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十大效应讲解学习
心理学中的十大社会效应

5、投射效应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的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 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认为别人也具 有同样的特征如:自己喜欢说谎就认为别人也总是在骗自 己;自己自我感觉良好就认为别人也都认为自己很出色等等 这种心理现象称之为投射效应
6、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 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2、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 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近因效 应的作用信息前后间隔时间越长近因效应越明显原因在于 前面的信息在记忆中逐渐模糊从而使近期信息在短时记忆 中更为突出
近因效应也指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 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首因效应一般在对陌生人的知觉中起重要作用而近因效应 则在熟悉的人之间起重要作用在经常接触、长期共事的人 之间彼此之间往往都将对方的最后一次印象作为认识与评 价的依据并常常使彼此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发生质和量 的变化现实生活中的友谊破裂、夫妻反目、朋友绝交等都 与近因效应有关
3、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月晕效应是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 判断首先根据整体印象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 的其他品质的现象晕轮效应会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日常生 活
破窗效应是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 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是什么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是什么有很多的同学是非常的想知道,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是什么,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1心理学上的效应是什么1.蝴蝶效应蝴蝶效应由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在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提出: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其含义是:任何微小的初始变化,经不断放大都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
2.鳄鱼法则: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
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
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譬如在股市中,鳄鱼法则就是:当你发现自己的交易背离了市场的方向,必须立即止损,不得有任何延误,不得存有任何侥幸。
3.鲇鱼效应: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
但是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
时间久了人们发现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也比别人的多。
该渔民严守成功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
由于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启示:鲶鱼效应是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同行业企业。
青蛙现象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
实验内容为:1.沸水煮青蛙:当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窜了出去,并安然落地。
2.温水煮青蛙:当青蛙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缓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等后来感到热度难忍时已经来不及了。
启示:居安思危。
舒适的环境就是最危险的时刻。
已习惯的生活方式,也许就是你最危险的生活方式,不断创新,打破旧有的模式,而且相信任何事都有再改善的地方羊群效应: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分别是什么

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分别是什么一、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分别指的是鸟笼逻辑、破窗效应、责任分散效应、帕金森定律、晕轮效应、霍桑效应、习得性无助实验、证人的记忆、罗森塔尔效应和虚假同感偏差。
二、十大心理效应,你知道几个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抛,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被阻止,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
纽约市运用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心理小知识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小知识十大心理学效应
心理小知识十大心理学效应
1.幻觉效应:指的是在某种压力下心理的一种单方面的情绪倾向,可能是受幻觉和虚构的影响,但可以得出现实的结果。
2.婴儿歧视效应:指的是小孩在发现他们周围的环境和父母心理上存在一些模糊的偏见和刻板印象时,他们会形成一种歧视心理。
3.社会比较效应:指的是当一个人和他人进行比较时,会产生一种竞争意识,这种意识会激发一种相对于他人处于优势的自信心和追求意识。
4.正向思维效应:指的是一种以正向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环境,使自己能够从中受益,实现自我价值。
5.愤怒效应:指的是在遭受到挫折和屈辱时,人们会产生强烈的愤怒心理,从而增强对目标的抵抗意志。
6.反向思维效应:指的是一种给自己设立了负面情绪的提醒,从而提醒自己不要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前进。
7.行为依赖效应:指的是一种在某种行为上产生的习惯性依赖或猜想,主要表现在贪婪、恐惧、偏执等方面。
8.心理差异效应:指的是每个人在心理上存在差异,使他们行为习惯存在差异,也会影响到他们对待事物和环境的态度。
9.社会认同效应:指的是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的行为会被其他人追随,而他们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人的心理。
10.想象效应:指的是我们的想象可以影响我们的意识,甚至是
行为,这种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
心理学的十大效应

