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知识点地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高中地理选修五《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汇总

3、干旱和旱灾(属于气象灾害)☆我国东部季风区灾情重: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经济发达。

干调洪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因素:③上游滥伐森林,涵养水源功能下降④中游围湖造田、建垸,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⑤下游建筑物占据河道,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放大了“灾情”。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1)时空分布特点及变化:①水华主要分布在内陆湖泊区,部分河段也有发生;赤潮主要发生在海湾地区,尤其南方海湾地区更易发生。

②主要发生在热量充足的夏秋季节。

③变化:目前我国赤潮的发展趋势是赤潮范围扩大,持续时间增长,赤潮种类增多,赤潮发生从明显的季节性转向全年化。

(2)成因及形成条件:①纬度较低,水温高;②大量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排放;③静水环境。

三、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一)自然背景:(1)气候背景: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多种的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2.抗灾:③加强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开展减灾工程的建设,提高灾区的承灾能力。

3.救灾和重建:⑤建立健全救灾指挥机构,编制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

⑥建立机动完善的救援体系。

⑦建立健全全社会的灾害保险工作,积极组织灾后重建工作。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

地理中的自然灾害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在地球上以自然力量为主要原因,并给人类及其活动造成严重伤害和破坏的突发性、局部性、无法抗击或难以应对的现象。

地理学作为研究地球表层现象和人地关系的学科,对于自然灾害的研究和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理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知识点。

一、地球的自然灾害类型地理中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洪水、干旱、风暴、台风、滑坡、泥石流、雪崩等。

这些灾害类型的发生都与地球的自然力量密切相关,是地球表层系统自身的一种反应。

1. 地震地震是地球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的现象,通常由地震波引起。

地震的震源位置在地下的地震带,主要是由板块运动导致的应力积累和释放所引起。

地震会造成土地破裂、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等严重后果。

2. 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火山岩熔融并喷出地表的过程。

火山活动主要分布在板块运动边界和地幔热柱上,火山口是火山喷发的主要出口。

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的热能、气体、火山灰等,对周围环境和人类活动造成威胁。

3. 洪水洪水是指由于降雨、融雪或水库泄洪等原因,河流、湖泊、水库等水体的水位突然上升,超过了堤防或容量限制,进而造成周边区域的淹没。

洪水常常导致人员伤亡、农田水土流失、建筑物损毁等灾害。

4. 干旱干旱是指在长时间内,地表水资源供应不足,导致土地干燥、作物枯死等现象。

干旱通常是由于气候变化、降雨减少或水资源过度开采等原因引起的。

干旱会造成农业生产的严重困难,对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5. 风暴风暴是指风力较大、狂猛的气候现象,通常伴随有暴雨、雷电和强烈的气象灾害。

风暴常常造成树木倒伏、房屋被毁、交通中断等情况,对人类安全和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6. 台风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的形式,是指在海域上以强风、暴雨和巨浪为特征的天气系统。

台风多发生在夏季和秋季,对沿海地区的人们带来严重威胁。

台风可以引发海啸、风灾、洪水等自然灾害。

7. 滑坡滑坡是指山体、岩土体等在自身重力和外力作用下,沿滑动面向下运动的现象。

第六章自然灾害(背诵版)-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

第六章自然灾害(背诵版)-高中地理全册必背章节知识清单

Chapter 6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一节气象灾害知识点1:洪涝灾害1.概念:因连续性的降水或短时强降水导致江河洪水泛滥,或积水淹没低洼土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灾害。

2.分布:主要受气候因素和地形因素的影响。

(1)气候: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地形: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危害(1)洪水常常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4.我国的洪涝灾害我国洪涝频繁且灾害严重,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

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知识点2:干旱灾害1.概念(1)干旱:因长时间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造成的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旱灾:当干旱持续时间较长,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时,称为干旱灾害,简称旱灾。

2.频发区: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3.危害:极易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乃至颗粒无收;也会影响牧草生长、加剧草场退化和沙漠化;还会引发水资源短缺,造成人畜饮水困难,严重时甚至影响经济发展乃至社会稳定。

此外,干旱极易引发沙尘暴、火灾、虫灾等灾害。

4.我国旱灾: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灾多发区,其中华北地区的旱灾发生最频繁、影响最严重。

知识点3:台风灾害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频发区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3.危害(1)狂风能吹倒房屋,拔起大树,破坏交通、通信设施等。

(2)暴雨会引发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危害近海养殖。

(3)风暴潮侵蚀海岸,破坏海堤,造成海水倒灌。

4.我国台风(1)台风源地:西北太平洋。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力量引起的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灾害事件。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利益,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

