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1.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等。
2.巡回采访:又称游动采访,旅游采访记者沿着某一预定的路线进行的采访,考察活动。
其特点是流动性大,每到一地停留的时间较短,通常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的主题报道。
3.事件性新闻:以一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反映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的或跃进性的。
包括大量的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性消息等,事件性新闻十分强调时效性。
4.经验性消息:反映某地区或单位在执行党和国家的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取得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及其显著效果的新闻体裁。
他是典型报道的一种,用于推广全局,指导工作。
5.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着,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的素质。
6.交叉采访:指记者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交叉采访两条或多条新闻。
7.描写式导语:也称描述式导语,即采访中采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生动的事实或现场气氛,情景。
8.新闻特写:指将电影特写和文学特写手法引进新闻写作领域,有现场感的新闻体裁。
9.新闻角度:新闻角度是记者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侧重点,记者需因时因地制宜,善于选择最佳角度,才能把新闻事实最大限度的挖掘出来。
10.现场观察:又称目击式采访,就是记者在新闻现场用眼睛采访,它是一种新闻的采访方式,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查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收集新闻素材和线索。
11.上下结合:指记者在提炼表现新闻主题时,要研究形式和任务,把上头的政策,意图同下头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不仅要以事实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还要有宏观意识和全局观念。
12.视觉新闻:即特写式消息,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事物,以取得视觉化效果的新闻。
具有消息的特征,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视觉新闻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
13.特派记者:是新闻机构为某项重要的采访任务而特别派遣的记者。
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2.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
是记者对社会生活中新的事实,新的信息的发现和辨别能力。
3.报道策划:指新闻媒体遵循新闻规律,利用现有的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设计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材料挖掘方法,达到对新闻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从而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4.体验式采访:是指记者为了全面地了解情况,亲自去体验某一行业的工作或深入到报道对象的生活当中,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式,是记者了解社会,反映社会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5.隐性采访:指新闻记者不暴露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等隐蔽手段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也就是说,隐性采访是记者以特定的身份去观察和了解事物,以获取公开采访不易得到甚至不可能得到的新闻材料。
6.媒介权力:就是新闻媒介运用法律赋予职责,本能地行使报道新闻事实、评价新闻事实的权力.7.抗辩事由: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能;公正评论;权威的消息来源;公众人物和公共兴趣;合理使用;受害人同意.8.新闻控制:是指国家、政党和社会集团通过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新闻传播行为进行的强制性管理和约束。
9.新闻价值:新闻事件本身包含的能够引起公众共同兴趣的素质。
真实性是新闻的核心价值.10.深度报道:深度报道就是一种冷静、客观、富有思辨地阐释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的报道形式。
11.背景材料: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历史的、环境的材料称为背景材料。
12.解释性报道:主要用来解释新闻事实的一种深度报道形式。
它通过背景材料的大量运用,解释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并揭示其实质、意义。
13.连续性报道:连续报道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连续不断地报道某一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或受众关注的问题的深度报道形式。
14.新闻特写:特写也可称为新闻性特写,就是把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的部分用文学艺术等手法生动地再现出来的一种新闻体裁。
新闻写作名词解释重点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新闻写作名词解释重点第一篇:新闻写作名词解释重点新闻写作复习材料名词解释1.新闻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是新闻内容的形象概括。
有单行体和两行体。
制作新闻标题要遵守三个基本原则:一、要贴切传神,二、要具体明了,突出主要新闻要素,三、要简练生动。
2.导语:是新闻写作学特有的一个概念,是消息这种新闻体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
导语在一则消息中,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以最简练的文字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新鲜的事实或思想;二是启发、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阅读全篇新闻。
采用这种方法写新闻的开头,通称为新闻导语。
3.悬念式结构:又称为“华尔街报章体”结构,简称结合体结构,指消息写作中设置悬念及剖解悬念组合材料与段落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4.新闻材料:就是构成新闻事实的各种情况、表现、反映和记载的总称。
5.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正规的新闻报道应该有消息头,其他新闻文体一般没有消息头。
