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常见用药误区解析

合集下载

儿童用药误区多,90%的人都用错药!要注意了

儿童用药误区多,90%的人都用错药!要注意了

儿童用药误区多 ,90%的人都用错药 !要注意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们非常的重视健康,但是对于用药的相关知识不是那么的了解。

尤其是儿童用药,还有很大的误区存在,儿童免疫系统还未发育成熟,病毒和细菌会轻而易举的进攻儿童的免疫系统,儿童用药应当特别注意药物禁忌、给药方法、给药频次、给药时间以及给药剂量等。

1.儿童用药的误区1.用药超量:很多的家长认为自家的孩子体重比同龄儿童较大,给药频次或给药剂量会比医嘱或说明书上多一些,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会严重地危害的孩子身体健康。

随意更改给药频次或给药剂量不但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还会带来更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一定严格按照医嘱或说明书规定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正确用药。

2.随意使用抗菌药物:现在的孩子只要感冒发烧很多家长就会给服用抗菌药物了。

多数感冒属于病毒性感染,不需要服用抗菌药物的。

只有带孩子去医院抽血检验明确是细菌感染才能使用抗菌药物。

并且某些抗菌药物对儿童属于禁忌,会对儿童的牙齿、骨骼的发育带来严重影响,也有部分儿童对个别抗菌药物产生过敏反应,严重的会危及生命。

家长朋友们切记不能随意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医师或药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抗菌药物。

3.随意给儿童使用成人药物:很多家长觉得成人的药治疗效果好就会分给孩子吃,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成人吃的药很多都是儿童禁用的,会严重的损伤孩子的肝肾等内脏。

儿童用药一定要注意。

4.服用中药: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的保健意识提升,家长也会给孩子服用中药,认为中药是纯天然的不会有副作用,但是中药的说明书中不良反应写着“尚不明确”。

“尚不明确”说明没有临床数据分析,所以存在安全隐患【2】。

5..认为国外的药效果号:网络普及到各家各户尤其是网购、代购较为流行,很多年轻的家长从网购、代购手中购买回来的药危险系数高,国外的药品说明书也不大看懂,不知道真正服用方法及服用量,对于不良反应更不明确。

6.随意给药:孩子自身带有免疫系统,例如流清鼻涕不发烧的情况这种症状是可以自行缓解的不需要服用药物,幼儿园的孩子生病的较多,慢慢随着孩子的成长免疫力也会增强从而减少发病率。

小儿用药注意事项及误区

小儿用药注意事项及误区

小儿用药注意事项及误区儿童用药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儿童用药剂量和用药方式需根据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进行计算,家长需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超量或不足量使用。

药物的使用方法:由于有些药物是液体的,有些药物是粉剂袋装的,尤其是袋装的药物常常需要用温水冲服使用,尽量不要用奶冲服,除非说明书上交代可以使用。

2、药物的过敏反应:平时一定要留心儿童有没有头孢或者其他药物的过敏史,并及时告诉医生,如果有尽量避免使用该类药物,以免产生过敏反应。

如是过敏体质的儿童在使用药物前应告知医生,并密切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急促等症状,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儿童用药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特别是解热镇痛药、抗菌药等,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存在禁忌证:例如阿司匹林这个药物有癫痫或者哮喘病的禁止使用,口服后可能会加重原有病情,所以在使用药物前一定要注意看药物的说明书。

4、避免使用成人药物:儿童用药应选择专为儿童设计的药物,避免使用成人药物,以免剂量不当或产生不良反应。

儿童用药误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误区一:宝宝感冒,立马给吃药目前尚无专门针对普通感冒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因此不必借助抗病毒药物医治普通感冒。

比如有些复方感冒制剂的组分中加入了金刚烷胺,此药仅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抑制效果,但对引起普通感冒的鼻病毒等并无治疗效果。

感冒属于自限性疾病,一般无需药物治疗,只有针对“甲型流感”“乙型流感”等流行性感冒时,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应用抗病毒药物。

误区二:宝宝发烧了也别给吃药当孩子体温过高,身体无其它异常反应是可以先用物理降温方式的,但是如果病情有变,高烧不退,并且出现抽搐,那么必须紧急送医了,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是儿童最常用的退热药,一般口服或直肠给药。