本文将从地震、洪水、台风和干旱四个方面介绍相关的知识点。

一、地震1.地震的原因:地球的地壳被划分为多个板块,当板块发生运动时会产生地震。

2.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房屋倒塌、道路破坏以及人员伤亡,并可能引发火灾和次生灾害。

3.地震预防措施:建筑物应按照地震标准进行设计和建造,定期进行地震演练,提高对地震的认知和应急处理能力。

二、洪水1.洪水的原因:降雨过多、河流水位上涨或者水库突发性泄洪等原因都可能引发洪水。

2.洪水的危害:洪水会淹没低洼地区、毁坏农田和建筑物,造成人员伤亡,同时也会引发疾病传播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3.洪水防治措施:加强水库管理和水文预报,提高排水系统的能力,合理开展防洪工程建设,加强河道清理和护岸建设。

三、台风1.台风的原因:台风是海洋中潮湿的空气经过水温较高的地区上升形成的,具有较强风力和降雨。

2.台风的危害:台风带来的强风和暴雨会导致建筑物倒塌、农田被淹、海上交通中断,并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3.台风防治措施: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及时撤离危险地区的人员,加强建筑物和房屋的抗台风能力,确保安全疏散和应急救援的顺利进行。

四、干旱1.干旱的原因:气候变化、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管理不善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干旱。

2.干旱的危害:干旱会导致土地退化、作物减产和水资源短缺,同时也会引发粮食危机、荒漠化问题和环境退化。

3.干旱防治措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雨水和地下水,加大抗旱科技研究和技术支持。

总结:自然灾害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和紧急应对措施,可以减少灾害对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威胁。

每个人都应该加强自身的自然灾害防治知识学习,提高防范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高一地理灾难知识点

高一地理灾难知识点

高一地理灾难知识点灾害是发生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的突发性、短期性的不利事件,其直接或间接会给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地理灾害是指由地理要素和地理现象引发的自然灾害。

了解和研究地理灾害的知识点对于高中地理课程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一地理灾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

第一,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是由气象要素的异常状态引发的灾害,如暴雨、暴雪、台风、龙卷风等。

这些灾害常常造成洪水、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学生们应该掌握气象灾害的形成条件、影响因素以及防灾减灾措施。

第二,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是由地质要素和地质现象引发的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地面塌陷等。

这些灾害通常发生在地壳运动频繁的地区,并且给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活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学生们应该了解地质灾害的成因、分类和预测方法,以及应对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的安全措施。

第三,水文灾害。

水文灾害是由水文要素和水文现象引发的灾害,如洪水、干旱、冰雹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和农业生产都有重大影响。

学生们应该了解水文灾害的形成原因、防灾减灾方法以及环境管理措施。

第四,人为灾害。

人为灾害是由人类的活动引发的灾害,如工业事故、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社会、经济和环境都造成严重伤害,学生们应该认识到人为灾害的危害性和关键环节,加强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以减少人为灾害的发生。

总结起来,高一地理灾害的知识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和人为灾害。

学生们应该了解灾害的成因、分类和预防措施,提高灾害防范和减灾能力。

对于居住在灾害频发地区的学生来说,掌握这些知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他们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在未来的地理学习中,我们应该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地理灾害,为建设安全、和谐的社会贡献智慧和力量。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一、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1、水土流失问题(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长江黄河中上游地段)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山区坡陡(南方低山丘陵)。

(2)人为原因:过度开垦(陡坡开荒)、过度樵采,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黄土高原)。

(3)治理的措施:控制农业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加强生态建设(黄土高原);保护天然草场、草地,及时对土地进行复垦(采矿后)发展立体农业(南方山区);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4)治理的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经济效益b建立生态农业模式,建立良性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式。

社会效益2、荒漠化问题:(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1)产生的原因:a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

b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2)治理措施:a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b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c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d禁止采伐发菜等;退耕还林、还牧e综合多种措施,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如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池、推广省柴灶等);控制人口数量。

(3)治理意义:a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b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

c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3、干旱缺水问题:(我国典型地区:华北地区、西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1)产生原因:a自然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变率大;春季蒸发旺盛。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1(一)干旱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春旱主要发生华北地区。

伏旱(夏旱),以长江中下游多见。

(二)洪涝灾害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三)台风——热带气旋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危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

