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20年3月在线作业答卷

合集下载

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

区域规划考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1、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特征区域的整体性区域的系统性区域的动态性区域的不重复性等新区域背景以及它们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知识化(知识经济、知识和信息)信息化(信息技术、信息经济、高新技术产业)全球化(全球经济、全球文化)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生态经济)新区域观以及它们对“区域”概念理解的影响区域空间观:区域空间有界但向外开放,高度易变区域资源观:知识、信息、人力资源、区域发展的机制、政策和政府服务效能等成为资源;区域发展观: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生活质量和素质全面提高;区域区位观:知识和信息区位成为主导;区域市场观:有限干预的现代市场。

2、区域科学概念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区域分析的概念、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它涉及到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生物学等许多学科。

它并不是一门独立学科,而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为有关学科研究区域问题和为进行区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的。

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

1. 区域发展自然及社会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背景条件主要指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

对这些条件的分析主要目的是明确区域发展的基础,摸清家底,评估潜力,为选择区域发展的方向、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提供依据。

2. 区域经济分析区域经济分析主要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的发展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

它是在区域自然条件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作一个全面的考察、评估,为下一步区域发展分析打好基础。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题库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题库

U1绪论1、谈谈自己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

答: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区域结构形式。

区域的类型及其划分方法:○1区域的概念划分:均质区、结节区○2区域的特性划分: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2、我国当前区域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答:区域差距、发展与资源、地区间恶性竞争、区域合作不完善。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试结合你自己熟悉区域举例说明。

答:(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社会)(2)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经济分析)经济水平、阶段、产业结构(3)发展方向机策略研究4、谈谈你对区域发展、区域研究、区域科学三个概念及其间关系的认识。

答:区域发展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研究是以综合、全面的把握或理解某一特定区域的人类团体所创造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系统为目的的。

他把区域作为复合系统来研究,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整体的把握研究对象。

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应用学科。

关系:相互依存、互为因果、不可分割。

区域发展是以人为主体,一协调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人地关系为目的,并最终为人类提供良好生存环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具有目的性无限性可持续性。

区域研究是源于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探讨,是区域不断持续快速发展,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探索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发展及区域分析等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1、简述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答:自然环境极其变迁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人类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他是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生态环境问题也会制约区域的发展,区域发展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

(9085)《区域分析与规划》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9085)《区域分析与规划》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1:[论述题]技术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答:1、技术进步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技术越进步,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越广泛。

许多有害的自然条件可以转化为有利的自然资源。

在些经济意义不大的自然资源可以转化为经济意义较大的自然资源。

2、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本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

由于技术进步,单位产品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能源、原材料等)消耗定额降低,节约了生产要素,进而使区域发展对非本区域资源尤其是自然资源的依赖减轻,提高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增强了区际竞争能力。

3、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

技术进步推动着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变化,致使区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同时,技术进步使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们消费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

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业结构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其根本的动力就是技术进步。

4、技术进步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

技术进步催生新的产业部门和行业,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升级,扩大了社会的劳动需求,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2:[论述题]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答: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寡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

一般而言,某种自然资源数量越丰富的地区,开发利用该种自然资源的生产部门的规模就有可能越大。

2、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

同一种资源,其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不同,则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成本投入及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市场售价等也就不同,经济效益存在显著的差异。

3、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自然资源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有那种资源就有可能发展起以开发利用该种资源为主的产业部门。

因此,不同种类的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象的不同的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影响。

