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就把这种因期望的心理而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期望理论在行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期望值的3种可能
期望小于现实,即实际结果大于期望值。一般地说,在 正强化的情况下,如奖励、提职、提薪、分房子等等, 当现实大于期望值的时候,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积极性,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增强信心,增加激发力量。而在负 强化的情况下,如惩罚、灾害、祸患等,期望值小于现 实,就会使人感到失望,因而产生消极情绪。
M= ∑V×E
效价(V)
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他个人需要的价值。 同一目标,由于 各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需求不同,其需要的目标价值也就不同。同一个 目标对每一个人可能有三种效价:正、零、负。如果个人喜欢其可得的结 果,则为正效价;如果个人漠视其结果,则为零值;如果不喜欢其可得的 结果,则为负效价。效价越高,激励力量就越大。该理论指出,效价受个 人价值取向、主观态度、优势需要及个性特征的影响。如1000元奖金对 生活困难者可能很有价值,而对百万富翁来说意义不大。
期望值的3种可能
即人们的期望变为现实,所谓期望的结果,是人们预料 之中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地说,也有助于提高人 的积极性。如果从此以后,没有继续给以激励,积极性 则只能维持在期望值的水平上。
期望值的3种可能
即实际结果小于期望值。一般地说,在正强化的情况下, 便会产生挫折感,对激发力量产生削弱作用。如果在负 强化的情况下,期望值大于现实,则会有利于调动人们 的积极性,因为人们作了最坏的打算和准备,而结果却 比预想的好得多,对人的积极性是一个很大的激发。
对于目标的期望
有人把它形容为摘苹果。只有跳起来能摘 到苹果时,人பைடு நூலகம்最用力去摘。倘若跳起来 也摘不到,人就不跳了。如果坐着能摘到, 无需去跳,便不会使人努力去做。
员工的工作定额????
领导者给员工制订工作定额时,要让员工经过努力就能 完成,再努力就能超额,这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定额太高使员工失去完成的信心,他就不努力去做;太 低,唾手可得,员工也不会努力去做。因为期望概率太 高、太容易的工作会影响员工的成就感,失去目标的内 在价值。所以领导者制订工作、生产定额,以及使员工 获得奖励的可能性都有个适度问题,只有适度才能保持 员工恰当的期望值。
关于人才成长的三个隐喻
关于人才成长的三个隐喻作者:金耀民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0年第19期2010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作文如下: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在小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三寸来长。
然而,将这种鱼放到大水池中,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
狼是一种有极强好奇心的动物,它们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兴趣,不断体验,从而躲避危险,发现食物,顽强地生存下来。
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随机挑选出一些学生作为“最有前途者”,然后将名单交给班主任。
由于老师对这些学生寄予了更大的期望,八个月后,他们的成绩明显提高。
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一、试题命制的背景:钱学森之问2005年7月29日,钱学森向前来探望的温家宝总理谏言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这是很大的问题。
”2007年8月3日,钱学森又一次当面向温家宝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是大学要培养杰出人才;二是教育要把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结合起来。
“处理好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就能够创新,中国人就一定能赛过外国人”。
2007年12月10日,“学习钱学森创新思想培养科技领军人才”研讨会在京举行。
钱学森的助手涂元季说,钱老“整天思考的”、“念念不忘的”、“忧虑的大问题”,就是中国目前缺乏拔尖的领军人才。
2009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一个中小学教师座谈会上,曾两问我国教育水平:“为什么我们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们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为什么成效不明显?” (见2009.10.12《华商报》)其实前一个问题,近年来温总理就不断提起。
因为他多次看望钱学森,钱老总是这么问他,他也困惑不已,于是“礼失而求诸野”了。
罗森塔尔效应和皮格马力翁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和皮格马力翁效应1948年,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揭示人类社会活动的建构特征时,提出了“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概念。
意思是说,一个本来属于不实的期望、信念或预测,由于它使人们按想象的情境去行动,结果导致最初并非真实的预言得到应验,变成了现实。
1953-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R·罗森塔尔作为博士研究生在加利福利亚大学从事博士论文研究时,发现了一个“差点使自己的论文毁掉”的情况:看上去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引导着被试朝自己的研究假设和期望的方向做出反应。
由此,罗森塔尔想到,如果真的是无意识的人际期望效应影响了研究结果,那么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就可以通过几名实验者再现这一现象。
其后,罗森塔尔在实验室中做了一系列实验。
