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文地理学流派
regional geography
区域地理学派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特向,源自19世纪德国的赫特纳。

观点:区域是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在区域中自然和人文复合在一起。

cultural geography
文化地理学派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卡尔· 索尔
观点:人类的所有活动都是人类的文化,人类文化的地理现象就是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humanistic geography
人文(人本)主义地理学派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
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quantitative and spatial geography
计量-空间地理学派
代表人物很多
观点:利用数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技术研究人类空间活动,并建立人类活动的空间模型。

radical geography
激进主义地理学
代表人物:美国地理学家哈维(David Harvey)
观点: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的理论为基础,分析不同阶层的人们活动的空间特点和规律。

feminist geography
女性(女权)主义地理学
观点: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新旧女权主义有差别)
女性主义地理学着眼于社会如何创造性别结构形式,怎样致力于通过社会变化结束性别不平等的一个项目中改变空间形式。

(旧)
研究社会中女性群体行为(活动)的空间特点和空间规律。

(新)
后现代地理学
post-modernism geography
代表人物:索哈(E. Soja)
观点:反对传统的、规范的、普适的地理规律研究。

研究的方法论
经验主义地理学
实证主义地理学
注意两点:
1)实证主义不是举实例
2)实证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主要区别在于不是对经验的归纳或对理论的演绎,而是在经验基础上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结构主义地理学
表层结构(空间现象结构)——多样的
深层结构(文化内具有共通性)——不变的
人文主义地理学
观点: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其研究目的也是为了人,每个人各有不同,我们在研究时要注意这种不同。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方法和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我向”思维,
⏹第二个特点是诉诸情感;——情感性和多样性
⏹第三个特点是感悟性。

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是解释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社会意义
提倡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方法,其最重要的社会目的是开启人性。

段义孚在《逃避主义》中说,他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提供不寻常的、富有成效的认识自然和文化的视角;其二就是让读者对世界多一份希望。

人地关系
环境决定论
源于对自然的敬畏,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或然论
可能论,亦称或然论。

它不是强调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决定性作用,而是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法国地理学家维达尔·白兰士(P.Vidal de la Blache)是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

可能论者认为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环境并不是唯一起作用的因素,人自身也是积极因素,具有选择能力。

自然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但人类自身的条件和选择方使可能性变为现实。

缺点:可能论并未彻底解释人地关系,不过是以心理因素作为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的中介。

白吕纳认为,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

“心理因素是随不同社会和时代而变迁的;人们可以按心理的动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事实”。

但问题是心理因素又如何解释呢?如果心理因素是最终原因,必然走向唯意志论:如果心理因素仍要到地理环境中去寻觅,则又回到了唯心史观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因此,或然论仍旧未能摆脱把人地关系看成是因果链的思想怪圈。

文化决定论
文化决定论者认为,虽然自然环境对于早期阶段或文化发展进程缓慢的人类社会或社团具有较强的影响,但技术进步才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种进步加强了人对自然环境的控制。

评价:
●不言而喻,征服自然的思想及其实践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曾经起到伟大的促进作用,而科学技术本身无论在
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手段。

●但征服自然论如果不是用适当的观念形态来指导科学技术的指向和应用,则会导致滥用自然并最终受到大
自然的报复。

●当代人类面临的资源枯竭、环境退化、人口膨胀等全球性问题,应当说也与这种观念不无关系。

行为地理学
环境感觉:对环境外观的一种认识
环境知觉: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

区别:环境感觉只是反映地理环境的个别属性,但环境知觉则反映地理环境的总体属性以及个别属性之间的相互联系。

关系:环境感觉是环境知觉的基础,环境知觉是各种环境感觉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的产物。

不同的人对地理环境的知觉程度存在差异,因为个人的认识属性、获取信息的环境性质以及个人在环境中获得信息的方式等存在差异。

环境认知:环境认知是在环境知觉基础上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

认知不仅包括对环境信息刺激的直接反映认识过程,也包括依靠间接环境信息刺激的更一般的认识过程。

环境认知对人类决策行为的影响比环境知觉更直接。

大多数情况下,环境信息的处理与评价不能直接影响人类的外在行为活动,但它改变了大脑分析环境的方式、环境意识的交流与构成,并提供方法,而改变了的环境心理构造将直接影响外在行为。

