责孩子,违背了孩子的天性,造成他的痛苦,留下心理隐患。
孩子在0-6岁时存在各种各样的敏感期,所谓敏感期是指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反复操作某一动作或反复学习某一项能力,并且学习能力特别强的时期。
有依恋形成的敏感期、口腔敏感期、手腿脚等动作的敏感期、语言的敏感期、细微事物的敏感期、肌肤触摸的敏感期、执拗和完美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数学敏感期、绘画敏感期等等。
出生不久持续到一岁多一点,是口腔敏感期。
无论成人怎么阻止,孩子总把手放进嘴巴,而且吃得津津有味。
成人千万不要认为不干净而去阻止孩子,否则会留下心理隐患。
成人要做的就是保证入口的东西相对干净就行,而且最好能提供不同的东西让孩子用口腔去探索!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是依靠口腔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如果顺利渡过,以后再也不会用嘴啃食物之外的东西。
有些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仍改不掉吸吮手指或其他物品的习惯,甚至延伸成别的不良行为,例如:爱吃零食、吐口水、骂脏话!都在一定程度与口腔敏感期没过好有关。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https://img.taocdn.com/s3/m/e2ea3205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0f.png)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中国有句俗话:3岁看大,7岁看老!这到底有没有道理呢?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一个人性格的雏形。
两岁半以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开始建立,形成了”我的”概念。
很多人说这是一个人人生中的第1个叛逆期,确实没错,在这个阶段中,孩子往往不讲理,不听大人的话,喜欢说不,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来行事。
孩子真的就那么不可理喻吗?并非如此,我们知道三岁前的孩子,他的语言理解、表达能力都有限,孩子不讲理,很多时候并不是真正的不讲理,而是他听不懂你讲的道理,也表达不出他想要说的话。
但是这个时候他会有感受,对自我会有感觉,在听不懂大人说的话时,往往会说我不,我不要,而更多的时候会通过哭闹、喊叫的方式来表示。
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变得非常重要,我们大人很多时候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当我们能够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那么,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理解以及能够懂他,能够知道他的感受,如果父母能够把他的感受说出来,孩子深深感受到的,是一种被理解,被爱着的,被接纳的,孩子也变得更容易沟通。
未来他也更能理解他人,也更有利于他情商的发展。
3岁前是孩子大脑快速发展时期,3岁左右,是孩子性格形成阶段,这个阶段,我的认知决定了孩子的性格,影响着他的未来。
在这个阶段中,如果一味的满足或打压,对孩子的成长都会造成很大的破坏。
三岁是一个人性格形成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对未来的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父母给到孩子足够的快乐感,安全感以及幸福感,为孩子的人生打下良好的基调,反之则亦然。
而7岁左右是一个人习惯养成非常重要的一年,这一时期的生活习惯会决定他一生的生活习惯。
我们都知道良好习惯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
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因习惯而受到影响。
比如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他从小就养成了按时完成作业,主动学习的习惯,那么在他以后的人生中会一直受益。
孩子在7岁前的生活习惯,主要是有教养人培养而成。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讲座家长看后的观后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讲座家长看后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40b0637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2f.png)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讲座家长看后的观后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讲座观后感》前几天去听了一个关于“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讲座,这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啊!讲座一开始,专家就抛出了一个让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实话,我之前对这句话也就是随口一说,没怎么往深了想。
