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合集下载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5.2土壤的形成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5.2土壤的形成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学生用书P72]一、土壤1.定义: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 1.自然因素(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物成土母质――→气候、生物长期作用土壤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 性质(1)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质地: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沙和黏粒较多,含沙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较多,含粉沙和黏粒较少。

(2)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如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铁、锰、镁、钙的含量,要显著地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中钙的含量最高,而硅、钠、钾的含量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1)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2)低温有利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存。

(3)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植被具有重要作用,植被类型能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不同的植被类型,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同。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4)地形①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

②在陡峭的山坡上,土层较薄。

③在平坦的地方,土层深厚。

(5)时间: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2.人类活动(1)积极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三、土壤剖面1.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植被及土壤5.2土壤形成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植被及土壤5.2土壤形成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学生用书 P72]一、土壤1.定义:陆地表面拥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松散表层。

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供给并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计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1.自然因素(1)成土母质成土母质为岩石风化物天气、生物成土母质――→土壤长久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成土母质的粒度影响土壤质地: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含粉沙和黏粒许多,含沙粒较少;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含沙粒许多,含粉沙和黏粒较少。

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

如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其铁、锰、镁、钙的含量,要明显地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此中钙的含量最高,而硅、钠、钾的含量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天气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2)天气降水微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1)土壤有机质多集中在土壤表层,直接影响土壤肥力的形成和发展。

低温有益于土壤中有机质的保留。

是土壤有机质的根源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植被拥有重要作用,植被种类能直接影响土壤形成方向不一样的植被种类,所形成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不一样。

丛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

地形①在山区,跟着地势的高升,土壤的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明显的垂直分化。

②在峻峭的山坡上,土层较薄。

③在平展的地方,土层深沉。

时间:在适合的天气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成熟。

2.人类活动踊跃影响:人类活动能够培养出一些肥饶、高产的耕种土壤,如水稻土。

悲观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致使土壤退化,如肥力降落、水土流失、盐渍化、沙漠化、土壤污染等。

三、土壤剖面1.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色各异的、大概与地面平行展布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聚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土层腐殖质层:土壤腐殖质累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土层淋溶层:因为淋溶作用使得物质迁徙和损失的土层,有机质含量低,色彩较淡淀积层常与淋溶层相伴存在,是土壤物质积淀、累积的层次母质层和母岩层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原始物质基础,母质层为松散的风化碎屑物质,母岩层为坚硬的岩石一、判断题1.陆地表面的松散表层就是土壤。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5章 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 第2节 土壤的形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第5章 地球上的植被和土壤 第2节 土壤的形成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4.其他因素
(1)地形
山区
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 显著的垂直分化
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10 ___较__快___,不容易发育成
陡峭的山坡 深厚的土壤
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11 __较__慢____,成土母质容易
素。
壤形成过程与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识别土壤的重要性及养护措施,保护和 改良土壤,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答案】C [解析]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养分的最初来源;发育在洪积物和冲积 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硅的含量明 显低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
平坦的地方 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 素养提升·增效培优
课后 限时训练
地理 必修 第一册 配湘教版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2)时间:反映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
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12 __成__熟____。
(3)人类活动
课前 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 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考点一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有关气候与土壤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物含量少 B.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和微生物分解都较快 C.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土壤多呈碱性 答案:B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1.土壤剖面: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由一些形态特 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_平__行__展__布__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
有机层: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 土层腐半 殖分 质解 层的 :土_有 _壤_机 _腐_质 _殖__质_为积主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2.人类活动 (1)积极影响: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高产的耕作土壤, 如_水__稻__土____。 (2)消极影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可导致土壤__退__化_____,如 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栏目 导引
三、土壤剖面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腐殖质层
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淋溶层
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 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土壤层 淀积层 母质层 母岩层
特点 淋溶层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质地黏重、
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坚硬的岩石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本部分内容讲解结束
栏目 导引
栏目 导引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二、选择题

