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受牛的故事

合集下载

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

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

(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

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

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文言文翻译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文言文翻译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文言文翻译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为臣妾:搞奴隶。

2、府:指国库。

3、获赐:子贡的名。

4、子路:孔子的学生。

5、于:在。

6、举:做。

7、安远:发生改变。

8、施:给予,传授。

9、婉:适宜。

0、寡:少。

、臣妾:古时对奴隶的称呼,男称臣,女表示妾。

2、子贡: 孔子的'学生。

3、损:侵害。

4、复:再。

5、之:的。

6、易:改变。

7、而:表中承揽。

8、拜:感谢。

9、法:法令,法规。

20、而让其金:拒绝鲁国存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遭遇意外),沉沦为奴隶,只要能把这些人申购去(协助他们恢复正常民主自由),就可以从国家赢得金钱(的补偿和奖励)。

(孔子的学生)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申购去,但不(向国家)申领金钱。

孔子说:“赐(端木赐,即子贡),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向国家)领取补偿金,(对你)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就没有)人再去赎回自己(遇难)的同胞了。

”子路救出一名溺水者,那人非常感谢他送来了一头牛,子路照办了。

孔子高兴地说道:“鲁国人从此一定会敢于救回落水者了。

”。

子路的性格特点

子路的性格特点

子路的性格特点子路在历史上的记载很多,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为子路费了很多的笔墨,孔子对于子路是非常了解的,对于子路的性格特点是非常清楚的,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子路的性格特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路的性格特点子路是豪爽大方的,孔子曾经问子路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跟我的好朋友一起享用我的好车,好衣服,即使是弄坏了也无所谓。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路是喜欢交朋友的,当然这是子路的志向,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

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的为人。

子路是勇敢的,孔子对于子路是非常了解的,所以孔子说“由也好勇过我”。

我想孔子一定是一个勇敢的人,而孔子却评价子路的勇敢超过了自己,所以子路一定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子路也是好学并且勇于实践的,子路经常问孔子一些问题,并且《论语》中说子路“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并不是死读书的一个人,是积极的实践的,对于不能及时实践的知识并不希望听到,因为不能实践听到了会觉得内疚。

子路是一个直爽的人,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子路曾经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路是一个丝毫不矫揉造作的人,一个非常率真的人。

另外,子路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敢于顶撞孔子的弟子,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起直爽的性格。

子路又是一个迂腐的人,这一点从子路之死就可以看到,明明知道自己去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却还是去送死,在其与敌人战斗的时候竟然看重君子的帽子,而不去关注君子的性命,死的那么惨烈,让人叹息。

子路受牛的故事《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子路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发现一个人掉到了水里,于是子路立即跳到水这个人救了上来,这个人为了感谢子路的救命之恩,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高高兴兴的接受了,并且将牛牵回来给孔子看,讲述了自己救人的经过。

很多人都觉得子路救人是做好事,但是接受别人的牛非常不妥。

孔子却说:“鲁人必多拯人于溺矣!”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价值观,也可以看到孔子看得比较远,对于孔子来说子路接受牛要好过不接受牛。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篇一:古代清廉故事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1. 介子推守孝: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官员,他在担任宰相时,坚决反对晋文公的霸主政策,后来被晋文公流放。

在流放期间,介子推一直守孝,直到晋文公原谅了他,他才回到朝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清廉的官员应该不畏权贵,坚持自己的信念。

2. 廉洁自律的晏子:晏子是战国时期齐国的一位宰相,他非常清廉,从来不收贿赂。

有一次,他的朋友送他一只珍贵的狐皮大衣,但他立即将其退回,并说:“我是宰相,如果我收下这只大衣,那么我就会被人认为是贪婪的人,这会影响我的声誉。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清廉的官员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不给自己和他人留下任何把柄。

3. 白居易不受赠诗:白居易是唐代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有一次,一位官员向他赠送了一首诗,但白居易拒绝了这份礼物,并说:“我是一位诗人,我不应该接受这样的礼物,因为这会让人们认为我是在贪图名利。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清廉的官员应该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向他人收取任何好处。

