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农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农历是几号,相信很多人不查日历是不知道的。时至今日,对于远离农耕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农历的意义可能更多的在于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的假期是什么时候。而对于农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历法,为什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哪个月大哪个月小,为什么有闰月,为什么说“十年碰不上个闰腊月”,农历如何置闰,二十四节气又是什么,为什么有时候说“立了春就是新的一年了”等等,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是全部很清楚。

一、公历是什么

说农历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公历,说到公历其实是有一堆规则要介绍的,但因为这些规则大家都太熟悉了,没必要再废话,所以这里就大概说一下公历的起源吧。现行的公历又称《格里高历》,是意大利一个名叫利里乌斯(Lilius)的哲学家在原历法上进行改良,经由罗马教皇格里高(Gregorius)在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正式颁行的一套历法。而其在国内正式开始使用,则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但辛亥革命后纪年仍采用民国纪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元纪年,全面与世界接轨。

说起《格里高历》这套历法,则不得不提及它的前身《儒略历》。《儒略历》是由一位名索西琴尼的古希腊天文学家经过计算得出,并由古罗马皇帝(实为独裁者)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即著名的凯撒大帝,《旧约》中有“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即指这位凯撒大帝。)自公元前46年(西汉初元三年,汉元帝刘奭在位,即让昭君出塞的那位亲。)起颁行的一套历法。这套历法最初是规定一年共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逢4年一闰。因为凯撒同学是7月生的,所以7月就以凯撒为名(拉丁文Julius,即现在英文的July)。凯撒死后,他的继承人盖乌斯·屋大维统一了罗马帝国,受封“奥古斯都(Augustus)”,并自称“第一公民”(实际上这些后来都成为皇帝的头衔)。而“奥古斯都”死后,罗马元老院为纪念其功绩,将其列入“神”的行列,并将其逝世的8月改为“奥古斯都”(拉丁文Augustus,即现在英文的August)月。为了使其与凯撒等同,又在2月里抽了1天,将8月改成大月。后又为避免连续出现3个大月,便将大月往后各推一个月,这就形成了现在“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的大小月份的规定。

如果大家熟知现在的公历,就知道每逢百年如果年数可被400整除是不置闰的。但《儒略历》没有这个规定,因此到1582年(《儒略历》已实行1600余年)的时候,两至两分就已经和正确日期相差了10天出来,历法改革迫在眉睫。为了消除这个误差,《格里高历》将《儒略历》四年一闰的制度,修正成现在的逢百年可被400整除则不置闰。并在实行后,由教皇下令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定义为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中间有10天被强行抹除,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上消失的十天”。修正后的《格里高历》平均年长度为365.2425天,与地球公转一回归年365.2422天已相差无几,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公历。

二、农历是什么

农历是我国自殷商时代起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数千年中一直延用的一套历法。其主要特点是以月相盈缺来确定一“月”的终始,并通过设置“闰月”来保证年的平均周期接近地球公转的一个回归年。农历的一个平年是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是13个月,383天或384天。比如2012年的农历是闰四月所以就有384天。

目前已知有记载的最早的农历是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的“古六历”(即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共六种历法,这几种历法的区别主要是岁首和四季的定位有所不同,因此下文统称古六历)。由于其定义一回归年为365年又1/4年,因此又称四分历,是四分历的一种。其精度大约等同于西方的《儒略历》,但就算以最晚的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21年)来计算,也要比《儒略历》早上百余年,而在这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周历》就已经实行了数百年。

简单介绍一下“古六历”。“古六历”的特点是以366年为一岁,在有闰月的时候通过“正闰余”来调整周期,另外闰月也同时用来确定四时和岁的终始。这里所谓“正闰余”是指:一年有366天,比起一回归年的365又1/4天多出来约3/4天,把这3/4天称之为“岁之余”,而在闰月的时候,要把这多出来的“岁之余”给抹掉,即有“闰余成岁”(《千字文》:闰余成岁,律吕调阳。)。这里“闰”的最早意思其实是“减掉”,而非现在的“额外、加多”。对于置闰的时间则几朝各有不同(这也是古六历的主要区别),以商为例是以十二月为岁首,将闰月放在十一月之后,而以秦为例则是以十月为岁首,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但闰月之后都是新一年的开始,即所1

