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白渡桥的变迁 PPT 课件 资料

合集下载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百年见证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桥。

当到达那里时,天空已经让雨丝飞舞,呵,是桥在为我们讲起那段难堪回首的历史吗?来之前我想只是一座桥,即便见证了上海百年岁月,历经沧桑终归是人心中关于历史的归附物而已。

可没想到,会有那么多游客亦有很多外国友人,流连于这座桥,拍照留念。

看起来这座桥样式老旧,根本没有什么可以驻足的理由,可是翻阅了诸多资料,却不得不嗟叹:“拆外白渡桥,就是在拆上海人的命啊。

”很多人感慨,上海对这一座老桥的“痴迷”,耗费巨资、动用尖端技术,只是为了维持其旧貌,其对上海人,中国人的历史意义可见一斑。

“1937年上海沦陷,当时中国人过桥都要毕恭毕敬地向在桥头站岗的日本兵鞠躬,稍有不慎就会遭到毒打或罚跪,甚至被狗咬。

而在桥的东南面,就是记载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屈辱历史的黄浦公园。

”那时,经过桥上的风会不会也要带上几分腥味,为这野兽般的行径狂吼……到了桥上的时候,我们重点观察了桥体结构,事后拍成照片,询问了一学建筑的同学,得出了还未经权威验证的结论,这样的铆钉式的结构,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生产力低下的条件下,最大限度的使桥身稳固一体的完美设计。

外白渡桥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在普通人眼中,它始终硬朗,每天都有近3万辆次的车从它身上驶过。

或许是城市面貌每天都有新的亮点出现,在此次大修之前,人们对这一百年城市地标已渐渐地有点熟视无睹,只是想当然认为它是城市交通的一个枢纽。

但就在2007年年底,上海市政工程管理局收到了一封寄自英国一家设计公司的来信,信中说,外白渡桥的“桥梁设计使用年限为100年,现在已到期,请对该桥注意维修”,并“建议检修水下的木桩基础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

当然,英国设计单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免除桥梁发生意外后所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但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设计方专业严谨的态度。

在上海城建档案馆内存有外白渡桥的设计建造图纸及历年大修图纸档案共计6卷。

已经泛黄的正式设计图纸上标明,外白渡桥建造方为“上海特别市政委员会工部局”,图纸绘制日期是1903年8月25日。

上海外白渡桥

上海外白渡桥

上海外白渡桥闻名中外的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是旧上海标志性建筑之一。

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濒临黄浦江,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

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两跨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北、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和车流量很高。

现今的外白渡桥,其实已经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

它是由供职于怡和祥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宝顺祥行的韦韧、霍梅等20人(多为祥行经理或鸦片巨贩)凑资组起的“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家以桥梁建造为主的公司)投资建造的。

桥长137.25米,宽7.015米,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

造桥纯粹为牟利的威尔斯等人曾声称,上海道台特准许其专利,人行需交“过桥税”,且只向华人收税,外桥车辆及仆役一概免去。

继之,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设置义渡,免费接送两岸过路华人,以示不屈。

因市民不再付钱,乃称之为“白渡”。

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

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定名为“公园桥”。

从此,这里过桥不再付费,遂称之为“外白渡桥”。

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收购后拆除。

这也是第二代桥——“外白渡桥”的由来。

到了光绪年间,木桥几经补修,以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钢桥代替。

光绪32年,打下第一根桩,第二年竣工。

该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筒支铆接钢珩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两孔跨经组合各52.12米,梁底标高5.75米,桥面铺设电车轨道。

