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完颜绍元《中国风俗之谜》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合集下载

吉林省2019届高三第六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吉林省2019届高三第六次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吉林省2019届高三第六次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话说《诗经》之“风”风本是地球大气层内的空气涌动,它使地球上的万物能不断接受到新鲜的空气而得以生存。

那么,孔子在编集《诗经》时,为什么将一部分诗称为“风”呢?孔子自己有一段很好的解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这就是“风气”!孔子用很形象的语言形容它,风吹草伏,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伏。

所以,要建立和谐社会,关键在于领导人,也就是“上行下效”。

由此也形象地说明了“风”的含义,也就是说,风俗、风情、风致等,无一不是指向社会行为规范和人们的行为方式的。

换言之,《诗经》之“风”,即各地区、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一般的口语中,我们称为“风俗习惯”。

在先秦时期的书面语言及理论中,“风”实际上就是“礼”,就是“社会行为规范”。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各以其所在国家和地区得名,就是记载了各地的风俗习惯、人们的行为方式,以及他们各自的价值观、思想感情。

与此相印证,《周易》中有十五个卦牵涉到“风”,每个卦都对应着一种人生或社会现象。

火风鼎,火下有风则上宜有鼎,而鼎凭三足,正立不倚,既强调合作,也预示持正守位,为人倚重;风火家人,以火在下而风行其上来表达一家人团聚的景象。

……周文王用“风”的各种景象论述了人世间不同的社会情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首先考虑的不是法律法规如何规定的,而是亲友们的看法!而这些所谓“看法”,实际上就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亲友们认同你这个行为,你就会大胆高兴地去做;否则,你就不会去做,或者偷偷摸摸去做。

“风俗”因此会给人一种无形的束缚。

这就是孔子为什么强调“礼”的作用的真正含意。

孔子删诗书、定礼乐、系易辞、著春秋,把《诗经》作为教材,是因为没有其他书籍了吗?不是,孔子是借《诗经》说明以及教育学生们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社会行为规范。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高三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山西省临汾第一中学高三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解析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争艳的群芳中,牡丹以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

自唐初武则天以来,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昧,园艺工们往往以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为能事,从而使牡丹品种迅速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欣赏牡丹的需求,与此相应,唐代牡丹玩赏之风大盛。

这种风气首盛于宫廷,次及于大夫,再流及民间士庶之家。

有此局面,主要在于这种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与最高统治者追求繁华盛世的理想暗合——统治者喜爱这种富丽花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从而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姿态。

到了中唐时期,牡丹玩赏不但是长安的一种全民性娱乐项目,且有流衍四方之趋势。

北宋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统治者的推崇,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在宫中,有赏花钓鱼宴这种制度化的吟赏活动;在民间,则有洛阳万花会、彭州牡丹会等群众性玩赏活动.随着此风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李商隐的“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再到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与牡丹相关的诗词中多有佳作,然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唐宋牡丹诗词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的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立足牡丹本身,以呈现牡丹之美艳、赞赏牡丹之高贵、描绘玩赏之盛况为主要内容,充溢着颂美主题。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同样是颂美,也有“国色朝酣酒,无香夜染衣”这种单纯的描摹赞美之句和“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

蔽亏玉位宫花密,映烛金沟御水清”一类借题发挥、歌功颂德之作的区别,后者多见于宋人牡丹诗词中.另一类则以牡丹为某种特定的思想、情感、心理、情绪的触媒,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中创作的,因而主题思想比前一类丰富、深刻得多.在这类承载更丰富意蕴的诗词中,有人对牡丹不屑一顾:“堪笑牡丹大如斗,不成一事又空枝."有人批判“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这种一掷千金争购名花的奢靡风气和“买归持博笑,贡自可怜人”所折射的社会现实。

新高考高一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卷(九)详解答案

新高考高一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卷(九)详解答案

高一学业水平测试卷(九)详解答案1.答案A解析B项“而它们本身却不吸收儒、道思想”于文无据。

C项以偏概全,“都讲‘和而不同’,都讲和则生万物”错,孔子讲“和而不同”,道家讲和则生万物。

D项材料三说“在殷周之际出现了重要的人文转向,即由神本向人本转向,以及人道主义思潮出现”,由此可知,“神本向人本转向”和“人道主义思潮”二者都属于人文转向。

2.答案C解析“我们一般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错。

由材料二第二段“故此,我们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那种把‘国学’只看做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一家独踞的认识,是有重大偏颇的”可知,我们一般习惯于认为“国学”的根基是儒道互补,缺一不可,而不是说“习惯于把孔孟创立的儒家学说称为‘国学’”。

