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六讲 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原理
唯物史观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重要指导。
首先,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
这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的。
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和影响。
因此,要想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就必须改变社会存在,改变社会关系。
其次,唯物史观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一基本原理。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变化。
只有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
再次,唯物史观强调了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原理。
生产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
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上层建筑都是建立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的,它们的变化都是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
总之,唯物史观原理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我们必须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积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完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伟大的理论体系,深刻地影响和塑造了人类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为人们理解和改造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本文将通过探讨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内涵和主要内容,深入了解这一理论的核心要点。
一、概念和内涵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它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演变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主张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强调社会形态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
它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活跃作用,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包括两个基本要素: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
物质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思想文化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上层建筑的变革必然依赖于物质基础的变革,因为上层建筑是通过反映和延续物质基础来存在和发展的。
二、主要内容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其社会意识。
这意味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都是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社会存在的变动必然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而社会意识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形成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不同的生产关系,由此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进。
生产力的提高和发展使得旧有的生产关系变得狭隘和束缚,迫切需要新的生产关系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 阶级斗争与历史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它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都伴随着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而这些斗争的结果将决定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发展。
唯物史观原理
唯物史观原理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是指根据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决定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迁,而不同的社会制度又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和社会形态,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历史被理解为一种由生产方式决定的发展过程。
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形态的变迁构成了社会历史的主要线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历史的基本动力,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形式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在唯物史观中,历史被看作是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是一种必然性的运动。
历史上的每一个社会形态都有其局限性和相对性,而它们的消亡和取代则源自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不是偶然的或意识形态的产物。
通过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和理论总结,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变迁,从而指导社会的发展和改造。
总的来说,唯物史观原理是在唯物主义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历史发展的方法论。
它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作用,强调了社会形态的变迁和发展规律。
唯物史观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使我们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与对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与对立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作为一门科学,马克思主义辩证地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中,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作为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则具有显著的区别与对立。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社会意识和价值观念是社会发展的结果。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政治制度和上层建筑的基础。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强调阶级与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唯物史观看来,社会性质的变革不是偶然的,而是由于矛盾和冲突的发展所引起的。
相对应地,唯心史观则是一种以意识为中心的世界观。
唯心史观强调意识决定物质,认为意识和思维是第一性的,物质则是在意识的指引下得以认识和存在的。
唯心史观忽视了物质的决定性,将意识置于主导地位。
在唯心史观看来,社会的发展是由于人类的智慧和精神力量的推动,认为思想和理念是引领社会进步的关键。
唯心史观忽略了社会存在与意识的内在联系,无法洞察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矛盾所产生的冲突。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与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上,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的决定性,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而唯心史观则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在意识的指导下存在的。
其次,在对社会发展的解释上,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强调社会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唯心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于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转变所带动的。
此外,在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上,唯物史观强调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而唯心史观则忽视了经济基础和阶级斗争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最后,在对科学的理解和方法上,唯物史观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强调实事求是和辩证法的运用,而唯心史观则偏重主观意识和信仰,侧重于抽象的思维和理论推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唯物史观
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 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 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这是决定国家阶级
性质的方面。
国体
奴隶主
阶级专政
地主阶 级专政
资产阶 级专政
无产阶 级专政
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 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它表明统治 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Fra bibliotek经济结构
政治结构
观念结构
广义经
经
济结构
济
结
构
狭义经
济结构
生产 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经济关系或 经济制度
政治结构
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 政治上层建筑,即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政治 结构
制度 设施
政治制度 法律制度 政治设施 法律设施
(二)社会基本矛盾是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 ,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实现自己的统治。
君主专制制
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
政体
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 总统制 半总统制
议会制
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一般来说,国体决定政 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
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决定
国体
政体
服务于
内容
形式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具有极为重要 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体系,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多个领域。