消息头同时也是“版权所有”的一种标志6.事件新闻:是以突发事件为主的新闻报道,是动态新闻的主要品种。
事件,通常指社会影响较大的意外变故与灾祸。
而突发性事件实际上是事物处于质的突变时期的一种特殊反映。
7.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
(既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客观事实依据,又体现了采访者和新闻媒介的主观倾向,坚持了辩证唯物论的实践和认识的对立统一、形式和内容的对立统一、客观和主观的对立统一,具有事实定义应该具备的客观性、鲜明性和普遍性,是一个关于新闻报道的比较科学准确的定义。
)简答题:1.新闻报道的受众意识是什么?答:受众,在传播学中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
受众意识,对于不同类型的新闻媒体和记者来说,是指在采访报道中,报纸记者心目中要有读者观念,电视记者心目中要有观众观念。
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是搞好采访报道的需要,也是办好报纸、广播、电视的需要。
一、记者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归根到底要解决为受众服务和服务的更好的问题二、为受众服务的更好的几个基本点:1.报道要看读者对象2.报道要满足读者正当需要3.报道要对读者负责4.报道要引导读者5.报道要重视读者参与 2.新闻报道中新的内涵是什么?注:我个人觉得是在报道的时间和内容上,由于没有明确答案,不做误导。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和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和报道提供需要确认、扩展和深化的信息,提醒记者新闻的位置和采访的方向。
2.新闻与事实――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3.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记者围绕收集新闻事实材料,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而进行的专项调查活动4.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五、两全其美——两全其美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深入理解“底层”,就是要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
在面试实践中,我们不仅要了解“顶”,还要了解“底”,让上级了解并达到下级。
6.“心入”与“身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7.记者——俗称记者,是指新闻传播机构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
同事通常指记者,包括主编、编辑、记者、广播员、通讯员等。
8.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
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
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9.特派记者——由新闻单位派遣执行重要特别任务的记者。
特种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优于普通记者。
10.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11.新闻敏感度——也称为“新闻鼻子”。
它指的是新闻工作者敏感地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包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
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性,一种感性思维活动,是新闻工作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综合体现。
新闻采访与写作

新闻采访与写作一、名词解释1、媒介即讯息:也称作媒介即信息,由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
信息总要以最适合其播出或最易理解的方式呈现给受众,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
2、深度报道:对主体新闻的时空维度进行深度扩展的报道。
它通过对主体新闻的生成背景、波及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全面展示与剖析,深刻地反映客观环境的最新变动状态。
针对某一事件进行深入采访,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新闻事件的深层内涵,来引导社会舆论。
3、新闻线索: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一种信号或简要信息。
4、斯诺和《西行漫记》:又名《红星照耀中国》,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
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5、延迟性导语:又称间接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
用情节、隐喻、故事的精彩片段激发受众的兴趣、疑问、好奇心、求知欲,借此带领受众进入新闻事件的核心。
6、新闻采访:新闻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所进行的活动7、隐性采访:在采访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偷拍偷录等记录方式或隐瞒记者身份,以体验方式或其他方式不公开猎取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而未被披露的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
8、媒介即人体的延伸:媒介即万物,万物及媒介。
媒介是人的感觉能力的眼神或扩展。
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的综合延伸。
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反应方式。
9、沙漏型结构:纵向结构,按照新闻发生的时间进程展开新闻内容,开始部分与倒金字塔结构类似,有一个描述新闻核心内容的导语,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叙述其余的部分或全部报道。
10、电视的象征暴力:由法国布尔迪厄《关于电视》中提出,揭示民主假象,通过施行者与承受者的合谋与默契而施加的一种暴力,通常双方都意识不到对方是在施行还是承受。
《新闻采访写作学》名词解释汇总

提问 提问是运用用谈话的方方式研究采访对象心心里里里的一一种方方法,他是记者采访活动的主要实施形式,也是关系采 访活动成败的关键。提问应注意:简洁、具体、间接、深刻、自自然、节制。三种形式:正面面提、侧面面 探、反面面激。 (1)正面面提:提问要开⻔门⻅见山山,直接了了当 (2)侧面面探:运用用启发引导的原理理和技能,旁敲侧击、循循善诱的促使采访对象对以往的新闻材料料 产生生回忆。方方法:接近信启发引导、相似性启发引导、对比比性启发引导。 (3)反面面激:记者通过一一定强度的刺刺激设问,促使采访对象的感觉由“要我谈”转为“我要谈”,从而而打 开采访通道。方方法:激问,投入入一一定程度的刺刺激,迫使对方方感觉朝相反方方向转化,然后乘势追问;错 问,记者从事实的反面面设问,促使对方方的兴奋程度剧增,迅速产生生要否定错误、澄清事实的感觉,于是 便便讲真话,吐实情。
改写 即把某一一新闻线索或一一则现成的稿件,加以修改或补充而而另成一一则新鲜的新闻。
