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物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开放)【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预期:基本工具)【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预期:基本工具)【圣才出品】

第14章预期:基本工具一、概念题1.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s)答:名义利率又称“货币利率”,是包含了对通货膨胀风险补偿的利率。

与“实际利率”相对而言,是包括了物价变动的利息率,表现为银行挂牌执行的存款、贷款的利率。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物价水平具有不稳定性,并且物价水平的上涨是一种普遍的趋势。

划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理论意义在于其提供了分析通货膨胀条件下利率变动的工具。

在经济管理中,能操作的是名义利率,但对经济关系产生实质影响的是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近似值的计算公式为:i=π+r。

其中,i为名义利率,r为实际利率,π为借贷期内物价的变动率(通货膨胀率)。

由于通货膨胀还会使利息部分贬值,名义利率还应作向上的调整。

这样,名义利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i=(1+π)(1+P)-1。

名义利率随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并非同步的。

由于人们对价格变化的预期往往滞后于通货膨胀的变化,所以相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名义利率的变化也往往有滞后的特点,但也不是绝对的。

2.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s)答: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相对而言,是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

实际利率为正值时,有利于吸收储蓄、降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负值时,则会减少储蓄、刺激金融投机、恶化通货膨胀。

其计算公式为:1-=+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当通货膨胀率很低时,可近似记为: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

3.通货紧缩陷阱(deflation trap )答:通货紧缩陷阱是指较低的经济活动水平使经济陷入通货紧缩后,由于与产出下降,实际利率升高将导致投资和消费下降,从而导致产出进一步下降,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恶性循环之中的现象。

4.自然利率(natural interest rate )答:自然利率是指假设所有价格具有充分弹性,令总需求与总供给永远相等时的利率水平,即与产出的自然水平相对应的利率值。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汇率制度)【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汇率制度)【圣才出品】

第21章汇率制度一、概念题1.金本位(gold standard)答:金本位是“国际金本位制”的简称,是指以黄金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其中金币本位制是金本位制中较为典型的一种形式,因此通常金本位制就是金币本位制,即法律确定金铸币为本位币。

其主要特征在于: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黄金;黄金对外可以自由输入输出。

金本位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其相对稳定性表现为两方面:①国内流通中通货的币值对金币不发生贬值的现象;②在国外则是外汇行市的相对稳定。

1816年英国最早实行金本位制,其后西方其他国家也相继采用这一货币制度。

金本位制促进了各国商品生产与流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国际贸易与信用业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金本位制的稳定性因素遭到破坏。

其原因在于:①金币自由铸造与自由流通的基础已受到削弱;②银行券自由兑换黄金的可能性也已受削弱;③黄金在国际上自由输出输入受到限制。

这就导致许多国家先后放弃了作为典型金本位制的金币本位制。

在1924~1928年的战后相对稳定时期内,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经济实力较强的国家开始转而实行金块本位制,德国、意大利、奥地利等国则和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改行金汇兑本位制。

直至1929~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和以后,西方各国相继放弃各种金本位制,开始实施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2.最优货币区域(optimal currency area)答:最优货币区又称“最佳货币区”,指各有关国家通过实现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的一体化而组成的最适合于相互间实行固定汇率的地区。

每一个实现了经济一体化的地区都可以成为一个最优货币区。

比如欧洲联盟各国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适合于组成一个最优货币区。

最优货币区理论是有关固定汇率最适合于那些通过国际贸易和生产要素流动而实现一体化的地区的理论。

该理论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蒙代尔于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预期:基本工具)【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预期:基本工具)【圣才出品】

第14章 预期:基本工具一、概念题1.名义利率(nominal interest rates )答:名义利率又称“货币利率”,是包含了对通货膨胀风险补偿的利率。

与“实际利率”相对而言,是包括了物价变动的利息率,表现为银行挂牌执行的存款、贷款的利率。

现实的经济生活中物价水平具有不稳定性,并且物价水平的上涨是一种普遍的趋势。

划分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理论意义在于其提供了分析通货膨胀条件下利率变动的工具。

在经济管理中,能操作的是名义利率,但对经济关系产生实质影响的是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近似值的计算公式为:其中,为名义利率,为实际利率,为借贷期内物价的变动率(通货膨胀率)。

由于通货膨胀还会使利息部分贬值,名义利率还应作向上的调整。

这样,名义利率的计算公式可以写成:名义利率随通货膨胀的变化而变化并非同步的。

由于人们对价格变化的预期往往滞后于通货膨胀的变化,所以相对于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名义利率的变化也往往有滞后的特点,但也不是绝对的。

2.实际利率(real interest rates )i r π=+i r π()()111i P π=++-答: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相对而言,是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利率。

实际利率为正值时,有利于吸收储蓄、降低通货膨胀率;实际利率为负值时,则会减少储蓄、刺激金融投机、恶化通货膨胀。

其计算公式为:当通货膨胀率很低时,可近似记为:3.预期贴现值(expected present discounted value )答:预期贴现值,即贴现值或称现值,是指按现行利率为获得一个既定的未来货币量而在现期所需要的货币量。

现值可用倒求本金的方法计算。

由终值求现值,称为贴现。

在贴现时使用的利息率称为贴现率。

令为第期的价值,为现值,则现值的计算公式可由终值的计算公式导出:上述公式中的称为现值系数或贴现系数,可以写成,现值的计算公式可以写为: 。

4.贴现因子(discount factor )答:贴现因子也称折现系数、折现参数。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预期、消费和投资)【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预期、消费和投资)【圣才出品】

