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气候的形成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设计
地理《世界的气候》教案设计第一章:气候的基本概念1.1 气候的定义解释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和其变化规律。
强调气候与天气的区别,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具体气象现象。
1.2 气候的构成要素介绍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气候要素。
解释各要素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第二章:气候类型及其分布2.1 热带气候介绍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等。
分析热带气候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2.2 温带气候介绍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分析温带气候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2.3 寒带气候介绍寒带气候的特点和分布区域。
强调寒带气候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气候变化的原因3.1 自然因素解释地球的运动、火山喷发、海陆分布等自然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强调自然因素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作用。
3.2 人为因素介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如温室气体排放、森林砍伐等。
强调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严重性和应对措施。
第四章:气候变化的影响4.1 生态系统的变化解释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如物种分布的变化等。
强调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保护的重要性。
4.2 环境的变化分析气候变化对水循环、土壤湿度、极端天气事件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强调环境保护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4.3 人类社会的影响介绍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人类健康等社会领域的影响。
强调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社会责任。
第五章: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5.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介绍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发展可再生能源等减排措施。
强调个人和集体的努力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性。
5.2 适应气候变化解释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如改善基础设施、调整农业种植模式等。
强调适应气候变化的必要性和可持续性。
5.3 国际合作与政策制定介绍国际气候变化协议和政策,如巴黎协定等。
强调国际合作和政策制定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第六章:气候与人类活动6.1 气候对人类居住的影响分析气候对人类居住地点的选择、建筑风格和设计的影响。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亚洲的自然环境复杂的气候》说课
学情分析
气温曲线图
降水量柱状图
世界气候(qìhòu)类型的分 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气候的组成(zǔ chénɡ)要素
气候对生产、生活的 影响
学生 已有
知识
基础
博学(bóxué) 笃行 明德 至善
第七页,共四十四页。
学情分析
冬冷
夏热…
家乡(jiāxiāng)天津的气 候
学习准备
搜集图片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气
季风气候显著
候
雨热同期
易发生旱涝灾害
影响气候的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
设计意图:反应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内在联系,突出教学重点,能强化直观
效果,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博学(bóxué) 笃行 明德 至善
第三十七页,共四十四页。
六、说评价(píngjià)
博学 笃行(dǔ xínɡ) 明德 至善
博学(bóxué) 笃行 明德 至善
第十八页,共四十四页。
第一环节
情境导入
明确目标
设计意图:以天津的气候话题引入亚洲的气候,密切联系 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感知地理就在我们 身边,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程理念。
博学 笃行(dǔ xínɡ) 明德 至善
第十九页,共四十四页。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 自主质学疑问习难(xuéx小í)18组分展钟示
5分钟
情境导入
激发( jīfā)兴趣 2分钟
亚洲 的 气候
精讲点拨 巩固运用 15分钟
达标检测 积累提升
5分钟
博学 笃行(dǔ xínɡ) 明德 至善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四页。
第五环节
南大天气学原理第6章
第四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八分。
季风概略图
第五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八分。
Geographical extent of global monsoon
■ tropical monsoon ■ subtropical monsoon ■ temperate-frigid monsoon
盛行风向随着季节变化而有很大差异,甚至接近于相 反。
如冬季盛行东北气流(华北一东北为西北气流), 夏季盛行西南气流(中国东部一日本还盛行东南气流)。
冬夏季风各有不同的源地,因而气团性质有根本的 不同。
如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炎热湿润。
天气现象有明显不同的季节性差异。
如雨季和旱季、冬季和夏季的明显对比。
到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一带。在700hPa以下这里
盛行强的偏北或东北风。
印度冬季风也相当明显,在孟加拉湾北部有明显的 北风分量,这相当于那里的干季。
第三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八分。
冬季风的建立一般在10月中旬,这正是亚 洲大陆高压加强,寒潮首次侵袭到华南沿海 以至东南亚的时候。这时,南亚地区大气环 流正处于明显的季节变化时期,热带和副热 带的高低空流场急剧地从夏季环流型向冬季 环流型过渡,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冬季季风 逐渐建立起来。
南亚季风区
包括印度半岛、西部的阿拉伯海,东部包 括孟加拉湾到达100oE的位置,西部以越 赤道索马里气流与西风带气流相交的地方 为界。
