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当代著名针灸专家学术经验的整理研究
程海英针治咳嗽的思辨
程海英针治咳嗽的思辨程海英教授是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的学术传承人,师从贺老三十年,深得老师真传,是北京市唯一一位集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北京市卫生“十、百、千”人才“十”层次人才、北京市中医管理局“125”人才为一身的著名针灸专家。
我们在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双百工程”传承项目期间,有幸拜于程师门下,跟诊学习,收获颇丰。
在日常跟诊期间,发现程老师门诊治疗的病种很多,涉及内外妇儿等多学科,而且使用的治疗方法颇丰,包括毫针、火针、放血、皮内针、水针等多种针刺方法。
在跟诊期间,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程海英老师治疗的病种中有许多是内科疾病,特别是以针灸为主治疗咳嗽等常见病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西医方面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发表了有关咳嗽的相关综述,近40年来,世界各国均十分关注咳嗽这一症状[1-2]。
现代医学发现咳嗽病因复杂,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感染细菌、病毒、真菌等所致急慢性气管、支气管、肺部的感染;又如部分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受一定的遗传影响[3-4];再如人们饮食的不同习惯也对咳嗽产生有一定作用,长期摄入刺激性食物誘发胃食管反流,进而刺激呼吸道导致咳嗽;环境污染,特别是空气微粒污染水平与咳嗽、咳痰关系密切;即便是单纯的冷空气,也是诱发咳嗽的可能因素之一。
作为日常门诊中最常见的呼吸道症状,目前咳嗽已成为患者就诊的最常见原因之一。
在治疗方面,西方医学针对咳嗽的不同病因,主要采用抗炎、化痰、解除支气管痉挛、镇咳等治疗方式,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抗生素耐药、过敏,解痉药对心血管、胃肠系统的影响等局限性。
中医治疗咳嗽历史悠久,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有论述,特别是中医基于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使之在治疗咳嗽方面显示出了较好的优越性。
但目前中医临床实践中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在治疗咳嗽时,多数医家常选择以药调之,而以针灸之法治疗者不是主流,我们曾请教于程师,为何会有“以针治咳”的想法?程师说这一治疗思路源于她的恩师国医大师贺普仁先生,早在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之时,贺老就曾以针灸之法治疗肺系疾患,效果甚佳。
追忆针灸大师王居易
追忆针灸⼤师王居易⼈⽣难得⼀知⼰,踏遍千⼭难寻觅;三⼗年前促膝谈,君⼦之交记⼼⾥。
王居易⽼不幸远去天堂,幽讯飞来令⼈肝肠⼨断!近三⼗年的⼀位针灸界的⽼友,便这样默默⽆闻地⾛了,留给⾃⼰的是深深的怀念!⽽在⾃⼰的⼼中,王居易⽼是⼀位享誉海内外的针灸⼤师。
能被⾃⼰这样称谓者,为数不多!王居易⽼是北京著名的针灸学家,学验具丰。
不仅是北京针灸临床经验厚积的名家,⽽且曾经担任《中国针灸杂志》的主编多年。
看病⼤家只要跟着⼀位名师,只需要三到五年,均可成为名医。
⽽《针灸杂志》的主编则⾮同⼩可,必须有渊博的中医、针灸与西医相关的系统知识;⽽且还需要不断提⾼⾃⼰的学术素养,⽅能把握好杂志的质量。
王⽼⼋⼗年代末期在针灸界⾝居⾼位,⽽我隐⾝⼭林。
由于⼋⼗年代初从事⽿针研究并参与⽿针的推⼴,和中国针灸学会与王岱教授任职的针灸⾻伤学院接触较多,了解到王居易⽼是北京针灸界名家。
⼼存仰慕虽有谋⾯,但所交不多。
1990年后写了⼀篇”腹针疗法原理“的长⽂,发给《北京中医杂志》等待数⽉之后,收到修改稿件的建议书。
⽂章的审稿⼈是王居易教授他的修改意见⾮常简洁:这是我近年来看到的,难得的⼀篇好⽂章,可惜⽂章太长,建议⼀篇改写三篇。
腹针疗法是1992年发明,王⽼提出的建议后,于1993年⼜发两篇⽂章。
其中”先天经络神阙调控系统理论“也在其内,还有⼀篇”腹针对机体稳态的影响“是在王居易⽼的建议下,进⾏分解后较早发表的⽂章。
对于王⽼的提醒⼀再感恩,并多次在后来的交往中当⾯致谢!由于在学术思想上,王居易⽼和⾃⼰对中医的感悟⾮常贴近,所以⼤家以⽂会友,成了莫逆之交。
总是在各⾃推⼴⾃⼰学术思想的过程中,相互学习与⽀持。
对于王⽼近些年来⼀直为中医药⾛向世界奔⾛深受感动,他在美国多年推⼴针灸也留下了极佳的⼝碑,只要偶然相遇⼤家都会⾮常热情地深度交流。
中医针灸界流派众多,理法各有千秋,⽅法各成流派。
⽽脏腑与经络之间的研究,思想⽅法最彼此接近者:莫过于王居易⽼和腹针疗法的整体观。
中医界对倪海厦的评价
中医界对倪海厦的评价前言倪海厦是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誉为当代中医界的泰斗。
倪海厦先生在中医领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造诣,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对传统中医理论的深入研究而备受推崇。
本文将对倪海厦的贡献和在中医界的评价进行全面、详细和深入的探讨。
一、倪海厦的学术贡献1.1 理论研究倪海厦在中医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他对经典中医文献进行了深入研究,将传统理论与现代科学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为中医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他在针灸学上提出了“四维针灸观”,指出针灸治疗需要从物质、能量、信息和意识四个维度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使中医针灸疗法更加科学化和精准化。
1.2 临床实践倪海厦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
他倡导“三位一体”诊疗模式,即中医、西医和患者之间形成互动和共识,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他提出的“倪海厦经络穴位观”和“倪氏‘3+1’针法”等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他的治疗方法以疗效显著、疗程短、副作用小等特点而受到广大患者的认可和好评。
1.3 教育和传承倪海厦不仅在临床实践和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还非常重视中医教育和传承。
他担任多所中医药大学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中医人才。
他致力于将中医理论和技术传播给更多的人,为推广中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了杰出贡献。
二、中医界对倪海厦的评价2.1 杰出的学术权威倪海厦以其杰出的学术成就和深厚的中医理论造诣而广受尊重。
他对中医经典文献的解读和传承,以及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创新,使他成为当代中医界的权威人物。
他的学术观点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对中医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2 突出的临床表现倪海厦在临床实践中独具匠心,以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出色的治疗效果而受到广大患者的赞誉。
他的治疗方法不仅注重病因病机的辨证施治,还注重个体化和整体化的治疗模式,使患者能够获得最佳的康复效果。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