海博智业
9
八、皮格马利翁效应
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 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人们会不自 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 的影响和暗示。而这种暗示,正是让你梦想 成真的基石之一 简单的说就是别人期许你什 么样,你就会慢慢的往那上面去做。。。。
海博智业
10
九、马太效应
20世纪60年代,著名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 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 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 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 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马太效应揭示了一个不断增长个人和企业资 源的需求原理,关系到个人的成功和生活幸 福,因此它是影响企业发展和个人成功的一 个重要法则。
海博智业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7
六、第一印象效应
让两个学生都做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让学生A 做对的题目尽量出现在前15题,而让学生B做对的 题目尽量出现在后15道题,然后让一些被试者对两 个学生进行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 发现,多数被试者都认为学生A更聪明。这就是第 一印象效应。 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 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 象效应。
心理学的十大效应
一、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的含义 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 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 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蝴蝶效应说的就 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像只改动了 一点数据计算的结果都会相差十万八千里。 这如同打台球、下棋及其他人类活动,往往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一着不慎,满 盘皆输”. 蝴蝶效应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海博智业
3
二、木桶效应
著名心理学十大效应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在古希腊,国王让人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但他又怀疑工匠在王冠中掺了银子。
可问题是这顶王冠与当初交给金匠的一样重,谁也不知道金匠到底有没有捣鬼。
国王把这个难题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冥思苦想,他起初尝试了很多想法,但都失败了。
有一天他去洗澡,一边他一边坐进澡盆,以便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觉身体被轻轻地托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运用浮力原理解决了问题。
不管是科学家还是一般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一现象。
心理学家将其称为“酝酿效应”。
阿基米德发现浮力定律就是酝酿效应的经典故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
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
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
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2、阿伦森效应阿伦森效应是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减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人们大都喜欢那些对自己表示赞赏的态度或行为不断增加的人或事,而反感上述态度或行为不断减少的人或事。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主要是挫折感在作怪。
从倍加褒奖到小的赞赏乃至不再赞扬,这种递减会导致一定的挫折心理,但一次小的挫折一般人都能比较平静地加以承受。
心理学十大心理学效应是什么

心理学十大心理学效应是什么心理学十大心理学效应是什么心理规律一:罗森塔尔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心理规律二:超限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不可不知的十大心理学效应详解

不可不知的十大心理学效应详解一:罗森塔尔心理效应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他把一群小白鼠随机地分成两组:A组和B组,并且告诉A组的饲养员说,这一组的老鼠非常聪明;同时又告诉B组的饲养员说他这一组的老鼠智力一般。
几个月后,教授对这两组的老鼠进行穿越迷宫的测试,发现A组的老鼠竟然真的比B组的老鼠聪明,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又发生了,那几个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正是“暗示”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接受这样或那样的心理暗示,这些暗示有的是积极的,有的是消极的。
妈妈是孩子最爱、最信任和最依赖的人,同时也是施加心理暗示的人。
如果是长期的消极和不良的心理暗示,就会使孩子的情绪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其心理健康。
相反,如果妈妈对孩子寄予厚望、积极肯定,通过期待的眼神、赞许的笑容、激励的语言来滋润孩子的心田,使孩子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那么,你的期望有多高,孩子未来的成果就会有多大!二:超限心理效应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
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
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
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
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
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
10个有趣的心理学效应

(八)投射效应
• 最著名的投射测验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罗夏于1921 年编制的(罗夏墨迹测验):让人们看那些用墨迹 偶然形成的图形,然后说出自己想到的东西。这个 测验是基于知觉与人格之间有某种关系的基本假说 。例如:有一名被试多次将图片看成死动物活解剖 体,不久这个人就自杀啦==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 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 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 给予帮助。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这 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价。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 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 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 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 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古希腊传说中塞 浦路斯岛一位年轻 的王子皮格马力翁 ,酷爱艺术,通过 锲而不舍的努力终 于雕塑了一尊女神 像。面对自己的作 品他爱不释手,整 日深情注视。天长 日久,女神竟然奇 迹般复活,并成为 了他的妻子。这个 故事说明,期待是 一种力量。
(四)罗森塔尔效应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罗森塔尔和他的助手来到一所小 学,在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煞有介事的“ 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然后实验者将认为有“优异发 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教师。其实,这个名单并不是 根据测验结果确定的,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 性的谎言”暗示教师,从而调动了教师对名单上的学生 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智能测验的结果发现 ,名单上的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厂有完备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金 制度。但是工人们情绪仍旧很低落,生产状况很 不理想。为了找出其中的原因,哈佛大学教授梅 奥进行了一次谈话实验:他们逐一找工人进行个 别谈话达两万余次。他们态度和善,耐心地倾听 工人对工厂的各种意见和不满,而且从不反驳。 这些工人通过谈话实验把自己心中的不满全都发 泄出来,并意识到自己被关注,归属感顿生。最 终工厂的产值大幅度提高。
人人都该学习的10个心理学效应

