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知识】各朝代的服饰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
中国古代服饰(图片收藏)一.商周服饰1.商周贵族服饰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
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
2.东周男子服饰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只是略有变化。
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
这个时期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挂玉制饰物。
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绅带”;另一种以皮革制成,叫“革带”。
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
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
3.战国妇女服饰楚墓出土的战国中期服饰实物,有绢、罗、锦、纱、绦等各种衣着十余件。
锦袍前身、后身及两袖各为一片,每片宽度与衣料本身的幅度大体相等。
右衽、交领、直裾。
衣身、袖子及下摆等部位均平直。
领、袖、襟、裾均有一道缘边,袖端缘边较为奇特,通常用两种颜色的彩条纹锦镶沿。
曲裾深衣除了上衣下裳相连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一明显的不同之处,叫“续衽钩边”。
“衽”就是衣襟。
“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
“钩边”就是形容衣襟的样式。
它改变了过去服装多在下摆开衩的裁制方法,将左边衣襟的前后片缝合,并将后片衣襟加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穿时绕至背后,再用腰带系扎。
图为战国妇女的曲裾深衣。
二.秦汉服饰1.秦汉皇帝服饰冕冠,是古代帝王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
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
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
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
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
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
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
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
中国各朝代服饰发展及特点
总的来说,唐宋时期的服饰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和艺术价值 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的服饰不仅展现了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风貌, 也体现了精湛的工艺技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04
明清时期服饰
服饰材料
主要材料
以天然纤维如丝、麻为主,也有部分 兽皮、草席等。
染色技术
商周时期已掌握了染色技术,主要使 用天然染料,如茜草、靛蓝等。
服饰款式
男子服饰
以长袍、束腰、长裤为主要款式,外罩束带短衣或长袍。
女子服饰
以宽袍大袖、束腰、长裙为主要款式,配以各种饰品如玉佩 、项圈等。
02
秦汉时期服饰
发展与影响
多元文化交融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服饰也呈现出多元 化的发展趋势,各种文化、民族和地域特色
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服饰风格。
服饰材料与科技
新材料的应用
现代中国服饰在材料选择上不断创新,采用新型材料如合成纤维、功能性面料等,提高 了服饰的舒适性和功能性。
科技元素的融入
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穿戴、电子印花等技术在服饰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服饰设 计带来了更多可能性。
中国各朝代服饰发展及特点
contents
目录
• 商周时期服饰 • 秦汉时期服饰 • 唐宋时期服饰 • 明清时期服饰 • 现代中国服饰
01
商周时期服饰
起源与特点
起源
商周时期是中国服饰的初创期, 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文化,具 有浓厚的宗教和礼仪色彩。
特点
以宽袍大袖、束腰收袖为主要特 点,强调身体曲线,同时注重色 彩搭配和图案设计。
中国历朝历代服饰概览
中国历朝历代服饰概览
原始服饰
战国妇⼥服饰
上古商周服饰
东周男⼦服饰
商周贵族服饰
楚国贵妇服饰
秦汉妇⼥曲裾
汉代男⼦曲裾
汉代将官铠甲
汉代皇帝冕服
魏晋笼冠⼤袖衫
魏晋杂裾垂髾服
魏晋妇⼥衫裙
魏晋两裆铠
南北朝明光铠
隋唐胄甲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中晚唐回鹘⼥服
辽代北班服饰
辽代北班服饰
⾦代贵族服饰
元代襦裙半臂
元代汉族妇⼥服饰
元代男服辫线袄
元代织⾦锦袍
元代织⾦锦半袖
元代贵族便服
明代官吏常服
明代官吏麒麟袍
明代皇后⼤袖⾐
明代皇帝常服
明代襦裙
明代男⼦便服锦袍
明代男⼦⼤襟袍
明代服饰龙袍
明代洒线绣龙袍
清代宫廷服饰氅⾐
清代⼋旗兵甲胄
清代琵琶襟马褂
清代皇后凤袍
清代皇帝龙袍
清代皇帝朝服
太平天国忠王龙袍
太平天国宽袖服
晚清刺绣衬⾐
近代旗袍
近代旗袍
袄。
中国各朝代服装特点介绍
中国各朝代服装特点介绍
1.夏朝服装:夏代人的服装主要为麻布与兽皮裙、裹胸、腕簪和腰带,腰带和头冠上面都带有装饰品。
2.商朝服装:商代人的服装较为华丽,男装主要为紧身长袍,女装为
长袍、长裙和上下两件式,用花纹和点缀图案进行装饰。
3.周朝服装:周代人的服装多以丝绸为主,男装为束腰短衫,女装为
长袍、长裙和长袍裙。
周朝服饰注重色彩搭配和花纹的应用。
4.秦朝服装:秦代服饰形式谨严,纯色布料,清新朴素,男女皆戴秦服,女子秦裙通常有卷边,男子则着长袍、长裤和靴子。
5.汉朝服装:汉代人的服装有明显的区别,男子穿半截袍子带尺褊,
戴笠帽。
女子则着长袍、长裙和褶子裤,并悬挂首饰,例如耳环、项链和
手镯等。
6.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魏晋南北朝时期服装风格多样,女性服饰以
褶子裙为主,戴花冠,男性则多穿戎装,也有文士装。
7.唐朝服装:唐代服装比较华丽,主要颜色以红色和绿色为主,女子
则穿着长袍裙和长绸袍,男子则穿着雪白袍装和五色车马服等。
8.宋朝服装:宋代服装注重轻巧形式,男装为素色束腰袍和短单裤,
女装为长袍和褶子裙,并注重细节、刺绣与装饰等风格,常常印有各种花
鸟图案。
9.元朝服装:元代服饰以五色丝纱为主,注重袖口与花边的点缀,红色、紫色和金色等色彩较为常见。
10.明朝服装:明代服饰以丝绸为主,讲究色彩鲜艳、图案华丽,并注重领子和袖口的花边刺绣。
11.清朝服装:清代服装以素色简约为主,注重纱质与滋润程度,男装以长袍裤为主,女装则有宽袖直筒长袍和长裙等简洁款式。
中国古代服饰分类.古代服饰介绍.古代服装种类
中国古代服饰分类.古代服饰介绍.古代服装种类商周时代的服饰: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韍」,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服叫「深衣」。
还有一种「单衣」,是没有里子的宽大衣服。
他们头上还戴「帻」;帻是用来包住头发的头巾,不让它们披散下来。
这个时期,游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长裤、靴子,也传进外国,这种帅气的服装穿着起来,行动的确是方便多了。
男服服饰:冕服: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
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