其中,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对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特定的生产方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历史上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都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而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形态的演变。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存在着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和冲突推动了社会变革的发生。
另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
社会的发展不是凭空想象或者主观意志的结果,而是由客观的物质条件和人类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中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历史规律的学说体系,深刻地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首先,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批判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基础上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内在矛盾,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来源。
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斗争,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
再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要求把学习理论与参与实践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并不断推动社会发展。
三、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意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现象并推断未来的发展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
2、剩余价值的发现,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具有更 剩余价值的发现, 为直接的意义。 为直接的意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1)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资 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的必然性。 (2)剩余价值学说阐述了物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剩余价值学说阐述了物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 (3)剩余价值学说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 剩余价值学说展示了变革资本主义, 正确途径。 正确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综述: 空想社会主义综述: 综述
贡献: 贡献:为科学地论证人类社会历史提供 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 了相当丰富的思想资料,对未来社会提出 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了许多积极的结论和天才的预测。 缺点:带有虚幻和空想的性质。 缺点:带有虚幻和空想的性质。
(二)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欧文的“公社制度” 欧文的“公社制度”
他主张,通过改造环境来改造人的性格的理论。提出, 他主张,通过改造环境来改造人的性格的理论。提出,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 有制;是一个工、 学相结合的组织;公社实行按需分配原则。 有制;是一个工、农、商、学相结合的组织;公社实行按需分配原则。
⑤把未来社会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上,实行协作化、计划化整 把未来社会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上,实行协作化、 体社会生产。 体社会生产。 ⑥对未来社会的劳动问题和分配原则提出精辟见解。 对未来社会的劳动问题和分配原则提出精辟见解。 ⑦提出国家消亡思想。社会权利将由对人的统治变为对物的 提出国家消亡思想。 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 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 ⑧未来社会充分体现民主管理原则。 未来社会充分体现民主管理原则。 ⑨消灭三大差别,妇女解放等。 消灭三大差别,妇女解放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六章精华课件ppt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第二六阶章段:18世社纪会(主工义场社手会工的业)发空展及想其平规均律社会主 义
代表人物 : 摩来里(1720-1780)法国杰出 思想家 ,代表作是《自然法典》; 马布利(1709-1785)法国著名 的政治家、理论家、历史学家, 代表作是《论法律或法律的原则》。
马 布利
1921年春天—1924年,由战 时共产主义转为新经济政 策时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1)1917年11月——1918年上半年: 巩固苏维埃政权,制订向社会主义过渡初步计划 的时期
十月革命后,列宁制定了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 过渡的初计划,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法和途径, 进行了“直接过渡”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2.列宁对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
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 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
市场发展经济;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 加强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 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第三,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经认为,在特 定情况下,社会主义可能以和平方式实现。但 和平过渡只是“革命史上极为罕见的机会”。
但至今尚无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实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
3、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同时革命”论 19世纪中期,通过对西欧资本主义经济和阶级 矛盾状况的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明确指 出:“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国际的事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讲唯物史观-讲义
•社会的实践本质:
•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 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 活),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 3、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思考题:中国户籍政策改革对社会发展有 何影响?
3、生产方式
•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 产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生产方式对社会的作用:决定作用。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和社会产生和 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它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
•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 生产方式制约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劳动是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中介,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 称,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
• 社会本质就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 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全部社 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有一位外国学者认为,正是这本书决定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吗?
• 在社会历史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物质力量, 而不是人的思想!
• 思考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区别何在?
二、人类社会及其本质
• 1、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
•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
• 人是由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 4、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 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的长足发 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核心思想乃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关系以及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1.物质决定意识:唯物史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物质条件决定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不是独立存在的东西。
唯物史观强调,在实践活动中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力决定着人们的意识形态。
2.政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唯物史观指出,社会的政治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
政治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它们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而上层建筑则是指政治、法律、宗教等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
3.阶级斗争是历史的动力: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阶级之间的斗争推动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可避免。
二、历史唯物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关系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之一,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也是唯物史观在历史学科中的具体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而唯物史观则更加突出了阶级斗争这一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注重社会经济制度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而唯物史观则更加关注社会存在与意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唯物史观对于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方向: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发展的方向是由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
