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案例
顺丰劳动仲裁案例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事裁定书(20)鲁民申号再审申请人(一审原告、二审上诉人):杨**,男,1985年3月26日出生,汉族,住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
委托诉讼代理人:刘*,山东海洋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申请人(一审被告、二审被上诉人):山东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日照分公司,住所地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
负责人:王*华,经理。
再审申请人杨**因与被申请人山东顺丰速运有限公司日照分公司劳动争议一案,不服山东省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2021)鲁11民终2617号民事判决,向本院申请再审。
本院依法组成合议庭对本案进行了审查,现已审查终结。
杨**申请再审称,1、原一、二审法院仅仅以日照市行政审批局对司机岗位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没有审查司机岗位是否符合不定时工作制,以及是否实际履行不定时工作制的义务,就认定被申请人无需支付加班费,明显缺乏依据。
(1)申请人与被申请人之间签订的劳动合同即约定了不定时工作制,也约定了工资发放为基本工资+加班工资+绩效,不能认定为双方采取了不定时工作制合同。
即使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工作时间也不能超过每日8小时,而申请人的在岗时间达到15个小时。
(2)被申请人也未明确告知司机岗位属于不定时工作制岗位。
申请人是运作司机,而在一审时提交的被申请人不定时工作制申请,是以收送快递时效性,客户要求上门收件,而时间大多发生在17:00-19:00为由实行不定时制,对于收派员、仓管员不定时时间及班次均作了安排。
但是对于司机却没有安排,并没有保障司机的休息权利。
(3)被申请人的工作安排,实行的是定时上下班,也不符合不定时工作制的特点,实行标准工时制。
(4)对于公司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并未听取员工意见,特别是没有听取司机意见,也没有采取适当的工作、休息方式,并没有确保员工休息权利。
(5)在申请人提供的工资明细中,也有部分加班费项目,可以证明被申请人也向申请人支付过加班费,由此可以看出,双方之间并未履行不定时工作制。
涉劳动者带薪年休假纠纷典型案例

涉劳动者带薪年休假纠纷典型案例案例一:年假工资有时效逾期主张不支持李先生所在公司自2020年2月起未足额向其支付工资。
2020年7月3日,李先生以长期拖欠工资为由,向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
并于次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2017年至2020年未休年休假工资共计4万余元。
公司则称,同意支付2018年至2020年的未休年假工资,但2017未休年假工资已经超过仲裁时效,不同意支付。
法院经审理认为,李先生主张的2017年未休年休假工资已超过仲裁时效,故仅支持了李先生2018年至2020年未休年假工资。
法官说法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第一款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同时,该条第四款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因带薪年休假工资不属于劳动报酬,故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其未休带薪年休假工资补偿的仲裁时效期间应适用上述第一款规定。
考虑到年休假可以集中、分段和跨年安排的特点,本案中李先生2017年的年休假最迟可以在2018年12月31日享受,如其未休,应最迟于2019年12月31日主张未休年休假工资,其于2020年7月提起仲裁已经超过一年时效,故法院对其要求2017年度未休年休假工资的诉讼请求未予支持。
案例二:年假未休应补偿自行辞职不影响2017年8月刘先生与公司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2019年8月,刘先生因家庭原因向公司提出辞职。
辞职后,刘先生以公司未支付2019年度未休年休假工资等事由申请仲裁。
后因不服仲裁结果,诉至法院。
庭审中,公司表示,刘先生主动提出辞职,公司不应支付其当年未休年休假工资。
法院经审理认为,刘先生自行提出解除劳动关系,不影响其主张未休年休假工资,最终支持了刘先生的诉讼请求。
关于劳动仲裁时效的争议案例

关于劳动仲裁时效的争议案例摘要:原告认为,仲裁申请起算点劳动争议发⽣之⽇并⾮指⼯作交接之⽇。
双⽅已于2008年1⽉11⽇办理⼯作交接⼿续,但并⾮办结⼯作交接⼿续,在办理交接⼿续过程中是否出现争议尚未知。
且依被告惯例,1⽉份的⼯资于2⽉份才能发放,对于其是否能够按期发放,1⽉11⽇⽆法知晓,故⽆法知道争议是否发⽣,仲裁申请期不能起算。
我国《劳动法》第82条规定了,⾃劳动争议发⽣之⽇起六⼗⽇内向仲裁委申请仲裁。
其中,“劳动争议发⽣之⽇”具体指⼯作交接时,还是劳动关系终⽌⽇。
近⽇,律师和律所在北京市东城区⼈民法院法庭上PK对这⼀规定的理解。
2007年6⽉18⽇,原告⼊职北京市君*君律师事务所,任职律师助理。
双⽅订⽴劳动合同终⽌⽇期为2008年1⽉31⽇。
⼀年来,原告勤勤恳恳⼯作,2008年1⽉君*君律所还是通知了其劳动合同届满终⽌。
⽆奈,原告于2008年1⽉11⽇办理了离职⼿续,但单位拒绝⽀付补偿⾦。
依《劳动合同法》第五⼗条,补偿⾦应在⼯作交接的同时⽀付。
经多次要求,均遭君*君律所的拒绝。
⽆奈,原告提起劳动仲裁,仲裁委认可了被告君*君律所所说,劳动争议之⽇是双⽅办理⼯作交接之⽇,即2008年1⽉11⽇,已超过60⽇申请期为由驳回了其申诉请求。
原告认为,仲裁申请起算点劳动争议发⽣之⽇并⾮指⼯作交接之⽇。
双⽅已于2008年1⽉11⽇办理⼯作交接⼿续,但并⾮办结⼯作交接⼿续,在办理交接⼿续过程中是否出现争议尚未知。
且依被告惯例,1⽉份的⼯资于2⽉份才能发放,对于其是否能够按期发放,1⽉11⽇⽆法知晓,故⽆法知道争议是否发⽣,仲裁申请期不能起算。
同时,陈先⽣的⼈事档案、律师关系于3⽉11⽇才办理转出,15⽇内办结,所以与被告的劳动关系不可能在1⽉11⽇终⽌,故此时仲裁申请期不能起算。
故请求法院撤销仲裁裁决,同时要求君*君律所⽀付终⽌劳动合同补偿⾦2250元和终⽌劳动合同赔偿⾦2250元。
法院经审理认为,陈先⽣与君*君律师所签订有劳动合同约定终⽌⽇期为2008年1⽉31⽇,且君*君律师所出具的单位委托存档⼈员聘⽤期内鉴定表等⽂件中亦注明聘⽤时间⾄2008年1⽉31⽇⽌,君*君律师所亦按1⽉份全⽉⼯资3800元发放陈先⽣⼯资,故应认定双⽅的劳动关系⾄1⽉31⽇终⽌。
徐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十大典型案例