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
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
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
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
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女服服饰:禕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
是青色衣,画褕翟纹十二章纹,褕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
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中国古代服饰年表
中国古代服饰年表中国的历史悠久而丰富多彩,古代的服饰文化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国的服饰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风格,反映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本文将通过一个中国古代服饰年表,概括介绍从古至今的服饰演变。
1. 夏商时期(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046年)夏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朝代,这个时期的服饰以羊皮为主要面料。
男性穿着上衣和长裙,女性则穿着斗蓬式的外衣和长裙。
此时的服饰以带有纹饰的青铜装饰品为主要点缀。
2. 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这段时期的服饰逐渐趋于多样化,且受到礼制和阶层结构的影响。
贵族男子穿着华丽的衣袍和冠帽,女性则穿着长袍和盘发的发饰。
普通人则穿着较为简单的衣物,服饰材质以丝绸为主。
3.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服饰的风格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男性开始流行穿戴裤子,衣袍样式更加细致复杂。
女性则开始流行穿着裙子和腰带。
此时期也兴起了使用丝绸、绢帛等精致面料制作服饰,装饰品也变得更加细腻华丽。
4.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至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的时期,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段时期的服饰风格多变,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大。
男性流行穿着长袍和外套,女性则开始穿着露足的裙子和展示颈部的发饰。
5. 唐朝(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唐朝是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时尚与华丽的特点成为后世所追慕。
男性开始普遍穿着襦裙和长袍,女性则流行宽袖长裙和束腰装饰。
这段时期的服装色彩丰富多样,以宫廷服饰最为华贵,并迅速流传到社会各个阶层。
6. 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至公元1912年)宋元明清时期绵延了数个朝代,这段时期的服饰风格延续了唐朝的影响,但也加入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男性开始穿着宽袍和直裰,女性则穿着褙子和对襟长裙。
明清时期的服饰注重线条的纯净和细节的精致,袖子和腰带的装饰成为亮点。
【历史文化】中国历朝皇族服饰一览
各朝皇族服饰一览龙袍:皇帝专用的袍。
又称龙衮。
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
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
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
龙数一般为9条: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
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图中帝王头戴白纱帽,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
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所喜尚的习俗。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隋唐五代皇帝服饰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
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
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
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
元代贵族便服元代贵族便服本图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像戴外白内黑的皮冠(貂皮暖帽),着浅米色毛绒衫,额前有发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右分披散。
冠下耳后垂鬟(两辫作成的鬟)。
按《圆史舆服志》记载有:“服白粉皮则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
此像为白金答子暖帽穿锦袍的皇帝。
明代晚期金地缂丝孔雀羽龙袍明代晚期金地缂丝孔雀羽龙袍周身绣满龙的纹样。
从服装的样式来看,样式为斜领袍,为皇帝的便服。
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
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
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
关于历史人物服饰的知识
关于历史人物服饰的知识
1.周代:西周时期的服装制度严谨,实行严格的“礼制”规定。
如上所述,西周贵族服装包括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婚礼服和丧服等,其中男子服饰以玄色下裳和黄色上衣为主,并配有大带和玉佩,体现出等级分明的特点。
2.秦汉时期:秦朝时平民百姓以黑巾裹头(黔首),妇女则有头巾装饰(巾帼)。
汉代服饰中,士人常着深衣,贵族官员则有冕服、朝服等区分,女子服饰丰富多样,发展出曲裾深衣、直裾深衣等多种款式。
3.魏晋南北朝:此时期崇尚自然飘逸,服饰风格趋向宽松,出现了流行的条纹间色裙,且长裙曳地成为时尚。
同时,胡服骑射的影响下,服饰开始吸收北方民族元素,更注重实用与舒适性。
4.唐宋时期:唐朝是中国古代服装史上极其繁盛的一个时期,男女皆流行穿宽袍大袖,尤其是女装的大袖襦裙和袒领装广受欢迎;宋代服饰相对简约,官服有幞头、襕衫、公服等,而民间多穿着窄袖短身的褙子和褶子。
5.元明清:元代蒙古族统治下的服饰融合了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特色,马褂、长袍开始流行;明代恢复汉族传统,官服采用补子
来标识品级,女性服饰有袄裙、比甲等;清代满族入关后,旗袍、马褂成为主流,男性官员的蟒袍和顶戴花翎是身份象征。
6.其他民族服饰:历史上契丹、蒙古、吐蕃、女真等北方民族的服饰以交领或圆领袍为主,特点是小袖紧身,区别于汉族传统的宽博大袖袍服。
此外,清朝时期满族的马褂和旗袍对后来中国的服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朝历代的服饰来历和特色简笔
历朝历代的服饰来历和特色简笔历朝历代的服饰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既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审美观念和社会风貌,又展示了我国博大精深的服装制作工艺和纺织技术。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历朝历代的服饰的来历和特色。
