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之必备知识

合集下载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知识点清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一语文必修上册(新教材)第六单元《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知识点清单1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一、重点剖析1. 《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什么?答案:作者认为真正的修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同时又认为真正的修养呈现的形式是“永远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说,它是一种努力的过程,是动态呈现的。

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是一种人生境界。

2. 请梳理《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的写作思路。

答案:文章先从概念界定与道理阐释入手,点明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再从切身体会出发,阐释自己对读书的思考;最后结合当下的阅读现象,强调阅读杰作的重要意义。

3. 《读书:目的和前提》中,作者在回顾自己的读书经历时谈到了对巴尔扎克的不同感受,有什么作用?答案:读者在阅读名家经典作品时,可能会因为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差别而有不同的评价,但我们不能因为无法彻底理解经典作品就否定经典作品,而应该对经典作品“不厌百回读”。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认知能力的提高,我们对经典作品的认识也会越来越深刻。

作者意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

4. 如何理解《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结尾“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这句话?答案:“自己的价值”指自己对阅读的热爱和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

阅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具有深远影响、享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否则就难以体会其伟大之处。

同时,这句话也是对前文“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的补充说明。

5. 《上图书馆》一文中,作者“上图书馆”的奇趣有哪些?答案:(1)在“公书林”图书馆翻阅英文小说,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部分地满足了作者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案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案一、新知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几个词语分别是什么含义吗?教养、涵养、素养、修养教养: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

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水准。

涵养:是指滋润养育;培养。

大多指在修身养性方面而言,也指道德、学问等方面的修养。

素养:所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一种道德修养。

修养:培养高尚的品质和正确的待人处世的态度,求取学识品德之充实完美。

怎样获得教养呢?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了解黑塞、王佐良及其作品,了解他们读书的经历和感受。

2.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3.学习获得教养的途径,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描述作者对读书场景的描写,感受书籍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朗读课文,质疑问难学生通过自读文本的方式,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有价值的研究性问题,全班同学交流、讨论,针对作者在文中所提倡的读书观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问题一: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课文第一段: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

