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备考资料:以“指”为信阅读理解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完全解读(全国甲卷)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完全解读(全国甲卷)
化,在试题设置上有变化: 文本设置上,2022年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用的都是双文本,
这次这两个文体用的都是单文本,2022年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是小说和论说文, 2023年考查的是散文,且是名家巴金的作品。语言实际运用题2022年设置的是两 个语段5道题,今年是一个语段600多字解决5道小题。
备考指津
教师的角度:
1.注重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更凸显“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素养,今后教学中将全面依据和渗透核 心价值,更凸显语文性,而不仅仅是纯粹的考点教授。因此,学科核心素养将起到连接核心价值、 学科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作用,而高考命题也要体现兼顾学科核心素养的特点,将语文人文主题 和知识能力相融合,既注重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又强化人文性与价值引领,做到了思想性和 专业性的统一。
4-6 12 选择2道,
简答1道
7-9 15 选择1道,
简答2道
10-13 19 选择3道,
翻译2句
14-15 9 选择1道,
简答1道
16 6 填空题
17-- 20 选择题1道
21
简答题4道
考查内容
考查点
论述类文本阅读
文本信息的筛选、整合、提炼,论证分析,论证方法
实用类文本阅读(非连续性 科普文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文本组合)
备考指津
学生的角度:
1、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进一步降低死记硬 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 2、学生应认识到低效的学习方式只会带来无效的压力和负担,讲究备考复习时效性,不断 巩固阶段性复习成果。 3、重视现代文各种文体阅读的复习,夯实各种文体的特点,文言文阅读试题材料,不再限 于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知识点注重课内迁移,试题设问更加开放。 4、语言文字运用中对成语的考查形式灵活多样,注重辨析和实际积累与应用能力。 5、加强写作训练,在思辨表达中践行和培养“思维发展与提升”核心素养,发展和提升思 维品质,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要义,加强积累,勤学苦练。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阅读【相关概念】“非连续性文本”又称“间断性文本”,是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是以间断性的内容信息符号组成的一种综合性阅读文本。

它围绕一个事物或主题,提供数则相对独立的材料。

这些材料大多由文字、图标、漫画、数据、统计图表等多种材料组合而成,以一个话题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阐述中心话题。

各材料单独看是相对独立的,表达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合在一起又能完整地、全方位地表达意义。

各则材料之间的顺序并不固定,可以任意排序,没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在表意上具有非连续性特征,在形式上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考情分析】自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命题开始,实用类文本阅读由之前长期占主导地位的人物传记改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令人耳目一新。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试题命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1. 选材特点。

每个文本一般由3-4则相对独立的、非连续性材料组成,其中可能有一则材料为图表。

几则材料围绕同一主题,但各有侧重,形成互补。

选材多是新闻文本节选,如调查报告、专题评论等,多取材于社会生活热点。

如2019年全国、、卷三套试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材料分别涉及可移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国桥梁建设、中国志愿服务等,都是社会发展中的新鲜事物,体现社会发展的变革方向,反映社会发展积极变化丰富多元的一面。

2. 文本特点。

(1)客观性。

文字和图表所承载的信息内容都来源于生活,多为新闻材料,各材料内容的呈现以客观叙述为主,语言通俗朴实,具有客观性。

(2)非连续性。

文本由不同材料组合而成,结构跳跃性较大,彼此之间没有直接的内在逻辑关联,只是在某一主题的统摄下,根据命题者意图组织在一起,具有典型的非连续性特点。

(3)简明性。

文本中有平实的文字叙述,有醒目的图表展示,便于考生快捷、准确地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

材料避免长篇大论,没有复杂的段落结构。

(4)技术性。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要求对图表与文字之间的独立性与关联性进行科学解读,从阅读技术角度来说,要有较强的读图、读表能力以及合理归纳、准确概括的能力。

2024高考语文备考 巩固检测卷(二)及答案

2024高考语文备考 巩固检测卷(二)及答案

[课下巩固检测卷(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7分)材料一:从过去以“引进来”为主,到如今量质齐升、版权输出至众多国家和地区,近年来中国童书的创作和出版备受瞩目。

这既依赖于高质量的创作和设计,也得益于多样化的国际出版合作。

扬帆出海的中国童书,有信心让市场检验影响力和传播力,有信心赢得国外小读者的喜爱。

屡获大奖,中国童书受海外瞩目不久前,一本中国原创童书被列入英国《金融时报》“2019最佳童书”。

由陈佳同创作的《白狐迪拉与月亮石》是国际知名出版人巴里·坎宁安引进的第一本中国原创童书,他说:“这本书和作者陈佳同让我感受到一种全新的中国叙述故事的独特文化魅力。