4. 诸葛亮廉洁自持: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一位丞相,他非常清廉,从来不收贿赂。

据说,他甚至在去世前将自己的财产捐赠给了国家。

诸葛亮的廉洁自持让人们铭记,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清廉楷模。

这些故事典故告诉我们,清廉是官员的必修之课,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

如果一个官员能够做到廉洁自律,那么他就会造福于人民,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篇二:古代清廉故事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 介子推不言禄: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重臣,他在晋国即位后,曾经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帮助他夺回王位。

后来,介子推随从晋文公逃亡期间,曾在山中隐居。

晋文公返国复位后,曾想任命介子推为宰相,但介子推却拒绝了这份荣誉,称自己曾经割下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吃,不需要任何待遇。

介子推的廉洁和正直,成为了后世所称道的典故。

2. 子路受牛:子路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门生之一,他曾经接受了孔子的指令,前往鲁国的东门去迎接孔子。

子路的故事有哪些

子路的故事有哪些

子路的故事有哪些子路是孔子的学生,位列七十二贤,被称为“十哲”人之一,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子路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子路的故事《论语》记载了《子路问津》的故事,长沮、桀溺在地里耕田,孔子从路上路过,于是让子路去向两个人问路,两个人都没有告诉子路路应该怎么走,但是却告诉子路不要跟随孔子了,天下这么的乱,为什么还一定要与那些统治者同流合污呢?不如跟随我们做一个隐士罢了。

子路告诉了孔子,孔子长叹一声,人不能与鸟兽在一起,我是不会去隐居的,正是因为天下是这样的乱纷纷的,所以才正需要有人去改革,去改变这样的现状。

这则小故事讲述了儒家的入世的思想,儒家思想是不提倡避世的,这一点与道家的思想是非常不同的,儒家讲究的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即使是不能改变世界也需要尽力而为,尽力而为了就不会有遗憾,从这一点上看,儒家是非常的积极的,对人有着强大的激励作用的。

儒家所讲究的是要积极的努力,即使是不能治国平天下,也一定要独善其身,做一个君子,颜回就是儒家思想的积极实践者,孔子之所以喜欢颜回,也是因为颜回是一个独善其身的君子。

子路受牛的故事子路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发现一个人掉到了水里,于是子路立即跳到水这个人救了上来,这个人为了感谢子路的救命之恩,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高高兴兴的接受了,并且将牛牵回来给孔子看,讲述了自己救人的经过。

很多人都觉得子路救人是做好事,但是接受别人的牛非常不妥。

孔子却说:“鲁人必多拯人于溺矣!”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价值观,也可以看到孔子看得比较远,对于孔子来说子路接受牛要好过不接受牛。

因为子路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好报,所以接受别人的酬谢是理所当然的,子路自己又没有要求别人给他牛,别人自动的献出来的,是对子路行为的肯定。

同时接受牛对于子路来说是一个赞扬,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子路的善行,同时给与牛是被救者的选择,是符合被救者的价值观的,所以接受更好。

同时接受牛之后这件事可以传的更加的远,这样就使得那些想要获得报酬的人觉得救人是可以有报酬的,是可能会获得一头牛的,所以在遇到溺水的人的时候就会积极的去拯救,从转化社会风气的方面来讲,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是非常有好处的。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

古代清廉故事典故篇一:古代清廉故事典故有很多,以下是其中几个例子:1. 介子推不言禄:介子推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的重臣,他在晋国为相期间,一直秉持廉洁正直的原则,从未接受过他人的贿赂。

有一次,他被贬谪到绵山,当他得知晋文公返国时,便悄悄下山,想要献上自己的忠诚。

但是,由于他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功禄,晋文公始终没有得到他的回报。

这个故事表达了廉洁正直的精神,也强调了忠诚和奉献的重要性。

2. 子路不受赐: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坚定地秉持着廉洁正直的原则,即使面对国君的恩赐,他也不肯接受。