名老针灸专家经验集---八法治疑难杂症,郑魁山临证经验“八法”治疑难杂病---郑魁山临证经验郑魁山(1918-2010),男,河北省安国县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甘肃省首届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号称“西北针王”、“中国针灸当代针法研究之父”。
生于1918年12月,16岁跟随父亲郑毓林学习针灸医学。
1942年和父亲赴北平行医。
1947年考取中医师,1951年和高风桐等创办北京市中医学会针灸研究班。
1952年7月与栾志仁等创办北京市广安门联合诊所。
1953年3月协助北京中医学会创办针灸门诊部。
1954年3月任华北中医实验所针灸主治医师,1955?196年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主治医师兼第三研究室负责人,1970年1月下放后留甘肃省工作。
著作有《针灸集锦》、《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
曾任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名誉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甘肃省针灸学会副会长。
出版专著14册,其中《针灸集锦》获甘肃省新长征优秀作品一等奖,日本京都中医研究会1983年翻译成日文出版;《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台湾千华图书出版公司1989年用繁体字出版;《点校·针灸大全》、《针灸问答》、《针灸补泻手技》,日本东洋学术出版社1991年用日文出版。
临床和科研实践,创立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针灸治疗八法”。
1961年12月,郑魁山与朝鲜实习班留影(后排右三)图1在美国演示郑氏针法图2郑魁山在为研究生上课图3郑魁山和学生黄龙祥合影(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世界针联执委,右一)图4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在长期从事针灸学的临床、科研与教学活动中,郑氏对针灸学理论与传统手法,以祖国医学的辨证施治,基础理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为指导,努力探索针灸配穴和针刺手法的应用规律。
双手操作,重用左手,注意总结疑难杂症的治疗,在传统手法的基础上,对“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去繁就简、精练手法;在古代“子午流注”、“灵龟八法”论述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经验,改革旧图,研制新的临床应用盘。
学习周德安教授“针灸治神”学术思想体会
学习周德安教授“针灸治神”学术思想体会沙岩;夏淑文【摘要】周德安教授从医50载,医德高尚,医术精湛.“针灸治神”“治病先治神”为其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周教授“治神”的内容包括调治医者之“神”和调治患者之“神”,在注重医生自身修养的前提下,重点治疗病人精神、心理层面的“神”和发挥患者“元神”主宰的整体调控作用,并为此设置了针灸治神系列处方,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神志疾病和躯体疾病.【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3(028)008【总页数】3页(P1553-1555)【关键词】针灸;治神;名医经验;周德安【作者】沙岩;夏淑文【作者单位】中日友好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2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北京100010【正文语种】中文周德安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级名老中医,北京针灸学会会长。
在近50年的行医生涯中,曾随诊于多位针灸名家,精研典籍,博采众长,应用针灸、中药治疗多种病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针灸六治”学术思想体系,其中“针灸治神”是其主要学术思想之一。
笔者有幸跟随周德安教授学习,获益匪浅,尤其对其“治病先治神”的学术思想,感触颇深,现将学习体会简述如下。
1 治神的含义及其形成的理论基础中医学“神”的概念非常广泛,具有多种含义。
一般认为,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周德安教授“针灸治神”的含义既包括调治患者之神,也包括调治医者之神,在注重医生自身修养的前提下,重点治疗病人精神、心理层面的“神”和发挥患者“元神”主宰的整体调控作用。
周德安教授“针灸治神”“治病先治神”学术思想的形成是其多年来潜心研习中医典籍,博采众长,反复实践的结果。
中医药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中贯穿着极为丰富的心身医学思想,也即形神统一论。
中医学认为人之形与神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即气血,同时气血的营行以及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又必须受到神的主宰。
不皎不昧 大医精诚——记当代中国针灸名家杨甲三教授
不皎不昧大医精诚——记当代中国针灸名家杨甲三教授[摘要]杨甲三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针灸学家,少年习医,17岁独立悬壶,一生致力于发展针灸学术,师古不泥,勇于创新,成功地将现代医学知识与传统针灸相结合,在针灸取穴方法、针刺技术、穴理研究、临床用穴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
临床以深厚的理论素养和精湛的技术,取得了卓越的疗效。
以针灸名世,但方药的应用也炉火纯青。
担纲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针灸科研、教学、临床工作,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为针灸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长期承担中央首长的医疗保健工作,并多次为外国高级领导人治愈顽疾,为祖国赢得了声誉。
[主题词]传记;针灸师;杨甲三杨甲三(1919—2001)教授1919年1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自幼耽嗜医学,13岁时因慕吴中名医吴秉森之名,遂执师徒大礼,受业于吴氏门下。
3年师满,旋又师从于针灸大家承淡安先生,专修中医针灸,于1936年毕业于无锡针灸传习班。
其后,即于江苏县悬壶济世。
复受岳翁华庆云先生亲传,悉承衣钵。
60多年来精勤不辍,殚精竭虑,探微索奥,尊求古训,博览群书,致力发展针灸学术,创三边三间取穴法、毫针单手压式进针法,深得穴理,精于临床,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
根植临床,勤奋耕耘60多年,至80高龄仍亲历亲为,以精湛的医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杨甲三教授生前为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首任系主任,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荣誉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理事,国家科委医学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医药院校针灸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腧穴组组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日友好医院专家委员会委员,香港中国针灸协会顾问等职。
