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编制说明
附件5《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组二〇二〇年七月目录一、项目背景情况 (1)(一)项目背景 (1)(二)主要工作过程 (3)二、标准制修订必要性分析 (5)三、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6)(一)国外相关标准 (6)(二)国内相关标准 (12)四、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21)(一)基本原则 (21)(二)技术路线 (22)五、主要技术内容 (22)(一)适用范围 (22)(二)规范性引用文件 (23)(三)术语和定义 (23)(四)总则 (24)(五)森林生态系统类型 (25)(六)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25)(七)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26)(八)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27)六、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或技术法规的水平对比和分析 (35)七、实施本标准的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实施方案建议 (36)八、实施本标准的环境效益及经济技术分析 (36)《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为落实生态环境部“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评估”职责,以及《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建立技术方法规范和质量控制规范,及时转化提升为行业技术规范和国家技术规范,指导生态状况调查评估规范化开展,保障调查评估成果质量”要求,现开展《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编制工作。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立编制组,共同编制完成。
一、项目背景情况(一)项目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开展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支撑。
2000年以来,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科学院等相关部门完成了3次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分别是2000年全国生态环境调查、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全国生态状况变化(2010-2015年)调查评估。
林草生态综合监测的定义和内容
林草生态综合监测的定义和内容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是指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系统、定期的监测和评估,以了解其生态状况、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保护和管理林草资源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它是对林草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进行观测和记录,并分析其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
林草生态综合监测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物多样性监测:通过对森林和草地中的物种组成、数量和分布进行监测,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状况和变化趋势。
这包括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各类生物的监测,以了解它们的种类、数量、分布范围等信息。
2. 植被监测:对林草地的植被状况进行监测,包括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生长状况等方面的观测记录。
通过对植被的监测,可以了解林草地的植被类型、植被结构和植被功能,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依据。
3. 土壤监测:对林草地的土壤质量进行监测,包括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水分状况、酸碱度等方面的观测记录。
通过对土壤的监测,可以了解土壤的肥力状况、水分状况和酸碱度等指标,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提供依据。
4. 水文监测:对林草地的水文状况进行监测,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水量、水质、水流状况等方面的观测记录。
通过对水文的监测,可以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分布情况,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依据。
5. 气象监测:对林草地的气象状况进行监测,包括气温、降水量、风速、日照等方面的观测记录。
通过对气象的监测,可以了解气候变化对林草生态系统的影响,为生态系统的适应和调控提供依据。
6. 昆虫监测:对林草地的昆虫种类和数量进行监测,了解昆虫的生态特征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昆虫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功能群体,对食物链的构建和能量流动起着重要作用。
7. 病虫害监测:对林草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监测,研究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病虫害是林草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生态问题,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林草生态综合监测是对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进行全面监测的过程,包括生物多样性、植被、土壤、水文、气象、昆虫和病虫害等多个方面。
草地监测实施方案
草地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草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草地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因此,对草地进行监测和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目的1. 了解草地的生长状况和变化趋势,为草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监测草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3. 监测草地的土壤质量,防止土壤退化和污染。
三、监测内容1. 草地植被监测:包括植被种类、覆盖度、高度、密度等指标的监测。
2. 生物多样性监测:对草地中的动植物种类及数量进行调查和监测。
3. 土壤质量监测:监测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指四、监测方法1. 野外调查法:通过实地调查和观测,记录草地植被、动植物种类及数量等信息。
2. 遥感技术:利用航空遥感和卫星遥感技术,获取大范围的草地信息,对草地进行遥感监测。
3. 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取土壤质量的详细数据。
五、监测步骤1. 制定监测计划:确定监测区域、监测指标和监测时间,制定监测计划和方案。
2. 野外调查:组织专业人员进行野外调查,记录草地的生长情况和生物多样性。
3. 遥感监测:利用遥感技术获取草地信息,对草地进行遥感监测和分析。
4. 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获取土壤质量的数据。
5. 数据整理和分析:对采集的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形成监测六、监测成果应用1. 提供给相关部门,为草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为草地的生态修复和恢复提供数据支持。
3. 为制定草地保护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总结草地监测是保护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的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草地生态系统的问题,为草地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希望各相关部门和科研人员能够重视草地监测工作,共同保护好我们的草地资源。