布洛芬制剂与对乙酰氨基酚一样,副作用少,是儿童退热的一线用药。

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只可选其一,不可联合使用,目前临床上尚没有联合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

儿童用药误区

儿童用药误区

误区三:将成人药减量给孩子服用 大部分家长认为孩子是“小了一号”的 大人,以为大人与小儿用药只是剂量的 不同。于是,孩子生病时,有些家长会 将成人药减量给孩子服用。
危害:可能因小儿代谢、耐受性差而损 害自身机体,产生严重副作用。
纠正:由于小儿的肝、肾的解毒和排泄功能以及血脑屏障
的功能均不成熟,对许多药物的代谢、排泄和耐受性差,所 以,不是所有成人药都可以减量给孩子服用的。 并且,有些成人药物还是婴幼儿禁用的,比如常用的抗过敏 药和抗眩晕药盐酸异丙嗪,3个月以下小儿禁用;左氧氟沙星 不宜用于小儿;金刚烷胺及含金刚烷胺的制剂(如“氨酚烷 胺颗粒、小儿复方氨酚烷胺片等),在1岁以下禁用;尼美舒 利各种制剂禁用于儿童。中成药也是如此,如藿香正气水, 因含酒精,故小儿禁用;仁丹因含朱砂,婴幼儿及儿童忌服。
误区五:对抗生素的错误使用 错误1:不敢用抗生素
近年来国家开始对“滥用抗生素”进行整顿, 媒体也大量宣传抗生素滥用的危害,使得不 少家长对其产生畏惧心理。即使医生给孩子 开了抗生素,家长还是会怀疑,怕服用后会 对孩子有伤害,而不愿给孩子用药。 危害:若确诊为细菌感染而拒绝使用抗生素, 可能会延误病情。
错误2: 不足量使用抗生素 很多家长在给宝宝使用抗生素的时候自行 减量,或者“见好就收”:孩子病情有了 好转就立即减量或者停药,认为这样可以 减少药物对宝宝的毒副作用,同时也节约 资源,剩下的抗生素还可以备用。 危害:抗生素使用不足量,不但治不好病, 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 作怪而反弹。 而且不足量使用抗生素可能 导致细菌耐药。
纠正:外用、口服、注射、静脉输液是给药的四种
常见方式,无论从安全性、便捷性来说,都是外用> 口服>注射>静脉输液,而疗效上未必外用就比口服 差、口服就比静脉给药差。 严格来说,静脉输液是个“小手术”,是侵入性、 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可能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 轻者引发皮疹、头晕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导致心 脏疾病发作等危险。在美国,只有急症、重症才会 输液。

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范文]

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范文]

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范文]第一篇: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范文]实例分析儿科用药的五大常见错误临床上,儿科及新生儿患者用药时容易产生五大常见错误,现介绍如下:一、处方给药途径错误典型案例患儿,男,1个月,主诉:鼻出血1天。

查体:鼻衄,四肢淤点淤斑。

实验室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100 s,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KPTT)>100 s。

诊为:维生素K缺乏。

医生给予静脉注射维生素K1治疗。

患儿用药1分钟后出现气促、喘憋,15分钟后出现红色皮疹。

停药后,不良反应的症状、体征消失。

分析维生素K1注射液说明书提示,本品一般应采用肌内和皮下注射的给药途径,特殊情况下患者可使用静脉注射。

静脉注射时宜缓慢,给药速度不应超过1 mg/min;静注过快(超过5 mg/min)可引起面部潮红、出汗、支气管痉挛、心动过速、低血压等。

病例报告分析显示,95.3%的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为静脉途径给药。

结合本例情况应属于错误的给药途径。

建议1.学习掌握药品知识。

医师对药物知识(尤其是用法用量、禁忌及适应证、注意事项等)的不完全掌握,可能导致处方错误。

2.完善并加强电子处方系统建设。

医院应设有电子处方集、患者特殊信息警示等处方决策支持系统。

系统的帮助和提示信息可减少此类差错发生。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二、处方适应证错误典型案例患儿,男,2岁,主诉:呕吐2天,腹泻1天。

病史:患儿先吐后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无脓血,无腥臭味,约10次/天。

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4次/分,腹软无触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6.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51.9%,大便示轮状病毒阳性。