”目前“白狐迪拉”系列图书的版权已输出到英、美、法、德等国。

中国童书屡获大奖,受到外国出版商的青睐。

在博洛尼亚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等国际书展上,中国童书出版企业的展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外展商。

英国著名童书出版社尤斯伯恩出版公司总经理皮特·尤斯伯恩曾对接力出版社总编辑白冰说:“我把我们的员工都放到中国展台上,希望让他们了解中国童书市场。

”这说明中国儿童文学创作更加受到关注,中国童书更加引起了国外出版公司的重视。

量质齐升,引进和输出逐渐平衡从主要引进海外童书,到如今中国童书输出国外,“走出去”与“引进来”正逐渐走向平衡。

我国庞大的市场需要大量优质童书。

此前,引进版童书曾是中国童书出版行业的热点。

如今,童书已成为我国出版业中发展快、效益好、竞争激烈的板块之一。

全国580余家出版社中有520多家从事童书出版,每年印制童书近9亿册,品种多达2.3万余种。

2019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中国儿童太空百科全书》与斯洛伐克的奥拉出版公司达成合作协议。

后者曾拿着样书请资深科普出版人审阅,结论是:“这本中国百科全书内容扎实可信、质量上乘。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板块一 专题二 第二讲 把握小说三要素,准解综合选择题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 板块一  专题二  第二讲 把握小说三要素,准解综合选择题

[备考方略•突破]
考点分解 重难突破
二、解题思路示范———————————————————————————— [典例]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 题。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 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备考方略•突破]
[备考方略•突破]
考点分解 重难突破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 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 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 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 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 去。
“作废倒不至于,不过现在卧铺都满员了,你只能坐
[演练巩固•提升]
强化训练 提高能力
“那我上哪里坐着呀?”她颤着声问。“坐边座上 吧。”列车员说,“没别的办法了。”“它立着我可怎么 坐呀?” 老女,你要是一 起身,它就自动立起来了!”胖男人一头钻进了被窝,人 们都对他投以鄙夷的目光。先前与胖男人险些大打出手的 那个吸烟男人很同情地看了老女人一眼,说:“唉,可惜 我买的是上铺,您也爬不上去,要不我就让给您去睡得
(1)有些选项涉及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内容涉及小说的情 节、环境、人物、主旨等,这类选项涉及的情节、环境、 人物内容多为显性,主旨内容多为隐性。 (2)有些选项涉及对艺术特色的分析,对艺术特色的解读, 需要分析思考,相对隐性;设置艺术特色题,又必然涉及 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 (3)小说选择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有些选项从小说局部 细微处设题,有些选项从对小说的整体理解方面来设题。
标注重点
标注理由
对应错项
选项句子中起修饰限 制作用的词语,尤其 是形容词

信息性阅读-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课堂

信息性阅读-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精讲课堂

HELLO
Part 03
常见的论述类文本
政论文
概念:政治性论文的简称,是指从政治角度阐述和 评论当前重大事件和社会问题的议论性文章。主要
1 包括社论、政治评论、思想评论、国际时事评论、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文章和报告等。
特点: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要用具有说服力的事
2
例和事理以及逻辑推理的方法来阐明作者的观点或 看法、辨明是非曲直,做到以理服人。
学术论文
概念:用系统的、专门的知识来讨论或研究某种
1 问题或课题的学理性文章。
特点:对科学领域中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问题进行探讨的
书面成果,一般有自己的中心议题、论证角度、论证体系和研
2
究成果,具有专业性、学术性、原创性、真实性和科学性的特
点。从表达方式上看,虽以议论与说明为主,但它的说明、记述、
备考策略
3.规范答题过程,提升答题速度与准确率 解答信息性阅读题,规范答题过程很重要。 选择题判断对错要从大处着眼,看与观点 和内容的吻合度,微观上一字一词的错误 辨析可稍稍淡化,也就是不死抠字眼。主 观题考查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分析现象、看 法,考查运用文本中论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 能力。要重点训练运用观点解释现象、解 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要在此基础上形成思 维建模,落实答题规范,反对本末倒置,死搬 硬套答题模式。
文体必备知识
信息类文本阅读最大的特点是非连续性,我们可能认为不必像连续性文本在做题前先进行整体阅 读,至多对每个单篇“整体”阅读一番就直接做题了。事实证明,这条路看似快捷,实则带来了不 少后续麻烦,诸如理不清头绪导致反复阅读等。这就表明:信息类文本在做题前同样需要一个整体 阅读和把握。表现在: (1)信息类文本形式上是“断”,内容上有“联”,阅读时需要把这“联”找出来,从而能居高临下, 更好地掌握多则文本的异和同。 (2)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题,都有涉及多则文本间异同比较的内容,如果不能整体阅读和把握,恐 怕答题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3)在答题过程中,多数选项并没有明确注明是“材料一”“材料二”之类,如果有了整体阅读和 把握后,就会快速而准确地锁定范围。 总之,有了整体阅读和把握,理解更精准,判断更快捷。