第16章预期、消费和投资一、概念题1.平行数据集(panel data sets)答:平行数据集又称“面板数据集”,是一个包含很多个人或很多公司的一个或多个变量值的时序数据集,即不同实体在不同时期被观测的数据集合,可以用于分析各样本在时间序列上组成的数据的特征。

平行数据集能够综合利用样本信息,通过模型中的参数既可以分析个体之间的差异情况,又可以描述个体的动态变化特征。

其优点在于:①消除个别变异;②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自由度,更有效的估计,更少的共线性;③可以描述实体的动态变化,正确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④可以估计某些难以度量的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可以研究更加复杂的行为;⑤样本增加,估计值更加趋近于真实值。

缺点在于:①数据的设计和收集存在一定问题;②误差失真等。

2.消费的持久收入理论(permanent income theory of consumption)答:消费的持久收入理论又称“消费的持久收入假说”,是美国经济学家M·弗里德曼提出的一种消费函数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人们的收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暂时性收入,即那些偶然性的、未预期到的临时性收入;另一部分是持久性收入,指消费者在较长时期可以维持的稳定收入水平。

人们在计划自己的消费水平时,不是依据短期的实际收入,而是把消费和长期的持久收入联系起来。

短期的可支配收入由于受许多偶然因素的影响,是一个经常变动的量,人们的消费不会随它的波动而经常变动。

消费者为了实现其效用最大化,实际上是根据他们在长期中能够保持的收入水平来进行消费的。

暂时性的短期收入变动只有在能够影响持久收入水平预期时,才能影响消费水平。

因此,消费是持久收入的函数。

持久收入是消费者一生中的稳定收入,这种稳定收入可以理解为消费者一生收入总和的某种平均数。

消费者在其生命终结之前无法准确知道其持久收入,持久收入也无法直接观测到。

因此,消费者只能根据某种方法,利用可得到的信息,对其持久收入进行估计。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预期、产出和政策)【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预期、产出和政策)【圣才出品】

第17章 预期、产出和政策一、概念题1.总私人支出(aggregate private spending ,or private spending ) 答:总私人支出包括消费和投资两部分,表示为:。

总私人支出是收入的递增函数:收入越高,消费和投资越高;它是税收的递减函数:高税收使得消费下降;它是实际利率的递减函数:高实际利率使得投资下降。

2.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 )答:动物精神又称为“血气冲动”、“本能冲动”、“动物本能”、“创业冲动”,是指用来说明企业家作出投资决策时的心理状态,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对投资的影响。

凯恩斯认为,企业家是否进行一项投资,并不是十分理性地进行冷静周密的计算后作出决定,而是一时“动物本能”的结果。

因此,投资是一种动物本能影响的活动。

私人投资不仅取决于企业家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估算,而且还受到企业家一时一地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的影响。

以后,英国经济学家J.罗宾逊在分析投资问题时,也运用了动物本能这一概念。

3.适应性预期(adaptive expectations )答:适应性预期是一种预期形成理论,指对某一经济变量,不仅依据其现期的实际值,而且依据其现期实际值与在上一期对其做出的本期的估计值之间的误差,进行相应调整,得()()(),,,A Y T r C Y T I Y r ≡-+Y T r出对其未来估计值的预期。

适应性预期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是由菲利普·卡甘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来的,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适应性预期假定经济人根据以前的预期误差来修正以后的预期。

适应性预期模型的要点是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某个时期的适应性预期价格等于上一时期预期的价格加上常数与上期价格误差(上个时期实际价格与预期价格之差)之和。

即预期价格是过去所有实际价格的加权平均数,权数是常数的函数。

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金融市场和预期)【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金融市场和预期)【圣才出品】

第15章 金融市场和预期一、概念题1.收益,到期收益,或者n 年期债券的利率(yield to maturity or n-year interest rate ) 答:到期收益即到期收益率,是指投资者在二级市场上买入已经发行的债券并在持有到期满为止的期限内的年平均收益率。

以息票债券为例,假定某债券当前价格为P ,每年获得的利息支付为D ,债券第T 年到期时的面值为FV ,则到期收益率i 满足:()()()211111n nD D DFV P i i i i -=++++++++即到期收益率是使债券收益的贴现值等于债券价格时的利率。

n 年期债券的利率可以用到期收益率来衡量或表示。

2.违约风险(default risk )答:违约风险又称为信用风险,是指证券发行人在证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到损失的风险。

违约风险受发行人的经营能力、盈利水平、规模大小等因素影响。

违约风险对股票、债券均有影响,但对债券影响更大,因为债券是一种需要按约定时间还本付息的证券。

债券的违约风险从低到高依次为政府债券、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

3.期限(maturity )答:期限是债券期限的简称,指从债券发行一直到债券到期的时间间隔。

企业通常根据资金需求的期限、未来市场利率走势、流通市场的发达程度、债券市场上的其他债券的期限情况、投资者的偏好等多种因素来确定发行债券的期限结构。

各种债券有不同的偿还期限,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十年,根据偿还期限的不同,债券可分为长期债券、短期债券和中期债券。

一般来说,偿还期限在10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偿还期限在1年以下的为短期债券;期限在1年或1年以上、10年以下(包括10年)的为中期债券;10年以上的为长期债券。

