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地球地运动教案设计
最新湘教版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doc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运动一、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目标展示——真题引入——知识梳理——考点复习——当堂巩固”等环节,实现各层次的复习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二、复习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含图形转换)。
三、课时分配:3课时四、复习过程真题引入学习任务一:真题引入,明确复习目标,把握命题的方向与特点【学生活动】做练习,回忆知识,感受考试。
【教师活动】简单评析,分析考情。
【配套练习】(2010北京学业水平)1.读图9“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1)图中的.AB、CD、EF三条线,表示地轴的是,表示晨昏线的是。
(2)图示日期是,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选择填空)。
A.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 B.乙地最早见到日出C.丙地出现极夜现象 D.三地正午人影等长(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昼变,且昼 (长于,短于)夜。
【方法点拨】教师点拨,学生记录考情及应对策略,呈现复习目标。
知识梳理学习任务二:回顾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知识,加深印象,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空。
【教师活动】检测学习效果。
自转与公转自转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1恒星日长小时分秒,转动角度3600;1太阳日长小时,转动角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它地方均为。
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湘教版必修1」教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实际问题,如日食、月食等。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的影响和生活方式的适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交流,询问学生是否有观察到地球的运动。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讲解地球自转(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地球仪等教具,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时间等。
3.地球自转影响(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可通过讲解昼夜交替、地球气候变化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对地球的重要性。
4.讲解地球公转(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教具,向学生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点,如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公转的时间等。
5.地球公转影响(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通过讲解四季变化、地球倾斜度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的重要性。
6.地球运动的实际问题(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引起的实际问题,如日食、月食等。
通过讲解日食、月食的原理和发生时间,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影响和问题。
7.总结与扩展(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和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板书、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填空题或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程度。
也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湘教版必修一 地球的运动 word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 word教案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湘教版必修一[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1.3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教案一、科学知识与技能学会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的成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运用地球仪或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探究性学习,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具准备工作】自造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蜡烛。
导入:我们来欣赏一段动漫《憨豆先生的困惑》,注意总结,憨豆先生遇到了哪些困惑?学生:困惑是:昼和夜的差别、不同的地方时间不同、台风呈现出涡旋状。
下面我们通过今天的自学,去为憨豆先生化解这些疑惑。
首先我们去展开第一个探究:探究一:昼夜交错的构成活动: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
注意观察:观察一:地球上哪个部分被太阳光照亮,相当于地球上什么时候?哪个部分不能被太阳光照亮,又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假设地球仪是透明的,又会出现什么情形呢?观测二:按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仪,观测贴有大纸人的地方旋转至什么边线时分别就是一天当中的早晨、正午、傍晚和午夜。
观察三:持续转动地球仪,观察贴着小纸人的地方会出现什么现象1、昼夜构成的原因:地球就是一个自身、(1)原因:主要是因为。
(2)周期:约小时,即为一个日。
(3)昼夜交替的意义:师:接下来我们稳步去化解憨豆先生的第二个疑惑。
展开探究活动二:探究二:地方时写作教材材料《地方时》,探讨提问以下问题:1、什么是地方时?它是如何确定的?2、恳请你分析地方时的构成原因就是什么?模拟地球自转运动,注意观察:观测一:观测地球仪上同一经线上的a、b两地的地方时存有什么特点?观察二:当北京(116°e)为正午时,东京(139°e)、伦敦(0°)两地的地方时分别是多少?1、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进动,相对边线略偏的地点时刻较晚2、地方时:同一条经线:各地地方时相同经线:经度每差距1°,地方时差距换算时按“东西”进行我国最东端约在135ºe,最西端在73ºe,当最为东端的地方时就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就是多少?师:我们一起来完成探究活动三,解决第三个困惑。
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教案(1)(湘教版必修1)-优质教案word版本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生分析:学生在升上高中之前有一年时间没有进行地理学习,就算在初一、初二年级,大部分学生也只是把地理看成是一个“ 次科” 而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对很多地理基础知识已经遗忘。