高考语文复习教材小说考点汇总梳理课件59张

高考语文复习教材小说考点汇总梳理课件59张

《哦,香雪》/铁凝 《哦,香雪》中多次写到“铅笔盒”,谈谈你的理解。
①小木盒是香雪的铅笔盒,它笨拙、陈旧;自动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现代文明 的象征。 ②作者借香雪对铅笔盒的追求,表现山村少女对城市文明的向往。 ③作者借助铅笔盒塑造了香雪这个人物形象,香雪对自动铅笔盒的追求表达了她 自我认识的觉醒,包含了她对平等人格的追求,以及她对改变自己命运与家乡命 运的憧憬。(人物与主题)
必修下册 《祝福》/鲁迅 1.小说中常常以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述,本文的“我”不是主人公,根据你的 阅读体验,“我”是怎样一个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 (2)作用: ①线索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 “我”既充当小说中的线索,又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 ②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作者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组织文字,展开情节,增强 故事的真实感; ③深化主题。"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通过"我"的所感,来抒发感情, 发表议论,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深化中心思想。
【答案】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虚构;文本二是纪实作品,强调真实。
教材选择性必修中册第80页第二单元“单元研习任务”
备考总规划——教考衔接
衔接点四:考查文体及分析与教材规划相同
(22年甲卷)文学类文本(双文本) 文本一《支队政委》(小说):虚构作品 文本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纪实作品
主观题第9题: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 并简要分析。
2.鲁四老爷、四婶、柳妈都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是都间接地与主人公有联系, 甚至左右了祥林嫂的命运,试以“柳妈”为例,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个人物的看 法。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断句新题型方略及文言文断句题练习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言文断句新题型方略及文言文断句题练习

01答题技巧:文言文断句遵循“两个原则”即:结构原则和意义原则。

(按结构和句意划分)断句方法如下:(1)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按照“主/谓”或“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句首语气词之后要断开,句末语气词之后往往断开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夫(乎)、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平、哉、矣、耳、焉、邪、耶、与、欤等。

如:①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②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③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孙权劝学》)(3)在转折连词前应断开。

如: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4)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断开。

如: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再而衰,三而竭”中“再”和“三”后面都省略了动词谓语“鼓”,“再”和“三”后面应作停顿,以体现谓语的省略。

(6)根据文意和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如:①其一|犬坐于前。

(《狼》)②山行|六七里。

①中“其一”是指其中的一只狼,作全句的主语,“犬”在句中作状语,修饰“坐”,译为“像狗一样”;②中的“山”修饰“行”,“山行”译为“在山上走”,它们都应连读。

(7)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如:①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②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8)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

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

如:①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口技》)②其夫呓语|既而儿醒。

(《口技》)(9)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如: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木兰诗》)02答题步骤1.通读全文,理解句意,然后结合整个句子的意思去断句或划分节奏。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2015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2015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安徽高考试题1023 16452015届皖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3题(9分)汉语“文化圈”汉语的书面语言任凭口语的差异流变,几千年不变如一,既是人类最古老的语言,也是人类最普遍使用的语言。

17、18世纪欧洲人最初接触汉语时,以为汉语曾经是世界上唯一一种世界性语言。

1669年,英国思想家约翰韦伯出版《关于证明中华帝国之语言有可能为人类最初语言的历史评说》,这部试图证明人类建造巴别塔之前讲的那种统一的语言就是汉语的著作,轰动一时。

半个多世纪以后,塞缪尔·舒克福特更加确定地重申了这一观点:“在地球上确实存在着另一种语言,它似乎有着某些标记,表明它是人类最初的语言,这就是汉语……”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扩张之前,汉语确实是最具有“世界性”的语言。

整个东亚与东南亚部分地区,经历了漫长的文化同化过程,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超越政治国家与民族、超越战争与敌意的“文化圈”。

礼制天下、世界大同的儒家思想,为这个文化圈奠定了普世主义理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个“文化圈”,就是以汉文字为媒介而拥有共同价值体系的文化共同体。

汉字构筑的东亚文化共同体在现代西方文明的冲击下出现解体的趋势,但其内在的共同价值却没有彻底失落。

汉语日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语言,出现在西方现代扩张高潮过后。

今日中、日、韩三国的经济规模总量直逼北美西欧,如果没有冷战后遗留在这一地区的意识形态与政治的隔阂,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