但听着专家一点点地分析,我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可真不少。
专家讲了好多例子,其中有一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说是有个小男孩,三岁的时候就特别霸道,只要是他看上的玩具,不管别的小朋友正在玩,上手就抢。
家长一开始没当回事,觉得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
可到了七岁,这孩子在学校里依旧横行霸道,欺负同学,老师多次找家长谈话也没啥效果。
这时候家长着急了,想管却发现根本管不住,孩子已经养成习惯了。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家孩子的一些小事。
我家娃刚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在客厅看电视,他突然就闹着要看动画片。
我和他爸想着让他等等,把这集电视剧看完。
结果小家伙不干了,直接躺在地上打滚,哭得那叫一个撕心裂肺。
当时我心里那个气呀,觉得这孩子怎么这么任性。
但又想着,可能是被宠坏了,以后好好教育就行。
现在孩子快五岁了,类似的情况还是时有发生。
比如想要个新玩具,不给他买就发脾气,甚至还会摔东西。
有时候我真的很担心,他这样下去,到了七岁还不得无法无天了?讲座中还提到,孩子在三岁到七岁这个阶段,性格和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如果在这个时候,家长能够正确引导,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那孩子以后的人生道路可能会顺畅很多;但如果家长忽视了,等孩子长大了,再想纠正就难了。
想到这儿,我就觉得特别愧疚。
平时工作忙,对孩子的关心确实不够。
总觉得孩子还小,等长大了再教育也不迟。
可听了这个讲座我才明白,教育孩子真的是一刻也不能等。
回到家后,我和孩子他爸认真地讨论了这个问题。
我们决定以后要多花时间陪孩子,关注他的一举一动,及时纠正他的不良行为。
比如说,每次吃饭前,让他帮忙摆碗筷,培养他的责任感;看电视规定好时间,养成守时的好习惯。
心理学家:3岁看大,7岁看老(准得惊人)
![心理学家:3岁看大,7岁看老(准得惊人)](https://img.taocdn.com/s3/m/f9cc253f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99.png)
心理学家:3岁看大,7岁看老(准得惊人)3-7岁心冻住的人,成年狗不会要东西,没有需求。
别人要房,要车,他对什么都没感觉。
他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导致人生没有目标,没有方向,迷茫。
因为他真的对什么都没感觉,就算有,也只是看看,没有强烈的企图心,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拿股劲。
习惯别人给什么就接什么,自己从来没有主动要什么的需求,看似佛系,其实是心冻住了,没感觉了。
怎么破?除非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心冻住了,身心同修,身体通过站桩解冻,内心通过补缺失、疗创伤、卸包袱把四个内在小孩养大,建立安全富足自由强大的内心世界。
这个时候自己才知道自己要什么,主动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0-3岁心冻住的人,他的人生是一丁点计划都没有的,过一秒算一秒,过一天算一天,走到哪算哪,随波逐流。
他的意识里,没有为将来着想一说的。
不懂得照顾自己,也不懂得存钱,把自己搞得脏兮兮,满脸疲惫,像个乞丐一样。
没有活力,也没有生命力。
浑浑噩噩,行尸走肉。
怎么破?首先自己要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可能心冻住了,然后身心同修,身体通过站桩解冻身体,心通过爱的疗愈补缺失、疗创伤、卸包袱,把四个内在小孩养大,建立安全富足自由强大的内心世界。
这个时候才会活过来,好好照顾自己,好好爱自己,好好活下去。
心冻住的人很要命,你一说他,他就愣在那里一动不动,气得你想死的心都有。
你不说他,他就一直玩,刷视屏,玩游戏,玩只能消遣方面的东西,就是不能专心的做事,或者专心学一样东西。
管他也没用,不管他也没什么用!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底层原因是0-7岁的爱缺失了,0-3岁的爱缺失了,不敢面对问题,3-7岁的爱缺失了,不会要东西。
也就是说成了一个木头人,不会主动解决问题,也不会主动要东西。
你指一下就拜一拜,不指就不会动了,一闲下来就六神无主,无聊,空虚,又开始刷视屏,玩游戏了。
怎么破?很难破,除非被生活的苦难逼到绝处,痛到极致,内心才会慢慢醒过来,然后进入自救模式。
大部分就这样浑浑噩噩过一辈子了。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_感悟人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_感悟人生](https://img.taocdn.com/s3/m/88ba7bedb14e852458fb57a4.png)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近期,学习了吴和芳老师萨提亚模式板块上的《和谐关系工作坊》,年近48岁的吴和芳老师,对生活有必须的沉淀和积累,有将近二十年对心理学的探索的经验,同时他本身也是北京大学心理系毕业生,所以从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到心理学的应用在这个版块,让我觉得此次课程收获个性大,想和大家分享下本次课上的资料。