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桥。

钢桥建成之后,经历40多年从未大修。

1945年抗战胜利后,桥台桥台下沉倾发现裂痕,随即以重浇捣混凝土进行排险处理。

解放后,又进行了多次全面测试检验,对维修养护作了科学研究,先后曾进行了9次大修。

人们影象里,外白渡桥只是外滩风景区的一部分。

百年外白渡桥拆解与复位

百年外白渡桥拆解与复位

百年外白渡桥拆解与复位散文百年外白渡桥拆解与复位文、图/墨吟2008年4月,上海外白渡桥整体拆除,送往上海船厂整修,历时近一年。

这是外白渡桥建造以来第一次整体拆除,在10个月的时间里,苏州河上的外白渡桥消失了。

图1:外白渡桥消失(摄于2008年12月23日)外白渡桥是上海外滩风景区一个重要的象征和标志,具有城市道路、历史、景观三位一体的功能和地位。

它历经百年风云,见证了上海的城市发展和历史变迁。

因此本次移桥修缮工程的原则就是修旧如旧,最大限度地维持原有历史风貌,特别是铆钉、油漆等标志部分。

在修缮过程中,桥身更换铆钉27286个,桥面系盆板更换铆钉27324个,合计54610个。

除了桥身修缮,还重建了水中的主桥墩。

按设计,在桥墩西端共打入36根深70米的混凝土灌注桩,作为新桥的桩基,以确保外滩地下通道盾构可以安全地从桥墩中间穿越2009年2月25日和26日,是外白渡桥整修完成后复位的日子。

因外白渡桥是由南、北两个桥身组成的,故25日是北半桥复位,26日是南半桥复位。

2月24日,是外白渡桥离开公众视线的最后一天,我冒雨赶往黄浦公园,拍下了静卧在水中的新桥墩。

图2:静卧的桥墩(摄于2009年2月24日)25日下午,当我冒雨赶到黄浦公园时,北桥已复位完毕,心中不免有些遗憾。

但是很多老上海仍然打着伞,远望那苏州河上半座外白渡桥,久久不愿离去。

他们说,一百年来,谁见过苏州河上只有半座外白渡桥?这是百年未遇的奇观啊,难得,实在难得!我心中的遗憾顿时一扫而空,跟大家一样,把镜头对准那半座桥,“喀嚓、喀嚓”地拍了起来。

图3:北半桥复位(摄于2009年2月25日)图4:封航—海鸥在飞翔(摄于2009年2月25日)2月26日上午,根据电视台的预告,我准时来到黄浦公园,观看南桥复位的盛况。

只见公园靠苏州河长长的河堤上,早已挤满了人。

大多都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上海,有的老人还是由家人推着轮椅前来观看的,大家情绪激动,相互倾诉着对这座百年老桥的深情。

上海外白渡桥

上海外白渡桥

上海外白渡桥上海外白渡桥,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同时也是自1856年以来在苏州河河口附近同样位置落成的第四座桥梁。

由于处于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界处,因此成为连接黄浦与虹口的重要交通要道。

现在的外白渡桥于1908年1月20日落成通车。

由于其丰富的历史和独特的设计,外白渡桥成为上海的标志之一,同时也是上海的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象征。

1994年2月1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将外白渡桥列为优秀历史保护建筑之一。

在上海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城市里,外白渡桥仍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自1908年落成后,外白渡桥便是成为上海天际线的组成部分。

名字由来关于桥名外白渡桥的至今仍存在着许多的争论,现今已知最早是由上海工部局在1873年对原先木桥的称呼。

其中最为广泛认可的解释便是:任何河流的上游称之为里,反而言之河流的下游则为外。

在学者薛理勇的《外滩的历史和建筑》一书中有如下的表述:在一些情况下,汉语的内部和外部,指的是距离某一点的远或近的程度。

这种用法至今仍旧可见于上海的一些地方,而外白渡桥即属于此类。

因此更靠近上游的便称为里白渡桥,而位于河口的,便自然而然的称作为外白渡桥。

而之所以称之为白渡桥,是因为该桥建成后,凡是过河无需再支付过桥费,因此是白渡。

另一种说法是。

白渡桥其名与唐代两位同年出生的大诗人刘禹锡、白居易有关。

据史料记载,刘、白向来交深,即使贬谪远离京都,仍不绝诗书往来,借以相互慰勉。

唐长庆四年(824年)春,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夏,白居易由杭州刺史调任东都洛阳太子少傅。

