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积极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危机:一场全球化式清算

所有泡沫都会破灭,所有失衡都会再平衡,这是经济史昭示的基本道理,无论是地产泡沫、股票泡沫还是债务泡沫,无论是贸易失衡、货币失衡还是债务失衡。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一场泡沫破灭和经济失衡的调整。全球失衡表现在五大方面:以美国过度逆差为代表的贸易失衡、全球产业利润分配的失衡、全球实体经济与金融的失衡、美元地位与美国经济地位的失衡、庞大财政赤字下美国财政体系的失衡。

2001年美国开启宽松货币政策吹大房地产泡沫后,以美国贸易逆差为罪魁祸首的全球贸易失衡是当前危机的根源。而当前危机是一个更大周期的顶端,即全球尤其是来自发达经济体的资本对产业、金融利润的追逐的顶部。

失衡导致巨型泡沫。目前美国相当一部分地产泡沫已破灭,金融市场泡沫正在破灭,美国过度消费泡沫则刚刚开始破灭。肇始于美国的危机波及全球,融入全球化的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都难幸免。

这是一场毫无疑问的全球性危机,为二战后之首次。以更长的周期看,二战后世界经济在美苏两大方向上发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西欧和日本迎来集体繁荣期,冲垮以美国经济为主体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其后发达经济体再未同步繁荣。

耶鲁大学社会学系高级研究员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2003年出版的《美国实力的衰落》一书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的欧洲、8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美国,其经济均表现不错。而同期世界整体经济表现并不佳,已进入长期下降阶段,表现为生产利润水平较五六十年代大幅下降。

冷战后,来自发达经济体的资本找到利润新空间,其一为全球产业转移,其二为资本伸向金融市场。

去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今年迅速恶化为全球金融危机,并可能继续恶化为经济危机。危机将给利润新空间标上到顶的句号。

规模巨大的失衡后的再平衡,将给世界经济及其逻辑、版图带来巨大未知数。

全球贸易失衡及再平衡

全球经济体系最大的失衡是贸易失衡。以美国为代表的巨额贸易逆差是罪魁祸首,导致众多生产国出现巨额贸易顺差。在当前危机下,美国过度消费模式的摒弃、生产国产能的削减,将强行平衡贸易失衡。

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罗奇指出,今天金融危机的核心在于全球失衡,突出表现为全球经常账户赤字绝对额剧增,2006年至去年创出占全球GDP(国内生产总值)近6%的纪录,几乎为上世纪90年代中期平均2%的3倍。

美国经常账户赤字从1995年占GDP的1.5%猛升至2006年的6%。2000年至去年,亚洲新兴经济体实际GDP 平均增长8%,为同期其他地区平均3%的2.5倍。去年东亚创下出口纪录,占其GDP的45%,比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出十几个百分点。

1994年至去年,美国实际消费需求增长率按实值计算为每年3.5%。其持续时间之长,被罗奇称为“现代史上任一经济体最为盛大的消费狂欢”。罗奇将美国过度消费的根源归结为储蓄模式从以收入为基础到以资产为基础的贸然、失败的转型。

20年来美国储蓄率一直下降,从1984年的10.08%至1995年的4.6%,2004年至去年分别为1.8%、-0.4%、-1%和-1.7%。储蓄率负值形成消费者债务泡沫,至2006年中期巅峰时,净房产抵押提取的现金量增至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的9%,为5年前3%的3倍。去年底,家庭部门负债率增至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的133%,较10年前的90%上升40多个百分点。

罗奇认为,这种债务增长“简直荒谬至极”,“现在终于结束了”。美国需要抛弃资产导向型储蓄与消费相结合的策略,重建以收入为基础的储蓄模式并削减债务负担。这意味着美国个人消费增长将持续下滑、经济衰退。

1929年大萧条时,美国遭受股市泡沫破灭和产能过剩打击。美国一战后发展起来的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工商企业倒闭8.6万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钢铁工业开工率分别仅5%、15%,失业率攀升至25%。