人人都该学习的10个心理学效应1,蘑菇效应(蘑菇是把双刃剑,有好也有坏)蘑菇效应,指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
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蘑菇效应”。
蘑菇管理是大多数组织或公司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方法。
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蘑菇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炼,对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但如果不注意,不给予及时和应有关怀引导,也会产生弊病,比如蘑菇可能由于得不到阳光和肥料,一直长不大。
2,旁观者效应(不报警真的只是因为人性冷漠?)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由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于1970年发现,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旁观者效应的6个原因:1)社会抑制作用。
2)社会影响结果,即人的从众心理。
3)多数人忽略。
4)责任扩散、分摊。
5)情境的不明确性。
6)评价恐惧(害怕别人说自己)。
3,搭便车效应(占尽便宜却一毛不拔,对他人自私,对自己慷慨)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搭便车效应使群体内的责任扩散,鼓励了个体的懒散。
当群体结果无法归因于任何单独个体时,个人的投入与整体的产出之间的关系将不明确。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4-6人为一小组,不要把有些大班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
当然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义”。
人人都该学习的10个心理学效应

人人都该学习的10个心理学效应1,蘑菇效应(蘑菇是把双刃剑,有好也有坏)蘑菇效应,指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
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蘑菇效应”。
蘑菇管理是大多数组织或公司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方法。
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蘑菇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炼,对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但如果不注意,不给予及时和应有关怀引导,也会产生弊病,比如蘑菇可能由于得不到阳光和肥料,一直长不大。
2,旁观者效应(不报警真的只是因为人性冷漠?)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由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于1970年发现,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旁观者效应的6个原因:1)社会抑制作用。
2)社会影响结果,即人的从众心理。
3)多数人忽略。
4)责任扩散、分摊。
5)情境的不明确性。
6)评价恐惧(害怕别人说自己)。
3,搭便车效应(占尽便宜却一毛不拔,对他人自私,对自己慷慨)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搭便车效应使群体内的责任扩散,鼓励了个体的懒散。
当群体结果无法归因于任何单独个体时,个人的投入与整体的产出之间的关系将不明确。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4-6人为一小组,不要把有些大班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
当然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义”。
十大的心理学效应

世界上最著名十大的心理学效应一、破窗效应在生活中,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牛皮癣广告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的各种广告。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有第一个人丢垃圾之后,人们就会毫不犹疑的丢,丝毫不觉羞愧。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破窗效应”。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二、责任扩散效应1964年3月13日夜3时20分,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巴间工作回家的路上遇刺。
当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喊叫声,附近住户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
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
当她又叫喊时,附近的住户又打开了电灯,凶手又逃跑了。
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上楼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
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
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对于责任分散效应形成的原因,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结果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
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扩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
心理学十大怪癖