【新教材】5.2 土壤的形成同步练习(1)(解析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5.2 土壤的形成同步练习(1)(解析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下面为两个中国小朋友的通话内容,明明说:“我的家乡,冬季树叶都落了,看不到绿色,真没意思。”贝贝
说:“我的家乡,树木四季常绿,那就从我的家乡运些树苗去栽吧。”据此完成 1、2 题。
1.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的影响
B.河流的影响
C.纬度位置不同
【答案】D
【解析】土壤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故其涉及的圈层有 4 个。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说明( )
A.生物是土壤形成中最活跃的因子
B.生物是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
C.春季,微生物分解作用非常迅速
D.生物风化使有机残体归还多
归根,成为土壤的一部分,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来源,并没有强调
B.湿热地区土壤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
C.冷湿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有机质积累多
D.气候的分布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土壤的分布规律
【答案】C
【解析】冷湿环境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干旱、高温地区土壤环境有机质积累少。
4.四川盆地的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这说明四川盆地紫色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1)土壤是自然地理圈层互相紧密接触的过渡地带,图中①属于__________圈,②属于__________圈, ③属于__________圈,④属于________圈,⑤属于________圈。
(2)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________的一面“镜子”。例如,黄土高 原土地资源过度开垦,不仅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也是造成________地区洪涝、风沙等灾害的重要原因。
()
A.气候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第1课时成土因素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第1课时成土因素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1.能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不同土层的特点及主要成因。

(地理实践力)2.能够辨别给定区域的土壤类型,归纳土壤的组成物质特点。

(区域认知)3.能够从地理环境各要索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土壤和其他要索的相互关系。

(综合思维)4.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土壤形态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第1课时成土因素自主学习·必备知识基础预习一、土壤的概念及物质组成1.定义:陆地表面具有一定① 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由② 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2.作用:土壤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协调水分、养分、③ 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

二、成土因素1.成土母质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④ 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的⑤ 破坏作用,称为⑥ 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使岩石⑦ 破碎,形成结构⑧ 疏松的风化物。

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⑨ 化学性质。

2.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⑩ 水热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3.生物(1)生物是土壤⑪有机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⑫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

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⑬低于 (高于/低于)草地。

4.地形(1)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⑭垂直分化;(2)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⑮较快,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3)在⑯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容易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5.时间时间作为一个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发育的历史动态过程。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⑰长,土壤就越⑱成熟。

6.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方面。

积极影响如我国南方地区在人类长期的耕作和培育下,形成了⑲水稻土(土壤类型)。

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跟踪训练含答案

新教材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第2节土壤的形成跟踪训练含答案

湘教版必修一第五章地球上的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跟踪训练一、单选题下图为美国部分农业专门化地区分布图。

完成下面小题。

1.从气候角度考虑,最适宜规模化种植水稻的是()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2.与乙地相比,甲地土壤较贫瘠的主要原因有()①冬季气候较湿冷②以森林植被为主③第四纪冰川侵蚀④夏季降水量较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图示意祁连山黑河上游三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变化。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关于土壤有机碳密度说法正确的是()A.随深度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密度下降很大B.相同土壤深度,高寒草甸的有机碳密度最大C.土壤有机碳密度呈现显著的表层聚集性D.表层高寒沼泽草甸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4.影响黑河上游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成土母质B.气候C.植被类型D.地形地势左图中Ⅰ、Ⅱ、Ⅲ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表示四种土壤。

右图是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5.最接近理想土壤的是()A.①B.②C.③D.④6.下列关于土壤形成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正确的是()A.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B.灌溉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C.气候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D.收获农作物剥夺土壤的部分有机质7.土壤是自然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又是植物扎根立足的场所。

我国东北地区是黑土地,成都平原分布着紫色土,江南丘陵分布着红壤。

据此回答下题。

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含有丰富的磷、钾等养分,说明( ) A.植物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B.矿物质是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C.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影响巨大D.空气的氧化作用对土壤形成起重要作用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8.下列有关土壤说法错误的是()A.土层厚、层次多或分层明显,表明土壤发育程度高B.土壤的颜色、有机质含量等,可以反映环境因素对土壤形成过程的影响C.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不全是自然土壤D.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就是土壤9.关于土壤剖面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棕色或红棕色B.淋溶层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C.淀积层有机质在此积累,含量高D.母质层为坚硬的岩石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1册 课后习题 第五章 第二节 土壤的形成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后篇巩固提升必备知识基础练土壤是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不同的土壤可以反映出不同的气候、地表物质、地形、水文条件、生物及人类活动情况。