地理物象: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地理物象是观察、衡量人或人们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的参照指标。

地理物象简图:是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像。

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界限,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通路),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通过邮政、电话和报纸、电视等宣传媒介间接交流所了解到的空间范围)。

研究意义:
直接活动空间与人们的日常活动行为
间接活动空间与人们的空间探索欲望和迁移行为
·核心问题:是对个体或某个群体而言的行为空间,而非全人类的行为空间
政治地理学
政治分离:
政治整合
政治整合就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或者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

不同政治主体、政治力量之间实现合作或结合的过程或结果。

政治一体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政治整合的基础是共同的政治利益或政治目标。

政治整合的形式既可能是不同政治主体之间的完全合并或统一,也可能是不同政治单位、政治力量之间结成新的组织体系或权力体系,甚至可能是一种结盟、建立共同的公约与条约,等等。

所谓政治整合,是指政党把有共同利益与共同目标的社会政治力量联合、团结起来,形成协调稳定的相互关系,以实现党的政治目标
国家
具有国际公认而又有相对明确政治边界的某一国土区域。

关于国家的学说构成政治地理学的核心。

从抽象的角度,国家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体形式。

国家政权是国家的具体化身,也是通常意义上对国家的理解。

它是一种拥有治理一个社会的权力的机构,在一定的领土内拥有外部和内部的主权。

在国际关系的理论上,只要一个国家的独立地位被其他国家所承认,这个国家便能踏入国际的领域,而这也是证明其自身主权的重要关键。

虽然国家一词通常广泛用以称呼所有政府机构或统治行为—古代或现代皆然,但现代国家制度的许多特色要直到15世纪的西欧才开始出现。

特点:
1. 拥有确定的领土
2. 具有一定数量的定居人口
3. 拥有被其国民需要和承认,行使诸如国家行政、外交等职能的政府
4. 拥有主权
政治地理单元
由一个政治组织控制、影响的区域就为一个政治地理单元。

在一定地理环境及社会文化条件下形成,由具体政治组织或集团支配,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区域称为政治地理单元。

有的地理学家称之为政治区,也有的称为政治空间组织。

文化地理学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是指具有一种或多种共同文化特征的人所分布的地理范围。

形式文化区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

机能文化区:机能文化区不是根据文化特征在空间上的分布,而是根据政治上、经济上或社会上某种机能(或机制)而组织起来的地区。

机能文化区都有一个节点,或中心点,它在机能上起着协调或指导作用。

市政府,首都,选举区的投票点,教堂都是上述机能文化区的中心点。

机能文化区一般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执行机能的机构。

但是,并不是所有机能文化区都有固定的和明确的边界。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思除灾感情上有所反应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

文化扩散:指文化从一地扩散到另一地的空间过程。

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扩展扩散(expansion diffusion)和迁移扩散(relocation diffusion)。

迁移扩散:指具有某种思想、技术的个人或集团从一地区迁移到另一地区,结果把这种思想或技术带到新的地区。

刺激扩散:指人们在接受某一外来的新事物时,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原封不动地照搬,不得不加以改变,以致于接受新事物的思想,而摒弃其具体事物。

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是说居住在其土地上的人的集团,为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有意识地在自然景观之上叠加了自己所创造的景观。

是人类活动的成果,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痕迹,是文化赋予一个地区的特性,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

文化景观学派
▪文化景观是人类活动的成果,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痕迹,是文化赋予一个地区的特性,它能直观地反映出一个地区的文化特征。

文化景观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探索从自然景观到文化景观的发展过程,研究重点应放在文化发展的进程和人的积极因素上,因为人可以使地理环境发生变化。

文化生态学: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分支学科。

文化生态学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环境对文化的影响以及人类文化对环境的反作用。

文化生态学主张从人、自然、社会、文化的各种变量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用以寻求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

它认为,文化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在整个生命网中,生物层与文化层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彼此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

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类一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进而促使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或文化模式。

