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方式:平时+考试总学时、学分: 48 学时 3 学分其中实验学时:学时课程编号:1901011一、课程教学目的通过学习,帮助大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帮助学生认识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了解国史、国情,深刻体会与“三个选择”有关的历史,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帮助学生提高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包括三个方面,要求学生实现如下能力:1.认知能力。

能清晰、完整地了解和认识近现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历史主题、发展逻辑;能准确地掌握近现代中国各阶段的事件、人物及其相互的联系;能准确地勾勒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线索。

2.思考能力。

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能结合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逻辑,深入思考“三个选择”、“六个为什么”,并得出正确的结论。

3.分析能力。

能运用所掌握的基本知识与结论,对复杂的历史事件、人物及全景式的社会互动发展做出深刻而正确的分析。

三、课程教学重、难点通过课程教学和历史论证,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什么及怎样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历史和中国人民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三民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中国的资产阶级政党,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资本主义道路,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西方式的三权分立制度,为什么及怎样淘汰了西方式的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1-10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1-10章)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目的:本课程主要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自觉地继承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传统和革命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懂得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正确性;进一步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明确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和特点,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明确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在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均安排在大一进行讲授,其后续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本课程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在教学内容方面有较强的关联。

通过本课程的讲述,可以为“毛泽东思想概论”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历史背景,利于学生对相关理论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二、课程学时分配总学时48,其中理论48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三、课程考核本课程采用撰写论文或开卷笔试等形式进行考核。

四、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上编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1840—1919)上编综述风云变风云变幻的八十年【目的要求】掌握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与面临的主要任务,加深对近代中国社会基本国情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意义的认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

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也随之出台。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下面将对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进行详细解读。

一、总则我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教学大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的。

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我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过程和历史事件。

二、课程设置1. 第一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演变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时间线、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

2. 第二部分:近代我国的改革与变革本部分主要介绍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等方面的内容。

3. 第三部分:近代我国的对外关系本部分主要介绍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4. 第四部分:我国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本部分主要进行近现代史的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课外阅读。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感,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国家的发展历程和历史使命。

3. 培养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

四、教学内容1. 我国近现代史的基本概念和时间线2. 我国近代政治制度的变迁3. 我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及其影响4. 近代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5. 近代我国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发展6. 近代我国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7. 我国近代对外关系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和国际地位变化五、教学方法教师将采用讲授、讨论、实验、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将通过考试、作业、实践活动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估学生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掌握程度和能力水平。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现代史纲要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现代史纲要

高中历史教案:中国现代史纲要1. 引言中国现代史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代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

本教案将为教师们提供一份综合的教学指南,以协助他们在课堂上有效地传授中国现代史的关键信息。

2.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近代史的时期划分和重要事件;•掌握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关键因素和影响;•理解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与批判思维。

3. 教学内容3.1 近代史时期划分3.1.1 鸦片战争与甲午战败(1840s - 1895)•解释鸦片战争导致清朝国力衰退,并引发其他列强入侵•描述甲午战败对清朝造成的冲击和动荡局势3.1.2 辛亥革命与建立新中国(1911 - 1949)•详细解读辛亥革命对清朝的终结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的作用,以及如何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3.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改革开放(1949 - 现今)•探究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对于中国历史进程的贡献•分析改革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变革、农村改革和外交政策调整3.2 关键事件与影响3.2.1 百团大战(1940)•解释百团大战对于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动员与士气提升的重要意义3.2.2 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1958 - 1976)•探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经济、社会和教育方面的巨大影响3.2.3 对台湾政策与香港回归(1949 - 1997)•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政策及香港回归相关历史背景和影响3.3 社会、政治和经济变革3.3.1 女性地位与权益变革•分析近代中国女性在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地位和权益改变3.3.2 教育体制与科技进步•探讨教育体制改革对于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介绍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4. 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主动思考和表达观点;•使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和音频,在课堂上丰富内容;•编排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能够参与到历史事件中。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9140025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ese学分:3学时:48课程类别:专业平台课程授课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教学单位:法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修读学期:第3学期一、教学任务本课程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课程,专门研究、梳理和评价现代中国[1949-1984]的重大历史问题,突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总结其中的辉煌成就、历史经验和沉痛教训。

本课程以档案资料和历史文献为依据,以党的1981年《历史决议》为指导,吸收学术成果,做到资料翔实可靠,观点清新公允准确。

同时,介绍历史资料、研究动态、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研究方法;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论素质和研究能力,为毕业以后从事中学政治、历史、社会的教学研究和实际管理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二、教学目标1.专业知识方面。

