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友善的故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古今中外关于友善的故事
永宁县第三中学 哈秀珍
1、
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故事
文成公主(625-680),名李雁儿,唐太宗李世民宗室女。
汉族。
她聪慧美丽,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文化,知书达礼,并信仰佛教。
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的英雄,崛起于藏河(今雅鲁藏布江)中游的雅隆河谷地区。
他统一藏区,成为藏族的赞普(“君长”之意),建立了吐蕃王朝。
唐贞观十四年(640),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5000两,珍玩数百,向唐朝请婚。
太宗许嫁宗女文成公主。
7世纪,西藏王松赞干布震撼唐朝。
当时,唐朝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经济文化。
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就相当于10万雄兵。
”。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和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后来,松赞干布又接受了唐朝赐予他的官职与封爵。
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
文成公主一生没有给我们后人留下文字作品,但她为我们留下了无数宝贵的实物作品和民间赞美作品,尤其是对整个西藏各民族的农耕、手工、礼教、语言等文明建设作品最为突出,至今依然是藏区人民拥戴和夸赞的对象。
文成公主努力推行少数民族地区的各项改革,在吐蕃的宰相禄东赞的协助下,文成公主有针对性地在松赞干布面前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都一一列出,使得吐蕃王朝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而长期称霸西域。
永徽元年(650),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一直居住在西藏。
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
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
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
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
永隆元年(680),文成公主逝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
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1300多年历史。
2、司马徽让猪
我国东汉时期的司马徽(人称水镜先生)是一位善于识拔贤才的有名学者。
有一次,邻居走失了一头猪,因为司马徽家的猪和他走失的猪相似,就误认为是他家的。
司马徽并不争辩,说:“是你家的你就拿去吧。
”邻居便毫不客气地把猪赶回家。
过了几天,邻居从别处找到了自己的猪,很惭愧地把误认的猪送还给
2 司马徽。
司马徽不但没责备他,反而说邻里间发生这类误会并不奇怪,还赞扬他懂道理、知错能改。
邻居听了十分感动。
后来人们称司马徽为“水镜先生”,这也是人们对他清雅、纯明,友善的品性的赞扬。
3、杨翥卖驴
明朝礼部尚书杨翥居住在京城,平日骑驴上朝或外出。
他对驴子很喜欢,每天上朝回家,亲自为驴子喂料并经常照看。
杨翥的邻居是一位老头,快六十岁的时候生了个儿子,老来得子夫妻自然非常高兴。
但这个孩子一听到杨翥的驴子叫就哭个不停,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宁。
可杨翥是朝廷大官,这家人也不敢向杨翥说这个事。
眼看那孩子一听到驴子叫就哭,饮食也明显减少,父母最后还是把这件事和杨翥说了。
杨翥听后二话没说,随即就把自己的驴子卖了,从此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古语云:“里仁为美”、“睦乃四邻”、“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便是善人”,指出人们做事要以道义为衡量原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有仁爱之心,同情、关爱和帮助他人,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
这是人德行修养的体现,这也是善化他人,播种善因,使社会拥有和睦温暖的人伦关系,这也是成为社会正义的基础。
4、舜的故事