诊为:秋季腹泻。

医师给予头孢孟多酯钠抗感染治疗。

分析儿童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除非患者有细菌感染的指征,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从病历提供的信息看,并未找到细菌感染的依据,但医师使用头孢孟多酯钠静点抗感染。

儿科常见用药误区解析 ppt课件

儿科常见用药误区解析 ppt课件
青霉素为高。有时也发生药物热。
编辑版ppt
3
• [注意事项]本品注射有必须做皮试,阴性者方可 使用。婴儿应用氨苄西林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 表现为前囟隆起。
• [联合用药] • 1、与棒酸的联合应用可使氨苄西林对产β-内酰
胺酶淋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降至4ug/ml。
• 2、丙磺舒可延缓本品经肾排泄。
编辑版ppt
儿科常见用药误区解析(一)
编辑版ppt
1
氨苄西林(沙维西林、赛米西林,Ampicillin)
• [分类] 化学:氨基类广谱青霉素。治疗学:抗菌 药物。妊娠分类:B。
• [适应症]用于治疗对本品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脑膜炎球 菌及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流感杆菌、大肠杆 菌、沙门菌、痢疾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 呼吸道感染,胃肠及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软组织感染和鹅也、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 用药分析:违反药物说明书在患儿脱水情况下使用本品,致脱水加 重 ,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可致严重后果。
• 药师提示:解热镇痛药大都是非处方用药,有些家长在给孩子喂药时 往往没有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易造成错误用药。
4
• {用药误区} • [不合理联用] • 1、氯霉素与本品合用时,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较
两者单用时为高。
• 2、别嘌醇可使本品皮疹发生率增加,成其多见于 高尿酸血症者。
• 3、本品不宜与双硫仑等乙醛多氢氨抑制剂合用。 • [不合理的药物、饮食搭配]口服时不能用果汁、
蔬菜法和苏打水送服。
编辑版ppt
• 2、本品长期与对乙酰氨基酚同用可增加肾脏不良反应。 • 3、本品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
质激素同用可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并有致溃疡和(或) 出血的危险。

儿科患者中常见的用药错误

儿科患者中常见的用药错误

儿科患者中常见的用药错误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晓玲刘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张晓乐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日期:2012-04-13儿科及新生儿患者有一些独特的疾病,且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风险也较成年人有所增加,因此,儿科及新生儿患者用药时更易产生错误。

处方适应证错误典型案例患儿,男,2岁,主诉:呕吐2天,腹泻1天。

患儿先吐后泻,大便呈蛋花汤样,无脓血,无腥臭味,约10次/天。

入院查体:体温36.8℃,呼吸24次/分,腹软无触痛。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WBC)6.1×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UT)51.9%,大便示轮状病毒阳性。

诊为:秋季腹泻。

医师给予头孢孟多酯钠抗感染治疗。

分析儿童秋季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除非患者有细菌感染的指征,不应使用抗菌药物。

从病历提供的信息看,并未找到细菌感染的依据,但医师使用头孢孟多酯钠静点抗感染。

结合本例情况,认为属于违反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的处方错误。

■ 小贴士1.进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法规和指导原则培训。

本案例既可能是属于规则基的错误,也可能是属于知识基的错误。

但无论基于哪种类型的错误,都可以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认知,减少此类错误的发生。

2.在电子处方系统中建立“防火墙”。

防范上述错误的有效措施之一是在电子处方系统建立“防火墙”,在医师开具相关药品时提示医师注意适应证、给药途径、给药时间,避免用药错误和严重药物不良反应。

3.药师加强处方审核工作,在审方环节拦截此类错误。

用药交待失误典型案例患儿,女,3岁,哮喘发作期。

由于哮喘患儿需要使用吸入性激素控制症状,鉴于其年龄小无法单独使用布地奈德粉吸入剂的装置,医师让家长购买储雾罐并交代布地奈德粉吸入剂和储雾罐配合使用。

但储雾罐不属于药品,不在门诊药房发放,门诊药师交代用药方法时仅仅教育患儿家长各项药品的使用方法,并未告知家长储雾罐应当怎样和激素吸入装置配合使用。

患儿再次复诊时,医师发现患儿按照成人和大孩子的吸入方式使用激素吸入装置,并未使用储雾罐,导致激素吸入量不足,哮喘控制不理想。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在日常生活中,药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是如果乱用或者滥用,将会导致其它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处在生长发良的儿童,更是要引起重视。