1.夏朝服饰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这个时期的服饰以兽皮、麻布、葛布等天然材料为主,主要特点是简单朴素。
男子一般穿兽皮裙,女子则穿带有草编纹样的麻布或葛布裙。
2.商朝服饰商朝的服饰主要以丝绸为代表,丝绸的出现使服饰面料更加丰富多样。
男子多穿襦裙,女子则穿着露胸露肩的长裙,并佩戴丝绸带。
此外,商朝还出现了徽和冠等特色饰物,使服饰更加华丽。
3.周朝服饰周朝是我国封建时代的开端,这个时期的服饰讲究等级分明,宫廷贵族穿着华丽而庸俗,百姓则穿着朴素。
男子的服装以襦裙为主,女子则穿着长袍,襦裙的颜色和图案多是以分封国的名称为主题,以显示封建等级关系。
4.秦朝服饰秦朝是我国的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国家,这个时期的服饰主要以宫廷贵族的服饰为代表,以黄色为底色。
男子一般穿着黄色的袍和裤子,女子则穿着宽松的长袍并佩带金银首饰。
秦朝的服饰注重实用性,也为后来的服饰设计奠定了基础。
5.汉朝服饰汉朝的服饰在秦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汉朝的服饰也融入了民族特色。
男子的服装主要以襦裙为主,女子则穿着齐胸的宽袍,腰部则系上彩带。
汉朝的服饰注重装饰和细节,绣花、刺绣等工艺开始应用于服装的设计中。
6.魏晋南北朝服饰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服饰多样化。
男子的服装以束腰、发肩、褶裥为主,色彩鲜艳,细节繁复。
女子的服装则以宽松的襦裙为主,裙摆多有图案绣饰。
此时期还出现了齐腰裙、马面裙等特色服饰。
7.隋唐服饰隋唐时期的服饰注重宫廷内外的等级分明。
男子的服饰以袍褂为主,女子则穿着肩衣、对襟衫等上衣搭配腰带和裙子。
隋唐时期的服饰讲究华贵、典雅,注重绣花、刺绣等工艺的应用。
8.宋代服饰宋代的服饰以宽松、舒适为特色,男女装饰基本相同,注重染色工艺,服饰的颜色以淡雅为主。
【历史文化】中国历朝皇族服饰一览
各朝皇族服饰一览龙袍:皇帝专用的袍。
又称龙衮。
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
其特点是盘领、右衽、黄色。
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
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
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
龙数一般为9条: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
清代龙袍还绣“水脚”(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汉代皇帝冕服图、冕冠图、赤舄图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皇帝便服图中所绘洛神形象,无论从发式或服装来看,都是东晋时期流行的装束。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图中帝王头戴白纱帽,外着白穿宽袖狐皮大衣(形如大袖衫),毛在外。
手执如意,也是南朝时所喜尚的习俗。
隋唐五代皇帝服饰隋唐五代皇帝服饰隋唐时期,南北统一,疆域辽阔,经济发达中外交流频繁,体现出唐朝政权的巩固与强大。
在服装服饰上也达到空前繁盛时期。
隋唐时期的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上自皇帝下至杂役都可穿着,为当时的常服。
此图为穿对襟、阔袖便服衫的帝王。
元代贵族便服元代贵族便服本图为元太祖成吉思汗像戴外白内黑的皮冠(貂皮暖帽),着浅米色毛绒衫,额前有发微微露出,垂至帽下末端向左右分披散。
冠下耳后垂鬟(两辫作成的鬟)。
按《圆史舆服志》记载有:“服白粉皮则冠白金答子暖帽,服银鼠则冠银鼠暖帽”。
此像为白金答子暖帽穿锦袍的皇帝。
明代晚期金地缂丝孔雀羽龙袍明代晚期金地缂丝孔雀羽龙袍周身绣满龙的纹样。
从服装的样式来看,样式为斜领袍,为皇帝的便服。
龙的图案从上古发展到明代,精力了无数次的变化。
总的看来,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
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
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介绍
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介绍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丰富多彩,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以下是对我国历代服饰的介绍:1.远古时期:特色:服饰的起源主要是出于实用,原始人类使用兽皮和树叶等来遮盖身体,保暖御寒。
来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逐渐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
约5000年前,中国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人们开始用麻布做衣服。
2.先秦时期:特色:服饰开始有上衣下裳之分,同时出现了“深衣制”,即上衣下裳连接在一起的形式。
来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人们对服饰的需求不再仅仅是实用,开始注重装饰和礼仪。
3.秦汉时期:特色:服饰日益讲究,着装华丽,尤其注重服饰的礼仪性。
来历:生产力的发展和统一国家的形成,使得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创新。
4.魏晋南北朝时期:特色:传统的深衣制在妇女中间尚有人穿着,同时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中原男子开始流行上衣和裤装。
来历:这一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民族交融,使得服饰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5.隋唐时期:特色:无论官服还是民服,都表现出开放的思想和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
来历: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经济繁荣、文化交流频繁,这些都在服饰上得到了体现。
6.宋元时期:特色:宋朝的服饰质朴简洁,元朝则因民族矛盾尖锐,服饰风格有所改变,男子的袍服多为宽绰,女子的服饰则受到蒙古族文化的影响。
来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变迁和民族交融都对服饰产生了深远影响。
7.明清时期:特色:明朝的服饰继承了前代的特点并有所创新,清朝则因满族统治,服饰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女子的旗袍成为了标志性服饰。
来历:这两个时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使得服饰有了更多的变化和发展。
8.近代至现代:特色: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全球化的发展,中国的服饰开始与国际接轨,注重个性化和时尚感。
来历:近代以来的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都使得中国的服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的来说,我国历代服饰的特色和来历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
中国各朝代的服饰文化带服饰图片
中国历代服饰概览及其特点
衣人相映 包蕴文化
服饰的变化是传承发展的 要与身份、地位、年龄相协调 体现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
一、原始服饰及其特点
上古时期人类的服饰 在原始经济基础的条件下, 人们以毛皮围系于下腹部, 或许为了御寒、或许为了 遮羞和装饰。不论处于何 种原因,原始服装已经开 始出现。由此,揭开了中 国服装史的序幕。
明 代 男 子 宽 袍 儒 巾 服 饰
明 代 官 服 和 乌 纱 帽
明朝的儒生文士男子服饰,大