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分析:(1)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明确: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高一语文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不同点:
1.黑塞的读书启蒙更侧重来源于家庭;王佐良的读 书基本都是由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予以的支持; 2.黑塞的读书过程中有过“曾经不爱读到之后放不 下”的读书经历,涉猎的范围更庞杂,王佐良的读 书经历基本围绕中外文学文化,没有这种起伏跌宕 的读书心得; 3.王佐良曾经因为现实的心境影响读书的心境,黑 塞整体上没有提及。
惊异和心驰神往,符合预感和期望 又美好无比。
英文小说,斯蒂文生的《宝岛》
获得最初翻阅英文小说的快乐。
英文杂志《星期六晚邮刊》《全国地理》《美 丽的屋子》 柏拉图《对话》、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 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
英文的古本
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 也学到了一些英文。
让我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 新世界, 一片灿烂。
示例五:“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 豁然开朗了。”
参考分析:写国内战争胜利后,“我”的心情由 担心变得喜悦的过程,含蓄地写出即使身在异国他乡, 作为读书人,“我”始终心系国家。
情境任务二
示例六:“那高耸的大圆顶总使我想起一段台 词……”
参考分析:借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中的台 词,讴歌人类创造的知识和理性如此伟大辉煌。
参考分析:这是作者读书观的一部分,他认为读 书就要读杰作,特别是阅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 声誉的杰作。
情境任务二
示例三:“……必须读杰作。杰作常常不像时髦 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杰作需要我们认真 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我们先 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 值。”
情境任务三 你有过哪些难忘的读书经历,说一说你的读书故事。
余华 路遥
《活着》 《平凡的世界》
人生是一个宏大而沉重的话题, 巧妙地寓诸生活,这正是《活 着》力量的源泉。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 孜不倦地阅读,一坐就是几个 钟头。
巴尔扎克小说
黑 塞 《老子》《论语》
《庄子》《孟子》 《吕氏春秋》《中 国民间童话》、中 国抒情诗歌和通俗 小说
曾经期待充满狂热与纠 葛的故事,却失落于详 细的财务状况,很久之
读书要认清自我,过去的自己 读不了,现在的自己放不下。
后重新发现其价值。
通过父亲的指点,开始 阅读《老子》,并逐渐 由转译本到德译本,并 从《老子》到各种中国 文学书籍
体会到中国精神对于今日欧 洲之意义,自然与精神,宗 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 各得其所,让人振奋与感动。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史蒂文生的小说
在“公书林”找寻翻阅,只是看 看封面、目录和插图。
③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 ③聚焦光亮的描写
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 特色。多用引用和
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细节描写的方法。
异同 《书:目的和前提》感受
同 都是从猎奇开始的。
《上图书馆》感受
异 一波三折。
始终都是愉悦。
作者在最初阅读时对绝大多数 作者在“公书林”
书一点也不感兴趣,一开始只 读书是愉悦的,那
“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心灵闪烁着爱的 光辉,让生命散发出教养的芬芳。高中阶段是阅 读的黄金时期,让我们徜徉书海,撷取知识的浪 花,采集智慧的珠贝,洗去少年的懵懂和世俗的 尘垢。让我们远离浮世的喧嚣,走进经典,与大 师交流,使心灵变得更加富有。
随笔介绍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兼有议论和抒情两 种特性,通常篇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小,形式多样。
是喜欢有插图的书,读巴尔扎 里优雅洁净的环境
克更是让作者厌烦,许多年也 令“我”感到舒适,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13.1《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写作背景
《上图书馆》 王佐良在武昌就读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随后南迁,进 入西南联大,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47 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作者在文 中主要记叙了这段生活的读书经历。王佐良 先生受到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启示,写下 此文。遵循时间顺序,按照成长过程来写与 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梳理自己在不同阶段、 不同地方的读书选择、感受与思考。
作者主张阅读目的是为了获得“心的教育”,他真正倡导的是 获得“爱的阅读”。 作者同时也极力主张读书人一定要有那种 对爱的强烈期望,要有高远志向,也要有对圣贤学问的敬重。
深入分析文本
《读书:目 的和前提》
(3)作者所谓“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 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有何意义?
我们学习不能只掌握了一些僵死的书本内容,而始 终不能到达自身对现实生活的基本认识与全面了解, 也就无法真正贴近到实际的生活,这样,学习反被其 误,对整个人生都是很不利的。
深入分析文本
《上图书馆》
示例二: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七七事变”一起,清华图书馆 的灯全灭了。
此时作者心情不言而喻。运用象征手法,描写含蓄生动,暗示日 寇侵华惨无人道,罪恶罄竹难书,表达了无限憎恶痛恨之情。“暗 淡”“全灭”两词,以视觉角度的动态描述,把灾难和痛恨写得有形 有色。清华图书馆在19岁的作者心上投下了温情和XXX的光,使他进 入了一个知识和情感上的新世界。然而,“七七事变” 使其内心感 到无限伤感。
示例一: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它们在一个十九岁青 年的心上投下了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进入了一 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清华图书馆高台灯温情和XXX的光,是作者心境的写照:作者在 书山文海中受到丰富的知识滋养,获得灵魂对话、情感共鸣。这表达 了作者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爱好之情,又引起下文,前后呼应,结构严 谨。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愉快的回忆之地——公书林
图 书 馆
上图书馆的经历 我的一大恩师——清华图书馆 (4-9)
英国图书馆的阅读经历
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10)
2、梳理读书经历,思考读书影响
书籍名称或类型
读书的过程或想法
书籍对他的影响
示例:《鲁滨逊漂流记》 灰色的的大海里也可以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孜孜不
《一千零一夜》
拓展延伸
读书犹如采金 。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
石成金,随手翻翻, 便成巨富。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
的 。从一 个人的 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 。一个在阅读 和沉
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 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
当然有着完 全不同的内心世界 。
----周国平《论读书》
拓展延伸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 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 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 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 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杨绛《读书苦乐》
评:
读书目的 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1-2) 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之一

读书第一要务是认识自我,走喜爱之路
:

获得教养要以个性或人格为前提

读书前提 应该如何阅读杰作

(3-7) 少年时代初读书(感性)

若干年后读译书(理性)