如何唤起他们的记忆和兴趣,是高一地理教学中迫待解决的问题。
这一节的内容涉及了天文、地理、数学(代数、三角、几何)、物理等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
怎样在学生现有水平和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学习,使他们能较好地理解问题,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也是本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7 ~ 9 年级的地理课中也有地球运动的内容,因此,高中地理要处理好与它的区别和衔接问题。
教材分析:对于本节的教学处理,可以按教材的顺序,先讲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特点,再讲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最后讲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 15 页的活动目的既是对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特点的归纳和应用,又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如比较法的适用范围、如何设计比较项目、如何分析比较结果等。
恒星日与太阳日” 是教学中的难点,说明时要把握:第一,某一恒星、地面某点、地心第一次“ 三点共线” 到下一次“ 三点共线” 的时间间隔就是一个恒星日,太阳日同理;第二,地球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第三,由于恒星距地球非常遥远,可看作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固定的,所以图 1.14 中的“ 三颗恒星” 实际上是同一颗恒星;而太阳距地球较近,所以太阳与地球的相对位置是变化的,由此产生了恒星日和太阳日在时间上的差异。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一是产生了昼夜交替,要懂得如何确定晨线和昏线,并要明确晨、昏线上的地点分别正处于日出、日落时刻,其太阳高度为0° ,并明确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垂直,晨昏线所在平面经过地心;二是产生了地方时差,对于时间计算的问题,要注意讲清基本概念,特别是近似概念,如:时区与区时、区时与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与“ 北京时间” 等。
高中地理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案补充知识:一、地球的形状两极略扁,赤道略鼓,且南北半球不对称的不规则的三轴椭球体。
二、经纬网通过经纬仪,认识经纬线、经纬网,再详细做解释。
1、地轴:地球的自转轴,连接南北两极点。
2、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点。
(1)所有的经线长度都相等。
(2)经线自成半圆,两条正对的经线组成经线圈。
(3)经线指示南北。
注:边画边演示经度的由来和分布规律,介绍特殊的几条经线--------0°,180°,20°W,160°E。
解释东西半球。
3、纬线:由赤道引出。
地球仪上,垂直于地轴,平分南北半球的大圆。
纬线是与赤道平行且垂直于地轴的一个一个同心圆。
(1)每条纬线都自成纬线圈。
(2)纬线圈不等长。
(3)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注:边观察边总结。
由“坐地日行八万里”指出赤道圈的长度约4万千米,其它纬线圈的长度为4万千米×cosφ(φ为所求纬线圈的纬度数)。
注:边画边演示纬度的由来和分布规律,介绍特殊的几条纬线--------0°,30°N,30°S,60°N,60°S ,23.5°N,23.5°S,66.5°N,66.5°S,90°N,90°S。
解释南北半球、高中低纬的分界线、南北极点的特殊方位。
高纬通过图总结:a.自西向东增加为东经度,自东向西增加为西经度。
b.东经度数增加的方向和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
c.北半球纬度由南向北增加,南半球纬度由北向南增加。
d.北极点只有南的方向,南极点只有北的方向。
e.东经度不都属于东半球,西经度不都属于西半球。
4、方位的确定:利用图中各点。
5、坐标的确定:利用图中各点。
6、介绍极点俯视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一个同心圆。
各圆为各纬线圈,最外圆为赤道。
半径为每条经线的一半,直径是正对的两条经线各一半。
EF7、举例侧视图、俯视图判断经纬度和方向。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如日出日落、农作物种植等。
5. 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2.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开展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等。
六、教学内容6.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a. 地球自转的证据:星星的移动、太阳的东升西落b. 地球公转的证据: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周期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a.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区的划分b.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8. 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a. 地球自转与人类生活:日出日落、时间计算b. 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季节变化、农业生产9. 地球运动的相关现象a. 地球自转的相关现象: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b. 地球公转的相关现象:月球的相位变化、行星的视运动10. 地球运动的探索与研究a.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历史:天文学的发展、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b. 地球运动与现代科技:卫星观测、GPS系统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理解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高中地理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二、地球的公转一、课程标准●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标准解读要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公转的运动规律。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两种运动叠加、合成了地球的运动。
因此,应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避免孤立地分析某种运动。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从而形成四季和五带。
(2)教学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3)教学目标●描述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速度等公转规律。
●画图解释黄赤交角是怎样产生的。
●●能准确画出和识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能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昼夜长短及季节的变化。
●●●●●用几何方法推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