科技部关于批准建设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通知
科技部关于批准建设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21.10.09•【文号】国科发基〔2021〕295号•【施行日期】2021.10.09•【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科技正文科技部关于批准建设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通知国科发基〔2021〕295号教育部、国家民委、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国资委、林草局、中科院、地震局、气象局科技主管司局,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厅(委、局):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建设,经过多年发展,获取了大量第一手定位观测数据,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锻炼培养了大批野外科技工作者,促进了相关学科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国家野外站建设发展,优化完善国家野外站系统布局,根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71号)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科办基〔2019〕55号),经部门(地方)推荐和专家咨询,科技部决定批准“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野外站为国家野外站(具体名单见附件)。
请各国家野外站主管部门和依托单位切实落实有关政策和配套经费,加大对国家野外站的支持力度,加强野外站建设和运行管理,完善科研观测和工作条件,吸引和聚集高层次野外科技人才,提升国家野外站的观测试验、科学研究和示范服务水平,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特此通知。
附件:批准建设的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单科技部2021年10月9日附件批准建设的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名单序号国家野外站名称依托单位主管部门1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兰州大学教育部、甘肃省科学技术厅2吉林松嫩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3江苏南京长三角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南京大学教育部、江苏省科学技术厅4福建台湾海峡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厦门大学教育部、福建省科学技术厅5上海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部6甘肃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兰州大学教育部、甘肃省科学技术厅7甘肃武威绿洲农业高效用水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8河北曲周农业绿色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农业大学教育部9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育部10陕西神木侵蚀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育部11广西平果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12海南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海洋局南海环境监测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13北极黄河地球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自然资源部14江苏东海大陆深孔地壳活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15河北沧州平原区地下水与地面沉降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16广东大湾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环境部17北京大杜社公路材料腐蚀与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交通运输部18青海花石峡冻土公路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青海省交通科学研究院交通运输部19广东港珠澳大桥材料腐蚀与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交通运输部20内蒙古阴山北麓草原生态水文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21山西寿阳旱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农业农村部22云南大理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测所23海南儋州热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24山东长岛近海渔业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农村部产研究所25江苏南京水稻种质资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教育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国资委26云南昆明电磁波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十二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27河南宝天曼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林草局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林草局28河南黄河小浪底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科院29陕西秦岭大熊猫金丝猴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30浙江钱江源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科院31黑龙江兴凯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科院、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32辽宁清原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科院33江西千烟洲红壤丘陵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科院34北京燕山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35海南西沙海洋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科院36西藏纳木错高寒湖泊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37云南丽江玉龙雪山冰冻圈与可持续发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科院38西藏珠穆朗玛特殊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科院研究站39北京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科院40黑龙江漠河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科院41青海北麓河高原冻土工程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科院42新疆帕米尔陆内俯冲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地震局43河北红山巨厚沉积与地震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北省地震局、北京大学地震局44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气象局45河北固城农业气象