当资金需求量较大,债券流通较发达,利率有上升趋势时,可发行长期债券,否则,应发行短期债券。

4.收益曲线(yield curve)答:收益曲线是指反映债券收益与债券到期时间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是进行货币金融分析的有力工具。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开放经济中的物品市场)【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开放经济中的物品市场)【圣才出品】

第19章 开放经济中的物品市场一、概念题1.国内产品的需求(demand for domestic goods )答:在开放经济中,对国内产品的需求可表示为:其中,前面的三项——消费()、投资()和政府支出()——构成了产品的国内需求;是实际汇率,即用国内产品形式表示的国外产品的价格,因此就是用国内产品表示的进口价值;是出口价值。

部分为对国内产品的国内需求,X 是对国内产品的国外需求,两者相加即表示对国内产品的总需求。

2.产品的国内需求(domestic demand for goods )答:假定消费与可支配收入()正相关;投资与产出()正相关,与实际利率()负相关;政府支出()是给定的,暂时不考虑预期对影响支出的作用。

则产品的国内需求可以表示为:3.协调,七国集团(coordination ,G7)答:协调是指为了减少国际间的经济波动或金融动荡,政府间所进行的一系列谈判、合/Z C I G IM X ε≡++-+C I G ε/IM εX /C I G IM ε++-Y T -Y r G ()()()(),国内需求 C I G C I GY T Y r =++=++-++-,作、妥协的过程。

从实际情况看,由于各国间的利益冲突,国家间的宏观协调非常有限。

这可能有以下原因:①协调就意味着一些国家可能比其他国家贡献得更多,但它们可能并不愿意这样做。

②假定只有一些国家处于衰退中,那些并没有处于衰退之中的国家可能就不愿意提高它们自己的需求;但是如果它们不这么做,那些扩张的国家相对于不扩张的国家就可能会出现贸易赤字。

③假定一些国家已经有巨大的贸易赤字。

这些国家可能就不愿意削减税收或者进一步提高支出,因为这样会更加提高它们的贸易赤字。

它们会要求其他国家作出更多的调整,然而其他的国家可能并不愿意这么做。

④各个国家都会承诺协调,然后并不实现其诺言。

一旦所有的国家都同意提高支出,那么,每一个国家都会有不实行的动机,以从其他国家的需求提高中获益,从而改善其贸易状况。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增长的事实)【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增长的事实)【圣才出品】

第10章增长的事实一、概念题1.增长(growth)答: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物品和劳务生产总量的增加。

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来衡量。

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增加和价格变动的情况,衡量经济增长的较好标准是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

在物价上升的特定年份中,以当时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由价格上升造成的,必须消除掉通货膨胀因素的影响才能求得实际经济增长速度。

一国的经济增长水平取决于其生产的能力或潜力。

生产能力的决定因素有资本(或称“物质资本”)、劳动(或称“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进步。

其中技术进步和由此引起的生产率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政治、社会、文化、管理、制度、国际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经济发展既包括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也包括人们物质生活福利的改善,还包括环境质量的提高。

在这层含义上,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和收入分配的变革。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必要条件,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有经济发展。

但是有经济增长不一定有经济发展。

所以,经济发展必须是大多数人参与和分享收入及福利增加的经济增长。

2.对数坐标(logarithmic scale)答:对数坐标,是与线性坐标相对的概念,指纵轴坐标是取相应变量的对数值的坐标系统。

相比于线性坐标,对数坐标的优点是如果使用对数坐标来画出随时间增长的变量图形,通过考察斜率,可以容易地看到增长率发生的变化。

原因如下:假定一个变量随时间增长的增长率是常数(如每年3%),那么,变量越大,从一年到下一年增量就越大。

如果使用线性纵轴坐标来画出图形,增量将会随时间越变越大。

使用对数坐标,相同比例的增加由坐标轴上相同的垂直距离表示。

也就是说,当使用线性坐标时,以不变速度增长的变量行为就被表示为一条变得越来越陡峭的曲线;但使用对数坐标时,就被表示成了一条直线,而且直线的斜率等于增长率,比如说如果变量每年增长3%,直线的斜率就是0.03。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核心部分中期【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详解-核心部分中期【圣才出品】

Ⅱ中期第6章劳动力市场一、概念题1.非社会公共机构的平民人口(non institutional civilian population)答:非社会公共机构的平民人口是指总人口中除去低于工作年龄的人口(16岁以下)、军队服役和监狱服刑的人口外所剩余的人口。

2.劳动力,非劳动力(labor force ,out of the labor force)答:(1)劳动力指一国或地区法定劳动年龄以上的,或者在工作,或者在积极寻找工作,或者因为暂时失业而等待重新得到工作的所有人。

劳动力包括失业者和就业者。

一国劳动力的规模取决于人口总量、人口结构、劳动力参工率以及移民等因素。

劳动力是既包括就业者又包括失业者的工人总量,用公式可以表示为:劳动力=就业者人数+失业者人数。

(2)非劳动力指一国人口中不工作也不找工作的那部分人。

需要注意的是,失业者属于劳动力而不是非劳动力,同时非劳动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一部分失业者可能因为较长时期的失业丧失了劳动能力而成为非劳动力。

成年人口的增加将减少非劳动力的数量,退休人口增加将增加非劳动力的数量。

3.参工率(participation rate)答:劳动力参工率是指劳动力人数与属于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的比率。

这一统计指标反映了劳动年龄人口中选择参与劳动市场的人的比率。

劳动力参工率用公式表示为:100%=⨯劳动力人数劳动力参工率劳动年龄人口总数劳动力参工率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的发达程度。