我们要紧密结合具体国情,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唯物史观
第六章两种对立的历史观第一节两种历史观一、两种历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含义: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在历史主体上的观点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种观点叫群众史观。
2、唯心史观(1)含义:唯心史观认为少数的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大多数的人民群众只是“群氓”,必须在英雄人物的指引下才能发挥作用。
(2)英雄史观的基本表现形式有两种:①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历史宿命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这种历史观有两个重要缺陷:①只考察了人们参加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②把世俗社会中的英雄人物作为历史的创造者,导致唯意志论。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辨证关系(1)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包括以生产方式(生产活动)为主的、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这些基本要素的总和。
①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不起决定作用)作用:第一,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地理环境的优劣可以加速或减缓社会历史的发展;第三。
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意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
②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作用:第一,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和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和前提;第二,人口因素的合理与否对社会发展可以起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第三,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不起决定作用意义:第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
第二,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是悲观的,错误的。
③社会生产实践生产方式:是指人类使用什么样的工具,在什么样的社会关系下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即生产力和和产关系的统一。
作用: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社会有机体的物质担当者;第二,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方式是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的基础。
意义: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PPT
原始 社会 的生 产关 系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 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 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 产 力 的 发 展 变 化
生产力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生产关系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生 产 关 系 的 变 革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
面,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三个要素,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的主要 方面。
社会存在包括三个要素
地理环境 物质前提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决定力量
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的 总称,它包括地形、气候、土壤、矿藏、动植物分布。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的。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 用,甚至暂时改变社会经济发展的前进方向,造成
社会历史发展的严重曲折。
宣扬:日耳曼民族至上性 种族优劣论 将富有理性的德意志民族 和整个世界推向第二次世 界大战深渊。
什么是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 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社会 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 根本缺陷:只看到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物质根源。 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 产方式制约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解释历史发展规律、揭示社会变革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着社会形态的转变,进而推动历史的发展。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入手,探讨其在解释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个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推动着社会的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发展是矛盾的统一和斗争运动的结果,承认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飞跃性。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互贯通,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体系。
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人类社会的演替和变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矛盾斗争的历史过程,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都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
唯物史观对历史解释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解释历史过程和社会变革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唯物史观的分析,可以揭示历史的客观规律和本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这一观点对于理解社会经济结构和历史变革的内在逻辑至关重要。
此外,唯物史观还强调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充满了矛盾、斗争和变革。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的阶级、利益集团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推动着社会变革和历史的发展。
唯物史观的辩证观点帮助我们理解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多样性,认识到历史变革的非线性和不可逆性。
结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我们解释历史发展、揭示社会变革的规律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原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历史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发展变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思想深刻而丰富,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意义,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 简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一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解释方法。
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变革的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展开论述,包括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唯物史观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2. 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社会的政治、法律、文化等等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2.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基本动力,而生产关系则是制约生产力发展的条件。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根源。
2.3 阶级斗争唯物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阶级的利益冲突导致阶级斗争的存在,从而推动历史的进步。
3.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唯物史观包括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发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历史唯物主义关注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演进,重点研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关注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强调事物的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两者的结合,使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更全面地揭示了社会和历史的本质。
4. 唯物史观对历史和社会的影响唯物史观对历史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提供了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理解方法。
4.1 解释历史发展规律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解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变革和演进。
它帮助人们理解社会的起源、发展和未来。
4.2 解剖社会矛盾唯物史观通过研究社会的生产关系及其矛盾,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内容,这些理论内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
本文将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一、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和本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史观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一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二、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力量,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与斗争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三、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在生产中所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转化为利润。