1、你来自于哪里?通常人们会说:这个事情这个人是环境的产物,能够想一下我们来自于哪里,同样我们的孩子后期他来自于哪里。
第一,人类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比如说我们的父母他们可能生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我们生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时代在我们身上打下的烙印,时代特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这其实也是我们成长的环境,我们所有的行为举止,价值观跟这些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举个例子,昨日早上的时候,儿子出门要换新鞋,我说别换了就穿这个吧,他说我做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人怎样能穿一双那么脏的鞋出门呢?我得穿干净的。
当时我个性诧异,不明白他这个中产阶级家庭是从哪儿得来的。
当他上车之后我就给他讲了英国的贵族精神。
如果你认为你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人,你就应承受的社会职责是什么?你的担当是什么?我先从英国的贵族家庭贵族精神跟他讲起,然后落脚到最后他所理解的中产阶级家庭,因为他很小,不明白从哪里看来了中产阶级家庭这样的词语,我担心他对这种词语的引申理解会有偏差,所以我给他了一些小的引导,但是大家明白作为父母我没有给他讲过这个词,这个词必须来自于他所接触到的信息,无论网络、电视或者朋友,那有些东西我们能够给些引导,或者只能引导一部分,又或者有些东西我们真的引导不了,所以对于时代的这个影响、时代的烙印,时代的特征,我们能给予的就是尊重。
第二,学校和老师。
我们都能回忆起学生时代哪个老师对自我的影响很大。
就是每个老师对我们一生的影响都很大。
所以,我们也来自于学校来自于教育体系。
大家都说此刻的应试教育不好,但是我们能躲掉吗?我们怎样在现有的环境当中给孩子一些引导呢?这就是我想说的我们还来自于学校来自于老师。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讲座家长看后的观后感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讲座家长看后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7c26263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bd.png)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讲座家长看后的观后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讲座家长看后的观后感(一)》嘿,亲爱的朋友们!我刚听完那个关于“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讲座,心里头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一开始听到这个讲座主题的时候,我心里还犯嘀咕,真有这么玄乎?可听着听着,我发现还真不是没道理。
你想啊,三岁到七岁这段时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咱给他们涂上啥颜色,那可太重要了。
这期间孩子的性格、习惯、思维方式都在慢慢形成。
讲座里说的那些例子,就好像在我眼前放电影似的。
比如说,有的孩子在这个阶段特别任性,家长要是不管不顾,长大了可能就更难管啦。
还有那些从小就懂得分享、有礼貌的孩子,长大了也更招人喜欢不是?我就琢磨着,我家那小宝贝,我可得好好引导。
不能随他性子来,该立的规矩得立,该教的道理得教。
不然等长大了,想改都难咯。
而且我还意识到,不能光靠嘴巴说,自己得做个好榜样。
孩子天天看着咱,咱要是做得不好,还怎么要求孩子好呢?这个讲座真的给我敲响了警钟,让我知道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一点都不能马虎。
我可得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陪着我家宝贝好好长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讲座家长看后的观后感(二)》亲人们,我来跟你们唠唠我听完“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讲座的感受哈。
哇塞,听完这个讲座,我真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呀!原来孩子这头七年这么关键。
我就在想,我家娃三岁的时候,那小脾气就上来了,当时我还没当回事,觉得小孩子嘛,闹闹正常。
现在才知道,这要是不好好引导,以后说不定就是个大问题。
还有啊,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也得趁早。
像自己穿衣、吃饭、整理玩具这些小事,现在就得让他们学着做,不能惯着。
不然长大了,啥都不会,那可愁死人了。
另外,和孩子沟通也有讲究。
不能老是凶巴巴的,得耐心听他们说话,尊重他们的想法。
不然孩子心里有想法都不敢跟咱说,那多不好。
反正听完这个讲座,我算是明白了,孩子的成长就这几年,错过了可就没机会重来了。
我得好好把握住,让我家娃在这关键的七年里,长成一个有出息、有教养的好孩子!。