区域考试题及答案

区域考试题及答案

区域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区域的划分标准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地理位置B. 经济联系C. 政治因素D. 个人偏好答案:D2. 区域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区域经济总量B. 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C. 增加区域人口数量D. 提升区域政治地位答案:B3. 区域规划中,以下哪项不是规划的基本原则?A. 科学性B. 合理性C. 随意性D. 协调性答案:C4.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表现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贸易自由化B. 资本流动自由化C. 劳动力流动自由化D. 技术封锁答案:D5. 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主要依靠以下哪一项?A. 自然资源的丰富程度B. 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C. 地理位置的优越性D. 政策优惠答案:B6. 区域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以下哪项?A. 单一部门的努力B. 跨区域的合作C. 忽视环境问题D. 短期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答案:B7. 区域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以下哪一项?A. 区域内部的均衡发展B. 区域外部的影响C. 区域政策的短期效果D. 区域政策的长期效果答案:A8. 区域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资源分布不均B. 政策倾斜C. 地理位置优越D. 历史原因答案:C9. 区域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增加区域内部的竞争B. 促进区域内部的资源共享C. 减少区域内部的交流D. 限制区域内部的贸易答案:B10. 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是什么?A. 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率B. 优化区域经济结构C. 增加区域经济的波动性D. 减少区域经济的稳定性答案:B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考虑以下哪些因素?A. 区域资源禀赋B. 区域经济基础C. 区域文化特色D. 区域政治环境答案:ABCD12.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B. 提高区域竞争力C. 增加区域内部的不平等D. 减少区域之间的贸易壁垒答案:ABD13. 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土地利用规划B. 产业布局规划C. 基础设施规划D. 环境保护规划答案:ABCD14. 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哪些?A. 技术创新能力B. 人力资源水平C. 资本投入规模D. 政策环境答案:ABCD15. 区域发展不平衡可能带来的问题包括以下哪些?A. 区域内部的贫富差距扩大B. 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加剧C. 区域内部的社会矛盾增加D. 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减少答案:ABC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6.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只有GDP。

奥鹏四川农业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20年6月作业考核 答案.doc

奥鹏四川农业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20年6月作业考核 答案.doc

1.()又称为区域增长过程的累积性模型。

A.输出基地模型B.卡尔多-狄克逊-瑟尔沃尔模型C.新古典增长模型 D.新剑桥增长模型【参考答案】: B2.()并不属于二元经济理论。

A.马尔萨斯的均衡理论B.刘易斯的二元理论C.拉尼斯-费景汉的双元理论D.乔根森的双元理论【参考答案】: A3.中国的基础设施相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是比较落后的,属于()发展的国家。

A.随后型B.滞后型C.同步型D.先行型【参考答案】: B4.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农业生产用地预测()。

A.耕地B.林地C.园地D.农田水利用地【参考答案】: D5.()的理论依据是:不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出现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是同时期出现的事物。

A.自主发展战略B.变通经济发展战略C.信息化发展战略D.高速度增长战略【参考答案】: A6.在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英国属于()发展的国家。

A.超前型B.平行型C.随后型D.同步行【参考答案】: A7.根据世界性新技术革命的趋势,针对所谓后工业社会而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模式是()。

A.信息化发展战略B.出口替代发展战略C.初级产品出口战略D.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参考答案】: A8.区域经济增长,简单地说是指区域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即()的增长。

A.农业总产值B.国民生产总值(GNP)C.工业生产总产值D.农村社会总产值【参考答案】: B9.下面哪一个不属于工业装备制造()。

A.仪表制造B.重型机械制造C.机车制造D.电力设备与电器制造【参考答案】: C10.按国家统计局1985年10月制定的标准,()划分为第一产业。

A.工业B.农业C.服务产业D.信息产业【参考答案】: B11.()是指在一个区域或城市,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较另一个区域城市要高(或成本要低)。

A.有形区域优势B.绝对区域优势C.全局优势D.空间优【参考答案】: B12.()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A.自然资源B.人口及劳动力C.社会资源D.技术【参考答案】: A13.( )属于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新课标Ⅰ卷)2020届3月高三第三次地理大联考试卷(含解析答案)

(新课标Ⅰ卷)2020届3月高三第三次地理大联考试卷(含解析答案)

2020年3月高三第三次在线大联考(新课标I卷)文科综合地理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从“靠天吃饭”到“靠云吃饭”,大数据、云技术助力中国乡村振兴。

2019年初,浙江乌镇谭家湾“云上农业”试验场正式启动建设。

该试验场在土壤中铺设三层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测,占地约700亩,分28个网格来展现不同的种植场景。

建成之后,该试验场可以与世界各地的农业生产场景实现云端互联。

据此完成1—3题。

1.农业文明时期谭家湾靠天吃到的“饭”最可能是A.高粱B.水稻C.玉米D.小麦2.谭家湾“云上农业”试验场受云技术影响最大的是A.地形坡度B.作物种类C.土壤湿度D.种植面积3.“云上农业”试验场与世界各地的农业生产场景实现云端互联后,浙江最希望得到的数据为A.日本茶树病虫害防治数据B.美国小麦带灌溉数据C.巴西咖啡种植园施肥数据D.阿根廷肉牛吃草量数据跨国机构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其基本结构和功能特征表现为非营利性、跨国运作、层级化和专门化职能。

