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纳米十大牛人
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著名中国科学家
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著名中国科学家锂离子电池领域的著名中国科学家在现代社会中,锂离子电池几乎无处不在,它被广泛应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电动汽车等各个领域。
这一技术的突破和发展离不开一批勇于探索、创新能力极强的科学家们,其中也包括了许多著名的中国科学家。
他们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这一领域的发展。
本文将重点介绍几位在锂离子电池领域有着显著成就的中国科学家,并对他们的贡献进行深入探讨。
一、被称为“锂离子电池之父”的周永章在锂离子电池领域,周永章教授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
他被誉为“锂离子电池之父”,因为他和他的团队是第一个开发出可商业化生产的锂离子电池的科研团队。
1992年,周永章教授发明了锂离子全固态电池,这一发明填补了固态锂离子电池在高温、高能量密度等方面的技术空白。
这项发明不仅为中国在国际上树立了良好的科技形象,也对锂离子电池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周永章教授的研究成果和创新突破,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了锂离子电池在未来能源领域的巨大潜力。
他的学术成就也激励着更多的科学家投身于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研究,推动了这一领域的迅速发展。
二、在纳米材料方面有着卓越成就的陈立群教授除了周永章教授外,陈立群教授也是锂离子电池领域的知名科学家之一。
他在纳米材料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研究方面。
陈立群教授领导的团队在多年的研究中,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系列高性能的正极材料,并在锂离子电池中取得了显著的提升。
这些正极材料的研究成果,不仅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也为锂离子电池的应用拓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陈立群教授的研究成果为锂离子电池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中国在新能源材料研究领域树立了良好的学术声誉。
三、在电化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邓宏亮教授在锂离子电池领域,电化学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邓宏亮教授作为锂电池电化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其在电化学方面的深厚造诣备受瞩目。
邓宏亮教授的研究涉及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储能机理、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等多个方面。
中国十大纳米人
中国十大纳米人中国十大纳米人名:出生于:1938星:五星贡献:第一个将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人:坠落的星座:悲伤之星单位:合肥固体物理研究所点评:张先生是第一个将纳米概念真正引入中国的本土科学家。
20世纪90年代初,他作为该分支机构的主席,应邀参与纳米材料结构和光电性能的研究。
他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得到了水稻材料的创始人格雷特尔教授的称赞。
何和穆教授合著的《纳米材料》和《纳米材料与纳米结构》是我国仅有的两部综合性纳米教材,引导许多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走向纳米领域。
近年来,他致力于水稻材料的产业化,为水稻材料和纳米技术的推广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
他是第一位名副其实的中国纳米专家。
可悲的是,尽管他是纳米的第一个成员,但他仍然不是院士。
这是对中国当前院士制度的极大讽刺。
缺点是他从未能组织一个强大的团队。
近年来,他的工作深度不够,也没有杰出的弟子。
由于年龄的关系,会逐渐退出舞台。
小名:钱一泰出生于1941年恒星:五星贡献:溶剂热合成发展的发明者之一:夏暮星座:幸运星单位:科技大学点评:钱先生是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是国际上溶剂热合成大米材料的专家20世纪90年代后期合成金刚石和立方氮化镓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
借此,东风成为中国第一位纳米院士,这是一颗幸运星。
把他放在第二位也是理所应当的。
不足之处在于他缺乏人情味。
他的弟子们成群结队地走了出来,对他严厉的策略感到敬畏,一个接一个地离开了。
近几年来,工作的深度不够,但仍能靠搬家和吃老本维持。
由于他的院士身份,他将活跃大约10年。
但是,很难控制中国纳米政策第三名:1965年出生的卢柯明星:五星贡献:方正开发非晶结晶法制备大米材料:前景星座:天王星单位:沈阳金属研究所评语:鲁先生是非晶结晶法的创造者,非晶结晶法是国际公认的三种大米材料制备技术之一。
自从他出道以来,他一直在纳米研究的国际前沿工作,他的研究方向从头到尾都非常具体,因此他有很大的深度。
近年来发表在《科学与公共图书馆》上的作品引起了国际反响。
中国 光学科学家
中国光学科学家
国有许多杰出的光学科学家,他们在光学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以下是一些中国著名的光学科学家:
屠呦呦(Tu Youyou):
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我国药理学和药物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她的工作,特别是在中草药青蒿素的发现和应用上,对于治疗疟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严继宏(Jihong Yan):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电子学家,电子科技大学教授。
在激光、光纤通信、太赫兹光电子学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顾金秋(Jinquan Gu):
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工程专家。
在光学成像、光学信息处理等领域做出了杰出的研究。
冯幼生(Yousheng Fong):
