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及材料
- - .徽州古建筑概述——建筑构造、构造与材料目录:建筑构造类型一、建筑构造混合式体系特征大木作二、建筑构造小木作瓦作室内材料三、建筑材料室外材料四、总结一、建筑构造:〔一〕、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假设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lǐn)。
檩(lǐn)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消耗木材较多,构造复杂。
而且这种构架根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大型、华美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lǐn),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fāng)承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fāng)和檩(lǐn)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
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三〕混合式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构造,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混合式构造体系特征:兼收抬梁式和穿斗式构造之长。
徽州祠堂,需要获得威严的气度和肃穆的气氛,以抬梁式为主,仅在山墙处施以穿斗式;宅第,那么仅在厅堂处用抬梁式,生活起居局部,尤其是楼层,用穿斗式。
适应性很强。
首先表现在对复杂地形和特殊功能的适应,如地势低洼处,常用木柱架空,过街楼因功能需要而架空。
浅谈徽派建筑的特色
艺超群的装潢艺匠水准。
砖雕运用嵌镶在门头、窗户,在硕大的小古青砖上镌刻着栩栩如生的花草、虫鱼、人、几何文案,富有修饰成果。
木雕在镌刻修饰徽派建筑内及其重要位置,其呈现在梁头上的线刻样式,平盘斗上的荷花墩,屏门隔断、窗子、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周边的望柱子等广泛运用。
种类普遍,多人、花鸟树木、山川等。
主题样式颇多,有民间俗事、神鬼传闻等生活情景。
匠人手艺技术种类之多,圆雕、浅浮雕、高浮雕透雕、有线刻和镂空雕等。
因其呈现形式和手艺技艺差异的构筑位置而差别。
石雕大多数运用在宗祠、牌楼、及宅邸的院落、池塘、影壁、抱鼓石、石狮等材料上。
形式大多是为祥瑞的龙风、白鹤、山川、
85
2021.03 |
建筑美学原理及应用
中外著名建筑
. 桃花源里人家[M]. 合肥
徽商的“贾而好儒”对徽派建筑的影响研究
浅析徽州传统民居的特色
(6)王顺中.徽派建筑马头墙的文化意蕴浅析[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5(03):33-35.作者简介
吴耀(1995—),男,中共党员,汉族,安徽省颍上,艺术硕士,环境艺术设计。
刘琼春,女,中共党员,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唐晔 ,男, 教授,中共党员,博士学位,吉林艺术学院。
86|CHINA HOUSING FACILITIES。
徽派典型建筑介绍
徽派典型建筑介绍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风格,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黄山、绩溪、歙县、徽州等地。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之一。
在徽派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物包括徽派民居、徽派庙宇、徽派园林等。
徽派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对称和平衡。
徽派建筑常常采用“三间两山”、“四边三间”等规则,建筑物呈现出严密的对称结构。
同时,徽派建筑的屋檐翘角、斗拱、雕花等装饰艺术也十分精湛,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
徽派建筑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也十分讲究,常常选用青砖、木材、瓦片等传统材料,这些材料不仅具有良好的建筑性能,还能为建筑增添古朴的韵味。
在建筑布局上,徽派建筑注重空间的利用和错落有致的布局,使人在建筑中游走时能够感受到空间的流动和变化。
徽派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徽派建筑常常建造在山水之间,利用自然地势和环境条件,使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映衬,呈现出一种和谐统一的美感。
徽派园林则更加注重园林规划和植物配置,通过假山、水池、假山等元素的搭配,营造出一种恬静宁谧的意境。
总的来说,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建筑师的高超技艺和审美追求,还展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环境的
敬畏和热爱。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亮点,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宝贵遗产。
安徽徽州民居结构形式