整个南亚季风区的降水相对比较集中,主 要的降水中心在印度半岛的西侧和孟加拉 湾地区。
南亚季风的年际变化受到南半球越赤道气 流和西风带气流的直接影响。
第三十页,编辑于星期一:十二点 十八分。
(新教材)青岛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科学第六章 天气和气候 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天气和气候第20课一天的天气(一)天气1.天气是一定区域短时间内大气中的各种气象状态。
我们可以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描述天气。
描述今天的天气:今天晴天,23度,东南风,风力3级。
(二)气温和百叶箱2.空气的冷热程度称为空气温度,简称气温。
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是早晚温度比较低,中午温度比较高。
3.天气预报中所说的气温,是指在室外空旷、空气流通、不受太阳直射的环境下测得的空气温度。
一般在百叶箱内测定。
4.百叶箱是用来放置测量空气温度和湿度仪器的木箱。
百叶箱一般安装在离地面有一定高度(1.5米)的架子上,箱底保持水平。
百叶箱利用百叶箱测量气温,测量过程中要做好记录。
(三)风向和风向标5.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风向就是风吹来的方向,如从东面吹来的风就东风,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叫西北风。
我们一般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风向标的箭头永远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6.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南方时,是刮南风。
当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方时,是刮西北风。
当树叶向北飘时,是刮南风。
学校的国旗向西北方向飘,是刮东南风。
风向标(四)风力7.风的大小叫风力,从0级到12级,共13个级别。
风级歌雨量器(五)降水量和雨量器8.降水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水平地面上水,在未经蒸发、渗漏、流失的情况下所积的深度,通常以毫米为单位。
人们用雨量器来观测降水量。
9.使用雨量器应该注意的事项:量雨器应安置在相对开阔、不受障碍物影响的地方,并保持水平;先向雨量器中倒入一些水到达“0”刻度;准确记录降水开始和结束的时间;降水结束后,及时读出并记录降水量。
10.形状相同的雨量器测量的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段内的降水量时一样的。
大小、形状不同的量雨器测量的同一地点、同一时间段内的降水量时也是一样的第21课风的形成一、填空题1.在太阳的照射下,由于地理环境不同,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
温度高的地方热空气上升,周围的冷空气补充过来,空气不停地流动,就形成了风。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教案
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了解气候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气候形成的因素。
教学内容:1. 气候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气候形成的因素: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教学活动:1. 引入气候的概念,让学生思考气候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引导学生分析气候形成的因素,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第二章:热带雨林气候教学目标:1. 了解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2. 掌握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高温多雨、湿度大、植被丰富等。
2. 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如亚马逊雨林、刚果盆地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2. 引导学生分析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原因。
第三章:热带草原气候1. 了解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2. 掌握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温暖湿润、干湿季明显、植被以草原为主等。
2. 热带草原气候的分布: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如非洲的撒哈拉以南地区、南美洲的巴西高原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热带草原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2. 引导学生分析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的原因。
第四章:热带沙漠气候教学目标:1. 了解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2. 掌握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高温干燥、降水极少、沙漠广布等。
2. 热带沙漠气候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如撒哈拉沙漠、澳大利亚的沙漠等。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热带沙漠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2. 引导学生分析热带沙漠气候形成的原因。
第五章:温带季风气候1. 了解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2. 掌握温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教学内容:1.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四季分明、夏季多雨、冬季寒冷等。
2. 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北美洲东部、欧洲东部等地区。
教学活动:1.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和分布。
气象学与气候学复习资料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1、气候形成、变化因子:①、太阳辐射;②、宇宙地球物理因子;③、环流因子;④、下垫面因子;⑤、人类活动影响。
2、天文辐射:太阳辐射在大气上界的时空分布由太阳与地球间的天文位置决定,又称天文辐射。
除太阳本身变化外,天文辐射能量主要决定于日地距离、太阳高度、白昼长度。
3、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包括大气环流、洋流。
海洋与大气间通过一定的物理过程发生相互作用。
组成复杂的耦合系统。
海洋对大气主要作用给大气热量、水汽,为其提供能源。
大气通过向下动量输送,产生风生洋流、海水上下翻涌。
海洋是CO2巨大储存库,通过调节大气中的CO2含量影响气温、环流。
海洋从大气圈下层向大气输送热量、水汽,大气运动产生的风应力向海洋上层输送动量,使海水发生流动,形成风生洋流,也称风海流。
热带、副热带海洋,北半球洋流围绕副高顺时针流动,南半球反时针流动。
海洋提供给大气潜热、显热,大气运动的能源,使大气环流得以形成、维持。