研究的主要情境是实验者要求被试对人们的照片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当实验者对被试产生高评价期望时,被试对照片的评价就高些;当实验者对被试产生低评价期望时,被试对照片的评价就低一些。
1959年,罗森塔尔把自己的论文分别寄给一家知名杂志和美国科学促进会,结果让他啼笑皆非:在1960年的某一天,他同时收到了杂志的退稿信和美国科学促进会颁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奖。
为了检验在实验室研究中揭示的人际期望效应的普遍性,罗森塔尔随后以动物(大白鼠)作为被试又进行了实验研究。
他告诉半数参与研究的实验者,实验用的白鼠善于走迷津;而对另一半实验者则说实验用的白鼠不善于走迷津。
结果显示,认为白鼠善于走迷津的实验者所在组的白鼠,学习走迷津时的表现,都优于认为白鼠不善于走迷津的实验者所在组的白鼠。
这进一步证明了期望效应存在的普遍性。
罗森塔尔并未由此止步。
他想,如果实验者期望白鼠聪明,白鼠就变得了聪明,那么教师期望学生聪明,学生就可能变得聪明。
为了检验这一假设,1964年,罗森塔尔与加利福尼亚一所小学的校长里诺·雅克布森合作,开始以小学生和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
实验的大致程序是这样的:先对1至6年级的18个班的小学生进行一次名为“预测未来智力发展测验”而实为智力测验的测试。
心理效应在班级工作中的应用的认识
心理效应在班级工作中的应用的认识摘要:越来越多的班主任逐步重视和运用心理效应来促进班级管理的工作,从而提高自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业务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效应;班主任;认识班主任在整个班级管理中,担任着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的多重角色。
现在,越来越多的班主任逐步重视和运用心理效应来促进班级管理的工作,从而提高自己在班级管理工作中业务水平,避免工作中陷入心理误区。
现结合班主任工作,对几种心理效应的应用作一些探讨。
一、春江水暖鸭先知:首印效应首印效应也称第一印象效应。
人与人之间第一次接触时留下的印象深刻,并影响以后对该人的认识。
这种印象都是表面的东西,如仪表、言谈、举止等,只是一种感觉。
教育心理学十分强调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认为其对教师的威信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班主任在接新班级时,应力求做到:第一,见好第一次面。
在接任班级的第一天要特别重视自己的仪表、服装、言行、举止,既要朴素大方,又要成熟而稳重。
力求一开始就让学生觉得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并产生认同感和信任感;第二,讲好第一次课。
要对自己的第一堂文化课和班会课做好精心准备,力求给学生留下工作认真、知识渊博、教学方法生动等良好印象;第三,处理好第一次突发事件。
要求反应快捷,处理问题果断,给学生留下做事干练,有力的印象。
当然,利用第一次效应的积极因素获得良好的第一印象,不仅仅是方法、策略问题,更不是假惺惺的伪装,而是长期在工作中磨炼形成的良好工作作风、思想品德、知识才干、教育能力的综合体现。
二、一枝一叶总关情:情感效应情感是人在社会交往中的心理需求形成的态度体验。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学生。
现在的学生感受力很强,他们重感情,强烈地要求别人重视自己,每个学生心理上都有一架天平,时时对教师的爱心进行衡量,这是一种细腻的情感体验,学生一旦感受到了这种情感,就会产生心理呼应。
所以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应保持良好的心绪,调整好心态,每天以一个和善、友爱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微笑对待学生,用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宽松的班级心理氛围,有利于师生之间建立起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发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发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由来是这样的: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很善于雕刻,有一天,他雕了一个非常美丽的少女,他把自己的全部热诚与期望投在这一少女塑像上,后来竟使塑像活了起来。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了一个“课堂上的皮革马利翁”实验,他们对一些班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智力测验后随机抽出部分学生并故意告诉每个班的老师说这些学生是“未来的花朵”。
8个月后再对这些班的学生进行测验,发现这些“未来的花朵”真的在智力上比其他学生有更大的提高。
很显然,教师受到实验者的暗示,对这些“未来的花朵”抱有期望,并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为方式将这种期待传递给他们,其中包括更多的提问、辅导、关心等。
这些学生得到期望的信息,也会产生鼓励的效应,积极起来并给教师以反馈,而这种回应又激起教师更大的教育热情,罗森塔尔把这种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
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
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
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
了解了皮格马的利翁效应,它告诉我们,如果一个校长肯鼓励老师们,给予他们一些肯定,那么一个人受到鼓励后,为了以后别人对你做出更肯定的目光,肯定会更加努力,老师们会积极的、想尽办法去教好自己的学生。
同样如果一个老师可以对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给予爱的鼓励,抱有高期望值,那么每个学生受到这种热心对待,就会把自身的潜力激发出来,从而对学生们起了很大的帮助,也对教学目的达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和关爱会激活自己的对象,起到好的教育后果。
皮格玛利翁效应”还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1. 引言1.1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对某些事物或人产生积极的评价,从而使这些事物或人变得更有吸引力的现象。
