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知与日常生活
美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
美学与生活的紧密关联美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对美的感知和创造的学科,与生活有着紧密的关联。
虽然有人认为美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与我们日常生活无关,然而,仔细观察我们的生活,就可以发现美学无处不在。
首先,美学与生活有关的一个方面是艺术品的欣赏与创作。
艺术作品是美学的典型代表,而人们在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中可以体验到美的感受。
无论是欣赏一幅画作,聆听一首音乐,或者阅读一本文学作品,都可以通过触发我们的审美感知,给我们带来审美的享受。
艺术作品通过其独特的形式、色彩、音调等元素,让我们感受到美丽、和谐和艺术家的情感表达。
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我们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审美情趣,还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激发自己的创造力。
其次,美学与生活有关的另一个方面是生活环境的设计和布置。
无论是家居环境,还是公共空间,都可以通过美学的设计原则,创造出宜居、舒适和美观的空间。
在家居装修中,人们可以选择合适的色彩搭配、家具摆放和装饰品的选择。
合理的布局和美观的设计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受,提升生活质量。
而在公共空间,例如公园、广场等,美学的设计原则也可以让人们在闲适的环境中享受大自然的美丽,并促进身心的舒展与放松。
另外,美学与生活还有一个关键的联系在于人们的审美追求。
人类天生就有对美的欣赏和追求,而美学正是对这种追求的系统性研究和反思。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追求各种美好的事物,例如美食、服饰、艺术品等。
对于美食,人们会追求色香味俱佳的饭菜,享受味觉的满足;对于服饰,人们会注重款式、颜色和质地的选择,追求时尚和个性;对于艺术品,人们会欣赏独特的艺术造型和情感表达。
这些都是我们对美的追求,而美学正是帮助我们理解和解读这些审美追求的学科。
此外,美学也与人们的日常行为和礼仪相关。
人们在日常的社交交往中,会根据美学的原则和规范来决定自己的言行举止。
例如,在穿衣打扮方面,我们会选择适合自己外貌和场合的服装,以展示自己的形象;在日常礼仪方面,我们会注重言辞的文雅、行为的得体,以展现自己的修养和教养。
论审美经验的五种心理模式800字
论审美经验的五种心理模式800字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在与审美客体的互动过程中,审美主体的多种心理要素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促使审美主体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形成。
审美能力正是由这些心理要素及其功能关系组合而成,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合作,共同保证和促进审美经验的实现。
这些心理要素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审美活动中对象的形式结构和主体感知结构相契合而形成的心理状态”。
审美感知作为一种审美感知力和审美感知活动,不同于一般感知。
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以审美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
作为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官,在感受中主要运用的是视觉和听觉这两种高级感官,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感受音乐的耳朵”和“感受形式美的眼睛”。
当我们感觉到某种声音、色彩、线条、质地而产生愉快时,这种愉快就起于感觉,尽管这愉快是生理的快感,但却是审美经验的起点和基础。
2.审美直觉审美直觉,是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自觉地迅速、直接把握审美对象的认知心理能力,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
审美主体的审美直觉是由感性直观因素、理性因素和与二者相伴随的情感体验三方面交织而成的。
感性因素是审美直觉过程中的可见因素,它在审美直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正是由于审美直觉这种艺术感受力始终不脱离感性因素,因而它在审美创造这个虚幻的艺术世界找到了用武之地。
3.审美情感审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情感,它大体上是理解与想象共同作用对日常生活情感的加工、选择和组合。
同时,审美情感又与日常生活情感关系密切,日常生活情感是审美情感的基础。
审美情感是经过多种心理功能处理的,渗透着感知、理解和想象的日常生活经验的情感。
总之,审美情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心理要素,它不仅诱发其他的心理过程,而且促使它们不断的完善和深入。
它活于审美活动的全过程。
4.审美想象所谓审美想象,是审美主体在直接参照审美对象的基础上,调动过去的表象积累,丰富、完善形象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过程和方式。
它不仅仅是对美的感受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求美的态度和方法。
在现代社会,生活美学不再局限于艺术和文化领域,更多地成为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追求和表达。
而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成为了重要的议题。
日常生活审美化,指的是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细节赋予美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忙碌于工作和生活压力,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和美好。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让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发现其中的美好和价值。
这需要人们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善于发现和欣赏日常生活中的美感。
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的态度和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意味着人们不仅在欣赏艺术作品和文化活动时具有审美感,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要具有美的特质和品味。
这需要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审美的习惯,培养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看似相似,实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把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而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将审美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前者强调的是发现美,后者注重的是生活美化。
在生活美学中,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的实践,不仅仅是对美的感知和追求,更重要的是对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改变和提升。
这种实践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加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让生活更加富有韵味和品味。
那么,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应该如何实践呢?要有审美的眼光和态度。
审美并不是天生的品质,而是可以通过培养和锻炼的。
要想实践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首先要培养自己具有审美眼光和态度。