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气象局46天津环渤海滨海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天津大学天津市科学技术局47河北塞罕坝人工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大学河北省科学技术厅48辽宁盘锦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49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吉林省科学技术厅生态研究所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50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师范大学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51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复旦大学会52福建三明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江西省科学技术厅53江西鄱阳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研究所54河南大别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河南大学河南省科学技术厅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55湖南洞庭湖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湖南省科学技术厅研究所56广东南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广东省科学技术厅57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南大学重庆市科学技术局58湖南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重庆大学重庆市科学技术局59四川若尔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国家民委60贵州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省科学技术厅61云南洱海湖泊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理)研究院云南省科学技术厅62云南丽江森林生物多样性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科学技术厅63西藏那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64西藏羊八井高海拔电气安全与电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西藏电力有限公司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厅65陕西黄土高原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省科学技术厅66陕西关中平原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陕西省科学技术厅67青海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学青海省科学技术厅68新疆吐鲁番材料腐蚀与装备安全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新疆吐鲁番自然环境试验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厅69澳门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环境保护局。
草地监测实施方案
草地监测实施方案一、引言草地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草地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对草地进行监测并制定相应的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内容1. 植被监测植被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因此,植被监测是草地监测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植被密度等指标的监测,可以全面了解草地植被的状况,并及时发现植被退化、病虫害等问题。
2. 土壤监测土壤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础,其肥力、水分含量、酸碱度等指标对草地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对土壤进行监测是草地监测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土壤质地、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等指标的监测,可以全面了解土壤的状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土壤修复和保护。
3. 动物监测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对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等进行监测,可以全面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通过动物的监测,可以及时了解草地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病虫害、生态平衡失调等。
三、监测方法1. 野外调查野外调查是草地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实地走访、观察,可以全面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状况。
同时,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GPS定位等,可以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实验室分析部分监测内容需要进行实验室分析,如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等指标的监测。
因此,建立实验室分析体系,进行样品的采集和分析,可以为草地监测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支持。
四、实施方案1. 制定监测计划根据草地的类型、地理位置等因素,制定详细的监测计划,明确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次等,确保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2. 加强技术支持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加强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为草地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3. 定期评估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评估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确保草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草地生态调研报告
草地生态调研报告草地生态调研报告一、引言草地是地球上最广布的植被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包括草原、草甸和草丛等。
草地生态系统在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保护水源、保持土壤和气候的稳定、维持生物多样性和提供粮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草地生态系统,我们进行了一次调研,将调研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二、调研方法我们选择了位于城市周边的一片草地作为调研对象,并运用野外考察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调研。
调研时间为两天,共进行了六次实地考察。
三、调研结果1. 植被组成:通过观察和取样分析,我们发现该草地主要由禾本科植物和更多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
其中,禾本科植物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如狼尾草、长柄垂头菊等。
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包括紫花苜蓿、红三叶草等。