下图为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

读图,完成第1~4题。

1.下列有关生物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B.绿色植物促进了耕作土壤的形成C.生物作用与土壤肥力关联密切D.树木根系很深,提供给土壤表层有机质多2.关于成土母质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B.发育在残积物和坡积物上的土壤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C.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D.基性岩母质上的土壤中硅的含量明显高于酸性岩母质上的土壤3.关于气候与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和土壤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B.在寒冷条件下,有机质分解缓慢C.从干燥的荒漠到热带雨林,化学与生物风化逐渐减弱D.气候还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外力地貌形态以及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等,间接地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4.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2.C3.C4.C牙刷草是铜矿的指示植物。

“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

据此完成第5~6题。

5.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A.生物B.气候C.地形D.成土母质6.下列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逐渐加厚6.C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3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的形成课后限时训练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第二节【A基础培优练】时间:40分钟总分:65分(知识点1:成土因素。

知识点2:土壤剖面)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知识点1](2022年河北省级联测联考)草炭土常由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组成,其中有的还保持着植物根、茎、叶等的原形,颜色包含未分解的黄棕色、半分解的棕褐色甚至黑色,其有机质含量多在50%~87%,土质松软。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草炭土基地采用深层采挖、表土还原方式,根据不同需要研制出适用于草坪、花卉、育苗等的专用草炭土,并销往全国各地。

据此完成第1~2题。

1.草炭土保持大量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的环境条件是( )A.春季风力大B.夏季光照强C.秋季湿度大D.冬季气温低2.家庭养花用草炭土,主要是因为( )A.矿物质多B.保水透气C.重量很轻D.不发病害【答案】1.D 2.B【解析】第1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生物在一定的温度、湿度下腐烂形成腐殖质,为土壤提供有机质。

夏季光照强,气温高,秋季湿度大,微生物活动旺盛,有机质会迅速被分解,不利于草炭土保持大量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春季风力大小对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影响甚微;黑龙江纬度高,冬季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慢,枯枝落叶不易腐烂变质,因此,草炭土保持大量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

第2题,根据材料“其有机质含量多在50%~87%”可知,草炭土含有机质多;“土质松软”,含“半分解或未分解的有机残体”,说明草炭土保水透气性好但重量较重;土壤有机质含量多,土壤肥沃,花长得茁壮,不容易生病虫害,但不能避免病虫害。

[知识点1]读土壤与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影响土壤形成最活跃的要素是( )A.风化基岩B.气候C.地形D.生物4.图示区域( )①地表径流量与植被覆盖率呈负相关②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较浅薄③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④地下径流量受当地气温影响大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答案】3.D 4.A【解析】第3题,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新教材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 1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 11 - 第五章综合实践活动.......................................................................................................... - 22 -第一节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热点链接】2020年3月11日,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2019年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显示,2019年我国全年共完成造林706.7万公顷、森林抚育773.3万公顷,种草改良草原314.7万公顷。

截至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达22.96%,森林面积2.2亿公顷。

2019年新增的森林类型主要是什么?提示新增的森林为人工林,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标准核心素养定位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说出主要植被类型。

水平2:根据景观和影像图,归纳主要植被类型的景观特点。

水平3:运用地理资料,说明影响植被的自然环境条件。

水平4:结合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布局植被。

综合思维:分析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运用地图,说明植被分布规律,说出主要分布地区。

地理实践力:观察学校所在地植被类型,探讨其与环境的关系。

一主要植被1.概念:植被是覆盖一个地区的各类植物群落的总称。

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本章达标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本章达标检测(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本章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50分)“朋友圈里学地理”,下图是某市地理教研员牟老师发的一则朋友圈。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拍摄地自然植被属于( )A.常绿硬叶林B.针叶林C.常绿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2.图示该市中有很多这样的植物,制约其生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土壤B.气温C.降水D.光照辽宁省是我国少有的枫树占主体的红叶树种分布区。