阅读杰作 读杰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8)
上图书馆之乐 (1-3)
《读书:目的与前提》以议论为主,《上图书馆》以 记叙为主,都表达了对图书馆的礼赞和读书价值的思考, 具有很强的思辨性。《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洗尽铅华, 娓娓议论自己对读书的看法。《上图书馆》的第一段就开 宗明义地表达了作者对图书馆的“钟情”,观照其在图书 馆的读书求学经历,就能描绘出他的成长、成才轨迹。从 时空角度谋篇布局,于细节描写中蕴含深情。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3课第1课时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课型:新授课课时:2课时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外资料,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随笔知识2.比较《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异同(重点)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学习运用作者以自身为例论证观点的方法(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智慧田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不管怎么说,文些名人名言都充分表现了书对人类的重要性。

孤独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热爱生活,心里充满怨恨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平和,心胸狭窄的人可能因一本好书而变得心胸宽广那我们要怎样读书,选择什么样的书呢?下面我们就看看黑塞和王佐良的观点吧! (板书课题)二、出示目标,明确任务。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随笔知识2、比较《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内容和写作手法的异同(重点)3、理清文章结构层次,学习运用作者以自身为例论证观点的方法(难点)三、自学指导,紧扣教材朗读课文,圈点勾画阅读课本2-3页,通过自学,同学们学到了哪些知识点,你认为哪些是重点、难点、困惑点?谁来回答一下?(一)自学指导一:(时间:5分钟)1.自主阅读《3·2》“结识作者”“探寻背景”“文化常识”部分,圈点勾画,完成下列各题。

(1)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个骑士——黑塞黑塞(1877—1962),作家、诗人。

生于德国,1923年入瑞士籍。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小说充满了彷徨、孤独、感伤、梦幻以及对理想的渴望的浪漫主义气息。

黑塞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________颇有研究。

中国的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其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代表作品有______ 、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2)一代学者、翻译家——王佐良1王佐良(1916- 1995) 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生活中,书籍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不亚于粮食,所以书籍被人们 比喻为精神食粮。高尔基甚至把书籍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有了 书籍,我们的生活才能充实;有了书籍,我们的生活才能精彩;有了 书籍,我们的生活才能快乐;有了书籍,我们的生活才更有意义。 古代先贤崇尚读书,“书不可一日不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都是古人爱书的真实写照,他们读起书来可以手不释卷、废寝忘 食,可见先贤们对读书的重视。三国时期,诸葛亮能运筹帷幄,决 胜千里,安邦治国,就源自他年轻时从书中汲取的知识;一代伟人 毛泽东领导全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是跟 他博览群书、学贯古今分不开的。
作家黑塞有关读书的随笔,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本文 是翻译家杨武能先生从中节译而出,发表在1990年第4期的《读 书》杂志上。
《上图书馆》节选自《王佐良全集》第十卷。该卷所收文 章大多是王佐良先生1980年以后写的,少数带学术研究性质,如 《白体诗里的想象世界》,多数则是阐释性的,也有综述、序言、 书评、剧评,以及讨论会上的发言纲要等。
议论文论点应该做到: ①正确、鲜明。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 一目了然。 ②新颖。有自己的看法,不要总重复别人的观点。 ③深刻。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④有现实意义。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亟须解决 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范文1]
青春,永不褪色
江苏一考生
2.《上图书馆》主要记述了作者在图书馆读书的经历,请仔
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时间
地点
图书馆特点
收获
中学时期
武昌文华图书科学校 宽敞、舒服, 的“公书林”图书馆 环境优雅
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养 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大学时期 清华大学的图书馆