有一次,鲁国的国君要奖励他一把宝剑,但是子路拒绝了这个奖励,并说:“如果我接受了这个奖励,那么我就会违背自己的道德信仰,并失去自己的尊严。

”这个故事强调了个人信仰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子路的廉洁正直之风。

3.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和政治家,他秉持着廉洁正直的原则,不肯为五斗米而折腰。

有一次,他被任命为江洲刺史,但是当他得知自己的上司想要让他屈从于自己的权力之下时,他毅然拒绝了这个职位,并选择了辞职。

这个故事表达了个人尊严和道德信仰的重要性,同时也展现了陶渊明的廉洁正直之风。

这些故事典故表达了廉洁正直、忠诚奉献、个人信仰和道德规范等价值观念,不仅是古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也是现代社会所应该推崇的价值观念。

篇二:古代清廉故事典故如下:1.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是指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推行的一系列变革措施。

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青苗法。

青苗法规定,在每年二月、五月青黄不接的时候,官府给农民贷款,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

王安石认为,这样可以解决农民的资金短缺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农业生产。

然而,由于青苗法需要大量的资金,官府往往无法及时拨款,导致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2. 子路拯溺子路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将领。

有一天,子路在野外行走时,看到一位老人掉进了井里,他毫不犹豫地跳进井里,把老人救了出来。

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

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

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

(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

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

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

孔子小故事

孔子小故事

问题补充:材料是孔子有一个学生看见一个小孩掉到了水里就跳下救了小孩,小孩的父亲很感谢他,就送了他一头牛。

当时牛很贵。

人们说他贪心,孔子称赞他说:“你这样做能让更多的人去救人,救人得到的东西式理所应当的。

”当时鲁国有一则法律,看到有在别国当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帮他赎身,回国后可到官府报账。

孔子有一个学生,赎回了一个奴隶,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称赞他,但是孔子却指责他说:“你这样做人们就不会去赎回奴隶了。

不到官府报账,人们会蒙受损失;到官府报账,又会让别人觉得品德不如孔子的学生,所以就装作没看见了。

求根据这个材料的作文立意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

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

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作文的关键所在,它涉及到利益与道德。

看问题与做事情都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

收下谢礼的学生虽然收了贵重的报酬,但最大的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

孰大孰小,已不言而喻。

其实,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并不完全对立,只是我们有时在心中高高竖起了道德的旗帜,才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

”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

从古到今,道德就是永恒的话题。

无德者不立,道德始终是做人的基础。

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时往往过于偏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于是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要把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金钱上。

这是不理智的,甚至于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

这能说明他没有道德情操吗?不。

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也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

论语中仁的故事

论语中仁的故事

论语中仁的故事以下是 8 条关于《论语》中“仁”的故事:1. 子路救人后接受了一头牛的感谢,很多人说他不应该呀。

但孔子却点赞子路,这难道不是一种仁吗?这不就像你帮了朋友一个大忙,朋友给你送了个小礼物表示感谢,虽然东西不大,但那也是一份心意呀!孔子看重的就是子路的这份善良和真诚。

2. 晏婴虽然身材矮小,可他的仁心却无比高大。

他一心为国为民,尽心尽力地处理每一件事。

就如同我们身边那些默默奉献的人一样,不张扬却让人敬佩,这难道不是在践行仁吗?3. 颜回呀,穷得叮当响,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却依然快乐地追求着仁。

他就像那寒冬里的腊梅,虽身处艰苦环境,却依然绽放美丽,这不就是仁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吗?我们在遇到困难时,是不是也该学学颜回对仁的坚守呢!4. 孔子的弟子们围坐在一起,讨论什么是仁呢。

就好像我们朋友们聚在一起,畅谈各自的理想和信念一样。

每个人都说出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这也是在追寻仁的过程中啊。

5.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怎么做到仁,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想想看啊,这不是很简单又很深刻吗?就好比你不喜欢别人对你大吼大叫,那你就别对别人那样呀,多浅显的道理,但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这就是仁的体现呀!6. 曾参对父母那叫一个孝顺,这也是仁在家庭中的表现呀。

他时刻想着父母,关心父母,这不就如同我们关心自己最爱的人一样吗?把这种爱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不也是一种广义的仁吗?7. 有个官员公正廉明,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