据传,白居易途中想看望故交刘禹锡,便乘车马到屯溪,经芜湖改乘船到和州天门山,再乘车马到渡口。

当时,刘禹锡已等在南渡口迎接。

老友相见,悲喜交加。

他们先在南渡口环顾片刻,又同乘一叶扁舟渡到北渡口。

下船后,白随口吟道:和州涨水少桥横,难得使君过渡迎。

岂料刘已会意,乃接吟道:今有圣人波上踏,来朝或可地虹生。

吟罢相对开怀大笑。

上海市外白渡桥简介

上海市外白渡桥简介

上海市外白渡桥简介
外白渡桥,位于上海市苏州河口外白渡桥以东,北起苏州河南岸,南至外滩,全长2432米,宽20.5米,共有48个桥墩。

据记载,该桥于1874年5月建成。

外白渡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上海最早的一座公路桥。

外白渡桥的设计理念源自西方现代建筑理念——“ArtDeco”,由美国建筑师查尔斯·格罗里(CharlesGrolly)于1916年设计。

外白渡桥在外观上借鉴了美国纽约中央公园旁的
哈德逊河上的大本钟和芝加哥的芝加哥大桥。

外白渡桥的“S”
型标志就是对哈德逊河上那两座著名建筑的模仿——哈德逊桥上有“S”型标志,芝加哥大桥上也有“S”型标志。

外白渡桥是上海最早的公路桥之一,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公路桥。

它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它设计之初就体现了现代建筑理念和建筑技术水平。

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建筑从西方引进的第一个里程碑。

外白渡桥于1987年被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
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 1 —1 —。

外白渡桥的历史故事

外白渡桥的历史故事

外白渡桥的历史故事
《外白渡桥的那些事儿》
嘿,你们知道外白渡桥不?那可是咱上海的一个老宝贝呀!我跟你们说,我和这座桥可有一段特别的故事呢。

有一次啊,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外滩溜达。

走着走着就到了外白渡桥边。

当时我们就被它那独特的模样给吸引住了。

“哇塞,这就是外白渡桥啊!”我忍不住惊叹道。

我们就站在桥边,看着来来往往的人。

这时候,有个老爷爷走过来,他看着桥,眼神里满是感慨。

我们就好奇地凑过去,我问老爷爷:“爷爷,您是不是对这座桥很有感情呀?”老爷爷笑了笑,开始给我们讲起了外白渡桥的历史。

他说呀,这桥可老有故事了,从以前到现在,见证了多少上海的变迁呀。

他还说他小时候就经常在这桥上玩耍呢。

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插上几句嘴,“真的呀!”“哇,这么厉害!”
听着老爷爷的讲述,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外白渡桥,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而现在,它依然静静地横跨在那里,继续见证着上海的发展。

我们在桥边待了好久,一边听老爷爷讲故事,一边欣赏着桥的风景。

直到太阳慢慢落山,我们才不舍地离开。

现在每次想到外白渡桥,我就会想起那个和朋友们一起听老爷爷讲故事的下午,那可真是一段难忘的时光呀!这外白渡桥呀,真的是上海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永远都那么有魅力!
咋样,我和外白渡桥的故事不错吧!。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之外白渡桥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之外白渡桥

上海优秀保护建筑之外白渡桥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是中国上海市境内一座连接黄浦区与虹口区的过河通道,位于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口附近,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桥建成,名为“威尔斯桥”。

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桥建成,定名为“公园桥”。

1907年,外白渡桥建成并沿用至今。

外白渡桥南起于南苏州路,北止北苏州路,整桥长104.24米,桥面为三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40千米/小时。

清咸丰六年(1856年)10月,第一代外白渡桥建成,名为“威尔斯桥”,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须起吊。

行人需交“过桥税”后方能过桥。

威尔斯桥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租界工部局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定名为“公园桥”。

7月28日,公园桥竣工。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园桥几经补修,已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建钢桥代替。

同年,外白渡桥开工。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外白渡桥建成并投入使用 [1] 。

民国36年(1947年),上海市政府当局对桥梁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检修,以防止桥体进一步下沉。