下图为跨国机构在世界主要城市分布示意图,一般情况下,城市级别越高,跨国机构数量越多。

据此完成4—5题。

4.核心城市吸引跨国机构进驻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较便利B.地租和劳动力价格低C.人口密度大D.信息和服务体系完善5.跨国机构对其进驻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B.加快城市的全球化进程C.优化城市的能源消费结构D.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状况下图示意我国东南部某区域地形和植被分布。

读图,完成6—8题。

6.该区域A.以高原为主B.海拔高且相对高度较大C.山顶较平坦D.坡度从山麓到山顶渐增7.该区域山脊发育硬叶灌丛,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降水B.太阳辐射C.土壤D.人类干扰8.该区域的缓坡沟谷A.植被纬度地带性规律显著B.植被叶面宽大C.土壤因富含有机质而肥沃D.植物种类单一气象学上的秋季是指连续五日日均温从开始低于22℃到开始低于10℃之间的时段。

区域分析资料报告与规划学

区域分析资料报告与规划学

《区域分析与规划》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1、区域规划的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规划、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区域发展政策。

2、(地理分类)(自然环境要素)按照形成自然资源的各种地理要素进行分类,将自然资源分为气候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等。

3、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6个阶段,即传统阶段、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关键阶段是起飞阶段。

4、产业结构合理的条件包括:(1)充分利用区域资源;(2)技术先进适用;(3)部协调;(4)应变能力强;(5)经济效益高。

5、劳动地域分工的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大卫·嘉图的比较成本说、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和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

6、土地规划的任务包括(1)土地供需综合平衡——三效益最优;(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3)土地利用宏观布局;(4)土地利用微观设计。

7、产业分类方法主要有:(1)按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的划分法;(2)按农、轻、重的部门分类法;(3)按统计口径标准分类法;(4)按生产结构产业分类法;(5)按生产要素密集程度划分法;(6)按经济活动性质划分法。

8、林业规划指标包括规划期末有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林产品产量、木材产量、林业产值和林业规划表等。

9、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即交通运输系统、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部门。

10、按物质容划分,区域可分为自然(地理)区域和社会经济区域。

11、区域规划的容工作步骤包括区域发展的现状调查与资料收集、确定区域发展目标、区域发展的课题与对策研究、规划方案设计、规划方案评估、报批定案、实施阶段。

12、自然资源评价的步骤包括:确定评价的围、确定评价类型、确定评价体系与指标系统、评价结果分析。

高三2020年3月份地理综合考试试题3带答案解析

高三2020年3月份地理综合考试试题3带答案解析

临朐六中地理试卷3(考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48分)一、单选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冻裂(林木)是指林木向阳面受冬季昼夜温度剧变致使树干纵向冻裂。

在高寒地区的疏林地受害更重。

冻裂一般不会直接引起树木的死亡,但可降低产量和品质。

下左图为我国东北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右图为树木冻裂图。

据此完成1-2题。

1.上左图中M、N、T、S四地中林木冻裂灾害最严重处与图示区域海拔最高处的高差可能是A.576米B.735米C.979米D.1180米2.推测疏林地受害更重的原因是A.受冬季风影响大B.易受病虫害侵袭C.树干的庇荫状况差 D.生长快,木质差暑假期间,小明前往墨尔本(37°46′S)旅行。

在墨尔本,小明发现很多建筑的布局并非严格的南北朝向,而是有一定的偏角。

下图为墨尔本某街道上两栋方形大楼的俯视图。

据此完成3-4题。

3.建筑物的布局方位会影响墙面的采光条件。

小明旅行期间,全天都不能采光的墙面是A.大楼甲的①墙面B.大楼甲的②墙面C.大楼乙的③墙面D.大楼乙的④墙面4.为使大楼乙的①墙面全年每天均有采光机会,墙面与街道的夹角α最小可能是A.14°B.32°C.45°D.59°下图为我国某区域三个不同类型的下垫面某时段平均地温变化示意图。