百姓们都很爱戴他,这难道不是他践行仁的结果吗?这就好像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人们带来希望和温暖啊!8. 孔子教导弟子们要心怀仁爱地对待他人,弟子们也努力去做。

这不就像是老师教导我们要善良、要友爱一样吗?真正的仁是体现在我们的一举一动中的,是需要我们用行动去诠释的呀!我的观点结论:《论语》中关于仁的故事丰富多彩,它们就像一面镜子,照着我们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提醒我们要不断践行仁,用仁爱之心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

子贡赎人、子路受牛

《吕氏春秋》中有关于“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的故事,原文如下: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翻译过来大意是:鲁国法律规定,如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由国家报销赎金.孔子的学生中有个叫子贡的,是个富商,一次他到诸侯国去,顺便响应国家号召,赎了一个同胞回来,事后却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送一头牛谢他,他老实不客气地收下了.子贡赎人而不肯要按照法律应得的奖金,孔子说:唉,从此不会再有人替鲁国人赎身了.子路救人后欣然接受了别人送给他的牛,孔子知道后很高兴,说:从此这样的救人的事情会更多.现在的教育是由那些一根筋、木头脑袋、缺乏严谨的教育者们掌控着,他们出的很多看似牛逼轰轰的题目会让受教育者尤其是年轻人无所适从,因为很多东西超出了他们的知识范围.要以一个历史人物或经典著作故事作文就必须给学生交代清楚相关的故事和人物在那个时代的背景和文化,而不是简简单单给出一个故事就去让学生们解读,如果学生们不懂的话,必然会以现代人或自己的想法去瞎编乱造,其实幼稚的不是学生,而是出题的老师.这个故事很简单,但是要写出一篇言之有物的作文就要了解一下孔子和儒家学说.其实孔子的儒家学说最关心的是文化,他在评价一个事件的好坏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像我们今天一样只是评价这个事件本身或者人物的好坏,他更加关心的是这个事物的人文意义,简单地讲就是社会影响,这才是孔子要评论这两件事和他的两个学生的目的.也就是说孔子要求他的学生做好事不仅要见义勇为,还要考虑这个事怎么做才会在社会上树立良好的影响,尽量避免虽然做了好事却反而出现不好的影响.儒家所倡导的树立榜样、择善而从,都是从人文意义出发的.老师要是给学生交代不清楚这一点,怎么可能会让学生不迷茫?。

读书笔记:子贡拒金与子路受牛(吕氏春秋)

读书笔记:子贡拒金与子路受牛(吕氏春秋)

读书笔记:子贡拒金与子路受牛(吕氏春秋)吕氏春秋览部第十六卷第六篇察微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於府①。

子贡②赎鲁人於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

孔子曰:“赐③失之矣。

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则无损於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④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

” 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注释】①府:指国库。

②子贡:孔子的学生。

③赐:子贡的名。

④子路:孔子的学生。

大意就是:(春秋时期,)鲁国法律规定:如果鲁国人在外国看见同胞被卖为奴婢,只要他们肯出钱把人赎回来,那么回到鲁国后,就可以从国库领取报酬和奖金。

这道法律执行了很多年,很多流落他乡的鲁国人因此得救,得以重返故国。

(此法律算是善法吧?)后来,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子贡,很有钱。

他从国外赎回来了鲁国人,但却拒绝了国家的报酬和奖金,因为他自认为不需要这笔钱,情愿为国分担赎人地负累。

(子贡算不算是一个善人?)孔子却批评他,说:“子贡做错了。

从今以后,鲁国人将不会从别国赎回奴仆了。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叫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