经过教师的讲授、指导和讨论,以及学生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掌握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基本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方法;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研究方向与主要课题;具备中学政治、历史、社会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实际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2.专业能力方面。

以历史学的专业视角与方法剖析和透视历史现象与社会问题。

学以致用,将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应用于中学政治、历史、社会的教学研究,以及实际管理工作之中,无疑是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

3.综合能力方面。

通过教与学,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学习历史、关心社会的习惯与兴趣,以及观察问题与研究问题的立场、观点和和方法,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教学内容依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本门课程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本课程按知识单元认真选取和设计教学内容,共计10个单元。

基于课时限制和上课方便,本课程采用专题研究的方式授课。

(一)抗美援朝教学内容:抗美援朝。

教学要求:了解朝鲜半岛的战前形势、战争起因和美国干涉半岛内政的责任;理解中国出兵参战的决策依据与决策过程;了解志愿军的组建、开拔和轮换情况;朝鲜战争的进程及善后工作;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丰硕战果、高昂代价和深远影响;朝鲜战争的军事遗产、历史教训与宝贵启示。

中国现代史_陈廷湘_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史_陈廷湘_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四川大学历史专业本科生中国现代史课程用上编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北洋政府的统治(1912·1·1——1928·12·29)第一章中华民国成立一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一) 辛亥革命前的世界与中国(二) 四川保路运动和辛亥革命的发动(三) 武昌起义和各省独立(四)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及其政体(五) 南京临时政府的经济政策二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北京(一) 南北和谈和清帝退位(二) 孙中山制定《临时约法》与民国政权的财政危机(三) 袁世凯执政中华民国迁都北京三袁世凯巩固统治和民初政争(一) 袁世凯对民主制度的践踏与民初政党政治的失败(二) 二次革命和白朗起义(三) 《中华民国约法》的制定袁世凯的独裁统治第二章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一洪宪帝制的建立(一) 帝制的酝酿和“二十一条”(二) 洪宪帝制的成立二护国战争(一) 孙中山创建中华革命党(二) 云南独立和讨袁战争的发动(三) 护国战争的胜利进军洪宪帝制覆灭三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二) 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三) 民初的文化教育(四) 《新青年》创刊和新文化运动兴起第三章北洋军阀割据的形成和皖系军阀统治的确立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一) 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二) “参战”问题和“府院之争”(三) 张勋复辟及其失败(四) 皖系军阀统治权的确立和段祺瑞的“毁法”二、孙中山领导第一次护法运动(一)护法军政府成立南北对峙局面形成(二)护法战争的发动和失败(三)南北和谈及其破裂第四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一)新思潮社团和刊物的涌现(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众多西方社会理论的传播(三)《新青年》与《东方杂志》的对垒与论争(四)《学衡》派的主张(五)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六)白话文运动二、五四运动(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三)五四运动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二)马克思主义及各种思潮之间的论战(三)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四)工农运动的第一次高涨第五章皖系军阀的衰败和直系军阀统治的建立一、直皖战争瀑爆发皖系的衰败(一)北洋政府的政权结构(二)直皖争夺的加剧(三)直皖战争爆发和皖系的失败二、第一次直奉战争(一)华盛顿会议和列强侵华新格局的形成(二)直奉共掌北京政权和两系权力之争(三)第一次直奉战争三、孙中山领导第二次北伐及其失败(一)南方军阀的内争孙中山重建军政府(二)直系军阀的“武力统一”和南方军阀的“联省自治”(三)孙中山发动第二次护法战争和陈炯明叛变第六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发展一、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一)众多救国方案的提出与尝试(二)中共二大召开民主革命纲领制定二、民众革命运动的发展(一)“二七”大罢工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二)中共领导的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和妇女运动第七章北洋军阀混战的加剧国民革命的兴起一、北洋军阀混战的加剧(一)江浙战争(二)第二次直奉战争北京政变和直系军阀的失败(三)奉系执政后的北京政争(四)段祺瑞重新执政和善后会议二、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一)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二)国民党改组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三)黄埔军校的建立和平定商团叛乱三、国民革命的兴起(一)中共四大的召开(二)国民会议运动孙中山北上和逝世(三)五卅运动(四)国民党统一广东和广东国民政府成立第七章北伐战争一、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斗争(一)毛泽东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二)北伐的酝酿和蒋介石势力的形成(三)西山会议和国民党二大(四)戴季陶主义的出现和国民党的文化转向(五)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二、革命势力对直、奉联合政权的挑战(一)直、奉军阀重组反动同盟(二)关税会议和法权会议(三)反奉战争与“首都革命”(四)北京政权内的两派冲突三一八惨案(五)对国家主义派的批判三、北伐战争(一)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二)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三)工农运动的迅猛发展第八章北洋军阀割据结束一、北伐军攻占武汉后的政局(一)张作霖就任安国军总司令(二)各派军阀的明争暗斗(三)