小编盘点了日常生活中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1.滥用退热药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

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

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

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

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

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

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

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

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

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

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

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2.滥用抗生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

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

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

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浅谈儿童用药误区

浅谈儿童用药误区

浅谈儿童用药误区当前儿童用药中存在着很多盲点和误区,严重影响了儿童的用药安全和疗效,因此,如何提高儿童用药水平,促进儿童合理用药、保证儿童健康成长已越来越引起大家的重视和讨论。

1.滥用静脉输液当前在我国滥用输液现象较普遍,而儿童患者的输液率则更高。

这一方面是由于患儿家长的观念问题:家长认为给孩子口服喂药难度大,而且吃药效果太慢,输液可以让病情迅速好转。

另一方面考虑到儿童的病情发展快,体液平衡调节能力差,患儿家长要求等原因,也会较多的选择静脉输液的给药方式。

在临床上静脉输液有4个适应指征:严重脱水,不能口服补充液体;严重感染;病情严重无法口服药物;需要用的药物只能通过静脉点滴。

WTO倡导:能吃药尽量不打针,能打针尽量不输液。

这是因为输液的治疗效果不一定比口服或者肌肉注射好,而且因为输液过多不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还会使药物刺激性、过敏反应和感染机会增多。

2.滥用抗生素抗生素是临床治疗各种感染必不可少的药物,但抗生素在有效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同时,也引发了日益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

许多家长对抗生素的作用也不甚了解,把它作为治疗百病的“万能药”,孩子不管得了什么病,都要吃些抗生素才安心。

事实上,儿科感染疾病最常见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大多由病毒感染所致,少数为细菌感染或在病毒基础上继发细菌感染。

广泛的、大剂量的使用抗菌药物加速了细菌耐药性的出现及细菌耐药性变异。

此外,在抗生素溶媒的选择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如选择10%的葡萄糖作为青霉素类药物的溶媒。

青霉素类药物在葡萄糖液中由于PH值偏酸使得水解速度加快,导致其稳定性下降,因此应选用生理盐水作为青霉素类的溶媒。

此外,对于新生儿、小婴儿等多数情况下抗生素溶媒的选择不用张力液的生理盐水,而用5%的葡萄糖。

3.频繁使用解热镇痛药发热是小儿最常见的症状,普通感冒、急性扁桃体炎、肺炎和某些急性传染病都会导致儿童发热。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侵袭的反应之一,服用退热剂可以暂时降低体温,但通常药效一过体温又恢复升高,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引起发热的原因,有时甚至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在日常生活中,药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是如果乱用或者滥用,将会导致其它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处在生长发良的儿童,更是要引起重视。

小编盘点了日常生活中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1.滥用退热药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

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

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

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

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

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

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

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1/ 14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

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

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

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

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2.滥用抗生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

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

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

儿童用药常见误区

儿童用药常见误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儿童用药常见误区
导语:儿童时期是一人生很重要的时期,也是抵抗力也比较弱的的时期,经常会出现感冒发烧的状况,然后就要用药,可是很多家长不太懂这些,下面小编
儿童时期是一人生很重要的时期,也是抵抗力也比较弱的的时期,经常会出现感冒发烧的状况,然后就要用药,可是很多家长不太懂这些,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儿童用药的误区。

儿童用药
注意以下7大误区
一、滥用抗生素
孩子感冒发烧,家长们首先担心发展成肺炎,于是随意使用抗生素预防肺炎。

事实上,感冒发烧没那么容易就发展成肺炎。

抗生素可以用于治疗细菌性肺炎,但不能预防肺炎,预防肺炎可以考虑接种肺炎疫苗。

滥用抗生素将增加抗生素耐药的几率,导致孩子一旦真正需要抗生素时,抗生素不再起作用。

对于抗生素的使用,还有一些误区
其一,病好了立刻停用抗生素,没用够疗程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