中国工程院院士,光学与光电子学家。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激光技术、光电子技术和光纤通信技术。
张力(Li Zha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和激光光学专家。
在激光雷达、激光信息处理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永春(Yongchun Wang):
中国科学院院士,光学专家。
在光电子学、激光技术、光纤传感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中国有着众多在光学领域卓越的科学家,他们的研究推动了国家在光学和光电子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
中国十大纳米人
中国十大纳米人第一位姓名:张立德生年:1938星级:五星贡献:把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发展:江河日下星座:悲凄星单位:合肥固体物理所点评:张先生是真正意义上最早把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本土科学家,曾受邀请以分会主席的资格参加了第一和第二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纳米材料结构研究及光、电性能方面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米材料鼻祖Gleiter教授的赞扬。
他和牟教授合著的《纳米材料学》和《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中国仅有的两本综合性的纳米教材,指引了众多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走向纳米领域。
他近年来致力于米材料的产业化,对推动米材料和纳米技?在中国的发展居功至伟。
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纳米专家第一人。
可悲的是作为纳米第一人,却至今仍然不是院士,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现行院士制度的巨大讽刺。
不足之处在于他始终没能够组织起一个强有力的团队,近年来的工作深度不够,没有杰出的弟子。
由于年龄的缘故,将逐步退出舞台。
第二位姓名:钱逸泰生年:1941星级:五星贡献: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发展:夏日黄昏星座:幸运星单位:科技大学点评:钱先生是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是溶剂相合成米材料的国际级专家。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合成金刚石和立方氮化镓方面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乘此东风成为中国第一位纳米院士,可谓幸运星。
把他排在第二位也是当之无愧的。
不足之处在于他人情味不够,手下弟子精英辈出,慑于其严厉的手腕,先后离去。
近年来的工作深度不够,还是靠活动能力和吃老本维持。
由于其院士的身份,还将活跃十年左右,但是很难左右中国纳米政策的大局第三位姓名:卢柯生年:1965星级:五星贡献:非晶晶化法制备米材料的创者发展:前途无量星座:天王星单位:沈阳金属所点评:卢先生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三种米材料制备技术之一的非晶晶化法的创造者,从出道以来一直工作在纳米研究的国际前沿,而且研究方向自始至终很专一,因而很有深度。
近年来在Science 和PRL上发表的工作引起国际反响。
国内纳米牛人一览
国内纳米牛人一览本文来由:今日看到小木虫上一帖子——国内纳米界牛人及其grou p简介(网址附在本文最后),很多热心网友贴出了自己熟悉的牛人,但未见总汇型资料,因此努力了大半个晚上把这些介绍聚于本文。
首先要声明的是:1)本一览只是汇总了帖子当中提及的牛人及自己熟知的几个人物,本人相信中国纳米界会有更多的牛人,更多的后起之秀,如果读者感兴趣,可以在本资料后面附上。
2)本文中所列人物并未按一定顺序,也没有按研究方向或所在单位进行分类,造成阅览上一些不便,请读者谅解。
如果感兴趣,读者可以完善这些方面的工作。
3)本人编辑此文并无任何炫耀之心,只是把一些人物,及他们的一些简要介绍罗列出来。
如果漏写哪位大牛,还请各位见谅。
——蔡津津整理2010-5-2【姓名】:李亚栋【所在单位】: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方向】: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主要贡献】:最新主要贡献——提出了液体-固体-溶液”相转移、相分离(Liquid-solid-solutio n phase transfe r and separat ion)的机制,成功实现了贵金属、半导体、磁性、介电、荧光纳米晶与有机光电半导体、导电高分子及羟基磷灰石等生物医学材料等系列尺寸均一、单分散功能纳米晶的合成制备,突破了现有合成方法通常只能适用于某些单一或有限种类纳米材料的局限。
【姓名】:齐利民【所在单位】:北京大学【研究方向】:1.胶体化学法合成大小、形貌和结构可控的无机粒子2.有机分子/生物分子/聚合物及其有序聚集体诱导下的仿生合成3.新奇微纳结构的控制合成与高级有序组装【主要贡献】:利用胶体化学方法和仿生合成原理来实现各种无机或有机微纳结构的控制合成与高级有序组装,探索具有特定大小、形貌与构造的新型功能材料的简单有效、环境友好的合成途径。
王中林被金子绊倒的“纳米首席”
虽 然 两 项 发 明 令王中 林 在 业 内“ 大 红 大 紫 ”,也使 纳 米 能 源 成 为 大 家 眼中的 “香 饽 饽 ”,但 是谁 人 知 道 最初 得 不 到大 家认可,他硬 是 抱 着“冷门”默 默 投 入了十 年。
“迈 克 尔·乔 丹在 美职 篮打 球 时曾说 过‘I love this game(我热爱这场比赛)’。” 谈到自己的偶像时,他抚了抚眼镜,提高了 声调,“对 于 我们 搞 科 研 的人 来说也 是 这 样,面对不分昼夜的工作一定要热爱,要执 着,更要会享受这个过程”。
在 美 国 奋 斗 的岁月里,王中 林 陆 续 收 获美国显微镜学会巴顿奖章、美国化学学
“作为 一 个 教 授,不 教不 授 何为 教 授?”王中林对此解释道,“我们要教的学 生是我们知识和思想的传承,把学生当自 己的孩子看,既要讲还要教,第一职责是育 人,告诉学生做学问先做人。”
正 是 从小就喜 欢研 究,见识 到了科 技 改变生活的力量,王中林才能长久保持对 自己的研究领域的热情,排除生活琐事的 干扰,从而成 为当今 世界 纳 米 领 域 的 执牛 耳者。
改签结缘 ,祖国圆梦 对普 通 人而言,纳 米 发电 机 并不是 一
两 项 发 明 令王中 林 在 业内 “大 红 大 紫 ”,也使 纳 米能 源 成 为 大 家 眼 中 的“ 香 饽 饽 ”,但 是 谁人知道最初得不到大家认可, 他硬是 抱 着“冷 门 ”默 默 投入了 十年。“什么叫冷门?第一,大家 认为不值一 做;第二,太 难;第 三,没多大 用。那 我 就 在 大 家 都 不看好的情况下把它奠定了,这叫 ‘千里走单骑’,做原创一定不能 抓热点!”
盘点中科院纳米方向五大外籍院士
盘点中科院纳米方向五大外籍院士查尔斯·李波(CHARLES M. LIEBER)查尔斯·李波(Charles M. Lieber),美国国籍,物理化学家。