安徽徽州民居结构形式安徽徽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遗产。
民居建筑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与当地的文化传承、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本文将介绍安徽徽州民居的结构形式。
一、建筑风格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徽州民居以徽派建筑为主要风格。
徽派建筑以“三进四合院”为基础形式,强调结构对称、线条流畅、雕刻精美,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
徽派建筑在民居中的体现,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格,也融入了时代的发展。
二、建筑布局徽州民居的建筑布局一般分为三进和四进两种形式。
三进式建筑比较简单,通常由大门、前厅、后厅、庭院和厨房组成。
而四进式建筑则更为复杂,包括正房、厢房、后花园和厨房等多个部分,其中正房通常是主人居住的地方。
三、建筑材料徽州民居的建筑材料多为木、砖、石等,其中木材是最常用的材料。
民居的檐口、门窗等部分经常会镶嵌着精美的木雕,以突显其艺术价值。
四、建筑装饰徽州民居在建筑装饰方面也有独特的风格。
墙面装饰多以壁画、彩画等形式呈现,色彩鲜艳、寓意深刻。
民居的门窗、梁柱等部分也会精心雕琢,体现了徽州人对于建筑美学的追求。
五、建筑功能徽州民居的建筑功能多样。
除了居住之外,还包括商业、文化、宗教等方面。
例如,民居中的庭院可以用来养花种草,也可以作为商业活动的场所。
同时,民居中还常常设有神龛和祭台,以示对宗教信仰的尊重。
六、建筑保护徽州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也是当地政府和民众关注的重点。
近年来,徽州民居的保护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包括对建筑结构和装饰的修缮、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等方面。
安徽徽州民居的结构形式不仅是当地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其建筑风格、建筑布局、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建筑功能和建筑保护等方面的介绍,可以更好地了解徽派建筑的特点和徽州民居的独特魅力。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
徽州建筑调研报告标题:徽州建筑调研报告引言:徽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历史价值。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徽州建筑的特点、保护现状及挑战,并探讨其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
一、徽州建筑特点:徽州建筑以明清时期徽州地区的民居为主,其特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 建筑结构独特:徽派建筑注重布局对称、五进院落,多为单进四合院,器物的常用材料是青砖、灰瓦和木材。
房屋采用木石结构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房屋坚固耐用,并能有效抵御火灾的侵袭。
2. 装饰精美:徽派建筑装饰独特,以雕刻为主。
门、窗、梁、柱、檐等都精细雕刻,花纹繁复而精巧,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 空间布局合理:徽派建筑强调空间的使用与私密性。
有前后大院的分割,分为内外两个区域,每个区域有各自的功能,如前院用作迎宾和商业活动,后院用作居住和家庭祭祀。
二、保护现状及挑战: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受到了国家级和省级的保护。
然而,仍然面临以下挑战:1. 建筑物老化:受到环境自然腐蚀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影响,徽派建筑中许多建筑物已有几百年历史,损坏严重且亟待修复。
2. 土地利用与开发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徽州地区城市化建设的需要,导致了对徽派建筑修复、拆迁以及新建等问题的思考和权衡。
3. 传统手工艺人才匮乏:徽州建筑的修复和保护需要大量的传统手工艺人员,但这一人才队伍正逐渐消失,难以传承。
三、对现代建筑发展的启示:徽派建筑的特点和精髓对现代建筑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1. 尊重传统:现代建筑可以从徽派建筑中吸取灵感,保持传统建筑的形式和风格,注重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2. 结合当地特色和需求:徽派建筑充分发挥了当地环境的特色,也满足了人们对于居住和生活的需求,现代建筑应结合当地的文化和地理环境,实现与当地的和谐共存。
3. 传承与创新:徽派建筑通过创新传统手工艺,实现了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现代建筑应注重创新,同时传承和尊重传统建筑文化。
徽州民居建筑特点研究
徽州民居建筑特点研究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古代道县,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孕育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