这就需要人们学会用心去发现和感受美,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细节和品味。
要注重生活的质感和品味。
生活不仅仅是为了工作和生存,更重要的是要有质感和品味。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审美是一种感觉,是指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则是在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生活美好、舒适、高雅的一种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比如,我们可以从家居环境出发,让家居环境更加美观、整洁、舒适。
家居环境的美化可以从家具的选购、布置、配色等方面入手。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颜色明亮、造型简洁的家具,这样不仅可以让家居环境更加美观,还可以使人感觉更加舒适。
我们还可以从穿衣打扮方面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在选择衣服、鞋子、配饰等方面,我们可以注重颜色的搭配和服饰的品质。
比如,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颜色搭配得当、材质上乘的衣服和鞋子,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自己感觉更加舒适,还可以让我们在别人眼中更加亮眼。
我们还可以从食物的选择和制作方面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在选择食物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颜色鲜艳、口感美味的食物,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还可以让我们的身体更加健康。
在制作食物的时候,我们可以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俱全,这样可以让人们在品尝美食的同时,享受到美的感受。
我们还可以通过花草盆栽、艺术品收藏等方式来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比如,我们可以在家里摆放一些花草盆栽,让家居环境更加清新、自然;或者收藏一些艺术品,比如画作、雕塑等,让自己在欣赏艺术品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追求美好生活的方式,它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高雅、舒适。
不管是从家居环境、穿衣打扮、食物选择、还是花草盆栽、艺术品收藏等方面入手,只要我们注重细节、注重品质,就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一种审美的态度和观念,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和追求。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生活美学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生活的日常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希望能够引发读者对生活美学的思考和体会。
让我们来谈谈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
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在日常琐事中注入美学的观念和精神,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审美化生活,比如家居环境的美化、饮食的美化、穿着的美化等等。
在家里摆放一些艺术品或者装饰画,让家的环境更加雅致和温馨;在饮食方面,我们可以注重食材的新鲜和搭配的精致,让每一餐都成为一场美食盛宴;在穿着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时尚的衣服和配饰,让自己看起来更加时尚和大方。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美的存在,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和多彩。
审美生活的日常化也是生活美学的一种体现。
审美生活日常化,就是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不断地去感知美、追求美,让审美的观念和精神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之中。
可以养成每天欣赏一幅艺术作品或者阅读一篇优美文章的习惯,让自己不断地感受美的存在;可以在日常的交往中,注重言行举止的优雅和谦和,让美成为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可以在工作学习中,追求品质和创新,让美成为我们工作学习的动力。
通过这些方式,我们可以让审美生活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和修养,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琐事中发现美的存在;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可以让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通过不断地追求美、感知美、实践美,我们可以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丰富和多彩。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摘要】生活美学是对日常生活中审美化与日常化的探讨,通过对生活的审美化,我们能够提升生活的品质和美感;而通过审美生活的日常化,我们可以将美感融入到日常处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通过关注细节、打造美好环境等方式实现生活的审美化。
而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则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将美感融入到生活中的点滴。
审美化与日常化之间存在互动关系,相互促进提升生活质量。
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和审美生活的日常化,将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同时也体现了生活美学的重要性。
未来,随着人们对美的追求不断加深,生活美学的发展趋势将会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生活美学将继续为人们带来更多关于生活美感的启发和分享。
【关键词】生活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化,互动关系,实现,重要性,发展趋势,价值。
1. 引言1.1 生活美学的概念引入生活美学是一门探讨生活中美好与美感的学科,旨在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审美享受。
生活美学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日常琐事到精神追求,都可以被赋予审美意义。
通过生活美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活的本质,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价值。
生活美学不仅仅是对美的欣赏和感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境界。
生活美学的概念引入,正是为了提倡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审美化的重要性。
审美化并非只是追求表面的美感,更体现在对细节的关注、对环境的改善和对生活的品质提升。
审美化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加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更加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与美好。
在当今社会,生活美学的概念引入对于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具有积极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和研究。
通过审美化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真正实现心灵的愉悦与生活的井然有序。
1.2 审美化与日常化的关系审美化与日常化是生活美学中一个重要的关系。
