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课、优质课比赛全套资料

合集下载

高中微型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微型课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高中微型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微型课的定义和特点。

2.掌握高中微型课教学的基本要素。

3.学会设计和实施一节高中微型课。

二、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包括教材、幻灯片、讲义等。

2.教学设备:计算机、投影仪等。

3.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阅读相关课文和准备听课笔记。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问题或引入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向学生简要介绍微型课的概念和特点。

2.知识讲解(20分钟)教师利用幻灯片或讲义,向学生详细介绍微型课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型课的实施过程。

3.实施演示(15分钟)教师选取一节高中课程中的一个知识点,设计并实施一个微型课,让学生亲眼目睹微型课的实际效果。

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分享自己的看法。

4.学生实践(30分钟)将学生分组,每组自行设计和实施一个高中微型课。

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和教师的指导,选择一个适合的主题,并利用教学工具和方法进行实施。

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指导和辅助的作用,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评价。

5.总结(10分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教师在总结环节中对他们的表现进行简要评价,并对微型课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和总结。

6.拓展练习(10分钟)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拓展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个人思考或写作等形式进行。

四、作业布置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微型课的小结,包括微型课的定义、特点以及自己对微型课的看法。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了解了微型课的基本要素,还亲自设计和实施了一节高中微型课,提高了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和教学设计能力。

同时,本节课也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构建了积极的教学氛围。

接下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进一步优化微型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微型课比赛完美版课件】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范进中举》【微型课比赛完美版课件】
姓名:范进 年龄:实年54岁 职业:读书人 身份:读书人 特长:无
丑态——偏执迂腐
履历:20-54岁 屡考屡败 54岁,考中秀才 同年,考中举人
经济状况:中举前贫寒困顿 中举后得钱又得房
社会关系:岳丈斥骂,众人不关心 中举后乡邻巴结敬畏 张乡绅送钱送房
性格气质:中举前懦弱卑微 中举后世故虚伪
人生理想:追求功名利禄
二、课本剧设计
如果你的班级准备为《范进中举》排演一个课本剧,你会 推荐哪些场景?你又会如何设计情节与舞台表演?
你推荐的场景: 场景名称:(例如范进讨钱) 情节概述: 人物语言:(对白、独白、画外音等) 舞台说明:
二、课本剧设计
场景:范进讨钱
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母 亲自和媳妇在厨下造饭。
作业布置:
请选择《范进中举》中的 一个场景,发挥想象,改编成 一幕课本剧。
第二课时:聚焦范进,探究范进的“丑”
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探究了读书人范进在中举前后的种种丑 态,大家一定会对主角范进穷酸迂腐、痴迷虚伪的形象印象颇 深吧。细细阅读文本,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活跃在范进周围的角 色也同样不容小觑。他们是一组群像,在范进中举前后变换着 多种姿态。
“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 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尸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
个狗血喷头。 “像你这犬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
丑态——卑微穷酸
二、课本剧设计
场景:范进卖鸡
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 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
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 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 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动。靜斋道: “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微型课比赛完美版课件】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微型课比赛完美版课件】