其二,抗生素治疗细菌性感染是个逐渐起效的过程,大概需要2~3天才能看出效果,并不是吃了一个剂量就能立竿见影,因此不要随意停用或频繁更换抗生素。

其三,抗生素越新越好,一进医院就要求医生开三代头孢。

事实上,抗生素没有谁比谁更厉害一说,不同的感染部位的致病菌不同,因此不同的抗生素针对不同的致病菌。

比如皮肤软组织感染,一代的头孢就很有效。

二、中药纯天然,服中药安全。

儿童用药误区分析

儿童用药误区分析

儿童用药误区分析儿童权利公约(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由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第25号决议通过,1990年9月2日生效。

该公约将儿童定义为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医学界通常以0到14岁的儿童作为儿科的研究对象,部分医疗机构将儿科患者定义拓展到18岁以内。

儿童用药品种相较于成人略显单一,然而其用药难度却不逊于成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儿童方面问题。

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周期,新陈代谢旺盛,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和生化功能,且各系统和脏器发育不成熟、不完善,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差异较大。

其二,药物方面问题。

大多数药物上市前缺乏儿童临床研究证据,而单纯以体重和年龄将成人药物临床试验结果折算成儿童剂量使用,可能导致无法预知的药物不良反应。

其三,使用方面问题。

儿童药物使用尚缺乏完整的安全标准、规范的用药指南,以及清晰的合理用药评价概念及后效评价标准和方法。

卫生部《2011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6.4‰,为达到“健康中国2020”人均期望寿命,为兑现我国对联合国千年宣言“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庄严承诺,关注并促进儿童合理用药是医学界每一位儿科临床医师、药师、护士、技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下面,我们将阐述儿童合理用药的相关问题。

第一节儿童合理用药概述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合理用药(rational use of drugs,RUD)定义为“患者所用药物适合其临床需要,所用剂量及疗程符合患者个体情况,所付药费对患者和社会均有所值”。

据2005年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婴儿死因中,呼吸道感染占14.6%,传染病占4.5%,消化道感染占2.5%。

同时,鉴于儿童期生理特点,感染性疾病为儿童主要病种,故目前儿童最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抗感染药、呼吸系统疾病用药、消化系统疾病用药、维生素等营养药、解热镇痛药和神经系统用药。

儿科抗菌药物使用误区和合理应用

儿科抗菌药物使用误区和合理应用

儿科抗菌药物使用误区和合理应用随着抗菌药物品种不断增多,为临床医师对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但同时也存在着抗菌药物滥用的情况,儿科也不例外。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滥用抗菌药物对他们的危害程度更大。

因此,分析儿童这一特殊人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使儿童用药趋于安全、有效、合理,对提高患儿生命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儿科抗菌药物应用的几个误区1.1应用抗菌药物指征不明对于儿科应用抗菌药物,无论是临床医师还是患儿家长都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不管患儿病情轻重,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就应用抗菌药物,有些一开始就使用三线抗菌药物,把抗菌药物作为一种万能药物来应用,甚至认为所用的抗菌药物越新越好,越贵越好,使无指征用药的现象愈演愈烈。

国内儿童医院曾对近6 a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表明,62.3%的门诊处方中含有抗生素,诊断为普通感冒的患儿中有95%使用抗生素,存在使用抗生素指征不明现象。

1.2不适当的联合用药在儿科应用抗菌药物时,常出现抗菌药物的联合用药,主要表现为双联、三联应用,甚至出现四联应用,这种多管齐下的给药方式,极易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仅就急性呼吸道感染而言,广东地区主要病菌对常用抗生素呈高度耐药,青霉素、氨苄西林等对各种病原菌的总耐药率达90%以上,甚至可达100%;同时,造成体内菌群失调或增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的机会。

曾有庆大霉素合用氯霉素致26例患儿死亡和青霉素与头孢类抗生素联用,造成条件致病菌的增多报道。

1.3不恰当的给药途径静脉输注抗生素作用迅速而有效,但较口服等其他给药途径的安全性低,且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较高;但由于医师、患儿家长双方对滥用注射剂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习惯将静脉给药作为首选。

据报道儿童输液量可占门诊输液总量的93.7%,其中抗生素可占儿童输液量的97.3%。

1.4不合理的用药疗程用药剂量、疗程不当是儿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抗菌药物剂量不足或疗程过短,达不到治疗效果,同时还容易导致耐药性的产生。