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1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自然灾害1. 自然灾害发生的条件(1)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2)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自然灾害系统由孕灾环境(四大圈层)、致灾因子(各种自然灾害)、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共同组成。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1.人员伤亡:包括生理伤害、心理和精神伤害。

2.财产损失:包括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或个人经济损失与社会经济损失。

3.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1)特殊性:资源损失的灾情相对于人员、财产的损失灾情来说具有滞后性和隐蔽性(2)对不同类型自然资源破坏的差异:非可再生资源受灾被毁后无法或很难恢复。

4.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存在地域差异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越高,防抗灾害能力越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越。

三、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四、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受灾体中人口最脆弱,一切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日本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A政府高度重视;B国民有较强的防震意识;C公共设施的防震加固措施效果良好。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城市用地加重,农业用地减少。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五、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

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自然灾害地理知识点高中2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一)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1)我国处在两大自然灾害带的交汇处;(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多发火山地震(3)我国2/3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多发生滑坡泥石流(4)季风气候不稳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完整版

不同点 ①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 ②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危害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 坡下的农田、建筑 物和道路,造成人 员伤亡。
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 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 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 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 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三、海洋灾害:
风暴潮
北方海区沿岸为多。
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
主要危害 设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
大。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开垦③过度砍伐④不合理的利用水
资源。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 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 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
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 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③开展农田水利基 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我国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 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 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
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
岸。)
中国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
苏、鲁、辽;
原因:①低纬度广阔的湿热洋面;②强烈的上升气流;③地转偏向力的
影响;
影响:
不利: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引发洪涝,冲毁农
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

地理期末考试自然灾害分析

地理期末考试自然灾害分析

地理期末考试自然灾害分析自然灾害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分析地理期末考试中关于自然灾害的相关问题,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发生原因与影响以及应对措施等。

一、自然灾害的定义与分类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性事件或现象。

根据灾害发生的地理位置和影响的范围,自然灾害可分为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两大类。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洪涝、干旱、飓风等。

二、自然灾害的发生原因与影响1. 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与影响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原因是地壳运动、地质构造、岩石性质等因素的相互影响。

例如,地震是因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地壳震动;火山喷发则是由岩浆喷发而形成的。

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包括人员伤亡、建筑物倒塌、交通中断等。

2. 气象灾害的发生原因与影响气象灾害主要是由气象因素引起的,如气候变化、大气环流等。

例如,台风是由热带海洋上积聚的热量和水汽形成强烈气旋而导致的。

气象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影响包括农作物减产、居民撤离、交通瘫痪等。

三、自然灾害的应对措施1. 预防与减灾措施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伤害,预防与减灾措施十分重要。

例如,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报地震的发生,使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疏散和避险。

此外,科学规划城市和村庄,建设抗震、防火、防洪设施也是重要的措施。

2. 救灾与恢复重建当自然灾害发生后,救灾与恢复重建是必要的。

这包括紧急救援、提供紧急救援物资和医疗服务,以及修复受损的基础设施和重建受灾地区。

此外,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对受灾人群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

四、自然灾害与可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一方面,自然灾害可以破坏经济、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设施,阻碍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另一方面,自然灾害也成为人类认识和应对环境变化的契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总结:自然灾害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定义与分类、发生原因与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是地理期末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知识点地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的知识点地总结

⾼中地理⾃然灾害的知识点地总结各种⾃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地质灾害】地震⼀、与其他灾害相⽐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

⼆、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般呈带状分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的作⽤下发⽣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发⽣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坝开裂、铁轨变形、⼭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灾、⽔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灾害。

五、防治措施: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震后救灾应急能⼒等滑坡、泥⽯流⼀、滑坡1.成因(1).⾃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植被覆盖较差、暴⾬集中。

(2).⼈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程建设(如修⽔库、⼭脚下采⽯等)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低、体积⼤⼩、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泥⽯流的成因1.地形:坡陡⾕深的⼭区,岩⽯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2.植被:植被缺乏,⼭坡表层缺少保护3.⽓候:暴⾬或连续性降⾬或冰雪融⽔汇集4.⼈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三、滑坡和泥⽯流的危害1. 破坏森林、农⽥、道路;2.摧毁城镇、村庄;3.造成⼈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4.泥⽯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流的防御措施1.加强监测预报2.提⾼⼈们的防灾意识3、建⽴健全法律体系 4.建⽴应急预案5、加固稳定变形⼟体6、建⽴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挡物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植被覆盖率8、暴⾬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9.掌握⼀些⾃救互救知识,发⽣泥⽯流时,沿与泥⽯流垂直的⾼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流1.我国滑坡、泥⽯流多发、危害⼤的原因(1)我国⼭地⾯积⼴、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2)降⽔集中、多暴⾬,(3)植被破坏严重,(4)⼭区⼈⼝较多、耕地⾯积较⼤,铁路运营⾥程长,⼈⼝财产相对集中2.我国滑坡、泥⽯流的空间分布特点(1)空间分布不均(2)分布⼴泛⼜相对集中(3)主要发⽣在⼭区,云贵⾼原、盆地、黄⼟⾼原较集中(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斜坡多,易发⽣滑坡;③降⽔多,尤其是⼭区多暴⾬、久⾬天⽓,极易发⽣泥⽯流;④⼈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流。