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04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波院士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一维纳米材料的合成、性能及应用。
他在国际上最早开始纳米线的研究,开创性的建立了多种合成及控制一维纳米结构的方法。
在功能纳米材料、纳米电子及光电器件、纳米生物技术等研究领域都做出了原创性的杰出贡献。
李波教院士已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370多篇高水平论文,其中包括33篇Science、20篇Nature和24篇Nature子刊等。
论文被他人引用总次数超过82,000次,H因子高达129。
李波院士为培养中国高级科学人才和推动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先后培养出60多名中国籍博士和学者,包括45名教授和副教授。
他们都活跃在国际化学和纳米科技研究的第一线。
李波院士还与我国多所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密切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并担任多个科研单位和高校的名誉教授和或学术顾问,参与并组织在我国的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为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饭岛澄男(SUMIO IIJIMA)饭岛澄男(Sumio Iijima),日本国籍,纳米科学家。
2010年当选为日本学士院院士。
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饭岛澄男院士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高分辨电子显微学和一维纳米材料碳纳米管的制备、填充及性能研究方面。
1991年他在《自然》杂志上宣布观察到纳米碳管,由此开拓出一维纳米材料的全新研究领域,为推动纳米科技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该论文单篇已被引用一万多次,居于该领域之首。
饭岛澄男院士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对推动中国纳米科技、电子显微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是文革之后最早访问中国的日本科学家之一。
在美期间曾帮助中国访问学者。
国内外材料领域的牛人
国内外材料领域的牛人在材料领域中,存在许多具有突出才能和成就的牛人,他们在国内外材料研究、应用和创新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下是一些值得介绍的牛人。
1. 郭永泉(Yongquan Guo)教授:郭教授是国际著名的材料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在陶瓷材料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郭教授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先驱,他发展了多种新型材料和技术,为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实际应用铺平了道路。
2. Jean-Pierre Colinge:Colinge教授是国际上知名的半导体材料专家和科学家。
他在精确刻蚀技术、半导体器件和纳米材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Colinge教授是深受尊敬的科学家,他的研究对于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 朝永振一郎(Shin'ichirō Tomonaga):朝永振一郎是日本著名的物理学家,他是量子场论和量子电动力学领域的先驱。
他在理论物理和材料科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量子物理学和凝聚态物理学方面。
4. Michael Graetzel:Graetzel教授是瑞士知名的化学家和材料科学家。
他是新型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的发明者,这种电池以其高效能和低成本而受到广泛关注。
Graetzel教授的贡献在于提出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概念并发展出高效的电池材料。
5. 王阳明(Yung-Ming Wang)教授:王教授是美国工程院院士,他在材料科学和工程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方面具有卓越贡献。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复合材料、超导材料和纳米材料等方面,王教授的研究成果对于材料科学的理论和应用具有重要影响。
这只是一小部分材料领域的牛人,还有许多其他值得关注的材料科学家和工程师。
这些牛人的杰出成就对于材料领域的发展和应用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的研究和创新成果将继续推动材料科学的进步。
中国的生物各领域牛人
中国的生物各领域牛人(导师简介~)中国生物学优秀研究生导师金颖教授研究单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研究方向:胚胎干细胞推荐理由:学术水平高,可能是国内在胚胎干细胞领域最有才华的导师之一,已发表JBC,Humangenetics 等多篇文章。
对人诚恳,开朗大方,对学生非常好!有口皆碑!陈国强教授研究单位: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健康科学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病理生理系研究方向:白血病的分化与治疗推荐理由:年轻有为,学术水平高,是将来院士的必然人选!近两年发表Blood 等多篇文章,学生非常多,但是从不缺Idea ,因此学生毕业时都非常优秀,而且一直奉行:只有导师不行,没有学生不行的原则。
无论人品,还是学术水平,均有口皆碑!曹雪涛院士研究单位: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免疫教研室研究方向:免疫推荐理由:原本应该是中国最年轻的院士!是一个学术奇才!虽然一直在国内,但其一系列成果和发现都是国际级的,学术水平非常高!去年刚刚获评院士。
其人品,学术均佳。
程和平(peace)职称:NIH 研究员,北大长江特聘教授单位: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方向:calciumspark ,mitochondria推荐理由:北京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万人景仰的peace 老师是calciumspark( 钙火花)领域的奠基者之一,1993 年Science 的一作文章已经成为calciumspark 领域的经典之作,目前已关闭了NIH 的实验室,全职回国;对专业领域的进展有深层的理解,对学生教导有方。