徐州市劳动争议仲裁十大典型案例徐州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处理了许多典型的劳动争议案件,以下是其中的十个案例及其相关参考内容:案例1:王某劳动合同解除纠纷情况描述:王某与某公司签订了一份两年期限的劳动合同,但一年后公司解除了合同。
王某认为解除合同违法,要求补偿。
处理结果:仲裁机构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判断公司存在违法行为,判决公司需要支付王某一定的经济补偿金。
相关参考内容:根据中国的劳动合同法,雇主要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要经过合理的程序,并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
案例2:李某工资拖欠纠纷情况描述:李某向公司辞职后,公司未按时支付最后一个月的工资,李某要求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
处理结果:仲裁机构判决公司应该支付李某拖欠的工资,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相应的违约金。
相关参考内容:按照中国劳动法,雇主应按时支付员工工资,违反规定的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案例3:张某加班费支付纠纷情况描述:张某在某公司工作,经常加班,但公司拒绝支付加班费,引发纠纷。
处理结果:仲裁机构认为公司未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支付张某加班费,判决公司支付相应的加班费给张某。
相关参考内容:根据中国的劳动法,单位应该按照国家规定的加班费标准支付加班工作时间的报酬。
案例4:赵某工伤待遇纠纷情况描述:赵某在工作中受伤,要求公司支付工伤待遇。
但公司拒绝支付并解除了劳动合同。
处理结果:仲裁机构判决公司支付赵某工伤待遇,并认定公司违法解除了赵某的合同,要求支付相应的赔偿金。
相关参考内容:根据中国的工伤保险制度,单位应该为员工提供工伤保险,并按照规定支付工伤待遇。
案例5:杨某违法开除纠纷情况描述:杨某在公司工作期间因个人原因长期请假,公司决定解除其劳动合同。
处理结果:仲裁机构判决公司违法开除了杨某,要求支付相应的经济补偿金。
相关参考内容:根据中国的劳动法,单位应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能擅自开除员工。
案例6:马某工作性骚扰纠纷情况描述:马某在工作中遭受同事的工作性骚扰,要求公司采取措施保护其合法权益。
劳动争议案件要格外注意仲裁时效

某装 饰 材料 有 限公 司工作 , 双方 签订 书面 劳动
合 同 , 限 至 2 1 年 2月 1 期 01 8日。 0 0年 2月 5 21
仲 裁 结 果
仲 裁委 以 仲裁裁 决超 过一 年 仲裁时 效 为
由 , 回申请人 的 仲裁请求 。 驳
日, 告康兰 英 以家 中有事 为 由提 出辞职 , 原 双方
21 0 0年 l 0才返 京 , 来 到 了公 司要 求 继 续上 并
班 , 司不 予 准许 。 是 肖某 于 2 1 公 于 0 1年 1 1月
一 一 一 一
( 二 _)
案 情 回 放
5 日向公 司所 在 地 的 劳动 仲 裁 委 员 会 提 出 仲
裁 巾请 。
20 0 8年 2月 1 日 , 告 康 女 士 进 入 被 告 9 原
==. . = . 一
案例评析
根 据
一
案情回放
定 , 人 是 一 个 社 会 组 织 , 工 法 经 商 部 门核 准登 记 后 , 能 取得 法 方
《最 高 人 民 法 院
关 于 审 理 劳 动 争 议 案 件 适
郑某 于 19 9 9年 1 2月入 职 A 公 司 ,双 方 于 2 0 0 5年 4月
限 内 向 劳 动 争 议 仲 裁 委 员 会 提 出 仲 裁 中请 . 否 则 . 律 规 定 废 除 其 中请 仲 裁 权 利 的 一 种 时 效 法 制 度 劳 动 争 议 申请 仲 裁 的 时 效 期 间 为 一 年 。
部 门提 出举 报 ,劳动 监察 部 门 于 2 1 0 1年 3月 2 3日向其发 出限期 改正指 令 书 , 要求 被告 为员
正 式解 除劳 动关 系 。 在劳 动关 系存 续期 间公 司 未 缴纳社会 养 老保险金 。 2 1 年 2月 1 t 原告 康女 士 对被 告某 01 4 E, 装 饰 材 料有 限公 司 未 缴 纳社 保 金 向劳 动监 察
30个经典劳动争议仲裁案例