电话采访 记者因种种原因无无法到达现场的情况下电话采访夜可能是一一种重要手手段和有效渠道,它可以补充其 他采访的不不足足,是新闻得以真实、迅速地报道出来。这种电话新闻给人人的印象是新颖、活泼、形象、 生生动且真实可信。实施时应当注意:准备要充分、提问要凝练、记录要及时。
体验式采访 是指记者为了了深切地理理解生生活,亲自自去体验某一一行行行业的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报道的采访方方式。 体验式采访是新闻记者深入入生生活、体察⺠民情的一一种好方方法。体验式采访就是要求记者深入入生生活,即贯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名词解释1

1.机动记者:又称直属记者,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
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
机动记者平时没有固定的采写任务,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
随时待命。
2.驻外记者:是新闻单位派往国外常驻采访的记者。
我国的驻外记者在政治水平上、业务能力及外语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3.内参: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
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
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
4.采访基点:也叫采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
这是记者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若干相对稳定的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
这样,记者就能了解那里的情况,能够摸准那里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采访基点就成了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窗口”。
5.新闻角度:“角度”一词,源于摄影。
新闻角度是记者采写新闻是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记者只有因时因地地制宜,善于选择最佳角度,才能把新闻事实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掘出来。
6.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
(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
7.新闻政策: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方针。
8.采访计划:指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以及找什么人,提什么问题,阅读什么资料,还有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的方法等。
9.采访对象:即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10.特定报道对象:一般是指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同时也包括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极其丰富的事物。
11.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
新闻采访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名词解释新闻采访是记者利用专业技巧和工具,通过与相关人员的交流和调查,收集信息并进行整理加工,以传播真实、客观、及时的新闻报道活动。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会涉及到一些特定的名词,下面对常见的几个名词进行解释。
1. 采访对象:指被采访的人或组织。
采访对象可以是政府官员、企业家、专家学者、社会活动人士等,他们在某个领域或事件中具有一定知识、信息或观点的人。
2. 采访提纲:也叫问题清单,是记者为了有条理地进行采访而事先准备的问题列表。
采访提纲可以根据采访目的和主题来确定,主要用于引导采访过程,确保记者能够全面地获取信息。
3. 开放式问题:是一种采访中经常使用的提问方式。
开放式问题不局限于简单的是与否、是哪种选择等,而是给采访对象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其自由发表意见、表达看法,以便记者获得更多的细节和背景信息。
4. 封闭式问题:与开放式问题相对,封闭式问题通常需要采访对象提供简单、直接的回答,常用于确认事实、统计数据等信息。
5. 深度采访:是对某一问题或事件进行详细的、全面的采访。
深度采访一般需要时间较长,耐心地与采访对象交流,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观点。
深度采访往往能够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报道内容。
6. 现场采访:即在事件发生现场进行的采访活动。
现场采访可以帮助记者第一时间获得真实的信息和情况,加深报道的可信度。
7. 网络采访:是指记者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的采访活动。
网络采访可以节约时间和成本,同时也能够便利地获得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
8. 紧急采访:指在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下,记者进行的立即行动的采访活动。
紧急采访要求记者迅速反应、灵活处理,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获取准确的信息。
9. 编辑:是新闻采访后的一个环节,包括对采访所得的信息进行整理、筛选和加工,使其符合新闻报道的要求,并通过编辑、摘要、剪辑等手段转化为新闻稿件。
10. 采访态度: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种对待采访对象的态度。
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1、新闻采访:是有关人员出于大众传播的目的,通过观察和访谈等手段在,对可能受到广泛关注且鲜为人知的信息的搜集活动。
2、消息: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国内外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迅速及时的简短报道。
它是最重要新闻体裁。
3、通迅: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事件、工作的经验和山川风貌等进行迅速具体生动而又详细的报道,从而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新闻体裁。
4、特写:即以描写为主要手段,对能反映人和事本质、特点的某个细节或片断,作形象化的“放大”和“再现”处理的一种新闻文体。
5、倒金字塔字结构:即指按重要性递减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
也称倒三角结构。
6、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它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供方向。
7、新闻敏感:即指新闻工作者及时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