这种效应源于人们情绪或认知的偏见,导致他们在做决定或评估时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不是客观的事实和数据。
在日常生活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常常出现在人们对他人的评价或对商品的购买决策中。
当一个人被他人表扬为优秀或成功时,他们往往会更加认同这个评价,并在行为表现上更加努力,以符合别人对他们的期待。
这种效应也可以解释为何一些商品在广告宣传中通过赞美和美化而变得更受欢迎。
“皮格马利翁”效应强调了人们主观偏见对决策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做决策时要尽量客观理性,不被情绪或外部评价所左右。
通过深入了解和认识自己的认知偏见,我们可以更好地避免“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影响,做出更明智和理性的决策。
1.2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起因“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所谓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是指人们的期望能够影响他人的表现和行为,即所谓“期望成真”。
这个概念最初来自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雕塑家皮格马利翁爱上了自己雕刻的雕像,而这个雕像最终被赋予了生命。
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概念被引申为指人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他人的表现和结果。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起因主要源于人们对他人的期望和态度。
当人们对某人抱有积极的期望和信念时,这种积极的情绪会传递给对方,激发他们的积极行为和表现;相反,如果人们对某人持负面的态度和期望,这种负面情绪也会传递给对方,导致对方表现不佳。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往往会根据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
当某人被他人投以高期望时,他们会努力迎合这种期望,从而实现自我改善;反之,当对方对他们持负面预期时,他们可能会变得消极,进而实现负面的结果。
人们对他人的期待和态度会成为影响他人表现的关键因素。
经典心理学故事集---国王与象牙少女像
经典心理学故事集---国王与象牙少女像国王与象牙少女像——皮格马利翁效应相传古代的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英俊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了一尊象牙少女像。
他十分欣赏和迷恋“她。
,每天都含情脉脉地凝视着“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种无限的深情终于使这个象牙。
少女”活了起来,皮格马利翁的愿望实现了,与她结为伉倾。
这种由于真诚期待而出现的现象,被形象地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为了验证这一现象,在动物与学生中分别做了实验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效应的存在,而且揭示了其产生的机制。
罗森塔尔把一群小老鼠分成两个小组。
A组交给一个实验员,并告诉他这一群老鼠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要好好训练;B组交给另一个实验员,告诉他这是一群普通的老鼠。
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穿行迷宫的训练。
对于老鼠来说,走出去就有食物。
但是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它们会经常碰壁,只有有一定记忆力、一定智力的老鼠才有可能先走出去。
实验结果发现,A组老鼠比B组老鼠聪明得多,都先走出去了。
事实上,这两组老鼠都是普通的老鼠,只是罗森塔尔教授在告知实验员时暗示了有“聪明”与“不聪明”之分,于是,实验员采取的方法与对老鼠的期待就有了不同,从而造成了奇妙的结果,与罗森塔尔预言的一模一样。
这种实验被罗森塔尔等人同样地运用于学生的研究之中。
1968年,罗森塔尔等人在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年级至六年级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作了一番“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
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最佳发展前途”名单俏俏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感情特别深厚,最后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生。
暗示的作用柱柱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加批判地接受一定的意见或信念。
可见*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国王。
他擅长雕刻,倾注全心精力亲手制作了一尊美丽的少女雕像,他深深地爱上了这尊雕像,并给她取名叫盖拉蒂。
他长时间的用含情脉脉的眼光注视着这尊雕像,真诚的期望自己的爱能被接受。
最后这种真挚的爱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动了美神,美神把雕像变成一个真人,使他与姑娘结为夫妻。
心理学上就把这种因期望的心理而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一些优秀的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后进学生。
教师就像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学生的热情上进、好学等积极的情绪,需要老师的肯定和引导,学生的纠错和改进,需要老师的信任和支持。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高,学生智力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
也就是说,如果教师相信他们的小学生是聪明的,那么,这些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因为其教师的信念,而真的变得聪明或更聪明。
如果教师随意地、不负责任地认为某小学生不聪明、无可救药,那么,这个学生真的有可能“破罐子破摔”,后果令人心痛。
