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教程文件
脊髓损伤临床路径
脊髓损伤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脊髓损伤(不完全性)的患者。
一、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痿病(TCD编码: WB444)。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脊髓损伤(ICD-10编码为:T09.302)。
(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2)西医诊断:参照2011年美国脊髓损伤学会制定的《脊髓损伤功能分类标准》,简称“ASIA”进行诊断。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诊疗方案”。
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临床常见证侯:(1)瘀血阻络证(2)气虚血瘀证(3)脾胃虚弱证(4)肝肾亏虚证(5)气血两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诊疗方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2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康复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30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痿病(外伤性不完全性脊髓损伤)。
2.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经外科或内科治疗后直接进入康复机构首次接受康复治疗的患者。
3.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4.有以下情况者不能进入本临床路径:完全性脊髓损伤、由肿瘤、结核等引起的脊髓损伤、合并重度感染、重度昏迷等。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2)尿常规(3)便常规+潜血(4)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5)胸部正位X线片、损伤部位相关的脊柱X片。
(6)心电图(7)泌尿系B超或彩超、残余尿测定(8)双下肢血管彩超(9)盆底肌生物反馈。
脊髓损伤感觉运动定位平面
脊髓损伤感觉运动定位平面
感觉:颈2:枕骨粗隆,颈3:锁骨上窝,颈4:肩锁关节的顶部,颈5:肘前窝外侧,颈6:拇指近节背侧皮肤,颈7:中指近节背侧皮肤,颈8:小指近节背侧皮肤,胸1:肘前窝内侧,胸2:腋窝顶部,胸3:第三肋间,胸4:第四肋间(乳线),胸5:第五肋间(胸4与胸6的中点),胸6:第六肋间(剑突水平),胸7:第七肋间(胸6与胸8的中点),胸8:第八肋间(胸6与胸10
的中点),胸9:第九肋间(胸8与胸10的中点),胸10:第十肋间(脐),胸11:第十一肋间(胸10与12的中点),胸12:腹股沟韧带的中点,腰1:胸12与腰2 的中点,腰2:大腿前中部,腰3:股骨内髁,腰4:内踝,腰5:第三跖趾关节足背侧,骶1:足跟外侧,骶2:腘窝中点,骶3:坐骨结节,骶4-5:肛门周围。
运动:颈5: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颈6:伸腕肌(桡侧伸腕长可短肌),颈7:伸肘肌(肱三头肌),颈8:中指屈肌(指深屈肌),胸1: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腰2:屈髋肌(髂腰肌),腰3:伸膝肌(股四头肌),腰4:踝背屈肌(胫前肌),腰5:长伸趾肌(踇长伸肌),骶1:踝跖屈肌(比目鱼肌及腓肠肌)。
脊髓损伤如何诊断定位