(子路算不算做善事?)落水者送了一头牛给子路作为报答,子路接受了。

(子路算不算贪财?)孔子却称赞说:“从此以后,鲁国人必定会去就落水者。

”评曰:孔子认为,世上万事,不过义、利二字而已。

鲁国原先的法律,所求的不过是人们心中的一个‘义’字,只要大家看见落难的同胞时能生出恻隐之心、只要他肯不怕麻烦去赎这个人、去把同胞带回国,那他就可以完成一件善举。

事后国家会给他补偿,让这个行善举的人不会受到损失,而且能够因为他心中的‘义’ 而得到大家的赞扬。

长此以往,愿意做善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所以这条法律是善法。

而子贡的做法,固然为自己赢得了更高的赞扬,但是同时也拔高了大家对‘义’的要求。

往后那些赎了人之后去向国家要钱的人,不但可能再也得不到大家的称赞,甚至可能会被国人嘲笑,责问他们为什么不能像子贡一样为国分忧。

“子贡拒金”与“子路受牛”

“子贡拒金”与“子路受牛”

而缺乏


觉 追
随 的 公 信 力 。
追 求 公 平 正 义 是 现 代 社 会 应
有 之 义 。 西 方 不 少 国 家 对 拾金 、 追
逃规 定 要 给 予 一 定 比 例 的 报 酬 , 如
德 国 民 法 典 规 定 , 遗 失 物 的 拾 得 人
有 权 向 受 领 人 请 求 报 酬 。 遗 失 物 价
批 评 子 贡 而 赞 赏 子 路 正 是 基 于 对 ,
规则
的 尊重
对一

种长 久且 利


度的期盼。
否 则 只 会 让 鲁 “ 国 之 ,
法 成 ” 为 纸 一 空 文 鲁 人 赎 人 ” “ 鲁
人 拯 溺 ” 的 好 事 也 难 以 为 继 。
胡适
曾说过


个 一
肮脏



溺 者 矣 ” 。
这 里 讲 述 了 截 然 不 同 的 两 个
故 事 。 一 则 是 “ 子 贡 拒 金 ” 。 鲁 国 有
一 条 法 律 如 果 看 到 鲁 国 人 在 国 外 ,
沧 为 奴 隶 能 够 把 他 们 赎 回 来 恢 复 ,
自 由 , 就 可 以 从 国 家 获 得 补 偿 和 奖
深 远 也 彰 显 其 思 想 之 伟 大 。 正 如 ,
《 了 凡 四 训 》 中 所 提 出 的 : “ 人 之 为
善 , 不 论 现 行 而 论 流 弊 ; 不 论 一 时

论久
远 ;
不论一身
而论天
下”

春 秋 时 期 的 政 治 家 、 思 想 家 管

战国故事:子贡赎人与子路救人

战国故事:子贡赎人与子路救人

战国故事:子贡赎人与子路救人出处《子贡赎人》、《子路救人》两则故事均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

子贡赎人,别名:子贡拒金、子贡赎奴。

子路救人,别名:子路受牛、子路拯溺。

原文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於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翻译鲁国有一道法律,如果鲁国人在外国见到同胞,沦落为奴隶,只要能够把这些人赎回来,就可以从国家获得金钱。

子贡,把鲁国人从外国赎回来,但不领取金钱。

孔子说::"赐,你错了!圣人做的事,可用来改变民风世俗,教导可以传授给百姓,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己的行为。

现在鲁国富的人少穷人多,领取补偿金,没有任何损失;但不领取补偿金,鲁国人再去赎回自己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收下了。

孔子高兴地说:"鲁国人从此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释义鲁国有一道律法--凡是有见到鲁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者,自己垫钱将其赎回,可从鲁国领取赏金报酬。

很多被人当做牛马使唤的鲁国人奴隶因此而获救。

子贡也赎回了一个鲁国人,却不去接受赏金,鲁国上下听说这件事后纷纷称赞他重义轻财。

子贡也觉做了善事而不求财物回报是更高的善举,因此十分得意。

他的孔子听说了这个消息,却十分生气,对子贡说:"你作这件事实在愚蠢啊!"子贡既委屈又疑惑,不懂孔子为何骂他。

孔子说:"你仍然不明白道理啊。

你只看到了眼前方寸,却看不清大局整体。

让我来告诉你失误之处吧。

鲁国人被人赎回,赎人者领取应得的酬报,这是平衡的规矩道理。

奴隶获救,救人者也被人称赞,也能得到应得的酬劳。

现在你把它打破了,日后人们赎回奴隶,若领取赏金,可能会受到别人的嘲笑,被当做贪财之人。

子路受牛800字发言稿

子路受牛800字发言稿

子路受牛800字发言稿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有机会站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在过去一年所负责的项目——“子路受牛”。