不得不知的儿童用药十大误区.docx

不得不知的儿童用药十大误区.docx

小孩发烧用药要专一
不少家长为让孩子体温尽快降下来,经常在短时间内频繁给孩子用药,或是服用一种退烧药后没见效,马上又换另一种退烧药。

对此,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儿科副主任成胜权指出,给孩子退烧一定要单用药,并且尽量只用一种退烧药。

药物成分相似,联合使用毒副作用会增加
成主任解释说,退烧药的成分都差不多,主要有布洛芬、对乙酰胺基酚、扑热息痛、氨基比林等。

使用一种就可以了,如果将两种药物联合使用,药物毒副作用会增加,很可能导致孩子大汗淋漓、失水过多,甚至是引起休克。

目前儿童常用的退烧药有美林等,单独使用一种就可以达到退烧目的。

没有用完的退烧药,只要在保质期内仍然可以使用,不用每次都买新的。

慎用酒精帮孩子降温
另外,酒精擦身引起血管收缩在孩子身上表现明显,不利于降温,如果使用不当还可能引起酒精中毒。

在单独使用一种退烧药时,还应注意用药剂量,特别是两岁以下孩子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发烧时还应大量喝水,以及时补充体液。

网址: 第 1 页,共 1 页。

儿童用药错误常见类型及案例分析

儿童用药错误常见类型及案例分析

儿童用药错误常见类型及案例分析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药学部王晓玲用药错误(MedicationError,ME),《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将其定义为:合格药品在临床使用及管理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可以防范的用药不当。

可见,用药错误可发生在医疗行为的任何环节,并且,不管该错误是否导致不良后果,一旦行为发生即可判定为用药错误。

与成人患者一样,儿童用药错误也可发生在处方、转抄、调剂、给药等多个环节。

但由于儿童在疾病的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与成人不尽相同、儿科医疗服务不足、儿童专用药稀缺、药品说明书中“儿童用药”信息严重不足、儿科用药“成人化”及超说明书用药现象普遍等原因,儿童患者可能更易发生用药错误。

给药剂量错误剂量计算错误临床医师在开具处方环节,需熟悉本专业儿童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能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或体表面积来准确地计算给药剂量。

不正确的年龄计算方式如“虚岁”,不规范的体重单位如“斤”等均易导致剂量计算错误。

另外,需要注意超重儿童按体重计算给药剂量时可能超过儿童用量上限,造成超剂量给药。

例如,一名10岁患儿,体重70kg,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

医师处方头孢氨苄25——50mg/(kg?d),按体重计算即为600mg/次,一日4次。

由于患儿超重,按体重计算出的一次用量已超过成人剂量(500mg/次)。

药师审方时发现,拦截了该处方并及时与处方医师沟通修改给药剂量,未造成不良事件。

处方书写错误医师处方时要确保医嘱书写清楚,不使用不规范、不明确的缩写,例如,应写“每天一次”而不是“q?d”,后者可能被误认为“q?i?d”(一天四次),或被误认为“0?d”(右眼)。

使用规范的药物剂量单位如“mg”,而不写剂型单位如“片”或“瓶”.在小数表达时,使用引导零如“0.5ml”,而不使用末尾零如“5.0ml”,因为有可能误读导致10倍的过量用药。

“units”(单位)应拼写出全名,例如,10单位胰岛素,不缩写成“10u”,后者可能被误看为“100”.给药剂量错误医师处方正确,药师调配无误,依然可能发生实际给药剂量与医嘱不符的用药错误,为给药剂量错误。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

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在日常生活中,药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是如果乱用或者滥用,将会导致其它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处在生长发良的儿童,更是要引起重视。

小编盘点了日常生活中儿童用药的常见误区,希望对家长朋友有所帮助。

1.滥用退热药发热是人体必要的保护机制。

有些年轻的妈妈认为孩子发了热一吃退热药病就好了。

因此,她们动不动就给孩子吃退热药。

实际上,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假象,掩盖症状,使疾病难以诊断。

一般健康人的体温约为37℃,高于37℃则为发热。

幼儿大脑发育尚未完善,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薄弱,因此,孩子一有病就发热,而其它症状不显,如感冒、麻疹、肺炎、局部感染、药物反应、风湿热等。