曾益新院士研究单位: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研究方向: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基因治疗研究推荐理由:年轻有为,学术水平高,平易近人,谦虚勤奋!2002 年他的团队成功地把鼻咽癌易感基因定位在4 号染色体4p15.14q12区域,这是该领域研究上的突破。
曹晓风研究员研究单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研究方向:DNA 甲基化建立及维持的分子机制;小分子RNA 在基因沉默和发育调控的作用研究推荐理由:1988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应用生化专业。
曾献功简介
曾献功简介曾献功,中国著名科学家、教育家,曾为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科学研究领域,还涵盖了教育事业和社会服务等方面。
以下将从他的科学研究、教育事业和社会贡献三个方面对曾献功进行简要介绍。
曾献功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主要从事凝聚态物理和纳米科学的研究。
曾献功在纳米科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他深入探索了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质和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他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纳米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除了科学研究,曾献功还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曾任中国著名大学的教授和系主任,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学生。
他不仅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培养,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曾献功通过建立科研项目和实验室等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科研平台和实践机会。
他的教育方法得到了学生和同行的高度认可,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曾献功还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曾担任过多个国家级科技项目的专家组成员,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曾献功还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公众的科学素质。
他的科普讲座深受大众欢迎,为推动科学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曾献功是一位在科学研究、教育事业和社会服务方面都有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科研成果为纳米科学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他的教育方法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社会服务活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曾献功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为推动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黄立夫 纳米
黄立夫纳米
(原创版)
目录
1.黄立夫简介
2.纳米科技的概念和应用
3.黄立夫在纳米科技领域的贡献
4.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正文
黄立夫,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科技专家。
他长期从事纳米材料的合成、性能和应用研究,是我国纳米科技领域的重要人物。
纳米科技,是指研究和应用尺寸在 1 到 100 纳米范围内的物质的科学。
纳米科技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电子、生物医学、环境科学等领域。
黄立夫在纳米科技领域的贡献十分突出。
他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出多种纳米材料,其中一些材料的性能甚至超过了传统材料。
他的研究成果极大推动了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
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现状十分乐观。
据最新统计,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纳米科技研究和应用国。
未来,我国纳米科技的发展前景也十分广阔。
第1页共1页。
中国创新背后的科技巨匠
中国创新背后的科技巨匠作为世界上科技创新的领头羊,中国在过去几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这种成就背后,离不开一批批科技巨匠的辛勤努力和无私奉献。
他们是中国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他们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科技的发展增光添彩,也为全球科技领域探索提供了珍贵的财富。
中国科技巨匠的成就举世瞩目。
他们以创新为主线,不断突破技术难关,造福于人类社会。
他们的成就,既是对自身毅力和才华的肯定,更是对中国创新精神的赞美。
而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也为中国在全球科技舞台上树立了崭新的风采。
下面我们就来盘点一下中国科技巨匠们的一些代表作品。
第一位科技巨匠是中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
作为中国最杰出的药物化学家,她在青蒿素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青蒿素是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屠呦呦利用中草药研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成功地从中草药中提取出青蒿素,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进,最终发现了其治疗疟疾的功效。