谓“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尚书·尧典》:“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用闰月来确定一年的终始。

古六历之后,中国农历曾发生过一次比较大的变化,也称为农历的转折点,这就是西汉时期颁行的著名的《太初历》。《太初历》是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汉武帝下令定改的一套的历法,也是现存最早的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太初历》之于古六历最大的改动是加入了二十四节气以定农时,并确定了以《夏历》正月为岁首(这也是现在的农历有时被称为《夏历》的原因)。同时由于二十四节气的加入,又有了在“无中气”的月份的置闰的规定,使得农历的月份与四季的配合更为合理。再往后各朝各代虽然均有在时行历法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但大多都是在《太初历》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再无太大的改动。尽管如此,在这之后还是出现了一些比较牛逼的历法,比如大宋《统天历》计算一回归年为365.2425年,与《格里高历》一致,但比《格里高历》早了近400年。由于回归年比恒星年短20分24秒,所以在25786年(365.2421990741*1440/20.4)的时间里退行一周,这就是岁差周期。岁实是中国用的回归年,是从冬至再回到冬至所经历的时间。

三、阳历阴历是什么

可能在大多数人包括之前楼主的印象中,公历就是阳历,农历就是阴历。事实上并非这么简单,人们所谓的阴历指的是以月亮绕地球一圈为周期的历法,即“月亮历”,阴历的一个周期就是一个“月”;而阳历则指的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为周期的历法,即“太阳历”,阳历的一个周期就是一“年”。这样看起来既然公历和农历都有“年”有“月”,那似乎应该都是“阴阳历”,但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我们现行的公历可以说是严格按照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置年的,所以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公历是阳历,但公历的月份设置是不是也和月亮盈缺有关连呢?公历是不是阴阳历呢?从公历那些大小月的规定以及皇帝乱改大小月的设定来看,肯定是没有的了。事实上英语里month(月份),和moon(月亮)语出同源,并且一个月的长度也接近月亮绕地球一周的周期,所以公历的“月份”确实也有“月”的意思,但由于其并不严格遵照月相盈缺,所以严格说公历并不能算作是阴历或阴阳历,只能算作是单纯的阳历。

而我大农历虽然经历过很多版本,很多修正,但有一点从头到尾一直都没有变过。那就是农历的置月。

农历以月亮运行一个周期为一个“朔望月”。“朔”,月一日始苏也,即新月始苏的那天称之为朔。而“望”,本意为月相之王,即满月之时。所谓一个“朔望月”指的就是月相盈缺正好一个周期,即从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的一个周期,农历将每个朔日定为每月的一号。而由于一个“朔望月”的周期大约是29.530588天,所以农历一个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农历每个月的初一肯定看不到月亮,而十五肯定是月圆,所以农历是阴历相信大家都很清楚了。

而农历的“二十四节气”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太阳历”,因为“二十四节气”对应了太阳在黄道面上每运行15°所在的时间点,而二十四节气的一个周期正好就对应了一个太阳年。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地方“立了春就是新的一年了”,因为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所以也可以说是农历中的“阳历年”。所以我大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就是同时兼顾到了太阳、月亮运行规律的一种历法,简单说,就是贼特么牛逼的一种历法。

四、农历的置月

农历与公历最大的区别就是其置月的方式。农历是“严格”按照一个月相盈缺一个周期来置月的,即农历的一个月其实是一个“朔望月”。可能有很多人都把“朔望月”简单理解成月球绕地球公转一个天文周期,但实际上月亮绕地球公转的一个天文周期是27.322天,称之为一个“恒星月”,而一个“朔望月”的平均周期是29.53天,那究竟什么才是“朔望月”呢?而“朔望月”又为什么会和“恒星月”有这大约2天左右的误差呢?

其实在上文中有提到过,一个“朔望月”其实指的是月相变化一个周期,即从一个“朔日”到下一个“朔日”或从一个“望日”到下一个“望日”之间的时间间隔。而至于为什么一个“朔望月”不等于一个“恒星月”,那就要先大概说一下什么是“月相”了。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