心理学十大怪癖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都有哪些?本文主要是从蝴蝶效应、木桶效应、羊群效应、鲶鱼效应、晕轮效应、第一印象效应、近因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自验预言)、马太效应、仰巴脚效应这十个效应来说说影响考研的因素。
1、蝴蝶效应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lorenz)判定他辨认出了代莱现象:“对初始值的极端不稳定性”。
又称“蝴蝶效应”,亚洲蝴蝶回前翅膀,将并使美洲几个月后发生比狂风还难受的龙卷风!蝴蝶效应说道的就是“一件事”对结果的影响,就象只改动了一点数据排序的结果都会差距十万八千里。
2、木桶效应一只木桶,里面可以上装多少水,依赖于最短的那根木板。
这就是知名的\\"木桶效应\\"。
3、羊群效应一个羊群(集体)就是一个很零乱的非政府,平时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冲右撞到。
如果一头羊辨认出了一片富饶的绿草地,并在那里一餐了新鲜的青草,后来的羊群就可以一哄而上,抢夺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顾旁边虎视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出其它除了更好的青草。
4、鲶鱼效应挪威人香甜可口沙丁鱼,在海上钓得沙丁鱼后,如果能够使它活著返港,卖价就可以比死鱼低好几倍。
但是,由于沙丁鱼自私,不快乐运动,回航的路途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返回码头就死去了。
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原因就是他的鱼槽里存有一只鲶鱼。
原来当鲶鱼放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可以四处游动,而沙丁鱼辨认出这一异已分子后,也可以紧绷出来,快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著返回港口。
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5、晕轮效应人们对人的心智和推论往往只从局部启程,蔓延而得出结论整体印象,也即为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就是不好的,他就可以被一种积极主动确实的光环弥漫,并被剥夺一切都不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就是糟的,他就被一种消极驳斥的光环所弥漫,并被指出具备各种糟品质。
6、第一印象效应使两个学生都搞对30道题中的一半,但是使学生a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题目尽量发生在前15题,而使学生b打破砂锅问到底的题目尽量发生在后15道题,然后使一些被试对两个学生展开评价:两相比较,谁更聪明一些?结果辨认出,多数被先行都指出学生a更聪明。
社会心理学十大效应

社会心理学十大效应一、鸟笼效应1. 定义鸟笼效应是指人们会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的基础上,继续添加更多与之相关而自己不需要的东西。
例如,一个人得到一个空鸟笼后,会为了这个鸟笼去买一只鸟回来。
2. 产生原因人类的惯性思维。
人们往往会根据已有的物品或情境,按照常规的逻辑去补充与之相匹配的其他事物。
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人们在面对一个特定的情境(如拥有鸟笼)时,会觉得需要按照某种既定的模式(鸟笼里有鸟)去完善它。
3. 生活中的例子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为了搭配这件衣服又去买了新的鞋子、包包等配饰,即使原本并不需要这些配饰。
二、破窗效应1. 定义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2. 产生原因从众心理。
当人们看到不良行为没有受到制止时,会认为这种行为是被允许的,从而跟随这种行为。
同时,人们对秩序的感知也会受到影响,一旦秩序被打破(窗户被打破且未修复),就会降低对破坏行为的抑制。
3. 生活中的例子在一个干净整洁的小区里,如果有一个角落开始出现垃圾且没有及时清理,不久后这个角落就会堆满垃圾,甚至周围区域也会开始变得脏乱。
三、责任分散效应1. 定义也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当有许多人在场时,个体对紧急情况的救助责任会分散,从而导致救助行为减少。
即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
如果他见死不救会产生罪恶感、内疚感。
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分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体冷漠”的局面。
2. 产生原因社会比较和评价忧虑。
在群体情境中,人们会观察他人的反应来判断事件的紧急程度和自己是否应该采取行动。
心理学中的十大社会效应

会因素,导致人们对某些群体产生不公正的偏见和歧视。
这种效应容易使人产生错误的判断和行为,影响人际关系和社
03
会的公平正义。
产生原因
社会文化背景
刻板效应的产生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不同文化和社 会环境会对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导致刻板印象的 形成。
媒体影响
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往往会强化某些刻板印象,例如在新闻 报道中经常将某类人或事物固定化为一种形象,导致人们 对这些群体产生刻板印象。
实际应用
01
在广告和市场营销中,商家可以利用近因效应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例如,商家可以在广告中强调最新产品特点和优势,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并 激发购买欲望。
02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可以利用近因效应来改善人际关系。例如,在与他人交往 时,可以多关注对方最近的表现和变化,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评价,以增强彼此 之间的亲近感和信任感。
破窗效应
定义
破窗效应是指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忽视或未能及时修复,可能会引发更多的 负面行为或结果。
破窗效应通常用于描述社会问题,如犯罪、环境污染等,如果对初发的小问题不 加以干预,可能会导致问题恶化。
产生原因
破窗效应的产生源于人们的模仿行为和从众心理。当看到周 围环境中的小问题或不良现象时,人们可能会认为这些行为 是可以接受的,从而模仿并产生更多的负面行为。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应注意员工的小违规行为,并及时 采取措施进行纠正,以避免员工产生更多的不良行为。
CHAPTER 07
沉锚效应
定义
• 沉锚效应是指人们在对某事做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 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产生原因
先入为主
人们往往对首次接收的信息给予更多的 重视,认为这是决定后续判断的主要因 素。
人人都该学习的10个心理学效应