多穿圆领或斜领的青布直身的宽袖 长衣,头戴四方平定巾。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 只能穿一些浅淡的颜色。裙子宽大,样式很多。
清代时期(中国传统服饰的改革阶段)
男子以剃发梳辫、 长袍马褂的满族服
汉代妇女还穿襦裙。襦 裙一般是上襦下裙的女 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 已经出现。到了汉代, 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 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 减少。这个时期的襦裙 样式,一般上襦极短, 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 下垂至地。
汉代妇女襦裙
汉代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 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 (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服青绿之衣。 对商人的禁令更严。 然而在服装的样式
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
正式礼服。本图正是这
种曲裾服饰。
汉代男子曲裾
汉代官吏袍服
汉代官吏袍服陶俑
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中国历代服饰赏析
中国历代服饰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在不同的朝代中,服饰的样式、颜色、纹饰都有所不同,体现了
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汉朝时期,汉服的基本款式已基本形成。
男子的汉服通常是长袍
腰带,女子的则是长袖对襟衣服加上裙子。
汉族的服饰颜色以纯色为主,一般都比较素雅。
唐朝时期,唐装在装束上有了更多的变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
一个高峰。
唐朝时期唐装的特点是颜色艳丽、以金、银、珠、宝石为
装饰,衣袖宽大,袍长下至踝部,通常戴着头巾和襦裙。
宋朝时期,宋装相较于唐装更为细腻,色彩以素雅为主。
宋代的
衣服喜欢使用贵重的纱、绸、锦等材料,常常在衣服上绣上五彩缤纷
的花鸟等图案。
元朝时期,元装就是蒙古装,源于草原上的民族服饰,以皮毛为
主要材料。
元代女性服饰主要是穿戴长袍,上面加上了腰带和束腰带,还需要穿戴长靴。
明朝时期,明代服饰采用了很多难缠的花鸟和牡丹、梅花等图案,以及十字绣、金银锁、锦绣等制作工艺来增加服饰的精美程度。
清朝时期,清装则更加华丽多样化,多使用雕花、刺绣等方式制作。
清代女子的裙子多以龙凤、花鸟等为装饰,裙子长且膝盖以上露
出少的袖子。
而男子的长衫、漆花鞋、花边带则是以蓝白条纹、直条
纹为主流。
综上所述,中国历代服饰在设计和花样上都颇具特色,同时也反
映了不同时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的变化。
各个朝代汉服的种类及介绍
各个朝代汉服的种类及介绍汉服,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不可遗漏的精髓之一。
它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尧舜时期,经历了不同朝代的演变,形成了不同的样式和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一步步了解各个朝代汉服的种类及介绍。
1. 春秋战国时期汉服春秋战国时期的汉服主要是长衣和短褐。
长衣就是道袍的前身,由身、袖、领三部分缝制而成,袖口、下摆和领口处镶有华美绸缎,表现了华贵感。
短褐则是长袍的前身,由小矩形的布料拼接而成,采用深色系,整体朴素简洁。
2. 秦汉时期汉服秦汉时期的汉服整体风格简洁耐看,重点在于剪裁和细节处理。
众所周知,秦朝建国时,秦始皇进行了“焚书坑儒”的残酷行为,而当时的服饰也无一幸免,崇尚素雅的汉服风格应运而生。
女子的汉服多使用对襟衣、宽袖和庄重的色调,男子则是穿着长袍、蟒衣等。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汉服,体现了大一统的文化内涵和多元文化的交融,穿着风格也相对豪华奢侈。
特别是女性的汉服,使用了大量的云龙纹、葡萄枝纹、霓虹纹等装饰,细节处理也更为注重。
男性则多使用高冠、细袖、短衫等服饰,衣袴幅度越来越宽。
4. 唐代汉服唐代汉服堪称汉服发展历史上的巅峰之作,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首先是“衣冠伦敦”,即规定男子穿戴必须遵循的严格规定,其次是“袍褶长,裙襖大”,强调服饰尺寸应该比人的身材大,并且多使用四马褂、直筒袖的服饰。
至今人们依然钟爱这个时期的汉服。
汉服发展至今,多种多样的样式和类型已经涌现,而每一个时期的汉服,都给我们留下了一部分文化遗产。
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路上,汉服也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服饰代称古代的服饰以其鲜明的特性,显示了穿着者的贵贱尊卑或性别职业,因而不同特点的服饰就成了不同社会地位人的代称,有的甚至沿用至今;1、黔首:黔,黑色;黔首,即以黑巾裹头,代指平民,具体而言指本业为农业与小手工业,末业为小商贾等各种不事生产的人;战国时期,黔首之称已经广泛使用,吕氏春秋中执一、振乱、怀宠和战国策·魏策、韩非子·忠孝、李斯谏逐客书、礼记·祭义等均曾出现;它的含义与当时常见的“民”、“庶民”同;秦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下诏令谓民为“黔首”,这是秦统一中国后更定名物制度的内容之一;秦始皇三十一年,发布“使黔首自实田”的律令;占有土地的地主和自耕农,按照当时实际占有的田数,向封建政府呈报,即可取得国家的承认;从此,“黔首”一词便伴随着这套封建土地制度和法令就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而成为固定称谓;2、白丁:古代平民着白衣,所以常以“白丁”称呼平民百姓;刘禹锡陋室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可引申为没有学识的人;3、白袍:旧指未得功名的士人;唐士子未仕者服白袍,故以为入试士子的代称;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或有朝客讥宋济曰:‘近日白袍子何太纷纷’济曰:‘盖由绯袍子、紫袍子纷纷化使然也;’”宋洪迈容斋三笔·叶晦叔诗:“一闲十日岂天赐惭愧纷纷白袍子;”宋苏轼催试官考较戏作诗:“愿君闻此添蜡烛,门外白袍如立鹄;”宋叶适叶路分居思堂诗:“白袍虽屡捷,黄榜未沾恩;”4、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5、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诗经·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岂曰无衣与子同泽”在这里用来形容战士们互相友爱、同心同德的品质,因此“袍泽”就成了将士、战友的代名词;6、青衿:亦作“青襟”,周代读书人常穿的服装,泛指有学识的人;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杜甫题衡山县新学堂呈陆宰诗:“金甲相排荡,青衿一憔悴;”明清科举时代则专指秀才;7、苍头:原指战国时主人战旗下的军队,多以乡党的青年组成,因以青巾裹头,故名;战国策·魏策一:“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力二十余万,苍头二千万;”史记·项羽本纪:“少年欲立婴,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裴骃集解引应劭曰:“苍头特起,言与众异也;苍头,谓士卒皁巾,若赤眉、青领,以相别也;”至汉代,战事减少,逐渐沦为奴隶,操持贵族邸宅的杂务;遭逢战乱,仍不失主人近侍军队的性质;魏晋以后,则纯为私家奴仆;汉书·霍光传:“霍云当朝请,数称病私出,多从宾客:张围猎黄山苑中,使苍头奴上朝谒,莫敢谴者;”晋书.