任务一
想一想,小说开头写到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但后 文却写他们全家外出旅行,这样的安排合理吗?
读1、2段,抓关键词句,品读这家人拮据的生活 我小时候,只家能一在保点勒证多阿基余本弗的生尔都活没,需有并求不,是有钱的人家,也就是 刚刚够生活罢了。我父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空回来,挣
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探究小说的情节设计
为了鼓励同学们在阅读经典名著时有质疑探究的勇气和精 神,学校公众号“我读经典——质疑与探究”专栏,向同学们 征集阅读名著时的疑问困惑。关于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经典作品 《我的叔叔于勒》,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几个问题 很有意思。这节课我们通过讨论,看看能否把这些疑惑解答。
“我读经典——质疑与探究” 关于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的疑问: 1.小说开头写到菲利普一家生活指据,但后文却写他们一家人 外出旅行,这样的安排合理吗? 2.从文中读出,菲利普比较害怕自己的夫人,但在渡轮上,菲 利普为什么不顾夫人的迟疑“不痛快”,坚持要请女儿女都吃 牡蛎? 3.小说的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但于勒很晚才出场,过样 的设计好不好?
于勒海外来信 再次强调一家人盼望于勒回家
.......
条理清晰 太过直白
莫泊桑为什么不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展开情节呢? 于勒年轻时的败家行为 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
于勒海外来信
一家人盼望于勒回家 .......
梳理小说的写作顺序 菲利普一家生活拮据 于勒是谁
每星期日到海边散步盼望于勒 全家唯一的希望
全文共49段,于勒在21段出场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以简省的笔墨让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还能
5激-7发段读:者父的亲想的象弟力弟。于通勒过叔菲叔利,普那一时家候对是于全勒家的唯态一度的、希评望,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微型课比赛完美版课件】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微型课比赛完美版课件】
第十课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新课导入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民间爱情故事,是中国 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牛郎织女的故事最早起源于星辰崇拜,是人们将牵牛 星和织女星神化和人格化的产物。牛郎织女故事雏形最早 见于《诗经》,后经历代流传和加工,最终形成了优美动 人的神话故事。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娘都死了,跟着哥 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 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
他没名字,人家见他每天放牛,就叫他 牛郎。
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什么? 牛郎很可怜、命运悲惨。
从哪里体会到的? “都死了” “很不好” “吃剩饭” “穿破衣裳” “在牛棚里睡” “美名字”
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 说:“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 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天还早,能走 就走吧。”
你觉得牛郎的哥嫂是怎样的人? 很坏、狠毒、不念亲情
这一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衬托牛郎的可怜
2.老牛:与牛郎很亲密。
他总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嫩嫩的青 草;家里吃的干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 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 干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 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 上刷得干干净净,不沾一点儿草叶、土粒。
在故事中老牛发挥了什么作用? 给牛郎做媒,这是一头知恩图报的牛。
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牛郎只是一个普普 通通的穷苦的放牛郎,织女为什么要嫁 给牛郎呢?
牛郎把自己的情形一五一十地说了。 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 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 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 让织女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从而使他们 走到了一起。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微型课比赛完美版课件】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智取生辰纲》【微型课比赛完美版课件】

读者如坠云雾——最后一段作者补叙
设置悬念
三、情节七巧板
在这场“智谋大比拼”中,作者着力描写了杨志与众军
汉、虞候以及老都管的内部矛盾,这些矛盾并非高潮,表面
上与“智”“取”都无关系,却写得很细,这又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阅读1-7段,填写下表,说说杨志押送队的内部
矛盾不断激矛盾化的过程以厢及禁军作用。 虞候
武松打虎 雪山神庙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 林冲风
导入:看邮票,猜情节
智取生辰纲
《水浒传》简介
英雄史诗般的小说
众多草莽英雄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 豪侠仗义、除暴安良、被逼无奈、铤而走险
水泊梁山大聚义
官逼民反
《水浒传》简介 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独
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
清代小说评论家金圣叹

歹人,合情合理地

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杨志团队
查问枣客,老都管 趁机讥讽杨志,众 军汉也笑话杨志, 杨志把朴刀插在地 上,坐在树下歇凉 ,放松警惕。
二、智谋大比拼
吴用团队