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主席团成员。
自1993年9月,笔者有幸拜师学习,对杨甲三教授的从医经历,渐有了解,现略述于后,希冀对针灸后学者有所启迪。
针灸名家武耀成简介
针灸名家武耀成简介
武耀成,是中国现代针灸学的知名专家。
他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
学针灸专业,并获得博士学位。
武耀成教授致力于针灸与临床医学的
研究和应用。
他在针灸治疗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被公认为针灸名
家之一。
作为一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针灸师,武耀成教授对于各类疾病
的针灸治疗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研究成果。
他在针刺技术上精湛熟练,能够准确地找到穴位,并灵活运用不同的针刺方法来治疗患者的疾病。
武耀成教授曾经在国内外多个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并参与了多项针灸研究项目。
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行业内的高度认可,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科研成就。
不仅如此,武耀成教授还致力于针灸知识的传承和教育工作。
他
担任过多所中医药大学的针灸学教授,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针灸医生。
他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
综上所述,武耀成教授作为一位杰出的针灸名家,以其深厚的理
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业内公认的权威专家。
他的努力和贡献
在推动针灸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针灸专家李志刚老师简历
简历:李志刚,男,1965 年6月生,汉族。
1987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系本科,199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获医学硕士,2000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获针灸学博士。
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副书记。
兼任北京针灸学会现代针灸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针灸学重点学科骨干,中国性学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脑病科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基金及教育部评审专家。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作为援疆干部任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副院长。
研究方向与重点领域:针刺手法与针刺干预中枢神经损伤的机理研究。
学术思想与特色:(1)针灸理论:李志刚教授对针灸理论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
认为针灸治疗应先辨其病,据病来选定主穴后,根据症状辨其寒热虚实再选择配穴,辨病和辩证相结合,最后再行针刺补泻。
如:明确诊断为痛经一病后就可选定主穴三阴交、血海、地机、中极、关元,若为虚证则配肾俞、足三里、命门等穴用补法,若为实证则配合谷、曲池、行间等穴用泻法。
还提出针灸疗法与气功疗法相结合的行针手法,即医者运气使丹田之气达于手指,再以此气来推动患者体内之经气运行以疏经络调气血。
(2)针刺手法:李志刚教授博士专业是针法灸法,能尊经旨不拘旧法,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重视针刺得气的效应及补泻手法的应用,其有关针感性质和针感传导方位的控制方法对指导临床有重要意义。
每针必求得气,进针后用手法控制针感性质和控制针感的传导方位,在控制针感传导方位时,主张针尖的方向朝向病所,也可循经循摄、按压法、推气法及逼针法来控制针感。
认为“关节宣通气自流”,常使用“苍龙摆尾”“白虎摇头”二法使针感跨过关节部位治疗运动性疾患。
取得基础针感后再用手法控制针感传导方向使气至病所,然后据病证取补泻手法来治疗,认为基础针感是取得针刺补泻的先决条件,取凉的基础针感应为麻、痒,取热的基础针感应为酸、胀。
即“麻痒取凉(泻),酸胀取热(补)”。
孙学全教授针灸补泻经验总结
【摘要 】 孙学全教授认为补泻是 一定 的针 刺手法作 用于机体 后的反应 ,以机 体的需要 为标准 。 补泻并非是两种不同的针刺手法 ,而是针刺手 法的 目的。文 章介绍 了孙教授单 式针刺 手法 (包括 单 刺术 、捻转术 、提插 术 、捣针术 、刮针 术 、震 颤术 、单 向捻转 术 、留针 术 、摇 针术 )与复式针 刺手 法(包 括 提插捻转术 、捣捻术 、分段 针刺术 、刮震术 )的实践经验 。孙 老在研究古要 ,还创新了短促行针法 、持续行针法与间歇行针法 三种行针手法 。
2.补泻 与手法 :孙老认 为 ,补 泻并 非是两 种不 同 的针刺 手法 ,而是 针 刺 手法 的 目的 。手法 是达 到 补 泻 目的的手段 ,任 何一 种 针 刺 手法 对 于 不 同 的机 体 或病证 都 可 以产 生 补 泻 相 反 的两 种 作 用 。针 灸 的 补泻作 用 ,不 是 直 接 补 人 体 之 不 足 或 泻 人 体 之 有 余 ,而是通过经络的调整作用 ,间接地 产生虚补实 泻 的效 果 J。针 灸 的刺 激 作 用 是 通 过 机 体 的反 应 表现 出来 ,与 提 插 的 幅 度 、捻 转 的 角度 以 及 频 率 的 快慢 、指力 的强弱 、留针 时 间 的长 短 、刺 激 腧 穴部 位 的多 少等 ,均有一 定 的关 系 。
一 、 补泻 理论 《内经》载:“百病之生 ,皆有虚实。”_1 无论外感 内伤 ,病 证 虽 多 ,然 总 不外 乎 虚 实 。“邪 气 盛 则 实 , 精 气夺 则虚 ”是 辨 别 虚 实 的 纲 领 ,为八 纲 辨 证 提 供 了理论 依据 。 “有余 者 泻之 ”“不足 者补 之 ”,根 据病 之虚 实 ,因 势 利 导 ,进 行 治 疗 。可 见 ,自《内经 》时 期 ,古人 就 非 常 重 视 虚 实 补 泻 。 补 泻 是 相 辅 相 成 、 对 立 统一 的两个 方 面 。两 者 是 统一 的存 在 ,无 补 就 无 所谓 泻 ,无 泻也 就 无 所 谓补 ,失去 一 方 ,他 方 就不 存 在 。 1.针灸 补泻 的 内涵 :《灵 枢 ·九针 十二 原 》:“虚 实之 要 ,九 针 最 妙 。补 泻 之 时 ,以 针 为 之 。”_2 阐 明 了针刺补虚泻实的基本原则。《素问 ·调经论》载 : “五脏 者 … …六 腑 与 为表 里 ,经 络 支 节 ,各 生 虚 实 , 其病 所 居 ,随 而 调 之 。”_l 具 体 指 出 了行 补 泻 的 基 础 ,还必须 结 合 阴 阳 表 里 、脏 腑 、经 络 ,人 体 的 强 弱 和病 情 的 虚 实 ,以及 疾 病 发 生 的 所 在 部 位 等 。 如 《灵枢 ·根结》载 :“用针之要 ,在于知调阴与阳。” 《灵枢 ·始终》载 :“阴盛 而阳虚 ,先补其 阳,后泻其 阴而和 之 ;阴 虚 而 阳盛 ,先 补 其 阴 ,后 泻 其 阳 而 和 之 。”_2 明 确 指 出 了 补 泻 是 对 疾 病 的 性 质 相 对 而 言 。 孙 老认 为 ,补 泻是 一 定 的针 刺手 法 作 用 于机 体
金针大师王乐亭教授经验介绍
2、五脏俞加膈俞 [组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 俞、肾俞。 [功能]益气固肺、补心健脾、滋肾柔 肝、养血安神。
3、老十针 [组成]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 枢、内关、足三里。 [功能]和中健脾、理气舒肝、升清降 浊、调理胃肠。
4、手足十二针
[组方]曲池、内关、合谷、阳陵泉、 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调和阴阳、通经活络、调气和 血、清热开窍。
谢 谢 !