审美化是指将日常生活中的琐碎细节、普通事物赋予艺术感和美学价值,使之成为我们感官享受和心灵愉悦的对象;而日常化则是指将审美生活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使之成为一种习惯和方式。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
浅论生活美学中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生活美学是指人们对生活中美的感知和追求,是一种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态度和观念。
而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生活日常化则是生活美学的具体体现,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将审美化融入生活并使之成为日常习惯的过程。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指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视作艺术品一样去呵护和经营,追求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呈现出美感和艺术性。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核心在于用心观察生活,用心设计和打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有趣和充实。
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欣赏美的品质,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培养审美的眼光和氛围。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我们关注细节。
美妙的生活之所以美妙在于它的细节,细节是美好生活的全部。
我们可以从餐具的陈列、家居布置、食物的搭配、服饰的搭配等方面去关注细节,让生活中的每一处角落都透露出美的气息。
在家中的备餐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菜肴摆放的美观一些,也可以在餐具的摆放上多费些心思,让餐品更富有诱人的视觉效果;又如,在家居布置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简约优雅的家具和摆件来装点居室,让整个家具环境充满温馨和艺术的氛围。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我们注重品质。
品质是美的外延,也是审美化的重要体现。
我们可以从选择生活日常用品开始,挑选一些品质优良的物品,让生活更加美好。
在购买食材时,我们可以选取一些新鲜、有机的食材,这样烹饪出来的美食不仅更有营养,口感也更加出色;又如,在选择衣物时,我们可以挑选一些面料上乘、款式时尚的衣物,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更具品味和风采。
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我们追求完美。
让生活变得更美的关键在于我们不停地追求完美,不断地提升生活品质。
我们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自我调节,不断地学习,努力让自己的日常生活变得尽善尽美。
我们可以在饮食方面追求更健康、更美味的食物,可以在生活习惯上不断调整自己,以更好的方式去呵护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又如,在外表形象上,我们可以不断追求更好的外表形象,不仅可以从服饰搭配上找到适合自己的风格,还可以从注重仪表、仪态改善自己的形象。
如何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如何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拥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不仅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还能提升我们的生活品质,让我们以更加独特和细腻的视角去感受世界的美好。
那么,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培养这些宝贵的素养呢?首先,广泛接触各种艺术形式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艺术的范畴极其广泛,包括绘画、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电影等等。
我们可以多去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欣赏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绘画和雕塑作品。
当我们站在一幅名画前,用心去感受画家的笔触、色彩的运用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我们的审美感知会逐渐敏锐起来。
同样,多聆听音乐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无论是古典音乐的庄重典雅,还是流行音乐的时尚活力,又或是民间音乐的淳朴风情,都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听觉享受。
通过倾听各种类型的音乐,我们能够感受到节奏、旋律和和声的魅力,从而提升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此外,观看舞蹈表演、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戏剧和电影等,都能让我们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汲取营养,拓宽我们的审美视野。
其次,深入了解艺术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
每一种艺术形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都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
比如,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期绘画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文精神;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脉络,我们便能更深刻地体会唐诗宋词的韵味和意境。
通过学习艺术史和文化知识,我们能够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更加准确地把握其内涵和价值,从而提高我们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再者,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感知力也是关键。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了它们。
我们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开始,比如一朵绽放的花朵、一片变幻的云彩、一个古老的建筑等等。
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色彩、纹理和结构,用心去感受它们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情感触动。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世界,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触摸,全方位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
论日常生活审美化日常生活即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产作业。
审美即鉴别美丑。
日常生活审美化,即以美为标准打理日常生活,是生活的艺术化与艺术的生活化,是人类对美的全方位全过程追求,是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
创造美的世界。
人类有善恶,世界有美丑。
美是一种让人舒服的存在。
高山的险峻,大海的辽阔,杨柳的婀娜,松柏的挺拔,都是本真的自然之美。
绘画的传神,雕塑的生动,音乐的沁人心脾,诗词歌赋的荡气回肠,则是人为的人文之美。
美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归根到底是主观见诸客观的。
美之所以美,是因为人类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和创造美的智慧。
美的城市,美的乡村,美的生活,人的价值在于追求美、享受美、创造美,创造一个赏心悦目的美的世界。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人类的生活目标,是审美的大众化。