脊髓损伤如何诊断定位脊髓损伤的横向定位关键词:脊髓损伤诊断,脊髓损伤定位,脊髓损伤脊髓损伤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发病率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也在不断升高,准确定位脊髓损伤对患者的治疗有很大的帮助,目前脊髓损伤分为纵向定位和横向定位,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横向定位,脊髓损伤的横向定位包括以下5点:1、中央性脊髓损伤综合征:这是最常见的不全损伤,症状特点为:上肢与下肢的瘫痪程度不一,上肢重下肢轻,或者单有上肢损伤。
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可有感觉过敏或感觉减退;也可能人触觉障碍及深感觉障碍。
有的出现膀胱功能障碍。
其恢复过程是:下肢运动功能首先恢复,膀胱功能次之,最后为上肢运动功能,而以手指功能恢复最慢。
感觉的恢复则没有一定顺序。
2、脊髓半切综合征:也称Brown-Sequard综合征,损伤水平以下,同侧肢体运动瘫痪和深感觉障碍,而对侧痛觉和温度觉障碍,但触觉功能无影响。
由于一侧骶神经尚完整,故大小便功能仍正常。
如第一至第二胸脊髓节段受伤,同侧颜面、头颈部可有血管运动失调征象和Horner综合征,即瞳孔缩小、睑裂变窄和眼球内陷。
此种单侧脊髓的横贯性损害综合征好发于胸段,而腰段及骶段则很少见。
3、前侧脊髓综合征:可由脊髓前侧被骨片或椎间盘压迫所致,也可由中央动脉分支的损伤或被压所致。
脊髓灰质对缺血比白质敏感,在损伤、压迫或缺血条件下,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较易发生选择性损伤。
它好发于颈髓下段和胸髓上段。
在颈髓,主要表现为四肢瘫痪,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的痛觉、温觉减退而位置觉、震动觉正常,会阴部和下肢仍保留深感觉和位置觉。
在不全损伤中,其预后最坏。
4、脊髓后方损伤综合征:多见于颈椎于过伸位受伤者,系脊髓的后部结构受到轻度挫伤所致。
脊髓的后角与脊神经的后根亦可受累,其临床症状以感觉丧失为主,亦可表现为神经刺激症状,即在损伤节段平面以下有对称性颈部、上肢与躯干的疼痛和烧灼感。
5、马尾—圆锥损伤综合征:由马尾神经或脊髓圆锥损伤所致,主要病因是胸腰结合段或其下方脊柱的严重损伤。
脊髓损伤评定
书写格式:运动损伤平面xxx感觉损伤平面xxx脊髓损伤不完全损伤x级/完全损伤0 = 感觉缺失 1 = 感觉改变(受损或部分感知,包括感觉过敏) 2 = 正常或完整(与面颊部感觉类似) NT = 无法检查感觉功能评定1. 注意事项:患者检查应取仰卧位(肛诊可取侧卧位),以保证能将治疗各阶段的检查结果进行有效对比。
如损伤早期存在脊柱不稳,又无支具稳定的情况下,侧卧位行肛门指诊时应采用轴向翻身(即脊柱无扭转)的方法,或用仰卧位检查来替代。
患者无法进行检查时当关键点或关键肌因某种原因无法检查时(即因石膏固定、烧伤、截肢或患者无法感知面部感觉等),检查者将记录“NT”(无法检查)来代替评分。
这种情况下将无法评估治疗过程中该点的感觉运动评分以及受累侧的感觉运动总分。
另外,伴有脑外伤、臂丛神经损伤、四肢骨折等相关损伤时,可影响神经系统检查的完成;但仍应尽可能准确地评定神经损伤平面。
然而,感觉/运动评分和分级应根据延后的检查来进行。
必查项目感觉检查的必查部分是检查身体左右侧各28个皮节的关键点(C2至S4-5)。
关键点应为容易定位的骨性解剖标志点。
每个关键点要检查2种感觉:轻触觉和针刺觉(锐/钝区分)。
每个关键点的轻触觉和针刺觉分别以面颊部的正常感觉作为参照,按3个等级评分。
轻触觉检查需要在患者闭眼或视觉遮挡的情况下,使用棉棒末端的细丝触碰皮肤,接触范围不超过1厘米。
针刺觉(锐/钝区分)常用打开的一次性安全别针的两端进行检查:尖端检查锐觉,圆端检查钝觉。
在检查针刺觉时,检查者应确定患者可以准确可靠地区分每个关键点的锐性和钝性感觉。
如存在可疑情况时,应以10次中8次正确为判定的准确标准,因这一标准可以将猜测的几率降低到5%以下。
无法区分锐性和钝性感觉者(包括触碰时无感觉者)为0分。
若锐/钝感知发生改变则为1分。
这种情况下患者可以可靠地区分锐性和钝性感觉,但关键点的针刺程度不同于面部正常的针刺强度。