金针大师王乐亭教授 经验介绍
北京市东城金针研究学会 钮韵铎
王乐亭教授简介
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六寸金针专治淋巴 结核而誉满京城,妇孺皆知,声传海外。
人们称赞他为“金针大王· 王乐亭”,并荣得 国际友人专访,英国皇家协会颁赠专家证书。 1956年5月北京中医医院成立,担任第一任针 灸科主任、主任医师,为我国近代著名针灸 学家。
自下而上 左侧,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泻法 右侧,大指向前,食指向后。
③合理的留针时间
《灵枢· 营卫生会》说:“营在脉中, 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王老讲:“针刺入腧穴,通过经气疏 导经络,使脏腑气血得到调节,从而 促使虚实平衡,但必须要经过运行一 个周次的时间,方能取效”。进而言 之: 经气在人体每运行1周,需要28分48
一、六寸金针治疗淋巴结核
六寸金针治疗淋巴结核,俗称瘰疬鼠 疮,是王乐亭教授的成名代表作。 [组方]曲池透臂臑。 [功能]宣气行血、疏疬鼠疮(颈与腋下淋巴结核) ②项瘿(甲状腺肿,甲状腺良性瘤)
二、独特的经典处方五则
1、督脉十三针 [组方]百会、风府、大椎、陶道、身 柱、神道、至阳、筋缩、脊中、悬枢、 命门、阳关、长强。 [功能]疏通督脉、调和阴阳、补脑益 髓、镇惊安神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一)名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和科技水平的优秀代表卓越的临床疗效必然蕴含着高水平的科学内涵。
(1)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2)名老中医之所以成名,得到社会认可,首要的条件就是临床疗效好,实践经验丰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名老中医的独到之处,就是善于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从细微之处抓住事物的本质,巧妙地构思,严谨地思维,准确地遣方用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
这些都是科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总结、提炼这些鲜活而实用的经验,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水平既科学又实用。
(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属于研究型继承,是从科研视角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研究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上的飞跃。
(1)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对名老中医经验进行继承与发扬。
(2)为了做好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工作,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0年共同做出决定,先后分四批为2000多名老中医专家配备了继承人。
(3)师承工作与研究型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同的是行为的主体都是名老中医,不同的是其定位、目标与方法各有区别。
师承工作,属于高层次、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经验的传授;研究型继承,属于科学研究,是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提炼。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区别,见表1。
(4)研究型继承虽属于继承的范畴,但通过个性、共性规律的总结提炼,蕴含了大量创新内容,是继承发扬的最佳模式之一。
表1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主要区别(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有利于优秀临床人才的培养和临床水平提高研究人员从研究视角审视既往的经验,并加以分析提炼,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最顶尖5位针灸大师丨学术精髓
中国最顶尖5位针灸大师丨学术精髓2006年5月25日,「针灸」入选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雪苔、贺普仁被推选为代表性传承人。
2010年11月16日,由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项目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按照要求,中国推荐了程莘农、贺普仁、郭诚杰、张缙为代表性传承人。
上面出现的五位传承人无不是针灸界泰斗,是德高望重的国医大师,可以说是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医针灸的最高水平,是所有针灸从业者与爱好者敬仰的存在,见贤思齐,怎样才能向他们学习呢?想跟随学习实在是机会渺茫,王雪苔先生主要是从事针灸学术研究和组织管理工作,而且已经仙逝,另外四位大师也都快百岁高龄,对于普通学子来说,能够研读他们的学术经验就已经是幸事,也是很好的学习路径。
本文就是介绍这四位大师的一些经验和独特方法,主要参考自《中医针灸传承集萃》一书,才疏学浅,加上篇幅限制,下面的简略介绍纯粹是主观拙见。
01 程莘农程老出身书香门第,早年学习的是中药,书中记述当时他对针灸的看法很有意思,或许直到现在也还是中医内部的成见呢。
程莘农当时的思想观念却认为:中医大夫与针灸大夫虽都穿白大褂,但针灸大夫却站着像剃头匠,蹲着像修脚行师傅,扎扎戳戳,感觉明显低人一头。
再看看做推拿正骨的,头都得低到桌子下去,看来鄙视链无处不在啊。
1、学针灸的要求话虽如此,程老后来选择了针灸,也将全身心的热情与精力奉献给了针灸,他成了首批国医大师,针灸界首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随着声望卓著,病人越来越多,但在长达近30年的时间里,他却和普通大夫收一样的挂号费。
这就是程老在技术之外,对于高尚医德的修养。
他强调作为一名医生,“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并告诫后学:“临证笃于情,富贵不跌价,贫贱不轻视,凡人有难,所求必应。
”2、独特针灸体系程氏针灸本身就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程老行医70余载,加上刻苦钻研和学术科研,积累总结了一整套独特的针灸体系。
高立山针灸三部曲评介
高立山针灸三部曲评介高立山针灸三部曲评介《高立山针灸三部曲》是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高立山教授师生三代学习中医针灸理论和体会应用中医针灸临床经验的纪实。
该书分为《针灸心悟》、《针灸心传》、《针灸心扉》三册。
《针灸心悟》是作者高立山跟随名老中医针灸专家孙震寰学习、共事多年,把老师有关针法、灸法、穴性赋、不谢方等,结合个人学习体会和临床治验,并收集了一些古今同道名方验方整理成册。
该书以歌赋形式,把治疗常见病所使用的针灸常用方、十二经病证的原络配穴法,子午流注等用七言歌诀表达,并将病因病机、辨证取穴等均涵盖于内,形式简单,内容丰富,易诵易记。
对歌赋的解释具体确切,深入浅出,易于学习掌握。
“针灸不明穴性,焉起诸病之机”,本书颇具特色地将106个常用穴位,分为气血虚实寒热风湿八类,此分类有利于读者从总体把握穴位属性,以便对不同性质的疾病有针对性地考虑选取某一类穴位治疗。
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同属气穴,有行气、降气、补气等不同,同属热穴,有清虚热、清实热之分,性质相同的穴位仍存在具体功效的差异,且病在不同脏腑,亦有疗效最佳的选穴。
作者正是着眼于此,阐释与归纳并举,举例与说明结合,使治疗疾病有的放矢,并能迅速提高诊疗水平。
作者不但对“三里、委中、列缺、合谷”这四个应用广泛、疗效显著的四总穴的功能主治做了详尽论述,还对不同兼症配以不同的经验穴,主次症同治以加快疾病痊愈等经验进行了详细介绍。
如大家熟知的“肚腹三里留”,文中除了讲述肚腹疾患皆要取足三里外,还指出如有消化不良、便秘等兼症存在时应取的穴位;同时对配伍取穴原因有具体解释。
书的后一部分将前面所讲内容融入到具体治病中,详细告知如何对疾病分析考虑,确立治法,明确取穴及加减应用。
指导灵活,方便读者,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针灸心传》为作者继《针灸心悟》之后,对自己三十余年行医理论和经验的又一次总结,传授学习应用针灸的心得体会,旨在较大幅度提高读者针灸水平。