1964年,外白渡桥再此进行大修,拆除了原先有轨电车路轨,重新铺设了钢筋混凝土桥面。

1991年8月,市政部门对外白渡桥钢桥的桁架结构和支撑平台进行修缮。

2008年3月,外白渡桥正式封闭交通,除桥墩以外部分被从原处拆下,并送往上海船厂进行大修。

2009年3月,外白渡桥以原貌回到原地 [1] 。

3月31日,外白渡桥进行首次灯光测试工作。

2017年4月25日,外白渡桥桥面上一辆土方车发生单车事故。

外白渡桥一根钢桁架被撞变形,两段护栏被撞断。

6月5日,外白渡桥修复工作开启。

桥梁东侧人行道和一条机动车道被封闭,桥上仅保留两条机动车道和西侧人行道,满足两个方向的通行要求[7] 。

6月24日,外白渡桥修缮完毕,桥面人行道恢复双向正常通行。

课件:桥的演变(共13张PPT)

课件:桥的演变(共13张PPT)

江河湖泊的阻隔,各种桥梁也就应运而生。
主塔高150米,排列整齐、刚劲有力的斜拉索,象展翅高飞的雄鹰。
就糖地桥取 —材—能相造传桥,,三因官地(制今宜光造明好)桥镇。继芳桥原是顶破竹桥,来往行人南,非浦常大危险桥。是上海市区第一座跨越
南石桥——建于元至正十年,咸丰十一年被毁。
黄浦江的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塔双索

人们以为,被窃走的不是普通石蟹,准是只玉蟹。
糖桥——相传,三官(今光明)镇继芳桥原是顶破竹桥,来往行人,非常危险。
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全面抗战开始。
此桥为本区现存最古老石拱桥,曾进行过整修。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我国江河纵横,湖泊、溪流星罗棋布,自然环境千差万别,地质地貌各不相同,但凡有我们先人居住的地方,凡有
东国际机场之间最便捷的通道。
卢浦大桥在设计上融入了斜拉桥、拱桥和悬索桥三种不同类型桥梁设计工艺,是目前世界上单座桥梁建造中施工工艺最复杂、用钢量最多 的大桥。 拱桥7米,桥长16米,桥宽米,高米,单孔,石阶一边为14级,一边18级。 相传,原桥面西侧凿有石蟹一只,常有人误以为真蟹上桥,故名。 整座桥梁结构完整,外形雄伟,保存比较完好。
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生动地糖记桥述—了—历史相前传进,的三轨官迹,(蕴今含光着明十)分丰镇富继的芳文桥化原内涵是…顶… 徐浦大桥是市区南部连接浦江两岸的破又竹一桥座,斜来拉桥往,行主人桥,全非长1常07危2米险,。桥有宽一米,天为,双有向个8车换道糖。
于 人是们,以他 为筹 ,集 被一 窃等 走石 的料 不,是聘 普来 通巧 石匠 蟹, ,者拆 准走去 是过竹 只,桥 玉就, 蟹建 。说造:三“孔这石拱桥桥这,取么名没继人芳桥修。?要是我 桥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生动有地了记钱述了,历造史前顶进新的轨的迹。,蕴”含一着次十分,丰换富的糖文者化内在涵一…… 新寺桥——明永乐二年宋贤建,位于户头破桥落乡东官新史寺镇人。家,换着一对金弥陀,从此 从江南河到 湖北泊,的从阻东隔到,西各,种我桥国梁江也河就纵应横运发,而了湖生财泊。、。溪于流星是罗,棋布他,筹自然集环一境千等差石万料别,,地聘质地来貌巧各不相同,但凡有我们先人居住的地方,凡有 南虹桥——建于清康熙三十一年,原匠为石,级拆木梁去,雍竹正桥间慧,剑建和尚造募三修孔,改成石石拱级石桥梁,,位取于青名村继港镇。 ”大一桥次全,长换7糖65者8米在,一6户0破2米落长官的史主人桥家犹芳,如换桥一着道。一横对当跨金地浦弥江人陀的,为彩从虹了此桥发纪类了斜念财拉。他桥中,雄则居第直一呼。“糖 通津桥——建于南宋丙子年,位于新桥寺”镇。新塘一队。