应当指出的是,它不仅研究文化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更重要的是研究文化发展的各种复杂变量间的关系,特别是科学技术、经济体制、社会组织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对人的影响。

人口地理学
人口地理界线
•1935年我国地理学界的老前辈胡焕庸教授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中发表第一张中国等值线人口密度图。

在图上,胡焕庸从爱珲(今黑河市)到腾冲画了一条直线,将中国分为东南、西北两半壁,东南集中了96%的人口,而西北仅4%;而东南部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36%,西北部占64%。

大半个世纪过去后,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政府发动了几次人口西移:大三线建设、屯垦戍边、上山下乡等),人口增长到13亿。

令人震惊的是,胡焕庸发现的人口分布结构竟“巍然不动”。

根据2000年的人口普查数字,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还是94.2%比5.8%。

胡焕庸线的意义:
对人口的分布研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典型的人文景观分界线
一条重要的的地理分界线
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一般是指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改变其定居地的行为。

所以许多学者倾向于认为人口移动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位置变动。

暂时性人口移动称为人口流动,非暂时性人口移动称为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三大要素:空间移动;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度
人口迁移的意义
1、世界各国、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减缓,发达地区之人口消长主要是人口移动和流动所造成的。

2、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迅速城镇化,都市化,因而在城乡两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3、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趋势明显,出现市中心空洞现象。

4、许多发展中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不足是社会经济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

干预机会
斯托福“干预机会”理论:迁移一定距离的移民数,与目的地的机会数量成正比,与沿途的“干预机会”成反比。

流动人口
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
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转变。

人口分布:明显的中低纬度指向(暖湿地区)、近海岸指向和平原指向
邦奇(W.Bunge)的人类大陆图
•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

•世界上共存在四个人类大陆:东亚和东南亚、南亚、欧洲和北美洲东部(特别是美国东北部)。

•这四个人类大陆的面积仅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但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2/3以上。

•人口最稀少的地区包括干旱(沙漠)地区、寒冷的两极地区、热带与雨林地区和海拔500M以上的高山地区。

这四类地区的面积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3以上,人口却不足世界总人口的2%。

经济地理学
C.O.索尔的农业起源理论(《农业起源与传播》)
1)植物驯化不可能发生在食物不足的地区;
2)驯化中心必然位于动、植物种类繁多区域;
3)驯化不可能首先出现在大河河谷,那里需要治水工程;
4)驯化不得不在林地中开始,原始人无力破碎草地的表层草土,而树木枯死将留出空地;
5)最早的农民必须掌握使之倾向于耕种的技能,“林居”的使用斧头者必是驯化者的祖先;
6)原始驯化者应该定居以照管作物;
由此推论,植物驯化的最初中心在东南亚。

农业形成对自然的影响
在大的空间尺度上,农业的分布受自然环境的限制;在小尺度空间中,人类可以改变局部地区的自然环境,促进农业的发展。

农业对地形的改造力度相对较小,主体是适应;
农业对植被的破坏主要是开荒;
农业活动还会对大气构成发生影响,典型地如水稻田对大气中释放的大量甲烷;
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食物资源的优化:数量增长与多样化
服装的发展:居住空间的扩大
人类健康状况的改善
人口的增长
生态环境的保护
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农业发展给社会带来的变化
农业活动需要定居
农业活动单位群体少:家庭的出现和家庭内部的分工
农业活动群体大,并聚居于一处:村落的出现
农业还促进了劳动工具的发展
农业剩余则使一部分人脱离农业生产,出现社会分工和私有财产制度,进而出现了阶级、法律、宗教、文字、城市和国家,由此,人类社会进入文明阶段。

埃及、巴比伦与印度是灌溉的小麦文明、中国是旱作的黍粟文明,而墨西哥、玛雅与印加则是玉米文明(P139-143)。

原始农业—迁移农业(shifting cultivation)
这是一种古老的比较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

这种耕作方式没有固定的农田,采用刀耕火种,土地的肥力减退时,就放弃它,再去开发一片,所以称为迁移农业。

传统农业:是一种生计农业,进行农业生产的人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

现代农业:产品主要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也称为商业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