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
国医大师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研究邓铁涛,广东梅县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被誉为“国医大师”,其在中医领域的卓越贡献深受业界及患者的尊敬。
本文将重点探讨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医领域的影响。
邓铁涛(1912-2005),广东梅县人,毕业于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
曾任广州中医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等职。
邓铁涛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和教学工作,擅长诊治内科、妇科、儿科疾病,尤其在肝病、胃病、肾病等领域有独到的学术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
邓铁涛的学术经验传承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邓铁涛倡导“五脏相关”理论,认为人体五脏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治疗疾病时应整体把握、辨证施治。
他还强调“治未病”,注重预防保健,提倡自然疗法,如针灸、推拿等。
邓铁涛在临床上主张“三因制宜”,即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他注重辨证施治,善于运用经方及民间验方,疗效显著。
同时,他还将现代医学成果与传统中医理论相结合,使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为其独特的治病特点。
邓铁涛对中药材的选用非常严格,主张选用道地药材,强调药物的炮制与配伍。
他将中医传统药方与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药配方,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案。
近年来,针对邓铁涛学术经验传承的研究日益受到。
这些研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多项研究表明,邓铁涛的学术思想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运用“五脏相关”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治疗多种疑难杂症,如慢性胃炎、肝硬化、糖尿病等。
同时,其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通过对邓铁涛中药配方的深入研究和实验验证,证实其组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临床疗效。
研究人员还发现,邓铁涛的中药配方对某些耐药性细菌具有抑制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邓铁涛在针灸推拿方面的学术思想得到了广泛应用和传承。
现代研究表明,邓铁涛的针灸推拿手法具有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促进炎症消退等作用,对于缓解多种慢性疾病的症状具有良好效果。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文献研究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文献研究针灸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其中,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在针灸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探讨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以期为现代针灸学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张仲景,生活于东汉末年,被誉为“医圣”,是中医伤寒理论的奠基人。
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成为中医史上的经典之作,对针灸学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而形成的。
在张仲景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疾病流行。
针灸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详细阐述了针灸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强调“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提倡“经络辨证”和“针药并重”的理念。
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内经》等经典著作,强调脏腑经络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张仲景根据临床实践,对针灸治疗方法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例如,他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烧针”和“火针”等针刺方法,为针灸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于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文献综述,前人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理论体系、临床应用以及与其他医学流派的关系等方面。
其中,张志聪的《针灸甲乙经》和肖像的《针灸大成》等著作对张仲景的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
然而,尽管前人对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其理论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深入研究,对其临床应用的具体细节及疗效评价不够严谨等。
从整体上看,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具有以下特点和价值:它强调“扶正祛邪”,注重调整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它提倡“经络辨证”,注重根据经络理论进行穴位选取和针刺方法的选择;它“针药并重”,将针灸与药物治疗相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
这些特点和价值对于指导现代针灸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张仲景针灸学术思想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的探讨,总结了其特点和价值。
孙大为一针疗法笔记
孙大为一针疗法笔记(原创实用版)目录1.孙大为简介2.一针疗法的概念与特点3.一针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4.一针疗法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5.一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与效果6.一针疗法的推广与未来发展正文一、孙大为简介孙大为,男,汉族,1953 年生于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针灸学会会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会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特邀研究员。
从事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40 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参与编写专业著作多部,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等。
二、一针疗法的概念与特点一针疗法,又称单穴针灸疗法,是一种在单一穴位上施行针灸的治疗方法。