(4)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二、知识结构第三节项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地球的公转知识提纲中心概况轨道:是一个,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上,每年月初位于近日点,月初位于远日点。
方向自向角速度约为每天,近日点时较,远日点时较周期为,约为日时分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面。
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约为。
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引起各地正午的变化,长短的变化以及的更替、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名称带、带、带、带、带五带划分界线:、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的高度角地理意义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在的纬线最大,向、两侧逐渐降低。
昼夜长短的变化: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在极昼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现象。
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纬度地区明显。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公转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一)地球的公转1.概念:地球围绕太阳的转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轨道①形状: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两焦点之一。
②近日点和远日点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
4.周期:为1年,约为365日5时48分。
5.速度(1)平均速度⎩⎨⎧'秒千米约线速度日角速度/39: /:59(2)速度变化地球的公转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它的变化遵循开普勒三定律(见图):日地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扫过的面积是相等的。
也就是说,在近日点公转速度快,在远日点公转速度慢。
这就是为什么北半球夏半年长,冬半年短,为什么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的原因。
地球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注意:(1)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有时距太阳近,有时距太阳远,地球公转到距太阳最近的地方叫近日点,大致是每年的1月初;公转到距太阳最远的地方叫远日点,大约是每年的7月初。
当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为每年的6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为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
由此可知近、远日点和冬、夏至日并不是完全重合的。
(2)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在近日点都是最大,在远日点都是最小。
(3)可总结如下规律:“近1远7,近快远慢。
”6.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是指赤道平面与地球轨道面(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约为23.5°。
(1)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地表接收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是有变化的。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下图:(2)黄赤交角与五带∠α为黄赤交角等于23°26′∠β为地轴与黄道面的交角66°34′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余角。
黄亦交角的大小决定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大小,决定着回归线与极圈的度数。
因此黄赤交角的变化,导致五带范围的变化、极昼极夜范围的变化。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3)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3)湘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及纬度变化,了解四季划分,了解五带的划分、分布。
②理解这些地理意义是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综合作用的结果。
③理解四季和五带的形成。
④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生产。
2、能力目标:①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②能准确画出“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测视图),并能举一反三,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极视图。
③运用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3、德育目标:①学生能正确认识并解释许多自然现象和规律,培养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
②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第一步:设疑。
通过复习地球公转的概况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铺垫知识框架,创设问题情境,产生疑问:地球公转会产生哪些地理意义呢?第二步:探究。
教师通过各种媒体不断设疑,并向学生提供各种信息;学生通过听讲、读书自学、讨论切磋、分析综合等方式,参与各种多边活动。
在教师总体调控下,学生探究正确结论。
第三步:尝试。
教师提供动手动脑的检测内容,并适时点拨;学生不断运用所学知识反复尝试,解决各种问题。
第四步:小结。
师生通过评议、引申,寻求知识内涵、总结求知方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发展原有知识和能力框架,并产生学习新目标。
(具体过程如下)㈠昼夜长短的变化第一步:设疑。
从常见的自然现象切入,“长到夏至短到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二步:探究。
1、教师利用投影图片《昼夜半球示意图》讲解:在平面测视光照图上,晨昏线所在平面过地心,且永远与阳光垂直。
晨昏线把它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昼弧越长,白天越长,黑夜越短;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白天越短。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湘教版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案示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教学难点】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具准备】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导入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4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