三岁见大,七岁见老的意思
![三岁见大,七岁见老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83538a72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2.png)
三岁见大,七岁见老的意思三岁见大,七岁见老。
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
以前我和表弟一起玩耍的时候,总是感觉表弟比我聪明、比我懂事,然后我们就互相瞧不起对方,而今天回想起来,真是后悔莫及啊!因为那个时候的我很骄傲,看不起表弟,认为自己什么都好。
但其实有些人在年幼时表现得十分不同寻常,甚至惊人,而到了他长大的时候却丝毫没有变化。
如果有人告诉你,一个男孩子三岁的时候可能像个大孩子,七岁时可能已经很老成了,那么你肯定会嗤之以鼻。
我的人生从小到大无不体现着这个道理,我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例子。
随着慢慢长大,我与表弟的差距越来越大。
他开始能熟练地使用电脑,还学会了上网,就连我也得甘拜下风。
慢慢的,我开始嫉妒他。
当我学习或者工作稍微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是需要有人帮忙才能完成,而这时候,总有表弟在我身边帮我出主意,他很乐意帮助我。
于是乎,我发现自己很懒惰,遇到什么困难,就去问他,甚至连有些计算题我都没有搞清楚,结果他还真把它给解答出来了。
小学时期我对读书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兴趣,只不过在当时家里人强迫我读,所以被迫读了许多课外书。
初中时候的我虽然不爱学习,但是我比较听话,所以父母总是夸奖我,而现在则截然相反。
每当我面临困难而没有办法的时候,我总是会放弃,因为我害怕苦难。
但是当我和表弟聊天时,他就会打消我的这种念头,让我再接再厉,奋发向上。
所以,现在我不会再被这些苦难所吓倒,更加努力的学习,学习成绩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他依旧乐此不疲的帮助我,和我一起进步。
我对读书没有那么热爱了,反而认为表弟是个人才,他不仅有文化,而且知识面广,还常常教导我要跟他学习。
可以说,我最应该学习的就是他,我将来也要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人。
这样才能跟得上潮流,跟得上社会的发展,跟得上人们对新事物的追求。
这个三岁看到大,七岁看到老的道理,让我获益良多,受用终身,希望我能够继续坚持下去。
不辜负这句古话,更不辜负那些人为我指明了一条光明大道,而我却坐视不理,走向歧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近期,学习了吴和芳老师萨提亚模式板块上的《和谐关系工作坊》,年近48岁的吴和芳老师,对生活有必须的沉淀和积累,有将近二十年对心理学的探索的经验,同时他本身也是北京大学心理系毕业生,所以从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到心理学的应用在这个版块,让我觉得此次课程收获个性大,想和大家分享下本次课上的资料。
1、你来自于哪里?
通常人们会说:这个事情这个人是环境的产物,能够想一下我们来自于哪里,同样我们的孩子后期他来自于哪里。
第一,人类是一个时代的产物。
比如说我们的父母他们可能生于四十年代、五十年代,我们生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甚至九十年代,时代在我们身上打下的烙印,时代特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这其实也是我们成长的环境,我们所有的行为举止,价值观跟这些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举个例子,昨日早上的时候,儿子出门要换新鞋,我说别换了就穿这个吧,他说我做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人怎样能穿一双那么脏的鞋出门呢?我得穿干净的。
当时我个性诧异,不明白他这个中产阶级家庭是从哪儿得来的。
当他上车之后我就给他讲了英国的贵族精神。
如果你认为你是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人,你就应承受的社会职责是什么?你的担当是什么?我先从英国的贵族家庭贵族精神跟他讲起,然后落脚到最后他所理解的中产阶级家庭,因为他很小,不明白从哪里看来了中产阶级家庭这样的词语,我担心他对这种词语的引申理解会有偏差,所以我给他了一些小的引导,但是大家明白作为父母我没有给他讲过这个词,这个词必须来自于他所接触到的信息,无论网络、电视或者朋友,那有些东西我们能够给些引导,或者只能引导一部分,又或者有些东西我们真的引导不了,所以对于时代的这个影响、时代的烙印,时代的特征,我们能给予的就是尊重。
第二,学校和老师。
我们都能回忆起学生时代哪个老师对自我的影响很大。
就是每个老师对我们一生的影响都很大。
所以,我们也来自于学校来自于教育体系。
大家都说此刻的应试教育不好,但是我们能躲掉吗?我们怎样在现有的环境当中给孩子一些引导呢?这就是我想说的我们还来自于学校来自于老师。
第三,我们来自于家庭环境。
父母本身就是我们的环境,我们从小尤其是幼儿园之前完全是在家里,甚至于幼儿园之后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小学后在学校的时间会长一点。
所以,我们还来自于家庭环境。