30个经典劳动争议仲裁案例(含解析)案例1 —不服调配,能否辞退?原告:王桂,男,35岁,某安装工程(国有性质)公司职工。
被告:某安装工程(国有性质)。
原告于2004年6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1996年,因我父身边无子女,被告照顾将我从其下属单位天津分公司调入父母居住地的被告下属单位机电厂工作,2002年3月又调至被告下属单位安装公司,但未安置工作。
2002年4月我曾申请调出,因未成,而于2004年4月又撤回申请,但未安排工作。
2003年12月3日,被告劳人部通知我到天津分公司工作,我即向劳人部讲明,父已离休,行走不便;母亲有病,没有照顾不行;孩子幼小,要求仍安排在被告在廊坊的下属单位工作。
依据国家劳人部劳人老(1983)34号文件第17条“离休干部身边无子女的,按照在职干部的规定,由当地人事、劳动部门负责调一名外地工作的子女到离休干部安置居住地工作”的规定,被告应将我安置在父母身边即廊坊工作。
但当时有关人员非让我去天津,否则辞退。
2003年12月14日,被告给我送来一份“辞退证明书”,将我辞退。
我不服,经申请仲裁,仲裁机构维持了被告的错误决定,故向法院起诉,要求依法撤销被告的辞退决定。
被告辩称:原告原在本公司的天津工程处工作,1996年为照顾解决原告的婚姻问题,将原告借调回当地。
2002年2月,由于原告不服从调动造成处分。
2002年4月4日,原告以孩子小、多病,不适应安装公司工作为理由,申请调出本公司,一年以后又申请撤回请调报告,并承诺服从安排,但仍不下工地工作。
本公司劳人部为此曾多次对原告劝导应服从公司安排,但原告均以其父是离休干部,身边无子女为理由拒绝。
据此,本公司于2003年12月3日对原告下达了调动通知,安排原告去天津分公司工作,但原告拒绝去天津分公司工作。
为此,本公司根据《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第三条第四款的规定,在征得本公司工会委员会的意见后,作出了辞退原告的决定。
请求法院维护企业的自主权。
2011年劳动仲裁十大案例

2011年劳动仲裁十大案例发布时间:2012-01-12 16:03:04 点击数:1732 次劳动仲裁免费受理以来,案件数量大幅攀升。
昨天,劳动仲裁部门公布今年十大案例。
其中,不签订劳动合同仍然是争议最多的问题,本报对此为市民进行一一解读。
不签劳动合同支付双倍工资案例:宋祁2010年8月到某外语培训学校任教,但该学校始终未与其签订劳动合同,2011年5月,宋祁以该学校不签订劳动合同、不缴纳社会保险费为由申请劳动仲裁,要求与该学校解除劳动关系,并要求该学校支付因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二倍工资以及经济补偿金共三万余元。
该案经审理,最终裁决支持了宋祁的全部仲裁请求。
点评:自2008年《劳动合同法》施行以来,规定应当自用工次月起签订劳动合同,否则将每月支付二倍工资。
《劳动合同法》至今已颁行三年多,但仍有很多企业对此规定置若罔闻,往往导致最终败诉。
在此劳动仲裁委提醒广大用人单位,一定要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切不可因小失大。
劳动合同终止补偿金须分段计算案例:刘伟江是市区某商场的仓库管理员,2011年9月30日,刘伟江与该商场的劳动合同到期届满。
因种种原因,该商场不愿与刘伟江续签劳动合同。
刘伟江于是要求商场按照其工作年限支付劳动合同终止的经济补偿金。
刘伟江是2004年2月30日进入该商场工作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劳动合同终止补偿金理应从2004年2月30日起算,按照自己每个月1500元的工资标准,遂提出了8个月共计12000元的补偿金要求。
但遭到单位拒绝,刘伟江无奈申请劳动仲裁。
劳动仲裁委经裁决,却仅支持了刘伟江4500元的经济补偿金。
点评:劳动合同终止的经济补偿金应从何时起计算,通常情况下是从劳动者到该用人单位参加工作时开始计算,按劳动者在该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
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
五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支付赔偿金案例:韩丽是市区某家纺用品店的女店员,2011年6月在得知其已怀孕三个多月的情况下,该家纺用品店将韩丽辞退。
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案例