影响这一指标的重要因素是劳动资源中从事家务劳动的人数和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人数。

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对劳动者的文化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时间延长,劳动资源中受教育的人所占比重上升。

因此,在经济发达国家,劳动力参工率有稍许下降的趋势。

4.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答:失业率是指失业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失业率是劳工统计中用来反映一国或一个地区失业程度的主要指标。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物品市场和金融市场:IS-LM模型)【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物品市场和金融市场:IS-LM模型)【圣才出品】

第5章物品市场和金融市场:IS-LM模型一、概念题1.IS曲线(IS curve)答:IS曲线是指在商品的总产出等于总需求的情况下利率与总产出之间关系的曲线,它表示了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在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满足产品的总需求等于总供给。

财政扩张使得IS曲线向右移动,导致产出增长和利率上升;财政紧缩使得IS曲线向左移动,导致产出减少和利率下降。

2.LM曲线(LM curve)答:LM曲线是指在货币需求量等于货币供给量的情况下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它表示了金融市场的均衡条件,在LM曲线上的每一点均满足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

货币扩张使得LM曲线向下移动,产出增加,利率下降;货币紧缩使得LM曲线向上移动,产出减少,利率上升。

3.财政紧缩(fiscal contraction,fiscal consolidation)答:财政紧缩,是指政府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税收或是在财政收入规模不变的前提下减少政府支出,或是既增税又减少支出来收缩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这是与扩张性财政政策相对应的财政政策,它可以通过减少公共支出或提高税收两条途径来实现。

(1)在减少公共支出方面,财政政策需要在维持债务性支出和基金性支出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

为了减少经常性支出,政府需要压缩国家机关和人员的支出、非营利性社会事业及其人员的支出、社会保障体系及其人员的支出。

为了减少建设性支出,政府需要大力压缩公共工程支出。

当然,政府在压缩公共支出总量的同时,还要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调整公共支出的结构。

(2)在提高税收方面,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从扩大税基(如缩小减免税或退税的企业范围、降低个人所得税的收入起征点)和提高税率(如提高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和将企业的消费型增值税改为生产型增值税)两方面着手。

财政支出的减少和税收的提高,既直接减少了投资和消费需求,又通过降低民间的收入而间接收缩了消费需求。

在财政预算上,财政支出降低和税收提高同步进行,意味着财政盈余的出现或赤字的减少。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政策制定者是否应当受到限制)【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政策制定者是否应当受到限制)【圣才出品】

第24章政策制定者是否应当受到限制一、概念题1.微调(fine-tuning)答:微调是指政府在宏观调控中,针对经济运行中的小冲击、小波动而相机地作出轻微的政策调整以保持产出和失业恒定的政策行为。

微调是针对经济运行中所发生的较小波动,为防止较大波动的出现而在宏观调控政策及其目标变量上不断地加以小幅度相机调整的政策操作。

通过宏观经济的微调,一方面增强了经济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起到对经济危机防微杜渐的作用。

由于经济中经常发生的是较小的波动,如果对这些较小的波动不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调整,就会酿成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经常地、及时地用小的政策变动来消除经济中的小波动。

微调中应注意政策的时间一致性,前后出台的政策要求做到逻辑一致,不存在内在矛盾。

微调可以是财政政策,也可以是货币政策。

在进行微调时要尽量缩短政策时滞,以便更好地稳定经济。

凯恩斯主义认为,微调政策无论在长期还是在短期中对稳定经济都有积极作用;货币主义者认为,微调政策在短期内有用,但因政策本身的多变和不稳定性,在长期中不仅无用,反而会破坏市场经济本身的稳定机制。

在现实的政策操作中,诸多大型的宏观计量模型对于未来经济前景的预测有时大相径庭,因此如何精确地把握微调的力度和方向是进行微调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2.最优控制(optimal control)答:从广义上讲,最优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其基本内容和常用方法是动态规划、最大值原理和变分法;其主要工具是庞特里亚金极大值原理和贝尔曼动态规划。

最优控制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在被控对象数学模型已知且满足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寻求一个最优控制规律(或最优控制函数),使系统从某一个初始状态到达最终状态,并使性能指标(泛函)为极大或极小,即使控制系统的性能在某种意义下是最优的。

从狭义上讲,最优控制是指经济学中用于设计宏观经济政策的一种最佳控制方法。

这种方法最初是为控制和引导火箭而开发的,后来逐渐被用于设计宏观经济政策。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本书之旅)【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本书之旅)【圣才出品】

第2章本书之旅一、概念题1.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national income and product accounts)答:国民收入和生产账户,简称国民收入账户,是指对一国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国民收入进行系统记录的账户。

国民收入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扣除用于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的余额。

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GDP和GNP,前者计算一段特定时期本地进行的生产,而后者则计算本地居民的总体收入。

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有三种:收入法、支出法和产出(产品)法。

常用的两个核算公式为:①国内生产总值=消费(C)+私人投资(I)+政府支出(G)+净出口(X-IM);②国内生产总值=工资或其他劳动收入+利息、租金及其他财产收入+间接税+折旧+利润。

其经济意义为:①国民收入的生产结构和经济成分结构指标综合地反映出一国的国民经济结构;②国民收入指标综合地反映社会再生产中各种错综复杂的经济关系;③反映了国民收入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中的各种比例关系;④国民收入是反映宏观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