首先,我想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子路受牛。

子路受牛是一家致力于提供优质牛肉产品的公司,我们有自己的养牛场和屠宰厂,致力于打造健康、优质的牛肉产品,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食品享受。

在过去一年,我负责的项目主要是推动公司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并且不断完善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

在过去一年里,我和我的团队做了很多工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将“子路受牛”这个品牌在市场上推广得更为广泛。

我们通过参加食品展览,与各大超市和餐饮连锁企业合作,以及在社交媒体上进行广告宣传,努力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的销量。

同时,我们还深入了解顾客的需求,不断改进产品的口味和包装,以迎合市场的需求。

其次,我们也在努力提升产品的质量。

我们加强了与养牛场和屠宰厂合作的监管,确保所有原材料的安全和质量。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也采用了更先进的生产工艺,以便使产品更为美味和营养。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我的团队。

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合作,这一年内的工作是无法完成的。

他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努力。

在这里,我要再次感谢他们,也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继续保持团结合作的精神,共同努力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

此外,我也要感谢公司领导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他们给予了我很大的自由度和机会,让我在这个项目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为公司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子路受牛”这个品牌一定能够越来越好。

我也相信,在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中,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才华,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凡事皆有度:子贡与子路的故事

凡事皆有度:子贡与子路的故事

凡事皆有度:子贡与子路的故事
鲁国有这样的条文规定:谁能赎出鲁国在其他诸侯国当奴仆的人,谁就可以从国库中支取一笔费用。

孔子的学生子贡在其他国做生意时,赎出了很多做奴仆的鲁国人。

可是,他回国后没有去领取这笔赏金。

这件事子贡自以为做得很正确,特意向孔子报告,满以为老师会赞扬一番。

谁知孔子摇了摇头,叹息道:“你做错了啊!至此之后,就不会再有人去赎鲁国人了。

从国库拿你应得的钱,并不会损害你的德行。

而不去,就不会有人再去赎人了!”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曾经救了一个掉进水中的孩子。

事后,孩子的父亲用一头牛来感谢子路,子路坦然接受了牛。

孔子得知了这件事后,特别高兴地说:“子路做得对!从今之后鲁国人一定都乐于救人了!”
孔子的话是正确的,在子贡的影响下,以后鲁国很少有人会在国外赎回做奴仆的鲁国人,而在子路的带领下,鲁国常常有人救助掉进水中的人。

子贡做的善事是平常人很难学习和模仿的,子路做的好事却是普通人喜欢学习和模仿的,所以,孔子批评子贡而夸奖子路。

这也告诫了我们,做得过分的好,成为一个无法学习的榜样,并不是件好事。

1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子路受牛与子贡赎人

子路受牛与子贡赎人

材料作文“孔子的赞扬与批评”多维解读【文题】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 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

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 他高兴地接受了。

大家议论纷纷, 认为他太贪心。

孔子却对他说 , 你做得对 , 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 : 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 , 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 , 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 , 鲁国人到国外旅行 , 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 , 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 , 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 , 人们夸赞他品格高尚。

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 , 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在外国沦为奴隶的人被赎回来。

因为垫钱赎回了奴隶 , 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 ,而报账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 , 所以以后只好假装没看见。

要求 : 全面理解材料 , 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自定立意, 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简析】这段文字叙述了两件类似的事情 , “救人受牛”和“赎人不报账” , 涉及了孔子、学生一、小孩、小孩的父亲、大家、学生二、鲁国奴隶、鲁国政府等可谓情节复杂 , 人物众多。

对这类材料的解读 , 可以从“人物角色”出发 , 连线现实逆向思考出新意。

【想之“初”】将材料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分类, 通过对人物的解读开启思维。

1.关于子路与子贡 ( 做事者 ):根据《吕氏春秋·察微》记载 : “救人”的学生为子路 , “赎人”的学生为子贡。

原文如下 :鲁国之法 : 鲁人为人臣妾诸侯 , 有能赎之者 , 取其金于府。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 , 来而让 , 不取其金。