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四)四一二政变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五)武汉政府的继续北伐(六)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紧急时期的策略二、北洋军阀割据局面的结束(一)武汉政府的危机七一五政变(二)宁、汉之争(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四)奉系撤回东北皇姑屯事件发生(五)东北易帜北洋军阀割据结束三、国民革命时期的文化和军阀统治下少数民族(一)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引起的文化论争(二)收回教育权运动(四)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下编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8·12——1949·10)第十章执政初期的南京国民政府一、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政外交(一)国民党实施“训政”和南京政府的政治制度(二)编遗会议的流产(三)改订新约运动(四)国民政府初期的财政经济二、国民党的派系之争(一)蒋桂战争(二)中原大战和扩大会议(三)约法之争(四)国民党四全大会的召开第十一章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兴起一、工农武装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南昌起义前追述对陈独秀的处理)(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三)广州起义(四)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一)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二)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三)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四)王明路线对中国革命的干扰三、中间派别的政治主张及其活动(一)第三党(二)国民党改组派(三)人权派(四)乡村建设派(五)中国托派第十二章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一、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一)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三)国民党实行“安内攘外”方针(四)“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五)伪满洲国的建立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二、中国抗日斗争的发展国民党强化统治的努力(一)日本侵略势力向关内扩张和长城抗战(二)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三)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政府的抗日义举(四)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强化三、三十年代中前期的社会经济(一)帝国主义对华经济侵略(二)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方针(三)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的形成(四)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艰难发展第十三章中国苏维埃运动的发展工农红军北上抗日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一)中国苏维埃运动进入高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三)红军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四)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开展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北上抗日(一)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二)红军长征留守红军的游击战争(三)红一、四方面军的会师及内部危机的克服(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第十四章国共军事对抗的中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一、华北事变和中国政局的变化(一)华北事变(二)国内政治关系的重大变化(三)一二九运动二、抗日民统一战线的酝酿(一)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含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二)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初步联合(三)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和“五五宪草”的公布(四)国共两党开始有限对话三、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一)两广事变和绥远抗战(二)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三)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共合作初步形成第十五章三十年代中前期的文化和少数民族一、三十年代中前期的思想文化(一)国民政府的文教政策(二)关于“西化”问题的讨论(三)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四)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五)文学革命运动的发展二、三十年代中前期的少数民族民族(一)南京国民政府的少数民族政策(二)苏维埃区域少数民族的革命斗争(三)新疆内蒙少数民族的革命运动第十六章抗日战争初期的两个战场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一)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二)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三)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四)中间党派拥蒋抗战(五)国民党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二、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一)太原会战失利南京陷落(二)台儿庄大捷和武汉、广州失陷(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五)沿海工业、学校内迁三、敌后游击战场的形成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一)中共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二)平型关大捷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展开(三)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统一战线政权的建立(四)中共党内两条抗战路线的斗争四、民众抗战运动(一)民众抗日斗争的发展(二)抗日文化运动的高涨(三)华侨与抗日战争第十七章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一、抗日战争相持局面的形成(一)日本侵华方针的演变(