环流与热量输送:大气环流、洋流对气候系统中热量分配起重要作用,将低纬热量传输到高纬,调节赤道与两极间温度差异;大气环流方向有由海向陆与由陆向海差异、洋流冷暖不同,使同纬度带大陆东西岸气温产生明显差别,破坏天文气候地带性分布。
环流与水分循环:水分循环通过蒸发、大气中水分输送、降水、径流实现。
环流变异与气候:厄尔尼诺现象:表示在南美西海岸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附近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南方波动:南太平洋副高与印度洋赤道低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
沃克环流、哈德莱环流。
厄尔尼诺年印尼、澳大利亚、印度次大陆、巴西东北部均出现干旱,赤道中太平洋到南美西岸多雨。
(日本、我国东北夏季持续低温,我国大部降水有偏少趋势。
)4、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从陆地吹向海洋,这种风称海陆风。
5、季风: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季节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海陆热力差异、及差异的季节变化,行星风带季节移动、广大高原热力、动力作用。
《现代气候学(Ⅱ)》课程笔记
《现代气候学(Ⅱ)》课程笔记第一章:引论一、气候学的定义和重要性1. 定义:气候学是研究地球气候系统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包括大气圈、水圈、冰冻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多个组成部分。
2. 重要性:气候对人类活动、生态系统、水资源、农业生产等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气候规律,有助于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减轻气候灾害带来的损失。
二、气候学的研究方法1. 观测:通过地面气象站、卫星、雷达等手段收集气候数据,包括气温、降水、风速、湿度等。
2. 模式模拟:利用气候模式对气候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气候形成和变化过程。
3. 气候重建:通过地质、生物等手段,恢复过去气候状况,了解气候演变历史。
4. 气候情景预测:基于气候模式,预测未来气候发展趋势和变化趋势。
三、气候系统的基本组成1. 大气圈:地球外围的气体层,包括对流层、平流层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2. 水圈:地球上的水资源,包括海洋、湖泊、河流、地下水、冰雪等,参与水循环,影响气候。
3. 冰冻圈:地球上的冰雪资源,包括冰川、冰盖、冻土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4. 陆地表面:地球表面的陆地,包括山地、平原、沙漠等,对气候形成和变化产生影响。
5. 生物圈:地球上的生物体系,包括植被、动物、微生物等,参与碳循环、水循环等,影响气候。
四、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1. 太阳辐射: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太阳辐射,包括短波辐射和长波辐射。
2. 地球辐射:地球表面和大气层向外辐射能量,维持地球气候系统的能量平衡。
3. 能量传输:大气圈、水圈等通过热量传递、水汽输送等过程,实现能量的传输和分配。
五、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1. 自然因素:太阳辐射、火山爆发、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等自然因素导致气候波动。
2. 人类活动:工业发展、土地利用变化、化石燃料燃烧等人类活动对气候产生影响。
3. 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等气候变化现象。
4. 应对策略:低碳发展、节能减排、适应性措施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
第六章 天气和天气预报
2015-6-15
3
地方性风
最常见的是海陆风和山谷风。山地的背风坡常出现焚风。这些风影响范 围较小,属地方性风。 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统称为海陆风;海风通常强于陆风;一般在 上午9至10时起出现海风,午后14至15时海风最强,以后逐渐减弱直至 平静无风,大约22时起出现陆风,凌晨2时至3时陆风最强;海风带来丰 富的水汽,使沿海地区云量和降水增多。 白天的上山风称为谷风,夜间的下山风称为山风,统称山谷风。白天的 谷风一般比夜间的山风强。谷风把谷中的水汽带到上空,有时可以形成 云和降水。山风使较重的冷空气在谷底沉积,在春、秋季节会加重谷底 的霜冻危害。山谷风和海陆风都是晴天比阴天显著,夏季比冬季显著。
2
2015-6-15
海陆热力差异和大气活动中心
实际上,地球表面的热力性质是不均匀的,首先存在着海洋和大陆。 由于海陆的热力差异,使得上述的气压带被分裂。由于海陆热力差异, 割断了气压带,而形成的高、低气压中心,称为大气活动中心。有半 永久性活动中心和季节性活动中心。对我国天气气候有重要影响的大 气活动中心,冬季为大陆上的蒙古高压和海洋上的阿留低压,夏季为 大陆上的印度低压和海洋上的夏威夷高压。
2015-6-15 15
2015-6-15
16
冷 锋
冷锋的定义
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称为冷锋。冷 锋按移动速度快慢分为第一型冷锋(慢速)和第 二型冷锋(快速)。
缓行冷锋 冷锋
又称为第一型冷锋,因为其移动速度较慢, 暖空气沿锋面上升比较平稳,所以形成的云雨分 布和暖锋大体相似,只是排列次序相反(如图).
Hale Waihona Puke 焚风气流越过高大山脉后,在山的背风坡所形成的炎热而干燥的风,称为焚 风。它是由于迎风坡空气被迫抬升,空气中水汽凝结降落,到山顶空气 湿度很小,在背风坡空气绝热下沉增温而造成的。 在山地的背风坡任何时间都可能出现焚风。焚风能提高温度, 但强大持久的焚风则可以使作物遭受干害和引起森林火灾。
初一地理第六章认识大洲第二节《非洲》课时二非洲的气候
撒哈拉沙漠:世界面积_最__大__的沙漠。乞__力__马___扎__罗__山__:非洲最高 峰(地处赤道附近,山顶因海拔高,气温低,形成“__赤__道__雪__ 峰 ”
的景观)。
)
A.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自东向西注入地中海
B.非洲各地河流水量都很大
C.刚果河水量丰富,注入大西洋
D.尼罗河水量丰富,注入大西洋
1.利用地图,掌握非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主要地形区和河流、主
要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及非洲的轮廓特点。
2.梳理非洲成为“热带大陆”“高原大陆”“富饶大陆”的原因:
(1)“热___带__大___陆_”:赤道穿过中部,绝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 之间,热带面积广大,气温高,干旱面积广。非洲的_干___旱__区___面__积、 热___带__草___原__面___积___、___热___带__沙___漠__面积 均居世界首位。 (2)“高___原__大___陆_”: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3)“富___饶__大___陆_”:非洲资源十分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黄金
非洲气候类型分布
主要原因:受纬度因素影响, 赤道穿过非洲中部。
-9℃.0 米6000
冰雪覆盖 5895米
乞
-2.5 5000
力
草地
马
4.0 4000
扎
10.5 3000
罗
17.0 2000
森林
山
23.5 1000
稀树草原
(1)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附近,为什么山顶却终年被积雪覆 盖,成为“赤道雪峰”?