于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也被总结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 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就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逐渐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从而很好地完成学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不时犯下这样那样的错误,于是,周围的人便喜欢给这些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殊不知每个孩子都是在一次次犯错,一次次改正中成长起来的,从不犯错的人还是人吗?于是,“好孩子”就按着“好孩子”的标准成长,而被称为所谓“坏孩子”的孩子则有意无意地按着理想中的“坏孩子”的方向成长。
皮格马利翁效应(给他人一个美好的期许)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应用
➢ 应用于教育领域 老师、家长等在教育孩子或者是其它受教育者时,应该多采用鼓励的口吻,激发被教育者内在的能动性,
让被教育者先自我认可,然后自发的向教育者想要的方向发展。 ➢ 应用于职场人员管理
“世界上没有无用的员工,只有不会用人的老板”、“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人才,那些表现笨拙的人,只 是他们的潜力还没有被充分开发而已。”
皮格马利翁效应
给他人一个美好的期许
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称罗森塔尔效应,也名期待效应。它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 能够产生奇迹。
罗森塔尔,全名罗伯特·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生于1933年的德国,后移居美国。 罗森塔尔于1956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博士学位,最开始研究临床心理学,后来转为 研究社会心理学。1962至1999年在哈佛大学任教,1992年出任心理学院院长。1999年自哈 佛退休后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著有《行为研究纲要:方法与数据分析》。
类似于上面的这些话语,对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来说,一定听过无数遍。这些话,说的对吗?说 的有点夸张,但绝对是正确的。这些话语的理论基础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受到关注的学生,更加自信开朗,更加努力的学习,所以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的实验结果和古希腊神话皮格马利翁的内容相似,所以他们把这一效应,称之为皮 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理论基础
理论一: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罗杰斯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要积极看待自我的能力。人是具有主动性的个体 ,可以通过外部力量,尤其是教育者的激励变得更完善。 理论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而需要与激励内在统一,个体的内在需要 和外部激励相结合可以增强个体动机强度,达到激励效益。而期望与赞美是满足需要、激励人自我实现的有 效方式。 理论三:巴甫洛夫的阳性强化法:巴甫洛夫的阳性强化法认为,人们会因奖励而加强为他人所赞赏的行为; 因惩罚而减少不为人们所认同的行为。当“阳性强化法”被用于教学中,期待效应就会显现。 理论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强化是使学习行为表现的必要因素。教师的 激励对学生的行为形成外部强化。学习除了强化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获得,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要从激励和自身榜样两方面关注自身行为。
有期望而产生的行为结果的效应被称为
有期望而产生的行为结果的效应被称为由期望而产生的行为结果的效应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
它又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和“期待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一次经典的实验后共同提出的。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说人心中怎么想、怎么相信就会如此成就。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
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
这种称为积极期望的态度是赢家的态度。
事前就期待你一定会赢,而且坚守这种看法,因此,只要你充满自信的期待。
即使你期待时所把持的资料是不正确的,你仍然会得到你所期望的结果。
在我们生活中,父母亲对我们的期望,老板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对别人的期望,特别是对儿女、对配偶、对同事、部属的期望,以及我们对自己的期望,都是对我们生活是否愉快是有重大影响的期望。
假如你对自己有极高且积极的期望,每天早上对自己说:“我相信今天一定会有一些很棒的事情发生”。
这个练习就会改变你的整个态度,使你在每一天的生活中都充满了自信与期望。
你知道皮格玛利翁效应
你知道皮格玛利翁效应吗?相传,在塞浦路斯,有一位国王叫皮格马利翁,善于雕塑。
有一次他雕好了一座完美的少女雕像,并取名叫加勒提亚。
由于在塑造这一雕像的过程中,他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感情,因而禁不住对这尊美丽的少女雕像产生了爱慕之情。
他疯狂地爱上了自己所创造的作品,为此茶饭不思,终日以深情的目光望着雕像,渴望使她获得生命成为自己的伴侣。
他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弗洛迪特。
爱神遂将少女变成了活人,让这对幸福的人变成了眷属,于是,皮格玛利翁的期望变成了现实。
虽然这只是个神话,却被人们传诵至今。
它告诉我们,诚挚的爱和期待会带来奇迹般的变化。
使事物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