酒贩口唱山歌,挑

酒恰巧经过黄泥冈

杨志团队
众军汉见有酒卖, 便凑钱要买来解渴 ,杨志怕有蒙汗药 ,警惕性提高,坚 决打骂阻止,众军 汉公然反抗。
“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的搬口”,搬弄是 非。
公开针对杨志,众人面前搬弄是非,说杨志 只是吓唬人罢了。
杨志——老都管
看不惯杨志,看在相公面子上,“权且奈
他”,先忍耐,并安抚军心
银珠宝。
。”
二、智谋大比拼
2.五个回合的较量真是跌宕起伏 ,环环相扣,每一次较量都仿佛三 十六计的上演。请同学们以双方人 物作主语,结合“三十六计”中的 相关内容,用章回体小说上下联的 形式为每一个回合拟一个小标题, 欣赏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智慧。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微型课比赛完美版课件】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微型课比赛完美版课件】
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我的母亲”出现3次,而且都放在句子的末尾。在感情表 达上起了强调作用,展现出对母亲深深的关切。
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 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用倒置写法突出前面的部分,画面感更强。
品一品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
总结
《太阳》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 举例子等多种说明的方法向我们介绍了太阳 的特点以及太阳与人类的关系,让我们形象、 直观地了解了太阳。让我们懂得了太阳的重 要性,激发了我们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随堂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jūn liè xiàn rù máng lù
龟裂 陷入 忙碌
jǐ bèi còu zú hún pò
梳理脉络
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将全文划分为三部分,
并想想每一部分写了什么。
起因(第1~4自然段):“我”想买一本《青年近卫军》,但贫 寒的家境使“我”的愿望难以实现。
经过(第5~37自然段):母亲给“我” 钱买书。 结果(第38自然段):“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分级作业
轻松级: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失魂落魄: 怂恿: 颓败: 疲惫: 龟裂: 机械:
(jūn) 龟裂
三、判断对错。
1.“失魂落魄”的 “魄”读pò ,还可 以组词“魂魄”。(√ )
第十八课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
新课导入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黑
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 他的作品多写知青题材,主要描写北大荒的知青岁月,对中国 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影响,被认为是“平民代言人”。其代表 作有《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雨》《父亲》等小 说,曾凭作品《人世间》获得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和第十 届茅盾文学奖。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大堰河——我的保姆》微型课比赛课件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语文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下册《大堰河——我的保姆》微型课比赛课件
炉灶, 贴在灶边, 就可以经常看到 自己心爱的儿子的作品。 从中也可 以感受到大堰河非常爱她的儿子。
8.第九到第十一节诗中诗人用哪些意象来写大堰河的葬殓之 薄?她去世后身边人生活如何?
用了“同着……纸钱的灰”五个意象来写大堰河的葬殓之薄, 其中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束”、 “几尺长方”、“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 世界”的揭发和控诉。
含着笑
洗衣 洗菜 切菜 喂猪 烧肉 晒麦
•用六个排比句描写大堰河不分冬夏,年复一年地承担着繁重的 劳动……但又始终含着笑,这表现她勤劳、淳朴、宽厚返、回善良、 乐观、知足,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同情。
首尾的反复有何作用?
7.第八节 哪些细节表现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切糖
做梦
贴画
赞美乳儿
因为大堰河接 触最多的地方就是
MV欣赏:《懂你》
统编版高中语文
艾青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真挚的感情。
2.理清本诗结构,把握诗人感情和思路的发展标第,体会
他对大堰河的一片深情。
题三 内课
3.把握大堰河的形象,体会诗人对劳动妇女的容时讴歌,
对黑暗社会的诅鉴赏能力。
• 作者简介
愤怒控诉不公道的社会世道 深切同情大堰河的悲惨命运
• 诵读感知
第12节是诗人呈给大堰河的挽歌,诗人赞美的仅仅是大堰河 吗?
不是。 诗人把对大堰河的爱升华为对广大劳 动人民的爱,本节诗中诗人深情地写 道:“呈给大地上一切的,我的大堰 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呈给爱我 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的大堰河。”
如何理解“紫色的灵魂”?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人。原名蒋海澄, 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自幼由一位 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 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 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 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 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 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 郁而感伤。