根据材料回答5-6题。

A.阴雨天气多,太阳辐射弱B.大气的保温作用差C.植被削弱太阳辐射D.风力大,散热快6.关于该区域图示时段垂直气流或水平风向的叙述,正确的是A.绿洲为上升气流B.荒漠为下沉气流C.风从荒漠吹向绿洲D.风从绿洲吹向荒溴巴丹吉林沙漠位于东亚季风系统中东南季风的末端,高大沙山和众多湖泊构成了罕见的沙水相伴的独特地貌景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9年将巴丹吉林沙漠评选为全球第一个“沙漠世界地质公园”。

下图为巴丹吉林沙漠区域及景观图。

完成7-9题。

7.沙漠南部地区沙山呈东北-西南走向,且脊线两侧坡度差异不大,形成此现象的原因是A.盛行西风单一作用B.西南季风与东北季风交替作用C.西北季风单一作用D.西北季风与东南季风交替作用8.沙漠腹地年降水量不足40毫米,却有100多个湖泊,其水源主要来自A.大气降水B.积雪融水C.生物水D.地下水9.根据该沙漠分布态势分析,制约沙漠向周边地区扩张的首要因素是A.季风风向的季节变化B.植被覆盖率与疏密程度C.地形起伏与河湖分布D.受人类活动干扰的程度黄土沟谷特征点是对黄土沟谷的发育以及沟谷形态起重要控制作用的核心点位,黄土沟谷特征点的基本类型见下图。

区域分析与规划练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练习题

区域分析与规划练习题一、填空题1、林业生产基地一般指和两种生产基地。

2、区域发展战略主要内容包括:制定、、和战略措施等。

3、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一般指四大系统:即交通运输系统、、和通信系统等部门。

4、关系模型设计理论的三个主要部分是、、。

5、空间数据库逻辑设计的步骤和内容是、、、。

6、虚拟现实技术的特征有、、、和动态显示。

7、城市间相互作用新途径:和。

8、参与全球城市体系竞争必由之路:和。

9、地理信息系统与和相结合,构成三S集成系统。

10、GIS中的数据来源和数据类型繁多,主要有、、、、几种类型。

11、数据内插通常采用和两种方式。

二、名词解释1、农业生产集中区规划布局2、交通运输规划内容3、区域规划4、四库合一5、数据压缩6、基础设施7、数据库8、概括9、适定性分析10、城镇体系11、区域发展战略三、简答题1、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对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和空间分析的重要意义。

2、遥感与GIS数据的融合,上次最常用的方法具体表现为3、国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实践分为哪几种类型4、城镇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5、区域规则的内容是什么6、对空间数据库的设计的准则7、在建立或分析缓冲区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8、GIS的空间查询的几种方法。

9、具体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10、区域交通运输规划的方法11、影响农业发展的条件有哪些区域分析与规划练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 用材林、经济林2. 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3. 给水排水系统、动力系统4、数据依赖,范式,模式设计的方法5、初始模式形成,子模式设计,优化模型,模式评价6、立体感的视觉效果,存在感,闭环交互方式,动态显示7. 信息网、航空网8.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区9、全球定位系统,遥感10、地图数据,影像数据,元数据,属性数据,地形数据11、局部函数内插,逐点内插二、名词解释1. 农业生产集中区规划布局农业生产集中区规划布局是在充分研究区域各种农作物生物学特性及其对生产环境要求的前提下,——1分并结合区域自然条件,划分出各种农业部门的适宜区和适生地,——1分集中种植形成商品性生产为主的农业生产地区。

四川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城乡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网课测试题答案卷4

四川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城乡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网课测试题答案卷4

四川农业大学智慧树知到“城乡规划”《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网课测试题答案(图片大小可自由调整)第1卷一.综合考核(共10题)1.()是指能引导、带动国家和区域全部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体。

A.主导产业B.先导产业C.增长产业D.战略产业2.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一般采用()。

A.长期趋势法B.经验法C.方差分析法D.特尔斐法3.()是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战略思想的集中反映,一般表示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

A.战略重点B.战略方针C.战略措施D.战略目标4.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从长远来看是()相结合,区域经济增长级、重点发展城镇、促进发展城镇和一般发展城镇相结合。