外白渡桥,追忆上海往事

外白渡桥,追忆上海往事

外白渡桥,追忆上海往事外白渡桥,对于每天路过它上班的市民来说,也许只是一座必经的铁桥,对于爱好历史的游客来说,这里却是一段上海往事。

去上海的游客大多会去外滩,去外滩的游客不少会途经外白渡桥,外白渡桥,这座仍然处于繁忙交通位置的桥,却实实在在见证着上海的一段历史,可以在这里追忆上海滩的那些如烟往事。

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 of Shanghai )是旧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是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

我们可以看到今天的外白渡桥桥头有“1907”字样的年代标志,事实上,1907年的外白渡桥,也已经是第三代了。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是座木桥。

第二代外白渡桥建于1876年,是在威尔斯桥近侧的一座木质浮桥。

第三代就是使用至今,建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这座钢制桥梁。

外白渡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更是上海的一个象征,100多年来,它横跨苏州河两岸。

1907年,清朝还没有灭亡,溥仪还没有继位,外白渡桥已经矗立于此。

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由英国工程技术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构。

桥身分为两跨,共52.16米,宽18.3米。

外白渡桥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2007年建桥100周年之际,英国公司还不忘发来桥梁维修通知书。

2008年整桥吊起拖往上海造船厂维修,修旧如旧后又运回装于原位。

站在桥上,可以欣赏苏州河两岸风景。

今天站在桥头的是武警战士,1937年站在桥头的是日本士兵,中国人过桥都要毕恭毕敬地向在桥头站岗的日本兵鞠躬,而在桥的东南面,就是记载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屈辱历史的黄浦公园。

百年历史,屈辱与荣耀,外白渡桥见证着上海历史。

第一代外白渡桥是英国人威尔斯等人投资建造,称为“威尔斯桥”,人行需交“过桥税”,且只向华人收税,外国侨民车辆及仆役一概免去。

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租界工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百姓称之为“外摆渡桥”,而威尔斯桥也由工部局拆除,这就是第二代“外白渡桥”,而“外白渡桥”的名称也是来源于“外摆渡桥”的误传。

上海外白渡桥的故事

上海外白渡桥的故事

上海外白渡桥是上海的一座著名桥梁,它见证了上海的百年沧桑。

它的前身,是一座木质浮桥,叫做威尔斯桥。

这座桥在1855年12月1日开始动工,次年10月落成,桥长137米,宽7米。

桥面用木板铺成,桥中央设有活动桥面,当帆船通过时开启。

此木桥以开创者威尔斯的名字命名,称威尔斯桥,后称外摆渡桥。

威尔斯桥建成后,桥主称获得上海道台的特许,准其专利25年,便派人在桥堍收费,来往行人和车马过桥均要付过桥费。

大桥北岸的虹口,逐渐耸起新楼。

然而在1871年5月13日,因木桥腐朽而发生摇晃,苏州河桥梁建筑公司在木桥附近修建一座铁桥,但因建造过程中东西两端的桥柱塌下、桥身一部分沉入河中而废止。

1872年9月18日,在上海道台支持下,在苏州河上相继设立4艘免费的摆渡船,每艘义船雇用工人2名,“不收钱文,以便行人”。

同年10月,工部局在威尔斯桥以西数十步处另造木浮桥,长118.8米,宽12米,两边有2米宽的人行道。

因新桥位于外滩公园旁,故称“公园桥”,又因处于原外摆渡处,亦称“外摆渡桥”,俗称外白渡桥。

自此以后,外白渡桥成为了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见证了上海的百年沧桑和历史变迁。

它也是上海交通的重要枢纽之一,承载着无数人的出行和交流。

在近现代历史上,外白渡桥也经历了多次改造和加固。

1926年时,上海市政部门曾做过统计,5月17日、18日上午7点至晚7点,桥上平均通过行人50823人次、人力车14600辆、汽车4999辆、公共汽车172辆、有轨电车922辆。