体验美的感受。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咸。
世间万象,仁义礼智信。
美是审美主体对客体的主观感受,是一种愉悦的生活体验和创造性精神升华。
吃饭为了充饥,烹调是一门艺术。
喝水为了解渴,品茶是一种陶醉。
看戏为了娱乐,鉴赏是一种享受。
体验是一个过程,审美依托感知。
从比例的和谐体验视觉之美,美即好看。
从音调的和谐体验听觉之美,美即好听。
从味道的和谐体验味觉之美,美即好吃。
从宇宙的和谐体验生命之美,美即快乐。
生活的价值在于美的陪伴。
美是人类与周边环境互动时体验到的一种由内而外的亲和由外而内的爽。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人类的生活内容,是审美的常态化。
满足美的需求。
欲望产生动机,需求呼唤供给。
爱美之心,求美之欲,审美之需,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法国的巴黎,英国的伦敦,奥地利的维也纳,俄罗斯的圣彼得堡,都在追求美的过程中繁荣兴旺。
柏林、亚琛、汉堡、科隆、慕尼黑、曼海姆、纽伦堡、德累斯顿,德国大大小小的城市都是艺术品,得益于德意志大大小小曾经的王侯们醉心于艺术,对美的狂热迷恋和竞相投资。
美的生产,美的交换,美的消费,美的价值在于美所激发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和生产力。
生活中如何培养良好的生活美感和生活审美
生活中如何培养良好的生活美感和生活审美生活中,我们常常渴望拥有一种能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生活美感和生活审美。
拥有良好的生活美感和审美,能让我们从平凡的日子中找到乐趣,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有品质。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种能力呢?首先,要学会观察。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可能是清晨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的阳光,可能是路边一朵绽放的小花,也可能是街头艺人的一场精彩表演。
但如果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心不在焉,就很容易错过这些美好。
因此,要培养生活美感和审美,就需要我们放慢脚步,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比如,在公园里散步时,仔细观察树叶的纹理、花朵的颜色和形状;在市场里,留意摊位上摆放的蔬菜水果的色彩搭配;在上下班的路上,看看街边建筑的风格和细节。
通过这样的观察,我们会发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被忽视的美好。
其次,多接触艺术作品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艺术作品是人类审美智慧的结晶,包括绘画、音乐、文学、电影等等。
欣赏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色彩、线条和构图所带来的视觉冲击;聆听一首动人的音乐,能让我们沉浸在旋律和节奏所营造的情感氛围中;阅读一本经典的文学著作,能够领略到文字背后深刻的思想和美妙的表达。
我们可以定期去美术馆、博物馆参观展览,参加音乐会、读书会等活动,也可以在家里收藏一些自己喜欢的艺术作品。
通过接触这些艺术形式,我们能够拓宽视野,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再者,注重生活的细节也是关键。
从家居布置到个人穿搭,从饮食选择到日常用品,每一个细节都能体现出我们的审美品味。
在家居方面,选择简洁舒适又有设计感的家具,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和有特色的装饰品,营造出温馨而有格调的氛围。
在穿搭上,不必追求潮流和品牌,而是根据自己的身材和气质,选择适合的颜色和款式,展现出个人的风格。
在饮食上,不仅要注重食物的口感和营养,还可以关注餐具的选择和食物的摆盘,让用餐变得更有仪式感。
对于日常用品,如笔记本、水杯、香薰等,挑选那些质感好、设计独特的产品,能够为生活增添一份精致。
谈谈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500字
美感是一种审美经验,是对美的感受和认知,是一种情感表现。
美感可以存在于人们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官中,体现出来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发现美感,让美感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下面就让我们来谈谈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美感知美。
1. 视觉美生活中的美感可以体现在各种事物和场景中。
我们可以通过观赏自然风景、建筑艺术、绘画雕塑等形式来发现视觉美。
可以去公园、湖畔、海滨等地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也可以去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等地方感受艺术作品带来的视觉享受。
2. 听觉美音乐是一种很好的表达美感的形式,通过欣赏音乐可以让人感受到不同的美感。
可以去音乐会、音乐剧、演唱会等活动中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
也可以去自然中聆听鸟鸣、风声、雨声等自然声音,感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妙声音。
3. 触觉美触觉是人们通过接触事物而产生的感知方式,而触觉美则是通过触摸事物来感受美感。
可以去感受不同材质的物品、艺术品,比如木质家具、丝绸布料、陶瓷器皿等,体会它们带来的触觉美。
4. 宗教信仰美宗教信仰美是通过信仰来感受美的一种方式。
不同宗教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都通过宗教仪式、建筑风格、艺术品等形式来表达宗教信仰美。
可以去不同的宗教场所,感受宗教信仰美所带来的心灵震撼。
5. 文学艺术美文学艺术是人们通过文字、语言来表达美的一种方式,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观看舞台剧、电影等方式来感受文学艺术美。
可以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欣赏其优美的语言,感受其中蕴含的美感。
以上是一些从生活中发现美感的方式,美感是无处不在的,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就可以在生活中随处发现美感。
发现美感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关注身边的美,让美感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6.挑战美美不仅仅存在于自然景观和艺术作品中,有时候,发现美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挑战和乐趣。
可以通过参加摄影比赛、绘画比赛等活动来挑战自己的审美能力,从而更加专注地发现生活中的美感。
如何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情操修养和审美情趣
如何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情操修养和审美情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良好的情操修养和审美情趣犹如璀璨的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赋予生活以深度和韵味。
它们不仅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还能提升我们对生活的感知和品味,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那么,如何在生活中培养这些宝贵的品质呢?首先,阅读是滋养心灵、提升情操修养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
当我们翻开一本好书,就仿佛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在书的海洋中,我们可以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领略他们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情感。
无论是哲学的思辨、文学的优美还是历史的厚重,都能启迪我们的思维,开阔我们的视野。
通过阅读,我们能够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与丑恶,理解世间的悲欢离合,从而培养出宽容、善良、悲悯等美好的情操。
同时,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优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和深刻的寓意能够熏陶我们的审美,让我们学会欣赏文字之美、情节之妙。