A.“点——圈——区(带)——线”B.“圈——点——区(带)——线”C.“点——区(带)——圈——线”D.“圈——区(带)——点——线”5.()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和物质基础。

A.自然资源B.人口及劳动力C.社会资源D.技术6.关于劳动地域分工,有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其中亚当·斯密的是()。

A.地理分工论B.相互需求论C.绝对优势说D.比较成本说7.在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英国属于()发展的国家。

A.超前型B.平行型C.随后型D.同步型8.关于劳动地域分工,有五种经典的理论模式,其中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是()。

A.绝对优势说B.相互需求论C.地理分工论D.比较成本说9.下面哪一种分析方法不属于区域分析方法()。

A.环境影响评价法B.地理学的比较法C.经济学的分析法D.数学的模拟法10.根据世界性新技术革命的趋势,针对所谓后工业社会而提出来的发展战略模式是()。

A.信息化发展战略B.出口替代发展战略C.初级产品出口战略D.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第1卷参考答案一.综合考核1.参考答案:A2.参考答案:D3.参考答案:D4.参考答案:A5.参考答案:A6.参考答案:C7.参考答案:A8.参考答案:D9.参考答案:A10.参考答案:A。

《中国古代文学史1(本科)》20年3月在线作业答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1(本科)》20年3月在线作业答卷
D.司马相如
答案:C
3.把大赋创作推向高峰的作家是
A.枚乘
B.杨雄
C.司马相如
D.东方朔
答案:C
4.奠定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的诗人是
A.郭璞
B.谢灵运
C.谢朓
D.曹操
答案:B
5.“楚辞”这一特定名称出现在
A.西汉时期
B.战国后期
C.战国中期
D.东汉时期
答案:A
9.班固的《汉书》坚守
A.黄老思想
B.杂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
答案:D
10.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
A.表现男女之情
B.表现民间疾苦
C.表现山水景物
D.表现军旅征战
答案:A
11.中国诗歌史上田Hale Waihona Puke 诗的开拓者是 A.陶渊明
B.阮籍
C.郭璞
D.张衡
答案:A
A.贾谊
B.景差
C.屈原
D.宋玉
E.唐勒
答案:BCDE
20.下列赋作属于骚体赋的有
A.贾谊的《吊屈原赋》
B.蔡邕的《述行赋》
C.淮南小山的《招隐士》
D.张衡的《归田赋》
E.严忌的《哀时命》
答案:ABCE
C.本纪、世家和列传
D.书、世家和列传
答案:C
15.志怪小说起源于
A.魏晋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先秦时期
D.两汉时期
答案:A
二、多选题 (共 5 道试题,共 25 分)
16.以音乐的不同,《诗经》分成三类,它们是

区域规划管理试题A答案

区域规划管理试题A答案

《区域分析与规划》答案A一、1自然区域、均质区域、结节区域2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3不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资源4机械增长5身体素质、文化技术素质、思想素质6、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7、主导产业、关联(配套)产业、基础产业8、地域空间核心、空间网络系统、外围空间二、1、城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有机整体。

2、增长极(growth Pole)又称增长核或增长极核,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提出。

佩鲁认为,区域和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经济增长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极核上,而不是各区域同时增长,而且,增长的过程亦各不相同。

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他认为,增长极是指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3、区位商又称专门化率。

所谓商,就是比率的比率。

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区位商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

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商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

4、主导产业是根据国内市场需求、资源状况、出口前景等选择的可以此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并由此形成高度化、现代化的产业结构,对经济发展产生决定性意义的产业部门。

5、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简称H-O理论),H-O认为,从一国范围来看,国内各地区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国内贸易的形成;从国际范围来看,各国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国际贸易的形成。

6、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表现为一个经济地域内的经济核心,受经济核心吸引、影响的外围地区和由交通运输网络组成的网络型地域。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期末考试试题样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1区域发展:一般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宜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

3技术进步: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的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4绿色GDP:既能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否,而且还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更能反映国家GDP的值。

5外部性:指经济主体活动对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他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填空(每空一分,共30分)1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绿色GDP。