人人都该学习的10个心理学效应1,蘑菇效应(蘑菇是把双刃剑,有好也有坏)蘑菇效应,指蘑菇长在阴暗的角落,得不到阳光,也没有肥料,自生自灭,只有长到足够高的时候才会开始被人关注,可此时它自己已经能够接受阳光了。
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蘑菇效应”。
蘑菇管理是大多数组织或公司对待初入门者、初学者的一种管理方法。
从传统的观念上讲,“蘑菇经历”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蜕壳羽化前的一种磨炼,对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但如果不注意,不给予及时和应有关怀引导,也会产生弊病,比如蘑菇可能由于得不到阳光和肥料,一直长不大。
2,旁观者效应(不报警真的只是因为人性冷漠?)旁观者效应也称为责任分散效应,由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达利于1970年发现,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
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
“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旁观者效应的6个原因:1 )社会抑制作用。
2)社会影响结果,即人的从众心理。
3)多数人忽略。
4)责任扩散、分摊。
5)情境的不明确性。
6)评价恐惧(害怕别人说自己)。
3,搭便车效应(占尽便宜却一毛不拔,对他人自私,对自己慷慨)搭便车效应是指在利益群体内,某个成员为了本利益集团的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团内所有的人都有可能得益,但其成本则由这个人承担。
搭便车效应使群体内的责任扩散,鼓励了个体的懒散。
当群体结果无法归因于任何单独个体时,个人的投入与整体的产出之间的关系将不明确。
搭便车效应的危害非常大,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如果更多地强调“合作规则”而忽视小组成员的个人需求,所以在合作学习中建议4-6人为一小组,不要把有些大班简单地分成几个小组。
当然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比如要营造一种愉快的合作学习环境;要明确任务与责任合理分工;随时观察学情,监控活动过程,指导合作的技巧,调控学习任务,督促学生完成任务;奖励机制分配上破除“平均主义”。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

10个心理学故事引出的各种效应1、鸟笼逻辑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
这就是鸟笼逻辑。
过程很简单,设想你是这房间的主人,只要有人走进房间,看到鸟笼,就会忍不住问你:”鸟呢?是不是死了?”当你回答:”我从来都没有养过鸟。
”人们会问:“那么,你要一个鸟笼干什么?”最后你不得不在两个选择中二选一,因为这比无休止的解释要容易得多。
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
所以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破窗效应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会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的拋,丝毫不觉羞愧。
这真是很奇怪的现象。
心理学家研究的就是这个“引爆点”,地上究竟要有多脏,人们才会觉得反正这么脏,再脏一点无所谓,情况究竟要坏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自暴自弃,让它烂到底。
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
犯罪其实就是失序的结果,纽约市在80年代的时候,真是无处不抢,无日不杀,大白天走在马路上也会害怕。
地铁更不用说了,车厢脏乱,到处涂满了秽句,坐在地铁里,人人自危。
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最近纽约的市容和市誉提升了不少,令我颇为吃惊,一个已经向下沉沦的城市,竟能死而复生,向上提升。
因此,当我出去开会,碰到一位犯罪学家时,立刻向他讨教,原来纽约市用的就是过去书本上讲的破窗效应的理论,先改善犯罪的环境,使人们不易犯罪,再慢慢缉凶捕盗,回归秩序。
心理学中的十个经典效应,教你进一步认清自我

