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张掖饮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漫谈张掖饮食文化
摘要: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本文就张掖地区为例,先介绍了张掖饮食文化的历史和来源,然后分析了张掖饮食的烹饪技术和特色,最后总结了张掖饮食文化的群体实践。
关键词:张掖,饮食,文化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张掖人,自然对家乡美食十分熟悉。美食离不开历史文化,在此我浅谈一下张掖饮食与历史文化的关系。张掖在悠久的历史年代中形成了各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习俗,张掖饮食闻名遐迩,这不仅是因为它物美价廉,还由于这些饮食习俗背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不仅如此,大家都知道著名的丝绸之路以及历史上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附近,这离张掖已经很近了。所以说,张掖不仅曾是多民族聚集地,又是丝绸之路上的枢纽城市,东西方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张掖饮食文化以丝绸贸易为媒介。大量新奇的植物品种开始从中亚和西亚络绎不绝地输入中国,葡萄、苜蓿、石榴、红兰花、酒杯藤、胡麻(芝麻)、胡桃(核桃)、胡萝卜、胡荽(芫荽)、胡椒等,这些在今天似乎天经地义地被认为中国传统作物的品种,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饮食胡风浓重是生活在张掖的各民族对自己文化的保留,他们的饮食习惯成为张掖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就是这样的历史经历,张掖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烹饪技艺。张掖饮食以面食为主,兼吃大米、黄米、小米。仅以面食而论,就有拉条子、揪片子、炮仗子、鸡肠子、搓鱼子、糍耳子、香头子、小饭、面蛋子、油饼子、烧壳子、喜馍馍、酿皮子、臊面、糊饽、粉皮面筋等十余种。将揉好的面拉开拉细,然后揪寸段于开水中煮熟捞出,用凉水激过,拌菜即食。因形似鞭炮,故名炮仗子。张掖人对黄米的吃法颇有特色,最有名的要算是“黄米饭”和“苞谷面糊糊”了。黄米饭味香而不腻,其色金黄,令人食欲大增。苞谷面糊糊则配以腌咸白菜或拌上炝好的红辣椒就着吃,吃时一边吸溜,一边转碗,等吃毕,人人满头大汗。
这些吃食,吃起来都比较硬实、耐饥,都极易填饱肚子,从做法到食用都体现了张掖人民豪爽、耐体力的特点。
在此我通过书籍《张掖》第六章风味特产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张掖的饮食:
张掖饮食以面食为主,兼吃大米、黄米、小米。仅以面食而论,即有拉条子、揪片子、炮杖子、鸡肠子、搓鱼子、糍耳子、香头子、小饭、面蛋子、油饼子、烧壳子、喜馍馍、酿皮子、臊面、糊饽、粉皮面筋等十余种。有地方特色者:
0.5厘米厚的面张子,切成四楞面条,左手拿面条子,右手在面板上将面条子分段搓成一寸长的,两头尖的面鱼,叫搓鱼子。吃时伴以酱卤或凉拌菠菜、炒菜等,吃起来滑而细腻,耐实。
块,用右手拇指肚(指头肚子)把面块糍成一个耳样的窝。味道不同于搓鱼子。
入牛肉丁、粉皮、煮熟的红豆等即成。因为原料都比较碎,特别适宜于掉光牙的老年人吃,可以囫囵吞咽,而年轻人吃起来却要让人不停咀嚼,吃过后,感觉下巴很累,有锻炼面部肌肉的效果。