从世界人口结构看,中、日、韩以及散居在东南亚和世界各地的5000多万华人,已占世界总人口的30%。

这是古老的“汉字文化圈”为汉语作为一门世界性语言提供的可能性基础。

一种语言超出本国或本民族范围向外辐射,称为语言“出超”。

当然,语言的“出超”,有着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

而今天海外兴起的学汉语热潮,是中国和平发展的结果,是中国文化魅力的吸引使然,是海外学习者的自愿选择。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信息类文本阅读专题练习(附答案与解析)

新课标卷地区选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刘勰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认为好的说辞或纵或擒,要看情势的需要。

他还说,“凡说之枢要,必使时利而义贞”“披肝胆以献主,飞文敏以济辞”,即认为说辞的关键,要对当时有利,意义正确,忠于为君,敏于成事。

这些话,对烛之武劝秦穆公退兵,完全是切合的。

烛之武说秦穆公。

先退一步,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肯定秦晋围城一定胜利。

然后反过来说,用了四层转折。

一层是郑亡以后,秦国得不到郑国,对秦国无利,所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二层是灭亡了郑国有利于晋国,即“亡郑以陪邻”。

三层是加强了晋国就削弱了秦国,即“邻之厚,君之薄也”。

这三转就说明了灭亡郑国对秦国的不利。

四层是放过郑国,对秦国有利,即“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这些是就当前的情势说的,用的是一纵一擒,一放一收。

说到这里好像话已说完了,但烛之武还要进一步说。

因为以上讲的灭亡郑国以后,对秦国无利而有害,都是推测,推测的话还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还得举出事实来做证,证明这种推测是正确的。

烛之武再引过去的事实做证。

说秦穆公曾经帮助晋惠公,送他回国即位。

晋惠公愿把焦、瑕两邑送给秦穆公作酬报,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筑防御工事拒绝秦国,说明晋君是背恩的。

从而证明秦军帮晋军灭亡郑国以后,晋国也会背恩抛弃秦国,使秦国不利。

因此再作进一步推论,晋国占领了郑国,又会向西侵占秦国。

说到此,才算把秦穆公说服了。

这就是刘勰说的“言资悦怿”“动言中务,顺情入机”。

(摘编自周振甫《〈烛之武退秦师〉赏析》)材料二:对于军事斗争来说,光是雄辩的口才并不够,大凡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要想凭外交口才得到是不现实的,主要还是凭实力。

然而,郑国没有相当的实力。

烛之武面临的艰巨任务是:缺乏实力的后盾,要在谈判中以口才战胜实力。

谈判实际上就是辩论。

对立的双方利害关系相反,没有共同语言,必须有一个双方认可的前提,才能把辩论转化为对话。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真题(含解析)

2023年新高考全国Ⅰ卷语文真题(含解析)

@备考资料首选通过无忧轻松拿下考试基础阶段—专业知识刷题阶段—重点题库冲刺阶段—押题点睛考点覆盖—精编习题紧扣考纲—直击考点历年真题—押题抢分本封面内容仅供参考,实际内容请认真预览本电子文本祝您考试顺利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

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

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

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

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

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

《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

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

《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

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

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高考语文引用文采强化训练及答案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高考语文引用文采强化训练及答案

高考语文引用文采强化训练及答案作文专题0218 0909高考语文引用文采强化训练及答案1.在下面①、②两处横线上填人适兰的语句,使①与前后语句顺畅连接,使②构成对前面语句的总结。

在我们悠久的人文历史上,潇洒的高人雅士不可胜数。

他们的潇洒各有千秋,有庄子“鲲鹏展翅九万里”的潇洒,有曹孟德“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潇洒,①有的潇洒,有谭嗣同“我白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潇洒……他们的潇洒,②,,早已超越了表面的行为举止。

2.模仿前两句的句式,在横线处再续写两个句子。

我梦想,来到塞外的大漠中,在夕阳的金黄里,感受“长河落日圆”的情怀;我梦想,坐在家乡的明月下,在满月的银辉中,奉会“月是故乡明”的感慨;;。

3.在横线上仿写句子。

我眼中的“潇洒”,不是鲜衣美食,不是挥金如土,更不是我行我素,它是一种人生态度,它的涵盖面极广:它是空灵洒脱的风骨,它是独立特行的风范;它是富贵不淫,贫贱不移的志向;它是的襟怀。

在不同的环境下,“潇洒”有它各自不同的体现;它既可以是“采菊东篱下”的悠然.也可以是“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放;它既可以是,也可以是。