她的成果不仅挽救了数以亿计的疟疾患者的生命,也为中国药物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屠呦呦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独特见解,在医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了中国科技创新的典范。
第二位科技巨匠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郭永怀。
他是中国近代粒子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曾多次推动中国和国际上高能物理研究的进展。
郭永怀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率先在中国开展了高能物理实验研究,成功地发现了许多粒子,为中国高能物理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还是中国科学院的一员,多次参与国际性的科研合作项目,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科学家的联系和合作。
郭永怀的成就不仅为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中国与国际社会的科技交流搭建了桥梁。
第三位科技巨匠是中国著名计算机科学家姚期智。
他是中国信息学领域的泰斗级人物,曾多次荣获国家级科学技术奖。
姚期智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率先在中国开展并引领了程序设计语言和编译技术研究,为中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中国十大科学家
当代中国十大科学家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华罗庚是我国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少年命运多坎坷,但刻苦自学,18岁在《科学》杂志发表数学论文,1920年8月,任清华大学图书馆助理员,用6年半时间读完高中至大学的全部课程,同时学习英、法、德语言,并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彻底解决了欧洲数学之王高斯提出的完整三角合估计问题,轰动了剑桥,被誉为“剑桥的光荣”。
1938年学成回国,任西南联大教授。
46年10月应爱因斯坦之邀赴美讲学,后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终身教授。
1950年1月,华罗庚回到祖国,出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和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所长,是中国数学学会理事长,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外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他一生研究成果卓著,写有10多部著作,200多篇论文,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主要结果仍为世界最佳,先后被译为多国文字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
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完全确定了他作为纯粹数学若干分支的世界领袖人物之一的地位。
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他平生大力推广和普及“优选法”和“统筹法”,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技术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大地构造学家、第四纪冰川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我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奠基人。
1904年留学日本,并成为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中年龄最小的会员。
中国科技的人物事迹
中国科技的人物事迹中国科技领域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中国科技人物及其事迹:1. 屠呦呦,屠呦呦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和中药学家,她在青蒿素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她领导的团队成功地从青蒿植物中提取出青蒿素,这是一种治疗疟疾的重要药物。
屠呦呦因此荣获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该奖项的科学家。
2. 丁肇中,丁肇中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高能物理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
他参与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工作,并且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总设计师。
丁肇中还是中国科学院的院士,他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3. 陈竺,陈竺是中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遗传学家,他是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
他带领团队成功地解析了水稻基因组,为水稻育种和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竺还在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推动了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4. 任正非,任正非是华为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他被誉为中国科技界的领军人物之一。
任正非带领华为从一个小型通信设备公司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信息通信技术解决方案供应商。
他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推动了华为在5G、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突破。