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1)地轴:地球自转的轴,叫地轴。
北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光热比热带少3.五带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比寒带多。
北寒带:北极圈以北获得太阳光热最少南寒带:南极圈以南有极昼极夜出现。
4.我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一小部分领土在热带。
六、习题和解析1.随堂练习(1)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有()(A)太阳东升西落(B)昼夜交替(C)昼夜长短变化(D)地貌变化(2)我国大部分领土位于:(A)北寒带(B)北温带(C)热带(D)南温带(3)南极考察最佳季节是北半球的()(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4)当阳光直射南半球时,我国昼夜长短变化情况是()(A)昼长夜短(B)昼夜平分(C)昼短夜长(D)黑龙江北部有极夜现象(5)寒带之所以寒冷,主要原因是由于()(A)阳光不易到(B)一天中阳光照射时间最短(C)到处是冰雪(D)阳光倾斜的角度大。
2.课后作业(6)读南半球热量带示意图回答。
1)图中(a)、(b)两条线的地理名称:(a),(b)。
2)填出(A)、(B)、(C)三个热量带的名称(A),(B),(C)。
图5-10南半球热量带示意图3)在(A)带太阳光线有现象,在(C)带则有现象。
(7)南纬66.50以南的地区属于的热量带是()(A)北温带(B)南温带(C)北寒带(D)南寒带(8)地球上获得太阳光热最多地区叫,位于;获得太阳光热最少的地区叫,位于。
(9)填出图5-11地球公转示意图中(A)、B、C、D所代表的节气和时间。
图5-11地球公转示意图1)(A)点为节气,大约在月日前后;2)(B)点为节气,大约在月日前后;3)(C)点为节气,大约在月日前后;4)(D)点为节气,大约在月日前后;(10)实地观察记录当地阳光下物影长度的变化。
3.参考答案:(1)(C)(2)(B)(3)(D)(4)(C)(5)(D)(6)1)南回归线南极圈2)热带南温带南寒带3)直射极昼极夜(7)(D)(8)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寒带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地区(9)1)冬至12232)春分3213)夏至6224)秋分923(10)略4.简要分析:(1)地球在公转过程中,阳光的直射点会南北来回移动,阳光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是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太阳光直射南半球时,北半球是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二)》教学设计
1. 3 地球的运动(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半球、夜半球、时区、地方时、地转偏向等概念2、理解昼夜更替产生的原理;并能画出晨昏线3、理解地方时、区时的成因;并会计算不同地方的地方时和区时;4、了解地转偏向力对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并能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分析。
[ 重点难点] :1 、晨昏线的画法;2、时间的计算;3 、对水平运动的物体进行分析[ 教具设计] :[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运动——自转与公转,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规律,其目的还在于了解这些规律会产生哪些具有地理意义的自然现象。
一、昼夜交替1、昼夜的形成: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
(1)任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向着太阳的半球我们把它称作昼半球,而背着太阳的半球我们把它称作夜半球,昼半球和夜半球有一个分界线(圈),叫做晨昏线(圈)。
如果人处于昼半球中,就是他的白昼,而处于夜半球之中应该是他的黑夜。
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的简称,太阳光线对地平面的倾角。
用当地的太阳高度来演示昼夜半球。
处于昼半球的各地太阳高度角都大于0,(都处于地平面以上)。
处于夜半球的各地的太阳高度角都小于0,(处于地平面以下)。
处于晨昏线上的太阳高度角都为0 度(处于地平面上)。
[问题]太阳高度最大可以达到多少度?哪里的太阳高度是九十度?太阳直射点对于同一地点来说,一天之中什么时刻太阳高度最大?(正午)(2)地球是在不断地自转的:由于地球不断地转动,在一天之中,地球上的人有半天在夜半球,有半天在昼半球,也就是说,我们的昼与夜在不断地更替,[问题] 昼夜交替的周期为多长时间?一太阳日,即24 小时。
太阳日:昼夜交替的周期,人们作息的周期;太阳高度日变化的周期。
由于太阳日时间不太长,所以地球表面可以被均匀加热,从而保证了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的温度。
强调:地球自转产生的是昼夜交替现象,而不是昼夜现象。
二、地方时:1、地方时的产生(1)关于零点和十二点的定义: 十二点:太阳处于上中天图:太阳总是先到达东边的人的上中天,(或者说处于东边的人总是比西边的人先到达它们的12点),也就是说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运动教案含解析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
3.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知识导引一、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地轴,其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
3.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均为15度/小时,极点为0。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4.周期自转一周需23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一昼夜为24小时,为一太阳日。
地轴是穿过地心和南北极点的连线,是人们假想的一条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因此在地球上看来,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北半球各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地理纬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二、地球的公转1.绕转中心:太阳。
2.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
4.速度平均角速度约为59′/天,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变化错误!5.周期: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公历的平年为365日,北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于第四年加于2月,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
三、黄赤交角1.产生地球自转——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黄道平面。
2.度数:约为23.5°,等于回归线的度数。
3.意义: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运动规律为错误!我们通常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认为是匀速运动,在一个回归运动周期里,太阳直射点南北往返移动的纬度距离为23°26 ′×4=93°44′,据此可估算出其平均速度约为每月8个纬度,或者约每4天1个纬度。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核心归纳]1.自转轴(地轴)自转的绕转轴为地轴,是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假想轴,其北端延长线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地轴的空间位置和指向是始终不变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一)》教学设计