徽州民居建筑的特点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篇文章将探讨徽州民居建筑的特点,包括建筑风格、空间布局和建筑材料等方面。
建筑风格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体现在它的屋顶与墙体。
它的屋顶通常是由两条坡走向的,这种形式叫做悬山式屋顶。
悬山式屋顶在古代中国的建筑中是很少见的,但在徽州却是常见的。
徽州民居的墙体采用干挂砖墙面,这种方式通常是先在砖墙上打上一层石灰,然后再用砖头覆盖整个墙面。
这样的设计可以防止潮气侵入房间内部。
空间布局徽州民居的空间布局采用了排屋的建筑形式。
这种方式将多个房间连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庭院空间。
在徽州的民居中,庭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空间。
庭院通常会有半封闭的设计,这样可以保护住户的隐私。
徽州民居的庭院设计也体现了徽州建筑的精髓。
庭院中通常有一些石灵墙和水池,还有一些长凳和椅子,这些都能增加庭院的美观和生活的舒适度。
建筑材料徽州民居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了木结构和石材。
在庭院中,有一些非常漂亮的石灵墙,这些也是徽州历史建筑中的代表性建筑材料之一。
另外徽州民居的木结构也非常漂亮,却也非常实用。
徽州建筑材料的选择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些特点,比如说耐用性、保温性和防震性等等。
这些特点为徽州的民居带来了长期的使用价值,同时也为之后的建筑者提供了很好的建筑样本。
结论徽州民居的建筑特点体现了历史文化的独特性和对生活的保护。
无论是建筑风格、空间布局或者建筑材料,都充分体现了徽州人的智慧和理念。
我们应该珍惜这些独特的建筑,在今后的生活中好好享受他们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和价值。
微州府四级民居材料
微州府四级民居材料
徽州古民居建筑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建筑材料主要是砖、石、木,建筑构造是以堂屋为中心,坐北朝南,注重内采光,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
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
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徽派建筑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徽州古建筑概述——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精品文档,超值下载目录:建筑结构类型一、建筑结构混合式体系特征大木作二、建筑构造小木作瓦作室内材料三、建筑材料室外材料四、总结一、建筑结构:(一)、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lǐn)。
檩(lǐn)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
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lǐn),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fāng)承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fāng)和檩(lǐn)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
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三)混合式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混合式结构体系特征:兼收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之长。
徽州祠堂,需要获得威严的气度和肃穆的氛围,以抬梁式为主,仅在山墙处施以穿斗式;宅第,则仅在厅堂处用抬梁式,生活起居部分,尤其是楼层,用穿斗式。
适应性很强。
首先表现在对复杂地形和特殊功能的适应,如地势低洼处,常用木柱架空,过街楼因功能需要而架空。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word精品
徽州古建筑概述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建筑结构类型混合式体系特征大木作小木作 瓦作室内材料二、建筑材料室外材料四、总结目录:一、建筑结构】、建筑构造亠、建筑结构:(一)、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l in)。
檩(I in)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
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济瓜柱下金擦五采莘檐才方檐柱清代七樣硬山大木小式(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lin),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feng)承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fmg)和檩(lin)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