1、气候特
(2)干旱区面积广
征:
(3)气候类型呈带状,以赤道为轴,
大致南北对称分布2、气候与ຫໍສະໝຸດ 业四、主要河流:尼罗河和刚果河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知识点归纳总结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研究着地球的各个方面,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所居住的地球。
第六章是我们七年级地理学的重要章节,本文将对第六章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一、地球的运动地球是一颗自转和公转同时进行的行星。
自转使得地球产生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公转使得地球绕着太阳旋转,完成一年的时间。
这两种运动对于地球上的季节变化和地理分布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气候和季节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气候受到高纬度、低纬度和海洋性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季节是地球公转所导致的地球不同位置受到不同太阳辐射的结果。
高纬度地区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低纬度地区的季节差异较小。
三、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四层组成。
地球内部的构造对地壳的形成、地震和火山等地质现象产生影响。
四、地形与地貌地形是指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地貌是指地表上各种地形的组合。
地形和地貌受到构造运动、风化和侵蚀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地形和地貌因此呈现出多样性。
五、水资源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
地下水主要储存在地下水层中,而地表水则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等。
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六、资源与环境问题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的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过度开采资源和环境污染导致了许多环境问题,如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我们要提倡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
七、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集数据、硬件、软件、人员等多种要素于一体的系统,用于收集、存储、处理和展示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系统有助于地理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了地理空间信息的便捷获取与分析。
总之,地理学的学习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通过对第六章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我们对地球的运动、气候、内部结构、地形与地貌、水资源、资源与环境问题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必背知识点复习总结(附思维导图)
⼈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章我们⽣活的⼤洲——亚洲必背知识点复习总结(附思维导图)第六章我们⽣活的⼤洲---亚洲第⼀节位置与范围1.地理位置:①亚洲的半球位置:亚洲⼤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但它⼜同时地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②亚洲的纬度位置:亚洲⼤致位于10°S——80°N 之间,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是世界上跨纬度最⼴的⼤洲。
③海陆位置:亚洲东临太平洋、北临北冰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分界线是乌拉尔⼭—乌拉尔河—⼤⾼加索⼭脉—⼟⽿其海峡。
西南隔苏伊⼠运河与⾮洲为邻,东隔⽩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南隔海与⼤洋洲相望。
亚洲是东西距离最长的⼤洲。
2.⼤⼩:亚洲是世界上⾯积最⼤的洲,原因是: 1)⾯积最⼤2)跨纬度最⼴3)东西距离最长七⼤洲按⾯积⼤⼩排列为:亚⾮北南美,南极欧⼤洋。
3.地理分区:习惯上把亚洲分为6 个地区: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和北亚。
各个地区和国家如下表所⽰:地区国家东亚中国、蒙占、朝鲜、韩国、⽇本东南亚缅甸、泰国、⽼挝、柬埔寨、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莱、印尼、东帝汶南亚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兰卡、马尔代夫西亚⼟⽿其、以⾊列、约旦、沙特阿拉伯、伊拉克、伊朗、阿富汗、科威特北亚俄罗斯的⼀部分第⼆节⾃然环境5. 亚洲地形的特点:1)地势中部⾼,四周低2)以⾼原,⼭地为主,平均海拔⾼3)地⾯起伏⼤6. 亚洲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东,北,南三⾯濒临⼤洋,西⾯深⼊到亚欧⼤陆内部.7. 亚洲⽓候的特点1)复杂多样2)季风⽓候显著3)⼤陆性⽓候分布⼴(记住图6.13各种⽓候在图中的分布)●⽓候特点解析:①⽓候复杂多样:亚洲地跨寒带、温带和热带,东、北、南三⾯濒临海洋,西南深⼈到亚欧⼤陆内部;地形复杂多样。
受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的影响,亚洲的⽓候复杂多样。
除温带海洋性⽓候和热带草原⽓候以外,世界上的各种⽓候在亚洲都有分布。
②季风⽓候显著:亚洲背靠世界上最⼤的陆地——亚欧⼤陆,濒临世界上最⼤的⼤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之间的热⼒差异⼗分显著,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候区。
2022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第二节 第2课时复杂的气候
第2课时 复杂的气候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9-
(2)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①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著→河流多,河流水量大,水位 季节变化大。 ②亚洲西部降水少→河流少,水量小。 ③北部纬度高,气温低→河流结冰期长。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第2课时 复杂的气候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10-
(4)河流对地形的塑造作用 河流上游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常形成沟谷;河流下游流速 慢,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第2课时 复杂的气候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8-
归纳总结 亚洲地形、气候与河流之间的关系 (1)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①地势影响河流流向: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 状从中部流向周边的海洋。 ②地形影响河流的流速及水能状况:河流上游流经高山、高 原地区→水流湍急,水能丰富;河流下游流经平原地区→水流 平缓。
第2课时 复杂的气候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5-
(2)亚洲季风的特征:
项目
冬季风
夏季风
发源地 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 太平洋、印度洋
风向
由陆地吹向海洋的 由海洋吹向陆地的 东北 风、西北风 东南 风、西南风
性质
寒冷干燥
温和湿润
第2课时 复杂的气候
自主预习
基础巩固
能力提升
-6-
(3)季风气候的影响: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 ,有利于农业生产, 但是降水很不稳定,容易发生旱涝灾害。
能力提升
-18-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气候类型。 ② 热带季风气候 ,③ 亚热带季风气候 , ④ 温带季风气候 。 (2)由于亚洲中部地势 高 ,形成序号⑥代表的高原山地 气 候。
《气象学与气候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二《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佳木斯大学理学院——黄秀英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专业开课学期:秋季总学时:本科72学时(理论课66学时+实验6学时)专科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6学时)总学分:本科4分,专科3.5分教研室名称:地理系——自然地理教研室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
课程性质: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任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大气的热能、温度、水分变化;大气的运动规律;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
<学时分配表>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者。