3.答案B解析“忠良的气质与风度”和“院士的气质与风度”只能是指不同类型的人,不能说是相反的。

4.答案①引证法。

如文章引用了名句、诗文等,既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②例证法。

如文章阐述汉代及隋唐佛教的情况,为儒学、道学是开放性的这一观点提供了例证。

③比喻论证。

如文章把儒家学说和道家思想比喻成“胃”,形象地论述了它们的博大的包容性。

5.答案痴心于“致君尧舜上”的“诗圣”杜甫,其诗歌处处体现民本思想,在沉郁顿挫的语调中饱含忧患意识,便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印证;“诗成笑傲凌沧洲”的“诗仙”李白,不仅在皇帝面前无拘无束,更是游遍山河江川,有着狂放浪漫的个性。

6.答案 B解析B项作者更喜欢庄子的原因不够全面,更重要的原因是庄子的精神极少牵绊,能超越现实。

7.答案A解析A项“拟人的手法”错,这里应该是比拟的手法。

8.答案①因为屈原在生命状态上同庄子一样也是一个追求心灵自由的人,而屈原心灵的飞翔与庄子追求个性自由、无拘无束的心灵飞翔有着很大的不同。

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

②通过比较屈原与庄子在思想追求上的相同与不同,也丰富了文章内涵,深化了文章主旨。

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1

高三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1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第八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一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宋代是礼仪重建、礼下庶人、礼俗交融的时代。

婚礼文书的使用深化到士庶的生活之中,婚礼文书种类更为丰富庞杂,无论是在士大夫婚礼还是在民间婚礼中,都是不可或者缺的重要礼仪物品。

据东京梦华录和梦粱录所载,两宋都城嫁娶有通草帖、细帖的风俗,下财礼之时那么要呈送装帧讲究的礼书。

宋人文集中收录了一些婚礼文书。

元代延续了这一礼俗,元人文集和元代日用类书中有着相类似的婚礼文书的收录和辑录。

辑录婚姻礼仪知识的新编婚礼备用月老新书刊印于南宋末年,分为上下编,下编专门辑录各种婚礼文书,对婚礼中使用的书启、帖子、礼状等的格式和形制有分门别类的详细说明,并提供了许多格式范本和书启范文。

从其分类看,其中的婚礼文书涉及请媒、求亲、问名、聘定、请期、亲迎等诸多仪节,并行用于官宦、士人、农工商、娼优等各类社会阶层中,初婚、再娶、入赘各有差异。

尽管名目繁多,但综合各类文献,宋代婚礼文书主要通行的包括草帖、细帖、聘定启状等几类。

草帖用于议婚之初,草有草拟之意。

南宋临安的嫁娶之礼,女家先通过媒人,以草帖子通于男家,草帖内容包括议婚男女的籍贯、世系三代、生年月日等,女家草帖之中还需包括将要随嫁的奁田、房卧等。

细帖,又被称为定帖,意味着婚事确实定。

与草帖相较,定帖的内容并无太大变化。

男方定帖的详细内容包括三代官品职位名讳,议亲人的排行、生辰、官职、主婚人等;假设是入赘那么还要写明所带金银、田土、财产、宅舍、房廊、山园等;女家所回定帖,除了家庭、名姓、生年、排行等根本内容之外,还需要详细写明将要带到夫家的嫁妆,详细包括“房奁、首饰、金银、珠翠、宝器、动用、帐幔等物,及随嫁田土、屋业、山园〞等。

聘定启状那么是用于下聘定礼之时的婚礼文书。

根据梦粱录记载,南宋临安的嫁娶之礼,在送聘礼之前还有送定礼的仪节。

河南省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10月)语文Word版含答案之欧阳光明创编

河南省开封市届高三上学期定位考试(10月)语文Word版含答案之欧阳光明创编

高三语文欧阳光明(2021.03.07)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俗学是研究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

在过去某些学者看来比较狭窄,仅限于民谣、民间故事、民间信仰及某些比较古怪的风俗;现在比较广阔,如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等)、社会组织(家族、村落及各种固有的民间结社)、岁时风俗、人生礼仪以及广泛流传在民间的一切技术、文化等。

民俗学的主要任务是用实地调查的方法,把长时期被蔑视、被抹杀的民族基层文化资料收集起来给以科学整理,进行精密分析、论证,揭示产生的社会原因,生长、消亡及传承、传播的规律,揭示它的社会作用。