05-第13课 _读书_目的和前提 _上图书馆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人教版

05-第13课 _读书_目的和前提 _上图书馆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人教版

5.某电视台在“世界读书日”前夕,特开设了《享受“轻”阅读》栏目,请综 合上面的材料为此栏目写一段开栏语,要求:语言简明得体,不超过90字。 【答案】 示例数字时代,开卷之轻便,体验之轻灵……阅读之“轻”正改 变着我们的生活,而“轻”阅读下的“重内容”更能“增重”人生、赋彩心灵。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享受“轻”阅读的快乐吧!
阅读是获取知识、增长智慧、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有人说读书的目 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了解资讯,休闲娱乐,思考人生,学习专业知识。
如果要实现这些阅读目的,既需要浅阅读、泛读,也需要深阅读、精读。 至于阅读方式,那就因人而异了。因为无论浅阅读还是深阅读、泛读还是 精读,与读屏还是读书、看报刊还是看书并无一一对应关系。读书也可以 “随便翻翻”,手机刷屏也能够引发“深思熟虑”。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 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阅读经典,不仅可以丰富知识,而且可以提升境界,理应是我 们涵养品质、锻造人格的必选项目。 【解析】 画波浪线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提升境界”和“丰富 知识”应互换位置;二是重复赘余,可删掉“按理来说”。
专注力下降的直接原因,或许就来自手机带来的学习、娱乐、生活方 式“多元化”。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当下年轻人的 学习途径多种多样:
图1 你会通过什么途径去学习
以往在周末,抱着一本书一看就是一下午,这种沉浸式阅读意味着 “专注时长可达数小时”,其得来的满足感、快乐感无与伦比。而如今即使 有这样的阅读心境,也会被习惯性地回微信、看短视频、刷朋友圈打断。 那种酣畅淋漓专注做一件事的快乐正在离我们而去。
1.文中画横线的成语有3处使用不当,请写出其序号并加以修改,不得变 更语境意思。 【答案】 ② “滔滔不绝” 改为 “生生不息” (或:源远流长、薪火相传) ③ “历久弥新” 改为 “经久不衰” ⑤ “一家之长” 改为 “一技之长” 【解析】 ①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语境用 于指阅读的目的,使用正确。②滔滔不绝: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没完没 了。多形容话多,说起来没完没了。语境是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用“生 生不息、源远流长、薪火相传”均可。生生不息:世间万物新陈代谢,永 不停止。源远流长:源头很远,流程很长。形容历史悠久。薪火相传:比

撷英咀华,乐学悟道——《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群文阅读课例

撷英咀华,乐学悟道——《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群文阅读课例

撷英咀华,乐学悟道——《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群文阅读课例摘要:“撷英咀华,乐学悟道”课例设计,以“识学道——溯学理——探学径——述学说”为路径,以学生自主阅读、梳理、讨论、探究、交流、分享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积极创设阅读情境,提供阅读策略指导,搭建表达与交流的平台,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持,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深度写作。

关键词:群文阅读、学习之道、言说我思【学习目标】1.理清说理思路,梳理文章内容,明确作者观点和态度,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概括、探究、交流能力。

2.分析语言特色,体会作品的读者意识,运用生动说理的语言写一段“国学馆”设计理念,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

3.创设阅读情境,提供阅读指导,围绕学习之道,畅谈读书经历,阐述自己关于“学习”的观点,在表达中发展创造思维。

【评价参考】1. 明确观点和态度:①作出思维导图,理清说理思路;②概括文章内容,列出“学习之道”;③找到观点针对的现实问题。

2.体悟随笔语言风格:①列出并记诵文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②说出随笔语言自由舒展的特点。

③学会运用生动的语言说理。

3.提出读书之我见:①创设情境,设计国学馆的名字;②分享读书经历,引导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③结合生活实际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学习过程】任务情境(展示越中“若耶长廊”、“若耶诗林” 、“若耶国学馆”的短视频或画面)“会稽山下,若耶溪旁,菁菁校园书声琅琅;锦瑟年华,越崎人生,莘莘学子尽显风流”。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用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书籍是人类的好朋友。

没有知识,没有书,我们的生命就像进入了茫茫的沙漠,你分不清方向,看不到尽头,只能盲目的向前走。

书是你迷路时的指南针,是你饥渴难耐时的甘泉,是你生命的绿洲,给你走出荒漠的勇气和力量。

那我们要怎样读书,选择什么样的书呢?下面我们就看看黑塞和王佐良的观点吧!任务设计学习任务一:初读课文,绘制思维导图:学习任务二:再读课文,初识学习之道《读书:目的和前提》和《上图书馆》都是随笔,两位作者用灵活自由的笔触,记述了自己求学读书的生活和感悟。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我们从读书中能获得什么?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我们从读书中能获得什么?