选择教材的原则:•教材内容必须和教学大纲相接近,而且是近两年内新出版的,适合地理科学教学的特点•教材的知识量丰富,内容新、准确,结构清晰,并与中学教材相接近•知识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符合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建议教材:《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年第三版1982年第一版国家优秀教材纪念奖1988年第二版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供台湾高校地理系学生使用2001年获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参考教材文献: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引论重点: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部门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3、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4、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1-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要求: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2气候系统概述要求:1.熟练掌握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2.掌握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的来源及分布3.理解固体杂质、液体微粒的作用4.熟练掌握大气垂直方向的五个分层,温度分布特点及原因5.理解大气高度的划分一、大气圈概述二、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1-3 大气的物理性状要求:1.熟练掌握各主要气象要素的定义、单位及公式2.掌握干空气、湿空气的状态方程3.能利用仪器准确测定主要的气象要素一、主要气象要素二、空气状态议程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重点:1、太阳辐射及太阳常数2、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3、全球水平气温的分布特点4、如何判别大气的稳定度难点:1、大气稳定度的判别2、乱流逆温的形成过程§2-1太阳辐射要求:1、熟练掌握太阳辐射、太阳光谱、太阳常数的概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特点;影响直接辐射的因素。
第六章 全球气候分类
气温的水平分布特征
3、大气环流:7月,撒哈拉沙漠是全球的 炎热中心,主要原因是撒哈拉沙漠位于副热 带地区,全年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控制,气 流下沉;南极洲大陆"寒极”; 4、 地形地势: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的低 温中心,主要是因为青藏高原地势高。吐鲁 番盆地是我国夏季炎热中心与盆地地形不易 散热有关。
全球气候分类
5.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分布:在副热带及信风带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 在南、北半球各约以回归线为中心向南北伸展,平 均位置大致在纬度15°~25°间。 因干旱程度和气候特征不同,可分为: 热带干旱气候带(西岸) 多雾干旱气候 热带半干旱气候 三个亚型。
全球气候分类
全球气候分类
2.热带海洋性气候 分布:在南北纬10°~25°信风带大陆东岸 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上。 温度特点: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8℃左右,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8~25℃之间,气温年、 日较差皆小。 降水特点:降水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000mm 以上,一般以5~10月较集中,无明显变化。
全球气候分类
1.赤道多雨气候 分布:赤道及其南、北5°~10°以内, 温度特点:长夏无冬,各月平均气温在25 ℃ -28℃,年平均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 较差一般小于3℃,日较差可达6~12℃。 降水特点:多雷阵雨,无干季,年降水量在 2000mm以上,最少月在60mm以上。但降水量 的年际变化很大。
《气象学与气候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附件二《气象学与气候学》教学大纲佳木斯大学理学院——黄秀英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中文名称:气象学与气候学课程英文名称: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地理科学专业、资源环境专业开课学期:秋季总学时:本科72学时(理论课66学时+实验6学时)专科64学时(理论课48学时+实验6学时)总学分:本科4分,专科3.5分教研室名称:地理系——自然地理教研室课程简介: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师范地理科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系统地讲述了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及各部分内容在实践中的应用实例。
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大气热学、大气水分、大气运动、天气系统、气候形成、气候带和气候型、气候变化及人类影响等。
课程性质:气象学与气候学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资源与环境专业的选修课。
教学任务:气象学与气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大气的热能、温度、水分变化;大气的运动规律;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气候带和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自然地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的学习,应使学生全面地掌握大气中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大气运动的基本原理;天气演变和气候的形成、分布、变化的基本原理;了解人类对天气的影响和改造的基本原理;使学生能胜任未来的工作需要。
<学时分配表>培养目标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合格的中学地理教学工作者。
选择教材的原则:•教材内容必须和教学大纲相接近,而且是近两年内新出版的,适合地理科学教学的特点•教材的知识量丰富,内容新、准确,结构清晰,并与中学教材相接近•知识的数量和难易程度符合地理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比较容易接受建议教材:《气象学与气候学》周淑贞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年第三版1982年第一版国家优秀教材纪念奖1988年第二版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二等奖1998年在台湾以繁体字出版,供台湾高校地理系学生使用2001年获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参考教材文献:理论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引论重点: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部门地理、区域地理的关系3、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4、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及成因§1-1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任务要求:1.气象学、气候学、天气学的概念及所研究对象2.本学科与其他部门地理、区域地理学的关系一、气象学与气候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二、气象学与气候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1-2气候系统概述要求:1.熟练掌握干洁空气的概念、成分及作用2.掌握大气中的水汽、固体杂质的来源及分布3.理解固体杂质、液体微粒的作用4.熟练掌握大气垂直方向的五个分层,温度分布特点及原因5.理解大气高度的划分一、大气圈概述二、水圈、陆面、冰雪圈和生物圈概述§1-3 大气的物理性状要求:1.熟练掌握各主要气象要素的定义、单位及公式2.掌握干空气、湿空气的状态方程3.能利用仪器准确测定主要的气象要素一、主要气象要素二、空气状态议程第二章大气的热能和温度重点:1、太阳辐射及太阳常数2、干绝热直减率和湿绝热直减率3、全球水平气温的分布特点4、如何判别大气的稳定度难点:1、大气稳定度的判别2、乱流逆温的形成过程§2-1太阳辐射要求:1、熟练掌握太阳辐射、太阳光谱、太阳常数的概念;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特点;影响直接辐射的因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地理 第六章 亚洲的气候
亚洲的位置
亚洲的地形 和地势 亚洲的河流
亚洲的气候
半球位置 海陆位置 经纬度位置
本章小结
地形复杂多样,以山地、高原为主 地势起伏大,中部高、四周低 河流众多 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入海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小试牛刀
1、是在(世界B各大)洲中,季风最强盛、最典型的大洲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读图6.13回答: 12、、降亚北水洲回最面归多积线的最从是大东的到热是西带依雨温林次带穿气大过陆候性。 气候。 3热、温亚热寒带带热沿带带沙季带着雨漠风季1林风1气6气候气°候气、候E、候经、。线温热亚带从带热大南季带陆到风季性北气风依候气次和候气经和候过、
第二节
1、读亚洲气候类型图,掌握亚洲主要气候类 型。
2、结合降水和气温图及景观图分析主要气候 类型的特征。
3、阅读课本掌握亚洲气候的气候特点并分析 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4、结合实际分析季风气候多农业生产的影响。
读课本P10-11图6.13,思考以下问题: ①亚洲有几种气候类型?这说明什么?
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小结)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冬季 :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项目
夏季风
发源地
太平洋 印度洋
风向
东南风 西南风
性质
温暖湿润
降水
降水多
降水多,温暖湿润 降水少,寒冷干燥
冬季风
蒙古—西伯利亚一带
西北风、东北风
寒冷干燥 降水少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读三种季风气候的降水量柱状图, 分析季风气候的降水特点?