新版高等数学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新版高等数学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左右。
第29页
第八章 波形产生电路与变换电路
+UCC 10 k
1 k
R
4.7 k
4.7 k
4
5
6
8
ICL8038
10 11 12
9 3 2
1
20 k
C
-UEE
100 k 10 k
图 8 – 13 频率可调和失真小函数发生器
10 k 100 k
第30页
第八章 波形产生电路与变换电路
+UCC
扫频 电压
+Uz
R2 R2 R3
Uz
Uz T2
O
t
R2 R2 R3
Uz
-Uz
T1 -Uz
图 8 – 4 矩形波产生电路波形图
第9页
第八章 波形产生电路与变换电路
2. 其中
T T1 T2
T1
放1n
uC () uC ()
uC (0 ) uC (T1)
放 RC
uC () Uz
uC (0 )
R2
R2
U
R2 R2 R3
Uz
第7页
第八章 波形产生电路与变换电路
此时, 输出电压uo=+Uz对电容充电, 使 uo Uz 由零逐步
上升。 U
U
, uo=+Uz不变。当 U U
输出电压uo从高电平+Uz跳变为低电平-Uz。
当uo=-Uz时, 集成运放同相输入端电位也随之发生跳
变, 其值为
U
R2 R2 R3
R3
U
z
uC
(T1)
R2 R2
R3
Uz
(8-4)
第10页
第八章 波形产生电路与变换电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涧西区芳华路小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教研活动汇报课比赛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老师们对教研活动的重视,进一步引导青年教师深入开展有效教学研究,以学生发展为本位,以校本研修为抓手,以教学活动为载体,鼓励教师交流互助,聚焦课堂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促进青年教师培养指导工作的
开展,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学校决定举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汇报课比赛活动。

具体方案如下:
一、领导小组
组长:王艳辉
副组长:高文草刘欣
组员:石娜杨静史存存
二、活动主题
围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积极开展校本研修,致力于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三、参赛对象
语文教研组两名教师、数学教研组两名教师、综合教研组两名教师。

四、比赛内容
自选本学期教学内容。

五、评委组成
评委:王艳辉高文草刘欣石娜杨静
成绩汇总:史存存
六、时间、地点安排
2014 年3月25日、四一班教室。

七、奖项设置
以每个教研组两节课的总成绩作为依据,设一、二、三等奖。

八、汇报课次序具体安排
涧西区芳华路小学教导处
二〇一四年三月二十日
涧西区芳华路小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教研活动汇报课比赛得分表
芳华路小学校本培训记录表
涧西区芳华路小学2013—2014 学年第二学
期微型课比赛总结
以“解读教材”为主题的过关课展示,在22名参赛教师全力参与、敢于竞争、乐于探索、努力创新的气氛中,于12月19日圆满结束。

本次大赛,语文、数学、英语、美术学科共评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在本次展示大赛中,参赛教师都进一步研究了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尝试了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倡导了探索、实践、
体验、参与、合作和交流的学习方式;发展了学生能力,使知识、技能学习的
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的过程。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了对学生的研究
参赛教师能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认知规律,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课堂上能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以促进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1、能充分估计学生对新知的兴趣程度。

参赛教师在对知识的研究过程中, 能积极发现知识的趣味性所在,并精心创造知识的趣味性,为学生营造“乐学”环境。

如创设与知识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编制与学生兴趣指向相一致的童话、故事,演示学生感兴趣的多媒体课件等。

2、能注意研究学生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心理接受程度。

因为都是借班上课,所以参赛教师都不同程度上对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环境与氛围对学生学习知识的影响等课堂因素进行了研究。

3、教学过程中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

4、能鼓励学生通过操作、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5、课堂上建立了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教师能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
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二、重视了对教学内容的研究
参赛教师都能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做到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改组,并力求知识呈现形式多样化。

1、注意了知识的物化。

参赛教师都能将教学内容置于知识的整体结构中进行分析,并能够在教学中把握知识的位置与方向。

通过多媒体、教具、学具的演示,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以丰富学生的体验,拓展学生的视野,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注意了知识的融化。

教师能够对教材的知识进行分解、取舍与重组,注意了课内外相关知识的适当联系和学科间相关知识的沟通,能够将现实生活中提取的知识素材融入教学当中,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注意了知识的消化。

参赛教师不仅注意了自己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对知识理解把握,而且注意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活动方式,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消化所学知识。