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三)混合式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 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俞氏宗祠剖面需要获得威严的气度和肃穆的氛围,以抬梁式为主 >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剖面仅在厅堂处用抬梁式,生活起居部分,尤其是楼混合式结构体系特征:兼收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之长。
徽州祠堂,需要获得威严的气度和肃穆的氛围,以抬梁式为主,仅在山墙处施以穿斗式;宅第,则仅在厅堂处用抬梁式,生活起居部分,尤其是楼层,用穿斗式。
徽州民居建筑
硬山 屋顶 防火 防盗
3.3 构造特色:门楼
八字门楼
牌楼式
门 罩 式
3.4 构造特色:“三雕”
黟县卢村 志诚堂 木雕
黟县宏村 承志堂 木雕
婺源晓起村 进士第、礼耕第 砖雕
4 小结
人口迁徙带来了中原文化和北方四合院的 建造模式,经过吸收干栏建筑的优点,在这
里造出了适应徽州自然环境的民居形式。徽
商的崛起带了徽州建筑的繁荣,徽州建筑也 反应了徽商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趣味。
欢迎来徽州!
2.1 建筑布局
北方四合院
南方干栏建筑
徽州民居建筑布局
2.2 结构特征
抬 梁 式
穿 枋 式
两 者 混 合 的 徽 州 民 居
3.1 构造特色:天井
环境:夏热冬冷高湿度 控制阳光,牺牲 光照减少得热 促进通风
四水归堂
象征四方之财源 源不断汇集而来
3.2 构造特色:马头墙
鹊 尾 式 印 斗 式
目录
1.1 徽州在哪
现在的黄山市(歙县、 黟县、休宁县、祁门 县)和北部的绩溪县、 南部的婺源县 北宋徽宗镇压方腊起义 后,改歙州名为徽州 高山环绕,水路方便
1.2 民居形成
两晋时期,因“永嘉之乱”,中原出仕为官而迁入者居多; 唐末“黄巢之乱”,中原衣冠避地于此; 宋代“靖康南渡”,整个国家经济重心南移。 徽州林木丰富、茶叶也很出名,经营这两样的徽州商人开始崭露头角 明中叶,徽商在盐、茶、木、质铺四行业上积累了大量财富
徽州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
徽州古建筑概述——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精品文档,超值下载目录:建筑结构类型一、建筑结构混合式体系特征大木作二、建筑构造小木作瓦作室内材料三、建筑材料室外材料四、总结一、建筑结构:(一)、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lǐn)。
檩(lǐn)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
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lǐn),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fāng)承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fāng)和檩(lǐn)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
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三)混合式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混合式结构体系特征:兼收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之长。
徽州祠堂,需要获得威严的气度和肃穆的氛围,以抬梁式为主,仅在山墙处施以穿斗式;宅第,则仅在厅堂处用抬梁式,生活起居部分,尤其是楼层,用穿斗式。
适应性很强。
首先表现在对复杂地形和特殊功能的适应,如地势低洼处,常用木柱架空,过街楼因功能需要而架空。
徽州建筑常识
徽州建筑常识徽州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徽州地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徽州建筑以其雄奇壮丽、精巧典雅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些徽州建筑的常识。
一、徽州建筑的特点1. 建筑结构:徽州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榫卯结构,减少了使用钉子的数量,使建筑更稳固。
檐角上翘,屋脊翘起,形成了独特的飞檐翘角和揭山盖丘的造型。
2. 建筑材料:徽州建筑常用的材料有木材、砖瓦、青石等。
其中,徽派建筑常用的木材是雪松木,因其质地坚硬、耐腐蚀而被广泛使用。
3. 建筑布局:徽派建筑注重空间布局的对称和谐,一般以三进为主,前进为门厅,中进为正厅,后进为后厅。
建筑整体呈“回”字形或“品”字形,形成了宽敞的庭院和多个天井。
4. 装饰艺术:徽派建筑注重装饰的精细和繁复,常见的装饰元素有雕刻、彩绘、壁画等。
徽派建筑的门窗、斗拱、楼梯等处处可见精美的木雕和石雕。
二、徽州建筑的分类1. 客家楼:客家楼是徽派建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徽派建筑与客家民居建筑相结合的产物。
客家楼通常为多层楼阁式建筑,外观庄严典雅,内部布局合理,起到了居住、防御和社交活动的功能。
2. 四合院:四合院是徽州地区常见的民居建筑。
它以四面围合的庭院为中心,四周是厅堂和房间。
四合院的布局严谨合理,空间利用率高,同时也方便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3. 古民居:徽派建筑中的古民居是徽派建筑的代表,也是徽州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之一。