气候初中二年级
气候初中二年级气候是指长期以来某一地区的天气状况和气象要素的统计特征。
它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作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应当对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气候的基本知识,包括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的种类、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一、气候的形成原因气候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气候区所在的纬度。
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落点越来越倾斜,导致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候存在显著差异。
此外,海洋和陆地的分布也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
海洋具有吸热能力强、稳定性高的特点,所以沿海地区的气候较为温和稳定。
而陆地则具有快速吸热和散热的性质,导致内陆地区的气候较为干燥极端。
二、气候的种类根据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我们可以将气候分为若干种类。
常见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等。
每种气候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气候要素,这些特点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植被分布、动物和人类的生存状况。
三、气候变化的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成为了热门话题。
气候变化对地球上的人类和动植物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影响。
例如,全球气温的升高导致了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洪涝和风暴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同时,气候变化还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和产量,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
四、应对气候变化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出努力,减轻气候变化的影响。
首先,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例如骑自行车代替汽车出行、减少用电等。
其次,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宣传气候保护的知识,增加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和重视。
总结:气候是地球上一种自然现象,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都产生着重要影响。
了解气候的形成原因、种类和变化对我们学习地球科学、保护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气候问题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动中来。
气候构成要素
气候构成要素
气候是长时间内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时间尺度为月、季、年、数年到数百年以上。
气候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气温:气候的最基本要素之一,通常用摄氏度或华氏度
表示。
气温的高低和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活动。
2、降水量:指一定时间内降落到地面的水层深度,通常用
毫米或英寸表示。
降水量的多少和分布直接影响着农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3、风:大气的水平运动,通常用风向和风速表示。
风的大
小和方向直接影响着大气环流和天气变化。
4、湿度:空气中水汽的含量,通常用相对湿度或绝对湿度
表示。
湿度的大小和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舒适度和空气
质量。
5、云量:指云层的面积占天空面积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
表示。
云量的多少和分布直接影响着天气变化和太阳辐
射。
6、太阳辐射:指太阳向地球表面发射的辐射能量,通常用
瓦/平方米表示。
太阳辐射的多少和分布直接影响着农
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7、日照时数:指一定时间内太阳直射到地面的时间长度,
通常用小时表示。
日照时数的多少和分布直接影响着农
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
气象学与气候学第六章天气系统与天气过程1
广东1975--2003年寒潮次数
?Hale Waihona Puke 广东1975--2003年寒潮次数
月份 10 11 12 1 2 3 4 5 总数
次数 1 8 35 61 33 9 2 0 149
百分率 1 5 23 41 22 6 2 0 100 (%)
风绕低压中心逆时针旋转。
2、气旋的分类 可把气旋分为有锋面气旋和无锋面
气旋。
3、气旋的天气特征:出现云、雨天气。
热带气旋(台风)
(三)反气旋 (Anticyclone)
1、反气旋的概念
反气旋就是高压 (high)区,在水平方向 上,风绕高压中心顺时针旋转。
2、反气旋的分类
地理分:极地反气旋、温带反气旋、 副热带反气旋
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
(Subtropical high)
副热带高压的天气特征:
(1)在高压中心附近,天气晴朗、 闷热,易产生干旱天气。
(2)在副高的西北边缘,常有西风 带的天气系统(锋面、槽线、切变 线等)与其相互作用,形成很强的 降水带。
(3)在副高的南侧,常形成台风。
7月份海平面气压和风分布图
? 统计标准:全省三个台站同时达到寒潮标准。 29年中,共出现寒潮149次,平均每年度5次。
(3)寒潮的灾害
大风:一般6—8级,最大12级, 使生物受机械损伤。
暴冷:温度在短时间内下降10℃以上,使 生物细胞内的水分受冷收缩,流动性减 弱,来不及输送水分到生物体各处,致 使生物失水枯萎;另外,当温度下降到 低于生物学下限温度时,生物生理活动 机能受障碍,使生物受伤害,甚至死亡。
14 第六章 第一节 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
(二)天文气候
• 由上式计算出的若干纬度上天文辐射的年变化如下图所 示。
• 全球天文辐射的立体模式如下图所示。 全球天文辐射的立体模式如下图所示。