2区域经济特色主要表现为区域产业结构特色和区域产业结构布局特色。

3城镇化表现为农村持续向城镇转移,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现代化水平提高。

4区域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的特征。

5区域的划分一般分为均质区域和功能区。

6自然资源的承载力的特征有有限性、动态性和可增强性。

7科技活动产出的主要形式有科技论文、专利等。

8土地供需矛盾的焦点是更低与建设用地的比例。

9区域规划的特点:综合性、战略性、地域性。

10区域发展中的单一指标包括总量指标、平均指标、相对指标。

11按照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可将人口的自然增长划分为原始型、年轻型、成年型、衰老型四种类型。

三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以下不属于区域发展新趋势的是(C)A、区域分工全球化B、区域间竞争与合作并行不悖C、合作共赢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D、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2一个国家或区域都存在一个经济上的“最大收益点”,当劳动力超过这个量时,都会引起收益减少,处于“最大收益点人口为(B)A、人口容量B、适度人口C、人口承载力3主要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产业构成状况的是(C)A、人口数量B、人口迁移C、人口素质D、人口分布4陕北地区煤油汽能资源丰富,开发利用潜在巨大,在国家能源产业战略布局中居重要地位,那么它在区域优势的类型中属于(C)A、局部优势B、潜在优势C、全局优势D现实优势5以下哪组属于自然资源所具有的特征的是(D)A、结构性有限性整体性社会性B、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社会性C、有限性区域性社会性多用途性D、有限性区域性团体性多用途性四、简答题:(各5分)1.请你简要论述技术的引进或转移的优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 区域科学:区域科学是一门有关区域或空间系统的治理、开发、管理的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学科。

2. 区域: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3. 适度人口:指对一国或地区发展最适宜的人口数量4. 劳动地域分工:社会劳动分工的空间形式。

指一国或一地区按照各自条件和比较优势,着重发展有竞争优势的专业化部门和在产品交换基础上的相互协作,以取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5. 区域投资环境:是指影响投资主体进行投资决策的各种区域因素的组合。

6. 主导产业:是指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7.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未来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和区内)。

8. 区域优势:某个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的有力条件。

由于这些条件使该区域更富于竞争力,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

9. 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10.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经济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

其中,“点”是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人口和产业集中的地方,有较强的经济吸引力和凝聚力。

“轴”是联结点的交通干线、高压输电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工程性线路组成的线状基础设施束。

其实质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产业开发带。

11. 区域发展: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12. 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紧急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

13.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对满足后代人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14. 外部性: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复习题

区域分析和区域规划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和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基本属性: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区域的划分:均质区域,结节区(或称功能区、枢纽区)。

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的经济社会活动。

区域发展的趋势:1、区域分工全球化更加明显。

2、区域间的竞争与合作并不相悖。

3、可持续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主题。

区域科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活动区域的跨学科新兴科学,目的是要探寻一条更加科学的方法来开展区域研究,为区域政策的制定、区域规划、区域发展和其他形式的区域分析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区域分析: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

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的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的特征:有限性、区域性、整体性、多用途性、社会性。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1、……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

3、随着……自然资源范畴……仍是区域生产力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2.自然资源质的评价自然资源的质的评价也应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考虑,即技术上的可能性、经济上的合理性以及需求上的迫切性。

3.自然资源的地理分布特征与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或方向的评价5.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应的评价简述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内容。

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性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下所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区域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区域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

区域专业考试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区域发展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可持续发展B. 经济优先C. 社会公平D. 环境保护答案:B2. 区域规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升地区经济B. 促进社会和谐C. 优化资源配置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3. 下列哪项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A. 技术创新B. 人口增长C. 政策支持D. 地理位置答案:D4. 区域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包括以下哪项?A. 经济差异B. 文化差异C. 政治分歧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5. 区域竞争力的衡量标准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经济总量B. 教育水平C. 军事实力D. 基础设施答案:C6. 区域合作的最终目标是什么?A. 增加地区GDPB.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C. 促进区域和平稳定D. 所有上述选项答案:D7. 区域环境治理的主要手段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立法B. 教育C. 军事行动D. 经济激励答案:C8. 区域政策制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公平性B. 科学性C. 随意性D. 可行性答案:C9.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自由贸易区B. 货币联盟C. 政治联盟D. 经济特区答案:C10. 区域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经济指标B. 社会指标C. 军事指标D. 环境指标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1. 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考虑以下哪些因素?A. 资源禀赋B. 市场需求C. 政策导向D. 国际形势答案:ABCD12. 区域经济合作的模式包括以下哪些?A. 双边合作B. 多边合作C. 区域集团D. 国际组织答案:ABCD13. 区域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哪些?A. 人口问题B. 环境问题C. 经济结构问题D. 社会稳定问题答案:ABCD14. 区域规划中常用的工具和方法包括以下哪些?A. GIS技术B. SWOT分析C. 政策模拟D. 专家咨询答案:ABCD15. 区域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哪些?A. 经济增长率B. 人均收入C. 教育普及率D. 犯罪率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6. 简述区域一体化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doc