舜的母亲去世以后,他的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
舜的父亲、继母、继母生的弟弟,三人都不喜欢舜,时不时的挑刺、找茬,总想置他于死地。
可是,每一次,舜都先是躲起来,然后再出现,然后对待家人更加友善、谦恭、有礼。
面对家人的百般刁难,舜可以如此大度,不计小怨,更没有得理不饶人,化干戈为玉帛。
正是因为他的友善,加上才能,才让尧下定决心让他做自己的接班人。
友善,是社会的润滑剂,能够让别人如沐春风,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能够减少很多摩擦和不必要的麻烦,有助于社会团结,有助于社会进步。
因此,我们都需要继承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优良传统,对家人、邻居、同事友善,做到和睦相处,团结共事,一起为了家庭、社会和国家更好的未来而努力。
5、 “六尺巷”的故事
清朝康熙年间的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因为宅基地问题发生争执。
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
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
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
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
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六尺
3 巷”的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礼让,和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间、邻里之间处理小事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做的更好。
事情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
6、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
这个故事我们很多人耳熟能详,说的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事情。
文臣蔺相如出使秦国,使得完璧归赵。
在渑池会上,他又机智勇敢的使赵王免受秦王的羞辱。
于是赵王提拔蔺相如为右上卿,官位在武将廉颇之上。
老将廉颇自认军功了得,总是不服气,扬言如果见到蔺相如一定要给他难堪。
蔺相如于是就称病不上朝,以免见到廉颇。
外人都以为蔺相如是害怕廉颇,其实不然。
蔺相如是为了赵国国家利益,认为将相不和会给秦国可乘之机。
廉颇知道真相之后,主动负荆请罪, 从此两人成为生死之交,共同保卫赵国。
蔺相如的友善,不是懦弱,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团结同僚。
友善,是社会的润滑剂,能够让别人如沐春风,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能够减少很多摩擦和不必要的麻烦,有助于社会团结,有助于社会进步。
因此,我们都需要继承中华民族与人为善的优良传统,对家人、邻居、同事友善,做到和睦相处,团结共事,一起为了家庭、社会和国家更好的未来而努力。
7、友善与刻薄的故事
从前在一个村庄里有两个人,一个叫友善,一个叫刻薄。
友善为人心地善良,常常帮助一些穷苦人家干活,但家很穷;而刻薄家很有钱,却很吝啬小气,连一口水都不愿给别人占去了便宜。
有一天,时间老人经过这个村庄,要住宿一晚。
时间老人很老了,衣裳也很旧了。
时间老人先到刻薄家的小洋房敲了敲门。
过了好久,刻薄才来懒洋洋的开门,不耐烦的说:“干什么,老乞丐!”“先生,我想在你家住宿一晚。
”“什么?!”刻薄装出一副很吃惊的样子,“就你?别开玩笑了,去去去,别弄脏了我家的门!”说完便“砰”的一声关了门。
时间老人很生气,他又去敲了敲友善家的茅草屋。
友善很热情的接待了时间老人,还拿出了许多好吃的。
要睡觉的时候,友善还特意铺了一张草席在地上,老人睡床上。
时间老人很感动,他心里想着要如何奖励这个年轻人。
第二天,时间老人要出发了。
他在路上看了又看,于是念了一串的咒语,瞬间,友善家的房子变成了别墅,而刻薄家的房子变成了茅房。
时间老人满意的走了。
刻薄看到了自己家竟变成了这样,于是去找时间老人理论。
他快马加鞭,终于赶上了时间老人。
刻薄要求时间老人把它的房子变回来。
而时间老人却说:“刻薄是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的,唯有友善,才能排除万难。
”
4
8、关于友善的故事——令人尊敬的刘盛兰老人
在“2013年度感动中国”中,有位叫刘盛兰的老人故事,非常令人感动。
他是山东一位普通的孤寡老人,属于当地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