石崇传:“有司薄阅崇水碓三十余区,苍头八百余人,他珍宝货贿称是;”明会要·民政三:“景泰中,杨杰上言:‘臣家苍头得官者十六人,乞停苍头杨钊等职;’诏许之;”8、黄裳:黄色表示尊贵,穿黄裳意味着臣居尊位,因而黄裳成了将做君主的太子的别称;卢照邻中和乐·歌储宫:“黄裳元吉,邦家以宁;”9、黄冠:古代指箬帽之类,蜡祭时戴之;礼记·郊特牲:“黄衣黄冠而祭,息田夫也;野夫黄冠;黄冠,草服也;”郑玄注:“言祭以息民,服像其时物之色,季秋而草木黄落;”孔颖达疏:“黄冠是季秋之后草色之服;”后即借指农夫野老之服;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信奉黄帝,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发动农民起义,起义军皆头裹黄巾,首领张角等亦都穿黄衣;这开了后来道士黄衣的先风;隋唐时,黄色渐为皇家垄断,唐高宗总章年间“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旧唐书·舆服志;黄衣道服遂亦渐为白、黑、青取代,唯留顶上黄冠还维系着旧时崇尚;新唐书·方技传载:“李淳风父播,仕隋高唐尉,弃官为道士,号‘黄冠子’”;后世遂用以指道士;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形似月牙,下沿有相对二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三礼图称:“道冠,其制小,仅可撮其髻,有一簪中贯之;”黄冠是全真道士常用的道冠,全真道士受戒后方可戴之;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传说全真龙门派长春真人邱处机,西行见过元朝成吉思汗后,元代皇帝赐给邱真人一块金子和一块玉,要邱祖戴在头上;邱祖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成月牙冠,又把玉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上,惊得成吉思汗目瞪口呆;后来全真弟子为了纪念邱祖,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指甲印痕;10、缙绅:插笏于绅带间,旧时官宦的装束,亦借指士大夫;汉书·郊祀志上:“其语不经见,缙绅者弗道;”颜师古注:“李奇曰:‘缙,插也,插笏於绅;’……字本作搢,插笏於大带与革带之间;”清王应奎柳南随笔卷四:“故事:官批讼牒,必以朱笔点讼者姓名;其人或系缙绅,则用圈焉;”张溥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11、簪缨:簪和缨,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旧时把它作为做官者之称;如:簪缨世族世代做高官之家;12、青衫:“青衫” 黑色的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人也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13、珠履:缀有明珠的鞋子;史记·春申君列传:“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因而珠履成了豪门宾客的代称;李白寄韦南陵冰诗:“堂上三千珠履客,瓮中百斛金陵春;14、巾帼:本是古代妇头上的头巾或装饰物,借以代表女性,源于三国志;当时诸葛亮多次向司马懿挑战,司马懿不予应战,诸葛亮便把妇女的头饰遗下,以此辱笑司马懿还不如一个女性;自古以来把妇女中的英雄豪杰称为“巾帼英雄”,故代指女性;15、青衣: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因用为婢女的代称;白居易懒放诗:“青衣报平旦,呼我起盥栉;”16、裙钗:古代妇女的服饰,因用为妇女的代称;红楼梦第一回:“我堂堂须眉,诚不若被裙钗;”17、纨绔:纨绔是古代一种用细绢做成的裤子;古代富贵人家的子弟都穿细绢做的裤子,这很能反映出他们奢侈的特点,因此,人们常用纨绔来形容富家子弟;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18、赭衣:说文:“赭,赤土也;”以赤土染衣,故曰赭衣,赤褐色;古时囚犯乃服赭衣,因以褚衣代称囚犯;赭衣塞路,比喻犯罪的人很多;与衣服有关的字汉字里表示衣服的字很多;这些字多是象形字和形声字,而且和古代的礼制有关; 举例如下:1 .冠;贵族男子戴的普通帽子;冠字里的元即首,表示头的意思;寸表示法度的意思;冠是身份的象征,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冠主要是由冠圈、冠梁和缨组成;缨是冠圈两旁的丝绳;冠还有一个必不可少的附件叫笄,也叫簪,是用来把冠固定在头发上的细长签子;由于簪和缨是戴冠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古代作品中常用来指戴冠的人;如:空余老宾客,身上愧簪缨;杜甫八哀诗2. 冕;天子、诸侯、大夫祭祀时戴的礼帽;从字形上看,冕字从曰,可知是一种帽子;3. 弁;古代贵族男子穿礼服时戴的一种次于冕的帽子;4. 胄;古代士兵作战时戴的头盔;介胄指穿戴盔甲的士兵;如: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史记绛侯世家5. 帽;据考证,帽字是汉代以后才出现的;曰和冒是帽的古字;古代特指用布帛缝合的圆形软帽,一般不在正式场合佩戴;到了唐代,帽子已经很普及,而且常常出现在正式场合;6. 巾;可以裹头,也可以擦汗;巾是象形字;戴头巾之风,汉末时盛行;以后有诸葛巾、东坡巾、山谷巾、程子巾等不同的名目;7. 衣;衣服的总称;古人特指上衣;周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意思是说,治理天下从衣裳开始;可见,衣服是礼仪制度的象征;8. 裳;古人特指下衣;如诗经齐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时说天还没亮就起床,急急忙忙把上衣下衣穿倒了;9. 襦;指短上衣,是一般人平时御寒所服; 10.禅;指单衣,是夏天的衣服;11. 亵;指贴身穿的上衣; 12. 裘;指皮衣;如:五花马,千斤裘;李白将近酒13.袍;指长袄,长至脚背,有里子面子,中间絮丝棉或乱麻;袍是形声字,声旁包有包住全身的意思; 14. 褐;用粗毛或粗麻制成的短衣,贫苦人所穿;15.襟;最初指衣的交领,后来指衣服的前幅;也叫衽; 16. 裾;指衣服的下摆;17.袖;很长的袖子;如古代作品中常提到长袖和广袖;也叫袂;18. 绅;指腰带系结后的下垂部分;古代士大大入朝时,把记事的手版笏插在腰带间,叫缙绅;所以后来缙绅就成了士大夫的代称;19.裙;指下衣,也就是裳; 20. 裤;古代写作绔;只有两个裤筒,两腿分别套入裤腿,没有裆;和现在的裤子不同;。
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定的名称
中国各朝代的服装特定的名称一、夏商西周商朝服饰大抵分为三种1、奴隶的简单遮身衣物.通常是圆领衣,上下相连,中间以绳缚之,衣长不及踝,头部皆不加饰物.2、平民或小奴隶主.他们的衣着较为讲究,一般是上身着衣,下身着裳.衣长多至膝盖上下,但后裾却长至足部,腰间系带.衣上多无纹饰.3、王室贵族.衣着华丽,上衣下裳皆有精美纹饰,或刺绣或绘画而成.腰部亦束有绶条,腰带之下正中部位佩以一块上狭下广的斧形装饰.衣服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和皮革.麻布贫富皆可穿,但有粗细之分.丝绸和皮革主要用奴隶主贵族所专用.丝绸质地的衣服上所绘绣的纹饰也与青铜器一样,多为云雷纹.商代男子的发饰以梳辫为主.有的是将头发至于头顶,有的则是在左右两侧梳辫,下垂在肩,也有的将辫子盘于头顶.商代女子发饰与男子基本相同,以辫发为主,但也有少数是将辫卷曲垂肩.同时也出现了巾帽.商代巾帽形式比较简单,多为帽箍式,束发器多是兽骨,玉石制成,帽箍则用丝绸布帛制作.周代服饰与商代大致相同,但要比商代来的宽松,长度大多过膝,衣袖除小之外还有出现了大袖.腰间的束带系成蝴蝶结.巾帽的样式也较丰富,除帽箍外,还有平形.尖形.月牙形,及中间突出,两边翻卷的形状.大致是低而平者为普通人所戴,高而尖者为贵族所戴.注:商代无论哪个阶层的人,其服饰的衣袖都比较窄小.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上层社会大体流行深衣和胡服.1、深衣贵族中流行的深衣式袍服,是西周以来传统的贵族常服,而平民以为之礼服,平常穿短褐.深衣的特点一是上衣下裳相连;二是无男女式样的差别,皆可穿用.但又分为两种:一为中原地区的宽大式,"宽大博带"穿着舒适,长不拖地,下摆不开岔,屈肘可穿,袖长和臂长相等,用大宽带束腰,中原贵族宴乐时喜爱穿用.二为瘦长式,"续衽钩边"楚地最为流行,较北方的瘦长,领沿较宽,用较厚织物作边,右衽很长.战国时有单,夹,棉,皮.袍服的领式突破了西周时期的矩形领,流行交领式右衽,左衽.2、胡服胡服便于骑射,诸国战士皆衣之.胡服逐渐成为战国时期的军服.其特点是短衣,长裤,用带钩,有短靴和皮弁(bian).胡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常服.胡服中的上衣,商周时的劳动者,武士,小孩都穿,其长不过膝;胡服束腰须有带钩,不同于中原束带,裤子代替长袍的下裳,靴代替鞋.