周恩来在国际政坛纵横捭阖,风度翩翩,是为潇洒;徐虎为平民百姓默默奉献,无悔一生,是为潇洒;就连花季中的桑兰.遭遇噩运.却始终微笑着面对亿万关心她的同胞,这不也是潇洒的最佳诠释吗?4仿照下面的例句,用“风”开头写句子。

花,有杏花,比如“杏花墙外一枝横,半面宫妆出晓晴”;有杨花,“杨花榆荚无才思,唯解漫天作雪飞”;有梨花,“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5.以“思考”为话题,尽量引用古诗,写一个不少于l00字的片断。

6.以“思念”为话题,运用引用写—段话。

参考答案1①(有)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潇洒)。

或:(有)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潇洒)。

或:(有)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潇洒)。

②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显露了非凡的个性。

2.我梦想,来到江南水乡中,在绿波的荡漾里,感受“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意境;我梦想,来到奔腾的长江边,在高高的山坡上,领略“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气势。

SAT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SAT阅读真题及答案解析

SAT考试真题是很重要的备考资料,那么,很早以前的真题资料还有参考性吗?其实大家可以先以最近真题为主,以前的真题资料为辅进行练习。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整理了一篇SAT阅读题目以及答案解析,供大家参考。

Passage 1Every age, after his own, has gone in search of Shakespeare. The first biography was written in 1709. Now it is a poor year for the Shakespeare business when two or three more do not show up on bookstore shelves. We want to know who he was hoping that the narrative of his life will somehow explain the genius of his writing. But it never does. We find him but who we find only adds to the mystery. How is it that a man without a university education, a glover's son from a small Warwickshire market town, could have written the plays and poems that have spoken to generations of readers and theatergoers?每一个时代,都在追寻莎士比亚。

他的第一本传记写于1709年。

现在对于莎士比亚作品生意来说,这的确是糟糕的一年,因为他的作品在书架上再也没有超过两三本。

我们希望知道他的人生故事能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他为什么是写作天才,但是这不太可能实现。

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作文“敬畏”【淘夭夭小学中学资料铺

高考语文备考资料 作文“敬畏”【淘夭夭小学中学资料铺

“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人生的行为准则。心怀敬畏,才能有如履薄冰的谨慎 态度、战战兢兢的戒惧意念。不该想的不想,不该要的不要,不该拿的不拿,不踩不越 权力、金钱、名利的“红线”,永远保持内心的执著和清静,恪守心灵的从容和淡定。 中国在大疫面前,面对群众、面对生命,心存敬畏,把人民的健康权和生命权放在第一 位,让新冠肺炎患者,哪怕是70岁的老人都得到有效的救治。而反观美国在新冠肺炎期 间的态度以及他们的死亡人数,在经济与利益面前,美国政客口中的所谓人权,对疫情 下的美国民众而言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这无疑是对公共卫生安全、民众生命健康无 视无畏的结果。再反观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医生刘某在医疗过程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 反观社会上出现的毒奶粉事件、豆腐渣工程,反观某些官员妄自尊大、盲目浮躁、利欲 熏心、权势至上……这些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有些人没有敬畏之心而变得肆无忌惮、 为所欲为、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要以此为戒,要常 怀敬畏之心,遵纪守法,坚持做人的原则,坚守道德底线;常怀敬畏之心,尊重规律, 坚定做人的信仰,追寻科学真理。只有心怀敬畏,才会牢记“慎独”,才有危机感,才 能守住自己的底线,才能还世界一个真正的澄澈与庄严。
关于刘某的举报前几日在网上疯传,举报内容不仅让外界瞠目结舌,在 医疗行业内部也引起了轩然大波,有医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自 己坚决不相信“业内有这么坏的同事”。
被举报的刘某到底干了什么?从网上的信息看,主要体现在过度医疗层 面:频繁对已无手术指征的病人施以高额治疗;频繁对急诊病人进行机器 人手术,收取高额费用;只要找他看病,稍微有点异物倾向,就先做化疗 等……湘雅二医院“存在不规范行为”的初步回应,基本证实了网上的举 报内容并不是空穴来风。
3.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为医。 ——著名医学家、现代外科之父裘法祖

2012高考语文试卷分析:词类活用主要有几种情况

2012高考语文试卷分析:词类活用主要有几种情况

2012高考语文试卷分析:词类活用主要有几种情况4.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

在古代汉语中,原属于甲类事物的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时可以临时用作乙类词,或词性未变,但临时具有一种新的语法功能,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多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活用,数词、代词有时也可以活用,所以,词类活用又叫做“实词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活用a.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如: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未枯。

b.名词活用为使动词,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c.名词活用为意动词,如:邑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d.名词作状语,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2)动词活用a.动词用如名词,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动词用如使动词,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c.动词用如意动词,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形容词活用a.形容词用如名词,如: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b.形容词用如一般动词,如:山多石,少土。

c.形容词用如使动词,如: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d.形容词用如意动词,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4)数词的活用数词活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