孔子曰 : “赐失之矣。

自今以往 , 鲁人不赎人矣。

取其金 , 则无损于行 ; 不取其金 , 则不复赎人矣 ! ”子路拯溺者 , 其人拜之以牛 , 子路受之。

孔子曰 : “鲁人必拯溺者矣。

”● 相关资料仲由 ( 前 542~前 480) 字子路 , 又字季路 , 鲁国人 , 小孔子 9 岁。

从“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看孔子的道德标准

从“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看孔子的道德标准

从“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看孔子的道德标准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士七十二人。

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当属颜回、子路和子贡。

不过,孔子对他们的行为褒贬不一,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道德标准。

颜回听老师讲学,从不提反面意见或什么疑问,可是他退下来之后,他私下的言论,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更令孔子满意的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精神。

也就是说,颜回不但听话,好学,聪明,而且“安贫乐道”,他成天躲在破巷子里哪儿也不去,天天思考人生的要义,有口饭吃,有碗水喝,也就心满意足了。

在孔子看来,颜回是最大的好人,一个人生于乱世,能呆在屋里不出去添乱就是最大的道德。

正如帕斯科尔所说:“世上一切灾难都起于人不肯呆在自己的房间里,做一棵‘思想’的芦苇。

”颜回则有芦苇之风,他的所作所为,就连孔子本人也做不到。

坐而论道,只空谈,不做事,不惹是生非,孔子认为是大好人。

而对善于做好事的子贡和子路,孔子又如何评价呢?有两件事足以能说明孔子的道德标准,一是“子贡赎人”,一是“子路受牛”。

据《吕氏春秋》(《察微》篇)记载,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垫付赎金赎人后,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

有一次,子贡(端木赐)在国外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垫付金。

孔子说:“赐呀,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

从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你如果收回国家的补偿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而你不肯拿回你垫付的钱,别人就不肯再赎人了。

”有一天,子路救起一名落水者,那人为了答谢他,送给他1头牛,子路竟收下了。

孔子说:“这样一来,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者了。

”孔子认为,子路的行为是对的,这种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

子贡的行为是错的,报销垫付赎金是国家为了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贡那样的觉悟和财力,子贡的所为,把这条规则打乱了,以后其他人就不会愿意为赎人而垫付赎金了。

路作文之子路受牛作文

路作文之子路受牛作文

子路受牛作文【篇一: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子贡赎人的故事讲,春秋时代鲁国规定,凡鲁国人看到本国人在他国沦为奴隶,能够将之赎回,花费由国家赔偿。

子贡赎买了一个奴隶,但它“弘扬风格”,拒绝了赔偿。

世人夸子贡崇高,但孔子却责怪子贡阻拦了人们持续赎买奴隶的好事。

子路受牛的故事讲的是,子路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酬报他一头牛,他收了下来,孔子夸赞弟子做的对,说此后鲁国救人的人会更多。

剖析:从正反相对的这两个故事看到,孔子对一种道道德为的评论,要点不在于细究好人好事背后能否有纯粹的道德心,而在于看此种行为可否形成优秀的道德激励。

假如一味地重申道德的崇高性,而忽略了好人好事应有的社会回报,那么道道德为就有难认为继的危险。

不求任何回报的道德标准诚然崇高,但并不是人人可为,也并不是长远可行。

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联合物质利益去做,任何时候只讲精神奖励,不讲物质奖励,甚至以精神奖励来抵消和冲洗物质奖励,人为地制造物质和精神的错位和背叛,长此过去便会令人们丧失精神追求,窒息进步的动力,即即是再好的道道德为也不会有人去光临。

管理也是这样,对企业和社会有贡献的人和事,不单要赐予精神奖励,更重要的是要赐予实实在在的的地位和物质待遇,使贡献者遇到组织和社会的真切必定,以此形成一个比工作比贡献的优秀民风。