一、阅读作者档案,初步理解文意
作者档案(二) 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生,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 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中国 莎士比亚学会、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第一届会长,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 所长。 曾经翻译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名篇,如《雷雨》(英译本)、《彭斯选集》《英国诗文 选译集》等等,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 权威”,为中国的翻译事业和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读什么书?
相同点: ① 都从少年时代开始读书,并由此点燃了读书的兴趣; ② 都是从世界文学等书籍开始读起; ③ 都从书籍上认识了东西方文化间的差异,拓宽了眼界,并由此
获得认知上的共鸣; ④ 都从读书中获得了知识上、情感上、精神上的新体悟;
二、读什么书?
不同点:
① 黑塞的读书启蒙更侧重来源于家庭;王佐良的读书基本都是由图书馆 丰富的藏书予以的支持。
② 黑塞的读书过程中有过“曾经不爱读、之后放不下”的读书经历,涉 猎的范围更庞杂,王佐良的读书经历基本围绕中外文学文化,没有这 种起伏跌宕的读书心得。
③ 王佐良曾经因为现实的心境影响读书的心境,黑塞整体上没有提及。
三、怎么去读书?
任务4:思考名言警句,完成思维导图,发表我的观点。 第一步:请大家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找出《读书:目的
三、怎么去读书?
任务3:思考名言警句,完成思维导图,发表我的观点。 第二步:请大家尝试将这些句子填写到文章的思维导图中,看看它
们适合嵌入到哪一个部分?你也可以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适度调整。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群文阅读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13《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群文阅读课件统编版必修上册

2、地点:清华图书馆
环境:红色外表、装饰华丽、面积很大,书刊精美,灯光 温馨
读书:柏拉图《对话》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 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诗剧等等。
心情:新世界,一馆亨福莱公爵室 环境:建筑华美、照明差、中古僧修习的遗风犹存 读书:古籍 心情:不平静——心境豁然开朗
某学校开展了读书活动。在此次活动中大家对“怎样处理读流 行作品与读经典名著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有人认为应该 多读流行作品,也有人认为应该多读经典名著。你的看法呢?结 合自己的读书经验谈谈。
示例二: 我认为应该多读流行作品,因为流行作品能反应出时代的信
息,贴近我们的生活实际,符合我们的心理需要,对我们了解社 会,增长见识都很有帮助。
群文阅读
《读书:目的和前提》/黑塞 《上图书馆》/王佐良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随笔的相关知识,体会亲切自然的谈话风格, 品味文中哲理性语句。 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学习文章运用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文章,描述作者对读书场景的描写,感 受书籍给人带来的审美感受。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求学之道,阅读经典著作,感受经典的力量, 培养爱读书的好习惯。
识背景
有一段时间,社会流传着“读书无用论”,这是一种 否定知识与学习的社会思潮。作为一个读书人,王佐良想 尽一切办法,激发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读书热情。
三、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自读文本的方式,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有 价值的研究性问题,全班同学交流、讨论,针对作者在文中所 提倡的读书观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
探究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课文第一段,分析: (1)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一如所有为了自我完善而作出的 努力,本身便有意义。 明确: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而是为了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 (2)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同时既是完成又是激励,随处都可到达 终点却从不停歇,永远都在半道上,都与宇宙共振,生存于永恒之中。它的 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 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 明确:真正的修养是动态的呈现情势,它是一个努力的过程,一个又一个目 标不断实现的过程。它是一种生存境域而非生存手段。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联读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④《论语》《道德经》 《庄子》《孟子》 《吕氏春秋》《中国 民间童话》、中籍对他的影响
激发了对读书的浓厚兴趣,
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
孜孜不倦地阅读,一坐就
到珍珠
是几个钟头
② 曾经充满狂热与纠葛 的故事,却失落于详细 的财物状况;很久之后 重新发现其独特的价值
③ 读书要认清自我,过去 的自己读不了,现在的自 己放不下
爱之路,而非义务之路。
我的理解 ④

段落
黑塞的观点
我的理解
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
读书人。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
4

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
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
8

上的阅读的,必须读杰作。
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表达了 作者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那样的 伟人);表达了作者此刻内心波澜壮阔、情不自禁引吭高歌的情绪。
4.结合以上理解和分析,写出你给背景墙的标语。(至少运用一种修辞)
答案 (示例一)精读一本好书,点亮一盏心灯 (示例二)读书,为精神打底;读书,为人生奠基 (示例三)与经典同行,绘人生底色;与博览同行,拓广阔视野
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
段落
黑塞的观点
它的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而在于
1 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
的精神迎接未来。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
2 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
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高中语文必修一《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PPT配套资料