5.文言翻译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要做到以下四点:(1)译文要信、达、雅。

所谓“信”,就是要忠于原文,不误解,不遗漏,不牵强附会,不随意增删内容;所谓“达”,就是无语病,做到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要求;所谓“雅”,就是译文的用词造句要讲究文采,做到文笔优美。

(2)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在文言文翻译中,从词语到句子结构,能直接对译的,就直接翻译,对号入座,以体现原文的造句特点;直译有困难的地方,在忠于原文的前提下,对词语或句子结构进行灵活的翻译。

(3)恰当补充与删减。

文言文在一定的条件下常省略的一些成分,翻译的时候,这些成分要及时补充出来。

文言语句中的一些语气词、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的虚设部分,翻译时要不吝删掉。

(4)正确调整语言顺序。

在翻译中,凡是原文语序与现代汉语一致的语句,其语序要遵循不变;凡是与现代汉语不一致的语序,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来翻译,如倒装句的翻译。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2015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高考备考资料精编_2015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比较阅读

2015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比较阅读诗歌鉴赏0522 20462015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比较阅读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6分)从军行陈羽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

(2)关山:山川关隘。

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1.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2分)2.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4分)二、阅读下面的两首诗词,完成后面的试题。

(8分)五古•溪居唐•柳宗元久为簪组①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衣榜②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释】:①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

②榜(搒)péng<书>用棍子或竹板子打。

鹧鸪天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①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②。

【注释】:①青旗:即酒招,也称青帘,是卖酒的标志。

(1)柳宗元,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感于当时散文文风的浮躁和柔弱,他和一起掀起了著名的,以期改革当时的文风。

辛弃疾,字,号,是南宋著名抗金词人,他的词笔力雄厚,慷慨悲壮,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2分)(2)从整体上看,这两篇作品都写的是农村的田园生活,但诗人的描摹角度和思想情感却不尽相同,请做简要的分析。

(6分)三.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⑴两首送别诗都写了猿声,请简要说明二者在对猿声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4分)答:⑵第一首诗中的“江风引雨入舟凉”与第二首诗中的“青山万里一孤舟”都写得景中有情。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全国卷)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行(háng)伍彳(chì)亍着(zháo)装少不更(gēng)事B.造诣(yì)校(xiào)对珐(fà)琅茕(qióng)茕孑立C.蟊(máo)贼弹劾(hã)勖(xù)勉鲜(xiān)有所闻D.圭臬(niâ)肖(xiào)像迤(yǐ)逦咄(duō)咄逼人答案:D。

【A着(zhuó)装B校(jiào)对C鲜(xiǎn)有所闻】【解析】行伍(háng wǔ):(1)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

后用“行伍”泛指军队(2)排列的行列。

彳亍(chì chù):慢步行走;形容小步慢走或时走时停。

着装(zhuózhuāng):(1) 穿着服装(2) 服饰。

少不更事(shào bù gēng shì):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造诣(zào yì):指学问、艺术等达到的程度。

(用于在某行业有一定成就的人,也就是一般用在有名气的人身上。

)校对(jiào duì):(1)根据定本核对抄本或根据原稿核对校样,订正差错。

(2)从事校对工作的人。

珐琅(fà láng):涂料名。

又称“搪瓷”。

用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

茕茕孑立(qióng qióng jiã lì):形容一个人无依无靠,孤苦伶仃。

蟊贼(máo zãi):(1)吃禾苗的两种害虫(2)喻危害人民或国家的人。

【2024备考】从高考真题研究备考策略——信息类文本专题突破

【2024备考】从高考真题研究备考策略——信息类文本专题突破

【2024备考】从高考真题研究备考策略——信息类文本专题突破透视近几年高考真题【2023年新高考I卷】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的西方媒体在报道时使用了哪些“竞争性真相”。

(4分)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关于藜麦的新闻报道结论有误?请根据文本概括。

(6分)【2023年新高考Ⅱ卷】4.材料二最后两段使用“敲诈”“斗智”“拷问”等词语,请简析其作用。

(4分)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调查研究中的“客观”,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6分)【2022年新高考I卷】(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 现已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处理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的黄金准则。

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

(4分)(2)如何推动中国古典诗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4分)【2022年新高考II卷】(1)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杨宪益与霍克思对译文艺术性的理解有何不同。