今天研究民俗学作用何在?民俗学能满足人们希望认识自己祖先的历史和伟大文化创造的需要。

民间各种风俗是历代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之一,与其他重要的社会事象密切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存在和发展。

民俗是每个民族以及整个人类的文化史上不能缺少的篇章,越往上推,意义和所起的作用就越重要。

其次,经过科学整理和探究的民俗学知识,能正确地显示出文化创造上所体现的历史规律和科学法则。

再次,民俗学知识又能推动我们进行新的文化创造。

许多无名氏在历史的长流中,凭智慧和毅力在生活上、生产上和社会斗争中所创造、继承和发展的无数业绩,是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来和继承下来的。

其中不少部分还生存在我们的生活里,并且起着资助我们的现实生活和创造的作用。

民俗学知识能让我们比较清晰地分析各个时期的文化现象,能够比较理性辨析民俗中哪些应该消亡,哪些应该批判、改造,哪些应该扶植,这正是今天迫切需要的。

作为科学的民俗学起源于19世纪的英国,“五四”前后传入中国,是从搜集、整理和研究民间歌谣开始的。

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一些国立大学里得到培植,短短几年间出版《民俗》周刊一百多期和民俗丛书近四十种。

30年代以后,逐渐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等科学连结起来,道路更加宽阔。

吉林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吉林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吉林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今天,如何穿出中国范儿《史记》载:赵武灵王“召肥义与议天下,五日而毕,遂下令易胡服,改兵制,习骑射”,却遇到巨大阻力,王公大臣纷纷进言,认为“衣服习俗,古之礼法”,抛弃自身传统而改夷狄装束,乃是一种罪过。

另一个相反的例子是魏孝文帝改革,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即“革衣服之制”,禁胡服,改汉服,以达到去除鲜卑的民族身份、融入汉族的目的。

自古以来,服饰一直是体现国家民族风俗文化的重要方面。

中华是礼仪之邦,最重服饰,“衣食住行”,以“衣”为首。

历经几千年流变,发展出的服饰文化可谓博大精深。

从汉服、唐装到旗袍、中山装,经典的中华服饰也曾成为世界眼中靓丽的风景。

然而,在当代中国,这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文化却似日趋式微。

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当我们被要求“着正装”的时候,脑子里首先甚至唯一想到的就是西服,而不是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式礼服。

这对于有着几千年传承的服饰文化,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民族服饰,于个人,是身份的标签和文化认同感的载体;于国家,是形象的展示与礼仪的体现。

在现代政治中,特色鲜明的民族服饰,会成为国家的文化名片。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都拥有自己的“国服”,如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和东欧、北欧诸国,阿拉伯国家更为重视。

相比之下,我们的重视程度似乎还不够。

新中国成立初期,曾规定外交人员的正装为中山装。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山装似乎显得不太符合当下的审美观,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野,外交官们也开始穿起了西服。

但是,西服在很多国家眼中并不算正装,在最隆重的外交场合,穿西服会被视为过于随便、不尊重外交礼仪的行为。

所幸的是,已经有不少人意识到并试图弥补这一缺憾,“中式礼服文化研究热”正在国内悄然兴起。

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国服文化研讨与服装探索展示大会”,就是热潮中的一股涓流。

这次由民族文化艺术工作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会议,以传承和弘扬民族服饰文化为目标,探讨最多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要有“国服”、“国服”应该是什么样子。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浙江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2014年高考真题——语文(浙江卷)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摭.(zhí)拾哄.(hōng)笑擎.(qín)天柱钻.(zuān)木取火B.屏.(bǐng)息包扎.(zhā)夹(jiā)克衫言之凿凿(záo)C.孱(càn)弱牌坊(fāng)干.(gàn)细胞铩.(shā)羽而归D.吟哦.(é)皲.(jūn)裂胳.(gā)肢窝蜚.(fēi)声中外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这个节目融合了京剧、粤剧、秦腔等中国戏曲的精萃,舞者多变的动作和戏剧化的表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喜怒哀乐的情绪。

B.城郊的这座园林,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溪流小径曲折萦纡,到了春天,杂花生树,草长莺飞,真是一处世外桃源。

C.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有些备受国人青睐的外国名品,其实是用中国的原料,在中国的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已不是地道的泊来品。

D.该公司在把握市场脉搏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依靠独树一帜的管理理念以及出奇不意的营销策略赢得了商机,获得了发展。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从小到大,母亲一直是你的守护天使,当母亲需要你的时候,不要推托..工作繁忙,久不回家,哪怕是一句问候,也是给母亲最好的安慰。