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外白渡桥还时不时出现交通堵塞的情况。

对于上海来说,外白渡桥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一座沟通南北的桥梁。

建成至今百余年来,发生在它身上的历史片段也成为上海时代变迁、城市巨变的缩影。

例如在1915年时,革命党人将袁世凯属下郑汝成刺杀于桥上;在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面对中国军队的强大攻势,数百日军慌不择路逃窜过外白渡桥,被驻防租界的英军缴械关进外滩公园;在上海解放前夕,国民党守军在外白渡桥上堆起炸药意图炸毁桥梁,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七军战士奋不顾身从桥南扑上割断导火索使外白渡桥化险为夷;上海解放后人民解放军骑兵列队从桥上经过外白渡桥与上海人民共同迎来新生。

上海外白渡桥

上海外白渡桥

上海外白渡桥外白渡桥是上海市境内连接黄浦区与虹口区的过河通道,位于苏州河汇入黄浦江口附近,是中国的第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仅存的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也是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1856年,第一代外白渡桥建成,名为“威尔斯桥”。

1876年,第二代外白渡桥建成,定名为“公园桥”。

1907年,外白渡桥建成并沿用至今。

外白渡桥南起于南苏州路,北止北苏州路,整桥长104.24米,桥面为三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40千米/小时。

外白渡桥是一座简支钢桁架桥,同时也是一座全钢结构铆接桥梁和不等高桁架结构桥梁,有两孔。

外白渡桥上部结构为下承式简支铆接钢珩架,下部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桥支撑着上部下承式筒支铆接钢桁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

2009年3月31日,外白渡桥“城市之光”灯光系统开始全面试灯。

“城市之光”灯光系统采用全彩LED灯具灯具内部有红绿蓝三种颜色的芯片,通过控制中心的计算机调节三种颜色的不同比例,不仅呈现出多种色彩,还降低了能耗。

灯光分为平时和节日两种模式,平时模式主色调为暖黄色。

在节假日或一些重要活动中,灯光会变成多种色调,以配合营造气氛,并与浦东的夜景灯光遥相呼应。

外白渡桥处于苏州河下游河口,毗邻黄浦江,是老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是许多市民心中的外婆桥。

年逾百岁的外白渡桥默默承载着城市的荣辱,其交通功能已退居其次,它乐当观景台,每天让中外游客架起相机,对着彼岸新楼拍照留念。

在许多海外游子心中,外白渡桥的身影却已化成一缕抹不去的乡愁。

外白渡桥的美感不在造型,而在它的历史凝重性。

它既是上海发展历史的见证,又是国际大都市的新上海外滩旅游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城市道路、历史和景观三位一体的功能和重要地位。

见证历史的瞬间-上海外白渡桥迁移

见证历史的瞬间-上海外白渡桥迁移

见证历史的瞬间-上海外白渡桥迁移2008-04-11 11:36:12外白渡桥位于黄浦公园西侧,架在中山东一路,东大名路之间的苏州河河段上。

1907年建成,是上海第一座钢铁结构桥,跨度52.16米,宽18.3米,是上海市区连接沪东的重要通道,过桥人流量,车流量很高。

因它处于旧时的外摆渡处,人们过桥不付费,故称外白渡桥。

(1907年建成当时的外白渡桥)2008年3月1日零点起,外白渡桥实施封闭。

据了解,桥面封闭后,施工人员先将桥内的自来水管等各类公用管线迁移,接着拆除桥面板,然后择机移桥。

外白渡桥交通封闭后,现在通过该桥前往提篮桥、天潼路地区的车辆,届时需绕行。

位于苏州河黄浦江交汇处的外白渡桥建成于1907年,被不少上海人称为“外婆桥”。

此次为配合外滩综合交通改造及地下通道施工,以及对百年老桥自身保护的需要,外白渡桥除桥墩以外部分将会从原处拆下,送往上海船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大修。