(4分)(2)评价一部中国典籍译本是否优秀,可以有哪些标准?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6分)【2021年新高考I卷】(1)请简要分析材料-和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4分)(2)嵇康诗有“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句,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6分)【2021年新高考II卷】(1)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

(4分)(2)互联网上,有年轻人为炫耀技术故意在网络植入病毒,导致病毒传播。

请根据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6分)【2020年新高考I卷】(1)请结合材料内容,给历史地理学下一一个简要定义。

(4分)(2)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6分)【2020年新高考II卷】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信息类文本三步读文法一、勾画重点词句1.勾画论点句论点通常用判断句表述,在文章的开头或在“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因此”“归根结底”等词之后。

2.勾画论据“如”“例”等句可迅速把握事实论据3.标注关键词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代词;④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2024年地理全国新课标卷36题第(1)(2)问说题

2024年地理全国新课标卷36题第(1)(2)问说题

2024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卷36题第(1)、(2)问说题1、赏题析题(1)原题展示(2024年新课标卷)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政府推行疏解政策,城市功能和人口从东京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分散。

2000年,颁布相关法规,进一步促使大型商业设施(大型购物中心和网购物流中心等)在东京都市圈外围地区开设,然而由于经济长期低迷,东京中心城区的活力下降。

为了扭转这种趋势,东京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减少土地利用限制等措施,促进大型购物中心在中心城区再集聚,如图示意2019年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

①指出2000年前后东京都市圈大型购物中心分布的变化特点。

②说明交通布局对东京都市圈大型购物中心分布的有利影响。

(2)命题背景、高考要求本题以东京都市圈大型商业设施的分布为案例,对照落实学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考查学生两方面能力:①对影响服务业区位选择因素的理解和认识:②联系实际和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地理问题的能力对照《课程标准》,本题考查: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

本题第一问体现能力①②,第二问体现能力①②③。

(3)考查内容及考点分布第一问设问:指出2000年前后东京都市圈大型购物中心分布的变化特点。

①出自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见下图),属于人文地理;②对应课标Ⅱ级要求:服务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③教材具体要点:交通运输变化对服务业网点布局的影响;第二问设问:说明交通布局对东京都市圈大型购物中心分布的有利影响。

①出自教材必修二第四单元(见下图),属于人文地理②对应课标Ⅱ级要求:交通运输与区域发展③教材具体要点: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2、解题过程第一步:审设问关键词、图例、注记等,信息和设问间建立联系第二步:审材料仔细阅读图文,挖掘隐含信息,提取有效信息第三步:迁移知识联系教材,拓展地理思维;主动迁移材料,针对具体设问,组织答题思路第四步:规范答题整合信息,转化术语,分点分层,规范答题根据以上四个步骤解36题:东京都市圈包括东京中心城区及外围地区。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信息必刷卷02(全国卷专用)(原卷版)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卷-信息必刷卷02(全国卷专用)(原卷版)

绝密★启用前2024年高考考前信息必刷卷(全国卷专用)02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高考命题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注重考查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注重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2023年全国卷依然保持原来的势态,呈现出“适应性”特点,但是在继承的过程中又有部分创新,包括设题方式、选择题数量以及大单元教学方面,这极大可能代表着2024年高考语文命题的方向,也符合持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的趋势。

2024年高考语文将更强调学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体现教考衔接的命题趋势,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名篇名句默写和作文等题型中衔接课本单元研习任务和课内文言实词、虚词;同时注重“因文设题”“以材设题”,保证题目设置与文本特点的紧密衔接。

试题尽量囊括语文教学的知识点,同时也注重考查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特别是在试题的设置上尽量以教材为基础,文言文阅读的第2道选择试题,就与教材相联系,情景默写更是紧紧抓住教材,教材是备考的基础,在知识点灵活运用的前提下,自然会游刃有余地解决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道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籍史”与“书史”,二名虽然只有一字之差,意味上却有很大的区别。

在现代大学的文献学和图书情报学领域中,早就有关于书史的教学和研究成果。

可以说,在“书籍史”舶来以前,“书史”一名行之已久,至少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了。

中国书籍史研究方兴未艾,可以结合传统文献学、中国书史和西方书籍史研究的思路,建构中国的书籍史研究体系。

书籍史的研究,可以从各种专题史的角度展开。

将书籍研究与各种史学、文化学相结合,开展书籍社会史、书籍经济史、书籍史料学、书籍阅读史、书籍艺术史、比较书籍史的研究。

所谓比较书籍史既可以是中外书籍史的比较研究,也可以是各种汉籍之间的比较研究。

域内汉籍与域外汉籍之间,东亚汉籍的和刻本(也称日本本),朝鲜本和越南本之间的比较研究,也是比较书籍史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指”为信
在长期的观察和思考中,先民认识和掌握了指纹的结构与特性。