2. 土壤状况:我们采集了多个样品进行土壤分析,发现该草地的土壤富含有机质,并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保水性。
同时,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养分含量也较为丰富。
3. 昆虫种类:在调研中,我们注意到了草地上的昆虫种类丰富。
主要有蜻蜓、蝴蝶、蚂蚁等。
这些昆虫在草地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传播花粉、控制害虫等。
4. 动物生物多样性: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些动物的迹象,如鸟类的叫声、兔子的巢穴等。
这表明该草地是一片较为适宜动物生存的生态环境,具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四、问题与建议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 植被过度生长:草地上的禾本科植物生长过旺盛,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和物种多样性造成一定压制。
因此,建议适当管理植被,维护生态平衡。
2. 生物入侵: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一些外来植物种类,如排草等。
这些外来植物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可能带来不良影响。
建议加强对外来植物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3. 垃圾问题: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一些垃圾被扔在草地上,对草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污染。
建议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结论通过这次调研,我们对草地生态系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野外观测实验报告
野外观测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野外观测,学习和应用生物学、生态学知识,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
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探究物种分布、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2. 实验地点和时间实验地点为XX自然保护区,实验时间为XXXX年X月X日至XXXX年X月X 日。
3. 实验方法和步骤3.1 野外观察在实验地点随机选择不同的生境,如森林、草地、湖泊等,进行观察。
根据实地情况,使用望远镜、相机、放大镜等工具,记录生物群落的组成、种类和数量。
3.2 数据收集根据观察结果,记录不同物种的出现频率、分布范围以及生境要求。
同时,测量和记录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以及生境的土壤类型和pH值等。
3.3 数据分析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如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优势度。
同时,将物种组成和环境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以探究环境对生物群落的影响。
4. 实验结果和讨论4.1 物种组成根据观察和收集的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生境中的物种组成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森林生境中主要有XX树种和XX动物种类,草地生境中主要有XX植物和XX 昆虫种类等。
这表明不同生境的环境条件对物种的分布和适应性有着重要影响。
4.2 物种多样性通过计算物种多样性指数,我们发现不同生境的物种多样性存在差异。
例如,森林生境的物种丰富度和均匀度较高,优势度相对较低;而草地生境的物种丰富度相对较低,优势度较高。
这可能与不同生境的资源分配和竞争压力有关。
4.3 环境因素和生物群落分析环境因素和生物群落的关系时,我们发现温度、湿度和光照强度等因素与物种的分布和数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例如,某些物种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只在特定的生境中出现;而某些物种在光照较强的地方更容易繁衍。
5.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野外观测实验,我们了解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通过实地观察和数据收集,深入了解了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环境因素对其影响的关系。
草地监测方法
草地资源监测方法一、意义草地资源既是畜牧业的生产资料,为发展新疆草原畜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维护者,在新疆特殊的荒漠区生态环境维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天然草地资源的存在,对维护新疆区域生态平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是,新疆是干旱地区,生态系统十分脆弱,8.4亿亩的天然草地中有1/3是荒漠类草地,草地植被稀疏,覆盖度低,群落结构简单,草地生产力低。
加上人类的过度利用,造成新疆85%的天然草地处在退化之中,其中严重退化的已经达到37.5%。
而且目前仍然以每年435万亩的速度在增加。
草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已经成为制约新疆畜牧业,乃至整个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草地资源的生态作用日显突出。
通过八十年代的调查,基本掌握新疆草地资源的分布、数量和质量,各地都有一批草地资源的本底资料,虽然这些资料有些过时。
但是,我们现在缺少对草地资源变化的资料,急需建立草地资源动态监测系统,以便准确地掌握草地资源的变化,为政府决策和合理利用天然草地提供决策依据。
二、监测方法与依据草地资源监测的方法可以分为:建立地面监测站,进行定位监测测定;利用遥感信息资料,进行动态监测。
草地监测可以采用打分法的方法进行。
目前,国内还没有比较成熟的草地资源监测的方法和依据。
主要是借鉴国外的一些方法。
从草地学的角度出发,草地资源监测实际就是评定草地的生长发育状况。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1、草地植被的生态学评价(1)草地基况评价是指草原生长发育和发展的演替的基本情况,也可以形象地解释为草地的健康状况。
实际上就是对草地进行群落学和生态学的鉴定,以说明和比较草原实际和潜在生态—生产能力的差异。
它不是直接和普遍的生产能力指标,而是对群落发展的现状和趋势的评定,以间接和相对地表明生产能力。
植物群落指标评价法美国普遍采用的方法。
主要根据天然草地在放牧条件下,植被的演替变化划出优良、良好、中等、低劣四个状况级,为水土保持提供预防和治理草地的科学依据。
草地生态环境的评估与监测方法
草地生态环境的评估与监测方法草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草地生态环境,评估和监测草地生态环境的方法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草地生态环境的评估与监测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一、草地生态环境评估方法1. 生物多样性评估生物多样性是草地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评估草地生物多样性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物种丰富度、物种相对丰度、Shannon多样性指数等。
通过对不同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统计和分析,可以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土壤质量评估草地土壤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土壤质量可以帮助判断草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
土壤质量评估可以结合土壤养分含量、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进行。
通过对土壤样本的采集和分析,可以了解草地土壤的水分状况、养分供给状况以及有机质的含量,从而评估草地生态系统的适宜性。
3. 水资源利用评估草地的生长和发展需要充足的水资源,评估水资源利用可以帮助了解草地的水分利用效率以及水资源的供给状况。
水资源利用评估可以采用水分平衡法、水分利用效率指数等方法。
通过对降水量、蒸发量、土壤水分含量等参数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草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