古民居通常由前厅、中堂和后厅组成,整体布局规整,建筑材料讲究,装饰精美。
三、徽州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瑰宝,需要得到保护与传承。
以下是一些保护与传承的措施:1. 法律保护:加强对徽派建筑的法律保护,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对徽派建筑的保护责任和措施。
2. 维修保养:定期对徽派建筑进行维修保养,修复破损的部分,保持建筑的原貌和风格。
3. 传承与教育:加强对徽派建筑的传统技艺的传承与教育,培养更多的传统建筑工匠和专业人才,保证技艺的传承。
徽派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
徽派建筑风格与文化特色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种流派,其代表着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髓。
徽派建筑风格源于安徽省黄山市和宣城市,传承了安徽古建筑的特点,融合了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建筑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构造艺术和美学特征,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著名的一种风格,并在建筑、园林、绘画、雕刻和装饰等领域中,均留下了很多杰出的代表作品。
一、徽派建筑的构造特色1、木结构,严谨整齐。
徽派建筑的柱子和梁架常采用松、柞、榉、桧等名贵木材,木材经过几十年以上的饱和浸泡,工匠们再将其按照特定的尺度严格进行打磨,在使用上非常择优。
2、重视四合院。
徽派建筑的传承者始终致力于传承四合院的建造和使用,这是中华民族传统建筑的重要遗产。
四合院通常采用“东、南、西、北”四面围墙、四面楼房、中央天井的布局形式,具备了通风、透光、隐蔽等优良特性。
3、崇尚做工的精益求精。
徽派建筑的建造中,工匠们极为重视建造的过程,追求每个雕刻、每个彩绘、每个窗棂的精益求精,令人叹为观止。
徽派建筑的建造过程和艺术表现,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精益求精的精神。
4、室内分隔方法独特,通常采用三间式、四间式和五间式的布局方式。
室内装饰品多种多样,不仅可以彩绘以增色,还可以在室内安装屏风、纱帐等物品,增强生活的舒适性。
二、徽派建筑的文化特色1、强调“讲究富贵”。
徽派建筑的房屋尤为注重富贵的体现,每一种镶嵌、彩绘、雕刻的构造都是为了彰显主人家的财富和身份地位。
2、讲究“五子登科(指五代时期的最高科举,五个儿子都考取进士)”。
徽派文化的特征之一是尊重文化和教育,常在建筑、装饰、器物等方面表现。
徽派建筑中经常出现的士人院、养学堂、堂楼等,表达了对学问和文化的崇尚。
3、重视整体规划。
徽派建筑的规划是非常重要的,从社会利益和全局利益出发。
为了在社会关系、修建位置、道路庭院、建筑材料等方面体现出徽州文化的重要精神,徽州人对规划非常重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徽州本土建筑材料对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影响
徽州本土建筑材料对徽州古民居建筑的影响摘要:徽派建筑的产生与发展与徽州当地盛产的建筑材料,当地人文文化脉络,以及当地地理气候条件有这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文就徽州当地盛产的木,石,砖,等建筑材料对于徽派建筑的空间、形式、建筑艺术,以及建筑的防灾方面的影响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本土建筑材料;徽派建筑;建筑造型;空间形式;艺术成就;建筑防灾徽州概况:徽州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古称新安,统“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除婺源在近代划归江西省以外,其余皆在安徽省境内。
现在的徽州有黄山市、岩寺区、太平区、歙县、休宁、祁门。
徽州地区多丘陵、山地。
盛产木、石、砖材,其在建筑、艺术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格。
而徽州本土建筑材料在徽派建筑的发展与传承中充当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促进了徽派建筑风格的形成与延续。
下面就徽州当地盛产的木,石,砖,等建筑材料对于徽派建筑的空间、形式、建筑艺术,以及建筑的防灾方面的影响进行简单的论述。
徽州地区建筑多用木,石材的原因分析:从建筑目的的方面来分析:徽州的主流建筑是为现世的人栖居、游赏而建造的,而着眼于现世的徽派建筑,采用了接近人体比例、尺度的原生态木石材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这就有区别于西方庙宇祭祀建筑为追求永恒与崇拜的建筑目而对应的的超尺度建筑材料,使用本土材料的徽派建筑显得更人性化,更契合徽州劳动人民的意愿。
在文化取向方面:古徽州人讲求阴阳五行。
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只有土与木被徽州人认为是最适合建造房屋的,因此,徽派建筑的基本材料是“土木”,用“土”打地基,以“木”做框架。
从徽州盛产木石材料的结构特性来看:徽州地区多为山地、丘陵。
盛产木石材。
其木材大致可分为针叶树木和阔叶树木两大类。
其中针叶树木所产的木材高而挺,纹理顺直,表观密度和膨胀变形小,耐腐蚀性好,强度高。