二)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三)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四)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二、相持阶段的政治军事(一)南京伪国民政府成立(二)正面战场实行持久战(三)宪政运动的兴起(四)日本在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和政治统治三、相持阶段的国共关系(一)国民党开始制造反共摩擦(二)中共反对投降分裂和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扩大(三)统一战线的坚持和边区政权的建设与发展(四)皖南事变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第十八章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场一、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抗战形势(一)中国战区的建立(二)中、美、英军事合作中国军队入缅作战(三)美、英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不平等条约的废除(四)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会战二、根据地克服严重困难的措施(一)军对根据地的大举进攻(二)中国共产党巩固边区的政策措施延安整风运动(三)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四)边区的文化教育三、大后方的政治经济(一)《中国之命运》的发表(二)国民政府的新县制建设(三)西南、西北经济的开发(四)国家资本主义实力的加强(五)民族工商业和农业的凋敝四、抗战时期的文化和少数民族(一)文艺大众化和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二)抗日文化战线的成就(三)国民党强化文化管制(四)文化思想界的论争(五)少数民族的抗战及其贡献第十九章抗日战争的胜利一、中国战区的局部反攻(一)中国战区的局部反攻(二)豫湘桂战役(三)蒋介石出席开罗会议民主联合政府口号的提出二、国共两党谋划战后建国方略(一)抗战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二)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四)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三、抗日战争的胜利(一)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公告(二)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苏联出兵东北(三)中国战场的全面反攻日本无条件投降第二十章抗战胜利后的时局和政治关系的演变一、抗战胜利后的时局(一)国民党强化统治的方针(二)中国共产党应付时局的策略(三)民主党派的发展及其政治主张二、各种政治派别维护和平的努力(一)重庆谈判(二)国统区人民的民主和平斗争(三)美国调解国共关系和政治协商会议(四)解放区军民准备自卫战争第二十一章全面内战爆发一、国民党军队的大举进攻被阻止(一)全面内战爆发中国共产党粉碎国民党进攻的策略方针(二)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的失败二、国统区的政治经济危机(一)国共谈判最后破裂(二)“制宪国大”和国民政府的改组(三)中美商约签订(四)国统区经济的严重危机三、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一)第二条反蒋战线的形成(二)台湾二二八起义(三)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四)新疆三区革命第二十二章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国民党大陆统治走向崩溃一、人民解放军开始进攻作战(一)三路大军南下作战(二)《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的发表二| 中国共产党筹划全国胜利(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二)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三)解放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华北人民政府成立(四)中国共产党提议召开新政协民主党派开始重新组合三、国民党大陆统治走向崩溃(一)国民党分区防御战略的失败(二)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三)国民党挽救危机的措施行宪国大的召开(四)国统区民众和少数民族的反蒋运动(五)国统区经济的崩溃四、内战时期的文化(一)解放区的文化教育(二)国统区的文化教育(三)关于“主观论”和“中国出路”的论争(四)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第二十三章民国时期的文艺、学术成就一、文学艺术成就(一)文学(二)艺术二、哲学、心理学、历史学成就(一)哲学成就(二)心理学成就(三)历史学成就三、教育学、社会学、经济学成就(一)教育学(二)社会学(三)经济学四、科学技术成就(一)中国近代科学的孕育时期(二)中国近代图学的发展时期第二十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覆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民党军事主力被歼一、国民党军队主力被歼灭(一)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方略的确定(二)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完成(三)“中间道路”理想破灭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覆亡(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二)北平和平谈判及其破裂(三)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覆灭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变革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性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发展过程;2. 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3. 培养分析和评价中国近现代史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研究意识;三、教学内容1. 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包括清朝的衰落和外国入侵;2. 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3. 中华民国的建立和国内政治的变化;4. 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5. 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6. 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7. 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教学方法1. 授课:教师通过讲授基本知识、阐述历史事件和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脉络和重要影响;2. 分组研究:学生分组研究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或人物,并提交研究报告;3.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能力。