每到秋季,从辽东到辽西都可以邂逅“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景象。

下图是几张不同的枫叶图片。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与热带雨林植被相比,枫树所在区域的植被特征是( )A.高大茂密B.群落结构简单C.有板状根D.种类丰富4.相对于辽西枫树,辽东枫树多生长的十分高壮,原因主要是( )A.气候相对湿润B.光照更加充足C.山地分布较广D.人为破坏较少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

“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A.生物B.气候C.地形D.成土母质6.有关土壤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C.陡峭的山坡上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物厚度逐渐加大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端,阿尔泰山南部。

千百年来,生活在该地区的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都沿着“四季牧场,终年放牧”的传统生活和生产方式,年复一年,山上山下,长途跋涉。

11月末或12月初,牧民赶着上百万头牲畜转场至冬牧场越冬,随着越来越多牧民的定居,饱含浪漫想象的游牧之歌,在阿勒泰已渐行渐远。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图中阿勒泰地区的丙牧场对应的植被主要为( )A.荒漠及荒漠草原B.灌木草原C.森林和森林草原D.草甸草原8.春夏秋冬牧民大致沿一条条支流转场上下山,影响转场线路最主要的因素为 ( )A.水源B.气温C.地形D.光照南美洲的“瓶子树”,因其独特的形状而闻名。

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的形成-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课后习题

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2节土壤的形成-2024-2025学年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湘教版)课后习题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读甲、乙两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圆圈大小表示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表示物质流量的大小),回答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B.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同C.甲地的土壤比乙地肥沃D.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相同2.关于乙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分析,正确的是()A.全年高温多雨B.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C.地表径流丰富,水源充足D.地形平坦,土层较厚答案:1.A 2.B解析:第1题,甲、乙两地的土壤养分来源相同,都来自岩石风化和枯枝落叶,A项正确。

根据箭头粗细可知,甲、乙两地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不同,B项错误。

甲地土壤经淋溶作用损失的养分多,土壤肥力比乙地低,C项错误。

受供给、释出、淋溶作用强度不同的影响,甲、乙两地的土壤矿物质含量不同,D项错误。

第2题,乙地淋溶作用弱,说明水热条件差,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是年均温较低,土壤有机质丰富,B项正确。

全年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A项错误。

地表径流带走物质少,说明径流量小,C项错误。

土壤供给量小,说明土壤贫瘠,土层较薄,D项错误。

某学校的地理学习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到郊区进行红壤的野外观测调研,撰写了土壤与自然要素关系的调研报告。

据此回答3~5题。

3.该地理学习小组的同学发现红壤的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A.生物B.成土母质C.气候D.成土时间4.关于土壤形成因素或养护的说法,正确的是()A.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决定土壤有机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B.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最活跃的因素,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矿物质C.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常用的方法有休耕、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等D.治理土壤盐碱化可以通过大水漫灌、引淡淋盐、地膜覆盖等方法5.红壤的肥力、疏松程度和酸碱度不利于农作物高产,为了实现当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可采取的改良措施有()①大力推广秸秆还田②增施熟石灰③大量施用化肥④掺沙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3.C 4.C 5.D解析:第3题,红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分布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多,淋溶作用强,不利于有机质积累,故导致红壤的有机质含量低的主要因素是气候。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土壤的概念和组成。

2.通过对土壤标本或实地观察,认识土壤颜色、质地、剖面构造等特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图片或影像材料掌握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各自然环境要素的作用。

4.通过对土壤功能的认识,理解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对土壤资源合理利用和改造的方式,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知识导引第一步·新课学前预习——学习新知挑战自我新知预习一、成土因素1.概念: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成土因素: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种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和时间等,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①成土母质: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

这些风化物逐步发育成土壤,故称为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状态,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

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和性质。

②气候: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

通常情况下,温度每增加10℃,化学反应速率平均增加。

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活动旺盛,全年都能分解有机质,使含量趋于减少。

降水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3.生物:生物是土壤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