在建筑中是用于承重构件、门窗、地面和装饰工程的良好材料。
而阔叶树木树干通直部分较短,材质较硬。
徽派建筑设计分析
徽派建筑设计分析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的一种独特的分支,以安徽省徽州地区为代表,以其古朴、精致、丰富的木雕和石雕装饰而闻名。
徽派建筑设计融合了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体现了古代中国对建筑艺术的高度追求和精湛技艺。
以下将从结构、布局和装饰等方面对徽派建筑的设计进行分析。
徽派建筑的设计注重结构的稳固和舒适性。
徽派建筑的主体结构多采用木结构,具有较高的抗震性能。
建筑物的地基常常选用混凝土做为地基基础,增加建筑物的稳固性。
墙体则选用土坯墙或者砖木构造,其中土坯墙使用黄土砌筑,对人体有益健康。
屋顶通常采用歇山瓦或者葫芦瓦作为覆盖材料,以抵御雨雪侵袭并保持室内温度。
徽派建筑的布局注重空间的合理分配和功能的实用性。
徽派建筑一般采用“三重天门、四进庭院”的布局形式,因此具有较高的私密性和层次感。
入口处设有门楼和花园,过了门楼便是天井,再进入就是内庭院。
徽派建筑的庭院布局有利于封闭个人和家庭空间,也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室内的布局则注重主次分明,通常以客厅和卧室为中心,便于生活和休息。
徽派建筑的装饰注重细节和精美,以木雕、石雕和瓷砖装饰为主。
徽派建筑的木雕多用于门窗、梁柱和楼梯等位置,形式多样,花纹繁复,代表着主人家的身份和财富。
徽派建筑的石雕则多用于台阶、墙壁和庭院的装饰,通常以龙凤、花鸟和人物雕塑为主题,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此外,徽派建筑的瓷砖装饰也非常重要,常用于墙面和地面的铺装,具有独特的花纹和色彩。
总结来说,徽派建筑的设计具有结构稳固、布局合理和装饰精美的特点。
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建筑技术的高度成就,还体现了其对生活舒适性的关注。
徽派建筑的独特风格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对于今天的建筑设计师来说,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和学习对象。
徽州古建民居结构特点
四、关于木构架的变化
徽州古民居木构架是独立的,墙 不是砌在穿枋柱中而离开木构架 四面约有一市尺,柱仿内以木板 壁围合作为内室墙壁,构架与墙 以铁件连接, 实际上墙与木结构 间有一个空气隔层。 当外面火灾时砖墙烤红也不会殃 及室内。墙上留的洞窗均有一块 方砖可以沿滑槽封住洞口以防火 焰伸人室内。 一系列的防火措施均能有效地上 火灾。使古建筑得以大量保存下 来。
徽州古建民居结构特点
一、平面布局的特殊性 二、空间与结构的形成 三、徽派空间装饰构件 四、关于木构架的变化
一、平面布局的特殊性
从明代官方便有等级营建制度, 庶民庐舍定制不过三间五架, 不 许用斗拱饰彩色。 平面布局以中轴对称布置,围绕 天井形成许多小空间。平面布局 很灵活,随地形而扩展, 厨房一般 在后进之侧面或防火巷间隔。 从平面布局防火分隔分析,引出 马头墙的形成并非纯粹装饰性, 也具有它的功能性:可以应村落 房屋密集防火、防风之需,在相 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 隔断火源的作用。
二、空间与结构的形成
共享空间——天井的引入,四水归堂 天井具有通风、采光、排水、遮阳、交通等多项功能。 肥水不外流,反映了徽州人单门独户,一心聚财的灰暗心理。 亲近自然、融于自然、顺应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由于房屋度较大,室内空间较高,为营造宜人的尺度,降低室内 高度,增强室内保温性能以及防潮而采用了双层屋顶结构。
四、关于木构架的变化
明代早期的徽州民居。人们生活在楼上, 主要木雕在梁架、斗拱、 丁头拱、雀替、平盘头及栏杆上,楼上尺寸比楼下高, 屋架有采 用上三下五的做法, 楼上堂屋用抬梁式构造三开间,楼下五开间, 楼上柱不到底而落在穿枋上。挑檐做法在檐柱外再挑人八角小 柱, 上部有插拱一跳或两跳以承托檐凛, 但这种构造年久变形均使 檐口下垂。 清代民居比明代则有所革新, 挑檐檩改用撑拱式,在力学上比明 代合理。明代屋面均使用澈明造手法无平顶的住宅, 清代人们改 革了, 主要居室在楼下, 有地板、有护壁, 楼面构成了平顶, 改善了 居住条件。木构架全彩穿仿式比明代的结构稳定, 而房屋改为底 层高楼层低, 楼上一般只作储藏之用。这种构架的变化是符合人 们生活功能的, 这种改善是实践的结品。功能上内部在变, 构造在 变, 人的居住条件在改善。随着时间的推移, 技术的进步, 古代建 筑在演变之中但其演变只是更符合人们的生活功能的需求。
徽派建筑汇报
2.6.2砖雕
砖雕一般都是在民宅旳门罩、门楼以及官邸、祠庙旳八字墙上。民宅
旳门罩在大门上方,犹如商店旳门面。 砖雕所使用旳材料是特制旳质地细腻旳水磨青砖。 因为青砖质地比较 松脆,所以刻得深切粗矿,且有诸多层,有些砖雕中旳门窗还能开启。 门罩上旳砖雕一般上半部刻得深,下半部刻得浅,巧妙地利用了光线旳 投影而使得画面凹凸感增强。
来分, 有木雕、砖雕、石雕、竹雕四种。因为竹雕范围有限且流
传精品不多,后人仅此前三项并称为“徽州三雕”。 徽州雕刻主要用于民居、泛用于徽州风格旳门楼、门套祠堂、庙宇、 园林以及古典家具旳装饰。砖雕广、门嵋、屋檐、屋顶等处,它是明清 以来徽派建筑艺术旳主要构成部分
《浅析皖南民居中旳“三雕” 艺术》艾永生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艺术系
1.4精神意识条件
徽州自古被誉为“东南邹鲁”、“程朱阔里”,这是因为自南宋后来,
理学成为统治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旳理论,而理学大师程颐、程颖和朱
熹旳祖籍都在徽州。所以,徽州人尤其推崇朱子,以朱子家礼等理论来 管理家族和社会。