此刻我们作为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这个对孩子后期的人格发展和健全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包括他的性格,习惯的养成,都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我们受着时代的影响,受学校和老师的影响,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怎样在一个大综合环境当中成长出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自我的特征,自我的性格,自我的人格构成自我的世界观,自我的价值观,自我的人生观。
我们作为孩子的妈妈,要培养一个拥有什么样人生观时间观价值观的人,什么样人格的人?这个部分是我们每个妈妈都就应思考的,后期我们将慢慢探索。
2、何为人格
我们常说,某人人格分裂,某人人格健全,某人性格魅力强,那究竟什么是人格呢?我认为人格分为生理人格和心理人格两部分。
人格的外在体现更多的由他的性格呈现出来,而这个
主要从家庭中构成。
当性格呈现的时候,大家会说他人格成熟或不够成熟。
如果一个人生理上
有缺陷,肯定会对他的人格构成有影响。
反过来,如果他的心理健康度不够,自备、没有存在感,对他的生理也会有影响,很多科研报告都有此类事例。
所以,我们在关注孩子身体发育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孩子心理发育,同步观察到孩子身体和心理发展和成长,当发现哪个板块有
短板,就要及时滋养,从而让他的人格发展更加完整、成熟,这才是我们想要的一个人格健全、或者说身体健康茁壮成长的孩子。
3、三岁之前,是孩子和母亲身体和心理分离期,是自我存在确认和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
期
我们教育孩子习惯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那什么是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呢?说到七岁看老
一般会说这个人的秉性,这个人的性格,会说到很多资料。
所以大家会说看他七岁的时候他的
行为模式,他的一些习惯有很多东西,也就是常规说的七岁看老。
那到底为什么是七岁看老而
不是五岁或者说十岁看老?不明白大家是否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
实事求是而言,我是从小听着这个话长大的,但以前从未认真思考过。
就在这次学习当中,在吴和芳老师的带领下,对这个版块有了认真的思考,我想的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需要做更
多的探索。
众所周知,孩子和母体的分离其实是两个步骤,一个是身体的分离,这个身体的分离也就
是生完孩子剪断脐带的那一刻。
那真正的孩子和母体的心理分离,其实是0到3岁这三年来
完成的。
那在这三年期间呢,比如说0到3个月的心理营养,1岁到3岁的整个的心理营养
的过程。
那3个月到3岁期间,他是最核心的安全感的确定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作
为父母作为整个家庭就是给孩子的这个成长环境,我们要给到孩子什么,在后期我会重点阐述。
这天想重点分享的是,在0-3岁期间是孩子重要的自我确认期,也就是说他自我来到这个世
界上,他确定自我存在这个自我确认期十分关键的时期。
那如果说孩子在0-3岁期间他确实是完成了自我确认,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有十分足够的
安全感,也就是我们在养育他的周围每个人都让他感觉到这份安全感的存在的时候,他心里的
营养就会够,对他后期的人格发展会十分的有帮忙。
4、7岁之前足够的心理和生理营养,助我们养育一个智商和情商发展都健康茁壮的孩子
所谓的7岁看老,也就是7岁之前,个性是3-7岁是孩子社会性发展、规则意识的建立、情绪的管理等潜力的重要培养期。
这个时候,父母有关注到孩子心理,部分行为的偏差并及时
调整,给足他最需要的心理营养,那孩子情商必须会发展很好。
当孩子情商很高,相应智商发育也会构成脑细胞迅速裂变突出,然后社会性发展自然会很好。
他心里的愉悦,这种快乐就是他一辈子生活最主要的,核心的力量感和基础必须会构成。
在他进入社会,更多和外人独立互动的时候,他的力量感或者方式方法都会很强,相当于夯实
了一个很厚的基础。
期望透过这天的分享,给大家一个感官上基础全面的梳理。
也就是家庭教育要看人而不是
看事儿。
即便我们的孩子已经过了七岁,在平常和孩子的互动中,更多的要去想他的心理需求
是什么,他说这句话背后是怎样想的?他背后有怎样的动机出现了这样的行为?期望透过这个
分享给大家一些启发。
那0-7岁的孩子我们给了孩子什么,或者说前期我们没有给足后期就应怎样去弥补?期望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个认知,后期会继续和大家分享0-3个月孩子需要哪些心理营养,3个月-3岁构成了哪些东西,3-7岁、7-12岁孩子最需要的核心的心理营养是什么。
每个妈妈都是一个教育家。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有自我的感悟,因为孩子回家和我们讲他在外面接触到的人和事,都是我们很好的和他交流引导的机会,都是引导他和社会化十分好的融合,让他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机会。
期望能够陪着大家一齐成长,只要我们内心时刻带着这份觉察,在和孩子交流之前想清楚我和孩子这样说想要表达什么,此刻表达的是否是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每个妈妈都会十分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