2023年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2023年高中地理选修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与防治一.重要自然灾害的类型、成因、分布及危害1、自然灾害的重要类型和特点①自然灾害按成因和特点提成四类:气象灾害(干旱、洪涝、热带气旋)、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赤潮)、生物灾害(病害、虫害、草害、鼠害)。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从空间分布看——广泛性与区域性。

从时间角度看——频繁性与不拟定性、周期性与不反复性。

从各种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看——联系性。

从所导致的危害看——不可避免性与可减轻性、严重性。

2、重要的气象灾害气象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大气圈的自然灾害,涉及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干热风等,是影响我国最大的自然灾害。

3、重要地质灾害地震内力作用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地面震动震级:衡量地震释放能量大小。

烈度:衡量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限度,重要取决于震级,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构造等相关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于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外力作用(斜坡重力作用)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受三个基本因素控制:不稳定的山坡形态、软弱面的存在和破坏平衡的触发作用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大,突发性强重要集中在地形崎岖的山地,如欧洲南部的阿尔卑斯山区、中国的横断山区、南美安第斯山区4、重要海洋灾害类型成因重要分布地区海啸是由于海底忽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附近多地震的海域,如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群岛、东亚东部、美洲西部沿海风暴潮是由热带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附近多台风、飓风的沿海地带,如印度洋北岸的南亚南部沿海、太平洋西岸的东亚沿海地区二、我国的重要自然灾害1、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类型及区域分布灾害种类区域分布因素旱灾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为多发区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为多发区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大,锋面雨带进退快慢的影响台风东南沿海地区为多发区濒临西北太平洋低温冷害东北地区为多发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冬季风源地地震东南沿海、华北、西北、西南为多发区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为多发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降水多,强度大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分布地区重要灾害形成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海洋灾害带重要指东部和南部海域以台风、风暴潮、暴雨、赤潮等为主受海洋环境影响对海洋渔业和海洋钻井平台、船舶、港口导致危害东南沿海灾害带重要指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以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为主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等导致危害东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三级阶梯洪涝、旱灾、病虫害等为主,此外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中部灾害带重要指第二阶梯以暴雨、洪涝、交通雪灾、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为主是自然环境复杂、地表物质不稳定的地带对农业、工业及交通与建筑物导致严重灾害西北灾害带重要指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以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为主是中国的干旱区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导致灾害青藏高原灾害带重要指藏、青和川西北部以暴风雪、地震、山崩等为主是中国的高寒区对畜牧业导致严重危害3、我国重要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灾害多发地区多发季节成因防治措施伏旱长江中下游7月副高控制组织抗旱,此时的台风雨可缓解旱情台风东南沿海夏秋海上强烈的热带气旋及时监测预报,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灾害意识风沙天气三北地区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西北季风吹扬,干旱地区的沙尘向东南方向扩散营造防护林,退耕还林暴雨洪涝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的广大地区夏秋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连续时间长,如锋面、气旋等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等干旱华北、西北地区冬春长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选择优良作物品种,开展水利设施建设,营造防护林,改善耕作制度4、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灾害多发的因素①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因素②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因素人为因素自然因素西南和东南季风阶梯的交界处多中下游地势低东部沿海暴雨洪涝风暴潮滥伐山林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我国的经济核心地带水文灾害灾情严重③华北地区气象灾害多发的因素4、灾害链许多自然灾害发生之后,经常会诱发或同时爆发出一连串的次生灾害,这种现象就称为灾害的连发性或灾害链。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点总结
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能够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分类:按成因和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划分为: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洪涝、干旱、暴雨、寒潮、台风等)、生物灾害(病虫害等)、海洋灾害(海啸等)。

自然灾害的特点:复杂性、周期性、突发性、多因性、群发性、潜在性
2、自然灾害的危害: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还有各种间接损失,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范围最广的自然灾害是洪涝和干旱,另外,地震的危害程度也很大。