B.社会需要个体的行动,每个人都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实事做起,不需要太多的空话,赞同这种观点的,远不只..一个人。

C.相比于持续火爆的住宅市场,多年来,写字楼市场一直处于不瘟不火....的状态,与同地段的住宅楼相比,写字楼的销量要小得多。

D.解决问题一般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将问题变小,小意味着成本低,好办事;另一种是把问题变大,大而化之....,放大了才能解决。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一项好的政策照理会带来好的效果,但在现阶段,必须强化阳光操作、民主监督等制约措施,因为好经也要提防不被念歪。

B.我国的改革在不断深化,那种什么事情都由政府包揽的现象正在改变,各种社会组织纷纷成立,这有利于社会矛盾和社会责任的分担。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地方风俗(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地方风俗(含答案)

文学类文本专题训练-----地方风俗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南有樛木陈小雯又是春天,窗子可以常开了。

我已经209岁了,平阳县人民政府2017年在我身上挂了块牌,上面有我的名字、编号以及年龄等数据。

“阿姊,三月三要再来吗?”“阿姊,一串翅果耳坠,漂亮吧!”三月三?到了吗?翅果……这是一个难得认得我的姑娘。

我忍不住睁开眼,见她正探出身子伸手摘我身上一串串垂挂下的果实,清秀的身影倒映在睦源溪水中。

被唤作“阿姊”的女娃则十分好奇地欣赏着我的果实,连声说:“好神奇啊,这翅膀!它的每一粒种子都想飞啊!这枫杨大概做梦都想飞起来。

”我不禁笑了,长翅膀难道就一定是为了飞吗?同样,当地畲族已婚妇女头戴凤冠,额垂龙髻,不代表她就是“三公主”。

只是,雷老爹这几天上山下山盘笋,却的的确确想当“笋王”。

他家丫头后天出嫁,日子看在三月初三,正好那天镇上举办“笋王大赛”。

为女儿的婚事,雷老爹和他妻子雷美凤没少吵架。

雷美凤要女儿招个上门女婿。

雷老爹死活不同意,他自己已经是赘婿了,不想女儿也过她母亲那样的生活,没有婆家可去,没有娘家可回。

雷老爹原来不姓雷,畲族族规一般同姓不婚配。

雷老爹原是平阳民间“高昆乱弹,和调讨饭”中的一员,原名林翔。

只是入赘雷家后改随雷姓,叫雷翔。

林家兄弟姐妹多,林翔自幼嗓子好,便跟着叔伯四处卖艺了。

雷老爹林翔就是在三月初三这天认识雷美凤的。

这天,平阳畲乡娘娘宫和旁边的杨府殿要整一出“弄堂会”,同斗一台《摆生祭》。

《摆生祭》又称《洗马桥》,出自南戏《刘文龙菱花镜》。

林翔当然不唱主角刘文龙,他唱的是刘文龙表弟宋湘。

他没有“刘文龙”那样的俊俏外表,他只能唱个配角。

林翔同情宋湘,讨厌刘文龙。

他时常私下调侃“刘文龙”为人不厚道,一个大男人偏偏要守身如玉,为了自己的名节耽误了四个人人生最美好的16年。

那时的雷老爹还年轻,他遇见雷美凤后,雷家要求他入赘,他是欣然同意的。

一方面,他是喜欢雷美凤的。

另一方面,许是出于对刘文龙的鄙视,对剧本人生的叛逆。

河北省定州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定州市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高一第2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对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人生遭际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

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均早年丧父。

五四文学之所以在他们手里得到确立,与其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

父亲的死亡,意味着由父亲所承载的社会权力出现了缺失,这极大地改写了家庭的内在结构,“子”因此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不得不独自面对社会的生存压力,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这便为其逸出父权在场时所规范好的人生疆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父权缺失固然是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国家主导下的意识形态的转变,那么,“子”在既有的文化环境下,所承继的依然会是父权的衣钵。

晚清社会如果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会依然如故地运行着,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是不可想象。

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为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在欲循既有社会规范而不得的情形下,提供了子权张扬的历史物理空间。

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的实施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

晚清政府大力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推行中受到了人们头脑中既有思想的抵制,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还依然牵挂科举。

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既有的文化传承模式中断,这迫使人们认同并皈依国家体制所主导的新式教育,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由此开启了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的序幕。

在新式教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胡适,之所以留学美国,其根本的考量便是“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

相较而言,那些一直在父权主导下的读书人,则没有像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那样,可以顺畅地实现自我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决裂。