• (1)天文辐射年总量的分布是完全因纬度而异 天文辐射年总量的分布是完全因纬度而异 年总量 获得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道, 的。获得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着纬度的增 辐射能渐次减少,最小值出现在极点, 高,辐射能渐次减少,最小值出现在极点,仅及 赤道的40 40%。 赤道的40%。 • (2)夏半年天文辐射量的最大值在20°—25° 夏半年天文辐射量的最大值在20° 25 最大值在20 25° 的纬度带上,由此向两极逐渐减少, 的纬度带上,由此向两极逐渐减少,最小值在极 地。 • (3)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道, 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道, 向北极减少,极地为零。(全球来说, 。(全球来说 向北极减少,极地为零。(全球来说,冬半年最 大值在20 20° 附近,由此向两极减少。) 大值在20°S附近,由此向两极减少。) • 气候效应:上两点分布导致地球上的热赤道 气候效应: 最热的纬度带)会随着季节而移动, (最热的纬度带)会随着季节而移动,进而引起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很重要 很重要)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很重要)
• 上式是计算太阳高度角的基本方程,式中h 为太 上式是计算太阳高度角的基本方程,式中h 阳高度, 为所在地的纬度。 为太阳赤纬, 阳高度,ϕ为所在地的纬度。δ为太阳赤纬, ω 为时角。 为时角。
• • • •
赤纬δ 在赤道以北为正,在赤道以南为负, 赤纬δ:在赤道以北为正,在赤道以南为负, 夏至日δ 23°27′, 夏至日δ为+ 23°27′, 冬至日为-23°27′, 秋分日δ=0 δ=0° 冬至日为-23°27′,春、秋分日δ=0°。 为时角,在一天中正午时ω=0 ω=0° ω为时角,在一天中正午时ω=0°,距离正午 每差1 小时,时角相差15 15° 午前为负值, 每差1 小时,时角相差15°,午前为负值,午 后为正值。 后为正值。 • 当太阳高度为 时,单位(水平)面积上所获 当太阳高度为h 单位(水平) dQs=Isin h 得的太阳能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气候的形成第一节气候形成的辐射因子第二节气候形成的环流因子第三节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第四节地形与地面特性对气候的影响第五节冰雪覆盖与气候【主要内容】本章主要论述气候形成的机制、辐射因子、环流因子、下垫面因子(海陆分布、地形、冰雪覆盖等)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何影响。
【名词解释】1.气候因子: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多种因子。
包括:太阳辐射因子、宇宙地球物理因子、环流因子、下垫面因子、人类活动因子。
2.气候反馈机制:在气候系统内部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大量的反馈过程,它们起着从内部调节气候系统的作用。
3.天文气候:由天文辐射所决定的地球气候。
4.厄尔尼诺: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180°)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5.南方涛动: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印度洋赤道低压这两大活动中心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
即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增高(降低)时,印度洋赤道低压就比常年降低(增高),两者气压变化有“跷跷板”现象,称之为涛动。
6.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7.季风: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8.海洋性气候:由于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巨大作用,使得在同一纬度带内,在海洋条件下和大陆条件下的气候有显著差异。
在海洋条件下形成的气候称为海洋性气候。
9.大陆性气候:由于海陆分布对气候形成的巨大作用,使得在同一纬度带内,在海洋条件下和大陆条件下的气候有显著差异。
在大陆条件下形成的气候称为大陆性气候。
10.山谷风: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在山区白天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
11.焚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
12.雪线: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为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时的高度。
【填空】1、近代气候学将那些能够影响气候而本身不受气候影响的因子称为外部因子,如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参数的变化、大陆漂移、火山活动等;将气候系统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称为内部因子。
2、气候系统的属性包括热力属性、动力属性、水分属性、静力属性。
3、使气候系统振幅增大的反馈过程称为正反馈;对气候系统的变化有阻尼作用的反馈过程称为负反馈。
4、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子可归结为太阳辐射因子、宇宙地球物理因子、环流因子、下垫面因子、人类活动因子。
5、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差额可表示为R s=(Q+q)(1-a)+q a-F∞;地面的能量平衡方程可表示为R g+LE+Q p+A=0 。
6、海-气的相互作用可概括为:海洋提供给大气大量的潜热和显热,成为大气运动的能源,使大气环流得以形成和维持;而大气环流又推动海水流动,产生风生洋流。
暖洋流沿岸多形成云和降水;冷洋流沿岸多形成雾和多雾沙漠。
7、大气环流对热量的输送包括赤道与极地间的热量输送和海陆间的热量输送。
8、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事件的主要特征是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SST)出现异常高位相(增暖)时,南方涛动指数SOI却出现异常低位相。
9、海洋和大陆的热力性质不同,增温和冷却也不同。
海洋具有热惰性,大陆具有热敏性。
冬季,海洋是热源,大陆是冷源,夏季,海洋是冷源,大陆是热源。
海陆气温的差异,在冬季以中高纬度最突出,在夏季以副热带纬度最显著。
10、陆地雾以辐射冷却形成为主,海洋上以平流冷却形成为主。
大陆沿海地区多平流辐射雾。
11、大陆上多地形雨和对流雨降水,海洋上多锋面雨和气旋雨降水。
12、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间的热力差异及这种差异的季节变化,其它原因包括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和广大高原的动力、热力作用等。
13、南亚季风和东亚季风的显著差异在于南亚夏季风比冬季风强。
14、海洋性气候的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且春温低秋温高,年温相时最冷月(2月)最热月(8月)。
高原气候具有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15、高大山脉往往成为气候的区域分界线,如我国的秦岭是北亚热带和南温带气候的分界线。
16、现代地球冰雪圈中,面积最大的成分是永冻土,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冰原。
17、冰雪覆盖不仅有使空气致冷的作用,还有致干的作用。
18、小气候指的是 由于下垫面结构不均一性所引起的小尺度的近地层局地气候 。
19、青藏高原季风对环流和气候的影响首先在于 使我国冬夏对流层低层的季风厚度增大,还在于 破坏了对流层中部的行星气压带和行星环流 。