3、中国的洪涝灾害
(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
洪涝灾害包括洪水和雨涝两大类型,往往同时发生。

洪水:指气候季节性变化引起的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河道容纳,或因山
洪而使江河水位陡涨,导致河堤决口,水库溃坝,城镇和农田淹没的现象。

雨涝:指因长期大雨或暴雨造成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而形成灾害的现象。

我国东部锋面雨推移规律(正常年份):
四、五月(E),南部沿海进入雨季;
六月七月(D),长江中下游“梅雨”;
七、八月(C),华北、东北多雨;
九月,雨带迅速南移;
十月,大陆雨季结束。

其他原因:流域地貌特征(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植被分布(森林覆盖率)人类活动:滥垦滥伐,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萎缩。

治理措施:植树造林、恢复天然植被、修建水库、整治河道、加固大堤、退田还湖;
非工程措施:建设分洪蓄洪工程、加强洪泛区管理、建立灾情预警系统、实行防洪保险等。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类型总结表》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类型总结表》

自然灾害类型总结表一、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主要自然灾害热带气旋干旱(旱灾)寒潮概念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干旱是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旱灾的发生是某一时期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少的情况,导致地区经济活动(尤其是农业生产)、人类生存受到危害。

因此,干旱地区不一定发生旱灾,而湿润地区也可能发生旱灾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条件(1)广阔的暖洋面,海水温度在26.6°C以上,提供热带气旋高温、高湿的空气.(2)热带存在低层扰动提供持续水汽输入(3)地转参数f大于一定值(纬度大于5°的地区),有利于形成强大的低压涡旋降水比多年平均偏少,致使地区经济活动,人类生存受到危害。

范围很大的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在适宜的高空大气环流作用下,就会大规模向南入侵,形成寒潮天气。

分布地区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北非、南非、北美、南美的副热带西海岸;北美、南美和澳大利亚内陆地区北半球的中高纬度中国分布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方更加严重。

五个旱灾中心:华北区、华南区、长江区、华南区、东北区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受到寒潮的影响,除西藏、云贵地区;四川、重庆地区;海南、台湾一带危害台风在海上移动,会掀起巨浪,狂风暴雨接踵而来,对航行船只造成严重威胁。

(2)当台风登陆时,狂风暴雨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尤其对农业、建筑物的影响更大。

(1)河流干涸、田地龟裂、草原枯死、作物收成受到严重影响。

(2)人畜饮用水困难,甚至出现粮食短缺。

(3)导致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1)农牧业生产遭受损失。

(2)严重时,会造成交通、通讯受阻(3)影响人们的生活预防措施(1)加强台风的监测与预报(2)加固防洪大堤(3)加强防护意识与自救能力如海上渔船尽快回港避风;山区河边、山边住户特别要注意防洪水和滑坡、泥石流等关联灾害;对房屋和易吹倒的树木、雨棚等进行加固;将露于阳台、窗外的花盆等物品搬进室内(1)做好旱情的监测和预报(2)选择耐旱的作物(3)改善耕作制度(4)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5)科学用水,节约用水(1)加强寒潮的监测与预报(2)政府要处理由寒潮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中国自然灾害多发区:
自然灾害易发区
灾害类型
主要原因
黄淮海平原灾害多发区
洪水、干旱和地震
旱灾:
① 夏季风停留时间短,降水量年际和季节变化大,尤其是在春季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天气、蒸发量大,加剧了春旱
③ 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
水灾:
① 夏季风持续时间长;
②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年际、季节变化大
③ 该区域河网密度小,入海河流入口少,平原低平,低洼多,河流泥沙量大,河床淤积,导致河流排水能力差,洪水泛滥
地震:处于地震带上
东南沿海灾害多发区
洪涝、地震、台风等
① 它位于沿海,受到海洋的强烈影响,台风和风暴潮频繁
②由于台风以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该地区洪涝灾害严重
③ 该地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地震带上。

地震常因板块运动而发生
黄土高原灾害多发区
水土流失与干旱
最根本因素:当地脆弱的生态环境(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夏季暴雨频繁),人类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导致了生态环境更加脆弱。

川滇地震、滑坡、泥石流多发区
地震、滑坡、泥石流
① 四川和云南位于中国地形第一和第二阶梯的边缘。

地形主要是山区。

由于地表植被破坏严重,降水充沛,且集中在夏季,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②该地域还处于我国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和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上,构造运动活跃,地震较多,并且地震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当地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2020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讲解