带钩,古称"师比","鲜卑",它是北方游牧民的衣带装饰.带钩小有寸许,大有尺余,有仿棒,竹节,琵琶等形象.制作原料有玉,铁,铜等.嵌以宝石,琉璃,或金银.三秦汉时期汉代男子贵贱通用的基本首服是巾帻.巾帻主要有介帻和平巾帻,但具体式样和颜色有据人的身份,地位,职业,年龄的不同而有区别.如皇帝和个级别的官员的巾帻随其服色,文官和武官的巾帻也有所不同,文官主要有戴介帻,武官则戴平巾帻.群吏和仆役要戴绿帻,武吏则戴赤帻,未成年的小童戴无屋帻等.冠帽只有官员才能使用,通常是戴在巾帻之上.冠帽的主要有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爵弁冠,通天冠,远游冠,高山冠,进贤冠,法冠,武冠,建华冠,方山冠,巧士冠,却非冠,却敌冠,卫士冠等.其中除长冠外,大多出于周礼.这些冠各有不同的使用场合,如冕冠,长冠,委貌冠,皮弁冠分别为行郊社祭祀之礼时使用的;通天冠为朝服;远游冠为诸忘之服;进贤冠为儒者之服;却非冠为宫殿门吏仆射之服,却敌冠为卫士之服,爵弁冠和建华冠为舞乐人祭祀之服.袍服是汉代一般人的常服.式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直裾袍服;一种沿用战国时的曲裾式.曲裾式袍服,无扣,衣襟从腋部想后旋绕,腰间束丝带.衣服宽博,大袖.领和袖初有皂色缘边.直裾式的袍服从西汉后期流行.两种式样,男女皆通用.汉代重农轻商,规定商人不得衣锦绣等织物,只能着葛麻织物.汉代男女的鞋的样式没有严格区别.男子多为方头,女子多为圆头,但又可通用.在日常生活中贵族着丝履,可不随衣色.北方因天气寒冷,多穿皮靴,而南方气温高,湿润,多着草鞋.袜在汉代称之为角袜.袜高一尺余,上有带子,穿时可束紧口,防止脱落.汉代贵族妇女的首饰有步摇,簪,珥,华胜,采胜,擿(大长簪),并以擿的长短来区分等级.由于头上的首饰太多,非真发所能承受,故用假髻,汉代称之为"大手髻".贵族女子常用襦裙.此外还有挂袍,也是宴居之服,为斜裁的袍服,将上阔下狭之斜幅垂于衣旁成为装饰.劳动妇女的衣着通常比较简单,无首饰,为劳动方便,常是短衣长裤,一般女子的发型多为露髻,不加饰.头发中分,平梳,向后做绾,垂髻于脑后,贵族女子则好高髻.汉代女子已有面部化妆,除浓妆淡抹外,还有奇妆.如东汉恒帝时,大将军梁翼之妻韩寿,自创一中悲啼妆,细八字眉,梳堕马髻,自行折腰步,露齿笑,世谓之愁眉泣妆,与流行的宽眉高髻相逆.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国和西晋时的服饰与东汉基本相同.但从东晋起,便追求起所谓的风流放达,本就比较肥大的衣服又向更为博大的方向发展.头部的装饰有的系巾子,有的则带小冠,到南朝后期还有戴大冠者.巾子在汉以前本为庶民所戴,东汉末和魏晋时,一些名士也开始使用,因此而流行起来.小冠一般为中空,可纲椎髻,用簪子由后贯入,把小冠和发髻固定,是由汉代的平巾帻发展起来的.这时期的妇女的服装已从汉代的深衣向衣,裳分开的方向发展,上衣下裳的装束成为主流.两晋时,还出现了上衣甚短而裙子特长的装束.有的裙的外露部位已及腰部,史书上称为"上检下丰".在北方,十六国后期后,胡服便十分流行,其主要特点是紧身,窄袖,开袴.由于它们行动十分方便,因此深受汉族劳动人民的喜爱.北方常用的头饰,除小冠,巾子外还有毡帽.巾子发展到北周时,常常是以三尺皂绢向后幞发,名为"折上巾",实为以后的幞头。
中国传统服饰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简介
中国传统服饰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简介夏、商、周时期的华夏服饰夏、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的服饰是上衣下裳,束发右衽。
河南安阳出土的石雕奴隶主雕像,头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领衣,下着裙,腰束大带,扎裹腿,穿翘尖鞋。
这大体反映了商代服饰的情况。
周初制礼作乐,对贵族和平民阶层的冠服制度作了详细规定,统治者以严格的等级服装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和威严。
深衣和冕服始于周代,这两种服制,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服夏、商两代已有冕服。
夏商周三代服制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各有变革和发展。
夏代称冕冠为收,殷代名为鷩,周代名为爵弁,夏代的冕冠纯黑而赤,前小后大,商代的冕冠黑而微白,前大后小,周代黑而赤,如爵头之色,前小后大。
国王在举行各种祭祀时,要根据典礼的轻重,分别穿六种不同格式的冕服。
总称六冕。
六冕的内容如下:大裘冕(王祀昊天上帝的礼服):为冕与中单、大裘、玄衣、纁裳配套。
纁即黄赤色,玄即青黑色,玄与纁象征天与地的色彩,上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六章花纹,下裳绣藻、火、粉米、宗彝、黼、黻六章花纹。
共十二章。
兖冕(王之吉服):为冕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龙、山、华虫、火、宗彝五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九章。
鷩冕(王祭先公与飨射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上衣绘华虫、火、宗彝三章花纹,下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花纹,共七章。
毳冕(王祀四望山川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绘宗彝、藻、粉米三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共五章。
希冕(王祭社稷先王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绣粉米一章花纹,裳绣黼、黻二章花纹。
希是绣的意思,故上下均用绣。
玄冕(王祭群小即祀林泽坟衍四方百物的礼服):与中单、玄衣、纁裳配套,衣不加章饰,裳绣黻一章花纹。
此外,六冕还与大带、革带、韨、佩绶、赤舄等相配,并因服用者身份地位高低,在花纹等方面加以区别。
而周代国王的礼服除以上6种冕服之外,还有4种弁服,即用于视朝时的皮弁、兵事的韦弁、田猎的冠弁和士助君祭的爵弁。
关于历代服饰的知识
关于历代服饰的知识
中国的历代服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发展。
以下是对一些重要朝代的服饰的简要介绍:
1. 商朝: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录的朝代,其服饰以皮、革、丝、麻为主要材料。
由于纺织技术的进步,丝麻织物占据了主导地位。
商代人能够织造极薄的绸子、提花几何纹锦和绮,以及绞织机的罗纱。
衣服的颜色较为厚重,以青、赤、黄、白、黑等五种原色为主。
2. 西周:西周时期,等级制度逐步确立。
不同阶层的人在不同礼仪场所的服饰都有严格的规定。
服饰的颜色、图案和样式都有所不同,以彰显身份和地位。
3. 春秋战国:这一时期的服饰以深衣为主,深藏身材之意,男女通用。
深衣有将身材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也是庶人百姓的礼服。
4. 秦汉:秦汉时期的服饰主色以黑为尊,袍是典型的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
纹绣的图案更为精细,并将文字融入花纹中。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5. 魏晋南北朝:这一时代的男子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
魏晋风度也表现在当时的服饰文化中。
6. 隋唐:唐朝服饰有公服、圆领袍、半臂、衫裙、帔等,装饰有幞头、巾子、鹖冠、革带等,布料有蜀锦、绫、罗、夏布等。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相关历史资料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古代知识】各朝服饰讲究
【古代知识】各朝服饰讲究1.周代是冠服制度逐步完善时期。
女子服饰特点是穿短领窄袖衫.腰下饰襞膝,基本服饰为上衣下裙。
而头饰基本是梳髻,插对笄。
2.战国时期诸子兴起,茸家争鸣,服饰也各显风采。
有一种将左面衣襟前后片缝合,后面衣襟加长形成三角,绕身至背后腰带系扎的深衣为多数女子所穿着的服饰。
3.秦国女子着曳地长袍,领袖各叠为三层,名三重衣。
战国秦时女子一般梳双垂髻,以垂髻发式为主。