发热成了孩子有病的信号。

因此,发热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体征,如果热一上来就用退热药把它压下去,常常掩盖了病情,给诊断事业困难,甚至到了疾病危急时才被确诊。

另外,有些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影响小儿凝血机制,导致皮肤、肺、脑等脏器出血;又如非那西丁可使新生儿血液中的低血红蛋白变成高血红蛋白,使红细胞携带氧的能力下降,导致组织缺氧,严重的还会引起脑水肿、抽搐、昏迷等。

因此,动不动就给退热药对孩子的健康是不利的。

小儿发热时应查明原因,再作对症治疗或病因治疗。

如果小儿体温不超过38℃,一般不需要用退热药,在治疗中密切观察就行。

当然,小儿体温过高,如达39℃或以上就会严重影响孩子健康,且可发生惊厥、抽搐等。

这种情况下,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可用退热药,同时采用物理降温法,如酒精擦澡、冰袋镇头等。

2.滥用抗生素流行病学调查证明,90%以上的上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

因此上呼吸道感染时常规应用抗菌素是不合适的,而且还会造成病原体对抗菌素产生抗药性及其不良反应的威胁以及药物的浪费。

不要孩子一生病,就不管什么原因便使用氯霉素、链霉素。

如果长期使用链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会对听神经造成影响,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