1.3 地球的运动(一)运动形式[教学目的]:1、了解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以及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重点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和角速度、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教具设计]:模型、地球仪[讲授过程]:导入:前面几节课我们主要研究的宇宙,从本节开始,我们把关注的焦点由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
研究其作为行星的基本特征之一——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运动是很复杂的,除了自转和公转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的运动。
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谈地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即自转和公转。
一、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
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即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
周期(提出上中天的概念):自转一周360°,所需时间23时56分4秒,即一个恒星日。
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24小时,即1个太阳日。
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长一点?(P17图1-3-3)由此可见,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运动周期),而太阳日只是一种视运动的周期。
题:今天晚上九点,望远镜的中心出现一颗恒星,望远镜不动,明天什么时间这颗恒又会到望远镜的中心?(恒星日的长度,故:8:56:4)速度(用一幅地球的从北极上空向下看的俯视图):a.角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角度.据自转周期,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即15°/小时。
b.线速度:单位时间内所转过的弧长(千米/小时)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问题]:P点经过多长时间转到Q点的位置?(考虑南北极点的位置)题二:图中加上两条经线~~给定两条经线的经度,西经50和西经70度,后都改成东经)二、地球的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
高中地理 13 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课程标准、教材分析】课程标准: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浙江省高中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要求“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分析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
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
观察演示实验和模拟演示实验,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第一、第二节学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而第三节开始学习地球自身运动的特点及其产生的意义。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是理解大气运动和洋流形成原因的基础。
教材内容分成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两大部分内容,自转部分先图文并茂介绍了地球自转概况,再采用文字和活动相结合分析了地球自转的三个地理意义,公转部分先介绍了公转概况,再图文结合介绍公转的地理意义。
学生学习了自转的概况之后,学习自转对日产生活的影响。
昼夜更替现象学生容易理解,主要在于帮助学生借助地球仪空间想象昼夜更替状况。
而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和地方时比较抽象,而且较难理解。
如何变抽象为具体,地理课堂演示实验和角色扮演变抽象复杂的地理现象为活灵活现的课堂实验、课堂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和掌握地理知识解决这个难题,同时有助于增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的教学难点,也是学习高中地理的基础。
而学生刚进入高中学习,在对高中充满好奇的同时,学习能力和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处在起步阶段。
如何突破这部分难点,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自转的地理意义对高一新生提出了很高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思维能力。
【设计思想】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参与过程,领悟知识,习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技能,养成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地球仪,学生绘出想象中的昼夜现象,进而观察模拟地球自转的地球仪,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昼夜现象的联系与区别。
《浙江省地理教学指导意见》要求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导致水平运动的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向,而对产生的原因没有要求。
湘教版高中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运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说明四季形成的缘故。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紧密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第一要熟悉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大体的运动特点。