并且对这种按贡献(不论物质或精神)取酬的行为还要成立有效的体制,保障这种行为的长效性。

【篇二:子路受牛与子贡赎人】资料作文“孔子的赞誉与责备”多维解读【文题】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 ,就奋不管命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

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 ,他快乐地接受了。

大家谈论纷繁 ,认为他太贪婪。

孔子却对他说 ,你做得对 ,由于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布 : 只需冒着危险救了人 ,不论多大的奖励都能够收下 ,这样能够鼓舞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 ,鲁国人到外国旅游 ,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 ,能够先垫钱把他赎回来 ,归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很多人都在谴责子路,可是孔子却从这件事的社会意义上考虑,肯定了子路的行为,可见孔子看得比较远,比较深。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的故事
《论语》中记载着这样一个小故事,子路让自己的师弟子羔做费的地方官,孔子说,这个孩子还没有完成学业,让他这么早就主持一个地方的事物,这是害了他呀。子路回答说,那里有人民,也有供奉神明的社稷,子羔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学习,没有必要非通过读书来学习。孔子生气了,说,我讨厌那些伶牙俐齿的人,就像你这样。
从这个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孔子的价值观,也可以看到孔子看得比较远,对于孔子来说子路接受牛要好过不接受牛。因为子路做了好事就应该得到好报,所以接受别人的酬谢是理所当然的,子路自己又没有要求别人给他牛,别人自动的献出来的,是对子路行为的肯定。同时接受牛对于子路来说是一个赞扬,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子路的善行,同时给与牛是被救者的选择,是符合被救者的价值观的,所以接受更好。同时接受牛之后这件事可以传的更加的远,这样就使得那些想要获得报酬的人觉得救人是可以有报酬的,是可能会获得一头牛的,所以在遇到溺水的人的时候就会积极的去拯救,从转化社会风气的方面来讲,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好转是非常有好处的。
子路又是一个迂腐的人,这一点从子路之死就可以看到,明明知道自己去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却还是去送死,在其与敌人战斗的时候竟然看重君子的帽子,而不去关注君子的性命,死的那么惨烈,让人叹息。
子路受牛的故事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与孔子在对一件事的意见相左的时候都能够说出自己的看法,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子路更加注重的是实践,而孔子更加注重的是对于德行学问的学习,用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这是一个人修为的两个途经,不能说有了实践就更加的好,也不能说学习书本知识就一定好。一个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可能对于子羔来说,我个人认为是读书更加的重要,因为孔子作为万代师表,对每个弟子都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孔子也是会做到因材施教的,所以孔子说让子羔做费的地方官是害了他,肯定不是毫无根据的。
子路的性格
子路是豪爽大方的,孔子曾经问子路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意跟我的好朋友一起享用我的好车,好衣服,即使是弄坏了也无所谓。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路是喜欢交朋友的,当然这是子路的志向,也就是说还没有实现。但是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的为人。
子路是勇敢的,孔子对于子路是非常了解的,所以孔子说“由也好勇过我”。我想孔子一定是一个勇敢的人,而孔子却评价子路的勇敢超过了自己,所以子路一定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
子路也是好学并且勇于实践的,子路经常问孔子一些问题,并且《论语》中说子路“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从这里可以看出子路并不是死读书的一个人,是积极的实践的,对于不能及时实践的知识并不希望听到,因为不能实践听到了会觉得内疚。
子路是一个直爽的人,一个非常自信的人,子路曾经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子路是一个丝毫不矫揉造作的人,一个非常率真的人。另外,子路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敢于顶撞孔子的弟子,从这一点上也可以看到起直爽的性格。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中比较受孔子喜欢的一个学生,孔子非常了解子路的性情,《吕氏春秋》记载了这样子路受牛的小故事,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子路受牛的故事,希望对你帮助。 子路受牛的故事
子路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发现一个人掉到了水里,于是子路立即跳到水这个人救了上来,这个人为了感谢子路的救命之恩,送给子路一头牛,子路高高兴兴的接受了,并且将牛牵回来给孔子看,讲述了自己救人的经过。很多人都觉得子路救人是做好事,但是接受别人的牛非常不妥。孔子却说:“鲁人必多拯人于溺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