高中语文必修一《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PPT配套资料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PPT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读书:目的和前提一、识作者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赫尔曼·黑塞赫尔曼·黑塞,1877年7月2日出生在德国,德国作家、诗人。

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①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伴读] ①想起了中国古代的隐逸诗人。

何为“隐逸”?不寻求认同为“隐”,自得其乐为“逸”。

二、知背景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

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

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他试图从教育和修养两个方面来探索人性,通过读书提高修养,达到心灵和个性的自我完善,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

②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

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伴读] ②黑塞受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很大,所以他才会笔随心走,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

三、明文体随笔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③。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

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

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

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伴读] ③随笔,顾名思义,随手下笔。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名师导学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的逻辑思路,能概括阅读对于人生的意义。

2.了解随笔的表达特点,能结合一个例子说明作品思辨表达的知性特色。

学习活动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

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黑塞有关读书话题的随笔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并且指明了阅读的路径;王佐良的随笔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串联起作者不同时期在图书馆读书的经历和感受,借助图书馆来完成自己对人生遭际和世事变迁的解读。

阅读这两篇行文自由、结构密的随笔,完成下面的学习活动。

1.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颁奖辞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道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了一个范例”,请从《读书:目的和前提》中梳理、抄录出能表现他“道劲的气势和洞察力”或者“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的句子,并进行评点,完成一份读书卡片。

提示①梳理课文,摘录文中值得反复摩、深思的观点,结合自己阅读的经历和体会,思考作者观点中蕴含的深层内涵。

②从人道主义的内涵理解作者观点的价值。

③能对相关内容进行评点并完成读书卡片。

2.勾画黑塞阐述“读书”“修养”“自我”三者关系的句子,思考作者论证这三者关系的逻辑。

提示①梳理课文,摘录黑塞在文中阐述关于“读书”“修养”“自我”的主要观点的语句。

②按照文章的论证逻辑梳理摘录的语句,思考“读书”“修养”“自我”三者的逻辑关系。

③有条件的同学,可在课后阅读黑塞的《书籍的世界》(花城出版社2014年版)和其他作品,进一步了解黑塞的知识背景。

3.王佐良说“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品读文中作者对“奇趣”的描写,思考作者是怎样通过上图书馆的经历展现自己的家国情怀的。

提示①可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作者在不同时期上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将地点、环境、阅读内容、心情四个方面的内容填入相关表格。

②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图书馆这种公共场所来阐述个体生命印迹与世事变迁、家国命运的关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之必备知识一、黑塞1.赫尔曼·黑塞,德国作家,诗人。

生于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46岁入瑞士籍。

1962年8月8日,脑溢血逝世于蒙塔纽拉。

8月9日,出版诗集《一根断枝的呻吟》。

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

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为题材,表现对过去时代的留恋,也反映了同时期人们的一些绝望心情。