语文2018届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解析版】

语文2018届高三上学期定位模拟考试【解析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①各环节必须配套衔接 ②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 ③又影响居民分类的积极性(一处2分,意 思对即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 另外两处问题。(5分) 每到暑假,不少家长都会为孩子报书法、乐器、舞蹈等各 种各样的兴趣班,把孩子的假期排的满满的。在家长看来, 只有上了兴趣班,才能充实孩子的假期生活,孩子才能多 才多艺;而多才多艺的孩子必定智力水平高;将来走向社 会,一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①不是只有上了兴趣班,孩子才能多才多艺。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②不是多才多艺就一定智力水平高 ③不是智力水平高就一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写出一处给 2分,写出两处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 汉语。(10分) (1)御史杜莘老劾宦者张去为,忤旨 左迁,珙不草制,莘老得不去。 答案:御史杜莘老弹劾宦官张去为, 违抗圣旨被贬职,刘珙没有草拟文诰, 杜莘老得以不去职。(大意2分, “忤”“左迁”“草制”各1分)
C.“用袖子把院子的石凳子胡乱抹几下,然后抓把柴草 要给两人炖鸡蛋茶”,简单的动作描写,塑造了质朴、厚 道的农民形象。 D牛犇掏出二百元钱,被老栓拒绝,徐达拿出十万,却不 着痕迹,这告诉人们:做慈善也要维护对方的尊严。
这只能说是答案纲要
5.这篇小说的段落相对短小,采用这 种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 分) ①便于加快叙事节奏,推进情节发展; ②适合转换对象,是描写不同人物对 话、动作的需要。(答对1点给2分, 答对2点给5分,意思对即可)

黑龙江宁安200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黑龙江宁安200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

黑龙江宁安200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真题元宵节俗古人以月亮的变化作为记时的历法依据,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太阳历的历法体系。

太阳历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初一为元正。

正月十五晚上升起的自然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这就是元夕(元宵)的意义。

元夕处在新岁之首,其地位因此超过一般的望日(月圆之时)。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虽然太阳历颁行之后,元宵节俗有了发展的契机,但作为一个民族大节,它的出现还要有适宜的社会历史条件。

据一般的文献资料与民俗传说,汉武帝正月初八夜祭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以后。

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西域记》称印度摩竭陀国正月十五会聚僧众,“观佛舍利放光雨花。

”东汉永平年间,明帝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庭和寺院“燃灯表佛”。

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元宵的节俗意义与岁首密切相关,这不仅因为它在时间上与元旦连接,是年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它传承了古代太阳历的岁首部分习俗,因此在元宵节俗中年味浓郁。

如果说春节是一台由家庭向乡里街坊逐次展开的社会大戏的话,那么元宵节就是这台大戏的压轴节目,它是社会民众情感、意愿、信仰的集中表现。

“闹元宵”之闹,就生动地映射出元宵节俗活跃的文化精神。

“东风夜放花千树”,元宵的锣鼓、元宵的灯火、元宵的游人编织着元夕的良宵美景,构成了中国传统节俗的独特景观。

l0.请说出元夕(元宵)的意义。

(2分)11.元宵节俗的形成经过哪几个阶段?(3分)1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元宵节俗形成的?请在原文中用“~”画出标志性词语。

(3分)13.中国是有着悠久民俗文化的国家,除元宵节外,请再描述一个传统节日的独特景观。

(3分)(在描述中若能运用相关诗句恰当表达的话,加1分)【参考答案】10.太阳历将正月定为一年之首月,正月十五晚上升起的自然是新年的第一轮圆月,这就是元夕的意思。

2020届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2020届高三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版)新目标版

2019届高三考语文试题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儒、释、道为主体要素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深邃睿智,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哲学智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的哲学性格,深刻地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气节所在、精神魂魄所系。

传统哲学对主体的尊重和认知,深刻反映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主体人格的实现上。

主体的人格性,必然表现为主体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主动追问,对主体功能发挥的自觉追求。

比如儒家的“内圣外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圣人与我同类”“人皆可以为尧舜”“知行合一”等等,都是这种主体人格的集中体现。

经世致用的圣贤人格,为几千年来的中国人树立了一种理想人格模型。

这种理想状态或许很难达致,却可以不断追求。

这种追求,体现在哲学上就是主体人格意识的不断觉醒的过程,体现在实践中则是进取精神在积极入世中高扬的过程,进而最终实现主体人格的动态完善和社会的不断发展。

传统哲学的认知意识体现在传统文化中是深厚的自省自律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孔子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庄子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等等,都是儒道对自我本体的认知和探求,这种探求进而体现为对行为和规范的自省,对品德与学识的自觉。