预计到2009年3月,外白渡桥将以原貌回到原处。

经过这次修理,外白渡桥的使用年限可以延长五十年。

此次移桥牵动了许多上海市民和游客的心。

近日,他们纷纷来到外白渡桥观景留念,记录下外白渡移桥移桥送修前最后的倩影,留住老上海那份沉甸甸的记忆。

2008年4月6日,上海外白渡桥移桥工作正式开始。

从上午8时到12时10分许,外白渡桥在原地转向,由拖船牵引至苏州河运往黄浦江。

至此,外白渡桥南段移桥工作一切顺利。

百岁高龄的外白渡桥是上海开埠之后的第一全钢桥,为了保证桥体安全再用50年,上海决定对其进行移桥修护。

中午12时左右,在数百名自发前来“送别”的市民注视下,外白渡桥南跨桥身“乘着”驳船顺利驶入黄浦江,缓缓向浦东方向驶去。

为配合上海外滩地区交通综合改造工程,以及保证百岁“高龄”的上海外白渡桥“健康”,昨日上海外白渡桥搬移送修工程全面实施。

预计,今天将实施北跨桥身的移桥施工。

上午8点半不到,驳船呈斜向切入桥身下方10点25分,南跨桥身随即被缓缓向上顶起,并与北跨分离11点37分,南跨桥身开始转向12点05分,在拖轮的牵引下,驳船托着外白渡桥南跨桥身驶向黄浦江南跨桥身已经搬迁,只剩北跨桥身孤独地守望着苏州河外白渡桥南跨桥身昨顺利搬迁,百岁老桥第一次离开苏州河销子生锈拔不出临时改方案,今天预计再迁北跨桥身2008年4月6日7点15分至15点55分,上海苏州河,百岁外白渡桥顺利进行了平生第一次的搬迁。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位于上海苏州河与黄浦江的交汇处,建于1907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全钢结构铆接桥梁,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是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为什么被称为外白渡桥呢?据说,旧时在东大名路和中山东一路的连接处,没有桥,只有一个摆渡口,叫“外摆渡口”。

后来因为往来的人络绎不绝,就架设了一座桥,不再收费,就称为“外白渡桥”。

外白渡桥,远看像一本打开的书本,记录了上海的百年历史;也像一位慈祥老人浓浓的眉毛,跟你述说着上海滩的沧桑变化。

走到近处,抚摸它那厚实的钢结构,还有那拳头大的铆钉,感觉那桥就像一个刚劲有力男子张开的臂膀。

大桥在苏州河的南北侧各有一个桥台,上面用繁体字写着“1907外白渡桥”几个大字。

该桥在苏州河的中间有一个桥墩,以桥墩为轴,桥左右是对称的。

桥下有两个孔,方便来往的船只通行。

大桥全长有106米,车道宽11米,两侧人行道各宽3.6米。

大桥载重20吨,能够满足日常繁忙的交通运输。

两侧的人行道上铺了一层厚厚的木板,往来的行人很多,都走的很慢,还有很多组拍婚纱的,都想把外白渡桥的美加入自己的青春档案里。

钢结构和栏杆都涂了一层灰色的油漆,使得桥梁更加古色古香。

在大桥的两侧连接上下部分,还有大桥的顶端连接左右两侧部分,有许许多多大小不一的直角三角形,这个就是桁架结构,主要用于加固桥梁。

人站在车道往外看,眼前都是横七竖八的钢结构,就像被关在铁笼子里一样。

外白渡桥南岸·图说·苏州河·前世今生(二)

外白渡桥南岸·图说·苏州河·前世今生(二)

外白渡桥南岸·图说·苏州河·前世今生(二)图文:弄堂论坛“hongxin”,以珍稀图片,展现苏州河沿线桥梁,建筑,民生150年来的变迁。

本期为大家讲述外白渡桥南岸变迁。

图片18幅。

关键词:基督教联合教堂(新天安堂)、划船总会、建设中的光陆大楼、英国领事馆、外滩源建筑群远景、火灾烧毁后的新天安堂外白渡桥南岸1846年英国教会在山东中路福州路,人称麦加圈的地方建仁济医院,1864年在院内建老天安堂,属英国新教伦敦会。