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案例引言工资是员工劳动所得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工资支付问题也是劳动关系中最为敏感的话题之一。
正常情况下,雇主应该按时足额支付员工的工资。
然而,有时候雇主未能按时支付工资,给员工造成了经济上的困扰。
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员工可以通过仲裁程序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本文将以一个关于双倍工资的仲裁时效案例为例,介绍该案例的背景、争议点和解决方式,并提供一些建议给有类似问题的受害者。
背景在这个案例中,小明是一家私营公司的员工,根据劳动合同,他的月工资应该在每月15日之前支付。
然而,公司在过去几个月里一直未能按时支付工资,给小明造成了不小的经济困扰。
尽管小明多次与公司管理层沟通,请求解决工资支付问题,但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的进展。
争议点根据相关劳动法规定,如果雇主未能按时支付工资,员工有权要求支付未支付的工资,并可以要求雇主支付相应的赔偿,其中双倍工资是一种常见的赔偿方式。
小明认为公司迟延支付工资已经超过了法定的付款期限,而且该违规行为属于故意为之,因此他决定通过仲裁机构来解决这一争议。
解决方式小明选择了将争议提交给劳动仲裁委员会,该委员会负责处理劳动争议,并为双方提供公正的裁决。
在仲裁程序中,小明需要提供与工资支付相关的证据,如劳动合同、工资单、通讯记录等,以证明公司未能按时支付工资,并可以要求支付双倍工资的赔偿。
仲裁过程中,劳动仲裁委员会将邀请双方出席听证会,并充分听取双方的陈述和证据。
会议室内有专门的仲裁员负责主持,并确保整个过程公正、透明。
双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提供证人证言,以支持各自的观点。
在这个案例中,劳动仲裁委员会很可能会判决公司支付小明所要求的未支付工资,并支付相应的双倍工资赔偿。
此外,公司还可能面临其他形式的处罚,以确保其以后不再迟延支付工资。
建议对于遇到类似问题的员工,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1.及时与雇主沟通:如果发现工资支付问题,请及时与雇主进行沟通,并记录沟通过程。
保留好与雇主的通信记录,以备以后可能需要提供给仲裁委员会或法院作为证据。
十大经典劳动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一:劳动合同解除争议案【案情简介】张先生于2010年1月1日与某公司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三年。
2012年5月,张先生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但公司认为张先生违反了合同约定,要求其支付违约金。
张先生不服,遂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
【判决结果】劳动仲裁委员会认为,张先生在合同期限内提出辞职,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无需支付违约金。
公司败诉。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劳动合同解除的相关法律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此案例中,张先生在合同期限内依法提出辞职,公司无权要求其支付违约金。
二、案例二:加班费争议案【案情简介】李女士在某公司担任行政助理,每月加班时间为20小时。
李女士向公司提出要求支付加班费,但公司以公司制度规定加班费为每月100元为由拒绝支付。
【判决结果】劳动仲裁委员会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费。
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应支付李女士加班费。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加班费的计算标准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加班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加班费。
此案例中,公司未按照法律规定支付加班费,应承担法律责任。
三、案例三:工伤认定争议案【案情简介】王先生在某建筑公司工作期间,不慎从高处坠落受伤。
王先生向公司提出工伤认定申请,但公司认为王先生受伤并非在工作时间内,拒绝为其办理工伤认定。
【判决结果】劳动仲裁委员会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公司败诉。
【案例分析】此案涉及工伤认定的法律问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劳动法案例——精选推荐

P26案例北京某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在通过北京市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招聘活动中,聘用了王某为该公司的销售经理,王某毕业于北京某财经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持有该校的本科毕业证书和毕业文凭。
双方经过协商一致订立了劳动合同,约定劳动合同期限为2年,试用期1个月,试用期间工资为每月3000元,试用期结束后工资每月为3500元,按照公司的规定以销售金额享受提成奖金。
王某就职以后,凭借其出色的业务能力,使公司的销售金额大幅上升。
但是在合同履行了3个月后,公司发现王某的毕业证和毕业文凭均系伪造,于是通知王某解除劳动合同。
王某不服,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认为公司违反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支付解除合同的补偿金。
庭审中,王某认为,公司根据其工作经历聘用了他,实际的工作业绩已经证明了其能胜任这一工作。
虽然其毕业证书和文凭系伪造,但是,公司在招聘过程中负有核实责任和义务。
公司没有尽到核实的义务,其过错在公司,这并不影响劳动合同的效力,劳动合同当然有效。
公司认为,王某采用欺诈手段与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根据法律的规定属于当然无效,并不存在劳动合同解除支付补偿金的问题。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过审理后裁决:王某与该电器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王某要求公司支付劳动合同解除补偿金的请求没有法律依据,不予支持。
【案件分析】1、王某的行为构成欺诈所谓欺诈,是指故意欺瞒他人使其陷于错误的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之行为。
一个行为是否构成欺诈,必须符合以下四个要件:(1)欺诈人有欺诈的故意:欺诈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陈述是虚假的,并会导致对方陷入错误认识而希望或放纵这种结果的发生。
欺诈的故意包括两方面:①陈述虚假事实的故意;②诱使爱人陷入错误认识的故意。
(2)欺诈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是指欺诈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故意陈述错误事实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是构成欺诈行为的两个方面。
(3)被欺诈人因欺诈而陷入错误:所谓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有缺陷。
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第二批)

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第二批)文章属性•【公布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日期】2021.08.26•【分类】其他正文劳动人事争议典型案例(第二批)目录案例1.劳动者拒绝违法超时加班安排,用人单位能否解除劳动合同案例2.劳动者与用人单位订立放弃加班费协议,能否主张加班费案例3.用人单位未按规章制度履行加班审批手续,能否认定劳动者加班事实案例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实行包薪制,是否需要依法支付加班费案例5.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增加工作任务,劳动者是否有权拒绝案例6.处理加班费争议,如何分配举证责任案例7.劳动者超时加班发生工伤,用工单位、劳务派遣单位是否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案例8.用人单位以规章制度形式否认劳动者加班事实是否有效案例9.劳动者在离职文件上签字确认加班费已结清,是否有权请求支付欠付的加班费案例10.加班费的仲裁时效应当如何认定案例1.劳动者拒绝违法超时加班安排,用人单位能否解除劳动合同基本案情张某于2020年6月入职某快递公司,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约定试用期为3个月,试用期月工资为8000元,工作时间执行某快递公司规章制度相关规定。
某快递公司规章制度规定,工作时间为早9时至晚9时,每周工作6天。
2个月后,张某以工作时间严重超过法律规定上限为由拒绝超时加班安排,某快递公司即以张某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张某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简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申请人请求请求裁决某快递公司支付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8000元。
处理结果仲裁委员会裁决某快递公司支付张某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8000元(裁决为终局裁决)。
仲裁委员会将案件情况通报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某快递公司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形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
案例分析本案的争议焦点是张某拒绝违法超时加班安排,某快递公司能否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劳动仲裁案例