2020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讲解

高中地理:“自然灾害”知识讲解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界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一种自然现象。

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信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冰雹、干热风、龙卷风、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等)。

高考的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两大类上。

自然灾害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防灾减灾是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

一、自然灾害的关联性和群发性1.各种自然灾害具备关联性自然灾害的关联性表现为三方面:(1)成因关联:同一地域地质灾害生成的关联性。

例如:地壳运动导致一个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图解地质灾害成因的关联性(2)主灾诱发:地震→滑坡、泥石流、火灾→疫病;台风→暴雨、风暴潮→洪涝;干旱→蝗灾。

(3)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地质灾害,如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的地面沉降;开矿导致的滑坡等。

2.气象灾害具有明显的群发性特点(1)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发生多种气象灾害:江淮地区梅雨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夏季容易发生伏旱灾害;冬季容易受寒潮影响。

(2)同一时间不同地区发生多种气象灾害:我国幅员辽阔,夏季,当长江流域面临洪涝灾害时,华北和华南地区面临干旱的影响。

(3)同一时间同种灾害在不同地区发生:2008年春季,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同时遭遇严重旱灾;1998年夏季,松花江和长江同时发生严重洪涝灾害。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一)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全球最严重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灾情重、持续时间长的特点。

1.洪涝: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

(1)形成原因:最主要原因是暴雨;其他原因有凌汛(春季)、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

(2)发生地区:洪涝易发生在降水较多的季节和较湿润的地区。

因为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较大,导致亚洲洪涝灾害严重。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2篇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2篇

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2篇篇一:高二地理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关于地球表层、大气、水文和生态等方面的科学,高中地理作为学生高中生活的必修课程之一,涵盖了各个领域的知识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高二地理的知识点。

一、自然灾害1.地震:由地球内部的能量释放导致地面晃动,分为构造地震和非构造地震。

2.火山:火山是地球内部能量通过洋底喷发爆发出来,造成喷发气体、熔岩、烟尘等现象。

3.洪水:指河流、湖泊、海洋的水位超出正常范围并对周围的人类和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自然现象。

4.干旱:指气候条件下长时间缺少降水,导致生态系统、人类社会和经济受到破坏和损失。

二、气候带不同的气候带有不同的气候特征。

气候带的分布顺序是:热带、温带、寒带。

1.热带气候:气温高,年平均温度超过20℃,全年无极端气温和无冰雪。

2.温带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冰雪消融,适合农业生产。

3.寒带气候:非常寒冷,降水稀少,不适合农业生产。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GIS是一种能够有效地存储、编辑、分析、显示和管理大量地理数据的技术系统。

下面是GIS的一些应用:1.城市规划:GIS可以有效地协助城市规划师在城市的各个方面中进行合理的规划。

2.环境管理:GIS可以通过分析数据和信息,确定哪些地区需要改善环境。

3.自然资源管理:GIS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并分析它们,以确定最佳的资源管理策略。

四、大洋大洋是海洋的一种形式,占据了全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一。

大洋可以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派诺特洋(南极洋)。

1.太平洋:是最大的洋,大量的太平洋水从赤道向极地流动。

2.大西洋:大量的海洋从北极向赤道流动,沿着赤道有一个神秘的地理区域——百慕大三角3.印度洋:是一个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地区,由于没有天然的断崖和海峡,大洋与世界其他海洋没有直接的接触。

4.南极洲派诺特洋:由南极海围绕的洋,也是世界海洋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最干净的海洋之一。

五、板块构造与地球内部板块构造和地球内部的相关知识点是高二地理的一个必修部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种自然灾害重要知识点总结【地质灾害】地震一、与其他灾害相比地震具有的特点:突发性强、破坏性大、社会影响深远、防御难度大。

二、地震分布:地震多分布于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跃,一般呈带状分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四个多发区。

三、成因:岩层在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造成地震。

四、危害:人员伤亡、房屋倒塌、桥梁断落、水坝开裂、铁轨变形、山体滑坡、还可能引发火灾、水灾、堰塞湖、瘟疫等次生灾害。

五、防治措施:①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②采取有效的避震措施③增强房屋等建筑物的抗震性④增强抗震意识⑤提高震后救灾应急能力等滑坡、泥石流一、滑坡1.成因(1).自然原因:岩体破碎、地势起伏大、植被覆盖较差、暴雨集中。