4.汉代女子着一种袍服,垂地,衣襟盘旋而下,似战国时的绕襟深衣,而日常之服饰也大都是上衣下裙。
头饰都梳垂髻插珠玉步摇,有堕马髫、双垂环髻、髻后垂梢、盘恒髻、裹帼巾等5.魏晋南北朝女子大都穿窄袖衣、帔子、对襟大袖衫,下穿长裙等,头饰大都梳髻后垂髻、梳长鬓、十字髻、双丫髻、高髻插步摇、缬子髻等。
6.隋唐对女子日常服饰为上身着襦袄衫.下身束裙。
以红裙最流行。
其他也有紫色、黄色或绿色的裙子。
7.唐代妇女着凤鞋、宫人皆着红锦耗靴。
妇女日常服饰名目繁多,并愈趋华丽,形制开放甚至有袒胸露臂的女服,服饰有祆、衫、袍、腰巾、抹胸、裙、裤、膝裤、袜、鞋履、靴等。
隋代女子一般梳平髻、盘恒髻等。
而唐代自初唐至晚唐女子发式花样不断翻新,有盘恒髻、高髻、义髻、双环望仙髻、螺髻、凤髻、堕马髻、偏梳髻、双刀髻、双环高髻、单环高髻、百合髻、垂髻、惊鹄髻、宝髻、反绾髻、丛髻、双垂环髻、闹扫妆髻、垂环髫、垂练髻等等。
唐代妇女发上饰品有各式步摇、梳、钗、花饰,还有各种花钿而饰。
8.五代女子服饰一般着袄,对襟窄袖襦、长裙、大袖衫等:发髻有朝天髻、大首髻,三环髻、双环髻、双垂髻、双丫髻、高髻等。
9.宋代女子日常流行的服饰有上襦、披帛、窄袖短襦、对襟大袖衫、窄袖衫、对襟褙子、半袖、右衽上衣等、下身束裙、裤、褶裥裙等。
发髻有高髻、三鬟髻、朝天髻、三、r髻、双幡髻、小盘髻、双丫髻、单鬟髻、般螺髻、双髻、盘福龙髻,发髻上还加饰花巾、簪花、白色团冠、花冠、包髻等。
10.元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蒙族形制。
中国各朝服饰的发展与特点
中国各朝服饰的发展与特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多样的服饰文化,各个朝代的服饰发展也各具特色。
以下将对中国各朝服饰的发展与特点进行详细介绍。
1.夏朝服饰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相对于其他朝代,关于夏朝服饰的描述较为有限。
根据传说,夏朝的服饰器物以丝为主,男子常穿襦裙、褶裙,女子常穿上衣、齐裙,此外还有腰带、发饰等。
2.商朝服饰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朝代,其服饰特点也较为鲜明。
商代男子常穿衣裳、褶裙,女子常穿旗袍、褙子,衣服上点缀有腰带、衣带、腰坠等饰品,同时还戴着帽子、发饰。
此外,商朝还盛行使用璧玉等装饰品。
3.西周服饰西周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服饰发展相对较为成熟。
男子常穿衣裳、上衣、衫裤等,女子常穿长袍、衫裙、对襟等,衣服上点缀有腰带、带子、纽扣等。
西周时期的服饰还注重礼仪和等级,如礼垂玉石、内依冠冕等。
4.战国秦汉服饰战国时期至秦汉时期,中国服饰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男子常穿衣裳、上衣、长袍等,女子常穿衫衣、长袍、对襟等。
此时期的服饰注重布料的质地和用色,常使用丝绸、棉布等材料制作。
同时,服饰上的绣花、银耳环等装饰品也相对丰富。
5.唐宋服饰唐宋时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男子常穿衫衣、外袍、背心裤等,女子常穿对襟、长袍、裙子等。
唐宋时期的服饰制作精良,注重剪裁和细节设计,如绣花、云龙、飞凤等花纹常出现在服饰上。
6.明清服饰明清时期,是中国服饰发展的一个变革期。
男子常穿袍衣、蟒衣等,女子常穿旗袍、长袍等。
此时期的服饰注重尺寸和线条的变化,尤其是女子服饰的腰线明显上移,且裙摆扩大。
同时,明清时期的服饰还以绣花、云纹、花草图案为装饰。
7.中国民国服饰民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服饰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男子常穿西服、长袍等,女子常穿旗袍、长裙等。
此时期的服饰大大受到西方时尚的影响,注重西式风格和剪裁。
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服饰装饰品,如珠宝、手表、帽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朝代服饰
商朝
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
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
袖口较窄,没有
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
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
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
篮、绿等冷色。
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
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
经
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商代的服装形式,采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为多,衣服的长度大多在膝盖上下。
西周以前,上衣下裳制,一律做成上下两截:一截穿在上身,称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两种,一种齐腰,一种至膝盖,襦为一般人平时所穿;一截穿在下身,称裳.衣後的裤褶,襦裙等都是这种服装的遗制。
民间女子着装大体上与男装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围裙,长不过膝,称为襜。
周朝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规范社会,安定天下。
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
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
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
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
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
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
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
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秦朝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服饰日益讲究,着装也渐趋华丽。
女装方面有作为礼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
深衣一改战国时期的肥大,转而形成瘦且
窄的特点。
裙裾长可及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走时
不会露出脚裸。
衣袖有宽窄两种形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很
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领口很低,可露出里衣。
劳动女
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着长裙,腰带长垂。
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
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
系扎。
秦汉以黑色为尊贵之色,衣饰也以黑色为时尚颜色。
汉朝
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
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
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
衣领部分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露出里衣。
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用绸带系束,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男女均可穿着。