二、草地生态环境监测方法1. 无人机遥感监测利用无人机进行遥感监测是一种高效且准确的监测方法。
通过搭载遥感设备的无人机,可以对大面积的草地进行全景监测。
无人机遥感监测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影像数据,对草地的植被覆盖、土壤湿度等进行准确测量,帮助了解草地的生态环境状况。
2. 定点观测监测定点观测是一种常用的草地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选择典型的观测点,定期对草地的植被生长状况、土壤湿度、气温等进行测量和记录。
通过长期的观测,可以了解草地生态环境的季节变化规律和长期趋势,为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社区参与监测社区参与监测是一种可行的草地生态环境监测方法。
草地生态系统的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草地生态系统的遥感监测技术研究1. 草地生态系统概述草地是地球上最广泛的生态系统之一,占据着全球陆地面积的40%以上。
草地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对全球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
草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与解析对于维护生态系统健康,评估草地资源承载能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地管理方案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草地生态系统的盐碱化、退化、生产品质降低等问题也直接影响了畜牧业和草原生态环境的稳定性。
2. 遥感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监测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具有全面、系统、快捷、高效、准确等优势,能够获取草地大面积、多年的信息和数据,为草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
遥感技术在草地生态系统的监测中应用的典型方法包括:(1)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方法。
该方法用植被的反射信息计算出植被的覆盖度和生物量等参数,为草地生态系统的监测提供定量化的信息。
常用的植被指数包括标准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修正的土地表面温度和植被覆盖度指数(Modified Soil-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MSAVI)等。
(2)光谱特征分析方法。
该方法通过草地反射光谱波段的特征,分析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状况、覆盖度及草地土壤物理特性等,对草地生态系统监测与分析是十分有益的。
常用的草地光谱指标包括绿度指数(Greenness Index,GI)、植被红外指数(Vegetation Red Edge Index,VREI)和土壤草地指数(Soil-Grass Index,SGI)等。
(3)时序变化分析方法。
该方法通过时间序列遥感数据的比较,来评估草地的长时间尺度下的变化趋势,包括草地的干旱度、退化情况、植被生长状态等信息的变化。
时序遥感数据包括植被指数时间序列和反射率时间序列等。
(4)遥感影像分类方法。
生态气象监测指标体系-草地生态系统
13.积雪
• • • • • 积雪的初日、终日、深度。 ①地面状况 积雪深度为自积雪表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cm为单位,取整数。积雪深度是表 征降雪量和降水强度的指标之一,积雪有利于土壤保墒,但草原积雪过深掩埋牧 草,影响家畜采食。 选择一地势平坦,方圆1km2内没有建筑物的区域作为积雪观测地段。在观测地段 中确定一中心点,使用GPS定位,编号记录并上报备案。每次观测在中心点附近 进行5个重复的积雪深度测定,取其平均值作为积雪深度的观测值。 积雪分布为降雪过程后,某区域内积雪的分布状况,在晴空且地面有大于1cm厚 度积雪时进行调查。 在区域内选择适当路线,使用GPS定位,进行积雪分布情况调查,测定积雪深度。 ②空间状况 卫星遥感积雪监测主要利用归一化积雪指数(NDSI)、亮温(T11μm)和可见光 波段的反射率等多个物理量进行积雪信息的判识提取。 在可见光波段,地表和云、雪的反射率差异较大,云和雪高,地表低,以此作为 识别晴空地表和雪面的主要依据;在远红外波段,地表和云、雪的亮温有明显差 异,地表最高,雪其次,云尤其是中高云最低,以此作为区分积雪和中高云的主 要依据;在近红外波段尤其是1.6μm附近,积雪的反射率低,云尤其低云高,以 此作为识别积雪和低云的主要依据。 归一化积雪指数NDSI=(R可见光-R近红外)/(R可见光+R近红外) 其中R可见光和R近红外分别为可见光通道和近红外通道的反射率。
2.种群密度
•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同种牧草的植株 数量。能反映不同类型草场植物群落中各 种牧草数量的多少和牧草种类的组成状况。 • 采用实地调查法获取种群密度。即:牧草 生长季节,在草地生态监测区域内选取有 代表性的1m2样方,清数各种牧草的株丛数。
3.植物丰富度
• 植物丰富度是指监测区域内植物群落中所 出现的牧草种类数量。 • 植物丰富度是物种多样性的最重要和最基 本的指标。 • 采用样方法获取群落中所出现的草种数量。
草地生态系统各类灾害等级表、野外观测表
坡位
坡顶□、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坡脚□
土壤质地
砾石质□、沙土□、壤土□、黏土□
地表特征
枯落物情况(有/无);覆沙情况(有/无);侵蚀情况(有/无),侵蚀原因(风蚀、水蚀、冻融、超载、其他); 盐碱斑(有/无);裸地面积比例(%)
水分条件
地表有无季节性积水(有/无);年平均降雨量: mm
草原灾害
有/无
灾害类型
灾害等级
利用方式
全年放牧□、冷季放牧□、暖季放牧□、春秋放牧□、打草场□、禁牧□、其他□
利用状况
未利用□、轻度利用□、合理利用□、超载□、严重超载□
注 1:样地所在行政区具体到村一级行政单位,以“省+市+县+镇(乡)+ 村”格式填写 注 2:工程建成时间按照年/月/日格式填写,如:2012/3/28 注 3:草地类按照实际情况,填写草地生态系统的二级类名称 注 4:草地型按照实际情况,填写草地优势种类型名称 注 5:其他根据 9 野外观测技术方法中的观测值填写 注 6:“□”为勾选项,可√,按照实际情况和调查结果填写 注 7:“(有/无)”为勾选项,可选“有”或者“无”
较大(Ⅲ级)草原火灾
1000-5000
一般(Ⅳ级)草原火灾
10-1000
7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
野外观测表
样地号:
样地所在 行政区
表 B.1 草地生态系统样地基本情况调查表
调查日期:
调查人:
草原保护 建设工程
有/无
工程类型
建成时间
草地类
草地型
景观照片编号
具有高大草本
有/无
地貌
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
草地生态系统的概念课件
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指草地中不同种群在水平方向上的分 布和排列,如斑块状、镶嵌状等。
垂直结构
指草地中不同种群在垂直方向上的分 层现象,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等。
时间动态
季节变化
草地生态系统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春季发芽、夏季茂盛、秋季凋 落、冬季休眠等。
演替过程
草地生态系统随时间的推移,从初生演替到次生演替,再到成熟演替,呈现出 不同的结构和功能。
而形成的动态系统。
草地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于全球各 地,从高山到平原,从热带到寒 带,都有不同类型的草地存在。
特点
多样性
草地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 多样性,包括多种草本植物、
灌木、地被植物以及动物和微 生物。
适应性
草地生态系统能够适应不同的 气候和土壤条件,展现出不同 的植被类型和生态特征。
稳定性
草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 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平衡, 抵御外部干扰。
恢复技 术
植被恢复
土壤改良
水资源管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
通过种植适合当地气候 和土壤条件的植物,恢 复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
通过科学手段改善土壤 质量,为植被恢复提供
良好的土壤环境。
合理利用和调配水资源, 满足草地生态系统对水 分的需求。
保护和恢复草地生态系 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促 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
研究方向
未来草地生态系统研究将更加关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草地生态系统的响应与适应机制、 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等方面。