2009年1月快递公司以章静拒绝公司合理的人事安排为由,将章静开除。2009年8月南昌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下达仲裁裁决书,裁决快递公司应恢复章静的劳动关系并安排适当的工作;支付2008年6月12日至8月31日未签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2818元;支付加班工资共计6632元;支付拖欠工资报酬的经济补偿金1658元。章静不服仲裁到法院起诉,要求判令快递公司作出的除名决定无效、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支付拖欠及未足额给付的加班工资、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支付经济补偿金、补交各类保险、支付赔偿金,合计12万元。
周某为苏州市新区一家外资企业的员工。公司认为周某伙同其他4名同事肆意通过群发电子邮件,恶意诋毁其主管同仁的人格,故依据公司内部的奖惩管理办法,于2008年3月11日对周某作出重大违纪辞退处理。周某不服,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撤销公司的辞退公告并赔偿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等共计人民币13000元。
原告江益群从2007年7月起在被告赣州市章贡区天马设计有限公司工作,任副经理职务,每月工资1800元。天马公司一直未与江益群签订书面劳动合同。2008年6月,江益群与天马公司法定代表人宋晓斌及他人共同投资设立赣州市美博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江益群任公司总经理。2009年5月,经股东同意,江益群退出了美博公司的经营。
员工离职后,要求所服务的公司支付未与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期间的双倍工资及单方解除合同的经济赔偿金。4月27日,经过二级法院审理,江西省赣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劳动纠纷争议案件作出了终审判决,判令被告赣州市章贡区天马设计有限公司支付未与原告江益群
10个经典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例

10个经典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案例案例1: 不服调配,能否辞退?原告:王桂,男,35岁,某安装工程(国有性质)公司职工。
被告:某安装工程(国有性质)。
原告于2004年6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1996年,因我父身边无子女,被告照顾将我从其下属单位天津分公司调入父母居住地的被告下属单位机电厂工作,2002年3月又调至被告下属单位安装公司,但未安置工作。
2002年4月我曾申请调出,因未成,而于2004年4月又撤回申请,但未安排工作。
2003年12月3日,被告劳人部通知我到天津分公司工作,我即向劳人部讲明,父已离休,行走不便;母亲有病,没有照顾不行;孩子幼小,要求仍安排在被告在廊坊的下属单位工作。
依据国家劳人部劳人老(1983)34号文件第17条“离休干部身边无子女的,按照在职干部的规定,由当地人事、劳动部门负责调一名外地工作的子女到离休干部安置居住地工作”的规定,被告应将我安置在父母身边即廊坊工作。
但当时有关人员非让我去天津,否则辞退。
2003年12月14日,被告给我送来一份“辞退证明书”,将我辞退。
我不服,经申请仲裁,仲裁机构维持了被告的错误决定,故向法院起诉,要求依法撤销被告的辞退决定。
被告辩称:原告原在本公司的天津工程处工作,1996年为照顾解决原告的婚姻问题,将原告借调回当地。
2002年2月,由于原告不服从调动造成处分。
2002年4月4日,原告以孩子小、多病,不适应安装公司工作为理由,申请调出本公司,一年以后又申请撤回请调报告,并承诺服从安排,但仍不下工地工作。
本公司劳人部为此曾多次对原告劝导应服从公司安排,但原告均以其父是离休干部,身边无子女为理由拒绝。
据此,本公司于2003年12月3日对原告下达了调动通知,安排原告去天津分公司工作,但原告拒绝去天津分公司工作。
为此,本公司根据《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第三条第四款的规定,在征得本公司工会委员会的意见后,作出了辞退原告的决定。
请求法院维护企业的自主权。
30个经典劳动争议仲裁例子(含解析)-HR猫猫