也就是指新闻工作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8、新闻角度:指记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和切入点。
9、新闻价值:是指某些事实固有的,在满足受众新闻需要方面所具有的显在的或潜在的作用。
10、新闻跳笔:新闻跳笔作为一种重要的新闻写作笔法,是指在新闻写作中,对新闻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不是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和逻辑次序对事件进行详尽、面面俱到的叙述和描写,而是把不太重要的情节、片断和段落省略掉,简练概括地勾勒出新闻事件,从而达到特定的艺术效果。
新闻跳笔也指记者在写稿时不必过分注意文字上的连贯和上下文的衔接,在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可以有甚至必须有较大的跨越。
11、新闻小故事:是通讯的一种体裁,素有“小通讯”、“袖珍通讯”之称。
其特点与作用是,从社会生活、社会实际的侧面取材,主要用以反映新人、新事、新气象、新风尚,反映时代洪流的“浪花”,可以收以小见大、“一叶知秋”之效。
12、新闻的五“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习题与答案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通过各种方式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
2. 新闻写作:是指将采访到的新闻信息整理、加工并撰写成新闻稿件的过程。
3. 新闻价值:是指新闻事件对公众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4. 新闻线索:是指能够引发新闻报道的线索或信息。
5. 新闻角度:是指记者在报道新闻时选择的视角和立场。
二、填空题1. 新闻采访的基本步骤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确定采访对象,收集资料,进行采访,整理材料2.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标题,导语,正文,结尾3. 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时效性,重要性,相关性,趣味性4. 新闻线索的来源包括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社交媒体,新闻发布会,个人提供,现场观察5. 新闻角度的选择应考虑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答案:客观性,公正性,独特性,受众需求三、单项选择题1. 新闻采访的第一步是?A. 确定采访对象B. 收集资料C. 进行采访D. 整理材料答案:A2.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素不包括?A. 标题B. 导语C. 正文D. 图片答案:D3. 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不包括?A. 时效性B. 重要性C. 相关性D. 颜色答案:D4. 新闻线索的来源不包括?A. 社交媒体B. 新闻发布会C. 个人提供D. 电视广告答案:D5. 新闻角度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不包括?A. 客观性B. 公正性C. 独特性D. 年龄答案:D四、多项选择题1. 新闻采访的基本步骤包括哪些?()A. 确定采访对象B. 收集资料C. 进行采访D. 整理材料E. 发布新闻稿答案:ABCD2. 新闻写作的基本要素包括哪些?()A. 标题B. 导语C. 正文D. 图片E. 视频答案:ABCD3. 新闻价值的判断标准包括哪些?()A. 时效性B. 重要性C. 相关性D. 趣味性E. 颜色答案:ABCD4. 新闻线索的来源包括哪些?()A. 社交媒体B. 新闻发布会C. 个人提供D. 现场观察E. 电视广告答案:ABCD5. 新闻角度的选择应考虑哪些因素?()A. 客观性B. 公正性C. 独特性D. 受众需求E. 年龄答案:ABCD五、判断题1. 新闻采访是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过程。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doc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上遍笫一章1. “身入”与“心入”:就是采访旺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 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耍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淸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待点和本质,找岀爭物的规律性。
对采访来说,“身入”是重要的一步,“心入”是更为重要的一步,。
只有既“身入” 了,又“心入” 了,采访才能是“深入”的。
2. 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査研宪活动.3•新闻背景材料: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新闻的发生,新闻人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欽,有它产生的环境、条件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些新闻爭实,为了帮助读者、听众更好地理解,潘要作些解释和说明。
这些原因、条件和解释说明等,都属于新闻的有关背衆材料。
4. 第一手材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宜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宜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5•采访基点:也叫采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
这是记者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若干相对稳定的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这样,记者就能了解那里的情况,能够摸准那里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采访基点就成了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窗口”.第二章1•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
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这是因为他们外出完成一定的新闻采写任务,也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的.2. 特约记者:是新闻爪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3•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
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耍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4•机动记者:又称克属记者,ft屈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机动记者平时没有固定的釆写任务,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随时待命。
新闻采访写作复习资料