后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通过试验证明教师的期待和热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于是借用上面神话中主人公的名字,把这种现象称为“皮格玛利翁效应”,后人也称这种现象为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的试验如下。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美国的一所小学,从一到六年级各选三个班,对这十八个班的学生作了一番“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
然后以赞赏的口吻,将具有“最佳发展前途者”的名单悄悄交给校长和有关教师,并一再叮嘱:千万保密,否则会影响试验的正确性。
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以为名单上的学生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
但是八个月后进行复试,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各个成绩进步快,情绪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与老师感情特别深厚。
显然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发生了作用,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和期望,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信,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罗森塔尔后来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产生这种效应有四个社会教育心理机制“①气氛,即对他人高度的期望而产生了一种温暖的、关系的、情感上的支持所造成的良好的气氛;②反馈,即教师对他所寄予期望的学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③输入,即教师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教师指导他们学习,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有启发性的回答,并提供极有帮助的知识材料;④鼓励,即罗森塔尔所指出的,对学生的关注,对他们做出的反应,给予他们真挚的鼓励。
心理现象——1罗森塔尔效应及其负效应(期望效应)
⼼理现象——1罗森塔尔效应及其负效应(期望效应)罗森塔尔的效应也叫⽪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做了个实验:他们来到⼀所⼩学,随意从每班抽3名学⽣共18⼈写在⼀张表格上,极为认真地告诉校长、⽼师,并透露给这些学⽣说,这些名单上的学⽣被鉴定为“新近开的花朵”,具有在不久将来产⽣“学业冲刺”的潜⼒。
其实,这份学⽣名单是随意拟定的,根本没有依据智能测验的结果。
但⼋个⽉后再次进⾏智能测验时出现了奇迹:凡被列⼊此名单的学⽣,不但成绩提⾼很快,⽽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
再后来这18⼈全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出了⾮凡的成绩。
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借⽤希腊神话中⼀王⼦的名字,将这个实验命名为“⽪格马利翁效应”。
传说⽪格马利翁爱上了⼀座少⼥塑像,在他热诚的期望下,塑像变成活⼈,并与之结为夫妻。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奇迹呢?由于罗森塔尔和贾可布森都是著名⼼理学家,教师对他们提供的名单深信不疑,于是在教育过程中就会产⽣⼀种积极的情感,即对名单上的学⽣特别厚爱。
教师们掩饰不住的深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语⾔、笑貌、眼神等表现出来。
在这种深情厚爱的滋润下,学⽣⾃会产⽣⼀种⾃尊、⾃爱、⾃信、⾃强的⼼理,在这种⼼理的推动下,他们有了显著进步。
这⼀效应就是期望⼼理中的共鸣现象。
运⽤到管理⼯作中,就要求领导对下属要投⼊感情、希望和特别的诱导,使下属得以发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在管理⼯作和⼈际交往中,⼀旦好意知觉对⽅,有意识或⽆意识地寄以期望,对⽅会产⽣出相应于这种期望的特性,如领导在交办某⼀项任务时,不妨对下属说:“我相信你⼀定能办好”、“你是会有办法的”、“我想早点听到你们成功的消息”等等,这样,下属就会朝你期望的⽅向发展,⼈才也就在期待中得以产⽣。
罗森塔尔的负效应(反期望)“罗森塔尔效应”是美国⼼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1968年通过实验研究⽽提出来的,它揭⽰了教育过程中这样⼀种⼼理现象:实验者向教师提供某类学⽣有极好发展潜⼒的假信息,引发教师对这类学⽣产⽣期望,从⽽对他们表现出特别的关照、注意;学⽣体察到教师对⾃⼰的这种期望,受到激励,因⽽更加勤奋努⼒地学习,结果,智⼒和学习成绩⼤幅度提⾼。
罗森塔尔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区别
罗森塔尔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区别
罗森塔尔效应(Robert Rosenthal Effect)和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虽然名称相似,但它们并不是同一个效应。
以下是两者的区别:
罗森塔尔效应:这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它描述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如何戏剧性地影响到学生的表现。
具体来说,当教师被告知某个学生在科学测定中是智商型人才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对这个学生抱有更高的期望,并且通过各种行为——如态度、表情、体谅和提供额外的关注和支持——来传达这些期望。
这样的期望反过来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学习,从而使得他们的智力和学业成绩等方面朝着教师的期望方向发展。
皮格马利翁效应:这个效应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提出的,旨在解释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如何影响学生的成就。
它强调了教师的爱、关怀和期望能够独立于其他因素对孩子们的教育效果产生积极的影响。