5. 邓稼先,邓稼先是中国著名的航天科学家和火箭专家,他被誉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邓稼先主持研制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第一颗载人航天器,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科研成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以上只是列举了一小部分中国科技人物的事迹,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各自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们的努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着中国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国内高分子牛人17个
黄葆同,著名高分子化学家,1921年5月生于上海市。
1940年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学习,1942年秋至重庆转入中央大学化学系,1944年毕业获理学士学位。
1948年在TexasA&MCollege获化学硕士学位;1952年在PolytechnicInstituteofBrooklyn获博士学位,后在普林斯顿大学塑料研究室任ResearchAssociate。
在美期间,他首次发现乌桕油具旋光性;提出了新环状偶氮腈的合成及其分解机理;首次合成乙烯基二茂铁并进行其(共)聚合。
他积极参加两个中国留学生进步组织的活动--中国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和中国学生基督教协会(后担任这两个组织的纽约区会主席)。
1955年4月回国后迄今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57年起任室主任,80年代初兼任副所长4年。
还担任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6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名誉教授。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回国后就开展了异丙苯自动氧化和生漆的研究,对各地生漆成分进行了鉴定,提出具有优异性能的我国国宝生漆干燥机理为漆酶下的漆酚氧化和侧链双键自动氧化的结合。
任研究室主任时,对室里两大项目--顺丁橡胶和F46,协助所里做了组织工作。
他组织领导了耐高温高分子、氟乙烯单体合成、自由基低温聚合、耐高温航空有机玻璃等研究。
后在乙丙聚合组开展了新催化剂/活化剂的研究,这一成果曾获中科院发明一等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先后开展了烯烃聚合和多相聚合物增容方面的研究工作。
80年代中期,开发了极低密度聚乙烯;发展了一个含SiO2的载体催化剂;开发了一个无规聚丙烯催化剂(获国家专利)。
就烯烃序贯聚合中是否得到工业上据称的"嵌段共聚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非均相催化剂下烯烃聚合中的单体非稳态扩散动力学,可预测共聚行为,解释共聚"异常现象",得到了实验的验证。
80年代末,首次发现在茂钛/MAO下丙烯可视温度而聚合为全同、无规或间同构型;在桥联双核茂钛下催化乙烯聚合可直接得到工业上希望得到的宽或双峰分子量分布聚乙烯。
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
高分子院士(健在的)(按地域从北向南):王佛松(应化所)周其凤(吉林大学)沈家璁(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双聘)张希(清华大学)徐僖(四川大学)沈之荃(浙江大学)程镕时(南京大学)杨玉良(复旦大学)江明(复旦大学)严德岳(上海交大)卓仁禧(武汉大学)曹墉(华南理工)林尚安(中山大学)吴奇(香港科技大学)高分子领域973首席科学家:曹墉(华南理工)杨玉良(复旦大学)顾忠伟(四川大学)韩志超(北化所)高分子领域著名期刊美国化学会Macromolecules的顾问编委(国内教授)江明(复旦大学)韩志超(北化所)潘才元(中科大)高分子材料专家牛人很多,我介绍些院士你认识认识:周其凤——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现任吉林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曹镛教授,1998年至现在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室主任。
200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院士。
徐僖教授,1921年1月出生,江苏南京人,我国著名高分子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现任四川大学(成都科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
程镕时教授,中科院院士,高分子物理及物理化学家。
江苏宜兴人。
1949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
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研究部。
南京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江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高分子学家、复旦大学教授。
毛炳权院士,高分子化工专家。
广东省东莞市人。
1933年11月2日出生。
1959年毕业于莫斯科门捷列夫化工学院获工程师学位。
北京化工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颜德岳中科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
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
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组装领域的研究。
提出了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等分子结构参数及其与聚合反应条件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不同聚合反应基团的活性差别,建立了用商品化的双组分单体原位合成AB2型中间体的方法大量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新型超支化聚合物;基于氧杂环单体的自缩合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带超支化“核”合聚氧化乙烯“臂”的两亲性多臂共聚物;进而提出了其分子堆砌模型和宏观分子自组装机理,在实验室实现了宏观尺度的分子自组装和结构不规整大分子的宏观自组装。