传统文化致力于对社会文明进程中人性本真丧失的批判,致力于对生活世界进步而意义世界蜕变的批判,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三大哲学终极命题,不断批判“小我”,成就“大我”;不断批判“自我”,成就“本我”;探求实现“本我”“真我”“大我”之终极路径。

主体与客体在认知上的和谐、在相处中的交融,是中国传统哲学孜孜以求的目标。

主体与客体不是尖锐对立的两极,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存在,而是一种“和”的“存在”和“存续”。

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流淌着和平、包容、尊重、和谐的文化血液,是“和”的哲学理念的深刻反映,充满了高度的哲学本体性。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阅读题及答案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阅读题及答案

习家池的修禊习俗阅读题及答案修禊,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说:“禊者,洁也。

谨按《周礼》男巫掌望祀,旁招以茅,女巫掌岁时以祓除衅浴。

”但从《诗经·溱洧》来看,修禊由纯祭祀活动逐步演变为带有节日性的活动。

三月桃花盛开,百花馥郁,河水荡漾,水盈碧泛,阳光明媚的时候,郑国的青年男女到溱洧两水上沐浴,以洁身除秽邪之气,临别互赠花草。

《韩诗》载:“郑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之上,招魂续魄。

秉兰草,拂不祥。

”这应该就是修禊的前身。

但是到了两汉,修禊的形式发生了变化。

其神秘繁复的色彩减少了很多,祭祀只是象征性的,在水曲隈处喝酒吟诗成主要内容,成为一种官民同乐的高雅有趣的节日活动。

到了宋代其内容已经是根据喜好随意增减了。

文人雅士多曲水流觞,临河赋诗歌咏。

一般民众那么游春踏青,赏览春光。

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修禊集会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父子、谢安、孙绰等共41人在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的。

贤士名流分列两岸,参差坐于茂林修竹中,曲水赋诗,纵酒狂欢。

王羲之作《兰亭集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但影响宏大涉及全国的修禊活动是清康乾年间扬州瘦西湖畔的三次“红桥修禊”,主持者皆为名士,参加者近万,规模空前,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盛举。

其方式是在洗濯后,列坐水畔,随水流羽杯,举觞吃酒,吟诗作词。

襄阳也是一个有修禊传统的地方,而习家池就是主要的修禊地点。

《湖广通志·襄阳府》载:“县东十里,有白马泉,晋习凿齿居焉,因名习家池。

”宋祝穆撰《方舆胜览·襄阳府》载:“每年三月三日,刺史禊饮于此。

”六朝时的《荆楚岁时记》云:“三月三日,四民并出水滨,为流杯曲水之饮,取黍曲菜汁和蜜为饵,以厌时气。

”襄阳习家池修禊习俗极可能源于东汉。

但是,从东汉到隋没有文字记录。

发现最早的修禊诗文是孟浩然《襄阳公宅饮》诗:“窈窕夕阳佳,丰茸春色好。

欲觅淹留处,无过狭斜道。

绮席卷龙须,香杯浮玛瑙。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零班部,含解析)

高一语文第三次月考试题(零班部,含解析)

2017 级高一年级第一学期零班部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种人们日用而不自知的文化载体,那就是吉祥组合图。

一些企业在院落里会有一个养满各色金鱼的池塘,实际上这不仅是因为金鱼作为观赏鱼美观,而且其中还包含了中国传统的吉祥文化,利用汉语言的特征形成的美好祝愿:金玉满堂。

②吉祥图案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左传》记载了“铸鼎象物”,人们认为把一些妖魔鬼怪的形象或者名字铸造在青铜器上,“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让人们记住这些妖怪,并以此控制他们。

这一时期,人们对图的崇拜,往往是出于敬畏,是为了避免灾害。

先秦时期是一个从图到文字的过程,有学者研究,《山海经》其实就是一本巫师的工作手册,上面记载了许多妖怪的名字,并且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形象,这就为人们如何避开危害,或者从“妖怪”那里获得帮助,或者祭祀他们以祈求保佑提供了使用说明书。

③从汉代开始,吉祥文化又进入到一个从文字转换为图像的时代,人们根据各种神仙方术的传说,在砖瓦等载体上绘制了各种用于辟邪或者祈福的图像。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道二教的兴盛,龙虎、翔鹤、生肖及神人、神话传说成为了吉祥图案的素材。