2.总产出(aggregate output)答:总产出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核算期内)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即全部生产单位生产的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之和,包括本期生产的已出售和可供出售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在建工程以及自产自用消费品和自制固定资产价值。

一般按生产价格计算。

经济总产出的主要衡量指标有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等。

3.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答: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地区)的领土范围内,本国(地区)居民和外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和提供的最终使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国内生产总值之所以称为总值,是因为它包含了生产中的固定资产消耗(固定资产折旧)。

其一般通过支出法、增值法和收入法三种方法进行核算。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所有市场:AS-AD模型)【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所有市场:AS-AD模型)【圣才出品】

第7章 所有市场:AS-AD 模型一、概念题1.总供给关系(aggregate supply relation )答:总供给关系说明了产出对价格水平的影响,产出的增加导致失业下降,工资上升,价格水平上升,它是从劳动力市场均衡中推导出来的。

由价格决定和工资决定两个公式联立得到关于价格水平、预期价格水平和产出的总供给关系:()11,e Y P P F z L μ⎛⎫=+- ⎪⎝⎭ 结论:①预期价格水平提高,实际价格水平会提高相同的比例:e P W P ↑⇒↑⇒↑;②产出增加,价格水平上升:Y N u W P ↑⇒↑⇒↓⇒↑⇒↑。

图7-1 总供给曲线如图7-1所示,总供给曲线的三个特征为:①向上倾斜,对于一个给定的预期价格水平e P ,产出增加导致价格水平上升;②曲线必然通过A 点,在A 点,e n Y Y P P ==。

也就是说,如果产出等于自然水平n Y ,那么价格水平就等于预期价格水平e P ;③预期价格水平上升使得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相反,预期价格水平下降使得总供给曲线向下移动。

2.总需求关系(aggregate demand relation )答:总需求关系说明了价格水平对产出的影响,价格水平的上升减少了实际货币存量,提高了利率,减少了产出。

它是从物品和金融市场均衡推导而来。

(物品市场)IS :()(),Y C Y T I Y i G =-++;(金融市场)LM :()M YL i P=; 总需求曲线的表达式:,,M Y Y G T P -++⎛⎫ ⎪= ⎪⎝⎭产出是实际货币存量的增函数,政府支出的增函数和税收的减函数,其推导过程如图7-2所示。

图7-2(a )画出了IS 和LM 曲线,最初的均衡点为A 点。

当价格水平从P 上升到'P 时,LM 曲线向上移动。

均衡从A 点移动到'A 点,利率从i 上升到'i ,产出从Y 下降到'Y 。

价格水平上升导致产出下降。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后记:宏观经济学的故事)【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后记:宏观经济学的故事)【圣才出品】

第25章后记:宏观经济学的故事说明:本章只有概念题,没有计算与分析题。

1.经济周期理论(business cycle theory)答:经济周期理论是指研究经济周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的理论。

在西方,对经济周期的成因及其治理对策的研究,始于19世纪初,形成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学派、模型或方法。

大致可以按四个时期归纳出具有代表性的、在学术界有影响的30种流派:(1)供求自然均衡论、早期消费不足论,这两个流派属经济周期研究的第一个时期,即19世纪初至60年代末。

这时正值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初期,也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周期波动的初期,因此对经济周期的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

(2)太阳黑子周期理论,或称“农业收成周期理论”、纯货币周期理论、货币投资过度论,或称“生产结构纵向失调论”、“资本不足论”、“储蓄不足论”、非货币投资过度论,或称“固定资本重置周期理论”、消费品需求引致投资过度论、熊彼特周期理论,或称“创新周期理论”、生产结构横向失调论、负债过度论、近代消费不足论(含“储蓄过度论”或“过度储蓄论”)、心理周期理论、米切尔-伯恩斯实证方法。

这11种理论属于第二阶段,即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此时正值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中期。

这一时期经济周期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各种流派已经涉及到了形成经济周期的许多可能的因素。

(3)凯恩斯周期理论、线性乘数—加速数动态周期模型、非线性乘数—加速数动态增长周期模型、卡尔多非线性动态增长周期模型、哈罗德—多马动态增长周期模型、存货周期模型、菲利普斯曲线、奥肯定理、随机经济周期模型。

这9种理论属于第三阶段,即20世纪30年代下半期至60年代末。

这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工业化后期。

1929~1933年的大萧条,打破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可以自行调节、自行均衡、自行解决危机的梦想。

这一时期经济周期研究的主要特点是凯恩斯主义的崛起及其在宏观调控政策中的应用。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 第1篇 导 论【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章节课后习题详解  第1篇 导 论【圣才出品】

第1篇导论第1章世界之旅一、概念题1.欧洲联盟(欧盟)(European Union,EU)答:欧洲联盟(European Union),简称欧盟(EU),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是由欧洲共同体(European Community,又称欧洲共同市场)发展而来的,它建立在经济与货币联盟、外交与安全政策、协调各国内政与司法事务三项内容的基础上。

欧盟是一个集政治实体和经济实体于一身、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至今,欧盟现有成员国27个,分别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

这27个国家一起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经济力量。

这些国家的联合产出几乎等于美国的产出,其中许多国家的生活水平以人均衡量接近美国。

2.共同货币区(Common Currency Area)答:共同货币区是指使用同一种货币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所构成的区域,如欧元区。

共同货币区,能够加强区域内成员之间的经济联系,消除贸易壁垒,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从而推动共同货币区成员的经济发展。