(2).人为原因:破坏植被、不合理的工程建设(如修水库、山脚下采石等)2.影响滑坡危害程度的因素有:滑坡体的位置高低、体积大小、移动速度快慢、移动路径远近等。

二、泥石流的成因1.地形:坡陡谷深的山区,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2.植被:植被缺乏,山坡表层缺少保护3.气候:暴雨或连续性降雨或冰雪融水汇集4.人类破坏植被等不合理的活动三、滑坡和泥石流的危害1. 破坏森林、农田、道路;2.摧毁城镇、村庄;3.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4.泥石流能堵塞江河,形成堰塞湖,造成洪涝灾害。

四、滑坡泥石流的防御措施1.加强监测预报2.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3、建立健全法律体系 4.建立应急预案5、加固稳定变形土体6、建立护坡、挡墙、格栅坝等支挡物7、植树造林,保护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8、暴雨过后注意滑坡迹象,及时转移居民9.掌握一些自救互救知识,发生泥石流时,沿与泥石流垂直的高处逃跑,并保护好头部。

五、中国的滑坡、泥石流1.我国滑坡、泥石流多发、危害大的原因(1)我国山地面积广、地质构造复杂、岩性相对松软(2)降水集中、多暴雨,(3)植被破坏严重,(4)山区人口较多、耕地面积较大,铁路运营里程长,人口财产相对集中2.我国滑坡、泥石流的空间分布特点(1)空间分布不均(2)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3)主要发生在山区,云贵高原、盆地、黄土高原较集中(4)西密东疏,西南地区是重灾区六、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诱发滑坡和泥石流;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水文灾害】洪涝一.我国洪涝灾害分布总的特点:1.空间分布不均;2.分布围广,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平原地区;3.东部多,西部少;4.沿海多,陆少;5.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6.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二.成因1.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2.水系: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广;支流多,汇水量大3.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4.多曲流,易淤塞5.破坏植被,陡坡开垦,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致河湖蓄洪泄洪能力下降,并且植被覆盖率低,汇水速度快,蒸发下渗减少,使下游河道短时来水过多。

6.围湖造田,使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7.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和建设(建筑物占据河道)三.危害1.淹没农田,造成作物减产甚至绝收;2.淹没城镇、村庄,造成人员伤亡;3.破坏厂房、通讯和交通设施,造成财产损失。

四.防洪措施工程性:1.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生物措施),2.兴修水库(上游);3.兴修分洪蓄洪工程,4.加固江防大堤(工程措施);5.退田还湖;6.弯曲河道裁弯取直7.疏通河道,开挖入海新河,(海河、淮河)非工程性:1.做好暴雨的监测和预报。

(技术措施);2.做好灾害的应急预案;3.提高人的防灾意识,4.远离灾害高风险区,控制人类过多的、不合理的经济活动。

五.长江流域防洪措施:上游: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兴修水库中游:退田还湖、重点治理荆江河段、裁弯取直、兴修分洪蓄洪工程下游:加固江防大堤六、海河流域易发生水灾的自然原因1.多数支流发源于和流经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下游流经平原,泥沙淤积,抬高河床;2.降水集中于夏秋,且多暴雨;3.扇形水系,支流集中汇入干流,排水不畅。

七.海河的治理措施有哪些?1上游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兴修水库;2. 下游开挖入海新河,分流洪水。

风暴潮三、风暴潮的成因:①台风或飓风多发地区易引发风暴潮。

(东南沿海)②海岸形状呈半封闭或喇叭口形状。

(湾)③地形地势:低平开阔,海水易漫溢上岸。

④大河注入,有顶托作用(河水与海水互顶,把潮水顶高)。

⑤夏季风风向,加剧风暴潮;⑥正赶上天文大潮。

(初一、十五)⑦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发达,受灾体多。

⑧防御能力弱。

四、措施:非工程性措施:(1)做好风暴潮的监测和预报;(2)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3)建立应急预案;工程性措施:(4)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5)建设沿海防护堤坝;【气象灾害】旱灾一、旱灾成因:1.一段较长的时间降水异常偏少(干旱)2.是引起水分极度缺乏,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甚至危及人和植物的生存,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二、旱灾的特点:具有渐发、持续时间长、影响围广的特点。

三、旱灾的分布:1.多发区: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陆地区,其中非洲最严重,而热带雨林和热带沙漠区发生频率较低。

2.灾情严重区:气候湿润、经济、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四、我国旱灾分布:1.全国有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即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旱灾情况:旱灾区主要分布在常年雨水较多、干旱程度较低的广大东部季风区。