五、评价方式1. 平时表现(20%):包括参与度、讨论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2. 期中考试(30%):考察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期末考试(50%):考察学生对整个近现代史的综合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材和参考书目1. 主教材:-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中国近现代史》。

2. 参考书目:-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百年史》;- 《近代中国外交史》。

七、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分为15周,每周3个课时,按照以下进度进行教学:第1周:中国近代史的起源和背景;第2周:辛亥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第3周:建立中华民国和国内政治的变化;第4周:抗日战争和中国共产党的崛起;第5周:新中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革命;第6周:改革开放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第7周: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第8周:复习;第9周:期中考试;第10周: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第11周: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论和实践;第12周: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影响;第13周:中国近现代史的评价和展望;第14周:复习;第15周:期末考试。

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国现代史课程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a课程代码:z0301003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总学时72学分:4考核方式:考试适用对象:历史专业本、专科先修课程:中国近代史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1919至1949年部分,它包含现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历史。

本课程力求在全面考察中国现代社会面貌,科学阐明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买办封建专制政权的统治是必然要被推翻的;(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是一个不能实现的空想;(三)只有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道路。

二、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讲述法。

教学过程中,将广泛介绍该专业的学术动态,注重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与训练,培养学生运用唯物史观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今后有效地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教学课时66学时,实践教学课时6学时序号章目名称教学课时分配1绪论22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03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04第三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05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26第五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27第六章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绪论(2学时)一、中国现代史学科发展概述二、中国现代史体系问题三、学习中国现代史的目的和方法四、中国现代史主要参考资料与书目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0学时)第一节五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一、五四前夜的中国二、五四运动三、关于五四运动研究的几个问题四、新的政治分野的出现第二节改造中国的各种政治主张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一、改造中国的各种政治主张二、思想界的三次论战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革命斗争形式的演变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二、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三、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和农民运动的兴起四、革命斗争形式的演变第四节帝国主义的"协同"侵略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一、华盛顿会议及其影响二、北洋军阀的混战和政治争斗三、国民经济发展的迟滞第五节文化思想战线上的成就与争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活动二、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与嬗变三、学术研究与科技、教育事业的新拓展四、文化思想界的争论本章重点: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的创建难点:思想界的三次论争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0学时)第一节国共合作的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一、国共合作的酝酿二、中国国民党"一大"与国民革命运动高潮的掀起三、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研究的几个问题四、第二次直奉战争与北洋势力的演变第二节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与交锋一、中国革命领导者地位的交替与国民党的分化二、中共与戴季陶主义、西山会议派和国家主义派的斗争三、国民新右派的崛起和共产党的对策第三节北伐的胜利进军和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新勾结一、北伐战争的胜利及其原因二、反帝运动和工农运动的大发展三、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第四节武汉政府走向反动国民革命的失败一、武汉地区的讨蒋,工农运动的继续高涨和深入二、武汉政府的北伐与转向反动三、中共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危害四、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与国民革命的失败本章重点: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内部的交锋难点:国民革命的失败第三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10学时) 第一节国民党南京政权独裁统治的建立一、国民党政府"统一"中国二、国民党政府初期的内政和补交三、国民党各派军阀的混战四、"国民会议"与《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二节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出路问题的反思与探索一、革命总方针的转变与全国各地武装起义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三、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四、土地革命和红军反"围剿"战争第三节中间政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一、第三党对中国出路的反思与探索二、改组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三、人权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四、乡村建设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本章重点:国民党一党专政政治体制的确立 "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难点:中间政派对中国出路的探索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2学时)第一节日本侵占东北、热河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持续发展一、从九一八事变到日寇侵占热河二、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不抵抗以及对日妥协外交三、全国抗日民主浪朝的掀起与发展四、国民党法西斯统治的加强,国家官僚资本的形成五、伪"满洲国"的成立五、文化思想上的斗争和左翼文化的成就第二节中共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和"左"倾错误的严重危害一、苏维埃区域革命的深入和各项建设的开展二、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严重危害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三、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胜利第二节民族危机的加深与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定一、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二、瓦窑堡会议与中共各项政策的调整三、国民政府对日政策的变化及其抗日的准备四、中间集团积极推动抗日民主进程第三节西安事变与抗日民族战线的初步形成一、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进一步高涨二、两广事变,绥远抗战三、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四、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六、中共巩固和平、争取民主、实现抗战的斗争与抗日民主思想运动的开展本章重点:日寇武装侵华西安事变难点:国共两党政策和策略的调整第五章全民族的抗日战争(12课时)第一节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全国军民团结抗战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二、抗日战争初期的正面战场三、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敌后抗日战场的开辟第二节相持阶段中国的艰苦抗战一、日本侵华方针的变化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二、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三、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四、民主宪政运动的兴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建立第三节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一、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和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二、抗战胜利前夕,两种中国命运的斗争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四、抗日战争时期的教育、思想和文化本章重点: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中国共产党坚持敌后抗战两种中国命运的斗争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两种中国命运的斗争第六章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课时)第一节战后国际国内形势一、战后国际形势与内战危机二、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三、民主党派的发展第二节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一、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二、停战协定和政治协商会议三、全国人民反内战运动的兴起。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内容、任务(一)课程性质:中国现代史是三年制大专历史教育专业必修课程,是中国通史的一部分。

本大纲是在德宏师专历史地理教研室多年来现代史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几经修改而形成的。

(二)课程内容:中国现代史主要讲述从辛亥革命后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历史,习惯上通称为中国现代史。

中国名义上称中华民国,其间出现了许多不同性质的政权:1912---1928年底“东北易帜”前,中国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之下,军阀混战不断,政权更迭频繁,争夺的中心是北京政权;从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利益的政权后,中国一直处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之下,直到1949年被推翻,其间官僚资产阶级统治不断强化;外来侵略势力分裂中国,建立傀儡政权;中共则独立领导了反帝反封建和反官僚资产阶级的斗争,建立了与其对峙的代表人民利益的革命政权,最终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在中华大地上诞生。