三、注意了对课堂的研究
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参赛教师在建构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时,都能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在活动中进行认知、探索、实践,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努力使自己成为情境的创设者、问题的设计者、学习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

具体表现在:
1、注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课程标准视界中的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人,而且是课堂的主人。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是与以前不同的。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越高,课堂的效率与质量也会越高。

参赛教师通过学习,普遍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教学过程时,都注意到了向学生的主动参与开放,向学生的思维活动开放,向学生的学习设计开放。

2、注意增强师生情感的亲和度
课程标准呼唤新型师生关系,提出了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这就必须增强师生情感的亲和度。

现代的课堂中,师生关系应该是情感亲和的。

本次参赛教师都能通过参与学生活动、采取激励性评价手段,向学生进行情感开放,极力在师生之间发展愉快的沟通与智慧的交流,使课堂充满真挚与诚信,充满人文关怀,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尊重,充满期待。

课堂中时时洋溢着温馨的话语、欣赏的目光和善意的掌声,能看到平等的关爱、民主的气氛和宽容的风度。

3、极力确保课堂交流的自由度
传统的课堂模式已经不能承载新课程的时代要求了。

课程标准倡导课堂教学开放,以培养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发展。

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更应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课堂开放就是向交流开放,保证课堂交流的一定自由度是促进学生个性和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赛教师在新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课堂已经开始向自主探索逐步开放。

他们在课堂上提倡合作探究,提倡研究性学习,激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强调“我认为怎么样”,评价时坚持“无错”原则,允许学生“自圆其说”。

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个体而言,每份知识与能力的积累,都是自主探索的结果,每一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都得益于自主探索。

总之,这次大赛给各位参赛教师提供了展示各自教学风格、互相学习、互相指导的机会,使他们对新课标有了充分的了解,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促人奋进的活动。

几点思考:
1、由于多媒体计算机作为辅助课堂教学设施以其独特的效用及魅力,在全国中小学各学科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已被广泛地应用,这种先进的现代化教育技术尽管具备着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许多优点,因此,本次大赛中有部分参赛教师片面地认为,“传统模式”已经过时,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完全取代“传统模式”的时代已经到来,因而在教学准备阶段没有把主要精力和时间用在钻研教材、研究学生、预设过程上,而是一味追求多媒体制作的精美,一味地去追求表面“秀”,忽视了对课堂生成问题的预测。

其结果:其一,表面上课
堂内轰轰烈烈、热闹非凡,而实际中看不中用,要么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要么使学生在课堂上顾此失彼,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其二,为了使课堂充满“现代意识”,将课本上一些没必要用多媒体的知识也“绣、缀”到计算机上来,哗众取宠。

这种抛弃“传统”、作秀“现代”;抛弃教学重点,舍本逐末的做法,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恰当使用课件确实能达到激趣、创境、形象、直观、省时、高效的效果。

问题在于是否需要制作课件,要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而定。

我们倡导从实际出发、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出发,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和设备进行教学,体现新课标理念。

一句话,课堂教学要突出一个“实”字,绝不能以华丽的外衣掩盖实实在在的课堂教学。

2、本次大赛,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课堂可以说充满了生机,我们在课堂上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课堂教学变成了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学习过程成了师生的共同亲历,学习活动成了师生的双向互动,学习评价更是异彩纷呈,课堂完全可以用“书声朗朗、议论纷纷、高潮迭起”来形容。

但在这热闹的课堂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

如课堂评价,且先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你真棒!”、“你真行!”、“你真聪明!”、“回答得真响亮,真应该受到表扬!”。

再看学生对学生的评价:“真棒!真棒!你真棒!向你学习!”、“嘿!嘿!你真行!”、“good good very good”等。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用欣赏和鼓励的眼光看待学生,对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习热情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新课标所倡导的,无可厚非。

问题是过多外在的表扬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过多过滥的表扬会失去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会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在连续不断的“真棒!”中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掌声、赞扬声只能带给他们更多的“迷失”。

要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教师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这样的评价才有价值,才富有魅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