20、山谷风是 当大范围水平气压场较弱时,在山区白天地面风常从谷地吹向山坡,晚上地面风常从山坡吹向谷地 ;海陆风是 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问答题】1、天文辐射的时空分布有何特点?①天文辐射能量的分布是完全因纬度而异的。
全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道,随着纬度的增高,辐射能渐次减少,最小值出现在极点。
②夏半年获得天文辐射量的最大值在20︒~25︒N的纬度带上,由此向两极逐渐减少,最小值在极地 。
③冬半年北半球获得天文辐射最多的是赤道。
④天文辐射的南北差异不仅随冬、夏半年而有不同,而且在同一时间内随纬度亦有不同。
⑤夏半年与冬半年天文辐射的差值是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加大的。
⑥在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在极夜期间,天文辐射为零。
在一年内一定时期中,到达极地的天文辐射量大于赤道。
2、简述全球能量平衡模式。
整个地球下垫面的能量收支为±145个单位,大气的能量收支为±159个单位,从宇宙空间射入的太阳辐射100个单位,而地球的反射率为30个单位,长波辐射射出70个单位,各部分的能量收支都是平衡的。
这些估算的数值都很粗略的,它们仅仅提供一个地-气系统中能量收支的梗概。
这里因为是全球全年平均,季节变化和地区间的能量输送都被略去。
在这种能量收支下,形成并维持者现阶段的地球气候状态。
3、试论述环流因子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①海气作用与环流:海洋提供给大气大量的潜热和显热,成为大气运动的能源,使大气环流得以形成和维持;而大气环流又推动海水流动,产生风生洋流。
②环流与热量输送:a.将低纬度的热量传输到高纬度,调节赤道与两极间的温度差异b.破坏了天文气候的地带性分布。
③环流与水分循环:水循环中,大气环流起到重要作用。
④环流变异与气候:当环流形势在某些年份出现异常变化时,就会直接影响某些时期内的天气和气候,出现异常。
4、什么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它对气候有何影响?厄尔尼诺:在南美西海岸(秘鲁和厄瓜多尔附近)延伸至赤道东太平洋向西至日界线( 180︒)附近的海面温度异常增暖现象。
南方涛动: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印度洋赤道低压这两大活动中心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
即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增高(降低)时,印度洋赤道低压就比常年降低(增高),两者气压变化有 跷跷板 现象,称之为涛动。
对我国气候影响:⎺使来自东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风强度减弱,造成夏季降雨带的位置偏南,出现南方暴雨成灾、北方干旱少雨的异常现象;α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期偏晚;β东部地区秋季容易出现北少南多的降雨分布;χ容易出现暖冬;δ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的热带气旋或台风数量偏少。
对全球气候影响:⎺热带中、东太平洋海温的迅速升高,直接导致了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也使得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造成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严重干旱。
α厄尔尼诺还常常引起非洲东南部和巴西东北部的干旱、加拿大西部和美国北部暖冬以及美国南部冬季潮湿多雨;它与日本及我国东北的夏季低温、日本和我国的降水等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β此外,厄尔尼诺常常抑制西太平洋热带风暴生成,但使得东北太平洋飓风增加。
5、试论述海陆分布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
对气温的影响:海洋的热容量又比陆地大,它的增温冷却比大陆慢。
所以海洋既是一个巨大的热量存储器,又是一个温度调节器。
与同纬度的大陆相比,它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
对大气水分的影响:⎺对蒸发和空气湿度的影响:海洋的蒸发量远大于陆地。
α对雾的影响:在海上,尤其是冷洋流表面,雾日极多,在较高纬度的大陆东岸(约在纬度40︒以上)和低纬度的大陆西岸都是冷流经过的地区,不但海面多雾,大陆近岸受海风影响,雾日也多。
大陆上除了沿海地区受海风影响雾日较多外,一般大陆内部是雾少霾多。
β对降水的影响:海陆分布对降水量的影响比较复杂,海洋表面空气中水汽含量虽多,但要造成降水还必须有足够的抬升作用,使湿空气上升凝云致雨。
从降水的成因来讲,可分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和气旋雨。
对周期性风系的影响:海陆风、季风的形成。
形成两大气候类型: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6、比较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
7、试论述青藏高原对气温的影响。
1.机械阻挡作用:冬季西风气流遇到青藏高原的阻障被迫分支,分别沿高原绕行;夏季青藏高原对南来暖湿气流的北上,也有一定的阻挡作用,不过暖湿气流一般具有不稳定层结,比冷空气易于爬越山地。
青藏高原阻滞作用对气温的影响,不仅出现在对流层低层,并且波及到对流层中层。
2.热力作用:将青藏高原地面的气温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冬季高原气温偏低,夏季则偏高。
8、中小地形对气温有何影响?1.由于坡地方位不同,日照和辐射条件各异,导致土温和气温都有明显的差异。
2.地形凹凸和形态的不同,对气温也有明显的影响。
在凸起地形如山顶,气温日较差、年较差皆较小;凹陷地形则相反,气温日较差很大。
无论冬、夏都是山顶气温日振幅小,谷地气温振幅大,陡崖介乎二者之间。
9、地形与降水的关系如何?地形与降水的形成:原来空气层结是对流性不稳定或条件性不稳定的,风经过山地的机械阻碍作用,引起气流的抬升运动,空气达到凝结高度以后,在上述层结条件下,能加速上升运动继续发展,凝云致雨;当低压系统或锋面移到山地时,因地形的阻碍走用,使低压系统或锋面移动滞缓,因而导致气旋雨或锋面雨的时间延长,强度增大;当气流进入谷地时,由于喇叭口效应引起气流辐合上升,如果空气潮湿,层结条件又适宜,就会产生降水;在大陆性气候区,夏季由于山坡南北增温情况不同,或由于谷底与山坡增温比谷上空气增温快,会产生局部热力对流,形成对流雨或雷暴雨。
气流经过崎岖不平的地形区域,因摩擦力的影响产生湍流上升运动,在其他条件适宜时,往往形成低层云或层积云,产生小量降水,如毛毛雨、小雨等。
地形与降水的分布:最大降水量高度在迎风山地,由山脚向上,降水量起初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增的,达到一定高度降水量最大。
过此高度后,降水量又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在山脉两侧的气候可以出现极大的差异,往往成为气候区域的分界线。
10、冰雪覆盖对气温的影响如何?冰雪覆盖致冷的原因有哪些?影响:冰雪覆盖是大气的冷源,它不仅使冰雪覆盖地区的气温降低,而且通过大气环流的作用,可使远方的气温下降。
冰雪覆盖面积的季节变化,使全球的平均气温亦发生相应的季变。
如果不考虑一年中日地距离的变化,作为全球平均,一年四季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应该是一个常数,全球平均气温也应该接近为一个常数,而没有显著的季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