新闻采访写作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信源:信息的来源,英文source。
指被采访对象,或提供事实、观点的人或组织。
新闻价值:从受众角度看,新闻价值就是媒体获得受众的注意力和信任的状况与受众媒介使用便捷程度和价格水平的比。
新闻敏感:敏锐地发现新闻线索的能力和本领。
新闻敏感是一种专业能力或素质,是识别新闻价值的能力,这种判断力有相当严格的时效要求。
硬新闻:是时效性极强的刚发生、正在发生或马上就要发生的事件。
它客观技术了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以及人们现在可能会受到什么影响。
硬新闻也可以理解为“消息”、“新闻综述”、“简讯”,以事实陈述为主。
软新闻:有时也成为“特稿”、“人物特写”或“通讯”。
记者力图选取某一新颖的角度,并以具有人情味的故事向读者展示人物、事件、问题,旨在为读者提供教育性或娱乐性的信息。
新闻钩:让软新闻报道的人物和内容与当前事件、热点问题联系起来的切入点。
P.93倒金字塔结构: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在最前面,后面是细节的扩充,重要性依次降低。
可分为导语、说明、扩充、结尾四部分。
正金字塔结构:类似于短片小说结构,用细节或片段开头,文章最后是故事的高潮。
正金字塔结构尤其适合引导读者的情感,让读者阅读到最后得到感情的升华。
沙漏结构:是倒金字塔与正金字塔的组合:把新闻中关键的事实按照重要性放在开头,后面补充说明部分按照时间顺序组合。
它既有倒金字塔结构吸引人的开头,又能加强后面按事件顺序叙述的故事的戏剧化。
《华尔街日报》体:遵循从具体到一般的模式,从小故事开头,总结规律或趋势并进行补充说明,结尾回到开头小故事点题。
可以让读者深刻意识到某个趋势、某个新闻事件对人们的影响,加强故事中人性化的一面,更能让读者感兴趣。
新闻评论员:即新闻解说人,他们的话赋予新闻事件意义,可以帮助读者深层次理解新闻事件和人物。
新闻评论员可以包括各领域专家、研究者、媒体工作者、政府官员、权威机构负责人等。
二、简答题1、什么是新闻?新闻的“选择”与哪些因素有关?新闻是以最快速度对读者感兴趣的事实进行的有选择的报道。
新闻写作名词解释

1.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是引导记者进入采访的尚待证实和挖掘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表面性和有待证实的特点。
)2.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3.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客观报道,即坚持客观、公正、全面报道新闻事件和人物。
要求在采写时精心选择事实,善于用事实说话。
客观主义是貌似客观报道来宣传主观意见和主张,虚伪地掩盖其阶级立场或政治倾向。
我们记者的采访活动,要划清客观报道与客观主义的界限,主张客观公正、全面真实的报道,反对所谓“纯客观”的、歪曲事实的虚假报道。
4.“身入”与“心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5.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6.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
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7.新闻选择——是指记者根据新闻价值、自身媒体的定位或版面(时段)需要对已发现的新闻进行取舍和安排。
新闻选择有两个主要标准:一是新闻价值标准,;一个是新闻政策标准。
只有新闻价值标准与新闻政策标准的和谐统一,才是新闻的最佳选择。
8.报道的适宜性——是指新闻要适合时势的需要。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何选择适当的报道时机,争取获得更大的宣传效益;再一种是出于宣传策略上的考虑,即如何使新闻报道对自己有利的问题。
9.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
新闻采访写作

名词解释1新闻采访:采,就是搜集、采录,访,就是访察、查证。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访问活动。
2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3 第二手材料:在记者和事实之间存在着一个中转环节的材料,记者从当事人和目击者那里得来的材料就属于此类。
4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在一定时间内组织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的中心与重点,内容与范围,以及具体要求和有关注意事项等。
这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
5采访基点:就是在一定时期内,记者根据需要选择建立若干相对稳定的采访基地,即记者采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
6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
同时,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7 机动记者:又称直属记者,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
8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
特派记者又是对业务能力较强的记者的称呼,也是作为记者中高一级的级别称谓。
9 内参: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
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
10业务素质:主要是指掌握和运用新闻手段的能力,即新闻的采访报道能力。
11职业敏感: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由于职业规律要求和经验的积累,往往会养成一种特有的敏感性,这就是职业敏感。
如汽车司机就特别能辨认和识记道路。
12新闻敏感:是记者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捕捉新闻的一种特有的素质。
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
13顿悟性思维:就是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来的某种新念头、新认识、新思想。
顿悟,也可以称为一种直觉、一种灵感。
14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自考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很强的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
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
它既是对业务能力较强的记者的称呼,也是作为记者中高一级的级别称谓。
历史上,特派记者又称特派员。
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它是新闻事实发生的一种信号和征兆,是反映事实的简略轮廓或一鳞半爪。
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的。
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
这种消息的题材,有时是可以预见的,有时则带有偶然性。
复合导语:指由两个以上自然段组成的导语。
复合导语的第一自然段称为主导语,其后的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新闻特写:是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其特主要表现在对事实的局部如实的加以“放大”性的描写。