案例1 —不服调配,能否辞退?原告:王桂,男,35岁,某安装工程(国有性质)公司职工。
被告:某安装工程(国有性质)。
原告于2004年6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称:1996年,因我父身边无子女,被告照顾将我从其下属单位天津分公司调入父母居住地的被告下属单位机电厂工作,2002年3月又调至被告下属单位安装公司,但未安置工作。
2002年4月我曾申请调出,因未成,而于2004年4月又撤回申请,但未安排工作。
2003年12月3日,被告劳人部通知我到天津分公司工作,我即向劳人部讲明,父已离休,行走不便;母亲有病,没有照顾不行;孩子幼小,要求仍安排在被告在廊坊的下属单位工作。
依据国家劳人部劳人老(1983)34号文件第17条“离休干部身边无子女的,按照在职干部的规定,由当地人事、劳动部门负责调一名外地工作的子女到离休干部安置居住地工作”的规定,被告应将我安置在父母身边即廊坊工作。
但当时有关人员非让我去天津,否则辞退。
2003年12月14日,被告给我送来一份“辞退证明书”,将我辞退。
我不服,经申请仲裁,仲裁机构维持了被告的错误决定,故向法院起诉,要求依法撤销被告的辞退决定。
被告辩称:原告原在本公司的天津工程处工作,1996年为照顾解决原告的婚姻问题,将原告借调回当地。
2002年2月,由于原告不服从调动造成处分。
2002年4月4日,原告以孩子小、多病,不适应安装公司工作为理由,申请调出本公司,一年以后又申请撤回请调报告,并承诺服从安排,但仍不下工地工作。
本公司劳人部为此曾多次对原告劝导应服从公司安排,但原告均以其父是离休干部,身边无子女为理由拒绝。
据此,本公司于2003年12月3日对原告下达了调动通知,安排原告去天津分公司工作,但原告拒绝去天津分公司工作。
为此,本公司根据《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第三条第四款的规定,在征得本公司工会委员会的意见后,作出了辞退原告的决定。
请求法院维护企业的自主权。
本期问题:该公司能否辞退王桂,理由是什么?程序上是否合法?专家点评本案所涉及的辞退,是指用人单位依法对违反劳动纪律,但又不够开除或除名条件的职工,实施的强行终止劳动关系的一种劳动纪律制度。
劳动仲裁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本案涉及一起因劳动争议引起的劳动仲裁案件。
申请人李某,男,35岁,原系某私营企业(以下简称“该公司”)的员工。
李某于2010年1月1日进入该公司工作,担任销售经理职位。
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合同期限为三年,自2010年1月1日起至2013年1月1日止。
合同中约定,李某的月工资为人民币10,000元,公司按月支付。
此外,合同中还约定了双方的劳动纪律、保密条款等。
2012年10月,李某因个人原因提出辞职,并向公司递交了书面辞职报告。
公司收到辞职报告后,认为李某的行为违反了公司规章制度,遂以李某违反劳动合同为由,拒绝支付其经济补偿金。
双方就此产生争议,李某遂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李某是否违反了公司规章制度?2. 公司是否有权拒绝支付李某经济补偿金?3. 劳动仲裁委员会应如何处理本案?三、案件分析1. 李某是否违反了公司规章制度根据李某提供的证据,其辞职前并未违反公司规章制度。
然而,公司认为李某在离职前一个月内未完成销售任务,违反了公司的销售管理规定。
公司提供的证据包括销售报表、销售业绩考核表等。
劳动仲裁委员会在审理过程中,对双方提供的证据进行了审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的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享有休息休假的权利,享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享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享有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享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享有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在本案中,李某享有选择职业的权利,其在离职前并未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因此,李某的行为并不构成违反公司规章制度。
2. 公司是否有权拒绝支付李某经济补偿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依照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仲裁时效抗辩案例

仲裁时效抗辩案例
以下是一个关于仲裁时效抗辩的案例:
王某于2019年1月1日入职某公司,双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2020年8月1日,王某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公司支付2019年2月1日至2020年7月31日未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差额。
在仲裁过程中,公司提出仲裁时效抗辩,主张王某申请仲裁的时间已超过仲裁时效。
根据《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
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本案中,王某应当于其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一年内申请仲裁,且仲裁时效计算时间也应逐月计算。
因此,公司主张王某的申请已超过仲裁时效。
仲裁委经审理认为,王某于2020年8月1日申请仲裁,已超过一年的仲裁时效期间,故对王某的请求不予支持。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具体情况可能会因案情不同而有所差异。
年休假劳动仲裁时效 上海 司法判例

年休假劳动仲裁时效上海司法判例标题:深度解析年休假劳动仲裁时效:基于上海的司法判例导语:在劳动法律领域,年休假的权益一直备受关注,而劳动仲裁作为解决劳动纠纷的一种常见方式,其时效性问题也备受争议。
本文将以上海市的司法判例为基础,通过深入探讨年休假劳动仲裁的时效问题,为读者全面解析相关法律规定,并分享笔者的观点和理解。
一、年休假劳动仲裁时效存在的问题1. 时效性问题引发的争议年休假劳动仲裁时效是工人与用人单位进行仲裁的最后期限,然而,其界定尚不明确,导致了不同解读和争议的产生。
这给劳动者维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 上海司法判例对年休假劳动仲裁时效的界定2.1. 二审判决案例上海市某劳动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一审判决案件,被申请复议后,由上海市某地区劳动仲裁委员会裁决作为二审判决。
裁决结果认定,年休假劳动仲裁申请的时效为1年。
2.2. 具体案例分析在该案例中,劳动者向劳动仲裁机构提出年休假劳动仲裁申请,晚于其劳动关系终止时间一年多,但按照二审判决的时效界定,仍在时效范围内。
二、年休假劳动仲裁时效的深度评估1. 法律规定的基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43条的规定,劳动者享有年休假的权益,但至今仍缺乏具体的时效规定。
上海市的司法判例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较为明确的时效界定。
2. 案例分析与评述根据上述的上海司法判例,我们可以看出年休假劳动仲裁时效并非仅以劳动关系终止时间为准,而是以劳动仲裁申请提交时间为准。
这样的界定可能会为劳动者提供更多的维权机会,但同时也需要引起相关方面的注意。
三、对年休假劳动仲裁时效的个人观点与理解笔者认为,年休假作为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其劳动仲裁时效应当明确界定。
在上述案例中,以劳动仲裁申请提交时间为准的界定更符合实际情况,能够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然而,同时也需要平衡相关利益关系,避免对用人单位造成过大的负担。
结语:通过综合分析上海的司法判例,我们对年休假劳动仲裁时效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劳动仲裁案例