并利用这些结构与特性的指代功能,逐渐开发出了指纹的使用价值。

中国是世界上公认最早使用指纹的国家。

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馆珍藏着一枚中国古代泥印,印的正面写着主人的名字,反面印有一只拇指的印痕。

据考证,这颗罕见的泥印距今已有2000多年,算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指印印泥了。

很明显,指印在这里代表着“自己”。

秦汉时代盛行封泥制。

那时人们将竹简木牍作为书写的载体,发信使将竹简木牍用绳捆缚,然后在绳端结合处用泥封闭,泥上加盖官私印章,以防别人偷拆。

据实物资料证实,从西周至秦汉时期,印章与指纹可交替使用,民间无印章者,“盖印时阑之以指耳”,或同时捺押印章指印。

契约应用指纹签署的做法大约出现在西汉初期,最早的做法是业主在竹简上“画指”。

所谓“画指”,是指由书契人书写契文,在契尾一一开列双方当事人及见证人、保人(指中间人)等的姓名,然后个人在自己名字下方,按照男左女右的原则,画中指、食指两节或三节长度的线段,并在指尖、指节位置画上横线,以示契约由自己签署。

有人统计过,在吐鲁番和敦煌出土的汉至五代的契约文书中,凡落款部分尚保存完好的,“画指”签署方式最为普遍。

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订立田宅买卖、婚姻家庭、人口买卖和财务借贷等民事契约的签署。

公元851年,阿拉伯商人索拉罗在他写的《大唐风情》中记载:“此地,无论谁向人借钱,都要立借票(借据),借债人须要用中指和食指在借票上并排在捺印。

如果双方签订契约,那么双方的指纹就印在两纸骑缝处,恰如符木相偶。

”唐以后,官府中兵丁名册、狱词、划供等,均有以指印为证的文字记载及实物留下来。

宋以后,在人口买卖契约和离婚修书上,普遍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

这种传统做法沿袭至民国时仍然很普通,指纹博物馆就藏有这样的文件。

那是民国25年山西人蔚成全卖掉妻女所立的《订婚证书》及《婚约》。

原来蔚成全将妻子卖与同乡覃守荣后,其妻便与覃守荣订立婚约,证婚书上还要知见人、代笔人等都要签字画押,蔚成全本人以主婚人的身份出现。

他们还在订婚书上捺按了指纹和手印,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规避法律的惩罚,二是大家的面子都好看。

指纹作为契约文书的签署标志,具有法律的效力。

其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既推动了古代契约制度的发展完善,又丰富了中国指纹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同时,它也为现代
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从指纹这里似乎再次得到了印证。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基于长期的观察与思考,先民在掌握了指纹的结构和特性之后,开发了指纹的实
用价值——以“指”为信。

B. 美国芝加哥菲尔特博物院珍藏的那枚中国古代泥印,正面刻着的名字与反面印有
的拇指印痕属于同一人。

C. 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最早应用指纹的国家,中国最古老的指印印泥大约出现在距今
2000多年前。

D. 按押指印以示信用的做法自古沿用至今,指纹作为契约签署标志无论在古代还是
现代都具有法律效力。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秦汉时期,需要使用指印的封泥制盛行一时,于是人们在捆束竹简和木牍的绳端
结合处使用封泥并在泥上加盖官私印章。

B. 西汉时期,在竹简上“画指”可表明契约由相关人等共同签署,这种当时最普遍
的做法也是最早用指纹签署契约的做法。

C. 唐时,指纹已经广泛应用于田产买卖等民事契约的签署,唐人订立契约须双方指
纹像符木相偶一样印在两纸骑缝处。

D. 民国时,在人口买卖契约或婚约的证书上采用捺指纹或是压手印的做法仍然很普
遍,目的是使契约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实物资料证实,西周时有交替或同时使用印章与指引的做法,后来这种做法虽
然有变化,但没有影响指纹在契约文书上的运用。

B. 阿拉伯商人索拉罗的记载表明,指纹在借贷上的广泛运用,既丰富了中国指纹文
化的内容和形式,也为现代信用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 从一枚古老的指印泥印代表着“自己”,到指纹成为契约文书上具有法律效力的签
署标志,中国“以‘指’为信”的做法延续2000多年。

D. 从指印泥印到画指再到按押指纹,中国古代契约制度在发展中不断完善。

对指纹
指代功能的利用,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智慧。

1-3.C A 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