中国十大科技人物事迹
中国十大科技人物事迹近几十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受到了国内外的关注。
其背后的英雄们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中国十大科技人物的浩瀚事迹:首先是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吴作人。
他是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的贡献是发明的原子弹、氢弹及核能反应。
他的研究和发明为中国的工业和科研提供了重要动力,把中国带入了核时代。
紧接着,是中国宇航之父之一、中国航天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汝京。
他于1970年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航天研究机构,1966年发射了中国第一颗工业用卫星,并在1980年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张教授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得者,他的贡献为中国太空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接下来是英特尔创始人、著名微处理器设计师香农。
他在1972年研发了世界上第一个可靠的微处理器,促进了个人电脑及相关科技的发展。
此外,他还把英特尔带入了多种不同领域,使其成为世界上著名的科技企业。
再次,高等数学家周志华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有很多优秀作品。
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等数学》的作者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数学的创新者和推动者,他的研究使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接着,是著名的中国天文学家杨振宁。
他于1978年指导科研人员研制出了国内第一台望远镜,这台望远镜的出现,使中国的天文研究取得了质的飞跃,而且他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了解宇宙的能力。
另外,著名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学森也是中国科技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他是中国第一位核物理学家,他的研究对中国的核科技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他指导的研究项目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
再次,中国著名的科学家吴秉参也是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者之一。
他曾发明和研发出了许多新型农药、农作物防治虫害的技术,他的研究贡献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另一位中国科技英雄是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陈玮衡。
他是中国第一位计算机科学家,他指导学生研发出了许多用于教育和科研的计算机软件。
他还把计算机软件技术推广到工业、军事等领域,为中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鲍卫忠陈旭先进事迹
鲍卫忠陈旭先进事迹鲍卫忠和陈旭是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两位杰出代表。
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鲍卫忠,现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
他在纳米材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被誉为“中国纳米科学之父”。
鲍卫忠率领的团队在纳米材料的合成、性能调控和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其中,他们首次成功合成出了一种具有高性能的纳米材料,在光电子、催化和传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这一突破为我国纳米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陈旭,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航天领域的杰出科学家。
他长期从事航天技术研究,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陈旭领导的团队成功研制了一系列先进的航天器和发动机,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其中,他们研制的某型号航天器成功完成了多次载人飞行任务,实现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多个重要突破。
陈旭本人也作为飞行员参与了多次航天任务,展现了卓越的飞行技术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鲍卫忠和陈旭的先进事迹不仅彰显了他们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卓越能力,更展现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奉献精神。
他们的成就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中国科技事业的光辉篇章。
鲍卫忠和陈旭的成功离不开他们对科学的执着追求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他们在科研工作中勇于探索,不断突破,为我国科技创新贡献了重要的思想和方法。
他们的工作不仅对学术界具有重要意义,更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鲍卫忠和陈旭的先进事迹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鼓舞着他们为科技创新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持不懈,追求卓越,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我们要向他们学习,立足本职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鲍卫忠和陈旭的先进事迹深深感染和鼓舞着我们,激发了我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追求。