4.其他因素: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在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分化;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率较快,很难发育成的土壤;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成土母质能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的土壤。

二、土壤剖面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与地面的土层所构成。

2.土层通常可分为有机层、、淋溶层、淀积层、和母岩层。

3.有机层是土壤表层的植物残体堆积层,以分解和半分解的为主。

4.腐殖质层是土壤腐殖质积累而形成的暗色土层,呈灰黑色或黑色。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同步练习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同步练习

2020-2021学年度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第五章地球上的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同步练习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为研究青藏高原冰冻、消融交替过程中土壤热量迁移的变化,某考察组对无长期定居居民的羌塘高原核心区进行了土壤温度的观测。

下图为羌塘高原核心区2014年1月和4月不同深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图。

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一天经历着土壤冻结-消融过程最显著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2.影响该地区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最主要的直接因素是()A.地面辐射B.大气逆辐射C.太阳辐射D.人类活动3.该区域最可能位于()A.吉林B.黑龙江C.内蒙古自治区D.西藏自治区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

图1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

图2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A.生物B.地形C.降水D.成土母质5.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A.甲与ⅠB.甲与ⅡC.乙与ⅡD.丙与Ⅰ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

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该湖泊沼泽地( )A.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B.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C.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D.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7.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 )①气温②湿度③成土母质④人类活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8.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麦收后,都会留有大面积土地种植玉米。

覆盖土壤表面的小麦秸秆在湿热的环境中容易发生霉变,使后期生长作物产生病虫害。

我国东北地区每年会产生大量的玉米秸秆,玉米杆粗且硬,不易粉碎,低温不易腐烂。

下面关于我国北方和南方地区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和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A.南方地区,秸秆翻压土中,起保热保水作用B.南方地区,秸秆覆盖土壤表面,给玉米生长提供营养C.北方地区,秸秆翻压土中,起保热保水作用D.北方地区,秸秆覆盖土壤表面,起到保水作用图示意祁连山黑河上游三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变化。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第二节土壤的形成练习湘教版必修第一册1.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 A.地形B.气候C.生物D.成土母质解析: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

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

答案:A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壤。

据此完成下题。

2.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A.有机质含量高B.多为黑褐色C.多呈碱性D.土层厚度大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

答案:D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

下表是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

读表,回答3~4题。

深度N(mg/kg) P(mg/kg) Na(mg/kg) Mg(mg/kg)0 128 340 30 1020 91 265 45 1050 84 283 56 83.A.N B.PC.Na D.Mg4.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A.地下水位下降B.水土流失加剧C.土壤肥力下降D.盐碱化加剧解析:第3题,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N元素、P元素和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Na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

第4题,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土壤的形成
1 •下列成土因素中,主要通过对物质、能量的再分配间接地作用于土壤的是 ( )
A. 地形 B .气候
C.生物
D.成土母质
解析:气候中的水热条件直接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和风化壳厚度,生物是土壤有机 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形成 的物质基础,它直接影响着土壤的形成。

缓坡接受沉积,陡坡以侵蚀为主,这影响着土壤厚 度;迎风坡和背风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降水,阳坡和阴坡影响着不同坡向的光热条件,从而 影响土壤中的水热状况,因此是间接作用于土壤。

答案:A
地处赤道附近的亚马孙平原终年高温多雨,形成生物多样的热带雨林景观,发育成砖红 壤。

据此完成下题。

2 .在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环境下发育而成的砖红壤应该具有的特征是 ( )
A. 有机质含量高 B .多为黑褐色
C.多呈碱性
D. 土层厚度大
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壤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有机质含量低,铁、铝残留在土中, 颜色为砖红色,土层深厚,质地黏重,呈酸性至强酸性。

答案:D
土壤的淋溶作用是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

下表是某土 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

读表,回答
3〜4题。

3.表中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 )
A . N
B . P C. Na
4 .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 .地下水位下降 C. 土壤肥力下降
解析:第3题,由图中各个元素在不同深度的指标变化, N 元素、P 元素和Mg 元素的表
层含量比深层大,淋溶程度不太大;
Na 元素由表层到深层含量逐渐升高,说明由表层通过淋 溶作用转移
刷习題 矶固提升® ------------------------------------------ 检测学习辿果,悴验慮功快乐
D. Mg