简而言之,如果有人对你持有积极的期望,那么这个人所期望的事情很可能会发生。
综上所述,罗森塔尔效应侧重于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如何通过一系列的行为传递给孩子们,并最终影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而皮格马利翁效应则是探讨了人们对另一个人的期望如何转化为对该人行为的积极影响。
心理学知识皮格马利翁效应
心理学知识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Pigmalion Effect)是指教师的期望和信念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和表现产生巨大影响的心理学现象。
教师的期望和信念亦影响学生的自我期望和自信心,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导致与期望相一致的结果。
显而易见的是,这种效应不仅对教育领域有影响,对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这种效应最早被埃尔维迪奥普(Robert Rosenthal)和列昂尼-雅克贝克特(Lenore Jacobson)于1968年在一项经典研究中所发现。
在这项研究中,他们在一个学校里向教师们介绍了一个虚构的智力测验,称作“哈佛测试”,声称可以预测每个孩子未来的表现。
事实上,测试是无意义和随机的,但教师们并不知道这个测试是无效的。
当被测学生在测试后被分类,教师们被告知哪些学生是“天才”和哪些学生是“有问题”的,这些称为“智力显著性提示”,当学年结束时,研究者们发现教师们的期望和信念对学生的学习成就和表现产生了重大影响。
被归类为“天才”的学生在学年结束时的学习成就和成绩要比那些被认为“有问题”的学生要好得多,这种差异不能仅仅解释为学生的实际差异。
这个现象能够进行合理的解释。
首先,心理学家认为教师的期望和信念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方式:比如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更加支持和鼓励,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积极反馈;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可能更多的限制学习机会和反馈。
其次,学生的行为和成绩也受到期望和信念的影响:如果学生被认为是天才,他们会产生更多的自信和自我期望,会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并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和行为。
反之亦然,如果学生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和失望,产生不信任教师的感觉。
根据这些机制,教师的期望和信念几乎成为学生学习和成绩的自我实现性预言。
然而,皮格马利翁效应不是一个单向的现象。
学习环境,家庭背景和资源水平同样对学生表现、自我期望和教师期望产生重大影响。
例如,孩子们在成长环境中所受到的父母和亲朋好友的期望亦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成果,他们的心态和态度。
英语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英语教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作者:刘春艳来源:《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04期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帮助学生提升考试分数一直是英语教师们都投入大量精力的课题。
因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教师要倾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学生,期待学生的成长。
自然,教师对学生要运用恰当的对策。
首先,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告诉学生自己对他们的期望,只有学生感悟到家长教师对自己的期望,才会激发出无穷的力量,才会发展自己。
这同时也尊重学生的需要,发展了他们的潜能。
1. 皮格马利翁效应简介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热切的期望与赞美能够产生奇迹:期望者通过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为达到他的预期要求。
这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一次经典的实验后共同提出的。
我们都知道美国纽约州第53任州长罗杰?罗尔斯。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话,改变了罗杰?罗尔斯的人生,他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可以实现的。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
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
在他的就职演说中,他说:“在这个世界上,信念这种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免费获得,所有成功者最初都是从一个小小的信念开始的。
学生的进步,主要是家长和教师期待并激励的结果,我们对学生的尊重、信任、热爱和对其更高的成就期待,能像日本的江本胜博士作化学实验“水知道答案”一样,为我们英语教学带来了不少启示。
2. 对英语教学的启示2.1 注重情感交流,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教师的职责不但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还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克服消极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语言准确、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感染力和情趣。
进而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动力。
教师对寄予期望的学生(尤其是英语学习的后进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赞扬。
皮革马利翁效应完整