朱子笃信风水之说,恰好与徽州人旳老式习惯相吻合,这么一来在风水 理论指导下旳精神意识对徽派建筑艺术和风格旳形成有着很大旳影
在自然地理环境旳封闭性与家族血缘伦理封闭性旳双重作用下,徽州
呈现出明显旳宗法社会形态特点, 时至今日,不少古村落依然古风依
旧聚族而居,不杂他姓。
宗族旳关键体现是宗祠,在人们旳日常生活中有着主要旳意念场或称
心理场作用,徽州村落建筑基本都以宗祠为物质中心和心理中心展开布 局,形成聚合状旳村落组团空间。
老式风水理论中旳基本格局
在封建社会里,许多人旳官本位思想极为浓重,把步入仕途,当官作老 爷视为理想。据说当初承志堂旳主人汪定贵经商发财后,就曾花钱买了 一种五品同知,旳官衔。而在他营造承志堂时,请人在前厅横梁上雕刻 体现众官员弹琴、下棋、读书、作画、宴乐场景旳《宴官图》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州古建筑概述——建筑结构、构造与材料目录:建筑结构类型一、建筑结构混合式体系特征大木作二、建筑构造小木作瓦作室内材料三、建筑材料室外材料四、总结(注:建议大家用WPS文字软件打开,否则图片会错位)一、建筑结构:(一)、抬梁式构架抬梁式构架是在台基上立柱,柱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梁,梁上立短小的矮柱,矮柱上再架短一些的梁,如此叠置若干层,后在最上层架上立脊瓜柱,这就是一组梁架。
在相邻两组梁架之间,通过枋把两组梁架组合起来。
每层梁的两端上面,垂直于梁架方向放置檩。
檩不仅加强了梁架间水平方向的联系,构成稳固的组合构架,而且承受上部屋顶荷载。
抬梁式可使室内柱子较少甚至是无柱,内部有较大的使用空间,同时还可以形成美观的造型和宏伟的气势。
但是,抬梁式构架用料较大,耗费木材较多,结构复杂。
而且这种构架基本上不采用三角形这种最稳定的构件组合形式,所以稳定性较差。
大型、富丽的住宅,用抬梁式梁架。
(二)、穿斗式构架穿斗式构架是由柱距较密,直径较细的落地柱(或与不落地的短柱相间布置)直接承檩,在柱与柱之间沿房屋进深方向不设架空的梁,而是用一种叫做“穿”的枋木,把柱子组成排架,并用挑枋承托挑檐。
排架与排架之间用牵子、斗枋和檩作横向连接。
这种构架因使用较细小的木料,所以节省木材;因柱距较密,所以作为山墙,抗风性能好。
但是,柱距较密,使室内空间局促。
小型住宅多使用穿斗式梁架,或者是局部使用双步梁架。
抬梁式穿斗式混合式(三)混合式徽州建筑多采用抬梁穿斗混合式结构,即在中部厅堂使用抬梁式构架,以扩大室内空间;在两端山墙,使用穿斗式构架,以提高抗风性能。
混合式结构体系特征:1、兼收抬梁式和穿斗式结构之长。
徽州祠堂,需要获得威严的气度和肃穆的氛围,以抬梁式为主,仅在山墙处施以穿斗式;宅第,则仅在厅堂处用抬梁式,生活起居部分,尤其是楼层,用穿斗式。
2、适应性很强。
首先表现在对复杂地形和特殊功能的适应,如地势低洼处,常用木柱架空,过街楼因功能需要而架空。
其次是对不规则建筑平面的适应,这主要得益于穿斗式。
最后,还体现在上下层结构的相对独立。
徽州宅第的楼上和楼下分间不一致时,就会导致楼上分间立柱点下层无柱支撑,而立于梁上。
这种结构能够允许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下层梁柱的硕材保证了足够的强度和刚度。
3、遵循斗拱制度。
由于两种结构体系都分别用到了斗拱,所以在徽州木构中,既有抬梁式惯用的成组的斗拱,又有穿斗式使用的撑拱和插拱。
二、建筑构造:(一)大木作(在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中,一切骨干木构件均称为大木):1、柱、柱础和櫍按柱的外形分有直柱、梭柱之别。
直柱即无卷杀的柱,梭柱是将柱卷杀成梭形,来源于宋代,明代徽州建筑保留了梭柱。
明代外墙柱子多与外墙脱离,清代边柱角柱半嵌入外墙内。
柱子的高细比约在1:9到1:10,两端略细,中间略粗。
为使柱子外轮廓线挺拔、优美、富有张力,宋《营造法式》中规定,在柱头以下1∕3柱高处做成弧形,每1∕9柱高收进1分,1∕3柱高共收进3分,加上柱肩处收1分,实收进4分,使柱子外形称为梭柱,这种做法叫做“卷杀”。
有的在柱子下段也有卷杀。
柱础是柱脚下面垫的一块石头,用以保护柱脚。
柱础有各种形式,花式丰富。
简单的仅用方形石块,大型住宅用圆形和八角形础石。
复杂的也有由基座、础身。
盆唇三部分组合而成,并可雕上多种花纹和图案,花式则是越到清末越繁复。
櫍是一块圆木板,垫在柱脚之下,柱础之上。
櫍的木纹一般与柱身的木纹方向成正交,有利于防阻水分上升。
柱与柱础间通过摩擦阻力固定,因此当櫍开始腐朽时,可以更换,可使柱身不受影响,不致“感染”而腐朽。
后来清代取消了櫍,通常是在柱脚下打一小孔洞来排除湿气。
2、枋、雀替梁栿加工成月梁,还将阑额等额枋加工成月梁状,月梁的形式几乎在任何一座徽州建筑中都随处可见,十分盛行。
明中叶前,月梁状额枋下刻一新月形长弧线,俗称“剥腮线”,后逐步变短变圆,清代蜕变为圆,也可以由此作为推断建筑年代的佐证。
雀替,指置于梁枋下与柱相距离,也有用在柱间的落挂下,则是纯装饰性的。
一般认为,雀替就是宋《营造法式》中的绰幕枋。
也有学者认为,它是由丁头拱演变而来的,后面将详述。
替木,设置于栌斗或令拱斗口上(也有直接设在柱头上的),与枋平行,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即增加了构件连接的强度,又可缩短构件跨距。
明代徽州建筑的令拱上多使用替木承托梁枋。
3、梁架徽州建筑的梁架多为彻上露明造,匠师在适当装饰的原则下,把结构与美观融为一体,下面则要论述:(1)蜀柱,为梁上矮柱,又称侏儒柱,用于垫高,使构件达到所需高度。
当其自身的高度小于其宽度时,清代称之为柁墩,宋代木构一般无此构件。
明清徽州木构中,常于蜀柱之下垫一柁墩,并常雕饰成仰莲状,当不用柁墩时,蜀柱下端多收杀成鹰嘴形式,称鹰嘴。
(2)叉手,宋代建筑各榑都用斜杆支撑固定,一般雕刻成奔浪、卷云状,其中支撑脊榑的人字形斜杆称为叉手,其余为托脚。
驼峰,驼峰系用在各梁架之间配合斗拱承托梁栿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常雕刻成奔浪、卷云状。