它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
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新闻观察:记者“用眼睛采访”,又称目击采访。
它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观察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
综合消息:围绕一个主题思想,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某个事实、问题的全局性情况,或综合报道不同地区、单位具有同类性质又各有特点的多件新闻事实的一张新闻体裁。
工作研究:作为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具有探索性的特点,主要探索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包括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以及某项具体措施的可行性等。
2021年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重要名词解释(3)

2021年自学考试《新闻采访写作》重要名词解释(3)29.报道角度——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
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示新闻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30.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不雅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
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
它寓理于事,把不雅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
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31.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
一般包罗: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简称“5W1H”。
32.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33.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力详尽而生动的报道。
不仅交代什么事,并且交代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
34.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35.新闻主题——新闻主题是指新闻报道的中心思想和基本不雅点,也就是记者对客不雅事实的看法、态度和通过事实的报道所表达的主不雅意图。
主题在新闻中起主导作用,贯穿全文、支配写作,是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36.新闻选材——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罗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
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极大,因为选材的过程,本色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的过程,也就是由客不雅存在至社会传播的过程。
37.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
其组成部分包罗: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
新闻采访与写作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记者思维记者作为一个特别职业所要具有的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包括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统摄思维等等2、记者修养从新闻工作者的特性和要求出发,记者所需要的政治修养、知识修养、专业修养和心理修养。
3、新闻价值新闻价值应当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一些新闻要素存在,是记者判断事实可否成为新闻的尺度。
它具有重要性、显著性、时新性、接近性和趣味性。
4、新闻敏感新闻敏感通常是指记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能力,即记者的感官对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事实所蕴涵的新闻价值的敏锐感知能力。
5新闻采访新闻采访就是新闻记者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快速采集、甄别和验证新闻信息的活动。
6新闻报道思想或新闻主题报道思想通常是指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实现这一目的的范围、内容、方法。
它是新闻传媒依据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内有关的宣传报道的方针、政策、策略新闻报道所要达到的目的,以及达到目的的方式方法的大体框架。
所谓新闻主题,即指新闻事实所提出的主要问题及其表明的中心思想,它是贯穿一片新闻的主导思想、主脑和灵魂,是决定新闻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
7新闻线索所谓新闻线索即指新近发生的事实的简明信息或信号。
8新闻策划所谓新闻策划是新闻传播工作人员对新闻传播活动最佳效益的谋划,即把看似孤立发生的客观事物,看似彼此没有内在联系的事物,看似零碎与片段的事物,通过系统、思辨的手段及严密的设想和规划,从内涵上把它们联系、贯穿成一体的活动过程。
9新闻政策所谓的新闻政策,就是新闻报导的政策界限的规定。
新闻政策具体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该注意什么等等。
,新闻政策中外都有,只不过形式、内容有所不同罢了。
10新闻观察所谓新闻采访的现场观察,是指记者的大脑及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同时运作,以眼为主从而使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的现场采访形式。
11新闻现场12新闻本质新闻是新近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报道13记者职责A 基本职责:•采集新闻信息: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
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释

新闻采访与写作名词解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一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材1.新闻线索一一也称釆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2.新闻与事实一一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