这一理论揭示了剥削的本质,并为无产阶级的解放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社会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消除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建立无阶级社会。
社会主义革命的核心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发动广大群众,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并进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革命建设。
五、思想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强调解放思想,锐意革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思想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一,它要求人们认识到社会存在对人的意识的决定作用,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开拓思维方式。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这要求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的基础上,通过全面发展个体潜能实现自身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入门教材,对于培养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和政治觉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更好地推动社会变革和人类进步。
2017新版马克思主义原理第六讲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教案
按主体分
按不同层次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教案内容
一、课堂导入与提问
观看苏联解体相关视频,引出福山的《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问题:如何评价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二、讲授新课与小组研讨
【小组研讨一:我们的社会从哪里来?】
案例一:美国媒体揭露地球十大经典“创造神话”。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观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第一,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根本不同。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唯心史观则否认这种客观规律的存在,而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精神决定的。第二,对社会发展的动力的认识根本不同。唯物史观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唯心史观则认为社会历史发展是由理性、意志、观念等所推动的。第三,对历史的创造者的认识根本对立。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唯心史观则认为历史是由少数英雄人物所创造的。第四,最根本的对立是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唯物史观看待社会变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唯物史观看待社会变革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社会理论体系,它从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寻求理论解释和指导实践。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强调社会变革的必然性,以及无产阶级革命作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第一节: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坚信,社会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而唯物史观正是发现并总结这一规律的方法论。
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不再与旧的生产关系相适应,这种矛盾最终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
第二节: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先进阶级,具有推动社会变革的历史地位。
无产阶级的特点是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换取生活资料。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受到剥削和压迫,但他们也拥有统一起来,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力量。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变革的理论基础。
这些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等。
这些原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道路,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科学指导。
同时,这些原理也指导着社会主义建设和共产主义崇高目标的实现。
第四节:唯物史观对社会变革的启示唯物史观对社会变革有着深刻的启示。
首先,它使人们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
其次,唯物史观教导我们关注社会矛盾和改革动力,从而推动社会变革向着合理公正的方向发展。
最后,唯物史观还告诉我们,只有通过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社会的彻底变革。
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待社会变革,既从历史逻辑上解释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又为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当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准确把握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态势,推动社会变革朝着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从唯物史观到阶级斗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从唯物史观到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门科学理论体系,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解放人类的道路。
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要素,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和内容进行复习,重点探讨从唯物史观到阶级斗争的主要观点。
一、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指以阶级斗争为基本线索,对人类社会历史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的思想方法。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性质是生产方式和阶级矛盾的发展。
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
马克思指出,在古代社会,奴隶制度和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斗争是主要的矛盾;封建社会中,地主与农民之间的剥削与压迫是主要的矛盾;而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将推动社会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不仅存在于社会的经济领域,也存在于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领域。
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推动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就是消灭一切压迫与剥削,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是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物质和精神力量的总和。
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劳动分工、分配制度等。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矛盾。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原有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瓶颈,这就需要通过革命与社会变革来推动生产关系的改变,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四、价值和剩余价值在马克思主义中,价值是劳动时间的反映,是商品所具有的交换比例的度量。
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超过自身生活所需的部分,它是剥削的根源。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建立在剩余价值的基础上的,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阶级来获取利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水平 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
• 判别一种生产力是否先进,不仅要看 其基本要素的性质,而且还要看这些 要素的构成和结合方式。
• 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 畴。
• 2、生产关系 •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结 成的客观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 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 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关系。其中,生 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它决定着其他要素。 • 动态地看,生产关系贯穿于生产、交 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之中。 • 生产关系具有客观性,人们不能自主 选择生产关系。
二、人类社会及其本质
• 1、自然界向人类社会的过渡
• 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 物 • 人是由自然界长期发展进化而来的,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 劳动是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中介,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
•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 称,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 生活; • 社会本质就是社会生活的本质。 • 社会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全部社 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人的最根本的活动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生产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 关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社会政治结构
• 1、政治上层建筑 • 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 建筑. • 政治上层建筑:政法设施、政法制度、 政治组织。它构成社会的政治结构。 • 观念上层建筑:社会心理、社会意 识形式。它构成社会的文化结构。
• 2、国家
•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本质 上是一个阶级概念和政治概念,而不是一 个地域概念。 • 国体: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 唯心主义:唯心史观; • 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其 自然观是唯物主义,但其历史观是唯心的。