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
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
4、斗拱徽州木构中斗拱残存的唐宋做法,有舒桂林宅中唐氏斗拱、司谏第前廊上昂斗拱等孤例,也多见于各类斜拱。
斜拱始见于辽代建筑,金代使用最多,以后骤然减少,但在徽州明清建筑中,斜拱的使用率并不亚于普通斗拱。
斜拱即指除具有普通斗拱的华拱和昂外,于45度线上另加拱的斗拱。
徽州斜拱分为三类:a.仅在最后一跳加斜拱;b..斜拱安于斜拱上;c.斜拱安在交互拱上。
另外,部分明代古民居有斗栱,清代古民居无斗栱。
徽州建筑斗拱的地域特征:(1)斗拱雕镌化。
明代从官吏到庶民的宅第,都有严格规定,不许庶民用斗拱施色彩,因此徽州建筑常将斗拱加以雕镌来获取突破,但也仅限于局部构件。
(2)斗拱组织网络。
它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斗拱,由斗拱重复构成,是斗拱的特殊形态,其装饰效果主要取决于组织网络的秩序,通常用于建筑物的重点部位,如祠堂和戏楼的檐部、藻井等。
其形态主要有:丁头拱网络、藻井斗拱、如意斗拱,其中藻井斗拱只用于室内藻井,无结构作用,如意斗拱是由45度斜拱组织而成。
(3)丁头拱向雀替的演变a.丁头拱,即单层插拱,因形如丁字得名b.丁头拱端部微翘,或做成卷云状,丁头拱基本形态不变c.丁头拱尾部卷云伸长并向拱心旋转,直至填满眼空隙,丁头拱演变成1/4圆d.卷云变成数朵,形态成椭圆形,拱消失,但仍保留升e.丁头拱的升消失,绝大多数清代遗构均属此阶段。
(二)小木作1、栏杆徽州民居上层窗口下常有雕饰精美的一圈栏杆,面临天井,其造型与雕刻手法都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普通栏杆的高度与窗口齐平,最初造型与石栏杆相近,后依照木制品的特性而逐渐走向复杂华丽。
弧形栏杆在檐柱间置有座板,栏杆本身向外弯曲,位于檐柱外侧,形式略似靠背,称“吴王美人靠”。
主要用于府第内部,晚清以后,飞来椅也用于临街店铺的外立面。
2、槅扇槅扇俗称“格子门”,是徽州建筑内部进行分隔的主要构件。
它除广泛应用与建筑室内分隔,也用于建筑单体外立面。
明代至清初,徽州建筑中的槅扇尚很简朴,少雕饰,以木格和柳条窗居多,清中叶后,槅扇日趋华丽,雕饰繁复,艺术成就逊于早期。
槅扇的作用有:(1)将建筑分割成如干空间,还能让室与室具有流动感(2)便于采光通风(3)便于观景(4)槅扇典雅的花格与木雕,产生浓厚的装饰效果,是徽州建筑重点装饰的部位之一3、楼梯多设在天井两侧走廊处或堂屋后壁内,位于后者的楼梯通常设一小门,以保证楼上的私密与安全。
受空间制约,楼梯一般都很陡且窄,仅能容一人通过,下端用石块垫起,以防潮湿。
在靠外墙凌空一面有做栏杆以防失足的,也有在楼梯井装栏杆的。
二楼入口处的楼梯间通常有盖板,可开可合。
(三)瓦作瓦作在民居的施工操作方面包括砌筑墙体、屋面铺作和大门顶的门罩、门楼制作等。
1、马头墙马头墙由三部分组成:墙体;建筑的拔檐、垛板和垛头;马头墙脊。
其构造为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以斜坡长度定为若干档,墙顶挑三线排檐砖,上覆以小青瓦,并在每只垛头顶端安装搏风板(金花板)。
其上安各种苏样“座头”(“马头”),有“鹊尾式”、“印斗式”、“坐吻式”等数种,这些座头均属砖雕。
(1)坐吻式“坐吻式”是由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等级最高,主要见于祠堂、社屋、寺禅。
(2)印斗式“印斗式”即由窑烧制有“田”字纹的形似方斗之砖而得名,因印斗下支撑方式,可分为挑出的“挑斗”与居斗托内的“坐斗”二式。
等级略高于鹊尾式。
“鹊尾式”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檐砖做为座头,构造简洁大方,是徽州民居马头墙中最多的一类,等级最低。
2、门楼门楼肇始于驱魔避邪的“符镇”,如将傩舞用的面具放在宅上以镇宅,又如在门上放一面镜子,称之为“照妖镜”,在实用方面,门楼可将墙面流下的雨水引向较远处。
其大门皆为贴墙式大门,其通行做法是在外立面墙上开设石库门式门洞,以门洞为中心贴砌磨砖雕饰的门罩,由于全部牌楼式、八字门楼式。
(1)门罩式,可分为三种:a.水磨青砖式,在离大门门框上部用水磨砖做成向外突出的线脚及装饰b.垂莲式,北方垂花门的变体,以垂莲柱为主要标志c.其他类型,如左右设云拱或上枋脚头(2)牌楼式,即门坊,常见的有单间双柱三楼、三间四柱五楼、三间四柱三楼等。
(3)八字门楼,门坊的一种变体,变异点是它在平面上大门内退进少许,加强了门的深度感,因平面成八字而得名。
从构造上看,向内退能防止雨水直接滴在门上。
3、墙体明清的墙体砌筑多数为“斗墙”,墙厚八寸有余,用一种窑烧大号“开砖”,一板一牵砌法,斗内用碎砖和土填实,俗称“灌斗墙”,灌斗有干湿两种,干斗为碎砖瓦砾混干土填实,湿斗则采用红泥土和水调成糊状,一层碎砖碎瓦、一层糊状泥巴灌实。
其砌筑墙体用红泥浆和石灰以1 :1比例调成。
三、建筑材料:(一)室内材料1、地面天井地面都用当地紫青或芝麻花岗岩石板铺砌,较大类型住宅地下用方砖正铺或斜铺,较小住宅也有用墙砖侧铺的,都因防潮之故。
民居底层地面都为“三合土”地面,其做法是二成中粗砂、一成干石灰粉,即二比一的比例,将其拌和均匀,尔后用红泥浆渗入砂灰中翻拌至相应湿度即可。
操作时,先将地面之杂土清除,用陶制缸、罐倒覆放置,间距约三尺,缸、罐之间填鹅卵石,尔后上三合土夯拍压光做假方砖铺地式。
2、楼面明代以楼居为主,楼层地面做工考究,其做法是在木作的楼板上铺一层箬叶( 一种小苦竹之叶,包棕子用),箬层上铺一层中砂、尔后切边成方的方砖,用白灰膏嵌缝筑坐。
底层三合土地面做法主要是防潮,楼板上铺地面方砖之做法能防火。
清代后期使用2层楼板,上下2层楼板中间铺设一层油衫纸,以防楼层灰尘从板缝落到底层,同一层楼板之间以企口互相咬合,上层木楼板起主要承重作用,通常厚50至60mm,下层木楼板厚15m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