事实笫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3.新闻采访一一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圉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4.第一手材料一一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笫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吃透两头一一吃透“上头”是指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政策指示精神;吃透“下头”是指掌握丰富的实际情况。
在采访实践中,既要吃透"上头”又要吃透"下头”,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6.“心入”与“身入”一一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7.新闻记者一一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
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8.专业记者一一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
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
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9.特派记者一一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
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10.特约记者一一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釆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11.新闻敬感一一乂称“新闻鼻”。
指记者敬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墩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上遍第一章1.“身入”与“心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
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
对采访来说,“身入”是重要的一步,“心入”是更为重要的一步,。
只有既“身入”了,又“心入”了,采访才能是“深入”的。
2.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3.新闻背景材料: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新闻的发生,新闻人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有它产生的环境、条件和发展变化的原因。
有些新闻事实,为了帮助读者、听众更好地理解,需要作些解释和说明。
这些原因、条件和解释说明等,都属于新闻的有关背景材料。
4.第一手材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采访基点:也叫采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
这是记者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若干相对稳定的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
这样,记者就能了解那里的情况,能够摸准那里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采访基点就成了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窗口”。
第二章1.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
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
这是因为他们外出完成一定的新闻采写任务,也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的。
2.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
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3.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
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4.机动记者:又称直属记者,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
机动记者平时没有固定的采写任务,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随时待命。
5.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
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
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6.驻外记者:是新闻单位派往国外常驻采访的记者。
我国的驻外记者在政治水平、业务能力以及外语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7.内参: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
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
第三章1.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
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2.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是引导记者进入采访的尚待证实和挖掘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表面性和有待证实的特点。
)3.顿悟性思维:就是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来的某种新念头、新认识、新思想。
顿悟,也可以称为一种直觉、一种灵感。
4.新闻角度: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
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的着眼点或侧重点。
是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
主要是追求报道的新闻价值,好的新闻角度有利于突出新闻价值。
报道角度包括采访事实的角度、剖析事实的角度与表达事实的角度。
5.新闻政策: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方针。
6.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
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
第四章1.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
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2.采访的平时准备:也叫间接准备和广义准备。
指的是不以某一次采访活动为目的的经常性准备。
3.采访计划:指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以及找什么人,提什么问题,阅读什么资料,还有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的方法等。