但与此同时,共同货币区一般会设立统一的央行并实施统一的货币政策,从而使成员国丧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3.欧元区(Euro area)答:欧元区是指欧洲联盟成员中使用欧盟的统一货币——欧元的国家区域。

1999年1月1日,欧盟国家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

欧元区共有19个成员,另有9个国家和地区采用欧元作为当地的单一货币。

但是作为美元的世界储备货币的竞争者,欧元的流通已经不限于上述地区。

二、计算与分析题1.运用本章学到的知识,判断以下陈述属于“正确”、“错误”和“不确定”中的哪一种情况,并简要解释。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高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高通货膨胀)【圣才出品】

第23章高通货膨胀一、概念题1.恶性通胀(hyperinflation)答:恶性通胀是指物价总水平以极高的、完全失去控制的速率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

通常将物价总水平以每月50%以上的速率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称为“恶性通胀”,人们形象地将其比喻成“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恶性通胀较为少见,往往发生在战争期间或战后初期。

20世纪30年代的德国和40年代末的中国都曾出现过这种物价上涨率数以亿计的急剧通货膨胀。

恶性通胀主要是由于政府大规模地滥发货币造成的,但深层的原因往往是政府巨额的财政赤字,因此恶性通胀的治理最终还要依赖于财政政策的改变。

在恶性通胀中,货币丧失贮藏价值功能,并且至少部分地丧失交换媒介的职能,公众尽管不可能完全放弃正在迅速贬值的货币,却会尽力减少货币持有量。

恶性通胀理论的代表人物P·卡甘认为,在恶性通胀时,对实际货币余额的需求与预期的通胀率负相关。

当实际通货膨胀率大于均衡通货膨胀率时,可能是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加而不一定是货币供给的增加使通货膨胀率上升。

2.债务货币化(debt monetization)答:债务货币化,又称“赤字货币化”、“货币融资”,政府可以通过创造货币来弥补赤字。

通过中央银行,政府可以通过事实上的货币创造来筹措资金:即发行债券,并要求中央银行购买这些债券;然后,中央银行向政府支付自己创造的货币,政府用这些货币来弥补赤字。

这个过程称为“债务货币化”。

一般说来,采用这种方法,会增加基础货币发行量,易导致通货膨胀。

3.铸币收入(seignorage)答:铸币收入又称“铸币税”,原指在金属货币制度下封建统治者从铸造金属货币中所获得的收益。

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铸币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发行货币所获得的收益。

学术界对这种收益的具体内容和范围有如下不同认识:(1)铸币税是中央银行在创造基础货币的过程中通过其资产负债业务所获得的、上缴政府的净收益。

其途径是:①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进国债,把基础货币注入经济体系。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政策总结)【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政策总结)【圣才出品】

第25章货币政策总结一、概念题1.皮鞋成本(shoe-leather costs)答:皮鞋成本是指中期内通胀率越高,名义利率越高,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越大,因而人们减少货币余额,更频繁地到银行存取款而造成的时间和其他损失。

如果通胀率很低,皮鞋成本很低,人们会更多地工作或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若发生恶性通胀,皮鞋成本则可能非常大;在通胀适中时,皮鞋成本也很小。

2.货币幻觉(money illusion)答:货币幻觉是人们在评估名义变化和实际变化时所犯的系统性错误。

在价格稳定的情况下,很多计算会非常简单;但是在有通胀的情况下,这些计算变得更复杂。

由于此时难以区分实际利率与名义利率,导致人们和企业做出不正确的决策,产生货币幻觉。

3.通胀目标(inflation targeting)答:通胀目标,即通货膨胀目标,是政府所采取的一种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即由官方确定通货膨胀的目标、宣布通货膨胀率波动的范围,并明确表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是实现较低而且稳定的通货膨胀。

世界上许多工业国都曾采用过强硬或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政策。

通胀目标政策是一种建立中央银行可信度的政策选择,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通胀目标自我约束以减少政策的时间不一致性问题,从而建立起中央银行的信誉。

具体地说,通胀目标硬化了中央银行的目标,因此有助于避免货币政策的主观随意性,有助于人们树立对物价稳定的信心。

但这一规则同时也使央行失去了政策操作的灵活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束缚了央行的手脚。

通胀目标具体作法是货币当局事先向社会公众宣布年度物价上涨目标,并通过观察包括货币供应量、失业率、股票指数在内的一系列指标来定期分析经济态势和物价走势,做出适当的货币政策操作,确保实际物价水平维持在公布的通货膨胀预期目标之内。

通货膨胀目标作为一种货币政策策略包含了五个基本因素:①公开宣布中期通货膨胀目标值;②在制度上承诺把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其他目标置于从属地位;③除了货币总量和汇率外,其他信息变量亦能决定政策工具的操作环境;④货币当局的计划、目标、决议对公众有更多的透明度;⑤中央银行对通货膨胀目标的达到有更多的责任。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金融市场)【圣才出品】

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金融市场)【圣才出品】

第4章金融市场一、概念题1.联邦储备银行(联储)(Federal Reserve Bank,Fed)答:联邦储备银行是指属于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的,执行中央银行职能的区域性金融机构。

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实际上包括十二家银行及其分布在全美各地的二十五家地区分行,通过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存款储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三大政策工具,调控美国的经济状况。

其目的是帮助消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并积极参与创造环境,促进高就业率、稳定物价、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和不断提高消费水平,推动资金在银行系统内安全高效地流转。