目前的金融危机中,美国受打击核心不在生产层面,而是金融、地产和消费,过剩产能并不表现在美国本身,而是通过贸易逆差表现在全球生产体系的生产端。

对生产端而言,未来全球再平衡的风险不只在于导致经济增长下滑,还在于产能过剩引发的企业亏损乃至倒闭。

全球产业利润分配的再平衡

全球经济体系的第二大失衡是利润分配失衡。经济学中衡量产出的要素有土地、劳动(管理)、资本和资源等。

冷战前,发达经济体之间水平分工,冷战后才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分工。冷战后,发达经济体开始在全球配置资源、人力和产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

过去20年,全球跨国公司引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生产越来越超越国界。据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统计,2006年全球500家跨国公司销售额达16万亿美元,占全球工业生产总值、贸易额、直接对外投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转让的比例分别为50%、50%~60%、90%和90%。

发达经济体在冷战后的全球产业配置中获得新一轮利润高增长,原因有二。其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人力、土地和资源等要素投入全球分工体系,发达经济体由于人力和税收等成本渐高,出现纳入世界经济分工体系的强大动力,以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等形式,产业资本掀起新一轮全球化配置,利用更低廉的人力、土地、资源和税收获得更多利润。其二,新兴市场经济体庞大人口的消费力,开始承接发达经济体的消费品产能,尤其是消费类机电产品、汽车、通讯和航空。这在市场和销售层面给产业利润创造出空间。

近20年的高增长让这两方面的利润空间缩小:经过多年发展,人力、税收、土地、环境和资源等要素价格提高,削弱产业资本全球配置的动力;产业发展极大丰富市场供给,机电产品和重工产品产能过剩,昭示着产业利润在市场和销售层面的下降;消费、生产和物流等领域对能源的过度消耗,从根本上考验石油等能源的供给并助涨能源价格,后者给全球产业配置和全球物流体系带来根本考验,开始分割全球产业利润的蛋糕。

在多重因素下,长达20年的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全球产业利润增长将宣告结束。而在保护主义倾向回潮的背景下,全球自由贸易前景不明朗,将在未来更大程度地打压全球产业利润。

全球产业利润的下降是全球经济再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扭转全球产业利润分配体系的失衡。以中国等为代表的劳动力、以中东和俄罗斯等为代表的石油等能源、以巴西和澳大利亚等为代表的资源,都将在全球产业利润分配体系中获得更多利益。

实体经济与金融失衡和再平衡

过去20年全球物流和贸易流大规模增长,全球金融增长更是远远快于生产的增长。这是全球经济体系的第三大基本失衡。

据朱民统计,过去20年,全球GDP、货币和资本流动平均增速分别为2.37%、6.8%和14.2%。去年资本流动增速高达32.4%,资金流增速分别为贸易流和生产流增速的2倍和4倍,全球金融一体化远远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在高杠杆和金融衍生品的作用下,去年以前的20年中全球金融市场规模蓬勃发展。

资金运作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目前全球外汇交易量约2万亿美元/日,98.5%的交易量是在无任何贸易、生产背景下发生的,交易纯粹以资金流通、盈利和风险规避为目的。这使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提高,任何实体经济的不利变化都可能使资金交易方式、方向和规模逆转,并可能通过金融市场传递至经济实体。

全球金融一体化快速增长,极大扩充全球金融市场规模。朱民称,至2006年,广义货币、证券化债权和金融衍生品占全球GDP的比重分别为122%、142%和802%,占全球流动性比重为11%、13%和75%。

1980年全球金融资产价值仅12万亿美元,与当年全球GDP相当;1993年全球金融资产价值为53万亿美元,达当年全球GDP的2倍;2003年全球金融资产价值达118万亿美元,约为当年全球GDP的3倍;2006年,全球金融系统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资产总值已超150万亿美元。

声音

●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罗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