其次,亲近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大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它用鬼斧神工的手法创造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美景。
走进山林,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歌声,我们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生机;漫步在海边,欣赏着波涛汹涌的大海和一望无际的天际线,我们会被其壮阔所震撼;仰望星空,凝视着璀璨的繁星,我们不禁会对宇宙的浩瀚产生敬畏之情。
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压力得到了释放,对美的感知也变得更加敏锐。
我们会学会欣赏自然的色彩、形态和韵律,领悟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从而培养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再者,培养艺术爱好对于提升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绘画、舞蹈、摄影等艺术形式都是人类表达情感和展现美的方式。
学习一门乐器,我们能够在音符的流淌中感受旋律的魅力;拿起画笔,我们可以用色彩和线条描绘出内心的世界;跳起舞蹈,我们用身体语言诠释着节奏与情感;拿起相机,我们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
通过参与这些艺术活动,我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艺术技能,还能深入理解艺术的内涵和表现手法,培养出独特的审美眼光。
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生活品味
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生活品味提升生活品味是一种能力,而审美则是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的关键。
审美能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理解和创造美,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
本文将探讨如何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生活品味。
一、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审美能力欣赏艺术作品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欣赏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品,通过观察、品味和思考,逐渐培养出对美的敏感和理解力。
同时,可以通过阅读艺术评论、学习艺术史等方式,了解艺术发展的历程和不同艺术流派的特点,拓宽审美的范围和深度。
二、关注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中的美审美能力不仅适用于艺术作品,还包括对自然景观和日常生活中美的感知。
我们可以走进大自然,欣赏山水之间的和谐、花草树木的生机,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此外,也可以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美,如一杯香浓的咖啡、一道精致的料理、一个雅致的家居摆设等等。
通过关注美的细节,我们可以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并将美融入日常生活。
三、培养细致观察和感知的能力审美能力需要我们有细致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用眼睛观察,多用心感知。
比如,可以仔细观察一张图片的构图、色彩搭配和细节处理;可以感知音乐中的旋律、节奏和情感表达;可以品味一篇优美的文字,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培养细致观察和感知的能力,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美的要素,提高审美能力。
四、学习艺术创作和表达艺术创作和表达是培养审美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学习绘画、写作、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创作和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的创造过程和表现手法,同时也可以锻炼我们的审美能力。
在创作中,我们需要选择材料、构思构图、处理色彩和形式等等,这些过程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五、培养多元的审美眼光培养多元的审美眼光是提高生活品味的关键。
我们应该尝试欣赏不同风格、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不局限于某一种审美取向。
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他人的审美观点,不批判、偏见或排斥他人的审美选择。
如何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美感和生活审美
如何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美感和生活审美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然而,我们是否能够敏锐地感知并欣赏这些美,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良好的生活美感和生活审美。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这些能力呢?首先,要学会观察。
观察是培养生活美感和审美的基础。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细节和变化,从日出日落的色彩变幻,到四季更替中大自然的微妙差别,从城市建筑的独特风格,到人们服饰和发型的多样选择。
但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匆匆忙忙,忽略了身边的美好。
所以,放慢脚步,用心去观察周围的一切。
比如,走在路上,留意街边的花草树木,看看它们的形态、颜色和纹理;观察不同建筑的外观设计,感受线条和比例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在人群中,观察人们的表情和动作,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故事。
其次,多接触艺术作品。
艺术是人类对美的集中表达和创造,包括绘画、音乐、文学、舞蹈、电影等等。
欣赏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色彩和构图的魅力;聆听一首动人的音乐,能体会到音符和节奏所传达的情感;阅读一本经典的文学著作,能够沉浸在作者用文字构建的美妙世界中。
通过接触这些艺术形式,我们可以拓宽自己的审美视野,学习到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从而提升自己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可以定期去美术馆、博物馆参观展览,或者参加音乐会、戏剧表演等活动。
也可以在家中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收听优美的音乐。
再者,注重生活环境的布置。
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对我们的审美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个整洁、舒适、富有美感的居住空间能够让我们心情愉悦,同时也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审美品味。
可以从选择适合的家具和装饰品开始,比如选择色彩协调、款式简洁的家具,搭配一些有特色的艺术品或手工艺品。
合理地安排空间布局,让光线和空气能够自由流通。
在装饰方面,可以摆放一些鲜花、绿植,增添生机和自然之美。
此外,注意物品的摆放和整理,避免杂乱无章,让生活空间呈现出一种有序和美感。
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是关键。
无论是摄影、烹饪、手工制作还是旅行,都能让我们在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
艺术教育应该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
艺术教育应该如何融入日常生活中?艺术教育并非是仅仅局限于课堂,它应该是融入生活始终的体验和学习过程。