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阶段中各社会集团、各阶级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思潮和社会活动等,是中国现代经济史、政治史、文化思想史、军事史、外交史等各种专史的综合,当然这种综合不是简单的剪辑和拼凑,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经济史是历史的骨骼,政治史是历史的血肉,文化思想史是历史的灵魂。

中国现代史应该是一个有骨骼,有血肉,有灵魂的有机整体。

中国的社会矛盾即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大敌人与中国人民之间,反动阵营各部分之间,人民阵营内部间矛盾的总和,就是现代中国社会。

这些矛盾的产生、发展变化、转化、消失、新矛盾的产生就是中国现代史的血肉。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从此,中国无产阶级逐步取代中国资产阶级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历经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几个阶段,终于推翻了三大敌人,建立了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共和国,从而为走向社会主义前途开辟了道路。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

<<井岗山的斗争>>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毛泽东选集>>
<<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宣言>>(1928.6.15)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集>>(下卷第一分册)
<<训政纲领>>(1928.10.3 通过) <<中华民国法规大全>>第一册
(2) 工人阶级队伍的成长与壮大
(3) 现代(新型)知识分子群体的涌现
二. 新文化运动的展开
1. 五四知识分子的反思
2. 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内在逻辑
学习重点: 五四政治运动的历史地位;五四后思潮并起,百家争鸣的状况;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情形与特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模式与特征;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初步确立和内容.
参考书目:
耿云志: <<从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人民出版社 1983
李龙牧: <<五四时期思想史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
(3) 初期外交
二. 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开辟
1. 对中国革命性质的重新确认
2. 中国革命道路的初步探索和认识
3.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阐述和实践
4. 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民主政权的创建
(1) 开辟革命根据地
(3) 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 背景
2. 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出现
3. 中共一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1.课程背景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对于全面理解中国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和重要事件,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2)掌握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过程;(3)培养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4)提供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及评价现实问题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1.中华民族的新思潮与近代历史起始(1)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与思想启蒙运动;(2)洋务运动与晚清政治体制改革;(3)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2.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变迁(1)北洋政府与民国政府的建立与发展;(2)护国战争与中国共产党的兴起;(3)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4)旧民主主义与新民主主义思想的碰撞。

3.中国共产党的兴起与革命斗争(1)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早期发展;(2)北伐战争与国共合作;(3)土地革命与长征;(4)抗日战争与中国革命的胜利。

4.新中国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初期发展;(2)社会主义改造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3)大跃进与三年困难时期;(4)文化大革命与中国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5.改革开放与中国的发展(1)改革开放的背景与初期探索;(2)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3)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建设。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教学方法听讲、讲解、讨论、课堂互动、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2.评价方式平时表现、课堂讨论、小组项目、个人作业等综合评价方式。

四、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中国近代史纲要》参考书目:(1)韦国清、文波:《中国近现代史教程》(2)黄仲良:《从大地主到大战士:中国近代史教程》(3)陈亦新:《中国近现代史》(4)施如雪:《近现代中国史纲》以上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教学大纲,希望能够为教学工作提供指导,并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中国现代史课程大纲

中国现代史课程大纲

中国现代史课程大纲
中国现代史课程大纲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一、课程简介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

本课程讲述中国现代史,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认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培养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意识和人文素质。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中国现代史的基本史实和主要线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 理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分析其背景、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对中国现代史的认识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意识和人文素质。

4.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增强爱国情感
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
1. 政治部分:介绍中国现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和演变,包括中华民国的成立和演变、国共合作与分裂、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等。

2. 经济部分:介绍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历程,包括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等。

3. 文化部分:介绍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包括新文化运动、左翼文化运动、抗战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等。

4. 社会生活部分:介绍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城市化、教育、医疗、科技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程要求
1. 掌握中国现代史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

2. 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人物和思想,能够评价其历史地位和影响。

3. 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件和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4.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与同学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和背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思想,掌握其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观和民族自豪感。

本课程将以教材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和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合适的评估方式以确保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课程内容1. 中国近现代史的大体框架和时代划分- 清末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辛亥革命和建立的中华民国- 北洋政府的兴衰和传统文化的转变-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发展和冲突2. 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国共两党的兴起与合作- 长征和抗日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初期建设-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和影响-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3. 近现代中国重要人物与思想- 孙中山、毛泽东等政治家和军事家- 齐白石、徐悲鸿等文化名人- 陈寅恪、胡适等思想家和学者4. 中西文化交流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影响- 西方思想对中国的影响与传播-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与传承三、教学方法和手段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但不限于:1. 讲授与演讲: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讲,介绍教材内容和重要事件,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