以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可谓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点(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大体运动特点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同意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份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份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此刻教材中概念的表述加倍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转变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讲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明白得。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和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讨,加深对知识的明白得。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要紧包括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纳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讨活动、归纳等方式,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熟悉,激发学生学习爱好,调动学生学习的踊跃性,提高学习成效。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利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把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明白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而且在初中时期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必然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三维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数据: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过程,并能演示4.1.通过运用地球仪或课件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周期、轨道和速度等,分析各自2.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并能据图通过对地球运动、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1.2.3.教学难点1.2.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对太阳直射点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课时安排4第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及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请同学们复习回顾并填写下表内容。
师在初中地理的学习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地球运动的一些基本特点,如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以下表格内容。
投影:师板书: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生分组演示地球自转的方向,并注意观察从北极上空和南极上空看地球各呈什么时针师生总结,获取正确结论: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通过演示,我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方向,那么地球自转一周(360°)所用的时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24生阅读教材,完成P16活动内容。
可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
课件显示:图1拉长投影中地球与恒星之间的相对距离,日地距离可以更靠近一些。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恒星日。
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推进新课师恒星日是以遥远的“恒”星为参照物的,遥远的恒星相对于地球而言是不动的,此时地球的公转将会忽略不计。
某一恒星、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如图1电脑显示动画:假设遥远的恒星和太阳(S)同时对着地球上的一点P,设地球只自转而不公转,那么地球在E1处自转一周(电脑显示P点绕圆运动一周,360如图2动画的过程是:地球一边自转(即P点绕圆心运动),一边由E1向E2运动(公转),当地球到达E2点停止,此时P师从E1到E2,地球自转了360°。
因为是以恒星作为参照,地球从E1到E2的时间间隔就是“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图2 图3师若以图3中的太阳作参照点,则太阳日的长度应为E1到E3的时间间隔(显示太阳日师指图分析,在图2中可看出,地球在E2处时,P点还未两次对着太阳,即以太阳作参照时,地球自转还不到一周360(演示动画)地球继续自转(即P点继续绕圆运动),但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到E3处时,动画暂停,P从E 1到E3生师观察得很仔细。
(点击鼠标显示连线和“太阳日”)太阳、地面上某地点、地心第一次“三点共线”到下一次“三点共线”的时间间隔为一个太阳日。
从E1到E3的时间间隔称为一个太阳日,长24小时,其自转的角度是360°59任何一种圆周运动,总离不开角速度和线速度。
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地球自转的角速师地球自转的速度主要有线速度和角速度,线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弧长,角速度是指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读图提出探究性问题:(1(2(3)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分布有何特点?赤道上的地点自转的线速度是60°N上的几倍?如何证明呢?从地球自转线速度考虑,发射卫星是在海口好呢,还是在太原好?为什生观察“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小组合作探讨以上问题,由小组推荐代表发言。
生1 地球自转一周为360°,所需时间约为24小时,故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为360°/24 15°/小时;地球自转的线速度为不同纬度的纬线圈长度除以24生2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外,均相等,都是15°/生3师关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60°N上的几倍问题,我们可用画图分析的方法寻找答案。
师画板图如下图,R为地球半径,r为60°N生到讲台,在黑板上证明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是60°N上的2V=2πR÷2460°Nv=2πr÷24r=Rcos60°=1/2R∴V=2v师(承转)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
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
师请同学们观察动画“地球的公转图”,这是从地球的北极上空观测到的公转情况。
投影:问题1生师问题2: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太阳是否位于这个轨道的中心位置?太阳的生椭圆轨道图投影:师生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因而有了近日点和远师问题3 生师 问题4 生 一个回归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度都相等,即15°/平均角速度:约1°/日,平均线速度:30 km/s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课堂小结本节课内容较多,主要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知识,学习时可采用列表对比法,加以理解掌握。