唐代流行贴门神,也出现了连理枝、同心结等吉祥图案。

宋元时期,吉祥图案以珍花异草,祥禽瑞兽为主题。

到了明清时期,对吉祥图案的推崇达到了高潮,这一时期“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除了保有传统中对四灵、神仙、佛陀等图画的崇拜外,又生成了诸多脱离了宗教信仰、寄寓世俗美好祝愿的吉祥图案。

④中国吉祥图案主要以动植物形象表示。

“马上封侯”:图像是猴子骑于马上,猴谐音“侯”,马上有“立刻”之意。

“功名富贵”:由牡丹与雄鸡构成,“雄”即是“公”,谐音“功”,公鸡打鸣,“鸣”又谐音“名”。

“寿居耄耋”:由寿石、菊、猫和蝴蝶构成,菊谐音“居”,猫谐音“耄”,蝴蝶谐音“耋”,指代长寿。

⑤《说文》云“吉,善也”,“祥,福也”,吉祥通俗地说就是美好的预兆,顺应了人们的心理需要。

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阶段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下学期3月第一阶段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高三放学期 3 月第一阶段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高三放学期 3 月第一阶段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题 3 分。

)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隐逸文化岳国文(1)隐逸文化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只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牢固性和完好性。

“回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

其实,这并不是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单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并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2)假如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件记录、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

中国隐逸文化的源泉应该追忆到孔子。

孔子自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很多隐逸成分,中国以后的很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

孔子平生都在宣扬、推行和保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倡导“无道则隐”。

不单这样,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安身以成仁等看法,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需增补。

(3)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先人,他不单自己是大隐士,并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

他否认全部世俗的富贵荣华,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全部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这还不够,他不单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经过艰辛的修炼,完全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便“大浸稽天”也不感觉湿润,“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酷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

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赖,做到了真实纯粹的“逍遥游”。

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悟,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向来起着激烈的损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医生和隐士的弘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踊跃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4)儒道两家的交融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确立了基础。

2019-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县钱清镇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19-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县钱清镇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2019-2020学年浙江省绍兴市县钱清镇中学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共19分)九公凡夫你要是到村子里去打听九公,无论大人小孩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九公是全村年龄最长、辈分最高的老人,是远近有名的有趣人,他的趣事就如同他的胡须,多得数也数不清。

九公九岁的时候,被送去读私塾。

九公对那些摇头晃脑的“之乎者也”十分反感。

先生也不喜欢这个调皮的学生,时不时出一些难题难为他。

一天在讲曹植七步成诗时,九公却和周公秘密会谈去了。

先生十分生气,就让九公当场作诗一首,不然就挨板子。

九公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歪着头,略作思索,遂以《雨》成诗。

盆泼也瓢倒也一滴雨一个大豆也全班同学笑成一团,先生气得差点背过气去。

九公的学业也就到此结束了。

“扫盲”的那几年,九公也和大伙一起去村小学学习。

那节语文课,老师教学“人”字,九公再次拜会周公,呼呼大睡。

老师辈分低,既要严肃课堂纪律,又要给爷爷辈的九公脸面,便耐心地开导他。

“其实汉字很容易学,一人为‘人’,二人为‘从’,是说两人在一起,三人为‘众’,是说很多人的意思——多形象!多生动!”九公走上讲台,边说边在黑板上写。

“如果人上边有人,人下边也有人,人左边也有人,人右边也有人,人加人,人叠人,人连人,念什么字?”九公在黑板上写了密密麻麻、歪歪扭扭七八个“人”字。

老师有点生气。

“这不是字!”“不是字?”九公面向大伙,手一挥,如同一位镇定自若的将军。

“这个字念——一堆人!”从去年入冬以来,天气持续干旱,许多地方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干旱袭击,大片大片的庄稼开始枯黄。

我们这里也不例外,大伙开始忙着抗旱保收。

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匮乏,加之抗旱又是个费时费力的活儿,所以效果不明显。

人人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这时,九公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天,九公带领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伙计来到河边求雨。

九公说,河中心有个千年鳖精,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①中国传统民俗古朴原始而又神秘奇异,这与中国人所经历的独特的社会背景和历史道路相关。

民间大量传承的古老风习,“万物有灵”论极具市场,鬼魂神怪的原始观念依然浓烈,诸多的民俗事象被蒙上了神秘色彩。

再加上佛、道二教的传播与流行和对民俗生活的介入,使中国传统民俗的神秘色彩更为浓厚。

当然,民俗的神秘性长期存在的最根本原因,是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自然科学的不发达,深受压迫和剥削的民众生存环境没有明显改变,人们在风雨飘摇中生活,既没有足够的能力保障自己的安全,又无法应对自然与社会的种种挑战。