使用氯霉素可能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案例]男,4岁,因受凉后出现流涕、咳嗽、体温38.8度,予服阿
莫西林、盐酸吗啉胍、小儿速效感冒冲剂2天无好转来诊。考虑:急 性上呼吸道感染。予:复方氨基比林1ml肌注;头孢拉啶3g,鱼腥草 20ml,氨苄西林2g,静脉滴注。治疗12天患儿无好转,出现腹泻, 水样便中可见膜状物,后转院。转院后查血常规、大便常规、细菌培 养等检查,最后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合并假膜性肠炎。
• [不合理的配伍]
• 1、配伍禁忌:氨基糖甙类、林可霉素类、多黏菌素类、 大环内酯类、头孢唑肟钠、头孢拉定、头孢哌酮、头孢西 丁、四环素、万古霉素、胞磷胆碱、咪达唑仑、氯丙嗪、 苯巴比妥钠、氨力农、维拉帕米、普萘洛尔、氨茶碱、氢 化可的松、甲泌尼松琥珀酸钠、多巴胺、肾上腺素、氯化 钙、葡萄糖酸钙、维生素C、维生素B6、含氨基酸的营养 注射液、右旋糖酐等。 • 2、与甲硝唑、氯霉素、细胞色素C、阿托品、酚磺乙胺、 重酒石酸间羟胺、辅酶A、ATP、维生素K配伍可降低疗效。
布洛芬(安瑞克,芬必得,易服芬、异丁苯丙酸,
Perofen) • [分类]化学:NSAID-丙酸类。治疗学:抗炎止痛 药。妊娠分类:B。 • [适应证]用于风湿和类风湿病,并具有解热、镇痛 作用。 • [用法与用量]口服:每日15~30mg/kg(每次 5~10mg/kg),分3次。最好与用饭同服或饭 后即服。
• {用药误区} • [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 1、与甲氨蝶呤同用,可减少甲氨蝶呤的排泄,升高其血 药浓度,甚至可达中毒水平。 • 2、本品长期与对乙酰氨基酚同用可增加肾脏不良反应。 • 3、本品与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皮质激素、促肾上腺皮 质激素同用可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并有致溃疡和(或) 出血的危险。
儿科常见用药误区解析(一)
——主编:李成玲 赵瑞芹
氨苄西林(沙维西林、赛米西林,Ampicillin)
• [分类] 化学:氨基类广谱青霉素。治疗学:抗菌 药物。妊娠分类:B。 • [适应症]用于治疗对本品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淋球菌、脑膜炎球 菌及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流感杆菌、大肠杆 菌、沙门菌、痢疾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如: 呼吸道感染,胃肠及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 软组织感染和鹅也、败血症、心内膜炎等。
• 药师提示:解热镇痛药大都是非处方用药,有些家长在给孩子喂药时 往往没有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易造成错误用药。
• [不合理的药物、食物搭配]使用本品期间饮酒可增 加胃肠道不良反应,并有致溃疡及出血的危险。 • [不正确的使用方法]本品的泡腾片应溶解于开水或 温水后口服。
END!
• [注意事项]本品注射有必须做皮试,阴性者方可使 用。婴儿应用氨苄西林后可出现颅内压增高,表 现为前囟隆起。 • [联合用药] • 1、与棒酸的联合应用可使氨苄西林对产β-内酰 胺酶淋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降至4ug/ml。 • 2、丙磺舒可延缓本品经肾排泄。
• {用药误区} • [不合理联用] • 1、氯霉素与本品合用时,远期后遗症的发生率较 两者单用时为高。 • 2、别嘌醇可使本品皮疹发生率增加,成其多见于 高尿酸血症者。 • 3、本品不宜与双硫仑等乙醛多氢氨抑制剂合用。 • [不合理的药物、饮食搭配]口服时不能用果汁、蔬 菜法和苏打水送服。
• [案例]患儿男,9月,因呕吐、腹泻2天就诊,大便每天7~8次,
水样便,呕吐频繁,6~7次,近一天发热,体温39.0度。家长予服 布洛芬滴剂。服药后患儿体温下降,但尿量减少,脱水加重,精神反 应差。就诊后经积极静脉补液,补充电解质等治疗,呕吐消失,大便 次数减少,精神好儿脱水情况下使用本品,致脱水加 重 ,若得不到及时处理可致严重后果。
• [用法与用量] • 口服:每日100mg/kg,分3~4次,空腹服用。 • 肌注或静注:每日50~100mg/kg,一般每4~ 6H1次。 • 静滴:每日100~150mg/kg,分2~4次给予, 一般每日不超过300mg/kg。 • [禁忌与慎用]有青霉素过敏史者禁用。 • [不良反应]本品可致过敏性休克,皮疹发生率较青 霉素为高。有时也发生药物热。
• [联合用药]
• 1、与维拉帕米、硝苯地平同用,本品的血药浓度升高。 • 2、与丙磺舒同用,本品排泄减少、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增加,宜减 少本品用量。 • 3、与抗糖尿病药同用,可增强抗糖尿病药的降糖作用。 4、本品可升高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同用应注意同地高辛剂量。 • 5、本品可抑制苯妥英钠的降解。 • 6、本品与抗高血压药、呋塞米同用,可减弱后者的降压作用。与呋 塞米同用,可减弱后者的排钠作用。 • 7、本品与肝素、双香豆素等等抗凝药及血小板聚集抑制药同用,有 增加出血的危险。应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 用药分析:该患儿初服盐酸吗啉胍片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医生遂考虑 细菌感染属误诊,进一步联用多种抗菌药物,最终导致患儿并发假膜 性肠炎。 • 药师提示:上呼吸道感染可为病毒感染、细菌二者混合感染,但多为 病毒感染,故一般不主张使用抗菌药物,除非有辅助检查证实存在细 菌感染。对于单纯病毒感染,使用抗病毒药不一定能立竿见影,但不 能因此就认为合并细菌感染。
• [禁忌与慎用] • 1、对本品过敏者、对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 炎药过敏者、活动生消化生溃疡或溃疡合并出血 (或穿孔)者、有失血倾向者禁用。 • 2、脱水小儿禁用本品滴剂。 • 3、对丙二醇及对羟基苯甲酸甲酯钠过敏者禁用本 品乳膏。
• [不良反应]
• 1、消化系统:消化不良(16%)、偶见消化生溃疡、消化道出血 (低于1%),少见穿孔。氨基转移酶升高。 • 2、神经系统:偶见头痛、嗜睡、晕眩、耳鸣等(1~3%)。抑郁或 其他精神症状。 • 3、肾脏:少数患者用药后可出现下肢水肿。有潜在性肾病的易感者 可出现肾乳头坏死的急性肾功能不全。 • 4、血液系统:大剂量胀经可出现出血时间延长、白细胞减少、粒细 胞减少、血小板缺乏及全血细胞减少。个别可见胃肠道隐血而致贫血。 • 5、皮肤:少见短暂性荨麻疹、紫癜性或红斑性改变,常伴有瘙痒。 • 6、呼吸系统:易感者可出现支气管哮喘发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