【皮革马利翁效应】皮革马利翁钟情一什么是“皮革马利翁效应”在古希腊神话中,相传在塞浦路斯岛上有一位年轻国王名叫皮格马利翁,他酷爱雕塑,一天,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少女形象。
国王对此少一女塑像爱不释手,每天以深情眼光观赏不止,我至含情脉脉地与她“谈话”。
功夫不负有心人,天长日久,美少女竞活了,后来还成了国王意中人!皮革马利翁钟情竟使一个没有生命塑像获得了生命活力,可见,爱期望所产生力量是多么巨大啊!这是一则神话,但心理学家却从中得到很大启发。
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著名心理实验: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中,每个年级各抽出三个班级进行测验。
他们随机抽取一些学生测验结果,然后告诉各任课教师哪些学生将会表现出明显进步(其实这些学生完全是实验者们随机抽样,任课教师不知道)。
八个月后,再进行测验,发现他们提供名单上学生成绩有了显著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待别融洽。
除任课教师外,这些学生名单并未向任何其他人泄露,所以他们认为这个结果是从任课教师期待中产生,实际上教师扮演了皮格马利翁角色。
罗森塔尔借用希腊神话中出现主人公名字,把它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革马利翁效应”也称“期待效应”或者“罗森塔尔效应”。
二“皮革马利翁效应”在班级管理中应用从心理学角度看,教育过程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交流过程。
要使这一交流过程得以顺利实现,必须打开学生闭锁心扉,而达到这一目,作为担任学生教育重要角色班主任应充分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以积极态度期望学生,使学生朝着积极方向发展。
1、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对前途希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启示我们:在育人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期望和激励方法,增强学生动机和行为诱因,引导学生为获得成功而努力。
2、班主任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精神,“皮革马利翁效应”是一种爱心理效应,爱本质是无私奉献而不是索取,如果我们在工作中不计较个人得失、时时处处抱着一种负责任态度和无私奉献精神展开各项工作,把赤诚之心、真诚之爱、生命之火奉献给学生,就一定能够感化他们,打开他们心灵大门。
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研究及其对早期教育的启示
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研究及其对早期教育的启示【摘要】教师期望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成绩,甚至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得到证实的现象。
该现象的研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学生的健康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教师期望效应的早期研究、理论模型及影响因素进行了介绍,探究了其对早期教育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教师期望效应;自我实现预言;早期教育一、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早期研究(一)教师期望效应的产生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著名雕塑家。
他在自己的一件雕刻作品――一尊少女雕像上倾注了自己全部心血与才智,甚至对其产生了爱慕之情。
此事感动了爱神阿芙逻狄蒂,最终赋予了雕像生命。
这则美丽的神话在西方广为流传,它的引申意义多指迷恋自己作品的人。
在心理学上,这种通过真诚的期望感动别人,在不断的鼓励下被感动者的行为结果逐渐趋向于期望者的心理预期的现象被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1968年美国哈弗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Jacobson)发表了他们在加州旧金山布奥克学校进行的课堂实验研究结果――《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对小学各年级的儿童进行“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向教师提供信息,说:“这些儿童有发展的可能性”。
实际上这些孩子完全是随机抽取的。
几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研究者根据研究数据指出从实验中引发的教师对学生成就的期待最终使这种期待与学生学业成就的真实水平有关,那些教师对其期待高的学生(即使这种期待没有现实的基础)一般能够做得更好。
因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作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
(二)教师期望效应理论的内涵教师期望是教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对学生未来的行为或学业成绩,甚至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得到证实的现象。
罗森塔尔教授将此现象解释为:学校和教师收到实验者的暗示,不仅对名单上的学生抱有期望,而且通过态度、表情、言行等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望微妙的传递给学生,当这些学生获得教师期望的信息后,便会产生积极反应,进而更加努力,导致学习结果的快速变化。
罗森塔尔效应与皮格马利翁效应
其实两个效应是一样的,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
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期待效应”。
:“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 可以理解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望,可以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效果。
这是一则古希腊神话故事。
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