当时英国国教圣公会已有就在附近的圣三一堂,所以天安堂是为不随从英国国教的信徒联合使用,又名联合教堂。

1885年在南苏州路新建联合教堂,称新天安堂,1886年7月4日首次做礼拜,宋庆龄的外公倪薀山是天安堂的第一位华人牧师,任职32年之久。

1886年,南苏州路建联合教堂,称新天安堂1890年,苏州河乍浦路桥上远眺花园桥全景,右侧是外滩源基督教联合教堂1900年,基督教联合教堂(新天安堂)景观外白渡桥南另一座著名建筑是划船倶乐部,又叫划船总会,建于1905年1907年,上海万国商团救火队虹口分队,在上海划船总会集合,可看到建筑全貌1916年,苏州河口外滩源新天安堂,划船俱乐部景观hongxin此地插几句闲话:有资料称春申君黄歇受封吴地,不含上海。

所传楚春申君黄歇疏浚浦江,其实并无其事。

或许是上海先民为攀一位先贤做开山始祖编排的美丽传说。

中国人没有像样的本土宗教,尚祖宗崇拜,联想到时至21世纪为抢个曹孟德坟头还口水连连,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也罢,无也罢,“申城”,“黄浦”早已叫顺口,谁在乎呢?至于支流之说,大概是这样:凡两水相汇成一流,才有主支之分,水大的为主流,小的为支流。

原来吴淞江水大直通长江,黄浦为支流。

明朝疏浚后,黄浦连同吴淞江的陆家嘴至吴淞口河段一并冲刷成400米的大江成了老大,吴淞江只好屈尊为支流,改名为苏州河。

太浦河,大治河是黄浦江支流不错,苏州河及其他小河如虹口港,杨树浦也都是黄浦江支流一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白渡桥的变化
第一代桥 第一代外白渡桥建于1856年,名为“威尔斯桥”, 是座木桥。它是由供职于怡和洋行的英国人威尔斯和 宝顺洋行的韦韧、霍梅等20人(多为洋行经理或鸦片 巨贩)凑资组起的“苏州河桥梁公司”(中国有史以 来第一家以桥梁建造为主的公司)投资建造的。桥长 137.25米,宽7.015米,中间设活动桥面,船只驶过时 须起吊。
第二代桥 造桥纯粹为牟利的威尔斯等人曾声称,上海道台特准许其专利,人行 需交“过桥税”,且只向华人收税,外国侨民车辆及仆役一概免去பைடு நூலகம்继之, 上海居民愤起抗争,粤人詹若愚就在今日的山西路口设置义渡,免费接送 两岸过路华人,以示不屈。因市民不再付钱,乃称之为“白渡”。 租界工 部局迫于众怒难犯,于1876年在威尔斯桥近侧造了木质浮桥,过桥免费。 因其毗邻外滩公园,当年的英国人叫它“花园桥”(Garden Bridge) ,并 在桥头立铜质纪念碑刻字记载(1949年后铜碑被毁),而百姓则直呼为 “外摆渡桥”。 从此,这里过桥不再付费。而威尔斯桥则由工部局拆除。 这也是第二代桥——“外白渡桥”的由来。 后来数十年,民间口误,读音成 “外白渡桥”,于是,约定俗成地沿袭下来,再后来,历史走到今天,这 其中的“涵括”早已经不止是一座桥的名字。
第三代桥
到了光绪年间,木桥几经补修,已不能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工部局决定另 建新桥代替。光绪32年,打下第一根桩,第二年竣工。该桥上部结构为钢珩 架,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钢筋混凝土桥台和混凝土空心薄板桥墩,桥面铺设 电车轨道。这就是第三代外白渡桥。新桥于1907年交付使用,晚于法国艾菲 尔铁塔十一年。桥为当时技术最新的钢铁结构。铁架桥梁兴起于18世纪的英 国,钢架桥梁兴起于19世纪的美国。白渡桥是中国第一座全钢结构桥梁,由 当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主持修造,所有钢材料皆从英国进口,由英国工程 技术人员完成整座桥梁的设计和架构。
谢谢观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