联邦储备银行对美国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货币(money)答:货币一般是指在交换商品或清算债权债务时被广泛用作媒介的物品。

人们广泛接受货币这种物品并不是因为其本身的自然属性,而是因为它能够用来交换商品或清算债权债务。

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多种信用工具在不同程度上充当了货币的角色,因而如何准确界定货币的范围一直是困扰西方经济学者的难题。

西方学者界定货币遵循着两条思路:(1)先验法。

从货币的内涵着眼,以货币所具备的职能为基础界定货币范围。

理论上M表示:认为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交换媒介或支付手段的人主张狭义的货币定义,用1银行体系外流通的货币银行体系内的活期存款1M=+理论上认为货币的主要职能是价值贮藏职能的人则主张广义的货币定义,用2M表示:商业银行的储蓄存款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

=++21M M(2)实证法。

由于在理论上长期无法形成共识,许多人转而从实际政策或实验方法角度来认识货币定义。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就主张根据不同的政策用途拟定不同的货币定义。

这一主张为大多数金融当局所接受,各国实际上均从本国货币政策出发给出多种货币定义。

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另一派经济学家则主张以严格的经济计量学方法测定货币定义。

总之,M作为基本货币的观念已为广大经济学家所接受。

货币的定义在理论界尚未统一,但13.通货(currency)答:通货即是流通中的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充当一般等价交换物,包括纸币、铸币等有形实体货币和信用货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章物品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开放一、概念题1.物品市场的开放(openness in goods markets)答:物品市场的开放是指个人和公司可以在本国产品和国外产品之间进行选择的状态或趋势。

实际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对这种自由是毫无限制的,即使是自由贸易程度最高的国家至少也会对一部分国外产品有关税和配额的限制。

关税是对进口产品所征的税;配额是对允许进口的产品的数量限制。

但同时,物品市场的开放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大多数国家,平均关税很低,并且还在逐步降低。

物品市场的开放程度可以用贸易量占GDP的百分比和可贸易货物占总产出的比率来衡量。

2.关税(tariffs)答:关税是指一国政府对进出该国国境或关境的货物或物品所征收的一种税。

其课税对象是进出国境或关境的货物和物品,货物是指对外贸易进出口的商品,物品则是指以出入境旅客和运输工具服务人员携带、个人邮寄等方式进出国境或关境的个人自用品。

关税由于其征收目的不同,分为财政关税和保护关税;按照课税对象的流向不同,关税又分为进口税、出口税和过境税。

在税率的确定上,一般国家都实行根据不同货物和不同国家区别对待的原则,对同一货物有进口税率和出口税率、普通税率和优惠税率之分。

通常,发达国家对出口货物均不征出口税,而发展中国家则对那些不鼓励出口或有财政收入意义的出口货物征收出口税。

大多数国家都要对进口货物征税,优惠税率较普通税率低,优惠税率适用于与该国政府有贸易互惠协议的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货物;普通税率则适用于与该国政府没有贸易互惠协议的国家或地区的进口货物。

关税具有保护一国民族产业的重要作用,因而有“关税壁垒”之称。

3.配额(quotas)答:配额是指一国政府对允许进口产品的数量限制。

进口配额又称“进口限额”,是指一国政府对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如一个季度、半年或一年)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所给予的直接限制。

在配额以内,该商品可以进口;配额以外,则不准进口,或征收较高的关税,或处以罚金后方能进口。

进口配额主要有绝对配额和关税配额两种。

(1)绝对配额,即政府对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数额,达到这个数额后,便不准进口。

这种进口配额又有全球配额和国别配额之分。

全球配额适用于来自任何国家的商品。

进口国政府主管部门通常按进口商申请的先后或过去某个时期的实际进口额批给一定的额度,直到总的配额发放完为止。

国别配额是指在总配额内按国家分配固定的配额,超过规定的配额便不准进口。

国别配额一般分为自主配额和协议配额。

自主配额又称“单方面配额”,是由进口国完全自主地、单方面地强制规定在一定时间内从某个国家进口某种商品的数量或金额。

自主配额一般参照各国过去年份在进口国进口的该商品中所占的比重,按一定比例确定新的进口数量或金额。

协议配额是由进口国和出口国政府或民间团体之间协商确定的配额。

(2)关税配额,即进口国对进口商品的绝对数额不加限制,而对一定时期内在规定配额以内的进口商品给予低税、减税或免税待遇;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征收较高的关税以及附加税,或处以罚金。

关税配额根据进口商品的来源,可分为全球性关税配额和国别关税配额;按照征收关税的目的,可分为优惠性关税配额和非优惠性关税配额。

优惠性关税配额是对关税配额内进口的商品给予较大幅度的关税减让,甚至免税,而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则按原来的最惠国税率征收关税;非优惠性关税配额是指对关税配额内的商品仍征收原来的进口税,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征收一定的附加税或处以罚金。

4.金融市场的开放(openness in financial markets)答:金融市场的开放是指一国政府或地区允许金融投资者可以在本国和国外金融资产之间选择的状态或趋势。

金融市场的开放一方面有利于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则会增加一国金融体系的不稳定因素,容易引发金融危机。

因此,即使在一些发达国家,例如法国和意大利,仍然还存在资本控制(capital controls),即对其本国居民持有的外国资产和外国人能够持有的本国资产进行严格限制。

但是,这些限制正在迅速消失,世界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金融市场的开放已是大势所趋。