在西汉时就出现,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
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形式得到改进。
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替代深衣。
魏晋南北朝
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有所改进,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
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
衣
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
下摆宽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服: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
已有较大的差异。
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
常以丝织物制成。
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
相叠。
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
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
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
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
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
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
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又称缚裤。
隋唐
隋唐服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反映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
族性,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
在隋代及唐初,妇女的
短襦小袖,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以丝带系扎。
披帛,又称“画
帛”,通常轻薄的纱罗制成,印画图纹,二米以上,用时将
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
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
为美。
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
圆领式样很早便出现,到隋唐才盛行为官式常服。
延续
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很大的影响。
唐代男子以幞头袍衫为尚。
幞头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
唐代后,人们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
其形状各个时期不同。
除巾子,幞头的两脚有许多变化,晚唐五代,已由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在如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大襟右衽交领这种汉服为主。
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
仍穿礼服。
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
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
中晚唐时期一般妇女袖宽四尺以上。
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
穿着这种礼服,发上簪有金翠花钿,又称“钿钗礼衣”。
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
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
宋代
宋代一般妇女所穿服饰有袄、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裤等。
妇女以裙装穿着为主,但也有长裤。
妇女的穿着与汉代相似,都是瘦长、
窄袖、交领,下穿各式的长裙,颜色淡雅。
襦和袄形式比较短
小,下身配裙子。
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
宋代的襦裙
样式和唐代的襦裙大体相同。
身上的装饰并不复杂,除披帛,
只在腰间正中部位佩的飘带上增加一个玉制圆环饰物,主要是
为了压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动时不至会随风飘舞而影响美
观,史书所称的“玉环绶”,就是这种装饰。
宋朝流行褙子,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即衣服前后襟
不缝合,而在腋下和背后缀有带子的样式。
腋下的双带本来可以把前后两片衣襟系住,宋代是垂挂着作装饰用。
穿褙子时,在腰间用勒帛系住。
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
斜领和盘领二式只在男子穿在公服里面,妇女都穿直领对襟式。
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后加长,发展为袖大于衫、长与裙齐。
元代
元代妇女服装分贵族和平民两种衣。
贵族多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为民族装,材料多为貂鼠皮和羊皮。
多为宽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灯笼,袖口窄小,袖身宽肥。
这种袍式肩部装饰十分华美。
面料质地十分考究,采用云锦、茸类及毛毡织物,颜色多为红色。
明代
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当今中国戏曲
服装的款式纹彩,多采自明服饰。
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豪奢,
织绣技艺迈向顶峰,文化内涵更丰富。
棉花为服装的主要原
料。
明代女装上衣拉长,露裙缩短,以圆领为主。
裙边有绣
边,装饰作用。
女子冠服制度更完备。
有一种特殊式样的帔
子,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
与“凤冠”一起成为最具
代表性的贵妇礼服,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时穿戴凤冠霞
帔。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装在年轻妇女中间,加一条短小的腰裙便活动。
上襦为交领、长袖短衣。
裙子的颜色,初尚浅淡。
裙幅初为六幅,后八幅,腰间有很多细褶,行动辄如水纹。
明末,腰间的褶裥变密,每褶有一种颜色,微风吹来,色如月华,故称“月华裙”。
腰带上挂一根以丝带编成的“宫绦”,中间打几个环结,然后下垂至地以压裙幅,作用与宋代的玉环绶相似。
清朝
清朝入关后,衣袖短窄,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在服饰中取得了统治地位。
特点为用料节省、制作简便、穿着便利。
,清朝旗袍多为圆领,衣扣均在右侧,一般为五粒。
衣袖、衣身平直,在襟边、领边和袖边都饰有宽边花纹,整体看来较为保守。
不同时期的旗袍个性特征的。
清代礼服一般无领,穿时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领。
春秋用浅湖色缎,冬用绒或皮,称“领衣”,形似牛舌,俗称“牛舌头”。
质料用布或绸缎,前为对襟,用钮扣系之,束在腰间。
还有一种形似菱角,上面绣以纹样,多用于官员朝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