挑战
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气候变化、土 地利用变化、生物入侵等,需要加强跨学科合作,创新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应对这
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70—2021)
HJ1170—2021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总则 (2)5 技术流程 (2)6 荒漠生态系统类型 (2)7 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2)8 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3)9 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4)附录A(规范性附录)野外观测表 (7)iHJ1170—2021i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全国生态状况定期遥感调查评估方案》(环办生态〔2019〕45号),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荒漠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的总则、技术流程、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野外观测指标体系和野外观测技术方法等要求。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与以下标准同属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HJ 1166—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森林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7—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8—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HJ 1169—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格局评估》(HJ 1171—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质量评估》(HJ 1172—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HJ 1173—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问题评估》(HJ 1174—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项目尺度生态影响评估》(HJ 1175—2021);《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数据质量控制与集成》(HJ 1176—2021)。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草地资源监测实施方案
草地资源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草地资源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草原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草地资源面临着不同程度的退化和破坏。
因此,对草地资源进行监测和评估,制定科学的保护和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二、监测目的。
1. 了解草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数量特征,为科学合理的利用提供依据;2. 监测草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3. 为草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监测内容。
1. 草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面积统计;2. 草地植被的生长状况和覆盖度监测;3. 草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监测;4. 草地生物多样性监测;5. 草地资源的生态功能评估。
四、监测方法。
1.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影像获取草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面积统计数据,监测草地植被的生长状况和覆盖度。
2. 野外调查,采用样地调查和定位观测的方式,对草地植被、土壤、生物多样性等进行实地监测和调查。
3. 实验室分析,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包括土壤理化性质和养分含量的测定,生物多样性的鉴定和评估等。
五、监测周期。
1. 长期监测,对草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数量特征进行长期监测,以了解其动态变化趋势。
2. 季节监测,对草地植被生长状况和土壤养分含量等进行季节性监测,以获取更为精准的数据。
六、监测成果应用。
1. 提供草地资源的监测数据和评估结果,为草地资源的科学保护和管理提供依据。
2. 提出草地资源保护和管理的建议和措施,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3. 为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决策支持,促进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七、总结。
草地资源监测是保护和管理草原生态系统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监测和评估,可以为草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草地资源监测实施方案,对于保护和管理草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测定方法
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测定方法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是指某一地域或者生境内不同物种的数量和其多样性状况。
草地是地球上最广阔的生态系统之一,在全球范围内占有重要地位。
草地种类繁多,不同的草地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植被组成和动植物种类。
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不仅反映了生态系统的状况,还可以为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介绍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测定方法。
一、样方设置及取样样方设置是测定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第一步,样方数量和分布均要考虑。
样方数量应足够大,通常在100个或更多为宜。
样方的分布应充分考虑到草地的空间异质性,避免重复取样。
在每个样点上设置的样方大小应考虑草地植物的高度、密度和覆盖度等因素。
样方的设置可采用随机分布、格网分布或线路式取样等方法。
二、植物调查及分类植物调查和分类是测定草地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关键环节。
在调查时,需要准确记录每个样点的物种数量和物种含量等信息。
常用的调查和分类方法包括人工野外调查和图像处理技术。
人工野外调查通常采用手段计数法,即在样方内随机选取若干个点,计算每个点内不同物种的数量。
而图像处理技术则是通过航拍图像、卫星影像等技术,自动识别和分类草地植物,从而实现大规模高效的草地植物调查和分类。
三、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均匀度计算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物种的数量和种丰度的均衡。
物种丰富度可以通过物种多样性指数来进行计算,其中最为常用的指标为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
Shannon-Weiner 指数反映的是各物种的数量和种丰度的均衡程度,而Simpson指数则更加关注少数物种对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性的影响。
物种均匀度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物种分布均衡和数量的相对稳定性。
物种均匀度可以通过Pielou指数进行计算,该指数将Shannon-Weiner指数除以最大可能的Shannon-Weiner指数,从而得到物种均匀度的值。