2. 文献阅读:引导学生阅读与近现代中国史有关的文献资料,如新闻报道、历史文献等,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文献解读能力。

3. 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让学生就特定的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合作。

4. 视频和多媒体资料:结合教学课件、视频和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呈现真实历史场景和重要事件,增强学生的触感和体验。

5.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和考察与近现代中国史相关的历史遗址、博物馆等地,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感受。

四、课程评估标准为了确保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成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包括但不限于:1. 课堂参与和作业: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完成指定的个人或小组作业。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doc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doc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中文名称:中国现代史或中国近代史(下)2、课程类别:必修3、适用专业:历史教育4、课程地位:主干课程5、总学时:54学时6、总学分:3学分7、先修课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上)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这一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过程,掌握其基本规律和基本内容,明确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提高对历史必然性和整体性的认识,从而增强在政治上、思想上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

三、课程内容前言(3学时)一、中国近代史上、下限的分歧二、中国近(现)代史(1919—1949)的分期三、中国近(现)代史(1919—1949)的宏观体系。

四、主要参考书目六、本课程主要参考书、杂志、网站第一章北洋政府时期(15学时)[教学要点]本章主要讲述辛亥革命后到国民党统一全国之前中国社会的演变,其中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包括武昌起义、南北议和、袁世凯当权、国民党反抗、新文化运动、共产党成立、国共合作、北伐战争等。

[教学难点]本章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北洋政府权力更替。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治力量逐渐分化并形成了皖、直、奉三大派系。

他们时而兵戎相见,时而握手言和,使北洋政权内部权力变化既频繁又复杂,故把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第二,新文化运动群体的分化。

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可能较为熟悉,但对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同仁的分化及其促发因素,可能比较陌生。

而这一知识点直接关系到后来中国自由主义衰退和激进主义思潮兴起,所以必须掌握。

第三,广东革命政府的政治模式及其影响。

之前,历史教学主要关注广东革命政府内部的国共冲突,而对广东政府的权力结构和政治模式缺乏研究。

目前研究表明,广东政府借鉴苏联模式,逐渐形成了“以党治国”的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这种体制为蒋介石掌权后进行权力专断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本章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点。

第一,通过梳理基本史实,澄清不合理的史学叙述,使学生最大可能地掌握历史发展的客观真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中国现代史》教学大纲(专科)一、课程的性质: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是一个有机的系统,中国通史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更是紧密相联,循序发展。

《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历史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学生只有学好《中国现代史》,才能更好地掌握中国历史的全貌,打下较好的专业基础,并正确认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1)掌握中国现代史的有关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国现代史的基本线索及其发展规律。

(2)总结中国现代史的经验教训(如"左"、右倾错误问题;党风问题等),服务于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课程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课堂讲授为主导,辅助以课堂讨论,交叉进行;课上做课堂笔记,课外阅读原始文献和相关研究著作。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总学时72)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10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和伟大意义,明了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必然性及其伟大意义。

二、重点及难点:重点: 1.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中共创建的历史条件与历史特点。

3.中共的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难点: 1.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 五四运动的领导权问题。

三、讲授内容:第一节从中华民国建立到五四运动(3学时)一、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及其政体二、清朝的灭亡和中华民国政府迁都北京三、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四、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五、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六、新文化运动的兴起第二节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学时)一、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二、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三、五四运动四、早期共产党组织的建立五、马克思主义及各种思潮之间的论战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三节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2学时)一、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二、“参战”问题和“府院之争”三、张勋复辟及其失败四、皖系军阀统治权的确立和段祺瑞的“毁法”第四节北洋军阀的混战,革命形势的高涨(2学时)一、直皖战争二、第一次直奉战争三、吴佩孚的“武力统一”与南方军阀的“联省自治”四、直系的分化和曹锟贿选四、思考题:1、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2、孙中山制定《临时约法》意义。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李侃等:《中国近代史》(第四版),中华书局,2004年版。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六、成绩考核、评定方式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8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了解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新三民主义的基本特点,国民革命兴起和发展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认识北洋军阀统治走向崩溃的历史必然性,理解国民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

二、重点及难点:重点:1.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新三民主义。

3.中共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初步形成。

难点: 国民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三、讲授内容:第一节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发展(3学时)一、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三、国民党的改组四、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和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五、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新三民主义第二节革命阵营内部斗争的加剧和公开化(2学时)一、统一战线内部的分化和斗争二、廖仲恺被刺三、反对戴季陶主义的斗争四、反对西山派会议的斗争和国民党二大的召开五、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第三节北伐战争国民革命从高涨到失败(3学时)一、北伐战争的胜利发展及其原因二、“迁都之争”和国民政府迁都武汉三、蒋介石集团叛卖革命四、陈独秀右倾错误及其严重危害五、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国民革命最终失败六、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四、思考题:1、陈独秀的右倾错误及其严重危害。