B .水土流失加剧 D.盐碱化加剧
到深层的Na元素的程度最高。

第4题,在湿润地区的土壤剖面上部,由于长时间水分自地表向下淋溶,使上部土层中的可溶性物质和细微土粒遭到淋洗,并逐渐形成土色变浅、质地变粗、酸度加大、肥力较低的土层。

答案:3.C 4.C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

图1 为“我国东部
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

读图,回答5〜6题。

5. 关于该地表层土壤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地表枯枝落叶多,有机质含量较高
B. 人工增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高
C. 受流水侵蚀作用,有机质含量较低
D. 气候干旱,植被稀少,有机质含量低
6. 针对该土壤的特性,该地宜采用的农业技术是()
A. 免耕直播
B. 深耕改土
C. 大棚温室
D. 砾石压土
解析:第5 题,从图2 可以看出该地土壤表层(0 厘米附近) 有机质含量低于5%,说明地
表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人工增施有机肥一般会分布在表层附近;表层土壤有机质较低,说明受外力作用影响,肥力流失较多;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丰富,多流水侵蚀作用。

第 6 题,免耕直播即不耕情况下直接在土地上种植,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气候较为干旱地区作用显著,而我国东部地区降水较多;从图中可以看出土层较深地区土壤有机质较丰富,深耕改土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肥力;大棚温室是改变热量条件,不会影响有机质含量;砾石压土主要改变土壤水热条件,不能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

答案:5.C 6.B
土壤是一个复杂而多相的物质系统。

它由各种不同大小的矿物颗粒、各种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残体、腐殖质及生物活体、水分和空气等组成。

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

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完成7〜8 题。

[ 注] 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
层荒漠。

7.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 土壤厚度增大
B. 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 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 土壤肥力提高
8.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 气候变化
B. 地表形态的变化
C. 土壤肥力变化
D. 过度的人类活动
解析:第7 题,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 ,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

第8 题,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人类活动。

答案:7.C 8.D
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阿尔梅里亚省位于西班牙南部,面积仅为8 774 平方千米,山地较多,土质瘠薄。

自20
世纪60 年代末起,当地人民在山坡和沿海沙石滩上,将土壤改良成表层沙土、中间层为有机肥、下层系黏土的“三明治”结构,引水灌溉,建设塑料大棚生产蔬菜,成为“欧洲蔬菜之都”。

为了提高蔬菜产量,有的温室农业还使用了无土栽培法(即人工配制的营养液放在塑料
袋内作为植物生长的“土壤”,俗称水栽农业),无土栽培消耗大量的水和排放大量的废物,
导致土壤退化。

(1) 分析阿尔梅里亚的气候对当地土壤的影响。

(2) “三明治”结构土壤能很好地调节水肥气热,请说明“三明治”土壤的优点。

(3) 分析当地无土栽培导致土壤退化的原因。

解析:第(1) 题,土壤肥力的高低主要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土壤中水分、空气等有关。

据气候资料可知,该地全年降水较少,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地表植被覆盖率较小,导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较低,土壤较贫瘠。

第(2) 题,土壤的优缺点主要体现在土壤肥力的高低,分别分析“三明治”土壤的上层、中层和下层的特点及其对有机质、无机质、水分、空气的作用可得出优点。

第(3) 题,结合无土栽培技术的生产特点分析回答。

答案:(1) 当地年降水量小,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2) 上层沙土透水、通气性好,可迅速接纳水肥,防止土壤水分很快蒸发,减少用水量;中间层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水分,提升土壤肥力,利用作物根系生长;下层黏土,保水托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防止盐分上升。

(3) 无土栽培法大量消耗该地区的地下水,进而使土壤盐分增高以至退化;造成大量废物和污染,尤其是化肥和杀虫剂的化学残余物,使土壤进一步退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