而西北干旱区年年干旱,属荒漠景观,几乎很少出现旱灾。

东北区:盛夏季节干旱,“三天一小干,五天一大旱”。

华北区:全国旱灾最频繁、影响最严重的地区。

特别是春旱严重,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

长江区:7~8月伏旱,有农谚“春旱不算旱,夏旱减一半”。

华南区:夏秋旱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五、旱灾的危害:河流断流、水库干涸;作物歉收,有的甚至绝收;人畜饮水困难等。

六、主要抗旱措施:1.开源: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修水库海水淡化和人工增雨。

2.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节水意识;农业改进灌溉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工业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防治水污染;提高水价。

3.生态环保措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4.农业技术措施:秸秆或地膜覆盖,减少水分蒸发;培育耐旱农作物5.技术措施:加强气象的监测预报七、华北地区旱灾严重的原因:自然:温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降水的季节变率大人为: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和浪费严重,利用率低八、华北春旱严重的原因:1.春季雨季未到,降水少2.春季气温回升快,多大风,蒸发旺盛3.春季正值春小麦生长关键时期,需水量大台风1.形成条件①广阔的暖洋面,海水通过蒸发,能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③足够的地转偏向力2.台风的有利及不利影响。

利:①降温消暑②缓解旱情③有利于净化空气④提供风能⑤利于水库蓄水发电弊:①狂风,使轮船、建筑物、通讯设施遭到破坏②暴雨,引发洪涝灾害,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③风暴潮,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威胁3.台风登陆后势力减弱的原因①地面摩擦力增大,②水汽来源减少,③气温降低4.台风的预防措施①加强监测和预报,②提高防灾意识,建立应急预案,③加固沿海大堤,④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寒潮一、寒潮的影响不利影响:1.强烈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2.大风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破坏牧场。

3.严重的大雪、冻雨压断电线、折断电线杆,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有利影响:1、是风调雨顺的保障。

适度的寒潮南侵,可带来大围的雨雪天气,减少北方的扬尘天气。

东北、西北的冬雪积累,在保持土壤湿度的同时,春天积雪的消融,还可缓解春播的旱情。

2、寒潮携带大量冷空气向低纬“倾斜”是地面热量进行大规模交换,促进了全球的热量平衡。

3、还可以净化大气。

寒潮带来的雨雪,不仅增加了空气湿度,而且还会使空气中的病毒随雨雪降落。

4、寒潮带来的低温,还可以杀死潜伏在土壤中过冬的害虫和病菌,减轻来年的病虫害。

5、寒潮还可带来风力资源,是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宝贵的动力资源。

二、寒潮的防御措施1.加强对寒潮的监测和预报,提早做好防寒准备。

2、提高人的防灾意识,做好应急预案。

3.培育耐寒的作物品种。

(技术)4.实行地膜覆盖。

5.发展塑料大棚农业。

6.制造烟雾,预防霜冻等。

7.加强防寒和饲料储备工作。

(牧区)三、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1.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2.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至岛。

3.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我国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地区有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受寒潮影响较小的地区有云贵高原、盆地、、等四、东北地区寒潮危害严重的原因有哪些?1.,我国东北地区紧邻冬季风的源地,冬季风越过大兴安岭,使东北地区气温骤降。

2.初霜时东北农作物正值生长季节,严重危害农牧业生产。

沙尘暴1.发生时间:冬春季节2.三个基本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3.影响不利影响(危害):(1)污染大气环境,危及人体健康(2)影响交通运输安全(3)摧毁建筑物,甚至造成人畜伤亡。

(4)加剧沙漠化、荒漠化有利影响:(1)能有效中和酸雨(2)沙尘是有利于成云致雨的凝结核,有利水汽在其上凝结、上升而成云。

(3)沙尘降落增加了当地的土壤厚度,增强了土壤肥力。

4.措施:(1)植树种草(2)加强监测和预报(3)提高人们的防意识5. 分析华北地区春季沙尘暴多发的原因:自然原因:(1)春季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强烈;(2)土壤疏松干燥;(3)植被覆盖率差,防风固沙能力弱;(4)春季多大风,风力对土壤的侵蚀严重。

人为因素:在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人们毁林开荒、滥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滥挖药材,使得森林草原急剧退化。

沙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沙尘暴多发。

6.华北冬季降水比春季少,为什么我们不说它“冬旱”更为严重?春季正值冬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可能严重影响小麦的生长。

冬季,春小麦越冬,处在休眠状态,降水少不影响小麦的生长与收成,因此不造成灾害。

所以没有“冬旱”之说。

【生物灾害】一、中国农作物病虫害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①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②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