2、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古籍出版社汪朝光著《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六、成绩考核、评定方式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第三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10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认清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认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曲折性和不平衡性,掌握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伟大意义,了解这一时期中间政派的主要活动和主张。

二、重点及难点:重点:1.南京国民政府的“训政”。

2. .土地革命及其意义。

3.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

4.中间政派的主张和活动。

难点: 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三、讲授内容:第一节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2学时)一武汉政府的危机七一五政变二宁、汉之争三南京国民政府的北伐四奉系撤回东北皇姑屯事件发生五东北易帜北洋军阀割据结束第二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革命的开展(2学时)一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南昌起义前追述对陈独秀的处理)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三广州起义四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第三节国民党各派势力的消长(2学时)一蒋桂战争二中原大战和扩大会议三约法之争四国民党四全大会的召开第四节革命根据地的初创(2学时)一、白区工作的恢复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广泛建立和发展二、古田会议三、苏区土地革命的开展四、中共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五、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出现及其被克服六、.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七、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成立第五节中间派的政治主张和活动(2学时)一第三党二国民党改组派三人权派四乡村建设派五中国托派四、思考题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性质。

2、了解主要中间政派的主张。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向青等主编《苏联与中国革命(1917-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六、成绩考核、评定方式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述,使学生正确认识国民党蒋介石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严重危害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的严重危害,掌握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历史地位,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历史过程。

二、重点及难点:重点:1.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2.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及其危害。

3.遵义会议和长征的胜利。

4.一二•九运动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三、讲授内容:第一节九一八事变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3学时)一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二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高涨三国民党实行“安内攘外”方针四“国联调查团”报告书五伪满洲国的建立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第二节中国抗日斗争的发展国民党强化统治的努力(2学时)一日本侵略势力向关内扩张和长城抗战二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三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和福建人民政府的抗日义举四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强化第三节苏区工农革命的深入和严重挫折(3学时)一中国苏维埃运动进入高潮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成立二、革命根据地各项建设的开展三、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红军长征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第四节华北事变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涨(2学时)一、华北事变二、国内政治关系的重大变化三、一二九运动四、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调整(含八一宣言和瓦窑堡会议)五、西北地区抗日力量的初步联合六、国民党对日政策的变化和“五五宪草”的公布七、国共两党开始有限对话第五节西安事变全国团结抗日局面的基本形成(2学时)一两广事变和绥远抗战二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三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召开国共合作初步形成四、思考题:1、华北事变以后国内政治关系的变化。

2、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初步形成。

3、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五、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参考文献:《抗日根据地发展史略》,解放军出版社,1987版《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纪念》(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92版。

《中国共产党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版年版六、成绩考核、评定方式1、课程成绩采用100分制记分2、课程成绩分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考试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3、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学生有迟到、早退、旷课等违纪形为每次扣除3—6分七、实践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方式:无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展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战格局的形成(12学时)一、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讲述,使学生了解日寇侵华的法西斯暴行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精神,正确看待国共两党分别领导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历史地位二、重点及难点:重点: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特点。

2.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和两个不同的抗日战场。

3.中共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难点: 抗战的领导权问题。

三、讲授内容:第一节抗日战争全面爆发(3学时)一、七七事变和平津作战二、八一三事变和淞沪会战三、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四、中间党派拥蒋抗战五、国民党战时集权体制的建立第二节抗战初期的正面战场(2学时)一、太原会战失利南京陷落二、台儿庄大捷和武汉、广州失陷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四、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五、沿海工业、学校内迁第三节敌后游击战场的形成抗日根据地的建立(3学时)一、中共洛川会议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二、平型关大捷和敌后游击战争的展开三、抗日根据地的开辟统一战线政权的建立四、中共党内两条抗战路线的斗争第四节抗日战争相持局面的形成(2学时)一、日本侵华方针的演变二、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三、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四、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五、南京伪国民政府成立六、正面战场实行持久战七、宪政运动的兴起第五节敌后战场成为主要战场(2学时)一、日军以主要兵力保守后方二、华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反“扫荡”和百团大战三、华中、华南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四、华北抗日联军坚持斗争四、思考题:1、评国民政府在抗战初期的抗战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