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

2.阅读资料由于反战,他被迫背井离乡,生活陷入困境。

1916年初,他的父亲去世,年幼的儿子又身患重病,妻子的精神病急剧恶化而不得不住院治疗。

一连串的精神压迫和心理压力使黑塞深受神经衰弱和抑郁症的折磨,于是,他找到荣格的学生朗昂开始了分析性心理治疗。

在1916~1917年间,朗昂为黑塞共做了72次心理分析,基本上是每周一次,每次3个小时。

开始的时候,黑塞的抑郁症非常明显,并且流露出自杀的倾向。

朗昂的分析性心理治疗十分有效,帮助黑塞度过了心理危机,并且引起了黑塞对心理分析的兴趣。

1923年,黑塞放弃了其德国国籍,不久也与分居了的妻子正式离婚。

黑塞自己不仅深受坐骨神经病痛和风湿病的折磨,而且也深受抑郁和自杀情绪的影响。

从1925年开始,黑塞重新找朗昂做分析性心理治疗,前后持续了2年左右。

实际上,这也是黑塞创作其《荒原狼》的时期。

孤独与乡愁是荒原狼的呐喊,也是黑塞的挣扎;自杀与寻求生路是荒原狼的彷徨,也是黑塞的迷惘。

在此期间,黑塞所经历的心理分析具有多重的意义。

对于黑塞来说,朗昂不仅仅是他的心理医生,也是他的知心朋友,而且是他在经受像狼一样“冬季荒原之流浪”时的坐标和向导。

黑塞在其《荒原狼》的“出版者序言”中说:“我觉得这个人有病,是某种精神病或忧郁症,是性格病,我是以健康的本能在抵御它。

”同时,黑塞也说:“我认识到,哈勒是一个能忍受痛苦的天才,按照尼采的某些说法,他在自己身上已经培养了一种天才的、无限的、可怕的承受痛苦的能力。

”黑塞所要表达的是,尽管荒原狼的故事叙述的是疾病和危机,但是,它描写的并不是毁灭,不是通向死亡的危机,恰恰相反,它描写的是治疗和治愈。

在我们所理解的心理分析中,治疗和治愈也意味着发展,意味若心性的成长和人格的完善。

黑塞将与荣格和朗昂的心理分析过程中所获得的治愈与发展性体验充分展现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其中有在黑暗中的求索,有内在心灵意象的指引,也有超越与整合的个性化经历。

3.诺贝尔奖是以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

在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有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诺贝尔奖最初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于1901年首次颁发。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该奖于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以“诺贝尔奖基金会”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六个领域对人类做出最重大贡献的人。

4.作文中的运用【1】所以,无论命运多么晦暗,无论人生有多少次颠簸,苦难的渡口总会有帮你度过苦难的渡船,而这渡船便是以坚持为桨,以信念为舵,以成熟之姿飞跃苦难的海洋。

成熟之姿,便是前往,无论前路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成熟之姿,便是阳光,穿越苦难温暖的照在人的心上。

就如黑塞所言“人一生唯一的使命就是找到自己,然后在心底坚守其一生。

”而坚守的信念,便是以成熟之姿。

凡心所向,素履所往。

生如逆旅,不如以成熟之姿,努力飞翔。

(《以成熟之姿》)【2】无论有字无字,眼见耳闻,终归是要落实于心。

再多的有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不过是附庸风雅地卖弄墨水,再多的无字之书,倘若不内化于心,也只落得“海归”变“海龟”般尴尬境地。

黑塞的一句话如同黄钟大吕,“世界上最让人恐惧的恰恰是通往自己的道路”。

翻开心灵之书,是近乎严酷的自省,是修剪不必要的枝枝蔓蔓,增添来自有字和无字之书的吸纳与内化,是冷静地直面内心,与自我对话的过程。

“吾日三省吾身”,不妨说日阅心灵之书。

这是一个更需要勇气与意志的过程:带着剜肉补疮的决绝,携着刮骨疗伤的清醒,将如附骨之疽般的狭隘、嫉妒、自私悉数斩断,成就“心如明镜台”。

在信息与行动严重不对等的时代,科技经济等理性力量逐渐占领人文关怀的当下,我们更要以书本和大地浇灌心灵。

这位作家的话,无疑振聋发聩。

(《在书本与大地中浇灌心灵》)【3】同样,伟大的心灵亦有益于个人对“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理解。

抗战时曾有文人说自己当年读宋人著作不知国破家亡之苦,只有到了抗战时国家陷于危难,方得与宋人同情。

赫尔曼·黑塞在谈及读书时,也说自己阅读歌德的《亲和力》时,由于误读了它而完全成了另一本书。

由此可见,真正伟大的心灵会以知识和阅历审视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拥有“读书”更加聪慧的耳目。

(《人生三读》)【4】“有字之书”是我们获取知识最主要和直接的来源。

我们出生,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再一起进入学校让心灵得到教化。

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缺,正如赫尔曼·黑塞在《获得教养的途径》中所指出的: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但“有字之书”相较于个体总是显得抽离,其中固然有醒世名言,但却难为人所获得。

譬如前些年的“药家鑫案件”及“复旦投毒案”,他们的学识毋庸置疑,但他们却未将其内化为自己真正遵循的准则。

(《善读心灵之书》)二、王佐良1.王佐良(1916年2月12日-1995年1月19日),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