心理学中的十个经典效应,教你进一步认清自我今天带大家来盘点下心理学中的十个经典效应,相信看完能对您在认识自我及社会生活中有所启发和帮助☞瓦伦达效应:越在意越失意“瓦伦达效应”是指人在巨大心理压力下患得患失的心态,太在乎能不能把一件事做好,心理负担过大,结果适得其反,把事情弄砸。
“瓦伦达效应”源于钢索表演艺术家瓦伦达。
瓦伦达以走钢索这种高危表演为生,之前从未出过事故。
1978年,73岁的他觉得自己年岁已高,准备在退休前做最后一次钢索表演作为自己的告别演出。
但这次告别演出却让他送了性命。
当瓦伦达刚刚走到钢索中间,做了几个难度并不大的热身动作,就从钢索上掉了下来,抢救无效当场身亡。
“我知道,这次一定会出事。
”他在出场前就不断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
”“以前每一次成功的表演中,他都只是想着走好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而在最后一次的表演中,瓦伦达太想成功了,反而无法专注于事情本身,变得患得患失。
”事后,他的妻子分析道。
库里肖夫效应:所见皆所想“库里肖夫效应”是指旁观者将自身的经验投射到了眼前的事物中,他看到的更多的是自己内心的联想。
“库里肖夫效应”源于苏联导演库里肖夫,来自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有一天库里肖夫给著名演员莫兹尤辛拍摄了一组没有任何面部表情的特写镜头,然后把这些完全相同的特写镜头与其他影片的片段拼接成三种组合:第一个组合是特写后面接了一盘汤的镜头。
第二个是特写后面接了一个躺在棺材里的女尸镜头。
第三个是特写后接着一个小女孩在玩耍的镜头。
库里肖夫把这三种组合影像放映给观众看时,发现他们有着不同的观看感受:莫兹尤辛看着那盘汤时,表情是沉思安静的;看着棺材时,表情是悲伤沉痛的;看着小女孩时,表情是愉悦轻松的。
但事实上,莫兹尤辛自始至终都毫无表情。
有时候人们看到的外在世界,其实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一个投影,他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事,看见自己愿意看见的事。
巴纳姆效应:无形的意识操控“巴纳姆效应”是指我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概念化的概念,然后直接套用在自己身上,借助外部的信息来评判自己,即使这种概念十分空泛,并没有什么道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他说,大多数乘客轻易就被一两节车厢拥挤的表面 现象迷惑了,不大细想在数十次停靠之中,从火车 十几个车门上上下下的流动中蕴藏着不少提供座位 的机遇;即使想到了,他们也没有那一份寻找的耐 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让大多数人满足, 为了一两个座位背负着行囊挤来挤去,有些人也许 会觉得不值。他们还担心万一找不到座位,回头连 个好好站着的地方也没有了。与生活中一些安于现 状不思进取害怕失败的人,永远只能滞留在没有成 功的起点上一样,这些不愿主动找座位的乘客大多 只能在上车时的落脚之处一直站到下车。自信、执 着、富有远见、勤于实践,会让你握有一张人生之 旅的永• 有竞争才有活力 • 敢于去创新、挑战
杜根定律
• 杜根定律:强者不一定是 胜利者,但胜利迟早都属 于有信心的人。换句话说, 一个人胜任一件事,85% 取决于态度,15%取决于 智力,所以一个人的成败 取决于他是否自信,假如 这个人是自卑的,那自卑 就会扼杀他的聪明才智, 消磨他的意志。
如何走出詹森怪圈
• 首先要增强信心。只有充分相信自己的实 力,才能在考场上沉着冷静,使自己进入 “角色”,发挥出正常水平。
• 其次是淡化考试结果,注重具体过程。不 去多考虑考试的结果,减少考试过程中的 干扰因素。而是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具体的 解题上,这样不仅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而且能使心理保持平静与放松。
• 自信--就是从点滴的进步开始。 • 自信--就是要正视自已的缺点并勇于更正。 • 自信--就是要为自已鼓掌加油。 • 自信--就是勇敢面对失败,百折不挠。 • 自信--就是信任自已,对自身发展满怀希望。
• 自信为一种自我肯定性、自我鼓励、自我 强化,坚信自已一定能成功的情绪素养, 没有自信心,你就会发现没有生活的热情 和趣味,也就没有探索拼搏的勇气和力量。
扼杀创造性和积极性
寻求认同与支持
埋没优秀作品
鲶鱼的效应
鲶鱼效应
•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市场 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所以 渔民总是千方百计地想办法让沙丁鱼活着 回到渔港。可是虽然经过种种努力,绝大 部分沙丁鱼还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 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 到渔港。船长严格保守着秘密。直到船长 去世,谜底才揭开。
• 第三要注意多用肯定的词语来唤起积极情绪,特 别是遇到困难时,要用“冷静!细心!沉住气!” 等词语暗示自己,进行深呼吸,而少用否定性词 语,如“别紧张!别慌!可千万别出错!”等词。
木桶效应
• “木桶”法则的意思是:一只沿口不齐的木 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于木桶上那块最 长的木板,而在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要想多盛水——提高木桶的整体效应,不 是去增加最长的那块木板的长度,而是要 下功夫依次补齐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