其强度可以大于也可以小于面部感觉。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2022总结版)
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定位一、脊髓震荡与脊髓休克:1、脊髓震荡:脊髓损伤后出现短暂性功能抑制状态。
大体病理无明显器质性改变,显微镜下仅有少许水肿,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未见破坏现象。
临床表现为受伤后损伤平面以下立即出现迟缓性瘫痪,经过数小时至两天,脊髓功能即开始恢复,且日后不留任何神经系统的后遗症。
2、脊髓休克:脊髓遭受严重创伤和病理损害时即可发生功能的暂时性完全抑制,临床表现以迟缓性瘫痪为特征,各种脊髓反射包括病理反射消失及二便功能均丧失。
其全身性改变,主要可有低血压或心排出量降低,心动过缓,体温降低及呼吸功能障碍等。
脊髓休克在伤后立即发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周。
儿童一般持续3-4天,成人多为3-6周。
脊髓损伤部位越低,其持续时间越短。
如腰、骶段脊髓休克期一般小于24小时。
出现球海绵体反射或肛门反射或足底跖反射是脊髓休克结束的标志。
脊髓休克期结束后,如果损伤平面以下仍然无运动和感觉,说明是完全性脊髓损伤。
二、脊髓损伤的纵向定位:从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的平面来判断损伤的节段。
(一)、颈脊髓损伤:1、第一、二脊髓损伤:病人多数立即死亡,能到医院就诊者只有下列神经病学改变:①运动改变:第一、二颈神经发出纤维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和胸骨甲状肌,当其受伤时,会影响这些肌肉功能。
②感觉改变:第一、二颈神经的前支参与构成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
当寰枢推骨折、脱位、齿状突骨折时,病人可感到耳部及枕部疼痛、麻木。
检查时可发现有局部痛觉过敏或减退。
2.第三颈脊髓损伤:该部位的脊髓支配膈肌及肋间肌,损伤后不能进行自主呼吸,伤员多于受伤后立即死亡。
常见的损伤原因为绞刑骨折,即第二至第三颈椎脱位,第二颈椎双侧椎弓骨折。
这种骨折脱位亦可因上部颈椎于过伸位受伤引起。
3.第四颈脊髓损伤:(1)运动改变:病人为完全性四肢瘫痪。
膈肌受第三至第五颈神经支配,第四颈脊髓节段损伤后,创伤性反应也往往波及到第三颈神经,故病人的自主呼吸丧失。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韦宏宇演示文稿
• 小脑的本体感觉传导束(非意
识性深感觉传导路)
(脊髓小脑束) 从后根进入后角
• 功能:将颈、躯干、四肢的肌 肉收缩冲动传至小脑,由小脑 反射性地调节肌肉运动,以维 持身体平衡。
第17页,共62页。
小脑
上脚
小脑下脚
旧小脑
深 感非 觉意 传识 导性 路
脊 髓 小 脑 前 束
脊
髓
下运动元瘫痪
脊髓前角细胞(或脑神经运动核细胞)、脊髓前根、脊周围神经和脑周围 神经的运动纤维受损害的结果。
• 反射消失(减弱) • 肌张力减退
• 肌肉萎缩
第36页,共62页。
上运动元瘫痪
皮质运动投射区和上运动神经元径路(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损坏而引起
• 肌张力过强 • 腱反射增强 • 联合运动:健康肌肉收缩时,患侧肢体反射性出现连带运动 • 病理反射:上运动元瘫痪非常重要和恒定的体征
• 髓外病变向髓内方向发展,尾骶部和 下肢先有感觉障碍,然后随着病变的 进展,痛温觉障碍逐渐向上发展。
• 髓内病变从灰质向外扩张,痛温觉障碍发 展顺序与髓外病变相反,即自病变水平逐 渐向下肢方向扩展。
第11页,共62页。
• 脊髓丘脑前束
解剖径路:与脊髓丘脑侧束相同
生理功能:传导一部分触觉(另一部分由
Ⅱ
三叉神经
感觉核
头面部
(深)浅感觉
传导路
中央后回
下1/3
丘脑 内囊后肢 中央辐射
三叉
丘系
内侧丘系 背侧
第20页,共62页。
感觉种类及检查方法
• 种类:浅感觉 包括痛、温、触觉
深感觉 关节肌肉感觉(位置和运动感觉)