将艺术融合进日常生活,可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进一步促进全面发展。
以下从几个方面探讨艺术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路径与方法:一、从感知开始:打开感官,发现艺术之美1. 美学环境的形成:将艺术融入教室、校园环境,例如:装饰艺术作品、定期更换展板,营造充满艺术氛围的校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艺术之美。
2. 生活中的艺术观察:鼓励学生仔细观察自然景物、建筑、设计等,用艺术的眼光发现生活中的美,例如:分析颜色的搭配、欣赏建筑结构、感受建筑风格,并进行简单的记录和分享。
3. 多元艺术体验: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会、戏剧表演、艺术展览、电影欣赏等,体验不同艺术形式带来的震撼和启迪。
二、从模仿到创造:启动创作的无限可能1. 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表达:将艺术与学科学习结合,例如:用绘画呈现数学图形,用音乐表达历史事件,用戏剧形式演绎文学作品,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多样的创作形式:提供多样的艺术创作工具和素材,帮助和鼓励学生尝试绘画、手工、表演、音乐创作等多种艺术形式,并举办小型作品展,分享创作体验和成果。
3. 项目式学习与艺术融合:将艺术融入项目式学习,鼓励学生运用电脑设计、规划、制作艺术作品,例如:设计校园环境、制作动画短片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从情感到思考:提升艺术的深度与广度1. 艺术作品与情感连接:鼓励学生了解艺术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艺术家创作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分析作品表达的主题和意境,引导学生对艺术的思考和共鸣。
2. 批判性思维与艺术分析: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阐述艺术作品,例如:分析作品的构成、色彩、形式、意境等,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评价,提升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
3. 艺术与社会文化:结合社会热点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和表达,例如:用绘画表达环保理念,用音乐表达社会关怀,用戏剧形式展现社会现实问题,让学生将艺术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提升艺术的社会价值。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对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理解
日常生活是人们每天都要经历的,而审美化是将平凡的日常转化为美感的过程。
对日常生活进行审美化,即是在琐碎的日常中寻找美、创造美,使生活更加充实、有趣和愉悦。
首先,日常生活审美化意味着关注细节。
细节是构成生活的基本元素,通过关注细节可以发现平凡生活背后的美丽。
无论是品味一杯咖啡的香气和口感,还是欣赏一朵花朵的细腻花瓣,都能将平凡的日常提升为艺术品般的享受。
其次,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用心感知。
在忙碌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忽略周围的美。
然而,只有用心感知,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妙瞬间。
当我们用心品味一顿精心烹饪的晚餐,或者欣赏一场日落时的美景,我们会发现生活其实充满了惊喜和美好。
此外,日常生活审美化也需要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
积极的心态能够使我们更加敏锐地察觉到生活中的美丽。
当我们拥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便会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
即使是遭遇挫折或困难,我们也可以通过积极的心态,从中寻找到一些美好的事物,从而提升生活品质。
最后,日常生活审美化需要将创意融入其中。
创意可以使平凡生活变得与众不同,成为一种表达个性和情感的方式。
可以通过布置家居、选择服饰、尝试新的烹饪方式等,将个人的创意融入生活中,使之更具个性和美感。
总之,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种将平凡变得不平凡的方式。
通过关注细节、用心感知、培养积极心态和融入创意,我们可以在平凡的日常中寻找到美的存在,提升生活的品质,并且更加充实和满足。
让我们以审美的眼光去审视和创造自己的日常生活,让每一天都充满美丽和惊喜。
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在当今社会,审美感知力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艺术、文学、自然等领域的美,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情感表达能力。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往往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培养。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审美感知力的内涵。
审美感知力是指个体对美的感受、识别和领悟的能力。
它包括对色彩、形状、声音、节奏等元素的敏感度,以及对情感、意义和价值的理解。
一个具有良好审美感知力的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从平凡的事物中感受到独特的魅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我们应当为他们创造丰富的审美体验环境。
学校可以通过美化校园环境,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室里可以布置一些学生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和审美自信。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自身的审美素养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审美感知力的培养。
教师应该具备敏锐的审美眼光和丰富的审美知识,能够引导学生发现学科知识中的美。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优美诗词、散文的赏析,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在数学教学中,展示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和规律美,让学生体会数学的简洁与精妙。
此外,开展多样化的艺术教育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校可以开设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艺术课程,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学习不同形式的艺术。
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观看文艺演出,拓宽他们的审美视野。
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文艺活动,如合唱比赛、绘画比赛等,让他们在实践中提高审美能力。
家庭同样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力的重要场所。
家长可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欣赏山川湖泊、花鸟鱼虫的美丽;一起参观博物馆、艺术馆,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在家中营造温馨、美观的生活环境,培养孩子对美的感受和追求。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还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审美与生活
审美与生活
审美是人类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它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影响着我
们的情感、态度和行为。