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立足本职工作,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为国家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他在自己的领域是最牛的。他敢于申请院士,也并不只是血气方刚。
第九位 姓名:彭练矛
生年:1962
星级:三星
单位:北大
贡献:把电镜和纳米结合得最好的国内的科学家
发展:有实验和理论双重背景,如果不从国外回来,成就当不在王中
流,手下的弟子虽然名气不大,但是工作做得很塌实,凝聚力很强。
在人脉上也很突出,与众多院士关系密切。年纪轻轻,已经是国际级
专家,中国最年轻的院士之一。官升脾气长可能是他的不足之处,
不知他还有多少时间能工作在科研第一线?未来的中国纳米第一人!
第四位 姓名:范守善
生年:1947
不过最近他在组建实验和理论两个小组,准备冲击纳米器件这一领域
,感觉准备工作很充分,据说已经筹集了近两千万经费,希望他能有
所成就。把他选在十大纳米专家之九主要是看他的潜力无限。
不足之处在于他的人脉不是很旺,如不改善,很难有大成。
第十个 江雷
姓名:江雷
生年:1965
星级:三星
运星。把他排在第二位也是当之无愧的。不足之处在于他人情味不够
,手下弟子精英辈出,慑于其严厉的手腕,先后离去。近年来的工作
深度不够,还是靠活动能力和吃老本维持。由于其院士的身份,还将
活跃十年左右,但是很难左右中国纳米政策的大局 。
第三位 姓名:卢柯
生年:1965
星级:五星
理由如下:王先生是早期中国团蔟物理研究的代表人之一,
在团蔟和纳米颗粒结构研究方面做出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
单纯就这一方面而言,他的成就远远超过侯建国在基础物理中心时
所做的工作。在南京大学凝聚态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冯端院士的
支持下,为中国团簇和纳米小颗粒结构方面实验和理论研究奠定了
基础。今年来转向热门的准一维制备,没有什么出色的工作,这是
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纳米材料鼻祖Gleiter教授的赞扬。他和牟教授
合著的《纳米材料学》和《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是中国仅有的两本综合 性的纳米教材,指引了众多青年学生和科技工作者走向纳米领域。他近年 来致力于纳米材料的产业化,对推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居功至伟。 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纳米专家第一人。可悲的是作为纳米第一人, 却至今仍然不是院士,这不能不说是对中国现行院士制度的巨大讽刺。 不足之处在于他始终没能够组织起一个强有力的团队,近年来的工作深度不够, 没有杰出的弟子。由于年龄的缘故,将逐步退出舞台。
早些年郁郁不得志,现在时来运转。把他排在这个位置并不委屈他,
或者还高了些。
第七位我选了李亚栋:
单位:清华
许很多人不以为然。其实李先生的背景一般,毕业于安徽很一般的学
校,在钱先生手下拿到博士学位后,被清特华聘为教授。如果列位有
幸听过他的博士论文答辩,就会知道,他之所以强,强在什么地方。
他最大的败笔。
第六位总该轮到解思深院士了:
单位:物理所
是否很多人等不急了?解先生进入纳米这一领域很晚,原来研究超导,
不太成功。虽说有几篇Nature,Science水平的工作,但无非就是什么
最细、最长,从现在来看,他的记录已经被甩在后面了。即使是物理
所,对他的工作的评价也是很一般,物理所崇尚的是物理,是PRL。
林之下
星座:天忙星
点评:彭先生是国内电镜方面的大师级人物,虽然年轻,但功底不凡。
在电镜表征纳米材料方面的工作可与王中林相媲美。作为北京大学的
特聘教授,得到的官方的支持很少(这和龚旗煌天壤之别,龚因为甘
子钊的大力支持,组建了国家表面物理重点实验室,如今是举足重轻
的人物),尽管个人天赋极佳,而且非常努力,现在还是起色不大。
星级:四星
贡献:碳纳米管实用化的本土发起人之一
发展:平淡
星座:逍遥星
单位:清华大学
点评:范先生涉足纳米材料领域较晚,做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和碳纳米
管相关的项目上。在Science 和Nature上发表的工作有一定影响。
突出贡献是近期对推动纳米材料的实用化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钱院士的众多弟子,如谢毅、俞书宏等始终无法超越李,也可见一斑
。他可以说是把水热法制备纳米材料发挥到了极至。如果在美国,
他就是另一个杨培东。可惜在中国,他的前景并不看好,因为范守善
自己低调,李借不上力。
第八位我选赵东元:
单位:复旦
在中国在微孔、分子筛的并且有应用化前景的算他第一。但是他和在
贡献:亲双疏界面材料微观机制
发展:有强力后援,官运亨通?
星座:红专星
点评:江先生是亲双疏界面材料研究较早的科学家之一,首次从微观上澄清了亲双疏的本质。最近几年来在此领域做出了不错的工作,得到同行的赞扬。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尽管他的研究领域比较狭窄,但是有一定深度,也是值得称道的。把他选在十大纳米专家之列也是名至实归。尽管年纪轻,如今已是国家纳米中心的首席科学家之一,不知是否白副院长会否尽快把他捧上院士的宝座?不足之处在于他的研究面太窄,影响力不够。由于年龄和人脉的缘故,将迅速向上攀升。
另外今年好像这十个里面好像有好几个申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了,愿他们能如愿当选,开创中国纳米的新时代
去年他的课题组在所里做的报告想必很多人听过了,感觉上他们的
工作研究的比较系统。范先生工作出色,为人也比较低调。虽然没
有什么官职,但并不妨碍我把他排在第四的位置。在人脉上一般,
很朱静等合作一般。由于不善于专营,在中国的大形式下,难以有
太大的发展。
第五位我选择王广厚。
单位:南京大学
第一位 姓名:张立德
生年:1938
星级:五星
贡献:把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发展:江河日下
星座:悲凄星
单位:合肥固体物理所
点评:张先生是真正意义上最早把纳米概念引入中国的本土科学家,
曾受邀请以分会主席的资格参加了第一和第二届纳米材料国际会议。
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纳米材料结构研究以及光、电性能方面的工作
第二位 姓名:钱逸泰
生年:1941
发展:夏日黄昏
星座:幸运星
单位:科技大学
点评:钱先生是溶剂热合成的发明者之一,是溶剂相合成纳米材料
的国际级专家。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合成金刚石和立方氮化镓方面
的工作受到广泛关注,乘此东风成为中国第一位纳米院士,可谓幸
贡献:非晶晶化法制备纳米材料的始创者
发展:前途无量
星座:天王星
单位:沈阳金属所
点评:卢先生是当今国际上公认的三种纳米材料制备技术之一的非
晶晶化法的创造者,从出道以来一直工作在纳米研究的国际前沿,
而且研究方向自始至终很专一,因而很有深度。近年来在Science
和PRL上发表的工作引起国际反响。不仅学术一流,组织能力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