5.资本控制(capital controls)答:资本控制又称“资本管制”,主要是指一个国家对国际资金的移动或外汇的进出加以管制,因此又称为金融管制或外汇管制。

一国国际收支如果发生逆差,则可对资金的流出加以限制,以减少国际收支逆差的扩大;反之则可对资金的流入加以限制,以减少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

我国是一个实行资本管制的国家,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已逐渐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资本管制有所放松,但整体而言,我国对资本项目的外汇管制仍然是比较严格的。

在中国当前的资本管制格局下,放宽长期建设性的资本流入(主要以FDI形式)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增长,严格限制短期资本流动使得国内资本市场免受外来短期投机资本的冲击。

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将自己置身于世界金融市场之外,金融自由化是不可避免的,放松资本控制是大势所趋。

6.要素市场的开放(openness in factor markets)答:要素市场的开放是指一国政府或地区允许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如公司可以选择在哪里进行生产,工人可以选择在哪里工作以及是否移民的状态或趋势。

在这种状态下,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可以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限制地自由流动,因而能够提高经济效率。

在短期和中期,相对于物品市场或者金融市场开放来说,要素市场的开放只起到了很小的作用。

7.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NAFTA)答: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是1994年1月北美国家间(美、加、墨)签订的旨在消除大部分贸易和投资壁垒以促进三国间自由贸易的协定。

北美自由贸易区根据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三国于1992年12月签订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成立。

该协定的基本宗旨是:逐步并最终取消成员之间进口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创造公平条件,增加投资机会;保护知识产权;建立执行协定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有效机制,促进三边和多边合作。

其具体任务包括:三国间的工农业产品进口关税的65%立即免除,或在6年内免除;墨西哥在4~8年内取消汽车及轻型卡车的进口贸易障碍;美国取消对墨西哥纺织品的进口配额;墨西哥开放金融市场,允许美国和加拿大银行与证券公司在墨西哥建立独资分行或子公司;三国中的任何一方在其他两国的投资均享受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等。

8.可贸易货物(tradable goods)答:可贸易货物是指参与国际贸易、价格随着国际价格变化而变化的货物;与之对应,不可贸易货物是指不参与国际贸易、价格由国内供求状况决定、不受国际价格影响的货物。

一般而言,这种对一国货物的划分主要是出于理论分析的需要。

货物的可贸易性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运输成本,运输成本是贸易的自然障碍,运费在商品总成本中的比重越低,商品越容易进行国际贸易;二是贸易保护的程度,表现为贸易国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即使运输费用很低廉,贸易保护主义也会阻碍国际贸易。

所以,可贸易货物在区域(国家)间的价格差异可以通过套利活动消除,而不可贸易货物则由于不可移动或套利活动的交易成本无限高,例如不动产与个人劳务项目,其区域间的价格差异不能通过套利活动消除。

9.实际汇率(real exchange rate)答: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的对称,指由货币实际代表的价值量所决定的汇率。

在金本位制度下,决定实际汇率的基础是铸币平价(Mint Parity)。

铸币平价即两国货币所含纯金量的比值。

除铸币平价外,实际汇率还受市场供求变动的影响并围绕铸币平价波动。

金本位制度崩溃后,纸币作为金属货币的法定代表进入流通,此时两国货币的金平价(Gold Parity)是决定实际汇率的基础。

金平价即货币的法定含金量。

在纸币流通制下,由于通货膨胀引起的纸币贬值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故纸币的法定含金量与其实际所代表的含金量常出现差距,于是导致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汇率不应由金平价来决定,而应以纸币实际所代表的含金量为依据。

10.名义汇率(nominal exchange rate)答:名义汇率是“实际汇率”的对称,指政府有关部门公布的汇率。

名义汇率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各国政府为了达到增加出口、限制进口的目的,对各类出口商品进行补贴或减免税收,对进口商品则征收各种类型的附加税,这时名义汇率等于实际汇率与财政补贴和税收之和或之差,用公式表示为:名义汇率=实际汇率±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另一种情况是,名义汇率指实际汇率加上一国通货膨胀率。

这表明,一国由于存在通货膨胀而使名义汇率高于实际汇率。

通货膨胀是直接影响币值、汇率与物价的重要因素,其后果必然是使币值下跌、物价上涨,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差距拉大,由此又必然导致出口商品的竞争能力削弱、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的亏损性失衡也加剧。

11.升值(名义、实际升值)(appreciation nominal,real)答:货币升值,与“货币贬值”相对而言,指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及其购买力的增加。

货币的名义升值是指用国外货币形式表示的本国货币的相对价格提高。

升值后的货币可以兑换为更多的其他国家的货币。

货币升值有刺激进口、抑制出口的作用。

一国的货币升值,通常是由国际收支持续顺差,外汇储备充足造成的。

当外汇供过于求,外汇汇率就下跌,本币汇率上升,货币升值。

实际升值,与实际贬值相对应,是指用国外产品形式表示的本国产品的相对价格提高。

如果把实际汇率定义为用本国产品形式表示的国外产品的价格,实际升值对应着实际汇率的降低。

实际升值意味着本国产品相对于国外产品变得更加昂贵。

实际升值与名义升值不同。

名义升值反映的是外国货币和本国货币之间汇率关系的变动。

如果将名义汇率定义为用本国货币形式表示的国外货币价格,则本币名义升值对应着名义汇率的下降。

因此,名义升值指的是货币相对价格的变化,实际升值指的是产品相对价格的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