劳动仲裁案例劳动仲裁案例分析时间:2009-11-28 00:41来源: 作者: 点击:821次周某为苏州市新区一家外资企业的员工。
公司认为周某伙同其他4名同事肆意通过群发电子邮件,恶意诋毁其主管同仁的人格,故依据公司内部的奖惩管理办法,于2008年3月11日对周某作出重大违纪辞退处理。
周某不服,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撤销公司的周某为苏州市新区一家外资企业的员工。
公司认为周某伙同其他4名同事肆意通过群发电子邮件,恶意诋毁其主管同仁的人格,故依据公司内部的奖惩管理办法,于2008年3月11日对周某作出重大违纪辞退处理。
周某不服,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撤销公司的辞退公告并赔偿经济补偿金、赔偿金等共计人民币13000元。
公司辩称,公司依法制定了符合规定之各项规章制度,其中当然包括公司的《员工奖惩管理办法》。
周某伙同他人肆意群发带有人身攻击、侮辱人格等词语的电子邮件,给公司部分同仁及其家属造成一定程度的精神损害,影响极坏,已严重违反公司之相关规章制度。
公司为严肃规章制度,以儆效尤,绝不允许再发生这种挑衅公司的行为,对周某作出了辞退的决定。
仲裁委经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第四条之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公司所提供的“规章制度”没有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没有经过民主程序讨论通过,公司的奖惩管理办法,无法律效力。
公司不能依照奖惩管理办法对周某作出违纪辞退处理,对周某请求撤销辞退公告,仲裁委予以支持。
因公司违法解除与周某的劳动合同,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八条、第八十七条的规定支付周某二倍的赔偿金。
周某请求的经济补偿金,因支付了赔偿金再支付经济补偿金无法律依据,仲裁委不予支持。
评析本案主要涉及的问题是公司内部的《员工奖惩管理办法》是否合法有效。
财务岗劳动仲裁案例分享