它源于古代针灸术,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明显、经济安全等优点。
一针疗法的特点在于选取的关键穴位具有高度的针对性,通过调整脏腑气血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一针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一针疗法适用于各种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然而,并非所有疾病都适合采用一针疗法,如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肿瘤、出血性疾病等为禁忌症。
此外,孕妇、儿童、体质虚弱者等特殊人群应谨慎使用。
四、一针疗法的操作方法与注意事项1.选穴:选择合适的穴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要求对经络、腧穴有深入了解。
2.针具: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保证安全卫生。
3.进针:进针时手法要轻、稳、准,避免疼痛和组织损伤。
4.行针:行针时采用平补平泻法,即在得气后进行适当的提插、捻转操作。
5.留针:留针时间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而定,一般为 10-30 分钟。
6.针刺深度:针刺深度因人而异,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来决定。
7.注意事项: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患者的反应,避免晕针等不良反应。
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的患者,要进行详细的解释,以消除其恐惧心理。
五、一针疗法的临床应用与效果一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在疼痛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疗效尤为显著。
田从豁教授针灸临床“形神并调”学术思想总结
“ 形病 ” , 采用 了不 同的针具和刺灸法 。 总 的原则为“ 不
破不立 ”, 即针对病损 的组织, 采用去除或破坏病态组
之神 。 田教授特别强调针灸要 以患者为本, 主动与被动 治疗相 配合。 表 现在治形与治神相结合, 同时认为针灸 临床 中的 “ 治神 ” 包括一般所讲 的医德 内容,“ 形神合 治” 即包括医德和医技的统一, 并将 这一思想贯穿整个
等, 均属皮肤表皮出现了病 理的异常, 中医考虑为局部 1 “ 形神并调”学术思想 内容
1 . 1 调形一 不破不立 “ 形” 在针灸治疗 中可指针刺到达的部位, 从外到
作者 简介 : 杨涛 ( 1 9 7 4 一) , 女, 副 主任 医师, 硕 士
的湿热、 瘀血等腐秽瘀积, 而失去了皮肤本身正常的修 复能力 。 如何让这些病损恢复? 田教授的观点是先将
组穴 : 风府、风池、大椎、百会“ 。热盛神 昏加 十 二井、水沟 : 肝经气逆加合谷 、太冲 : 病久加膈俞 、肾
在皮下可触摸 的包块 的治疗上, 如 乳腺增 生、 甲状 腺 结节、 脂肪瘤等 , 田教授 考虑为痰湿 气瘀血等聚于局 部, 治疗 上用毫针在包块 中心或周 围围刺 。 在筋骨病 所致 的疼痛及 运动受 限 的治 疗上, 田教 授 多采取 关节三针 , 即取 关节 的头 部及颈 部两侧 的部 位针刺 , 针尖的部位在骨膜或筋骨之 间 。 在五官九窍疾病 的治疗上, 如鼻炎、耳鸣等, 田教 授考虑 局部气机不畅, 治疗上用毫针取局部腧穴 。
邱仙灵 邱茂良老中医学术经验初探
邱茂良老中医学术经验初探1、学术思想和医德医风1.主张中西结合,汇通各家之长2.一贯实事求是,不尚虚浮夸张3.师古而不泥古,不断总结创新4.重视检查诊断,提倡证病结合5.运用中医理论,提高针灸疗效2、临床经验1.邱师对针刺得气的看法2.邱师应用针灸处方的特点3.邱师对于溃疡病的辨证治疗4.邱师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5.邱师治疗胃下垂的经验6.邱师对泄泻的辨证治疗7.邱师治疗哮喘病的几个法则8.邱师治疗石淋的经验9.邱师运用“对穴”治疗头痛的经验10.邱师对涌泉的临床应用11.邱师谈针灸学的今后展望邱茂良老中医学术经验初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所邱仙灵邱茂良教授,浙江省龙游县人,1913年8月生。
1932年毕业于浙江兰溪中医专门学校(四年制),早年从学于著名中医专家张山雷、承淡安两先生,尽得真传,针药皆精。
解放前协助承淡安先生创办针灸专门学校,光废继绝,培育英才;建国后(1954年),应政府聘请,参加江苏省中医院和中医学校(即南京中医学院前身)筹建工作,历尽艰辛,饱经沧桑。
半个多世纪,为振兴中医针灸事业,孜孜不倦,不遗余力,今虽年届髦耋,犹为发展针灸学,培养研究生而呕心沥血,不辞劳瘁。
邱师认人谦恭谨慎,尊师爱生,堪称楷模,医德高尚,不求名利,生活俭朴,乐于助人,学生中有经济苦难,不吝长期给予资助。
邱师治学严谨,穷搜博览,中西兼通,医理精湛,造诣至深,桃李盈门,德高望重。
多次出国讲学,深入浅出,临床验证。
效如桴鼓,使国外医家钦佩莫名,为祖国医学赢得荣誉。
笔者有幸于1991年7月,经国家中医管理局批准,拜师于邱茂良教授,三年来,在导师的亲自指导下,耳濡目染,受教非浅。
今就邱师的学术思想和学术经验浅析如下。
一、学术思想和医德医风1.主张中西医结合,汇通各家之长邱师博览群书,刻苦砖研,善于接受新思想、新学术,主张中西结合,用现代科学方法垭研究中医,力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且身体力行。
他在五十年代初编著的《新编内科针灸治疗学》一书中,就已以西医病名分类编排,并在中西病名对照和病因病机也有两种说法,一属胃经风热,初起时痛,寒热往来,色红者热重,色淡不鲜者湿重,这一类似乎是流行性腮腺炎。
中医牛人总结
中医牛人总结1. 简介中医作为中国悠久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丰富的理论体系与实践经验。
在医学领域,有一些被誉为中医牛人的医师,他们凭借卓越的医术和深厚的中医理论造诣,为人们的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医牛人,并对他们的医术与贡献进行简要总结。
2. 医术精湛的中医牛人2.1 李时中李时中是中国中医药大学附属广安门医院的主任医师,也是当代中国著名的中医学专家。
他擅长运用针灸、中药和中医推拿手法等治疗方式,对于多种疑难杂症的诊治有着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
李时中在临床实践中注重辨证论治,他通过细致入微的症状观察和辨识,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或针灸手法进行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李时中还非常注重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尊重患者的意见并与患者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2.2 王清任王清任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的教授,也是中国针灸学界的知名专家。
他对于针灸治疗尤为擅长,尤其在针刺技巧和经络穴位的把握上有独到的见解。
王清任在针灸治疗中注重结合中医经络理论,精准地选择适合的穴位进行刺激。
他还熟练掌握各种针刺技法,如独刺、寻刺、缓刺等,以及不同针具的使用。
通过细致入微的刺激和刺激频率的调节,王清任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3. 中医牛人的贡献中医牛人们通过自己的医术和研究,为中医学科的发展与推广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们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解决疑难杂症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治疗方法,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健康状况。
此外,中医牛人们还积极参与中医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中医人才。
他们通过培训和指导年轻的医生和学生,传承着自己的医术和经验,推动了中医学科的不断发展。
4. 结语中医牛人们凭借其深厚的医学知识和精湛的医术,成为了中医学科的瑰宝,也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他们的医术和贡献不仅受到国内的广泛认可,也在国际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中医牛人涌现出来,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意:本文为人工智能助手生成,文中所述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情况需以医学专家为准。