因此信奉神秘力量、使用神秘法术以缓解自身的精神压力、服务现实生活的民俗必然会大量存在。

②神秘性在巫术民俗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如“作法事”“念咒语”“请神会”“画符”“占卜”等等,都源于某种神秘观念,它的施行也大多依赖某种神秘行为或者语言魔力信仰。

《西游记》中唐僧的紧箍咒就是这一类咒术的典型代表。

民间巫术中使用咒语的现象十分普遍,捕鱼者有捕鱼的咒语,农耕者有农耕的咒词,医家的咒禁还是古代治病的方术之一。

语言的神秘观念又导致另一结果,即谶语的产生。

谶语具有兆验性,属于预知巫术,它基于人们相信语言与事件之间有某种神秘联系的心理。

谶语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中曾起过重要的舆论作用,新进者往往利用谶语论证自己的崛起合乎神意,离开了神秘性,谶语也就失去了效用。

③神秘性在禁忌民俗中也多有表现,当然,它随禁忌内容的不同有程度的差别。

与人性命相关的禁忌其神秘性更强。

如上山伐木、下海捕鱼都是危险性作业,所以伐木者、渔民有着特别的语言、行为禁忌,决不能犯禁。

而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性禁忌,其神秘性相对就比较弱,因此只是作为民俗,习惯性遵循,如小孩不能吃鸡爪,不然的话,字就写不好;乘船时吃鱼忌讳将鱼翻过来食用等。

④(甲)当今还存在的如造房子上梁仪式中发糕和披红等等风俗事象,在形成之初,大抵系人们对自然与社会的一种不自觉地适应和协调,在天长日久的岁月中,逐渐渗进了人们的自觉意识,人们希望利用神秘力量达到为自己服务的目的,具有积极自觉状态。

(乙)中国的民间信仰没有正统宗教的那种神圣和崇高的情感体验,追求的是世俗物质生活的满足和精神愉悦,因此人们对神灵族属谱系并不看重,他们关心的是神灵能否带来吉祥,能否帮助实现自己的愿望,具有很强的功利性。

所以有学者称中国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度,无论山精水怪、狐仙鬼魅,还是观音大士、玉皇大帝、现世英灵,它们来自何方,又去向何处,人们都不关心,唯一关心的是神灵的“灵气”,只要“显灵”,哪怕是荒郊野外的一棵树、深山老林的一座庙,“有灵则行”。

人们在各色神灵前祷告、祈求、供奉,采取各种近乎“媚神”的方式,包括演戏、宰牲、烧钱、上酒等,以求取神佑,消灾祛病。

(丙)与此同时,对一些长期不显神灵的偶像,人们不仅不供奉,还采取责问拷打的方式,或者使用一些厌胜法术,来“胁迫”其为民众服务。

如祈雨民俗中就有一种在太阳底下曝晒龙王菩萨的做法,
让不显灵的菩萨切身体验一下百姓无雨的苦处。

所以说在民间信仰中人与神并不总是上下级关系,而更多的是一种平面的相互利用的关系,人们为自己的需要造神,这种在风俗文化的信仰中的直接功利性,将它与一般的宗教信仰区别了开来。

(丁)4.概括第①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5.“风俗文化的神秘特性,以及民众对其的信仰并不是当代人简单地归纳为‘封建迷信’所能了事。

”这句话插在第4节何处最合适?()
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
6.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如可以凭自身努力改变社会地位,将会不再信奉神灵。

B.中国的神来源广泛,成员复杂,无具体固定的族属谱系。

C.中国人认为神既然长期接受了香火,就该为人显灵造福。

D.谶语因在历史上的王朝更迭中具有兆验性而为人所信服。

7.从选文看,中国民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如何得出中国民俗“有别于一般宗教信仰”这一结论的?请简要分析。

4.中国传统民俗神秘性长期存在的原因。

5.A
6.C
7.神秘(或神秘性)功利(或功利性)
8.作者先是举上梁仪式中发糕和披红等风俗事象,分析其实质已渐变为人们对神秘力量的自觉利用。

接着援引学者称中国是一个“泛神论”的国度的说法,分析“泛神”实质,得出“功利性”结论。

作者还用人们媚神与拷神、胁迫神的行为作对比,说明中国民间信仰具有直接功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