一层一层码在器皿内。下锅时,用两手掌对搓,循环移动,使面变得浑圆细长。因为和鸡肠子相似,故名。如果煮时揪成一寸长小段,则出锅后即成“炮杖子”,因形似一般鞭炮而得名。
——烧盒子做成的烧饼。烧饼时把面做成的饼,放进烧盒子里,然后用麦草或架火煨烧,烧熟后取出,即是“烧壳子”。烧得表面金黄不焦者为佳。因烧盒子的上下都加火,故很快即可烧熟,农村往往三五家联合搭手烧,一烧就是一天,一吃就是十天半月,可节省不少劳动时间。
将面团做成比一般蒸馍大的馒头,把用面或香仁瓜子做的桃、花、叶、鸟之类的饰物按在上面,涂以食用颜色,蒸熟出笼便成,是长辈亲属死后的供品。其特点主要是大,比普通馍馍大两三倍。
油糕:色泽金黄,松软酥脆,香甜可口,以上等清油、细白面粉,精糖为原料,先将面粉用开水烫止半熟,用冷水反复搅和,再揉成鸡蛋大的面团,包糖、芝麻、桂花做的馅子,入油锅炸成,是农民最喜爱的小吃。
张掖的传统菜肴首推“香饭”,现在叫“西北大菜”。张掖谚语云:“唱戏凭的腔,筵席看香饭。”据说香饭是在清康熙年间宫廷名宴中的第一道菜。这道名菜,是用猪和羊的肝肺剁成碎末,把葱蒜末掺进去拌匀,加调料、食盐,并用面粉和成面团,再搓成圆条,用油
炸熟,叫“卷肝子”。再将卷肝子切成圆片,拼码在碗内,加调料葱蒜,另拼大肉片子,加肉汤蒸好后,扣于另一大盘内,加鸡蛋索子,浇上汤汁烹调而成。吃时配上各种精美主食,大肉滋味淳厚鲜美,卷肝柔软鲜嫩。这道菜色泽鲜润,清爽可口,香而不腻,堪称佳品。在张掖人的红白宴席上,香饭是第一道热菜,它上桌后,有关的仪式才正式开始。
在张掖的肉类食品中,除手抓羊肉和清汤羊肉外,腊羊肉素负盛名,腊羊肉采用沿山一带的羊肉。因那里的羊吃羊胡子(一种草名),羊胡花和沙葱,其肉特别鲜美。入冬后,将羊宰杀,煮熟剔骨,加上高台雪花盐、茴香、生姜等佐料,烹制而成。嫣红透明,肥而不腻。
张掖的酒,主要有黄酒、南酒、烧酒三类,大多为作坊自酿。城内酒肆林立,盛黄酒的酒壶用锡特制,盛一斤者为“双壶”,盛二斤者为“四壶”,盛五斤者为“十壶”。客人买酒不带壶,次日由酒坊派伙计把酒壶收回。茶,多为砖茶。看戏、听书时,戏院、书楼供应茶点。农村客至,则有煮鸡蛋茶、烧麦茶、红枣茶、揪树叶子茶等。
以上是我通过书籍《张掖》了解总结的张掖饮食,其实张掖的饮食文化是非常悠久的,也就是由于历史的悠久与曲折,造就了张掖人独特的饮食观念。
张掖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当中,由于思想上彼此的交流、融合、渗透,形成了一些共同的饮食观念,它主要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民本思想:饮食,是儒家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组成部分;足食,是让国民吃饱,是传统社会稳定秩序的一项国策。在这种背景下,历代都把粮食和吃饭当做基本的社会问题。“民以食为天”。张掖人民自然也把饮食当做生活中的头等大事,熟人见了面,最普遍的一句问候语是“你吃了吗?”究其根源,这主要是因为旧时生产力不高,加上其它社会因素,人民的生活非常艰辛,常常吃不饱肚子。张掖虽然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上没有遭遇多少大的自然灾害,甚至一度被人们誉为“塞上江南”,是历朝历代的商品粮基地,但吃饱饭仍然是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思想。“人生一世,吃穿二事。”除去其中的道德因素,这句话应该说也是人们(当然包括张掖人民)民本思想观念的一个反映。
2、节约粮食:
“适度”的分寸。
粒粒皆辛苦,”是一首通俗的劝善歌,就是劝人们不要浪费粮食。张掖人民,尤其是老一辈的人,对浪费粮食的做法深恶痛绝。他们甚至诅咒不珍惜粮食的人要“受到报应”,他们也用这一说法教育自己的后代。张掖人勤俭节约的表现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