审美不仅仅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品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审美来提升生活品质,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首先,审美让生活更加美好。
当我们欣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听一首动人的音乐、品尝一道精致的美食,我们的心灵会得到愉悦和满足。
审美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和幸福。
其次,审美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通过欣赏各种艺术形式,我们可以开拓视野,增加见识。
艺术作品中的创意和想象力,可以激发我们的灵感和创造力,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趣和多姿多彩。
此外,审美也能够提升我们的品位和修养。
通过欣赏优美的艺术作品,我们可
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更加注重细节,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精致和高雅。
总之,审美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审美不仅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丰富
多彩,更可以提升我们的品位和修养。
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美的存在,让审美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让生活因为审美而更加美好。
审美感知与日常生活
审美感知与日常生活审美感知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就要看大家能不能发掘美。
如果同学们都没有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用审美的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事物,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变得枯燥乏味。
不知道同学们读过这首诗没有,是司马煜的《春江曲》:客行只念路,相争渡京口。
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
一位同学是这样分析的:这首诗写于什么时代呀,作者生平如何呀。
他是完全按照现代文明的套路去理解这首诗。
但是一首诗并不仅仅是诗本身,我们应该把诗还原为感性的现实。
我读一下另一个同学的分析稿:诗像一杯茶,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蕴含的真情。
作者悄悄地将内心情感消融在一个意象中,离别场景看见的只是客,作者把更广阔的意境留给读者。
我们许多人说“离别”只是按文明的套路把它作为一个名词,但它暗含了过去全部人生的体验。
文明使我们注意到它,但又造就了一种标签,使我们标签化,使我们遗忘了最真实的体验。
这值得我们警醒。
这首诗从审美观念看,不仅仅是诗本身,而是整个融入了我们生活中一个常见情节的重新浮现。
不要再相信于我们的一些名流,我们的一些名师。
我们习惯于做解释,“离别”是什么样的。
我们做这个解释,却没有把这个解释完全作为一个感性的日常存在的一个生命的再现,所以我们的取值往往不到位。
我不知道你们看过一部电影没有,那部电影严格来说是很不好看的。
有一群大兵,在块训练场上走了35天正步,这些战士为了在国庆35周年的时候,他们能够作为一个军队的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在1分13秒内走完96个正步。
这部电影是什么电影?我告诉你们是张艺谋的《大阅兵》。
《大阅兵》这部电影过去你们没看,也不遗憾,现在你们去看,我非常同意。
因为这部电影看似非常平淡,这些大兵们,一直接受着枯燥乏味的严格训练,他们在四五十度的太阳底下一晒就是四个小时,叫耐力训练。
电影拍的时候,热浪啊,飞机场啊,水泥地啊,实在是热。
旁边是担架和医生,所有的首长就看他们4个小时之内能不能够站下来,能够站下来就是一个胜利。
生活中的审美现象举例
生活中的审美现象1. 什么是审美现象审美现象是指人们对艺术、自然、人物形象等方面的感知和评价。
它是一种主观的、情感化的体验,涉及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官,同时也受到文化、教育、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感知到许多美丽的事物,这些事物就是生活中的审美现象。
下面将以不同领域的审美现象为例,探讨其特点和价值。
2. 自然界的审美现象2.1. 日出日落•日出和日落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景象之一。
当太阳升起或者落下的时候,天空呈现出多种绚丽的颜色,如红、橙、黄、蓝等。
这种颜色的渐变给人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
•日出日落的审美意义在于展示了大自然的魅力和无穷的创造力。
每一天都能欣赏到不同的天空颜色和形态,这些都是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美的享受。
2.2. 星空•星空是另一个自然界的美丽景象。
当夜幕降临时,星星会在黑暗的背景上闪烁,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和光芒。
星空所给人的感觉是宇宙的广阔和人的渺小,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思考的空间。
•星空的审美价值在于其神秘、浩瀚的存在。
人们在星空下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宇宙的无限可能,这种感觉让人心境开阔,能够超脱尘世的纷杂和烦恼。
3. 艺术领域的审美现象3.1. 绘画•绘画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的运用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绘画作品通常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绘画的审美价值在于其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给人们带来审美上的享受和思考的机会。
不同的绘画作品可以带给观者不同的情感体验,让人们感受到艺术的力量和美的力量。
3.2. 音乐•音乐是一种通过声音和节奏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音乐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带给人快乐、悲伤、激动等不同的情绪体验。
•音乐的审美意义在于其能够触动人们的心灵。
不同的音乐作品可以带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让人们沉浸于美妙的音乐世界,感受到音乐的无穷魅力。
4. 生活中的审美现象4.1. 建筑•建筑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审美现象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美感知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美的东西,就要看大家能不能发掘美。
如果同学们都没有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用审美的心灵去感知周围的事物,那么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会变得枯燥乏味。
不知道同学们读过这首诗没有,是司马煜的《春江曲》:客行只念路,相争渡京口。
谁知堤上人,拭泪空摇手。
一位同学是这样分析的:这首诗写于什么时代呀,作者生平如何呀。
他是完全按照现代文明的套路去理解这首诗。
但是一首诗并不仅仅是诗本身,我们应该把诗还原为感性的现实。
我读一下另一个同学的分析稿:诗像一杯茶,只有细细品味,才能品出其中的蕴含的真情。
作者悄悄地将内心情感消融在一个意象中,离别场景看见的只是客,作者把更广阔的意境留给读者。
我们许多人说“离别”只是按文明的套路把它作为一个名词,但它暗含了过去全部人生的体验。
文明使我们注意到它,但又造就了一种标签,使我们标签化,使我们遗忘了最真实的体验。
这值得我们警醒。
这首诗从审美观念看,不仅仅是诗本身,而是整个融入了我们生活中一个常见情节的重新浮现。
不要再相信于我们的一些名流,我们的一些名师。
我们习惯于做解释,“离别”是什么样的。
我们做这个解释,却没有把这个解释完全作为一个感性的日常存在的一个生命的再现,所以我们的取值往往不到位。
我不知道你们看过一部电影没有,那部电影严格来说是很不好看的。
有一群大兵,在块训练场上走了35天正步,这些战士为了在国庆35周年的时候,他们能够作为一个军队的方阵,走过天安门广场,在1分13秒内走完96个正步。
这部电影是什么电影?我告诉你们是张艺谋的《大阅兵》。
《大阅兵》这部电影过去你们没看,也不遗憾,现在你们去看,我非常同意。
因为这部电影看似非常平淡,这些大兵们,一直接受着枯燥乏味的严格训练,他们在四五十度的太阳底下一晒就是四个小时,叫耐力训练。