“大临床”思想:一代针灸大师的不懈追求
“大临床”思想:一代针灸大师的不懈追求作者:刘志学刘高峰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7年第14期尽管早闻针灸大师张缙教授大名,但一直无缘结识。
后来,还是在张缙教授的门生、加拿大安大略中医学院院长吴滨江教授的引见下,记者才和这位已趋鲐背之年的“国宝”级老专家联系上。
张缙教授从医60余年,一直致力于针刺手法研究、经络理论研究、针灸古典文献《针灸大成》的研究。
他从实践到理论完善了针灸的基本功训练、单式手法、复式手法、针刺得气和针刺补泻等理论,在针刺手法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是我国针法灸法的学科带头人。
他提出的“肯定现象,掌握规律,提高疗效,阐明本质”的经络研究工作程序,成为全国经络研究的指导思想。
在针刺手法的研究方面,他在20世纪50年代末提出的一套有关控制针感性质和传导方位的方法,至今仍有广泛的临床指导意义。
在经络研究方面,他提出了循经感传八大规律性,并升华为理论体系,对指导针刺手法的临床,发展经络理论具有很高的学科价值。
他在《针灸大成》的研究中提出的“传承宜遵古,发展应循宗,创新不变异,用洋是为中”的研究思路,受到学界普遍重视。
张缙教授以50年功力达成的研究成果——有关《针灸大成》的著作共3部、约250万字,足以坐实他在该研究领域的权威地位,由此被学界誉为“当代杨继洲”。
2010年,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医针灸”代表性的四位传承人之一……机缘巧合,由西医转行为中医1930年出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半拉门镇的张缙教授,自幼便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功底,为他日后从事古典中医药文献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1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的张缙教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东北军区的后方医院做了一名外科大夫。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本针灸名家朱琏所著的《新针灸学》。
满腹国学素养的张缙教授得闲便认真阅读、仔细揣摩,无意中走进了中医殿堂……有一天,他的老同事、药师葛春胜忽然得了重症胃痉挛,用西医的方式怎么治疗都不见效果,有同事建议用针灸试一试,张缙教授立刻找来《新针灸学》,按上面的方法,先针中脘、梁门、足三里,未能凑效,又改刺脾俞、胃俞二穴,奇迹发生了,葛春胜的胃竟然完全不疼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立题的背景和重要意义中医,是我们国家自己的传统医学,-----曾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做出伟大贡献,但今天再次面临危机,------作为一名中医,深感自豪的只是历史,而面对的却是严峻的现实。
”——杨俏田不少有识之士看到这种危险,全国一些重要的省、市、自治区医药学界纷纷把记录、整理、研究和继承他们的经验列入重要的医学科研内容,例如北京建立了“焦树德经验科研组”、“祝谌予经验科研组”,上海建立了“裘沛然经验科研组”;不少高等中医药院校组织专门班子,探索应用电子计算机等先进技术和设备,记录和研究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大量的中医药科技期刊为整理研究老中医经验开辟了专栏,发表了大量论文;不少有关老中医经验的专著陆续问世。
这些努力取得的成绩是令人瞩目的。
党和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在一些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支持下,经过反复研究和酝酿,1990年6月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作出《关于紧急措施做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决定》,根据实际情况,在全国遴选出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对象,采取独特的师承形式和制订相关的特殊政策,抢救这一面临失传危险的民族文化精萃,这一重大决策深得广大中医药工作者的拥护和支持。
我们组织一批中医药专家建立科研小组,收集北京的大量有关资料,经过认真整理研究和反复讨论。
决定着手对中国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最有代表性的学术经验进行收集、整理和研究,使它们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给祖国医药学界奉献一部高水平的当代中医各家学说,为祖国医学史记录下当代中医药学家的独特贡献。
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价值和长远的意义,不仅需要全体科研小组成员付出若干年艰辛的劳动,更需要得到全国各地中医药专家及其学术继承人的鼎力相助,还必须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理解和支持。
2研究的目标、方法和步骤21组建精干的高水平的科研小组1991年夏我们确定进行此项工作后,决定由贵阳中医学院副院长邱德文教授领衔,组织北京、上海、成都、贵阳等地一批有较高学术水平的研究能力并热心于中医经验整理继承工作的中医药专家,组成精干的高水平的科研小组。
我们要求小组成员应全部具有副教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学科涵盖面包括中医、中药各中西医临床和基础各个学科,还有从事科技出版社工作多年的资深编辑。
除了考虑以上专业学术水平和专业覆盖面的因素以外,还特别注意把学风严谨、知识面宽、对学术问题采取客观公正态度,并有较高文字能力作为重要条件。
经过精心挑选,并征求本人同意,组成了20余人的科研小组,基本上达到了预定要求,为了工作方便,贵州的中医药专家较多,有10人。
22确定较高的工作目标科研小组收集了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国内有关老中医经验整理工作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分头进行阅读、研究、分析,发现全国各地都做了不少工作,但普遍是分散的、零星的,系统、全面整理的并不多。
例如20世纪80年代初山东组织出版了《名老中医之路》,介绍了部分名老中医成长的经历。
贵州组织出版了《医林拔萃》,初步整理了贵州16位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经验,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其他省、市、自治区也做了一些工作。
随着国家两部一局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师承工作,各地也正酝酿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
经过科研小组多次反复讨论,我们对自己开展此项工作确定了较高的工作目标。
首先是起点要高,要在全国和我们过去所做工作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不能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
不仅要把老中医药专家的临床实践经验原原本本地记录保存下来,而且要帮助他们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性认识。
其次是要通过多种渠道严格遴选出真正最具有代表性的老中医药专家作为整理研究对象,要真正能够代表当代中医药发展的水平。
第三是要尽量覆盖中医药学科范围各个领域,要争取在地域上涵盖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否则就会名不副实。
23有重点的广泛征集资料,认真遴选整理研究对象本课题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贵阳中医学院、贵州科技出版社十分重视,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人、财、物力方面的有力保障,贵州科技出版社将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列入“八五”出版计划重点项目。