财务岗劳动仲裁案例分享
XX是某一家外资企业的员工,该企业经营效益一直不错,员工的工资及奖金均是按月发放的。
19XX年由于该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口数量剧减,企业的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员工的工资无法按月结清。
于是,经过企业领导与员工协商,该企业财务部以企业的名义向XX等员工出具欠条。
严某的欠条上写着:某外资企业欠XX19XX年4月份工资及奖金人民币一千五百元,于明年1月还清。
19XX年4月至12月,XX共收到这样的欠条9张。
19XX年1月,XX等拿着欠条向企业财务部领取现金,可是财务部只付给员工两个月的工资和奖金,XX等人不服,拿着“工资欠条”诉诸法院,法院以劳动争议未经仲裁为由不予受理。
企业领导对XX 等人说:“按照法律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只有60天,4至10月的工资已经超过申请仲裁的时效了,你们不要再告了,等公司经营情况好转就把工资补发给你们。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二者相同的主要法律特征。
1、二者都是规定关于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依法保护其权利、并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且二者的法律后果具有承接性,当事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首先丧失依法请求仲裁保护的权利,继而丧失依法请求审判机关司法保护的权利。最高人民法院法释(2001)4号《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对确已超过仲裁申请期限,又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的,依法驳回其诉讼请求。”2、二者行使权利的起算时间都是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3、二者都存在在特定情况下中止计算时效的规定。
2、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是根据劳动法律规范所规定的、劳动合同当事人认为其权利受到损害后,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的法定期间;是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依法保护其权利、并同时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的法律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生效前,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3条规定,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6个月内,以书面形式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超过前款规定的申请仲裁时效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在《劳动法》生效前,申请仲裁的时效是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的6个月以内。《劳动法》第82条规定,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提出仲裁要求的一方应当自劳动争议发生之日起60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可见,对于《劳动法》生效后申请仲裁的时效,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为60日。
(二)法律根据不同。
诉讼时效是民事法律关系当事人主张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请求期间,来自民法的基本法。而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来自于劳动法律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在劳动法律关系方面的纠纷,应首先适用劳动法律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因此,对申请劳动仲裁时效的运用,应以劳动法的相关规定为准。
(三)适用的范围和对象不一致。
三、劳动关系当事人要依法正确行使权利,有效地保护其正当利益不受损害。
由于劳动争议事件具有时效性强的特点,发生劳动争议后如不及时处理,会出现事过境迁、取证困难等不利因素,不利于劳动争议仲裁机关及审判机关合法及时的保护当事人的合法利益。因此,我国劳动法对劳动争议纠纷的处理原则是合法、公正、及时。可见及时的重要性。作为法律,对劳动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起着同等保护的作用。劳动合同当事人在建立劳动关系时,要对劳动法律规范进行了解,掌握好用于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法律武器,签订条款内容完备的劳动合同书。如发生劳动争议,应当及时按法律规定的渠道和方法去处理纠纷。这样才能是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水果忍者:)
(六)是否存在时效的中断是二者最为突出的区别。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看,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但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这就是民法上的诉讼时效中断法律制度。诉讼时效中断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两方面,一是当事人主张权利,另一方面是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诉讼时效中断的结果是诉讼时效重新计算。而且诉讼时效中断可能不只一次。
对于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而提起民事诉讼的期限问题:由于目前我国法律对劳动争议纠纷的处理一般采用先仲裁后诉讼的程序模式,即在当事人在对仲裁裁决不服时,根据《劳动法》第83条的规定,“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逾期仲裁裁决书则发生法律效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才发生诉讼时效的问题,而且此诉讼时效在“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逾期提起民事诉讼,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可以说这是目前我国最短的诉讼时效。
诉讼时效适用于广泛的民事纠纷的诉讼案件,是民事审判活动中应当考虑的一种期间;根据当事人是否在此期间主张其民事权利的事实,来考察该当事人的民事权利是否在法律保护的时间范围。如果当事人主张其民事权利时超过了法定的诉讼时效期间,则法律不再保护其权利,即当事人丧失胜诉权。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的应用范围是劳动法律关系,适用对象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是当事人之间因劳动关系发生争议时,当事人根据相关规定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裁决的法定期间;超过此期间,仲裁机构则不再受理,也 就失去了法律保护的基础。
事例:某企业根据政策对职工的工资进行调整,并将结果张榜公布。职工马某称其工资调整有误,多次上访要求更改其工资标准。在上访二年后申请了劳动争议仲裁,仲裁机关认为已超过申请仲裁的时效,不予受理。马某又提起民事诉讼。从时效上说,马某的请求能否得到法律的保护?有人认为,马某在其权利受到损害后,一直向有关部门主张权利,符合申诉时效中断和重新计算的情形,不超过法律规定的申诉时效,其权利应当得到法律的保护。
(四)二者的性质和期限不同。
诉讼时效是民事审判活动所适用的时效期间。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是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裁决的法定期间,属带有劳动行政性质的法律规范所适用的时效期间。
在期限上,诉讼时效又有普通时效和特殊时效之分,普通时效为两年。特殊时效方面,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36条规定情形的,诉讼时效为1年。因涉外货物买卖合同争议提起诉讼或仲裁的期限为4年。我国法律所规定的最长诉讼时效为20年。而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在《劳动法》生效前,国务院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23条所规定的期限是6个月;《劳动法》第82条所规定的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则是60日。即自《劳动法》生效以后的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为60日。因此,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与诉讼时效是不同法律性质的两种时效,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远比诉讼时效期间要短的多,不能混为一谈。
因时效制度是一项法律制度,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不能推定其存在。纵观我国目前的劳动法律法规,尚无关于申请劳动仲裁时效中断的规定。所以目前尚无申请劳动仲裁时效中断的法律制度,不能拿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套用于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问题。所以,劳动仲裁的申请期限,一般不会象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所产生的追溯期间那么长。由于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中止只是提出申请时间的顺延,不存在重新计算申请时效的问题,如无不可抗力因素,劳动仲裁的申请期限即使中止,也不可能延续较长时间甚至几年。
关于当事人所诉劳动关系中连续性侵害的时效问题,及当事人向有关部门上访能否成为申请劳动仲裁时效中止的原因的问题,根据劳动部办公厅《关于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第二十三条如何理解的复函》规定“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是劳动争议申诉时效的开始”。因此,对这类情况申请仲裁的时效亦应按此规定办理,而不应从连续性侵权行为终结之日或发生过程中计算。向有关部门上访、投诉不属于阻却当事人申请仲裁的客观事由,不能以上访、投诉为由而不申请仲裁裁决,更不能以上访、投诉行为代替申请仲裁的申请为时效中止的正当理由,故不能形成申请劳动仲裁时效的中止。当然,不可否认信访部门对争议的解决,在我国社会生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当事人习惯于按信访或其他渠道解决纠纷,但由于信访部门或其他部门的处理结果往往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法律效力,使有些当事人在行使保护自己权利的过程中不能直达目的,甚至丧失了法律救济的机会,教训是深刻的。
申请劳动仲裁时效的中止则与诉讼时效的中止的期限不完全相同。目前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是60日,中止只能在这60日内中止;法律也没有限定具体的中止期间。申请劳动仲裁时效的中止原因中,除存在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时效中止外,劳动部《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89条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从当事人提出申请之日起,仲裁申诉时效中止,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应当在30日内结束调解,即中止期间最多不得超过30日。结束调解之日起,当事人的申诉时效继续计算。调解超过30日的,申诉时效从30日之后的第一天继续计算。也就是说,因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所产生的中止期间最多为30日;此种情况下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应当在争议发生之日起的90日以内。
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持与上述事例中相同观点的人为数不少。甚至认为,劳动争议当事人上访的行为说明其一直在主张权利,出现了时效中断的法律事实。笔者认为,此观点犯了将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等同于诉讼时效的错误。因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不等于诉讼时效。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与诉讼时效的法律关系有相似之处,但区别是明显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五)二者的中止期限不同。
时效中止是法律所规定的,在时效进行中,因一定的法定事由而使权利人无法行使请求权,暂时停止计算时效的期间。虽然二者都存在因客观原因而中止的情形,但中止的期限却有不同之处。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章的规定看,诉讼时效的中止存在于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中止的原因是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从这些规定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诉讼时效的中止次数可以是多次的,中止的期间是不能预先确定的。中止时间的长短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二者不同的主要法律特征。
(一)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时效与诉讼时效是不同的法律概念。
1、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利的法律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章对诉讼时效的基本规定是:当事人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符合本法第136条规定情形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诉讼时效期间继续计算。诉讼时效因提起诉讼、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诉讼时效期间重新计算。但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法律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