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
他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并给他取名叫盖拉蒂。
他还给盖拉蒂穿上美丽的长袍,并且拥抱它、亲吻它,他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
但它依然是一尊雕像。
皮格马利翁感到很绝望,他不愿意再受这种单相思的煎熬,于是,他就带着丰盛的祭品来到阿弗洛蒂代的神殿向她求助,他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
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弗洛蒂代,女神决定帮他。
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
这时,雕像发生了变化,它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它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它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盖拉蒂向皮格马利翁走来,她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
不久,盖拉蒂开始说话了。
皮格马利翁惊呆了,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上帝!皮格马利翁的雕塑成了他的妻子。
可最后,因恼怒了阿弗洛蒂代女神,他们全都变成了狮子。
人们从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总结出了“皮格马利翁效应”: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
但是对这一效应做出经典证明并使它广泛运用的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们,因此“皮格马利翁效应”又称“罗森塔尔效应”。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
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
俄狄浦斯效应与皮格马利翁效应
标题:俄狄浦斯效应与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解读一、俄狄浦斯效应俄狄浦斯效应,源于希腊神话中的主人公因无法抗拒命运的悲剧性干预,而陷入无法解脱的困境。
在社会心理学中,俄狄浦斯效应指的是一种情境,个体在面对外部环境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和未知因素时,由于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或预期结果,而产生焦虑和压力。
在实际生活中,俄狄浦斯效应可能表现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担忧,对突发事件的恐惧,以及对无法改变的事情的无力感。
这种效应在竞争激烈、变化快速的环境中尤为常见,如职场、投资、教育等。
应对策略包括增强自我认知,提高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以及寻求支持和资源,以应对压力和挑战。
二、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期望效应,源于罗森塔尔实验。
这个效应表明,积极的期望可以激发个体的潜能,促进其成长和进步。
在社会心理学中,皮格马利翁效应指的是通过给予他人积极的预期和期望,可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表现。
在实际生活中,皮格马利翁效应可以通过给予他人积极的反馈、鼓励和期望来实现。
这种期望可以通过言语、眼神、肢体语言等方式传达给他人。
此外,建立信任和亲密的人际关系,以及给予他人自主权和责任也是实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重要途径。
这种效应在教育、团队建设、领导力和人际关系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三、对比与联系俄狄浦斯效应和皮格马利翁效应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它们都涉及到个体在面对外部环境和他人预期时的心理反应。
俄狄浦斯效应强调个体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和压力,而皮格马利翁效应则关注积极的预期和期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在实际生活中,这两种效应常常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和行为。
总结:俄狄浦斯效应与皮格马利翁效应都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都涉及到个体在面对外部环境和他人预期时的心理反应。
俄狄浦斯效应强调个体对不确定性的焦虑和压力,而皮格马利翁效应则关注积极的预期和期望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这两种效应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交织在一起,应对策略包括增强自我认知、寻求支持和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上就把这种因期望的心理而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作者将这一原理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将教师比喻为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形象地说明了学生的智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
人们通常这样来形象地说明皮格马利翁期待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皮格马利翁效应其实体现的就是暗示的力量。
作为老师,我们工作的直接对象是学生,我们的一句话都有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之路造成重大影响。
对学生抱有真诚美好的期望,学生会积极地学习、快乐地成长。
因为老师真诚美好的期望会让学生精神为之一振,自信满满地去挑战自己,不断促使自己进步。
只有对学生真诚的期望,发自内心的爱,才能得到期望的回应。
真诚的期望和热切的话语是孩子成长的阳光与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