Pielou指数的值越接近1,则说明草地植物物种分布较为均衡。
草地生态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草地生态系统的调查与研究草地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活、文化和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以及人类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调查和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特征、物种组成及其生态学功能,对于保障生态安全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草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之一,有着广泛的分布区域和种类多样的植被。
草地生态系统具有多样性、弹性和抗干扰能力强等生态特征。
同时,草原也是重要的畜牧业和旅游业资源,对于维持区域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发展至关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保护草地生态系统,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
草地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着多种不同的动植物物种,其中草本植物占据着主要的地位。
草地也是草食类动物的主要栖息地,因此野生动物观测和调查也是了解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调查草地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和生态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其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也能够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和支持。
其次是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
草地生态系统不仅提供着优美的自然景观,还对土壤保持、水资源保护、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维护等方面起着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活和经济活动的重要支撑。
通过深入研究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和生态服务,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其对于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并制定更科学、更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第三个方面是草地生态系统的生态问题和保护挑战。
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草地生态系统面临着多种生态问题和保护挑战,如草原退化、物种分布变化、生态系统断裂等。
因此,了解和研究这些生态问题和保护挑战,对于保障草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能够为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政策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
最后是草地生态系统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行调查和研究,并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指标
观测内容
观测指标
指标定义
观测时间
观测频度
基本情况
湿地类型
湿地类型包括湖泊湿地、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
—
一年一次
湿地植被类型
指湿地中的主要植被类型,如森林或草地等
7—9月
一年一次
生物指标
植被覆盖度
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
7—9月
一年一次
叶面积指数
单位土地面积上植物叶片总面积与土地面积的比值
7—9月
一年一次
郁闭度
乔木树冠在阳光直射下在地面的总投影面积与此林地总面积之比
7—9月
一年一次
木本生物量
某一时刻木本植物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总量
7—9月
一年一次
草本生物量
某一时刻草本植物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总量
7—9月
一年一次
土壤有机碳密度
1—12月
连续/一年两次
土壤湿度
一定深度土层的土壤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
一年一次
水质
湿地生态系统水体的水环境质量,包括Ⅰ类、Ⅱ类、Ⅲ类、Ⅳ类和Ⅴ类共5类水质
1—12月
一月一次
单位面积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蒸散发
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总耗水量(监测站连续观测;或人工观测,一月一次)
1—12月
连续/一月一次
积水水深
积水区域的平均水深(监测站连续观测;或人工观测,一年两次,分别选择汛期前后)
1—12月
连续/一年两次
径流量
某一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过水断面的水量(监测站连续观测;或人工观测,一年两次,分别选择汛期前后)
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
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草地是地球上广泛分布的重要生态系统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保护和监测草地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物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定义、重要性以及保护与监测措施等方面探讨这一主题。
一、草地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重要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丰富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对于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草地是重要的碳汇和氧气产生者。
草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并将部分碳储存在根系和土壤中,起到重要的碳汇作用,有助于应对气候变化。
其次,草地是重要的野生动物栖息地。
草地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条件,吸引了大量野生动物,如羚羊、狼、鸟类等。
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持食物链和生态平衡。
再次,草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草地不仅为牲畜提供牧草,支撑畜牧业发展,还为草原旅游和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草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为了保护草地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1.设立自然保护区: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边界,严格限制人类活动,保护草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环境质量。
2.加强监管与法律保护: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草地的管理和监管,打击非法砍伐、过度放牧等破坏草地生物多样性的行为。
3.促进生态修复和种植:采取生态修复措施,恢复受损的草地生态系统,包括植被恢复、土壤修复等。
同时,适当引入适应性强的植物品种,增加草地的物种多样性。
4.加强科学研究和教育宣传:加强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提高对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和理解。
开展公众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