音叉振动觉
脊神经受损的定位诊断2讲课文档
神经丛
第二十三页,共34页。
坐骨神经干
第二十四页,共34页。
返回
胸骨
返回
第二十五页,共34页。
颈段脊神经的定位诊断 返 回
颈段神经 颈1 颈2
颈3 颈4 颈5 颈6 颈7 颈8
神经支配功能 大直肌、小直肌、上斜肌、下斜肌的运动 图1 头下斜肌、头夹肌、颈夹肌的运动,枕部、头顶部
第三十页,共34页。
• 腰二斜下大腿前,还连腹部和阑尾; • 腰三主管膝周炎,子宫膀胱性器官; • 腰四小腿内侧面,坐骨神经前列腺; • 腰五腿外胫前肌,足背拇次两趾连; • 骶一跟腱通小趾,亦主小腿腓肠肌; • 骶二大小腿后面;下至足底掌小肌; • 骶三四五连尾椎,直肠肛门会阴肌。
第三十一页,共34页。
胸段脊神经 胸1
胸2,3 胸4 胸7 胸10 胸12
神经支配功能 手内在肌群的运动,上臂上侧感觉
上胸部(乳头连线之上)感觉 双乳头连线附近感觉
剑突(胸骨最下端)水平线感觉 脐部水平线附近感觉 双侧腹股沟附近感觉
第二十七页,共34页。
返回
腰段脊神经的定位诊断
腰段脊神经
神经支配功能
腰1-腰3 腰4 腰5 骶1
脊神经受损的定位诊断
第一页,共34页。
(优选)脊神经受损的定位 诊断
第二页,共34页。
第三节 脊柱的节段定位
1、基本知识和技能 2、重要的体表标志及定位 3、棘突、横突与脊髓的位置关系
第三页,共34页。
第四节 脊神经受损的定位诊断
1、脊神经 2、脊神经根受累时根性痛的放射部位 3、脊神经根的受损节段及其命名 4、颈段脊神经的定位诊断 5、胸段脊神经的定位诊断 6、腰段脊神经的定位诊断
脊髓损伤平面确定实用PPT文档
神经损伤平面
u 但T2-L1节段损伤平面难以确定,所以主要以感觉损 伤平面来确定神经平面
神经平面的综合判断以运动平面为主要依据
u C4 脊髓损伤可以采用膈肌作为运动平面的主要参考 指脊髓具有身体双侧正常感觉、运动功能的最低节段
将肌力为3级的关键肌确定运动平面 选择项目:膈肌、三角肌、外侧腘绳肌,肌力分为无、减弱或正常 指脊髓具有身体双侧正常感觉、运动功能的最低节段
1.感觉损伤平面
u 关键点指确定感觉神经平面的皮肤标志性部位 u 身体两侧各28对皮区关键点 u 感觉检查:针刺觉和轻触觉 u 0=缺失;1=障碍 (部分障碍或感觉改变,包括
感觉过敏);2=正常;NT=无法检查 u 正常者两侧感觉总积分为112分 u 选择项目-位置觉和深压痛觉,查左右侧食指和拇指
脊髓损伤的间接后果
u 压疮 u 挛缩 u 疼痛 u 感染 u 结石 u 心理障碍
脊髓损伤的康复机制
u 不能“痊愈”不等于功能丧失
u 神经再生 u “冬眠”神经细胞苏醒 u 功能代偿 u 功能替代
脊髓损伤的康复途径
u 功能训练
u 提高肌肉收缩力量 u 改善关节活动 u 提高膀胱功能
u 代偿适应
u 矫形器应用 u 清洁导尿 u拐 u 轮椅
职业教育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
《常见疾病康复》
主题:脊髓损伤平面的确定
院校: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主讲教师: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神经损伤平面
u 指脊髓具有身体双侧正常感觉、运动功能的最低节段 u 用右侧感觉节段、左侧感觉节段、左侧运动节段、右
侧运动节段来表示神经平面 u 感觉和运动平面可以不一致 u 左右两侧也可能不同 u 神经平面的综合判断以运动平面为主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脊髓损伤的定位诊断一脊髓的位置与外形脊髓位于椎管内,成年男性平均长42-45cm。
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接,成人脊髓下缘抵第1腰椎下缘或第2腰椎上缘水平(女性可平第2腰椎锥体),儿童位置较低,新生儿脊髓下缘可达第2、3腰椎之间。
脊髓的外形呈扁圆柱状,全长粗细不等,有颈膨大和腰骶膨大两处明显的膨大。
脊髓末端变细呈圆锥状,称脊髓圆锥,圆锥向下延续为终丝。
终丝是软膜的延续,达第2骶椎水平被硬膜包裹,向下止于尾骨的背面,对脊髓起固定作用。
脊髓前面正中纵行的沟称为前正中裂,此裂两侧有前外侧沟,脊髓前根由此发出。