詹森效应
曾经有一名叫詹森的运动员,平时训练有素,实力 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让自己和他 人失望。不难看出这主要是压力过大,过度紧张 所致。由此人们把这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 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正式比赛失败的现象称 为詹森效应。
• 不少学生也有类似现象。平时学习基础扎 实,考前准备充分,然而一到大考,却发 挥失常,往往表现为紧张、慌乱,甚至记 忆骤退,脑海里似乎一片空白。其中主要 原因是同学们对考试期望值过高,而又缺 乏自信。只想成功,又怕失败,患得患失, 压力过大。结果造成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 过程失衡,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各种症状 随之而生。
心理学十大效应
破窗效应
• 从“破窗效应”中,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 个道理: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 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 象的无限扩展,同时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 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 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 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 “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 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 跨栏定律,即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 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 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 高。
从众效应
盲目从众
衣
裙 很 好 看 于 是 穿 上 了 白 色 连 衣 裙 。
①
有 一 个 女 孩 , 发 现 自 己 穿 白 色 连
随大流
②有几个女子发现这个女孩的白色连衣裙很好看,于 是也穿上了白色连衣裙。
• “木桶”法则告诉我们:在任何的过程中要 下功夫狠抓薄弱环节,否则,整体就会受 到影响。人们常说“取长补短”,即取长 的目的是为了补短,只取长不补短,就很 难提高工作的整体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 莎士比亚的名剧《罗米欧与朱丽叶》描写 了罗米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 很深,但由于两家是世仇,感情得不到家 里其它成员的认可,双方的家长百般阻挠。 然而,他们的感情并没有因为家长的干涉 而有丝毫的减弱,反而相爱更深,最终双 双殉情而死。
跨栏定律
• 一位名叫阿费烈德的外科医生 在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 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如 人们想象的那样糟,相反在与 疾病的抗争中,为了抵御病变, 它们往往要代偿性地比正常的 器官机能更强。
• 按照阿费烈德的“跨栏定律”, 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譬 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 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的 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巧,所有 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 如果你不缺少这些,你就无法得 到它们。
③于是穿白色连衣裙的人越来越多,有些并不适 合穿白色连衣裙的人也穿上了。
• 对于每样新鲜事物,一个人 做,那叫“傻子”;两三个 人做,被称为“从众”;十 几个人乃至百千人做,则可 以称之为“流行”了。
正确看待从众
• 从众的优点:
增强适应能力
• 从众的缺点:
扼杀科学
加速知识传播
埋没真理
利于团队建设
• 有一个人经常出差,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座的车 票。可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他 总能找到座位。 他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耐
心地一节车厢一节车厢找过去。这个办法听上 去似乎并不高明,但却很管用。每次,他都做 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 可是每次他都用不着走到最后就会发现空位。 他说,这是因为像他这样锲而不舍找座位的乘 客实在不多。经常是在他落座的车厢里尚有若 干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接头处, 居然人满为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