• 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 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 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 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的基础上把社会历史 观与唯物主义结合起来。 •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一起“铸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块钢铁”。 • 唯物史观是观察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
• 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新的生产 力与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 矛盾冲突. • 社会革命是指实现整个社会形态的根 本变化.它与工业革命、技术革命、思 想革命不同. • 社会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它对社会历 史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 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社会革命是社会 根本制度的变革;而社会改革是同一社 会形态对某些不适应的方面和环节的 调整,不改变该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
• 政体: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具体组织形 式。 • 国体是区分国家类型的标准。 • 政体:君子政体、共和政体。
• 中国:人民民主专政国体、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政体。
• 国家对内职能:政治、经济、社会管 理职能;
• 国家对外职能:维护主权、参与国际 事务。 •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 关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3、生产方式
•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 产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生产方式对社会的作用:决定作用。 •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和社会产生和 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其他社会活动的基础, 它把人类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 •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 生产方式制约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衰亡史。
•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一部法国社会, 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的历 史。”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 个方面): • 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影响; • 摆脱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污染的状况; • 应追求绿色GDP。
• (4)它是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
本标准。
• 3、唯心史观的非科学性
• 产生和存在的根源: • 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发展起来 之前,社会生产和科学很落后,限制人们 的眼界,人们不易察觉社会历史发展的一 般规律。 • 阶级根源:阶级偏见;阶级利益;夸大英 雄人物的历史作用。 • 认识论根源: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
•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唯心史观在 社会历史领域占据着绝对统治的地位。 • 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 至多考察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 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 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 忽视人民群众的活动。
• 4、唯物史观的创立及其意义
• 19世纪中叶,欧洲资本主义的长足发 展; • 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 观);
•社会的实践本质:
• 实践是社会生活的基础; • 实践是全部社会关系的基础; • 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 活),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 •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 3、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产物,但又不等于自 然界。 • 同自然界一样,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存在, 是发展变化的,具有客观规律; • 自然规律是由自然界各种盲目力量相互作 用而形成的,而人类社会规律是由人有意 识、有目的的活动而形成的。
• 先进文化是指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的文化。
• 评价一种文化是否先进,有两个基本 尺度:历史尺度和道德尺度。
• 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文化。 •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 坚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并重。
• 2、文明 • 文明与文化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只能用经济的标准 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划分阶级,而 不能另立政治或思想的标准。阶级反映了 人们之间的经济关系。
• 等级依成员的地位、身份、职业、门第等 来划分,反映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 阶层是基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职业和收 入等形成的社会群体。它有同一阶级中 的阶层和不同阶级中从事相同活动的阶 层两种情况。 • 阶级分成为阶层,阶层从属于阶级;但 阶级与阶层的划分标准不同。 • 新的社会阶层
• 社会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 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强大 杠杆、重要动力。 • 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 双刃剑。 • 文明的多样化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四、社会的基本结构
• 人类社会具有多维结构。 • 社会基本结构是指在社会实践基础 上形成的社会关系总体的基本构成 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 文化结构以及其他结构。
社会经济结构
• 1、生产力与先进生产力 • 生产力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并从自 然界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包括劳 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三大实体要 素以及科学技术、管理等要素。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科学不是直 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推
社会文化结构
• 社会意识形式:意识形态和非意识 形态。
• 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法思想、道德、 哲学、宗教、艺术等,有强烈的阶 级性。
• 非意识形式:自然科学、语言学、 形式逻辑等,不具有阶级性。
•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能 动地反映社会存在。 •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变化的不同 步性; • 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 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 用。
第六讲 唯物史观
——马克思一生中两个最伟大的 发现之一
一、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 1、社会历史观的内涵
• 历史:自然史、人类史 • 历史观是关于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的根本看法 和观点,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 社会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 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 社会历史观与社会科学的关系:社会历史观是 对社会科学的综合和概括,社会科学是社会历 史观的基础;社会历史观影响社会科学的研究。
•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 道路; • 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发展。 • 思考题:“地理环境决定论”是否正确?
• 2、人口因素
• 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迁 徙、变动等; • 社会基本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人口的 生产; • 人口生产有其特点:周期长、形式特殊、 人类自身的延续。 • 人口因素对社会的作用:重要作用,但不 起决定作用。 • 思考题:中国户籍政策改革对社会发展有 何影响?
• 2、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 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 素。
•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社会 精神生活过程。 •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原因: • (1)它是一切历史观无法回避的问题。社 会现哲学基本问题在社会历史延伸、 具体化。 • (3)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解释归根到底是由 对它的不同回答所决定的。
• 文明是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文化发展水 平越高,文明进步程度就越高。 • 广义的文明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 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 • 狭义的文明是指文化中的积极的成果。 • 文明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 和生态文明。
• • • • •
物质文明是基础; 政治文明是保障; 精神文明是灵魂。 生态文明是要求。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 明四位一体与协调发展; •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 关注: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的发 展前景
文化与文明
• 1、文化 • 文化是指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行为规
范以及各种意识形态在内的复合体。
•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与一定的经济 制度和政治制度相关联的。
• 文化是人类为了改造世界而进行的 精神活动及其成果。
•文化的主要功能:
• 知识传承功能; • 培育、塑造人的功能; • 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 认识功能; • 建构民族心理、塑造民族性格、形 成民族传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