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唯识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述唯识含义
马友生
一、识有缘境和变境的作用。契经云:“识所缘,唯识所现。”是指众生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各所具有缘境和现境的作用,佛法叫做功能种子,或功能差别。如眼识缘色境,是由眼根(视神经)触动外境,引生眼根中的功能种子——眼识,再由眼识缘彼外境,而又随缘所现一份与客观相似境(外境),众生所见及的色境,为眼识所缘所现,故“境由识变,无实外境,只有唯识。”好比清净的一处河水,水好比眼根,水中所现的水外倒影,好比眼识所缘所现。说明水就潜藏有一种缘境和变境的功能,这种识对境的认识,又好比猴子下水捞月,只有影像无有形质。耳识缘声境,鼻识缘香境,舌识缘味境,身识缘触境,意识缘法处所摄色境,末那识缘带质境,阿赖耶识缘种子根身器界,无论物质性的或精神性的,都是自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万法唯识。
二、识有了别境界的作用。《成唯识论》云:“识谓了别。”能缘的识与所缘的境,有觉了分别的作用。如眼识能了别色境(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等),耳识能了别声境(因执受大种声因不执受大种声因俱大种声),鼻识能了别香境(好香恶香平等香),舌识能了别味境(酸
甘苦辛咸等),身识能了别触境(冷暖轻重饥渴等),意识能了别法境(极炯色极略色定果色受所引色遍计所执色等),末那识能了别带质境(挟带的是假我质非实我执),阿赖耶识能了别种子根身器界等。这是因为,有情唯识变境有相见二分:相分(物质)为所认识,见分(精神)为能认识,相见二分俱依自证分起。如尺量布,布为相分,尺为见分,量的结果为自证分;自证分为尺,见分为布,量的结果为证自证分。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由内识变现幻然一体的似外境现,所了别的随我法分别力,执相分为所取,执见分为能取,起种种颠倒梦想,造种种有漏染业,所计度的实我实法皆无所有。
三、识是各自为体互作增上。《成唯识论》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性所显真如。”此义是说,一切有情各有一满分宇宙,各有八识总名为心,五趣轮转乃至成佛皆由心造,故一切最胜;与此相应的遍行心所、别境心所、善心所、烦恼心所、随烦恼心所和不定心所六位,是心法造业感果的助伴;色法是心法、心所有法变现相见二分的一个影像;心不相应行法是心法、心所有法和色法生起的分位差别假立相;无为法是前四有为法所显的一个真实之性,即我法二空。总之,如是诸法皆不离识。众生业力不同,识缘境各异。众生业力相同,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所
起的作用相同。有情若同证一境,彼此所发生的种种因缘关系,只能互作疏所缘缘,不能互作亲所缘缘,但疏所缘缘可以互作增上缘,增上缘由增上力故,彼此又可引生自识变境又为自识所缘的亲所缘缘。如甲有情对乙有情来说,乙有情缘甲有情的根身,是乙有情阿赖耶识所变,为乙有情的亲所缘缘;乙有情对甲有情来说,甲有情缘乙有情的根身,是甲有情阿赖耶识所变,为甲有情的亲所缘缘。有情内识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如前已说眼识缘色境,要靠阿赖耶识所现的本质境为所缘,眼识才能自变一份与客观相似境,又为眼识所缘;意识缘眼识所现的色境为本质境,意识才能自变一份与客观相似境,又为意识所缘;前眼等五识同时所现的色声香味触境,给意识提供的感性认识,意识中的五俱意识同时自变一份与客观相似境,又为意识分别和指挥前五识作增上缘。因此,有情内识之间虽各自为体是为疏所缘缘,不为亲因缘,但疏所缘缘可以互作增上缘,由增上力故,彼此引生自识所变唯识所缘的亲因缘。
四、唯识缘境要有因缘。我们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染净事物,都是因缘生法。如眼识缘色境:1、眼识的自种为生起眼识的亲因缘;2、前念眼识不断引生后念眼识为生起眼识的等无间缘;3、眼根(视神经)为生起眼识的俱有依(有根则有识,根坏则识离);4、境界(外
境)为生起眼识的所缘缘(疏所缘缘);5、阿赖耶识为生起眼识的根本依(含藏眼识种子);6、末那识为生起眼识的染净依(末那识好比通道,眼识好比流水。眼识染,末那识染;眼识净,末那识净);7、意识为生起眼识的分别依(指挥眼识);8、眼识缘境要有相对的空间(距离);9、眼识缘境必有光明(缘色境)。识所缘境如同农作物一样,自种为内因,空气、雨水、阳光、大地等为外缘,种子随功能差别才会发芽、生根、开花、结果,缺少一缘,则无唯识。其他诸识缘境,亦复如是。
问:如何入唯识之门?
答:若依玄奘法师倡导的学习方法,根据古印度那烂陀寺的教学方针:基础非常重要!按照世亲菩萨编写的几部教材,加上玄奘法师撰写的《八识规矩颂》,即可入唯识之门。其宝典是:一《百法明门论》和《五蕴论》是基础的基础;二《八识规矩颂》为大乘佛法画了一幅蓝图;三《唯识二十论》是破学人种种邪见,成立唯识;四《唯识三十颂》(以《成唯识论》和《成唯识论述记》为依)不仅是入唯识之门,又是深入唯识教海必学的重要宝典。再继学《摄大乘论》和《阿毗达磨杂集论》时,就能很顺利地通过佛三时所说中道了义教,和弥勒所说《瑜伽师地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