第2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师 (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请同学们根据投影表格所列项目思考回答:速度都相等,即15°/生 师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据此,生 师 板(一)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推进新课 师 按教材P 17 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关闭教室电灯或灯管,请(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光线照亮了 (2 (3(4(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像和课件演示昼夜的形成;没有地球仪的学校,可用一不透明的生师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
从而可以看出,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师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光线。
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并且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教师课前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好几个点(如北京、伦敦、纽约等),作出了标志(彩色(1生(2)将地球仪转动180生(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昼夜更替的原因生连续转动地球仪,上述城市的白天和夜晚不断转换,引起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4生(5生(回答)为一个太阳日,约为24以上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边演示边启发学生思考,也可分组演示,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投影:判断图中E、F、G、H学生回答:E、G、H在晨线上,F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是否发现,家乡河流的右岸冲刷比左岸严重,厨房排水时,水是逆时针方向排出的,为什么会产生以上现象呢?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我们将获得明确的答板(二)地球上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方向向一侧偏转师拿一把雨伞,撑开,将其比作北半球,则伞顶端代表北极,伞的支架杆代表经线。
若雨伞不动时,从“北极”向下用水杯倒水,则发现水珠从布上沿“经线”向“南”流动;若将雨伞按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匀速转动时,用水杯从“北极”向下倒水,观察水珠流动轨迹是否和刚才相同;如不同,水珠偏离“经线”的左侧还是右侧?若将雨伞逆地球自生如何用左右手定则师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规律时,可采用“左右手法则”,具体方法如下: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手心向上,四指指向物体初始运动方向,大拇指指向即为物体水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显然,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这种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因此,地球自转产生的另一个现象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产生了地方时。
板(三)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1.地方时师(1)同一纬度上的东、西两地如北京和乌鲁木齐哪个先见到日出,哪个先送走落日?(2)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多长时间?每1生认真观察并回答以上问题。
北京较乌鲁木齐先见到日出,也先送走落日,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地球上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每1°相差4师(1)画数轴如下图,计算经度差:A、B两地的经度差为118°+45°=163°(同减异加,即同为东经度或西经度,两地经度数相减为两地的经度差,两地分别为东经度和西经度,两(2)确定东西方向:A向东走可到达B(3板2.时区和区时师(1)全球共分为多少个时区?中时区以哪条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2)伦敦、开罗、莫斯科、北京、东京、纽约分别在哪个时区?从北京出发到伦敦的游客,到达目的地时,怎样拨动手表时针才能使手表显示(3(4生生1全球共划分为24个时区;中时区以0°经线作为中央经线;中时区以东和以西依次划分为12生2伦敦中时区,开罗东二区,莫斯科东三区,北京东八区,东京东九区;纽约西五区,从北京到伦敦后手表要拨后8生3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75生4北京时间和北京的地方时不同,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即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为116°E的地方时;两者相差16师生完成教材P22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会出现两个不同的日期。
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板3.日界线(国际日期变更线)师师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地球上日期的更替,都从这条线开始。
请生不吻合。
日界线并不完全在180师很好。
这是为了照顾180°经线附近居民生活方便,避开了陆地。
由于在任何时刻,东十二区总比西十二区早24小时,所以,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增加一天。
投影:1.一架飞机由我国上海(东八区)于10月1日17时飞往美国旧金山(西八区),需飞行14小时,到达目的地当地时间是(A.10月2日15时B.10月2日3C.10月1日15时D.10月1日3时读下图,回答2~32.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判断甲地时间为(A.8时B.9C.15时D.163.若该图中心点为地球南极示意图,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其余部分为7月7日,判断甲地时间为(A.3时B.9时C.12时D.154.关于日界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B.东侧是东经C.D.5.一架飞机于10月1日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应变更为(A.不变B.10月2C. 9月30日D.9月316.通过我国哪条经线的地方时是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A.120°EB. C.120°W D. 116°E答案:1.C 2.B 3.B 4.D 5.C 6.A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了解了昼夜交替、地球上做水平运动物体产生的地转偏向及不同经度的地方时、区时等知识,特别是地方时、区时的计算,利用日界按教材P 18~P22板书设计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二)⎪⎩⎪⎨⎧赤道上不偏移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水平运动物体产生偏向1.2.3.第3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思考: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20时,第29界奥运会在北京开幕,伦敦杰克先生要观看现场直播,他应该什么时候收看比较合适?1. 一大组的同学向西求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