三、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监测方法为了了解和评估草地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我们需要进行监测工作。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监测方法:1.物种清查:通过对标本和现场观察,记录并鉴定草地中的物种,包括植物和动物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次
前言 (ⅱ)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总则 (2)
5 野外观测总体技术流程 (2)
6 草地生态系统类型 (2)
7 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3)
8 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3)
9 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4)
附录A(规范性附录)草地各类灾害等级表 (7)
附录B(规范性附录)野外观测表 (8)
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草地生态系统的类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野外观测指标体系、野外观测技术方法等内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及省级行政区域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其他自然地理区域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34814 草地气象监测评价方法
GB/T 50138 水位观测标准
HJ/T 166 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HJ 615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重铬酸钾氧化-分光光度法
LY/T 1225 森林土壤颗粒组成(机械组成)的测定
NY/T 53 土壤全氮测定法
NY/T 1121.4 土壤检测.第4部分:土壤容量的测定
NY/T 1233 草原资源与生态监测技术规程
SL 276 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草地生态系统grassland ecosystem
指在中纬度地带大陆性半湿润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由多年生耐旱、耐低温、以禾草占优势的植物群落的总称,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要生产者的陆地生态系统,本标准中包括草甸、草原、草丛和稀疏草地。
3.2
草甸meadow
指在中度湿润条件下形成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
3.3
草原prairie
指在温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形成的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
3.4
草丛underbrush
指中生和旱生中多年生草本植物组成的植被类型。
3.5
稀疏草地sparse grass
指植被覆盖度为4%-20%的草地。
包括干旱区一年中曾经返青过,后来又枯死的草地。
4总则
4.1原则
本标准规定的内容遵循规范性、可操作性、先进性和经济与技术可行性的原则。
4.2内容
本标准以现场观测手段为主,辅以资料收集与访问调查等手段,对草地生态系统的生物指标、水文指标、土壤指标、灾害指标等内容开展野外观测,服务于全国和区域尺度生态状况调查评估。
5野外观测总体技术流程
本标准制定了草地生态系统类型识别、样地样方设置、观测指标体系构建、明确野外观测技术方法等技术流程,具体如下。
图1 野外观测总体技术流程
6草地生态系统类型
根据《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遥感解译与野外核查》中生态系统分类体系,确定草地生态系统的类型包括草甸、草原、草丛和稀疏草地。
7野外观测样地选择与样方设置
7.1样地选择
7.1.1样地选择需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避免在权属不清、变更频繁的地区选择样地。
7.1.2外业采样率平均每10000km²设置1个固ZB土建设计室定样地,在农牧交错带等类型复杂的区域可适当增加样地个数,在类型单一的区v加shejiyuan8域可适当减少样地个数。
7.1.3针对观测对象,在可能的情况下,至少选择2个能够代表观测对象的样地,地表覆盖相对均一,样地面积为10000m²。
7.1.4样地选择应在生态系统类型一致的平地或相对均一的缓坡坡面上。
7.2样方布设
7.2.1样方应反映各类草地生态系统随地形、土壤和人为环境等的变化特征,每个样地须保证有不少于9个重复样方,样方大小为1m×1m。
7.2.2对于均一地面样地,样方布设应在区域内进行简单随机抽样代替整体分布。
7.2.3对于非均一地面样地,应根据样地内空间异质程度进行分层抽样,要求层内相对均一,并在层内进行局部均匀采样,表达各层的参数。
8野外观测指标体系
草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主要针对草甸、草原、草丛和稀疏草地开展,内容包括生物指标、水文指标、土壤指标和灾害指标。
根据不同观测内容,设定不同野外观测指标(表1)。
9野外观测技术方法
9.1草地优势种
主要采用照相法进行植被优势种的测量。
在草地生态系统观测区内对草本植物群落的组成进行调查,利用相机获取优势种的数码照片,并记录。
9.2多度
采用样方法目视观测某一植物物种在群落中的多少程度。
9.3植被覆盖度
草地生态系统的植被覆盖度采用目测法和照相法相结合的方式观测。
利用相机获取植被覆盖的数码照片,重复拍摄2-3次,最后分别计算每张相片植被覆盖度,取其平均值作为样方植被覆盖度。
对于相机不易识别的区域,采用目测法观测植被覆盖度。
9.4群落高度
群落高度采用带有刻度的标尺测定;应进行多点测量,然后求平均值。
9.5频度
采用直径35.6 cm的样圆在野外样地内随机抛20次,统计每种植物在样地中出现次数,然后计算某种植物出现的次数占总取样次数的百分比。
9.6叶面积指数
采用冠层分析仪测定。
将冠层分析仪置于草地群落草本层下的地面上,对整个群落进行扫描,可得出群落的总叶面积指数。
9.7生物量
生物量野外观测应选择植物生长高峰期时进行,主要方法是将不少于3个样方内植物地面以上所有绿色部分用剪刀齐地面剪下,不分物种按样方分别装进信封袋,做好标记。
对采集的样本进行称量鲜重后,65ºC烘干称量干重,将多个样方内干重值求平均,得到单位面积的生物量。
根据根冠比计算地下生物量。
9.8地下水位
采用自记水位计或水位管和钢尺水位计测定地下水位,设备安装、水位观测、测定结果计算、测定误差控制等依据GB/T 50138相关要求执行。
9.9草地蒸散量
通过对观测样方设置蒸发皿观测或者采用涡度相关法测定。
9.10径流量
草地生态系统通常进行河道径流观测,一般在流量大、河道宽的河道上选取径流观测点,安装径流观测设施,尽量采用自动观测仪器设备(流速仪)进行观测,水文基础设施建设依据SL 276相关要求执行。
9.11坡度
坡度可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或采用罗盘等工具测量,共分为六个等级,如下:
Ⅰ级为平坡:0 °-5 °;
Ⅱ级为缓坡:6 °-15 °;
Ⅲ级为斜坡:16 °-25 °;
Ⅳ级为陡坡:26 °-35 °;
Ⅴ级为急坡:36 °-45 °;
Ⅵ级为险坡:46 °以上。
9.12坡长
坡长可使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提取或采用全站仪、皮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9.13土壤有机碳密度
根据植被类型设置样方,每个样方取不少于3个表层土样,每个群落设置2-3个土壤剖面,进行分层取样,采用重铬酸钾-外热源法测定土壤有机碳密度。
9.14土壤容重
通过野外土壤剖面,利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具体依据NY/T 1121.4相关要求执行。
9.15土壤机械组成
采用吸管法测定,具体采样方法和测定步骤依据LY/T 1225的相关要求执行,主要测定土壤粗砂、粉砂和黏粒含量,土壤颗粒分级标准见附录表B.2。
9.16土壤pH
采用电位法观测。
土壤pH 的测定方法具体依据HJ/T 166相关要求执行。
9.17土壤含水量
采用时域反射仪(TDR)自动连续测定土壤剖面体积含水量。
用烘干法测定区域调查点的土壤含水量。
9.18土壤有机质含量
采用重铬酸钾氧化法测量。
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采样方法和测定步骤具体依据HJ 615的相关要求执行。
9.19土壤全氮
采用半微量凯氏法观测。
土壤全氮的测定,具体依据NY/T 53相关要求执行。
9.20草原灾害
在样区内观测各类受害指标征状以及受害程度,结合遥感观测数据,依据受害程度进行各类灾害等级鉴定,具体依据NY/T 1233相关要求执行。
草地灾害等级见附录表A.1-A.3。
附录A
(规范性附录)草地各类灾害等级表
表A.2草地虫害等级
表A.3草原火灾等级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野外观测表
表B.1草地生态系统样地基本情况调查表
表B.2草地生态系统样方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