后面正中纵行的沟称后正中沟,后正中沟两侧有后外侧沟,有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
前、后根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
后根在接近椎间孔处有膨大的脊神经节,主要由感觉传导通路的第一级神经元的细胞体构成。
脊神经前根主运动而后根主感觉。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脊髓同神经系统的其它部分一样,是由神经元的胞体、突起和神经胶质以及血管等组成。
在新鲜的脊髓切片上可看到内部呈H形的灰质,其周围包绕着白质。
每侧灰质和白质都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灰质的前角、后角和中间带以及白质前索、后索和侧索。
在灰质的中央有一窄细腔隙,称中央管。
(一)脊髓的灰质脊髓灰质主要由神经元胞体、树突和神经末梢组成,其中富含血管。
从整体上看,前角、后角和中间带的侧角称为前柱、后柱和侧柱。
前角中的神经元主要为运动神经元,即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这些细胞的轴突自前外侧沟穿出脊髓,组成脊神经前根,支配骨骼肌。
后角的神经元为中间神经元,主要是传导痛觉、温度觉及部分触压觉的第二级神经元所在的部位。
每个脊髓节段的后角细胞接受来自相应节段皮肤等处的感觉纤维传入的冲动,并发出纤维组成上行传导束。
侧角主要见于胸段和上腰段,其内为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在骶髓2~4节内,相当于侧角的位置上,含有副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的胞体。
(二)脊髓的白质脊髓的白质由神经纤维、神经交质细胞和血管组成。
由于神经纤维中有大量的有髓纤维,因而在新鲜的切片上呈现白色,这些神经纤维包含:1、脊神经节发出的传入纤维;2、起自脊髓灰质神经元,组成上行传导束,将传入的感觉冲动上传;3、起自脊髓以上的脑区,将运动冲动下传至脊髓,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4、起自脊髓神经元且终止于脊髓运动神经元,完成节段内及节段间联系的纤维;5、起自脊髓前角和侧角的运动纤维,经前根出脊髓。
在白质内,上行和下行的长距离纤维占据特定的区域,且有序的排列,形成不同的传导束。
其中上行传导束有薄束和楔束、脊髓小脑束、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脊髓中脑束、脊髓皮质束及脊髓橄榄束等;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束、前庭脊髓束、顶盖脊髓束、红核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及中介脊髓束等。
三脊髓的功能脊髓的功能由其结构决定,主要是传导功能、反射功能和神经营养功能。
(一)传导功能脊髓白质由长短不等的上行和下行传导束组成,将脑和躯干、四肢联系为整体,完成神经信息的传导,实现机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当脊髓的某部分发生病变后,脊髓的传导功能受到影响,则在身体的相应部位出现感觉和运动障碍。
(二)反射功能包括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因在脊髓内有相应的反射中枢。
1 躯体反射包括牵张反射和屈肌反射。
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以抵抗牵张,即牵张反射。
临床上常用于检查的牵张反射有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髌反射和踝反射。
当四肢远端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被刺激的肢体屈肌收缩,即屈肌反射。