科研小组首先把国家两部一局在全国遴选确定的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作为征集资料的对象,向他们及其学术继承人发函征集原始资料。
在广泛征集原始资料的同时,科研小组又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领导,并依靠科研组成员在学术交往中掌握的信息,确定其中部分老中医药专家为重点,除了通讯联系之外,还登门拜访征集资料。
1991年夏至1992年夏一年时间,已征集到100多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原始资料。
24精心研究计划,为提供原始资料者提供有力指导我们考虑到,老中医药专家均年事较高,提供原始资料并进行初步整理研究的,主要靠他们的学术继承人,如果不预先提出明确的要求,对他们进行指导,就很难达到我们确定的目标。
因此,科研小组经过对90年代以前各种老中医药专家经验整理材料(上百部图书资料)的对比研究,吸取其中的优点,经过反复讨论,数易其稿,设计了独具特色的整理研究计划,包括最初的材料收集和进行初步分类整理的具体做法,都有明确的要求,要既能全面反映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精华、临证特色和技术专长,又能密切结合临床实践加以提高,包括能反映以上几方面的典型医案的评析、医论医话和久经临床检验的有效验方等,科研小组印制了《编写体例及说明》和《编写要求》,对包括题目及内容在内的七个方面的具体写法一一举例说明,随同征集资料的函件同时发给各位老中医药专家及其学术继承人,为他们提供原始资料和进行初步整理研究给予了有力的指导。
实践证明,这一步骤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受到多数老中医药专家及其学术继承人的欢迎,达到隔半功倍的效果。
25认真研究,严格要求,宁缺勿滥,开个好头收到第一批原始资料后,科研小组按各个成员的学术专长进行分工,逐个进行研究,提出初步意见。
对第一批原始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原始资料水平良莠不齐,有的可以说完全达不到要求。
每一份资料经分工研究审阅并提出初步意见后,经集体讲座分别决定处理意见。
对较好的资料指定科研小组成员进行专题研究,并负责定稿;对有价值而材料不全或不合要求的提出明确意见退回修改(有的反复多次);对价值不高的则决定不用,宁缺勿滥。
经过1992年夏至1993年冬认真的工作,完成了对第一批16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的整理研究工作,学科包括中医内科、中医温病学、中医伤寒学、中医基础学、生药本草学、中医老年病学、金匮、中医眼科学、内经、脾胃病、蒙医学、针灸学、中医炮制学等,地域包括湖北、北京、江西、浙江、江苏、甘肃、内蒙古、福建、贵州、安徽等10个省、市、自治区。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有关领导十分重视这一初步成果,张文康局长(现国家卫生部长)题词“弘扬祖国医学”,田景福副局长题词“名老中医,医林楷模,学术经验,流芳百世”,给予支持和鼓励。
贵州科技出版社于1994年8月以《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第一集)的形式出版发行。
本集的公开发行在海内外中医药界引起良好的反响,国内最为知名的一批中医药专家在审阅这一初步成果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极高的评价,共有19位海内外著名的中医药专家写了评审意见,给予此项工作高度的评价,如北京的赵绍琴、焦树德,上海的裘沛然、于尔辛,广东的邓铁涛、罗元恺,江苏的周仲瑛、朱良春,浙江的何任、杨继荪、詹起荪,福建的盛国荣、俞长荣、蔡友敬,湖北的李培生,黑龙江的张琪,四川的杨介宾,甘肃的周信友,江西的周炳文等,《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及其他一些国内医学报刊陆续发表评介文章,给予相当好的评价。
台湾学术出版界知道后,相当重视,由某出版公司主动和贵州科技出版社联系,要求转让面向海外的出版发行权。
初步取得的成果开了一个好头,给我们极大的鼓舞,增强了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完成课题的信心。
国内更多的中医药专家及学术继承人也对我们增强了信任,不少原未能给我们提供材料的同志,纷纷主动与科研小组联系,许多关心此项工作的领导和中医药界同仁也主动提供信息,帮助我们收集最有代表性的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和原始材料,为我们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提高整理研究水平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给我们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未完待续)3严谨求实,精益求精,历时八载,终结硕果31历时八载,初获成果科研小组全体成员经过长达八年时间的努力工作,以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负责精神、强烈的出精品意识,对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老中医药专家及其学术继承人提供的上千万字的原始材料按统一的要求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精心整理研究,特别注意把老中医药专家在丰富的临床实践得到的经验、看法、观点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升华到一定的规律性认识,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独特的学说。
至1998年夏,共完成对来自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的88位最有代表性的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整理研究工作,贵州科技出版社按预定计划陆续出版发行,至1999年7月止,共出版发行《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1~5集,计530万字。
之后,科研小组又利用现代电子音像出版技术,组织研制成功与文字版配套的光盘版,更增加了这套专著的魅力。
32社会反响和专家评价此课题基本完成后,在海内外中医药界引起较大的反响,全国50余位最有代表性的著名中医药专家写出了评审意见,有关报刊发表了多篇评价文章,给予相当高的评价,如著名专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孟庆云研究员在《中国中医药报》撰文把本书誉为“荟萃当代中医名家经验的传世巨著”,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认为本书是“继承发扬中医学术的硕果”,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撰文提出“这一举措在振兴中医的事业上具有战略意义,必将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中医研究院老专家路志正等评价本书是“一部划时代的中医学巨著”等等。
在今年4月7日省卫生厅组织的成果鉴定上,对本研究成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评价。
以孟庆云为组长的专家鉴定组认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第1~5集)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中国名老中医学术水平的专著,全书530万字,撰述全国各学科88位著名中医药(包括民族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
全书以精品意识、盛世修典的气魄,站在时代的高度,对著名专家的学术经验、医疗风格等,既系统又突出学术长处地进行撰述。
虽是书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但从此角度把中医学的特点和当代的学术创新都勾勒出来,而且重视对每位名家独到经验的介绍,具有真实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
该书在题材方面分‘学术精华’、‘临证特色’、‘名案评析’、‘医论医话’、‘经验方’等部分,既辨章(明)学术,又互相补充,全面而系统地把握了每一名家的学术经验。
每专题的撰写人,以不厌其改、不避其难的学风,使全书精益求精。
全书问世以来,已第三次印刷,并出版光盘版,受到各方面专家的赞扬,被誉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学术著作品,是‘当代的各家学说’,有非常好的社会价值、学术效益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