就是这样的一位老人,从1996年就开始拾荒助学,18年来,他总计捐资助学10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接近20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却慷慨地将靠拾荒的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由于最近老人腿疼得走不动,不得不暂停拾荒卖钱,但他捐资助学的脚步依然没有停下……听完这个故事,我想,但凡有良知的人都会涓然泪下。
我们常说“仁者爱人”,从刘盛兰老人的善举中,我们对这更能有着直接的体会,能清楚地感受到老人的慈爱之心、友善之心。
他说“自己很困难的时候,就希望有人能帮帮忙,所以看到别人有困难就想尽力帮帮他们。
”这就是老人的心声,在他眼里,人和人之间的状态应该是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的,因此,他觉得自己帮助他人并非什么了不得的大事,而是一种自觉的、自然而然的行为。
何为友善,我想刘盛兰老人的故事足以说明了吧。
9、“59张让座人笑脸”浇开友善之花
这是一个69岁婆婆“拍客”的故事。
她的作品是59张照片,记录着59张笑脸,主人公或腼腆或开朗。
这些作品没有什么拍摄技巧可言,有些甚至还比较模糊,但当它们展示在记者面前,分明给人一种真实的震撼感。
一位69岁的婆婆,一支普通的手机、59张笑脸,让我们感受到了满满的爱。
这种爱不是亲情的“血浓于水”,不是爱情的“甜甜蜜蜜”,也不是朋友间的“哥们义气”,它只是陌生间的“擦肩而过”,却给对方留下的一朵友善之花。
乐于助人向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只是不知从何时起,友善变成了“奢侈品”。
跌倒的老人和伸出援手的路人成了“陌路”,站立的老人和稳坐的年轻人“大大出手”,用苹果6的行乞老人和为生活奔波的路人“格格不入”。
其实,我们的社会从来都不缺少友善,缺少的只是发现友善的眼光和一颗感恩的心。
《三字经》开篇就是“人之初,性本善”,友善是我们一切人格和品质的起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第四个维度就是友善,友善是我们民族历史中最可珍贵的传统,是我们彼此赖以生存和心灵相通的链桥。
2014年,武汉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友善是文明的标志,是维持良好的公民伦理关系,维护和谐的社会交际秩序的前提与基础。
无论是作为人,还是公民,友善都应该是我们一直追求并永久保存的品质。
友善既需要我们心怀善意,更需要我们外化于行。
在经济社会发生重大转变的今天,矛盾问题很多,但机会、机遇更多,我们要懂得为社会创造了成功条件而心存感激,要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
5 下”。
我们鄙视制造假酒、假药、地沟油等一切漠视生命的行为和人,我们欣赏为跌倒老人伸出的那双手,为老弱病残让出的那个座位,更感动于因收获善意而心存感恩的这位“拍客”婆婆。
“友善是道德中最大的秘密”。
我们崇尚友善,追求友善,更愿意为友善之举鼓掌,与友善之人为伍。
10、美国飞行员胡佛的故事
美国著名的试飞驾驶员胡佛,有一次飞回洛杉矶,在距地面九十多米高的空中,刚好有两个引擎同时失灵,幸亏他技术高超,飞机才奇迹般地着陆。
胡佛立即检查飞机用油,正如他所预料的,他驾驶的那架螺旋桨飞机,装的却是喷气机用油。
当他召见那个负责保养的机械工时,对方已吓得直哭。
这时,胡佛并没有像大家预想的那样大发雷霆,而是伸出手臂,抱住维修工的肩膀,信心十足地说:“为了证明你能干得好,我想请你明天帮我的飞机做维修工作。
”从此,胡佛的飞机再也没有出过差错,那位马马虎虎的维修工也变得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了。
这个故事令人感动。
虽然维修工的过失险些使自己丧命,但心地善良的胡佛深深懂得有过失者的心理。
当对方因出了严重差错而痛苦不堪时,善解人意,自我克制,出人意料地给予宽慰,使其恢复自信和自尊。
这,就是友善的巨大力量。
试想,如果胡佛愤怒斥责这位维修工,甚至不依不饶地追究他的责任,那么很可能会彻底地毁了他。
可见,面对同一件事,以两种不同的态度来对待,就会有迥异的结局。
友善,可以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仅善待了他人,也能使自己得益——胡佛的飞机不是从此就没出过任何差错吗?而以愤怒乃至暴力来应对,结果往往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阿姆斯特朗在迈上月球时,说过一句话“我个人迈出了一小步,人类却迈出了一大步”。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从心存善念,心怀感恩做起,只有这样,友善之花才能开满社会,文明之路才能走得更深、更远。
朋友,请奉献你的友善,那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润滑剂,心与心沟通的桥梁,也是一种爱的储蓄;它让你和你身边的人感情更纯真,也让这个世界、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