区域分析与规划习题.doc

一.名词解释1.区域: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发展:一般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3.GNP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总和价值。

4.绿色GDP :扣除自然资产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5.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是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6.适度人口:指对一个国家地区发展最适合的人口数量,是人口理论的一个概念。

7.区域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8.区域分工:指相互联系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

9.区域规划: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10.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经济要素的相对区位关系和分布形式,它是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积累的结果。

1L增长极:是指在城市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12.扩散效应:由于核心地区的快速发展,通过产品、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对其他地区的促进、带动作用,提高其他地区的就业机会,增加农业产出,提高周围地区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和消费水平,弓I发周围地区的技术进步。

13.极化效应:是指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的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14.土地利用:是指人类通过一定的行为,以土地劳动为对象,利用土地的特征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

15.高新技术产业:是相对一般技术和传统产业而言的,是用当代尖端技术(主要指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和新兴技术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产业群。

《区域分析与规划》模拟试卷及答案

《区域分析与规划》模拟试卷及答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考试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评卷人填写(A、B卷只有题目顺序不同,故只做一套答案)Array考试科目:区域规划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考试试卷(共 3 页)班级:姓名:考试科目:区域规划学号:化,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分配状况的改善等目标。

(2)两者的联系是:没有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增长不是经济发展的充分条件。

(3)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发展。

答出(1)和(2)分别得2分;答出(3)得1分。

3、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联合国环境规划暑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

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答前后两个定义均可得5分;回答不完整酌情扣分。

4、简述核心-边缘理论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发展演变并绘出典型图式?核心-边缘理论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1)前工业化阶段:社会经济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各地方彼此独立,经济水平差异小。

(2)工业化初期阶段:某些条件优越的地方工业发展,成为核心(城市),核心以外是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经济水平差异扩大。

(3)工业化成熟时期:核心发展很快,边缘区内部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出现了规模较小的核心区域,把原来的边缘区域分开,使边缘区域缩小。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也称后工业化阶段。

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加强,边缘区域的次一级核心不断发展,趋向于和原来的核心区域相似的规模,基本形成相互平衡的状态,整个区域成为大规模城市化地区,区域平衡发展。

答出文字部分可得3分;画出完整酌图式得2分。

三、案例分析题(20分)下列两图是两个地区的城市空间布局示意,分析在两图分别是采用了什么通信、电力等线状基础设施。

通过对点和依托线状基础设施有若干点的轴线进行重点开发,使得点和轴快速发展,最终带动区域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分析与规划学(本科)》20年3月在线作业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100 分)
1.不能用()这一方法来预测土地需求量。

A.用地定额指标法
B.平均增长法
C.回归分析法
D.主成分分析法
答案:D
2.在国外基础设施建设实践中,美国属于()发展的国家。

A.随后型
B.超前型
C.平行型
D.同步型
答案:C
3.区域经济增长,简单地说是指区域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即()的增长。

A.工业生产总产值
B.国民生产总值(GNP)
C.农村社会总产值
D.农业总产值
答案:B
4.()是指在一个区域或城市,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劳动生产率较另一个区域城市要高(或成本要低)。

A.绝对区域优势
B.空间优
C.有形区域优势
D.全局优势
答案:A
5.大城市圈由连片聚居()以上人人口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周围与之有密切联系的一批郊区城镇组成。

A.60万
B.50万
C.40万
D.30万
答案:B
6.当前及今后的一段时期,我国区域城镇体系空间布局规划的总体框架构思从长远来看是()相结合,区域经济增长级、重点发展城镇、促进发展城镇和一般发展城镇相结合。

A.“点—圈—区(带)—线”
B.“点—区(带)—圈—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