2 内脏反射脊髓内有交感神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因此在脊髓内存在内脏反射的低级中枢。
由脊髓完成的内脏反射有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勃起反射和瞳孔反射。
(三)躯体神经营养功能脊髓前角细胞对其支配的骨骼肌具有神经营养作用,前角细胞损伤可致其支配的肌肉发生萎缩。
另外,前角细胞对其所支配的相应骨骼亦有营养作用,前角细胞损伤后,受损节段支配的相应骨骼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现象。
四脊髓与脊柱的关系脊髓在结构上并不分节,但由于脊髓发出31对脊神经,通常将与每对脊神经相连接脊髓范围称为一个脊髓节段。
整个脊髓节段可由上而下依次划分出颈髓8节,胸髓12节,腰髓5节,骶髓5节,尾髓1节。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脊髓增长的速度慢于脊柱,故成人脊髓比脊柱短,以致脊髓节段的位置高于相应椎骨。
从胸段开始,每对神经根都在椎管内斜向下行,方穿出相应的椎间孔,腰、骶、尾神经根聚集成束下行,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脊髓节段与椎体序数的关系如下:上颈髓(C1~C4)大致与同序数椎骨相对应;下颈髓(C5~C8)与上胸髓(T1~T4)比相应的椎体高1个椎骨;中胸髓(T5~T8)高出2个椎骨;下胸髓高出3个椎骨;腰髓则位于T10~T12;骶髓和尾髓位于T12~L1之间。
由于棘突呈叠瓦式向后下斜行,椎体与棘突不在同一平面,这种脊髓与椎体和棘突相互之间的不对应关系亦很重要。
临床上采用某些体表标志来确定椎体或其棘突的节段,如颈部最突出的棘突为C7、两肩胛岗内端连线中点为T3棘突即相当于T4椎体、两肩胛下角连线中点为T7棘突即相当于T8椎体、两髂嵴最高点连线中点为L3~L4的棘突之间即相当于L4的椎体、两髂后上嵴连线的中点相当于S2椎体。
(一)脊髓横断损害的定位诊断1脊髓完全性横断(“横贯性”似乎更合适)损害在急性脊髓横断早期,出现急性脊髓休克(脊髓休克多是指急性脊髓炎性疾病早期,表现为出现肢体软瘫、肌张力减低、腱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阴性。
一般持续2-4周则进入恢复期,肌张力逐渐增高,腱反射活跃,出现病理反射,肢体肌力的恢复常始于下肢远端,然后逐步上移);约4-6周后逐渐出现横断损害节段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均消失,双侧痉挛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
多见于脊髓挫伤、硬脊膜外脓肿、急性脊髓炎等。
(脊髓横贯性损害早期可有脊髓休克现象,以后导致受损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均减退或消失,双侧痉挛性瘫痪,括约肌功能障碍及皮肤营养障碍。
多见于脊髓损伤、急性硬脊膜外脓肿、急性脊髓炎等。
)2脊髓半侧损害(Brown-Sequard syndrome)在病变同侧损害节段平面以下出现痉挛性瘫痪、深感觉障碍;病变对侧受损节段以下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触觉存在;早期有皮肤潮红、发热,以后发绀、发冷;在病灶侧与病变节段相应部位,可有节段性弛缓性瘫痪、根痛或束带感等感觉异常(皮肤变化和病损节段的变化可否省略,否则横贯性损害部分亦应提及)。
常见于硬膜下髓外脊髓肿瘤、脊髓损伤。
3脊髓中央损害在脊髓损害节段成分离性和节段性感觉障碍,即痛、温觉消失,深感觉和精细触觉存在。
较早出现括约肌功能障碍和皮肤自主神经营养功能障碍(“较早出现相应节段的植物神经功能和皮肤营养障碍”是否更合适,临床所见脊髓空洞多位于颈胸段,鲜见括约肌功能明显障碍者,不知是否别的文献中也这样写?),运动功能正常。
见于脊髓空洞症等疾病。
4脊髓前角前根损害在受损的前角前根支配区出现节段性弛缓性瘫痪;可有肌纤维或肌束震颤(颤动?),但无感觉障碍。
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脊前动脉梗死等。