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

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

2.王佐良先生学生时期就写诗,并有英文诗发表,又有中篇小说《昆明居》为世人所知。

五十年代起以双向翻译从事文化交流和文学研究,把中国戏剧文学名著《雷雨》等作品译成英文,把英诗多种移译为中文,主张以诗译诗,存原诗风貌;研究英国文学的中英文论著,以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诗歌两个领域为主。

集诗人、翻译家、研究工作者于一身而各有成就。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

他为新中国英语教育和英语翻译所做出的贡献,已有不少文章做过回忆和论述。

3.王佐良谈英语学习方法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语言之有魅力,风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为后面有一个大的精神世界:但这两者又必须艺术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语言表达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进的。

文体,风格的研究是有实际用途的,它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观察英语的性能,看到英语的长处,短处,以及我们在学习英语时应该特别注意或警惕的地方。

因为英语一方面不难使用,一方面又在不小心或过分小心的使用者面前布满了陷阱。

4.《上图书馆》①跌宕起伏的叙述线索《上图书馆》一文是作者以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瓦提及的法国国立图书馆为引言,主要叙述了他求学时代,给他留下深刻记忆的在4个图书馆的阅读体验。

②阶段分明的选材特点在不同学习阶段获得的阅读收获,使得其对阅读体验的回忆,在选材上有了斟酌取舍。

他在不同学习阶段去图书馆阅读书刊体验的直接书写梳理出来,非常有意思。

③聚焦光亮的描写特色本文最有特色的,应该是对光亮(也包括与之对比的暗淡、昏暗)的描写,虽着墨不多,却诗意盎然,耐人寻味。

如,灯光、书本之光等。

5.相关作文读书三部百年前海宁王先生有读书三境,而今日吾辈读书亦有三部,一曰读书佳文或曰腹中的“有字之书”,正如古人所语“行万里路”而“读万卷书;二曰包容人情世故、伪善交互的“无字之书”,古云“啼笑具不敢,方知做人难”;三曰省悟人何以为人的“心灵之书”,追溯本原,属“道可道,非常道”的最高境界。

读好这三部书,人生圆满而无憾,东坡精晓诗书,其文独步天下,投身官场,形迹天涯,融儒道佛三家于一体,临终“勉强想便错了”,一语似是识尽了人生;李叔同少习考据,青年看破红尘,一袭袈裟亦留下富有哲思的语录。

吾辈固然不可为子瞻第二,弘一第二,然而此人物的阅历精神,可深为习究、模仿。

此三本书亦决然不同于王国维的读书三境。

有字、无字、心灵,不仅循序渐进,而且环环相扣,甚至循环往复。

不消说我们从《颜氏家训》《传习录》中知晓社交之礼仪、为人之谦敬,或许还领略人生之须臾与永恒之道德的之美;亦不消说从社会大浪里体悟的本原精神,更促进对有字之书的了解,如西人米兰·昆得拉所言,人照上确有字符,只不知其语法罢了。

而清夜扪心,精神与理想,幻灭与虚荣里翻阅“心灵之书”的同时,理解更深。

因此这三部书不仅是读书人的书,亦是芸芸众生寻求生命意义的奇书。

同时,这三者密不可分。

不读有字之书,则不知礼仪,不识知论,不晓技术,是无异于市井之屠夫,山野之草民;不读无字之书,则会清高自傲,不可一世,譬如东汉祢衡,北美罗德曼之流,头脑发热,不能善终;不读心灵之书,则流于世俗,浑噩不知,吾们当中多数沉溺虚拟世间者当为共鉴。

由是观之,读此三部实为大义。

而社会上出了问题,也可以判断是哪一部出了问题。

前日曼彻斯特的一声爆炸,我们不能不怀疑是其人性沦丧,未识心灵之书之缘故;未来我辈踏上社会,则不免多方掣肘,难言是已阅无字之书。

书与书之间的衡量、比较、共进,不乏从现实利益出发,然而此中精义仍是要吾侪以人为本,以人类共同之精神为参照,同时以史为鉴,察人可以知己,观宇宙可知人心。

该作者之三书理论实为精妙,颇具博采众长之特性。

然吾人知之而不取之,则独有精妙,无得裨益。

因之天下之大,以三部书为始。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均是梦”,便是此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