4.采访对象:即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
5.特写报道对象:一般是指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同时也包括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极其丰富的事物。
第五章1.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
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否则绝对当不好记者。
2.座谈会: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
3.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
这是集体访问的一种。
4.激发式提问:与激将法相似,可通过反问、设问或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
5.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
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
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6.心理控制: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
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而且所谓“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
7.因事件访问:就某一事件而进行的访问,旨在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
这类访问的重点是弄清新闻五要素。
如事情已有结果,则要弄清新闻六要素。
8.因人物访问:对新闻人物、著名人士的访问,访问的重点是人,往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纪实性报道的访问。
这类访问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人性、善于抓住事实的细节。
第六章1.特殊方式的采访:指一点一点地、临时性的或分工比较稳定的采访有所不同的采访。
当然,其中也都含有对访问和观察手段的运用。
具体有巡回采访,易地采访、交叉采访、蹲点采访、隐性采访。
2.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
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
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3.巡回采访:也叫游动采访或旅行采访,是记者按照预定设计好的线路对沿途与采访主题有关的情况进行的采访。
它具有开阔记者眼界、使报道样式活泼等优点,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题材的报道。
4.易地采访:指记者到本职工作范围以外的地区采访。
5.交叉采访:指记者证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同时交*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
这种采访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6.蹲点采访:这是一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采访时间较长的采访方式,蹲点采访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新闻机构根据报道需要,派出记者到一个点里去,进行深入的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有分量的新闻。
二是新闻机构派记者参加党政机关统一组织的蹲点工作组,边工作、边采访,点搞完,经验出来了,记者的报道也完成了。
7.观察: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
8.同步观察:就是在事物变动的同时,记者在现场实地进行观察。
这样,事物所变动的一切,都在记者的视野之中。
9.概览:即“鸟橄法”,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大略的、鸟橄式的全面性观察,抓事物的全貌和轮廓,比较准确、完整。
10.观察的位置:指记者在现场观察的角度和观察采访对象的位置。
11.细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察法”,是对某一事物的某个局部或细节,作重点的、仔细的观察。
在一次完整的现场观察中,要将概览和细察有机结合。
第七章1.采访对象的有意注意:指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如排除外来的噪音与周围人的干扰,认真回忆思索,全神贯注叙述事实材料等。
2.采访艺术:是指要采访的思想内容及采访技巧的完美统一。
3.点面结合:这是记者采访的基本技法。
它包括多种含义: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
采访中的点面结合,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及其意义。
4.“自己人效应”律:指当宣传者与受传者在“观点上一致”,“有某种意义上的一切相似性”时,就会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视为知己者,宣传效果也好。
5.采访的“透视”法:也叫抓本质,指要透过客观事物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认清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并实事求是地从中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
6.宣传政策:指善于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
7.报道角度:指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
包括采访事实的角度、剖析事实的角度与表达事实的角度。
8.原始心理反应:采访对象和记者初次见面,或者得知记者要来采访,一般都会出现一种心理反应。
这种最初的心理反应,称为原始心理反应。
下编--第一章:1.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
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
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
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2.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
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通称“新闻五要素”3.笔外功夫:主要指对客观事实的观察、认识和掌握;同时,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形势和社会动向;还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功底。
4.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5.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
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