5脊髓后角后根及后索损害主要表现为节段性感觉障碍。
后索损害时,在病灶侧节段水平以下深感觉最先消失、触觉次之,出现感觉性共济失调,而痛温觉和运动功能(“肌力”是否更合适?共济失调可是运动障碍)正常;后根损害时,其支配区早期有剧烈根痛和束带感,以后各种感觉、反射减退或消失;后角受损时,其支配区痛、温觉消失而触觉和深感觉存在,反射减退或消失。
见于脊髓神经鞘瘤或脊膜瘤(“髓外硬膜下肿瘤”可概括)、椎间盘突出症等。
(二)脊髓节段损害的定位诊断(脊髓损害的纵向定位诊断)1高颈段(C1~C4)枕颈区放射性痛,四肢痉挛性瘫痪,并躯干、四肢的感觉障碍。
如膈神经和肋间神经受累,可出现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停止。
当累及枕骨大孔区可有颈项强直、强迫头位、后组脑神经、延髓、小脑受损及颅内压增高表现。
2颈膨大段(C5~T1)肩及上肢放射性疼痛,上肢弛缓性瘫痪,下肢痉挛性瘫痪,肱二头肌反射消失、肱三头肌反射亢进;病灶以下感觉障碍,C8~T1受损侧出现眼裂狭小、瞳孔缩小、面部无汗和眼球内陷即Horner综合征。
3胸段(T2~T11、T12)早期胸腹背部放射痛及束带感,继而由一侧下肢发展至双下肢无力及麻木,双下肢痉挛性瘫痪并感觉障碍,腹壁反射减弱或消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4腰膨大段(T12、L1~S2)腹股沟、臀部、会阴及双下肢放射性根痛,双下肢弛缓性瘫痪,损害平面以下感觉障碍,膝反射、跟腱反射、提睾反射消失,明显的括约肌功能障碍。
5圆锥部(S2、S3~尾1))大腿后部、臀部、会阴肛门区有鞍状感觉障碍(“马鞍区感觉障碍”?),膝反射、踝反射和肛门反射消失,性功能障碍,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早,但根痛不明显,下肢运动功能正常。
6马尾部(L2以下)早期有剧烈的下腰部、骶尾部、会阴部根痛或坐骨神经痛,臀部及会阴肛门区呈鞍状感觉障碍,可有下肢弛缓性瘫痪,膝以下各种反射消失,早期排尿费力、晚期尿潴留。
症状和体征两侧不对称。
(马尾部的病变其马鞍区感觉和二便功能障碍出现较晚,甚至可以不提及的)如马尾(脊柱L2以下)1、下肢根痛明显,单侧或不对称。
2、小腿肌肉萎缩。
3、损伤神经根分布区的感觉障碍及神经营养不良。
4、膝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三)髓内、髓外、硬脊膜内外病变的定位诊断(横向定位诊断)1脊髓病变上界的确定(似乎应该是纵向定位部分的内容,临床工作中感觉平面的检查十分重要,但往往并不那么典型和可靠,似乎不必写得过细)主要依据于:早期根痛于节段性症状;各种感觉消失的上界;反射消失的最高节段;棘突叩击压痛明显部位。
由于相邻的上下两个感觉神经根支配的皮节区有重叠,故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以感觉减退或过敏带之间的界限为病变的上界。
2髓内与髓外及硬膜外病变的鉴别(建议从起病和病程、疼痛性质、感觉平面变化、运动功能、括约肌功能、CTM及MRI特点、CSF 化验等方面列表比较)髓内病变常以感觉分离或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感觉和运动障碍常从病变节段平面自上而下发展,常为双侧性、对称性,根痛较少见,多出现皮肤营养改变而且显著,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早,发展较快,病程短,一般无椎管梗阻或部分性梗阻,脑及液蛋白量无明显升高。
髓外硬膜内病变多以根痛为首发症状,感觉和运动障碍多自下而上发展,常有脊髓半侧损害综合征,待脊髓完全横断损害时,才恒定于病变节段。
皮肤营养障碍少见,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较晚,椎管阻塞出现早切呈完全性多,脑脊液蛋白量明显增高或呈黄变征。
硬膜外病变起病较快、病程较短,根痛明显且常伴棘突叩压痛,瘫痪出现快、两侧体征常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