电影拍的时候,热浪啊,飞机场啊,水泥地啊,实在是热。
旁边是担架和医生,所有的首长就看他们4个小时之内能不能够站下来,能够站下来就是一个胜利。
结果一个接一个战士晕倒,马上被抬走。
凡是经历过站的过程,能够站稳了的就能够走入阅兵的队伍。
这就是他们每天要做的事,但是这些战士用他们的阳刚之气,用他们的稳健之风——落地砸坑,演绎着军人的军威,演绎着长城的意志。
当我们看他们最后走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他们怎么走过去,这个时候已经无所谓了。
而他们如何走向天安门的过程,这个恰恰是艺术家们想告诉我们。
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冉有,有一天冉有对老师说:“并不是学生不喜欢先生的仁义之道,只是学生践行的力量不够。
”孔子说:“力不足者,中道而退”。
什么意思呢?就是如果你真的没有力量走到终点,你可能中途退下来,这没什么,一个人的力量有大小,不在于你是否最终到了,而在于你有没有上道的勇气,也就是有没有敢于在这个道上跋涉的过程来检验你自己。
孔子这话非常好,可是孔子说:“可是你冉有却‘今汝画’”。
这是什么意思呢?你还没有上道就画地为牢,胆怯了,这个不可取。
一个生命关键是要生命的过程,要站出来生存,要有站出来生存的勇气。
至于你是否最终实现了什么,对于人生来讲已不太重要。
那么这一群战士,他们是否能作为方阵的成员走向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人生的一个旅程里,他们有过一个天天砸坑、晒太阳、经受考验的过程。
有这样一个过程,他们的人生就是完整的,就是美丽的,就是充满了审美感知和想象的。
他们不是为了一个什么目的,他们仅仅是为了使自己的生命放出光辉。
这是日常的生活,可是这种日常生活中却蕴含着一种巨大的美。
这部电影并不好看,因为没有美女在其中,没有那么多让我们着迷的琐碎的东西,它就是清一色的军队的阳刚之气。
我们已远离这种阳刚之气太久了,我们已经对这种阳刚之气缺少了一种感知的能力。
我们男性现在越来越弱,越来越雌性化。
有外在条件的影响,但根本的不是这个问题,根本的是我们自身缺乏对自身的一种创造的发现。
我们太容易寻找一种最终的公理性,我们太容易寻找一种极点,一个最终的结论,而我们往往忽略了在一个过程中如何锻炼自己、考验自己。
又以李素丽为例,一位普通的售票员,每天早上4:00就在丈夫的陪伴下去车站上班。
有许多人满怀烦闷,心中不满,他们走上了那辆车,那辆李素丽的车子,他们带着各种不同的心理面对着一个李素丽。
“你好,请扶好,请买票,请上车,欢迎再次乘坐”。
当你满怀痛苦、委屈、悲痛的时候,你突然面对着的是一片灿烂的阳光,你的心突然被这样一种暖意所融化,你突然意识到这个世界原来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什么都那么冷酷,那么疲倦。
这个世界变得可经风雨,向我展开了一个更加美丽的环境,使我的世界放大,我的心于是更像一只奋斗的精灵。
李素丽,一个满脸都是汗水的人,天天在这个车站卖票,送人呀,扶上扶下,她为什么呀,她没有苦恼吗?她没有痛苦吗?她工资多吗?她为什么要一天到晚在这儿关心坐车的人们,你有什么可以值得悲哀的呢?你有什么痛苦可以和她相媲美的呢?我们往往是病由心发。
佛教说“病由心造”。
我们总是夸大我们的苦难,夸大我们的困难,人和人都是一样的,要是换一种感觉,换一种思维,你的世界就敞亮了,你的世界就充满了美丽,就充满了一切,一切!何田大作这位日本哲学家说过一段话,值得我们记住。
他说“在平凡的生活中仍能发现新鲜的感觉和喜悦的人,可以说是使自己生活富有创造性的”。
要是在平凡的生活中你仍能发现新鲜的感动,你的生活本身就是有创造性的。
李素丽用她的创造,创造了我的存在,我用我的感知又创造肯定了她的存在。
你是我的对象,我也是你的对象;你是我的自然,我也是你的自然。
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相通的,就像人和天地之间,天人合一,这是马克思说过的。
下面我们要提一下什么叫审美感知,尤其是什么叫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感知。
第一,就是拒绝标签化。
这个话题是马斯洛讲的。
什么叫标签化,就是说当我们面对任何事物的时候,尤其是面对感性世界的时候,不要急于整理未知的事物,过早地将它分类和标签化。
为什么这样呢?就是为了防止你们用一种先前的观点,把这样一种活生生的现实成规化。
我再举一个与生活很贴近的例子吧!有一对大学生恋人,这位女生很不满意她的男朋友,有一天他们去看电影《泰坦尼克号》,看得这个女孩禁不住地流泪,看完后女孩问她男朋友:“他们能在一起吗?他们能幸福吗?”那位男朋友一边吃着爆米花,一边漫不经心地说:“你别信,那是编的。
”搞得这位女大学生哭笑不得。
你们认为这位男生犯了什么毛病?他过早地将感性世界的东西标签化,马上它把进行所谓的科学概括。
同学们,我们的心灵这么大,能够用逻辑概括吗?是不能的。
老师指着一张卡片问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呀?老师举起一张画有鸡的图片,小朋友都说“鸡”。
这位老师应该说是文明的体现者,她用的是图片。
其实小孩子就真的认识什么是鸡吗?还不如把一只活蹦乱跳的鸡拿来,给他们抱抱,不是更好吗?可是我们就习惯用卡片式的思维来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标签化,遗害无穷。
为了拒绝标签化,我们就必须关心、凝视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那些细节,那些感染人的细节。
电视剧《过把瘾》里,王志文演一个角色,一天王志文和江珊闹别扭,他到单位去上班,心烦意乱,正在火头上,办公室里有一个同志把茶杯拿起来“滋……”喝一口,又“滋……”一下,王志文烦了说:“你烦不烦!”喝水喝那么大声,好不好?好,非常好。
王志文正是心烦意乱的时候,可是生活对那个人来讲是美滋美味的。
这不是形成强烈的反差吗?不让王志文心烦吗?这个细节到位,传神。
生活中确定有这样的人喝水有这种习惯,可是当它作为艺术出现的时候,它很传神。
对南京大屠杀你们的感知是什么样的?看到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中》里面写到:一个叫李秀英的中国妇女,已经怀孕七个月了,她背靠着墙,藏在地窖里,这时候进来几个日本兵欲对她不轨。
这位朴实的妇女奋起反抗,宁可死在日本兵手里也不愿被侮辱。
日本兵用刺刀捅她身子,割她耳朵,拔她牙齿,把她口里的牙全拔掉了。
可是这个不屈的孕妇把她的一口鲜血喷向日本兵,最后终于倒在日寇刀下。
当你读到这样一个悲壮的细节时,你还会对南京大屠杀、日本人血淋淋的罪恶没有记忆吗?不要更多东西,就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事实就告诉我们南京大屠杀是人间地狱,这就是绝不用说话就可传达出的感情。
毕淑敏这位女作家,一个十八岁的北京青年来到了五、六千米的高山上,当时在那个地方是没有任何生命的绿色,对每一个人来讲,生存下去都是个问题。
高山缺氧使他们指甲壳都凹下去了。
有一次,几个女同志在一块比谁的指甲壳凹得最厉害,结果毕淑敏的指甲壳凹得最厉害。
同时缺乏维生素使她的嘴唇像兔唇一样裂开了,怎么也不能愈合,鲜血向下直滴,只能用胶布贴住。
有一天她去为一个班长换衣服,这个班长已经死去了。
当她揭开这个班长的衣服时,发现这名班长被子弹打穿了肚皮,肠子都流出来了,就临时用搪瓷碗把肠子堵住,要埋葬这个班长时,必须把碗取出来,发现肠子已经冻硬了。
在清点这个班长的遗物时,毕淑敏在他口袋里找到了一声糖。
在高原缺氧的情况下,糖硬绑绑的,常年放在口袋里,糖纸都磨光了。
毕淑敏在给他换军装时悄悄地将自己的几颗好糖放在班长口袋里。
二十年后,毕淑敏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她说了一句话:“也许这个班长在他每天夜里醒来的时候会用他的舌头舔一下糖块。
”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战士们是怎样地固守边关。
他们如何用自己看似渺小的生命来维护一个祖国强大的生命。
现在还需要多说任何话吗?不用说,只要这样感性的发现,确定生活中这些看似琐碎的东西,它能够让你意识到这个世界本身的存在是合理的。
第二个就是呵护童心。
童心意味着好奇,意味着潜在的创造力。
印度诗人泰戈尔,就像十八岁的少年们一样,充满了真挚的感情。
马克思有一段话“正常人是正常的儿童,中国人是早熟的儿童。
”马克思的话让我们认识到正常儿童,明白我们要像一个健康儿童一样正常发展,所谓早熟的儿童,是人伦的恐惧。
我们中国人让我们的儿童太早循规蹈矩,温顺敦厚,发展出一套套的说教。
我们的孩子古代不像儿童,现在就更不像了。
在座各位进入大学就是以牺牲你们儿童的天伦之趣为代价的。
你们会玩吗?你们成天背着一个沉重的书包走向学堂,你们仅仅是为了文凭而完全丧失了一个孩子来感知世界的眼光。
有一位四年级老师让同学们做作文练习,老师让同学形容并组合有关花的形容词,大多数学生都用套话。
有一个同学说:“秋天花灭了”,另一位躲在墙角的小女孩说:“春天花亮了,花是灯”。
老师评价说:“大多数同学好,那二位同学及格,而小女孩则不及格”,为什么呢?老师说:“花是灯,那电是什么?”还有一个题目“雪化了以后变成什么?”大多数说是水,小女孩说变成了春天。
老师说女孩:“你怎么搞的,莫名其妙!”我们整个社会就是这样地教育孩子。
我们鞠萍阿姨也是这样和蔼可亲地教导我们。
有一天鞠萍阿姨问小朋友们“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小朋友们说:“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
”鞠萍阿姨说这个问题回答得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